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生职业规划书

医学生职业规划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生职业规划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生职业规划书

医学生职业规划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艺术类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 对策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高校扩招导致就业压力逐年增加,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631万人,比上年增长了20万人,就业压力相当大。而随着艺术类专业招生报考的持续升温和高校的扩招,全国艺术类考生每年都在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随之而来的就是艺术类毕业生人数的剧增,但社会提供的岗位却没有按同比增长,以何种心态面对就业压力,及时把握就业机会,使得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高校艺术类学生心中的一大疑问。艺术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他们思维活跃,观察力强、富有想象力、个性张扬,不愿受条条框框所束缚,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职业生涯规划对艺术类大学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1.观察力强,情感丰富,思维活跃。

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艺术学习的熏陶,往往表现出观察力强、情感丰富、感性思维强、富有想象力等特点。艺术专业创作上常常强调艺术创新,因此他们追求艺术个性特色,讲求艺术个性的积累,善于在生活中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感性地对事物作出审美判断,这常常导致对其他价值的判断不够敏感,从而往往不能从整体上看待问题,从本质上分析问题。

2.个性张扬、独立,自我意识突出。

艺术专业学生情感丰富,充满理想注意和浪漫主义色彩,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追求自由和个性,对外界刺激敏感,好恶分明,个性张扬。并且由于高考对艺术类专业分要求很高,他们长期在外求学,比同龄人更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自我意识突出。

3.专业情结浓厚,但文化基础薄弱。

艺术类学生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课、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隘,缺乏人文素质。

4.自我认识不足。

由于专业情结浓厚,艺术类学生容易沉迷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不能自拔,对外界的情况容易忽略,从而产生眼高手低的情况。并且,多数艺术类学生由于从小就开始对艺术专业的学习,因此比别的学生有艺术特长优势,在学校里比较容易受到老师的重视,因此他们常常感觉自己比别人优秀很多,优越感强,时常产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心态,从而对自己的评价过高,当与外界社会对其评价不一致时,择业容易受挫。

5.就业期望值高。

艺术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比较特殊,在其从小学习过程中,家庭投资的财力物力较普通学生家庭高很多,比如买画纸和颜料,请专业老师辅导,等等。同时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要比普通专业高出很多,一个艺术类学生大学四年投入近十万,这种高投入的学习势必使他们希望毕业后有高回报。这种过高的心理期望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一些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失落心理,从而影响就业。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我对某高校400多位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生涯规划教育的了解程度。

调查发现,49.83%的学生听说过生涯规划教育,35.42%的学生从未听说过生涯规划教育,非常了解生涯教育的只占1.14%;71.56%的学生认为从大三大四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比较好,21.13%的学生认为从大一大二开始比较好。可见生涯教育正在逐渐走进学生,但并未为学生所熟知。生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路还很长。

2.对生涯规划教育的认可程度。

调查显示,47.24%的学生认为生涯教育重要,42.3%的学生普遍认为需要生涯教育,而认为生涯教育对其有一点帮助的占57.13%。从数据可知,有一半人认可生涯教育,但对生涯教育的现状并不满意,他们认为生涯教育作为一种人生规划非常有必要,但由于现在生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他们的影响没达到自己的心理目标。

3.对生涯规划的履行程度。

调查显示,有40.11%的学生认为已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只有近期的,并未作长久规划;有74.0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知如何去做,或还没有准备好按照制订的目标开始付出行动。这表明了学生自身的生涯规划目前只是纸上谈兵,这也意味着学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已刻不容缓。

4.对自我性格的了解程度调查。

表1显示了各项调查的结果结果显示艺术专业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还是很高的,这对于大学生快速精准地找到自我定位、制订人生目标、完成人生理想提供了一个基础条件,为大学生顺利完成生涯教育提供了便利。但由于艺术类学生本身的特点,这也包含了他们对自我认知过高的情况,另外对于自身的了解也只是处于主观上,并没有进行过客观的测评等综合分析与权衡,因此对自身的了解是片面的。同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以上的学生对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与方法不是很了解。这也表明了目前学生对生涯规划还比较模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迫在眉睫。

表1 自我性格了解程度调查

5.对生涯教育的期望调查。

调查还发现艺术类学生期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或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成功职场人士的经历和经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指点与引导,就业市场、行业发展的信息,心理咨询和辅导,等等。

三、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般而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当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自己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

1.我国生涯规划的普及滞后。

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生涯”的概念,强调对人生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从幼儿园到大学,以及到社会的不同教育阶段。就大环境而言,我国现在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是针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季节性特点,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学生没有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理论的代表人物舒伯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大阶段: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退出阶段(65岁以上)[1]。按照这一理论,大学期间属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而目前缺少持续性和全程性。

2.队伍建设的滞后。

目前,社会上的专业职业规划师寥寥无几。据了解,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规划师,平均5000人就有1个职业规划师,而我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仅1万多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2]。这说明我国职业指导师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3.手段与方法单一化。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手段与方法单一,缺少专业的多样化的测评工具,以及能熟练使用测评工具的专业化师资。

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观念上由就业指导向生涯规划转变。

生涯规划以自我了解、自我接受及自我发展为主,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能通过激发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尽快做好从就业指导向生涯规划的转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择业观,增强长远规划的意识,培养职业规划的能力,使艺术类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可以根据目标随时调整个人发展中的偏差,完善职业所需的素质,作出正确的抉择,自如地应对人生道路中的各种职业变动。

2.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

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殊性、连续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这项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建设,因地制宜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培训和个人自由参加社会职业资格培训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团队;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采用丰富多彩的具有艺术类特色的教学方式,形式多样化,更被艺术类学生所接受;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包括心理辅导等,以减轻学生在学习、生活、人格等方面受困扰的程度,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生涯辅导相结合,为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指导;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建设,采用多样化的测评工具进行专业化的测评;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生涯规划是长期动态的,要在实施中去检验,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建设,等等。

3.在个性化的前提下加强艺术类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建设。

由于艺术类学生文化课较差,我们要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包括专业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想水平,丰富内心世界。另外,要鼓励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面对艺术专业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努力为他们建设一种全方位开放、自由民主、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积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完善提供条件,鼓励他们性格特点中积极的部分,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敏感性,并且予以积极引导,让他们发挥想象力,保持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林晨.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42-44.

[3]张燕花.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2006,(03):209-210.

[4]王群.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北京教育,2007,(5):23-24.

[5]王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70-73.

医学生职业规划书范文第2篇

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存在“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未来发展无意识”的“三无”状态。很多在校大学生由于缺乏规划,面对纷繁的校园生活,觉得无所适从,没有集中的学业兴趣和明确的职业方向感,导致学业收效甚微,就业优势不足,也有学生认为,时代变化太快,规划也没用,“船到桥头自然直”,干脆不去规划,往往又导致了学业、专业和职业需求的脱节,走向职场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事先缺少对职业发展方向的清楚认识,导致他们在选择工作时存在盲目心理,缺乏严肃性。还有的工作后频频跳槽,给自己和用人单位都带来损失。那么,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愿、行为处于什么状态,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又是怎么样的关系呢?本文期望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探讨今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愿、行为及就业能力研究方向和重点。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及研究起步较早,最早起源于1908年帕森斯教授创办的波士顿职业指导所,目前已形成一系列较为系统的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指导活动及职业选择活动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最初的实践来源,而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和美国着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学说。帕森斯在其所着的《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后来被人们公认为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的最经典的理论之一的职业-人匹配理论。帕森斯的理论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对自己有一定可能性的)相对照,最后选择一种与个人特长相匹配的职业;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人格类型——职业类型匹配理论,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着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从心理学价值观理论出发,经过大量的职业咨询指导的实例积累而提出的。这一理论首先将职业归属为六种典型的“工作环境”中的一种。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当属于某一类型的人选择相应类型的职业时,即达到了匹配。霍兰德人格与职业类型匹配模型是沿用至今且一直被公认为有效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时至今日,已经比较成熟,研究的范围涉及到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生涯管理模型、家庭职业的平衡、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人格特征、职业环境等方面,这将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与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三、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通过学者访问间接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并翻译了大量的国外着作。1979年《外国教育丛书》主编了《中学职业教育》开始了我国职业生涯的研究。2010年南京大学学者施雨认为,生涯规划具有四个特性:一是终生性;二是独特性;三是发展性;四是综合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及就业方式的变革,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逐渐显现,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研究,以曾平生(2011)为代表,认为高校就业指导缺乏相应理论支撑、就业中心师资队伍不强、学校教学管理机制柔性不足等是主要问题;以刘淑艳(2012)为代表,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规划不科学、高校提供的指导和服务不尽完善是主要问题;张东妹、吕京宝(2013)研究发现大学生职业规划基本缺失,就业和专业选择都比较盲目;对职业规划的需求以及实际采取的行动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职业规划很重要,但主动采取行动的学生严重不足。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研究。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的研究,以宋荣绪(2010)为代表,提出了高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网络体系、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陈德明(2012)提出开设职业教育课程、职业规划要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等观点;王大磊(2011)提出了要建立全方位的就业辅导体系、坚持生涯辅导的全程性以及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观点。王小玲(2015)等提出了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自身特点、专业情况、学业目标、就业心理准备等问题,在就业指导实施过程,区分不同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诊所,在诊所中解决问题。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个性化是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的关键;而增加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加强精神素养培养,则是广大学生的心声。

(三)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意向研究。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念方面研究,金泽勤、李祚山(2012)介绍了西方职业价值观的理论演变,心理测量工具的开况以及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对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雷腾(2011)通过综合多年我国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评价与择业标准的调查,得出经济收入、自我发展、社会地位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标准,同时现在社会市场经济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冲突在他们身上也有体现的结论。在具体的择业意向上,相关研究得到结论比较接近。分别在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李军,2013)和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张京华、212)开展了择业意向调查研究,对大学生择业的行业、薪水、地域偏好进行了总结。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研究围绕机构和队伍建设、咨询内容和咨询对象等方面展开。方鹏(2010)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喜忧参半,机构、经费、网站基本得到落实,就业指导课和就业咨询方面的开展情况较好,主要问题是重视程度不够、从业者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队伍建设不尽合理、与毕业生的沟通个别咨询不足等。方翰青(2012)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集中在职业规划咨询、职业信息咨询、职业技能训练、职业心理咨询、职业决策能力培养和创业素质培养六方面。张爱芹、刘淑玲(2011)研究发现职业咨询的来访者大部分为毕业生;来访者按年级层次咨询的重点有较大不同;毕业生不同程度出现焦虑、自卑和挫折感等就业心理问题;该研究同时指出不管学生自身还是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对新生的职业规划都未给出足够重视。董眠、向丽、祝文慧(2013)把视角延伸到高中生,研究认为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不了解社会职业,对职业期望缺乏理性,虽然均认为培养某项职业能力很重要,但没有机会或者动力进行学习;学生倾向根据兴趣选择职业,家长则把收入高低放在首位。

(五)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因素分析。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王星星(2014)研究发现许多大学生虽然制定了学业规划,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能真正按照计划要求自己,并最终坚持下来的却不多。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者有无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将影响其就业和职业发展,而影响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Perryman(1972)等研究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生涯感受、生涯探索、生涯计划与生涯行动上有显着差异,且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付新元(2015)研究发现家庭因素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影响日益加深。刘怀(2009)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职业因素。同时,班兰美(2013)、黎志健(2013)、张玉(2013)研究还发现学校因素对大学生因素职业生涯的规划也有重要影响。陈新宇(2014)研究指出大学生家庭户籍所在地、父母的受教育情况、父母职业、社会实习兼职经验也和学业生涯规划辅导也都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原因。王国联(2014)研究表明社会网络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王伟提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高校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强大指导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大因素。林杏台(2011)指出职业生涯包括个人一生所从事的职业、职务及角色。他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当从小做起,并且应该涉及到个人的各个方面,教师、家长在职业生涯规划当中都分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了高校、国家的关注,并且教育明确规定,大学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那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作用显着吗?单良、赵成名(2013)研究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明确职业目标、充分利用并整合资源、提高就业能力。肖燕玲(2013)研究发现,在校期间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比未做规划的同学更有成就,无论是求学还是求职成功率都更高。但是,有些专家学者也指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不显着。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乏必要的定量研究。马琼(2012)对西南交通大学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观与就业行为、就业结果的实证研究发现,求职目标是否清晰与就业满意度呈正相关。李峰亮(2009)等人的研究发现,工作找寻的前期准备有助于毕业生找到学用更加匹配的工作,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工作经验对于择业有着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中发现,大学生的学用结合越高,对工作的满意度越高。

四、评述

医学生职业规划书范文第3篇

 

近几年,由于扩招,医学生就业情况日趋严峻,从原来的十分吃香变成了越来越难找工作,而大毕业们不愿下到基层,不愿选择县医院或社区医院又让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医学毕业生们专业性十分强,就业范围又相对较窄。因此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让医学生们尽快适应这种社会竞争,顺利找到工作岗位。

 

1 现今医学生就业情况

 

现今医学生的就业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医学院校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持续增长,而工作岗位却几乎是固定不变的,这必然导致医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与此同时,大部分毕业生不愿意下到基层,去县医院或者社区医院工作,这又导致了一种更加矛盾的现象——人才招聘市场,好的医院前人满为患,竞争力十分强,而县医院和一些社区医院前门可罗雀,无人问津。一边人满为患,一边缺少人才。这些情况与现在的社会风气是有一定联系的,社会领域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对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思想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大学生们的心态,如何去引导大学生,如何改善这一情况,就要靠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了。

 

2 医学院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医学生们缺少职业规划的意识或意识淡薄

 

通过一次临床医学某班召开的班会得知,班上7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何谓职业生涯规划,一半的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多大意义。也就是说,大部分医学生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这部分学生就不可能主动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学校重视事业生涯规划教育,经常对学生进行教育、召开讲座等,作用应该也不会太大,因为这是硬塞给学生的信息,而不是学生主动去了解、去学习的。

 

2.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和专业知识结合

 

我们知道,医学生日常的主要工作还是学习,上的最多的课就是医学专业课,可是,大部分的讲师在授课的时候,只顾讲授书本上的知识,而不去和临床、和实际相结合。这让医学生们学习了许多的专业知识,对临床这一工作岗位还是一无所知,只能人云亦云,跟着大多数人走。

 

2.3 职业生涯规划功利性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医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难免功利性,向往一线城市的大医院、三甲医院,而对基层医院例如县医院、社区医院等不屑一顾。我们说,志向远大固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准确的人生定位,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才不会在社会功利性的风气中迷失方向。

 

2.4 医学生就业范围太窄

 

现在医学生毕业的去向要么是医院、要么是制药厂,就业面太过狭窄,而太过狭窄的就业面也导致了日趋严峻的就业情况。在现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实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就业模式,可以多多鼓励医学生们自主创业、建设互联网平台、建设医生虚拟社区等等。让有特长的学生同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更多能施展自己抱负的平台。

 

3 探讨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3.1 增强医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医学院校应当改善对医学生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制,把“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让每个医学生都能充分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哪里,对自己的未来又能造成什么重要的影响。

 

首先,医学院校应对辅导员和医学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先让辅导员和教师充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医学生的影响之深、意义之大,然后让辅导员经常召开班会,了解学生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对还没有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进行引导,让所有同学都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规划。教师则应在专业课上多多讲述临床实践内容,让医学生们看到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是什么样子的。真正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融入生活,而不是一次讲座就完成的简单事情。

 

其次,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以“畅想未来,职业规划”为主题的征文、演讲、辩论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医学生们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与自己息息相关,而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3.2 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现今一部分医学生受社会风气和西方的影响,择业时功利性太强,过多的关注职业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效益而非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而实际上毕业生们本该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利益,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医学院校在为医学生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时时对医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让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

 

3.3 开创新视野,拓宽就业范围

 

我们在前面说到,造成医学生就业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就业范围太狭窄,现在医学生的工作岗位不外乎是医院、学校等地,选择少,就业难。但是,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不管是教育模式还是就业问题都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止步不前。教育模式上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学、网络授课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那么就业问题是否也可以创新呢?当然是可以的。现代人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除了生病了去医院之外,平时若有小小的不舒服,或者只是想找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会选择上网询问等。故医学毕业生可以选择建立医学虚拟社区、健康交流平台等等丰富多彩的就业方式。这就需要医学院校的引导和建议。

 

4 结语

 

想要缓解医学生的就业压力,真正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医学院校还需持续探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方法,选择多种多样的途径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医学生职业规划书范文第4篇

20世纪中叶开始,关于“就业能力”的讨论在各国学者中广泛展开了。据资料显示“就业能力”的概念是由英国学者贝弗里奇(Beveridge)在1909年提出的。就业能力是个体在劳动力市场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性特征及各种条件的集合[1]。目前,国内研究者对于“就业能力”的内涵界定意见不统一。大部分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综合本领。[2]

2医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医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操作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3培养和提升医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医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医学院校和医学生自身的必然结果。怎样才能提高医学生的就业能力?笔者作为内蒙古医科大学承担就业指导教师的一员,把我们培养和提升医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尝试和探索,整理如下。

3.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医学院校应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适应时展需要的多样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内蒙古医科大学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将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根据内蒙古地区的旗县缺少法医和卫生事业管理人员等情况,调整专业设置,2004年开始增设法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信息管理、生物技术等专业;并打破专业界限,广泛开设选修课,支持和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修非本专业课程,非医学专业实行双学位制,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创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平台和机制。实行学分制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推动医学生顺利就业。

3.2强化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能力:医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是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这也是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就业能力之根本,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医学生的关键标准。

3.2.1强化对医学生的专业教育: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强又非常严谨的学科,它的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关乎健康和性命的科学,不能有所闪失。因而,多数医疗卫生单位招聘毕业生时非常关注和重视医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医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能够反映专业能力。因此,医学生的就业能力当中的核心能力似乎始终是专业能力。培养医学生就业力的最重要途径是加强专业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设置,构建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为主,公共卫生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等课程为辅的新型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培养基础宽厚、临床通科的高级实用型医学人才。[3]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通过开展我校特色的“问学讲堂”、“博弈讲堂”平台邀请院士、知名学者或本校教授入课堂开展讲坛文化,分享自身成长经历,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授课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让学生从案例出发,通过理论分析,更加深化对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从而实现强化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3.2.2加强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4]一直以来,国内外医学院校都非常重视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比例都非常高。目前,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技能培养中心、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以及实训、实习基地。我校于2004~2007年先后成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护理技能操作培训中心等,扩大和提升实践技能教学的规模和能力。以“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为蓝本,以“课堂设在病房,把医院搬到教室”的方法构建全程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了双向渗透与重组的作用,形成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全新教学理念。为了提高医学生的实践技能,进一步完善了医学生临床实习带教老师的选拔、考核、监督体系。对带教老师进行医德医风、带教方法及专业与临床技能的示范教学培训,确保带教质量;同时,要强化对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指导既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建立和完善带教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临床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和奖励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临床实践教学工作质量,以提高临床带教老师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3.2.3医学院校注重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拓展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了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能力,医学院校采取主动与一些药企和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生产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就业基地“三地合一”加以建设,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医学生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现自己就业能力,更好的了解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所具备的就业能力结构。

3.3培养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全面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理想与就业目标,提升就业能力。

3.3.1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医学生的职业发展的好与坏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有很大的关系。从2006年开始我校增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积极实行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模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设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低年级开展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中年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就业体验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就业技巧、政策和职业适应教育等方面的指导。[5]由于医学专业的专业性强,毕业流向多为医疗系统,我们聘用、选拔一批在创业、就业方面有专业知识和成功经验的专家成立我校的“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让他们进入课堂、与医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增加医学生对医疗卫生行业与职业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更加理性的分析自己今后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道路,帮助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能力。

3.3.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培养医学生的就业能力,要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通过引导和推动各级党团组织和“大学生职业联盟”社团,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潜能。组织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医学生誓言践行活动、实践技能大赛、名医讲座和“挑战杯”及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挖掘潜能,施展才华。我们还开展“英才培育”项目和PSBH等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最终提升就业能力。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拓展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6]。

医学生职业规划书范文第5篇

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经济危机对国内各行业各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我国本来就很严峻的高校就业形式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成了失业,尤其是我们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医生是非常高专的职业,医学生毕业以后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锻炼才能够独立的上岗,这需要耗本文由收集整理费所在单位巨大的培养成本,很多民办医院或者单位不愿招聘毕业生而宁愿去医院挖角或者借调资深医生,这也是医学生难就业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根据最近的一个网上调查,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倒数第一位,中医专业排在倒数第二位,虽然这只是一个网上调查,不一定十分可靠,但也说明我们我们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不容乐观。据我所知,除了知名度很高的医学院可能就业会比较好,比如北大医学院之类的,其它一般的医学院尤其是民办医学院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的比率较前者少得多,能留在城市的就更少了。很多都改行了,比如有从事药物、医疗器械销售的,有进入超市当导购的等等。因此,探索要怎么样能在医学生读书期间加大培养力度,尽可能的降低就业再培养的成本,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方法

1.1 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开展就业指导课,举办职业规划训练营等等。开展就业指导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避免盲目就业及重复就业所带来的成本浪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都很重要,所以课堂教学和模拟训练都非常关键,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医学理论知识外,就业知识也必不可少。而模拟训练对医学生后来的医师资格考试及真正的临床诊疗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从2007级临床本科毕业生开始施行毕业前osca多站式模拟考试,实际上也是一种模拟训练,所有毕业生在毕业前均要参加,这些考试包括内、外、妇、儿、五官、护理等多个科室的临床操作技能,通过这些模拟训练,毕业生掌握的操作技能更全面更规范,毕业生整体医疗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在就业的时候也更有底气。另外,职业规划训练营包括通过活动、讨论、模拟训练等方式提升团队意识和敬业意识;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应职模拟、大学生综合素质评选活动等。

1.2 研究志愿服务活动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志愿参与福利院和养老院的医疗活动、三下乡活动、医院内一共等。我校有很多学生利用周末或者课余时间参与城市或近郊的福利院和养老院的医疗活动;同时每年寒假暑假都会派一部分学生去参加三下乡活动,到偏远农村义诊,给农民送医送药,如到永州、望城、攸县等地的偏远乡镇,参与临床实践,这些同学除了实地体验医疗之外,对生活也是一种体验;部分学生参与附属医院及附属教学医院的义工,直接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痛苦,了解医患关系的特殊性。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从而增加学生就业体验、就业交流和就业的社会资本积累,为以后真正参加临床诊疗活动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进一步降低再培养的成本。

1.3 研究职业培训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通过开展医护人员职业礼仪、面试技巧、就业心理等培训课程,聘请专家教授进行应聘讲座等,使医学生能建立正确的医护意识,学会调整服务情绪和心态,能够明确医护工作目的,了解医护工作中的自我角色,学习如何从自身出发避免医患冲突,加强医患沟通能力,了解职业的医护形象,用个人专业的形象为以后的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学会医护工作中的举止礼仪,举手投足之间显示良好职业素养等等,全方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使毕业生能更好更快的融入职业社会,降低再培训成本。

2 结果

通过以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志愿服务活动、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努力,比较2006级学生,我校2007级临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具体如表1。

从表1可知,与2006级毕业生比较,2007级临床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就业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从94.67%提高到了97.62%。我校是一所民办医学院校,而临床专业服务面向定位是根据国家和湖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培养能适应城镇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基层医疗单位,如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交流能力。这个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符合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国内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还不同程度的处于缺医缺药的情况,所以临床专业毕业生有着很不错的就业前景。另外很重要的就是,由于我校采取了前面所提的一系列培养措施来提高临床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独当一面,获得了单位的肯定,也降低了单位再培养的成本,提高了有效的就业率。从上表还可以看出,我校的考研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校2007级上线的大概有180余人,而且学校是一年比一年好,比如有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湘雅医学院、武汉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的都有,南华大学、广州医学院的就更多了,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我校学生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水平。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