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歌唱祖国的诗歌

歌唱祖国的诗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歌唱祖国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歌唱祖国的诗歌

歌唱祖国的诗歌范文第1篇

耕种着自己坚韧不拔的名字

谁又在母亲的微笑里

把一切一切的苦难轻轻飞渡

祖国呵,当我用青春的名义

为你骄傲的歌唱

又怎么抑制

那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可是,妈妈

其实我并不爱哭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

高高飘扬在世界的东方

我深深的知道

作为华夏儿女

该怎样走好自强不息的道路

我知道所谓的尊严意味着什么

因为我善良的母亲

曾经含辛茹苦

我知道所有的拼搏为了什么

因为我顽强的母亲

用苦难和爱

浇灌着儿女们坚定的脚步

不是我爱哭,妈妈

盈眶的热泪其实是一种倾诉

当雄壮的国歌响彻云霄

体内沸腾着龙的血脉

就是我挺直脊梁的惟一缘故

无法忘记你所受的苦

我伤心的母亲

用血和泪浇灌着被肆虐的故土

无法忘记你所受的苦

我坚强的母亲

用一双大手

捡拾着儿女们带血的头颅

黎明终将到来

烈火终将燃烧

一声响雷击破久已沉默的天空

你英雄的儿女

用双手捧出炽热的青春

把五四的旗帜插上祖国的沃土

你英雄的儿女

在沉沉的黑暗中呐喊出科学民主

中华民族沐浴了一场壮丽的精神日出

我一遍遍仰望苍穹

我一遍遍俯首大地

苍茫的风烟里

几代人前仆后继

自由民主的大道上

写满热血儿女的骄傲

年轻的刘胡兰

在敌人带血的刺刀下

抬起高昂的头颅

花样的年华里

青春的名字饱含微笑

我亲亲的兄弟

面对肆虐的洪水

用青春的臂膀

把万里长城重新铸造

我翻开历史的长卷

寻找终生追寻的永恒答案

我顺着一个世纪的发展轨迹

寻找中华儿女

不懈奋斗的曲线

青春呵!就是青春!

让激情在生命里燃烧

燃烧起希望的火焰!

青年呵!就是青年!

让热血在身体内沸腾

沸腾起不渝的誓言!

祖国呵!就是祖国!

这个重逾千斤的字眼

让我们沐着一轮朝阳 勇往直前!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 高声歌唱

歌唱怒涛声声的黄河长江

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热血

就在我们年轻的血管里流淌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 高声歌唱

歌唱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

九百六十万中华大地的魂魄

就在我们骄傲的眸子里奔放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 高声歌唱

歌唱鲜艳的红旗下

凝结着血汗的功勋和奖章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 高声歌唱

歌唱广袤的原野上

黑土地一样丰满的憧憬和梦想

我们赞美青春

我们歌唱祖国

我们向天空伸出年轻的臂膀

让和平和正义的花朵

歌唱祖国的诗歌范文第2篇

1、组织一堂庆国庆的主题班会

要求各班班主任在活动时间内上好一堂关于庆国庆的主题教育课,各班级发言人数达到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大大的激励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五彩画笔画祖国

学生通过水墨画、水彩笔画等多种表现方式,画出祖国巨大变化,画出人们的幸福生活,感受祖国的伟大。

3.唱响红歌颂祖国9月29日晚,我校全体师生带着金秋的喜悦,唱响了高亢奋进的颂歌,用诚挚的热情为祖国送上了深情的祝福。本次歌咏比赛得到团市委、社区、兄弟学校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学校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一首《四渡赤水》赢得满场喝彩。全校24个班*级合唱了24首红歌,唱红了校园,唱出了对祖国的祝福。晚会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结束。这次晚会激发了我校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集体精神,也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达到了育人的目的,再次证明了晚会的成功。

4.自制版报赞祖国

在9月21日下午由政教处组织评比各班黑板报。学生利用板报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

歌唱祖国的诗歌范文第3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赵州桥、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书法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艺术宝库莫高窟、唐朝乐舞。

通过与其他其他类型桥梁进行对比,分析赵州桥在设计上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尤其是诗歌、书法以及石窟艺术进入了我国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感知,使学生体会到,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一是来自于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间疾苦的关心。

教材分析

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有辉煌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望。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政治、经济上达到鼎盛时期,文化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隋唐在建筑业取得的成就。

一、兴盛的建筑业

出示《赵州桥图》,学生回答桥的名称、设计者、修建的时间。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位于今天河北赵县的洨(xiao)河上,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

(出示圆拱桥和多孔桥图)

学生对比三幅图,讲讲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①修桥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交通,多孔桥不利于船只通行。赵州桥采用平拱桥的形式,既方便船只通行,又方便车马、行人在桥上行走。

②赵州桥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既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自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小拱还可起泄洪的作用,这样就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们的祖先从盖章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由学生来描述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块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了正字了。(通过图片说明)

在隋唐时期,一些流通较大的书籍,如佛经、日历、诗集,已经雕刻出版。

(出示《金刚经》图片)

这本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金刚经》的卷首是一幅如来向他的弟子传教的图画,画面精美、清晰。从这幅图可以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已经很成熟了。在《金刚经》末页,标有确切的日期“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元868年5月11日。《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并且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当时熟练的工匠,一天可印两千张。这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诗人?

介绍唐诗的三个代表性人物。

1、李白

简介李白并概括诗歌的特点:(可由学生介绍)李白,字太白。少年时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青年时代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四十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政府文件的起草工作。后因政治黑暗,李白愤而离开朝廷,继续游历各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李白一生爱酒,许多优秀的诗篇都是李白在酒席上写成的,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的诗有的歌唱祖国山川的壮丽,有的抒写目睹国家浩劫的痛苦和恢复河山的壮志,有的表达他对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同情。

从学生列举的李白的诗歌中,总结李白诗歌的特点: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2、杜甫

简介杜甫并概括诗歌的特点:杜甫,字子美。7岁开始写诗,15岁时他的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20岁时,杜甫进行了10年的游历生活,扩展了视野,丰富了见识。公元736年,杜甫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李林甫当权,政治腐败,杜甫不幸落榜。安史之乱时,杜甫全家走在难民的行列里,饱尝战乱之苦。杜甫存诗1400多首,他的诗记载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反映了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历史时代,被人们称为“诗史”。

从学生列举的杜甫的诗歌中,总结杜甫诗歌的特点:反映社会现实。

3、白居易

简介白居易并概括诗歌的特点:字乐天,五六开始作诗,他刻苦读书,以致口舌生疮。白居易年轻时,家里贫困,又逢战乱,他长期流浪,对人民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的诗,通俗易懂。据说他写诗,常常先念给老婆婆听,修改到老婆婆听懂为止。

从学生列举的白居易的诗歌中,总结白居易诗歌的特点:通俗时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略讲)

1、书法

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达到了高峰。

回忆“书圣”——王羲之。

列举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大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顔体顔真卿《多宝塔碑》

柳体柳宗元《玄秘塔碑》

通过《唐代书法》的录像让学生了解唐代书法取得的成就。

四、绘画(略讲)

隋唐时期,绘画大放光彩。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画家有哪两位,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

阎立本《步辇图》

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的画,神情生动,衣带飘飘若飞,人称“吴带当风”,由于吴道子在绘画上成就,被誉为“画圣”。

通过《唐代绘画》的录像让学生了解唐代绘画取得的成就。

五、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有了很大发展。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通过观看《莫高窟》的录像和相关的图片了解莫高窟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介绍《霓裳羽衣曲》

总结: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歌唱祖国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 诗歌 自学能力

新课程中的亮点之一是自主学习,如何做到叶圣陶先生所推崇的“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什么是自学呢?笔者认为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一个难点,原因在于诗歌的解读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诗歌以高度凝炼、含蓄的语言来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所以有时诗歌的字词句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清晰;又因为有些诗歌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所以理解起来显得模糊。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的阅历较少,而且个人体会的深浅也不一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前高考诗歌命题中频频出现的开放性试题也正顺应了此趋势。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只会让学生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培养他们自读自思、自我感悟、自问自解、“自求得之”的自学能力。

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诗歌自学的能力呢?

一、培养诗歌自学能力的前提――调动兴趣,激发自学潜能

要培养诗歌自学能力,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德国十九世纪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不错,如果有浓厚兴趣做引导,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诗歌学习中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知识。

在诗歌教学中,有效调动学习兴趣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四种:

(1)创设情境,以境致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词以境界为最上。”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产生学习的冲动,这是很重要的。如在教舒婷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我用一首抒情味极浓的流行歌曲《我和我亲爱的祖国》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中。在学完全诗后,我又用一首《歌唱祖国》作结,让学生在雄壮奔放的旋律中领悟作者深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激发出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加强诵读,以读促趣。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诗文活动,营造诵读氛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手段。只是诵读诗文的形式要多样化,甚至可以鼓励学生给诗文编歌谣,以歌曲的形式来吟唱诗文。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识记效果,通过悦耳动听的乐曲来吟唱诗文,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增加学生诵读诗文的激情,更为学生搭建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而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神经。

(3)巧用画笔,以画激趣。由于诗歌与绘画有很多相通之处,而且许多动人的诗歌是融诗情画意为一体的,因此教学诗词可以把画面作为突破口。如在教《沁园春・长沙》一诗时,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将自己内心对笔下秋景的感悟借助画笔表现出来。结果,学生的画面超出老师想象的美。有的勾勒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的轮廓,用火红点染枫林,用湛蓝渲染天空,用澄碧浸染秋水,空中深褐的雄鹰,江上浅灰的小舟,绚丽缤纷的秋景让人如痴如醉。有的则用深深浅浅的颜色点染满山的枫叶,感觉像烈火在熊熊燃烧;用高低起伏的线条勾画江水的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仿佛在争相竞发;雄鹰在苍茫的天空振翅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轻快嬉戏;生机蓬勃的秋景让人神采飞扬。以诗作画给学生们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机会,这样的活动既增强了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又强化了诗歌教学的审美趣味性。

(4)巧置悬念,以疑生趣。质疑解疑是启迪思维、深化审美的重要方法,用得好不仅会使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诗词的意趣会容易被激活,从而使学生产生心志上的审美愉悦。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如姜夔的《扬州慢》,在讲到“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时,我问:“废池、乔木怎会厌和言呢?是不是词人写错了?”在讲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时,我说:“月本来就是无声的,可经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的设计,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启动了同学们的思维。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兴趣一旦形成,会让人受益终生。在这种前提之下,培养诗歌自学能力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诗歌自学能力的重点――对接情感,培养感悟能力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是情感的精灵,是灵感的造化。《毛诗序》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学好诗歌,重点在于准确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挖掘诗歌的内在美。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诗歌自学能力,就必须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立足文本,加强解读能力。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严重的误区: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教师在教学中不大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重视让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重点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越课文让学生做许多合作、探究,或讨论、表演,或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等等。这种做法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严重曲解。

要知道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物质载体,诗歌的意义潜藏或凝固其中。要复活这一意义,把潜在或凝固变为现实,必须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阅读来诠释语言,从而准确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因此,要培养学生诗歌自学能力,立足文本,加强解读是基本功。我在课堂教学时总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受、品味、思考、体悟文本语言,透过语言层面深刻理解文本,发掘出潜在的意义。“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效果,那正是诗歌自学要达到的境界,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努力目标。

(2)架设桥梁,领略深刻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手段,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既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容易把握了。要让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派有清晰的认识。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让学生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的发展脉络;既要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代表人物及重要作家有比较深的认识。

(3)指导技法,丰富鉴赏角度。

对于诗歌学习而言,领悟了诗歌内涵远未能见着诗歌全部的美,感悟诗歌的美还在于学生具备有丰富的鉴赏诗歌的角度。因此教师要“导之以法”,即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

鉴赏诗歌的角度有很多,如艺术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对比、反衬、象征渲染等。语言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恬然冲淡、沉郁顿挫、雄浑壮阔、古朴典雅、刚健明朗等。谋篇布局有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有总分结合、由点到面、详略得当、巧妙过渡等等。有了这样的鉴赏依据,学生的思绪才能逐步深入到诗人的情思中去,往返于诗句的美妙音韵,流连于诗中的优美意境,不知不觉,解读意象,领悟内涵,品味诗理,真正做到感悟诗歌的别样美。

三、培养诗歌自学能力的关键――转化知识,培养拓展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无穷。”对于诗歌自学而言,就是说要指导并训练学生把从教师那里学来的规律性知识,转化成为自己探索知识,求取真理的自学方式。为此,教师应大力倡导学生广积累,多阅读,深鉴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动脑动手,活学活用,发挥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自控意识得到强化,并厚积博发最终形成良好的诗歌自学能力。

(1)勤于实践,实现知识的转化。

在老师的点拨诱导下,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审美方法,但要最终形成一种自学的能力,还在于学生坚持不懈的实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的诗越多,审美的能力则越强。当然,要实现知识的最终转化,则需要教师的“导之以法”,即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心理学指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学习诗歌的思维方法,当然也有其“一般性和规律性”,即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联想、假设、申引、拓展等。学生应在大量阅读鉴赏诗歌,勤于实践的基础之上,掌握自学诗歌的金钥匙。如诗歌按题材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等,把握每一类诗歌的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如咏物言志诗,是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明白了这一点,这类诗歌自学起来就能游刃有余,驾轻就熟。

(2)抒写感悟,培养拓展能力。

自学诗歌不能只停留于“读”和“思”的阶段,大胆地“写”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让学生尝试自己写诗歌固然最好,写不出诗,写写读诗后的感悟也是不错的选择。现代诗歌理论界学者穆木天提倡“诗的思维术”,即“用诗的思考法去想,用诗的构成法去表现”。因为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并在拓展中提升自学的能力。要知道“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

例如在教《沁园春・长沙》时我要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发挥合理想象,描绘诗中景物,结果有学生写道: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比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仰视,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多美的意境呀!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可以说在这样的写作中,学生真正放飞了思绪,彰显了个性。

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了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和智慧。”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历史的天空,诗人诗篇多若群星,灿若星汉。而新课程标准的意旨在于,诗歌教学重要的工作不完全在于教学生多少知识、教学生读懂多少篇诗歌,而是要培养学生诗歌自学的能力,并最终形成良好的诗歌学习习惯。魏书生老师就曾说:“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的范畴,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每次自学过程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体。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地运转起来了。”其实在后天的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

真心地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掌握受用终生的诗歌自学方法,在诗歌美的熏陶和滋养下,提升审美情趣,不断地去追求美、发现美、表现美。并能在人生旅途面对权欲功利,浮躁喧嚣之时,仰望天上云舒云卷,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梦想的“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或者说以审美的姿态去创造性地思考和追求人生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时见.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4]陈培瑞.教育新的挑战与抉择.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歌唱祖国的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激活;情感

情感是个体的道德认识,是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必要因素。情感有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例如:正义感、崇敬感,对国家,对集体的热爱等。消极的情感有:对别人做的好事不屑一顾,因别人取得成绩而产生嫉妒心理等。我们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一、调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1.用对比激感 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但是,要使情感和行为有机的统一,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对比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例如:在谈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问题中,知道许多同学喜欢捉青蛙、捕蜻蜓,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可他们仍然在做。于是给他们播放了几组课件,在一棵棉花上,几条害虫正往棉桃里钻,一只燕子飞来,把这几条虫子捉吃了;一个小男孩在屋檐下,把手伸进了燕子窝,几只小燕子在喳喳地叫;一个小女孩正在给一个受伤的麻雀包扎伤口。这时让学生说出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他们内心的爱恨已清晰可辩,这样的正反对比体验,学生的情感自然被激发了。

2.用体验激感 亲身体验能使情感达到最高境界,反过来正确的指导自己的行为。例如:在讲诚信问题时,提前告诉学生明天教你们一首歌,学生们都非常高兴。第二节上课的时候好像忘记了这件事,不慌不忙地拿出思品课本准备上课。同学们的心情一下子由兴奋变成了失望,甚至有的低声说老师不讲诚信。这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讲诚信”三个字,大家开始撇嘴了,都说老师都做不到讲信用,怎么让学生相信他呢。看到大家低落的情绪,估计预期的效果达到了,但仍然装着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问:“大家为什么不高兴呀?”他们一起说:“这节课为什么又不唱歌了啊?”“没说这节课不教你们唱歌啊,上课二十分钟后再学唱歌怎么样?”他们一下变得非常高兴起来了,此时的情感体验就非常深刻了。

3.用活动激感 教学中如果能设计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不仅让学生玩得开心,又能在玩中学到知识。例如:在学习如何团结合作时,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平均分成甲、乙两组,让他们进行拔河比赛。先把甲组的同学喊到一边,让他们在拔河时统一都要喊一、二、三,同时用力拔河,比赛开始后,甲组的同学都按照老师说的做了,连续几次都胜利了,现在让他们分析一下,两组都是同样多的人,甲组为什么能连续取胜。经过分析发现,原来甲组的同学都是一齐用力的,此时力量达到最大,而乙组的同学用力不一致,力量没有达到最大。通过这样分析,找到了原因。于是又进行了一轮比赛,结果出人意料,于是大家都深刻地体验到了团结合作就是力量。

4.用悬念激感 设置悬念让学生的情感一波三折,就会引起情感共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要有坚强的毅力》中,设计了邓亚萍领奖的短片,在奏响中国国歌,国旗徐徐上升时,为了启动学生们的情感,就提问:“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他们回答:“非常激动、非常自豪啊!”“是呀,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但是,你们知道她为什么能站在领奖台上啊?请大家说一说。”接着继续播放邓亚萍在夏天挥汗如雨、冬天手上冻裂的伤口血流不止仍然不停训练的场景。此时,他们的情感已由自豪转化为敬佩。“你们看完这个短片有何感想啊?”此时他们情感已达到,懂得做什么事情必须有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行。

二、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情感原则

1.引感 通过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设计好教学过程,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纪律在他心中》一课中,先播放一组反映战争年代的配乐短片,把学生带入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中。这样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调。在此步设计上要求教师配合课题导入,精心设计片断,以图建立教学主题与学生实际的关联点,使教学内容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导入环节常用的方法有:渲染意境、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等。

2.体验情感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内心体验,以达到共鸣的效果。在学习《爱惜粮食》一课时,模仿农民插秧、割谷动作,仅练习1分钟,学生就真切地体验到田间劳作的辛苦。这就是诱发学生体验的作用。其次,教师还应该总结心理换位体验,在评价中体验多种体验方法,用好体验方法,找准体验点,激起学生多点而有序的体验。“多点有序”就是在一堂课教学中,不仅要设置多处体验点,还要使各处体验为达到情感教育目标而相互配合,从而有序地展开。

3.深化情感 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态度,与深化明理相配合。以情育情,促情深化。以知育情,使学生在辨析评价中反复强化情感体验,以达到共同深化的目的。以形育情。在初中思品教学中,可采用以图育情,让学生在观察课文插图的过程中,感受道德形象的感染,使其情感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