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死不离朗诵

生死不离朗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死不离朗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死不离朗诵

生死不离朗诵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煽情艺术;效果与效应

据调查,大多数学生爱看央视《艺术人生》《星光大道》和湖南台的一些娱乐节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主持人善于煽情。那么我们如何把煽情的艺术巧妙“糅合”到我们的语文课教学中呢?

一、巧设教学情境,入境煽情

语文课教学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新课程设置情感价值观不仅是语文课培养的目标,而且是学生感知、理解、接受的动力系统。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善于学会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巧设教学情境,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名人轶事、趣闻、歌曲等意境,通过以境煽情,以情激趣来促进学生学会思考,激活课堂。我在教学九年级《台阶》一课时,运用大量贴进学生生活的感性材料,煽情促思。如师生合唱并解读《父亲》《母亲》等歌曲内涵,学生边唱边听时已经潸然泪下,已完全走进了父辈的世界,感受到了父辈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到了父爱的博大精深,带着敬意学习文本,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恰当地理解文中父亲的内涵,进而准确地把握了文章主旨。

二、优化课堂语言,以声煽情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你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例如在教学习作《你永远在我心中》时,通过课件制作,播放为纪念“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生死不离》配乐诗朗诵,其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爱与哀思,用心灵之声吟诵的这一段“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搭起双手铸成你回家的路基,生死不离,唇齿相依,不离不弃……”,煽情的语言,震憾了每一个学生,甚至部分学生当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本来对习作叫苦连天的学生,现在居然也毫无惧色地面对习作。

如果语文教师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语言,以情发声,以情出语,语言的婉转流畅、抑扬顿挫、高亢迂回能象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水那样注入学生的心田,那就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

三、挖掘教材情感,以情煽情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课本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可以设想这样的课堂,学生一定不会感觉枯燥乏味。因此只有挖掘出教材隐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真心地去体味,悉心去探究,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起来。

四、创新教学活动,以趣煽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语文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语文教学可经常在课堂教学播放一段令人捧腹的相声、小品、一些趣味性和针对性强的幽默教学小插曲,必须要面向学生。为学生努力创造一种情趣盎然、欢快愉悦的教学空间。

五、晓之以理,以理煽情

生死不离朗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泰坦尼克号》 卡梅隆 不朽爱情 光辉人性

一、引言

《泰坦尼克号》是由美国著名导演卡梅隆执导的一部爱情题材电影,这部电影自1997年公映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荣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等诸多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以灾难为主要背景,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杰克与露丝的生死恋结局虽不圆满,但他们的爱情悲剧谱写出的人性赞歌却让世人赞叹。15年前站在电影艺术的巅峰给人们带来了经典的爱情故事,15年后,它依然能够紧紧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不仅是杰克和露丝坚贞、炙热的爱情,还有在灾难来临之际的人间百相,都能给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带来新的感受。

二、《泰坦尼克号》的内容简介

美国探险家洛维在一次海底探险中,在一艘海底沉船的保险柜里发现了一幅少女画。这幅画在新闻会上引起了一位高龄老妇人的注意,她声称自己就是画中的少女,于是开始讲述当年的故事。

1912年4月的一天,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邮轮“泰坦尼克号”从英国港口城市南安普顿出发,驶向目的地美国纽约。贵族少女露丝踏上了这艘世界巨轮,与此同时,穷困潦倒的杰克因偶然的机会在赌场里赢得了一张船票而踏上了“泰坦尼克号”。露丝身为贵族,性格却很叛逆,讨厌沉闷的贵族生活,反而对自由和真爱充满了向往。巨大的失落感让露丝试图跳海自尽,关键时刻杰克将露丝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回来,两人相惜相爱,并开始让露丝对生活充满希望。此时,邮轮在北大西洋与冰山相撞,沉没在即,生死时刻,灾难见证了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并给观众的内心带来了巨大震撼。

三、浪漫的爱情:即使生命此刻寂灭,不能阻挡你在我心中永恒

《泰坦尼克号》成就了世界影史上著名的“倾‘船’之恋”,影片最让人感动的是沉没的船上永不沉没的爱情绝唱。一场热闹的舞会,惊鸿一瞥佳人翩翩。恋人间的“爱情”是纯真的、纯正的、至善至美的,所以他们愿意生死相随。

他们互相信任,在杰克被诬陷以后,露丝仍然相信杰克,踩着冰凉的海水一步步寻找并最终解救了被困的杰克。

他们互相付出,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了以后,杰克把生的机会留给了露丝,而自己则永沉大西洋底,“赢到船票,坐上这艘船,是我一生最美好的事情,让我与你相逢,我很感激”,在他生命停止的那一刻,他是开心的。

他们彼此救赎,杰克虽然永沉海底,但是他教会露丝勇敢、坚强地生活下去,教会露丝永不放弃。“你可以脱险,你会活下去,生一堆小孩,然后看着他们长大,你会长命白岁、寿终正寝,不会死在这里,不会是今晚这样”。露丝也让他明白,死亡并不可怕,只要能为心爱的人做什么,他都会奋不顾身,也许第一次觉得死亡很美好,因为可以换来露丝未来的幸福。

爱情永不沧桑,最后露丝来到故地,把无价的项链――“海洋之心”抛进大海,一定是在乞求让它代替自己陪伴长眠于此的杰克。不需要言语,不需要眼泪,不需要歇斯底里,超脱而平静,你心永在,我心永伴。

四、人性的礼赞:爱与爱的信仰始于希望

在确定得知只有几小时船就要沉没时,人们开始慌乱、手足无措、奔走相告,久久不能忘怀:在海水大量涌入机舱,为保持船上照明,锅炉房的工人拒绝撤退;在客轮即将沉没,大部分男士放弃了逃生的机会,让“妇女儿童先上船”,非常绅士地准备“体面地死去”;亿万富翁约翰・雅各布把自己怀有身孕的妻子送上船,自己则回到甲板,安静地坐在那里,直到轮船沉没,而他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船长史密斯说完“我跟船走”后,一直站在船舵旁,直到汹涌的海水涌进驾驶舱,把他和“泰坦尼克号”一起卷入海底;海上的牧师在众人的惊慌尖叫中给人们朗诵《圣经》;船上的乐队不仅没逃,还一直演奏“上帝和你同在”的乐曲。在死神逼近、船裂人亡的巨大灾难面前,那悲凉激越的提琴声体现了人在死亡面前的尊严,在“泰坦尼克号”这艘荣耀的巨轮即将沉没之际,让人性的道德光芒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扬。

五、结语

悲剧告诉世人什么是真爱,唤醒人们对爱情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发扬与推崇。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泰坦尼克号已永沉海底,但泰坦尼克号沉没造成的历史性灾难、影片渲染的爱情悲剧、展示的人性的光辉和方方面面的美将刻在每个观众心里,永不沉没,形成莫名的感动和不经意间的心灵震颤。简言之,《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是世界影史上的一座丰碑,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它契合人类意识的主流,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面对灾难永不磨灭的人性光辉。

参考文献:

[1]肖水雄.海殇――泰坦尼克号沉没记[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第一版).

生死不离朗诵范文第3篇

从大草原到央视直播间,不变的是他对信仰的追寻;从《痛并快乐着》到《幸福了吗?》,他犀利依旧;从绿茵场上的青涩小伙到四十不惑身为人父,他扪心自问幸福的真谛。他就是白岩松,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思考者、共同成长者。他说:“时代进步了,终于到了要把幸福作为大事的时候了。如果倒退20年,我们坚定地认为物质进步就是幸福,可现在幸福并没有如约而至。敢说自己幸福的人,我还真没见过太多,大家应该经常问问自己‘幸福吗’。”

幸福是对青春的记忆

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的海拉尔草原上,母亲是一位历史老师,由于父亲早逝,他和哥哥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北方的冬天特别冷,附近的井水不能喝,年幼的白岩松要去200米之外的朋友家挑水。由于井水结冰,他先要在家烧一壶水浇到井里,再打水用扁担挑回家,一周两次,从不间断。

第一次看到电视机,是上世纪80年代初,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被层层锁在柜子最深处,白岩松笑言:“没想到多年后自己会成了电视机里的人。”第一次看春节联欢晚会,是到邻居家蹭的,电视机上罩了个放大膜,画面因此大而变形。《我的中国心》给白岩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他一直不明白:洋装是什么装?香港在哪里?

念念不忘的还有“过滤嘴裤子”,人长高了,便在裤子下面接上一截,外形如同过滤嘴香烟,有时接了两三截,还是不同颜色的。在家门口的院子里种菜,自制玩具枪,弹玻璃球,偷听邓丽君的歌,这些组成了白岩松的童年生活。

升学考试时,赶上《姿三四郎》热播,权衡再三,白岩松决定选择看电视。于是他以上自习为由,躲到同学家看,成绩也因此滑落到全班倒数第二名。临近高考,白岩松临阵磨枪,舅舅送了好多在当时算补品的方便面。比起很多人考艺术院校的执著,白岩松多少有些“动机不纯”,母亲的一个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来拜年,听人家说广播学院有时间看闲书,考试还容易过,才决定报考。他笑称:“那时广播学院没什么名气,等于买到了原始股。”

初到北京,白岩松就被罚了1.5元的“巨款”。一天,他买了包糖炒栗子边走边吃,总觉得身后有人跟着,一回头,大妈说:“交罚款,吐一口壳5角,一共3口。”至今,他看到栗子还有些抵触。

对当时的大学生而言,吃和看书是两大主题。白岩松回忆道,他经常买个馒头当夜宵,但无论藏得多好,回宿舍一摸,没了,被偷吃了;当时班里还成立了个“油肚协会”,腰围二尺五以上者可入会,结果30人里有3个合格的;有些囊中羞涩的学生,出下策去偷书,一旦被抓问及姓名,男生总叫常振铮,女生叫刘继南。后来书店老板一打听,广播学院院长叫常振铮,副书记叫刘继南。

传看武侠书,在宿舍厕所打麻将,看现场配音的外国电影,通宵舞会,写诗下酒,听摇滚乐,和同学从成都流浪到南京。这些构成了他丰富的大学生活。

而白岩松最重要的业余活动便是踢足球了,最高纪录一天踢了7个多小时的足球:“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足球专业毕业的,两次成为‘广院杯’进球最多的球员,连毕业照都是以球场为背景。”

幸福是对时代的见证

毕业后,白岩松被分配到《中国广播报》工作,后进入中央电视台担任新闻评论部主持人,其节目《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语言深入人心。对他而言,犀利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我最讨厌假、大、空。岁月把本来有棱角的人变成一个个混沌的圆。人人都喜欢听真话,自己为什么不说真话?很多人劝我别做新闻评论员,因为我每天都得罪人,我妈看电视都替我揪心。可我能不选择这条路吗?这是一场长跑,我希望新闻人能形成一股力量推动时代前进。”说到激动处,他用手敲击着桌子。

从事电视行业伊始,白岩松送给自己9个字: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做个不顺从的群众,是他的定位:“一个记者如果过于顺从,那赶紧改行,只追求安全的媒体不能称为媒体,不信你放报摊卖卖看,能卖出去才怪。不愿意承担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一味和谐是最大的不和谐。批评给了我批评者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温暖,真正有理想有责任的新闻人,永远感受的是痛苦。”

新书《幸福了吗?》的彩页上,有一张白岩松在莫斯科演播室里边喝酒边手舞足蹈的照片。他戏言:“这是我喝酒时最文雅的样子了。”2010年,白岩松奔赴莫斯科主持申奥直播,在宣布结果时,他比萨马兰奇早一分钟说出“北京”。

“非典”期间,白岩松的《时空连线》在新闻界抢占了多个“第一”,而这始于一场同学聚会。广州来的同学恳求他帮忙买一箱“板蓝根”,说那里都快卖完了,敏锐的白岩松感到这不是小事,当天就派记者赶往广州。面对总理,他引用了普利策的话:记者是社会这艘大船上的t望员,前方有任何好与不好都要及时告诉船长和乘客,如果只报好消息,船长怎样做决定呢?

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白岩松正在昆明机场。赶赴灾区后,灾区的满目疮痍震撼着这位新闻人的心,采访的艰苦可想而知,但内心的痛苦时刻煎熬着他。当看到“欢迎再到北川来”的标语,他要求合影,作为重返的承诺。当他朗诵《生死不离》的时候,泪流满面,而身为主持人,他却要克制感情。传递奥运圣火时,他用单指指向蓝天,用来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哀悼。

“尽管我深爱着新闻事业,但总有一天会和它说分手。”在获得“中国金话筒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长江韬奋奖”之后,白岩松告诉自己忘掉奖项,当一个新人。作家刘恒对他说:“小白,如日中天,小心太阳落山啊。”他答道:“放心,换个地平线再升起一回呗。”怀着杯满则溢的警醒,他从观众的视线中消失了一年,后又辞去制片人职务。“杯子满了,只有倒掉才能继续装水。可能你恋恋不舍,观众去意已决。”

幸福是对生活的感恩

如今的白岩松,在作家这个杯子里努力装水,从《痛并快乐着》到《幸福了吗?》,当初的座右铭也变成: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十年后,终于由一个用数字来衡量的时代,转变成追求数字无法衡量的时代,如尊严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

在他看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原来以为四十不惑,现在我的疑惑更多了。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抱怨,别说幸福了,连开心都很难,幸福必须是持续的。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他的幸福。用我妈的一句话说是‘人的一生,不管贵贱,最后一算分,都一样’。”

针对“你有房有车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言论,他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才发现没有那么重要:“我32岁之前都没有自己的房子,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可走着走着,就成了物质的奴隶,走远了别忘记是为什么出发。有时我看到别人闯红灯,我以为他有多急的事,结果过去了他乐呵呵地等同伴过来,那一刻我特别沮丧,我们到底是怎么了。如果太忙,心就死了。真希望人们见面能从‘吃了吗’‘混得怎么样’变成‘幸福了吗’。”

自称“80后”的他很心疼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背着‘三座大山’,住房、理想、人际关系,失去了青春中最可爱的东西――那段不那么现实的浪漫的日子。很多中年人愿意回到过去,我不愿意,如果回到我年轻的那个时代还成,要我在这个时代做一个年轻人,压力太大,大家都像蜗牛一样背着重重的壳。以前的年轻人都渴望流浪,现在还有谁敢去流浪?”

书的扉页上有一首仓央嘉措的诗:“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白岩松认为没有比这更能反映他的内心:“我一直喜欢仓央嘉措的一首诗,直到在北京甜水园图书市场买了诗集,才发现那首是假的。如果那天没去甜水园,就不会遇到现在这首,这就是缘分。”

在拍摄《东方之子》的前夕,白岩松遇到了唐浩明的《》,这是他最喜欢的书之一,正是这本书,让他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找到了走进“东方之子”们内心的路。他坦言很幸运,落在了老乡唐浩明的手里。“那些伟人很幸运地落到了茨威格手里,又被傅雷翻译了。现在我是落到了自己手里,要对自己诚实点。”

相关期刊更多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芳草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现代青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海南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