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活动体会

社区活动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活动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活动体会

社区活动体会范文第1篇

今年暑假,各高校关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我们学校也不例外。为了完成学校要求的社会实践任务以及加强对自身的锻炼,我们xx三下乡小分队成立,共计12个成员,并经过一系列的前期筹备过程,最终确定于xx区xx镇鱼滩社区进行为期10天的支教生活。

7月31日上午10点,我们xx三下乡小分队在xx街道办事处结合,看着自己处于这么大的队伍中,并且即将开始10的支教生活,心里面虽然很期待,但还是充满了恐惧与担忧,因为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支教,害怕到时候没有课堂经验控制不住课堂秩序,害怕自己在真实的课堂中会放不开,害怕自己不能准确无误的给学生讲解玩知识点……总之,有好多好多的担忧!当天下午,我们跟随着此次活动总负责人王朋王书记到达了我们支教的目的地,说实话,这里环境很好,位于阿蓬江上游,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并且政府为我们安排好了吃住,完全不用自己操心,这待遇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很多。可越是这样,我们心里的压力就越大,因为他们对我们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而我们也自知如果没有更好的帮助到当地这些孩子和学生,不仅会辜负各部门负责人的辛苦布署,而且我们心里也会觉得过意不去。

从来没有从事过支教活动的我们对于这次活动来说算是摸着石头过河。最初的一两天,教学任务是最迷茫的,由于学生没有到齐,人数并不理想,照原本的教学计划根本行不通;还有这些学生年级跨度太大,小的才开始上学前班,大的已经高一高二了,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分类辅导;再就是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在身边教导,而身旁的爷爷奶奶也大都不识字,对孩子的关心也只求吃饱穿好,所以孩子们在素质教育这一块的知识比较薄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小队成员经过仔细商议,并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将所有学生分为3个班,6年级以下开一个班,主要进行素质教育和作业辅导,6年级单独来一个班,主要进行英语学科的学习,6年级以上的为一个班,因为他们的薄弱点为英语,所以主要进行英语重难点的讲解,另外是其它学科的作业辅导。在分好班后,我们又进行了人员分配,小队成员各行其是,提高效率,作下如此安排后,我们的支教生活逐渐步入正规,教学任务如期进行,之前的迷茫逐渐变得有目的,生活也变得充实起来。

在这期间,我除了和我们的队长负责两次小学生的素质拓展课,还带3个6年级毕业生的英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班级,因为把他们放在小学生所在班或初中生所在班都不合适,作为一个过渡班级的学生,只好抽出来单独辅导。因为他们小学都不学英语,而初中又刚好新增一门英语,为了给他们提前做一些学英语的铺垫,我主要教他们如何拼读音标、单词以及能够诵读一些简短的英语对话。其实好多音标我自己都不会读,但为了能够把这个任务进行下去,我便向一位英语专业的队友学习,最后再教给这几个学生。在教他们的过程中,我自己确实有好多之前没搞懂的问题都逐渐弄明白了。都说付出是会有回报的,我很乐意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分享给需要的人,我也很高兴他们学会后回应给我的笑脸,就这样简单中却富含了满足。

社区活动体会范文第2篇

通过近段时间学习,使我认识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为我们社区工作指明了方向。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社区工作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只有自觉贯彻群众路线,主动面向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心声,热忱服务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确保社区工作顺利进展。

要取得群众的信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知群众、为群众——要做好走访入户了解社区居民基本情况的工作。

俗话说得好,只有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才能当好群众的带头人,作为一名社区的工作者,了解群众是开展所有工作的根本,经常走访入户了解居民中困难人口数量及其家庭情况,流动人口数量及其家庭情况,居民就业等基本情况,了解群众的需求,社区除了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之外,应该根据居民的基本情况和需求来制定社区的工作职能和工作内容,做到一切工作都围绕居民群众开展,坚持把社区居民的需求作为社区服务的内容,社区居民满意作为社区服务的标准,以解决居民生活困难和不便、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工作方向,真心实意为居民办实事。

二依靠群众——群众的力量是源泉,群众的智慧是摇篮。社区工作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够做好工作的,而是要居民们共同努力,依靠大家的参与,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社区的建设。社区作为一个自治组织,无论是引导群众开展各类法制教育、公德教育、科技教育,还是在维护社会治安,调解民间纠纷等方面,除了要在工作中依靠群众来完成,更重要地做好群众凝聚力工程,让社区这个大舞台富有活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只有紧紧依靠群众的智慧才能让社区工作更出色。

三、树立为民意识

做为党员干部就要立足于本职工作,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牢固树立为民意识,尤其是作为社区工作者,必须坚持把维护群众的生活保障、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宗旨。要全心全意“为民”,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权益。要尽职尽责“护民”,要实实在在“利民”,坚持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帮助群众解决现实问题、使群众享受到党的温暖。

社区活动体会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085―03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原有的知识经验,笔者通过我院开展青年志愿者社区活动情况调查,分析社区活动对医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机制,提出社区活动是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一条有效途径。

1 高等医学院校传统教育模式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注重的是以学科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组织教学,培养目标仍然是培养适应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进行治疗的医生。教学方式依靠满堂灌,压制了学生求知欲望,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学方法较陈旧,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三段式为其经典方案。教学模式的改革不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缺乏自我成长发展的时间及空间。医学院校大部分为单科独立建制,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他学科氛围。现行医学教育五大块模式:普通基础27%,医学基础29%,人文社科7%,临床34%,社区预防3%,已盛行几十年不变。高等医学院校面对科技的进步、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已经明显感到现行教学模式的缺陷,纷纷出台改革措施。有的对课程进行了重组,如白求恩医科大学;有的推行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如上海医科大学;有的削减生物学科课程,增加人文学科课程,如广州医学院。但总体上难以真正摆脱以教师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讲授方式,学生难以逃脱被动学习,穷于应用考试局面。学校很少从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学生主体如何自主进行知识建构方面去考虑其改革。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又是以学生学科成绩分数定优劣。极少有人会去问学生对学习的感受,自己是否乐意这样去学习?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学校成为生产没有差别的学生的大工厂。

2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如何改变简单传授、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让他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都能得到均衡发展呢?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它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种事实性信息及概念、原理的记忆、复述和简单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则要求学生通过高级思维活动来学习。学习者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基于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和概括,解释有关的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此作出检验。

在传统教学中,学和做是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者则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者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并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而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在问题解决这种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中,学习者要不断地围绕当前的问题解决活动获取有关的信息,同时又要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对当前问题作出分析和推论、综合和概括,同时新、旧经验的合理性叉在问题解决中得到了检验。所以,在这种活动中,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充分展开,这为知识的建构提供了理想的途径。

那么依据这样的教育理论,素质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在实践中的得到体验,得到培养,养成各种素质。

3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提高综合素质的探索

3.1 社区服务活动的定义

教育意义上的活动指以学生兴趣、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活动指医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到某一社区进行与医学有关的一些社会实践行动如:医疗卫生服务、卫生预防调查、义务劳动、文艺演出、艺术品展等。社区活动同样是以学生兴趣为基础,以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一系列医疗卫生服务、专题调查、文艺演出、艺术品展、社区援助等,能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

3.2 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情况

我院从1993年以来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果,曾多次被报刊及电台报道有关事迹。

首先,对毕业班95级医本163人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开展社区活动很有意义93.6%,意义不大6.4%。认为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对交往能力培养作用:很大75.0%,一般19.6%,无5.4%。认为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对专业学习有无益处:有85.6%,无14.4%。认为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对自己思想影响:很大48.3%,有部分41.2%,无10.5%。认为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对自学科研能力培养:有较大作用25.3%,有用51.6%,无23.1%。其次召开座谈会。通过组织召开在校各年级学生代表座谈会,发现:大家都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通过接触社会了解到许多书本外知识,能锻炼同学各方面能力。高年级同学认为低年级同学早接触临床对以后学科学习很有用。实地调查考察及实践体会改变同学对社会一些不正确认识。帮助居民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完成了较多任务。

最后,对在附属医院实习的45名学生的实习情况调查访谈(35人曾参加社区活动,10人未参加社区活动者)显示:35名曾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者综合评分为“优秀”者占76.5%。10名未曾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者综合评分为“优秀”者占30.0%。在临床技能考核方面:35名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者平均分为78.5分;10名未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者平均分为71.5分。

对我院94、95医本的追踪调查及对一些同学成长经历的思考,发现社区服务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如94医本一位不善言辞的同学,在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后,特别是任队长后奇迹般变了,工作大胆开拓,敢于在公众场合说话,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最后在双选会上因其良好表现被一家优秀三级甲等医院录用。后来统计发现,在双选会上最先签约的同学,大部分是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者。

由此可知,在地方单科医学院校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是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4 社区服务活动对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机制

4.1 尊重学生选择权及自我实现愿望,激发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

在社区服务活动中,活动方案的选择是学生自行决定的,教师只是一位真诚、可信的指导者。老师充分相信学生能依已有经验及知识进行行动方案的策划,这种信任能极大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的旁观式指导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投入.在积极投入中满足其成长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每一个活动都是策划者的创造.对策划者本人是个很大的鼓舞,策划者能从中深刻体会自由选择课题及活动方案的所有甜酸苦辣。社区服务活动的成果又会影响活动者的情感体验。取得完满成功的喜悦及满足感自不必说,就算不太成功的活动也能让活动者感到收获不菲,走向成熟。

应相信人都有先天发展自己各种能力的倾向性。作为具有整体性的学生个体,学生以独立承担人,主角出现在社区活动中,不但使他们在专业知识上得到了复习,而且还能在其情感、技能如与人交流、语言表达、与人协作等方面得充分发展。学生能依据自身内部知识、价值体系去评价活动中所遇的人及事,当出现知识或情感与现实情况的“不平衡”状态时就会产生为解决不平衡而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内部的体验与外部的刺激经验的和谐统一能极大促进学生的发展,素质培养的目标自然就达到了。

4.2 社区服务活动的情境性

根据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现在到医院就诊看病的患者只有占大约10%的患病者,大部分处于亚健康或疾病发作状态的患者因为各种原因仍生活在社区中而且缺乏必要的健康咨询及指导,到医院就诊者仅为患者群冰山的一角。所以,在社区中存在非常丰富的可资临床教学应用及需要医务者服务的患者。在社区服务活动中,医学生可接触到人群中各种思想、各种观念,可体验到在不同家庭及不同个性的人对待健康的不同概念。那么,医生考虑问题就应更多关注疾病的复杂成因及预防、诊治的多方面影响因素。医学生在进行健康咨询、义诊服务时的切身体会会激发其对医学知识的探索欲望。社区中受惠人群对他们的嘉奖会激发医学生的热情及信心。丰富的实践情景使他们自然生发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了满足患者及咨询者对他们的期许,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为主动、积极。还有在社区中通过对环境卫生的清扫,帮助孤寡老人可使他们在实际中体验到做好事带来的崇高美感、实践自我价值感。

总之,社区为医学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在贴近学习环境的生活情景中,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的学习会是最有效的。杜威所倡导的“学习即生活”所注重的也是学习的情境,陶行知进行的教育实验及提倡“知行结合,在生活中学习”的主张也充分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社区服务活动中的社区环境所蕴含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师的指点下,将被学生一个一个地发现并得到很好的利用。社区服务活动的各种情境满足了学生交往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使其具有很强的内驱动力作用,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去探索更远的未知世界。学生为解决问题会很自觉去学习各种临床技能,自觉去检索收集回答患者提问或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所需的有关疾病的一切信息,因而会自觉去学习如何利用图书资料的方法,如何通过国际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等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学生亲历的探索发现活动将从各方面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起提高素质作用。

4.3 在社区服务活动中建构新知识

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的学生由不同年级组成,知识掌握程度有差异,且在校的课堂理论学习中已对各学科知识有了初步印象,但那只是一种印象。对于缺乏亲身实践经历体会,尚未进行深入思考分析的理论,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大部分是处于一种“封存”状态。参加社区类活动时,面对各种现实事实,学生不得不对所知学科知识进行重组,结合活动现实重组的知识将成为其个人自主拥有的新鲜灵活的知识,这种发动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探索问题精神、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活动无疑能极大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社区活动体会范文第4篇

高职院校应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发社区德育资源,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立体开放的社区教育管理体系,达到社会育人和育社会人目的。本文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心连心携手社区行爱心实践服务活动为例,分析融入社区的素质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促进作用。

该活动以让我们关注社会、让社会关注我们为宗旨,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建立学校、社会、学生互动的全面素质教育平台,不断探索和创新学生素质教育新思路、新领域。

一、走出象牙塔,融入社区,在社会互动中提升素质教育成果

?倓 (一)开展美化社区绿色环保类活动

在社区开展保护水资源的宣传、调查活动;组织各种志愿服务队,进行植绿护绿、清洁楼道等活动。让居民及学生认识到这是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家庭,是我们应该爱护的地方,增强环保意识。

(二)开展社区互动弘美德类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或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在与老人的交流和相处中,学会尊老爱老,关爱一些容易被青少年忽略的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树立起多方位的观察和体会社会的视角,引导学生的心理成长方向。每个服务队都与孤老结对,定期上门慰问,将活动的延续性保持下来,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三)开展大手拉小手类活动

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为社区中、小学生创造学习辅导条件,开设学习活动场所,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一个服务队队员辅导一名中、小学生,让学生自身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利用,提高自身的价值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开展多彩社区行類活动

组织学生带着丰富的文艺节目走进社区,走访社区劳模、革命军人、退休教师等先进人物。为学生提供走进社会、深入群众、提高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为社区提供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体会大学生精神的机会。邀请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文艺组织、社区先进人物进行同台演出和演讲,为学生寻觅许多学习榜样。

(五)开展系部与社区委员会结对子活动

每次活动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全程由学生自发与社区街道工作人员进行对接和安排,锻炼学生的对外交涉能力,并定期组织服务队到结对社区报到,参加社区为民服务工作。在活动中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协助关系。

二、丰富社区阵地类型,扩展社会活动范围,提升素质培养目标

社区中拥有各种教育活动资源,都可作为社区活动的阵地。

(一)建立娱乐型活动阵地,体验社会生活

建立家庭学艺场所,如学家务活、厨艺大赛、棋艺比高低;建立娱乐活动场所,如羽毛球、足球、跳绳等体育活动;建立文艺演出场所,与社区青少年、老年文艺队进行联合演出,丰富学生和居民的业余生活。

(二)建立服务型活动阵地,培养人文关怀意识

利用社区宣传栏,进行当下热点问题的宣传及文明美德的倡导。进行普法教育并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深入社区开展关爱老年人活动、环保绿化社区、读书学习互助活动等。不少同学在社区先进人物的实例中,看到了理想是怎样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的,道德是怎样在小事中体现的,体验生活的艰辛、俭朴的珍贵,学会如何感恩,如何报效社会,培养了当代青年的良好道德情操。

(三)建立实践型活动阵地,践行专业技能

利用学生不同的专业性,将他们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既锻炼了学生实践本专业知识的能力,也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实践中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社会做出一些有用的事,增加了自身的社会成就感,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实践获益,社会教育给予高职学生更多自信

社区活动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区音乐;音乐研究;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89-02

绪论

河南,地处中原大地,是丝路文明和华夏文明最为灿烂的文化热土。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南社区音乐文化是河南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音乐在河南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生命力,其文化特征深深地烙印在每个老百姓的心中。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基础上,也需要精神文化生活,而音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使得其成为大众百姓的首选精神食粮。丰富的社区音乐活动能使每一位参与者体会到乐趣的同时,亲身实践到音乐中,他们不仅能学习到很多专业的音乐知识,同时大范围的社区音乐活动也能使参与者得到身心的放松。在社区交流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增进感情,从而更加促进社会的发展及文明建设。目前,文化处在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能使河南的社区音乐文化独树一帜,并能持续传承和发展也成为河南音乐爱好者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丰富的音乐文化能为社区文化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音乐文化科研具有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也极具挑战性。

一、社区音乐

(一)关于社区音乐

首先,社区音乐的主体即参与者是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的。凡是参与社区音乐中的老百姓没有年龄及性别的差别、甚至没有音乐专业水平的限制。参与到社区音乐运动中的居民的主要特点是:他们大都秉承着积极自愿自发的原则,不受地点、时间及音乐类型的限制。虽说社区音乐的主体大致是根据地域来进行划分的,不同地域会有不同活动形式,但是不论是刚上幼儿园的孩童亦或是年近花甲的老年人,也不论是专业从事音乐领域的音乐家还是自发的音乐业余爱好者,只需要怀揣着对音乐文化活动的热情,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制和束缚,他们都可以是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主体。

(二)社区音乐的分类

社区中的音乐即包括所有的音乐类型。它的音乐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它可以是接地气的地方戏剧表演,老年合唱团演出、年轻人自发的乐队表演和广场舞等,以及专业音乐家或非专业个人爱好者即兴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一如年轻人用乐队伴奏自弹自唱组成创作团队定期在某个地点进行演出等。因此社区音乐还有着非常丰富和多样化的内容。而社区音乐于一般传统的音乐行为的最大区别在于:社区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其行为方式是依托于社会活动中的,它反映的是当地社区的文化现象以及当地老百姓对自身生活的构思与幻想。

此外,社区音乐分为自发性和组织性。通常社区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固定时间由组织机构(如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所等)来组织的演出或集体活动出现在某一社区的现象,这种称之为社区音乐活动的组织性;另一种则是由零散居民不定时临时组成的活动队伍,这些活动成员通常有着流动性、多样性的特点。

二、郑州市社区音乐的现状

随着河南省社区音乐文化的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依托于河南省社区音乐的发展,郑州市城市社区音乐文化也逐步展开。在21世纪90年代至今,郑州城市社区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快。在郑州市各个社区、街道相继涌现出一大批的音乐团体。这些音乐团体相继在各社区举办及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如音乐乐器的演奏教学、一系列自拉自唱的戏曲活动、活泼热闹的广场舞及各种合唱团的练唱演出等。这些活动大多数为居民自发而成,社区活动有了音乐的融人为居民提供了精神食粮,更加丰富了老百姓们的业余生活。近几年来,社区音乐教育也历经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总的来说郑州市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各界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其兴盛的内在动力。依托于河南省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郑州市城市社区居民中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和群众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参与也是郑州市城市社区音乐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社区中活动硬件设施的配备与完善也为社区文化活动创造出舒适的场地。城市的绿化、社区的环境、周边的氛围等因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民们的精神世界。音乐与社会生活相呼应,使城市中的居民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也形成了独具河南地域魅力的城市社区音乐文化现象。

最后,笔者走访了郑州市区的多个社区,发现大多说社区的音乐活动多以伴奏或健身的形式为主,且多种多样。如健身操、广场舞、老年合唱团、少儿舞蹈队及自发组织的豫剧乐队等。这些活动的场地大多以在公共的绿地、公园、社区平地及操场开展。其社区音乐文化活动通过总结可得知:郑州市众多社区音乐活动中,大多由合唱团(他们的成员主要以退休干部为主)、广场舞(成员为以中老年女性)以及一些区一活动组成虽然曲艺活动不是郑州市社区音乐活动的主体,但却是河南地区不可忽视的社区活动中的一部分。在郑州市的很多社区活动中,豫剧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事豫剧活动的以老年人居多。他们会自发形成小规模的团队,定期进行一些集体音乐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传唱豫剧不仅是他们自身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对本地居民生活的贴近于还原。

三、郑州市社区音乐的特点

(一)社区音乐文化的普遍性。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社区活动中对音乐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舞蹈、合唱、文艺汇演及社区比赛等集体音乐活动中。音乐对社区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日益明显。社区中的音乐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一些群众自发的群体行为,目的是为了增强自身体质、陶冶情操。现如今,城市社区中的音乐文化内容具有淳朴性、通俗化。笔者通过对郑州市多个社区的走访,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每个社区中每次参加社区音乐活动的人数大多在10至100人不等。其中10-100人占88%、10人以下占3%、而100以上占7%(群体舞蹈居多)。由此可知,社区音乐活动的参与人数大多以群体为单位。

(二)社区音乐文化的本土性。笔者对河南郑州市社区及周边社区公园进行了实地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各地城市社区群众自发的音乐活动其内容多以民歌和河南特色剧种一豫剧为主。如郑州市中原区“帝湖花园”小区、金水区“群英小区”、“丰庆佳苑”小区公园内有豫剧演唱、地方民歌演唱等。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很多城市社区内公园除一些大众化的社区音乐活动外,郑州市较其他城市更为突出的现象是豫剧演唱的组团现象更为热火朝天。这些参与者的主要特征就是平民化、主流化,甚至偏高龄化。参与豫剧组团的人员主体多为曾经从事过专业乐器演奏的人员,如郑州市“水木清华”社区内就有一个豫剧团体。该团体的成员主要年龄从55岁到80岁左右。他们大多以一人为中心,多数人聚集在一起进行教唱和交流,并配有乐器伴奏,演奏曲目大都为豫剧的经典唱段,引起了周围市民的普遍关注和较大的观赏兴趣。他们自编自导的各种舞种(如:健身操、秧歌舞、地方戏曲等)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本土性。他们的这些活动大多依托于本地文化及风俗习惯,其中以河南豫剧最为代表性,同时也会不时地穿插些黄梅戏、昆曲,但是豫剧曲种始终是郑州城市中乃至河南省音乐文化的主体。这也体现了河南省城市社区音乐文化的本土化的特点。

(三)社区音乐文化的层次性。笔者通过对郑州市几个小区的走访可总结出郑州市的社区演出活动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参与者广泛。其参与的主体大多为生活在小区里的居民为主。这些参与者大部分都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都是没有音乐基础的普通居民。他们的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阅历也不相同。但由于小区地理位置及居民生活水平的层次区分,社区内的居民生活观念、审美爱好、兴趣爱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也有着不同。此外,在社区活动中也会出现多种授课方式的学习音乐的活动。根据不同的经济能力居民选择交课时费或自由上课等不同形式来。故此,社区内的音乐活动也存在层次性及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