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游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游戏;特征;原则;建议

一、数学游戏的定义

游戏之于教育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而人的创造才能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数学游戏就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的活动。下面详细介绍了数学游戏的具体特征,便于教师更加准确地选择教学方法。

特征一:数学游戏需生动有趣。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游戏规则,认真布置游戏道具,力求把抽象的、陌生的数学知识与新奇的、活泼的游戏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孜孜不倦的探究真知的精神。

特征二:数学游戏需具备一定的数学难度。数学游戏引入课堂的目的是探求数学知识的本质,这也是设计游戏时的中心点。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时需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糅合恰当的新知识,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体味游戏中的数学原理。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并非是学生对教师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其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主动构建。

二、数学游戏融入课堂的原则与方法

1.在游戏情境中融入教学目标

在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其实就相当于将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为课堂游戏的规则与流程,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从游戏中自主探求新知。例如,“克与千克”中的几个游戏环节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上的质量单位,感受在总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单位质量与数量的关系,理解相对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相对轻的物品一般用克等知识,借助游戏来掌握新知识要比教师的口传心授印象更为深刻。

2.教师引导性原则与学生主体性原则相结合

教师必须对游戏的流程与规则进行细致设计,这也决定了教师的引导者角色,如在课堂实录中从“掂一掂”到“称一称”就是由直觉感知到量化体验的过程,这是教师借助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的引导;而学生是游戏的主体参与者,只有学生被数学游戏的趣味性吸引,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

3.游戏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皮亚杰的教育理论,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即儿童的思维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进行的运算是零散的,还不能组成一个结构的整体、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教师在设计对应的数学游戏时一定要注意从现实生活出发,提炼关键的数学知识,并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熟悉新知。以“千克的认识”为例,其中“掂一掂”环节就是帮助学生从感官直觉的角度认识千克,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轻重感觉提炼出数学思维中的质量单位;“称一称”环节是直接借助电子秤让学生感受物品的质量,加深学生对数学新知的掌握,同时电子秤又是生活中的常用工具,正可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三、数学游戏进课堂的建议与反思

1.避免数学游戏的华而不实

数学游戏的引入旨在让学生更有热情地探求数学知识,更好地理解生活中数学与课本中的数学的联系。

2.数学游戏要由浅入深,难度适宜

教师在设计数学游戏时要制订适当的游戏难度,让学生不仅在探索中收获新知识,也要收获成就感和自信心,让学生形成勇攀数学高峰的精神。

在进行数学游戏环节,教师要详细地向学生解释游戏规则,设置相应的课堂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倘若教师直接引入新知案例,就违背由易到难的求知规律,容易造成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困扰,诱发W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畏难情绪。

3.注重调控游戏秩序,及时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

游戏环境必须是活泼有序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聚精会神中完成游戏步骤,领会知识与精神。当学生完成教师指定的操作时,教师要根据游戏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进行检测和评价,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的实践价值,帮助学生梳理在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同时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角度化,既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态度与情感的变化。

4.关注学生在每一个游戏环节中的表现

数学游戏范文第2篇

       就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小班化教学,空间形式比较自由,师生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根据以上观点,我在小班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学数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学期的小班化教学实践,我对如何有效地在小班数学课堂中开展游戏活动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一、适应性

      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小朋友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例如小朋友最喜欢猜谜语,我在《快乐的童年》一课中,就设计了一个猜谜语的环节,让小朋友特别感兴趣。具体的游戏过程是这样的:课前我在黑板上贴了一些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纸剪的,每一个小动物身上都写了一则数字谜语。上课的时候,我首先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小朋友高兴地回答说喜欢,于是我让他们一起看黑板上的小动物,说:“这些小动物每人给大家出了一则谜语,你们谁猜中了就把小动物送给谁。”小朋友一听,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要来猜,我让小朋友分小组来猜,每一小组猜一则谜语,结果小朋友几乎都猜出了谜语所代表的数字,所以我就把小动物奖给了他们,看到他们兴高采烈地拿着漂亮的小动物互相炫耀的样子,我的心里感到由衷地高兴。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地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了他们喜爱的猜谜语游戏,并且把他们刚学过的数字和谜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巩固了数字的特点,复习了相关的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由这个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全员性

       在教学中要让小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游戏活动也就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在小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游戏之前,我给每一位学生的胸前戴上一张数字卡片,每一张卡片上是0 ~ 10中的任意一个数。当“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10的就是好朋友。”小朋友就开始随着歌声找自己的好朋友,当歌声停止的时候,胸前的数合起来是10的两个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起,我接着又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8的才是好朋友!”欢快的音乐声又开始伴随着小朋友找到自己的朋友。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于是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记住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参与性

        教师自始至终要与学生一起投入游戏,平等地成为游戏中的一份子,千万不要做局外人、旁观者。《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小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要求教师的身份必须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一旦发生错误,教师不应马上打断,而应在游戏结束之后才予以指正。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学生最喜欢和我一起参加“乘车游戏”,游戏之前,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司机头饰和算式卡片,把它们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游戏开始了,得到司机头饰的学生就当小汽车司机,戴上头饰神气地站到指定的地方,我一般也是戴上头饰当“小司机”,每个头饰上写了一个10以内的数,拿到算式卡片的学生就根据自己卡片上的得数去乘坐不同的“汽车”,全部上车之后,由司机验票,乘错车的被罚下车,验票结束之后,司机就带领乘客在音乐声中“坐车”,因为有我的参与,所以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他们都想坐上我的车,都为能跟老师一起做游戏而感到自豪。

数学游戏范文第3篇

自新课标以来,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体验,所以从体验的角度出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游戏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游戏的特殊作用,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启发学生的心智与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每当问起小孩子你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回答总是一个字“玩”。“玩什么?“玩做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哪个孩子不爱玩,奔跑跳跃在操场上,个个那么天真烂漫。当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上完一课、完成作业,又上一课、紧接着又写作业,连上厕所也是匆匆忙忙的。拖拖拉拉的学生做了一天,临放学时还没有写完。惨兮兮的小脸、泪汪汪的眼睛,那么这样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不快乐的事。

“认认真真地读书,开开心心地玩”是老师对孩子们永恒的期待。 其实,孩子们更需要我们创造条件,对他们潜移默化地加以影响。要理解孩子的天性,利用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多点儿玩的时间,让孩子学在玩中、玩中促学。就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是一至三年级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经常组织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由此看来,如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学数学,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适合小朋友们的学习思维。

另外,柏拉图认为:游戏可以引导出孩子的学习天性,因此主张以游戏方式教育下一代。教育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承认并尊重学习者当前的生活价值,其基本目标和实现方法在于促进学习者真正“生活的体验与乐趣”和“学习的目的与手段” 的融合,使学习者快乐地学习。学习者也只有自发主动地去学习,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游戏也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绿色环保”的娱乐平台,做到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相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目前网络游戏中打杀、暴力、欺骗等负面作用的影响。教育游戏既有游戏性特征又具有教育性特征,正是它的教育性特征使它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 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所谓的数学游戏的内涵。数学游戏的内涵是指数学游戏中那些趣味性、竞争性和娱乐性。学生可投入很大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原理,在交流合作中在产生新的体验,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的寓数学知识或数学原理于其中的游戏。

2.1 数学游戏能强化学生的记忆

小学生的记忆往往以九意记忆占据优势,感兴趣的就注意,也易记牢。不感兴趣的不注意,记得也不牢靠,记忆与兴趣紧密相关。数学教材中需要记忆的内容,并不一定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数学游戏的形式教学,则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新颖有趣。在“乐学”中记忆,并能保持记忆的持久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牢。

2.2 数学游戏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学生智力培养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核心。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中应以思维品质的培养为中心。即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游戏恰恰为此提供了锻炼的素材。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一张纸(长方形),用剪刀沿直线一次去一个角,这张纸还剩下几个角? 一般情况下,答对三个角的,认为思维迟钝:答出五个角的认为思维灵活。实际上对思维准确而义严密的学生。答案应该是:可能是五个角,也可能是四个、三个角。问题在于怎样剪。

2.3 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马斯洛认为一种综合性的行为理论必须既包括行为的内在性、固有的决定 因素,又包括外在的、环境的决定因素。弗洛伊德学派只注重第一点,而行为主义只注重第二点。这两种观点需要结合在一起。除了要研究人的行为,还必须充分重视产生这种行为的主观因素如人的感情、欲望、需求和理想。由此可见,要促进学习必须要重视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教育游戏具有趣味性、互动性、挑战性、奇幻性,故能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动机。教育游戏具有的竞争性及激励机制,学生可以与自己进行比赛,也可以与其他游戏者进行比赛,通过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赛,共同合作克服游戏中的困难,完成游戏任务。因此,教育游戏包含了竞争与合作的多维学习关系,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较高的水平。比如在小学数学整数加法运算教学中选用《攻城魔法阵》这款数学小游戏,它就将加法运算融入刺激有趣攻城故事中。游戏设置了这样一个故事:与匈奴绿军发生战争。要互相攻下对方的城池,在通往对方城池的路上,仙人布下了魔法阵,只有运用聪明战略与计算能力先于敌人大破魔法阵。才能在游戏中获胜。学生在游戏中对古代战争故事充满兴趣与好奇,为了能在攻城中获胜,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到掌握知识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意识到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产生获得知识的心理需要,对游戏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转移到知识学习上。

3 开展数学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游戏活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3.1 游戏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巨大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而不是会感到是种沉重的负担。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而无意注意又受兴趣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可以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使感性活动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降低思维难度。例如:可以在《认识钟面》一课中,设计了一个“自己的喜欢的钟面”的游戏。先让学生见识各种各样丰富多采的钟表,对所见所用的钟表有一个回顾,紧接着让孩子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自己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钟面,并画上一个喜欢的时间。这样避免了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的模式,让小朋友们充分的动起来,借助已有的经验,设计出了一个个生动的钟面,在小朋友们自己设计过程中可以知道分针、时针的区别,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字;再让他们自己做一名小老师上黑板讲一讲。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牢牢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这样既认识了钟面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也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鸡兔同笼,有头15个,足46只,问鸡兔各几只,在解这道数学问题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 面露难色。这时我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我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1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15x2=30只。”“少了多少足?”“1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16+2=8只兔子,7只鸡。”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激发了出来。

3.2 游戏中培养合作意识

小朋友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共享群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交往、评价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小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游戏活动也就只是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利用优势,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例如:在教复习5的加减时,可以编排了这样一个游戏:每个小朋友胸前戴一张卡片,卡片剪成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等,颜色有红、黄、蓝等;每个卡上写一道5的加减法算式。游戏时,小朋友们手拉手站成一圈,全部齐唱儿歌:“小朋友,拍拍手(做拍手动作),围成圆圈走一走(拉手走动),5的小朋友在哪里?”然后,凡是卡上得数是5的小朋友跑到圈中间,回答:“5的小朋友在这里!”(举卡)报卡上的算式和得数。最后,所有卡上得数是5的小朋友唱《找朋友》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再见!”卡上得数是5的小朋友归队,游戏结束。互换卡片后,游戏又重新开始。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爱玩的天性,又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巩固了他们对颜色、形状的认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情感交流。又例如:扑克游戏。准帑一副扑克,用 1 — 9的数字牌,两个以上同学一起玩游戏任意出一张。比大小或计算和、差、积,谁算得快谁就胜出:3个或4个同学一起。任意出一张,迅速用这几张扑克组成的最大的三(四)位数和最小的三(四)位数;在小的团队中培养合作意识,另外小团队与小团队之前也有了竞争意识,抓住了小学生的好胜心里,一举两得了。

3.3 游戏使数学生活化

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向生活回归。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第一册“几和第几”时,我让学生模拟动物园里小动物排队买票的情景,把禁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变枯燥的图解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他还充分利用现场表演的灵活性,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灵活性与可变性。这样的表演生动、真实,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情趣与算理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经常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一个片段的教师角色,这样既足了学生喜欢参与自我表现的心理,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同时极大地激起了其他学生的好胜心理。又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通过买卖来认识人民币,使得学习生活化,对人民币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4 总结

数学游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概念 数学游戏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54

什么是教学中的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的大众化的智力娱乐游戏活动。”这一界定,明确了数学游戏的知识性和潜在的“育人”功能。在我国古代,人们往往将看起来枯燥的数学问题以娱乐趣味性的游戏形式展现,例如,我们熟知的“孙子问题”“百鸡问题”“鸡兔同笼问题”“九连环”“七巧板”等数学名题,让人们在兴趣中学习数学,可谓其乐无穷。

数学游戏虽源远流长,但数学游戏教学法在漫长的教育史上只能说是个“年轻的事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能把数学游戏运用到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达到“数学好玩”的境界,让学生主动学数学、乐于学数学,必能使数学教育上了一个新台阶。

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概念的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如能在新概念教学中引入教学游戏,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快速解题,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一、创设游戏,培养学生数学概念的规则观念

案例一:在一次函数的图象这一节课中,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在一次函数y=kx+b中,如果k>0,那么y的值随x的值的增大而增大,图象上升;如果k<0,那么y的值随x的值的增大而减小,图象下降。往往学生不能真正理解y的值随x的值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产生一些认识上的错误,在判断一个递减的一次函数图象的增减性时会认为是在递增的,因为他们是从图象的右边向左边看,图象也是上升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安排一个小游戏,挑选几名身高不同的学生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成一字横队,让学生描述这几位学生的身高变化情况,学生会有两种说法: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描述时应该准确地说从左到右是由低到高(或从右到左是由高到低)。教师这时可以提出提出“游戏规则”――从左向右看。

这个小游戏让学生能更清醒地理解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概念,看图象是从左向右看,因为由左向右看时,x的值是逐渐增大。这个小游戏简短有趣,任何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打破了“数学游戏就是奥赛生的专场”神话,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玩数学游戏。

二、分组游戏,培养学生数学概念的空间观念

案例二:在三视图这节课中,三视图的概念本身并不难,但是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却比较困难、抽象。因为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还比较弱,所以教师在讲授空间图形时,要想办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最好学生能摸得到、看得到。这时不妨引入游戏,教师搭建一个小舞台,将全部问题教给学生自己解决。

教师将班级学生按每组3-4人进行分组,然后每组分发一些正方体的儿童积木,让学生自由搭建几何体,各组学生从各自的方向(正向、左面、上面)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画下来进行比较。再重新搭建一个不同的几何体,再画图,引导学生发现,并解释。教师在各组巡视,参与并及时指导学生的活动。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集体评价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将抽象的三视图知识通俗化。根据班杜拉的动机学习理论: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对自己从事该项活动胜任与否的判断有关,又称自我效能感。这个游戏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已有的动手、观察、鉴别、分析能力,根据直觉用自己的笔画出,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嘴表达,通过反复搭建、观察、发现、改正,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习过程成为一种自内向外的生长过程。

三、参与游戏,培养学生数学概念的规律观念

案例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中,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一是点的坐标概念本身很抽象,什么是坐标,看不见也摸不着;二是概念内容较多包括确定点的坐标的方法: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P的横坐标、纵坐标;由坐标确定点的方法:过x轴上表示实数a的点画x轴的垂线,过y轴上表示实数b的点画y轴的垂线,这两条垂线的交点,即为点P。这两个问题都很繁琐,初中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游戏。

首先,教师在上课前将学生分成如图四大组,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表述方法各有不同),然后教师站在中心点的位置,让学生以中心点为参照描述自己的位置,这时学生会发现同学们的描述方式比较统一(多是左或右边第几,上或下边第几个),比刚开始的描述方法方便交流。这时教师提出更简单的一种方式,规则:以中心为原点,从左至右为x轴的正向,从下至上为y轴的正向,每位学生说出自己的位置(先说横向为几,再说纵向为几),最终学生发现用两个数字便可描述自己的位置,这个方法更简单、明了。紧接着教师给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类似于刚才游戏的规则。然后结合学生确定自己位置的方法,定义坐标的概念,以及确定点的坐标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四个组的同学的坐标的符号都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得出坐标在各象限的符号规律。

实践表明在这个游戏中,每位学生都能参与,通过游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坐标――方便描述位置,同时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确定坐标的方法,也便于以后学生掌握点的坐标和距离的基本关系。

当然课堂上的数学游戏不在于“娱”,而在于“乐”――让学生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带着快乐的情绪去研究数学。游戏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也许并不多,但要顺利解答更多需要的是分析判断、归纳推理和手脑结合,所以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该精心准备。

1.游戏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竞赛,不宜有太繁琐的计算和偏僻的知识点。

2.游戏要面对全体学生,分组时应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教师既要营造活跃的气氛,又要引导和控制游戏的进展。

3.数学游戏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在游戏中和游戏后,教师要通过提问、假设、辩论、总结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推理游戏中的数学知识。

4.借助各种资源和科学设备,让游戏有时代感,如果能糅合其他课程,学生的兴趣会更大,如生物、物理、天文,甚至网游等。

数学游戏范文第5篇

陈鹤琴先生说:“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从游戏中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在数学教育中,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的发展,还增强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将传统幼儿游戏融入到教学的各种理念和实践当中,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主要体会如下: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以数学角色游戏为例

教学内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为此我们从幼儿身心特点和学科的特殊性入手,注重数学活动内容的生活性、丰富性、启发性、连贯性,从兴趣入手,选择有探索欲望的教学内容,真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

在幼儿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时都有,处处存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在有意无意间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数学信息。以上角色游戏,来源于生活,将生活与数学内容巧妙地结合,使幼儿分类、点数、比较、排序、运算的能力得到运用,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数学教育内容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应善于利用和创设情境,要相似于幼儿生活,相似于幼儿心理发展,相似于幼儿的好奇、好动、好模仿、好合群、好成功、好称赞、好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巩固知识、感受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趣味化――以“玩骰子”、“”游戏为例

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的特点,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教学过程是否生动、吸引人,往往直接关系到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因此,如何让孩子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在趣味化的教学中完成原本枯燥的学习则成了我们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如:我在教幼儿学习7的运算,用骰子当教具,设计了一节《神奇的骰子》。我将目标定位为:

1.通过掷骰子探索骰子的秘密,知道骰子上下两个面的点数加起来都是7的规律。

2.大胆探索,共同分享,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在活动中我通过游戏引出主题。请幼儿以两人小组的形式自由玩一会骰子。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骰子数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对面数字两两相和凑成7。接着我通过再游戏――引导――探究――总结――记录――验证中练习了运算。最后的游戏《猜点数》教师掷骰子,幼儿以小组为单位玩猜点数的游戏,进一步引导幼儿知道骰子上下两个面的点数加起来都是7的规律。

骰子游戏这一材料的投放因其组成方式的确定性、趣味性,而增强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活动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再如我设计的《学做小小》活动中,我将目标设置成:

1.学习比较1―10顺数、倒数的异同。

2.能从任意一个数开始进行顺数、倒数。

3.体验生活中对顺数、倒数的运用。

活动过程中我通过游戏“上上下下的电梯”、“回宿舍”、“下楼训练”让幼儿比较1―10顺数倒数的异同。接着再进行游“报数”“排队” 体验生活中对顺数、倒数的运用。游戏中幼儿兴致极高,每个幼儿都能主动学习,充分体现数学的玩中乐。

三、教学材料玩具化――以“变魔术”游戏为例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的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