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奇的眼镜

神奇的眼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奇的眼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神奇的眼镜

神奇的眼镜范文第1篇

神奇眼镜

在2018年,我的发明首次登上中国, 登上世界。这个时候你肯定要问我发明什么,我会告诉你我发明的是眼镜。

我发明的眼镜,它是用一种神奇电波设计而成。这种眼镜就像个电脑可它比电脑的功能多多了。特别是这种镜片它是我用太空陨石中的水晶摩擦而成,而且这种镜片对很好。如果眼睛不好的人戴上,三秒后眼睛立刻恢复正常;这种镜架是用海底钻石磨制而成,它还带有微形按摸器等等。

这种镜片还可以有摄影,照相的功能。当戴上眼镜所看到的东西全部可以储存起来,它还是一副夜视镜到了晚上当你戴上眼镜就仿佛变成了白天。还可以说是望远镜,只要你想到那里就可以望到那里就算比太阳还远的银河系都可以,一句话反正你大脑想什么都可以。

这就是我发明的眼镜欢迎大家都来购买。

神奇的眼镜范文第2篇

有一次,我们班和其它班进行足球友谊赛,我不光出现了很多传球失误,还进了个乌龙球,害得我们班以0:1落后,懊恼的我看了看四周,哇,我们班的拉拉队员们个个都一声不吭,正用冒着火,充满埋怨和憎恨的眼光瞪着我呢,就在我斗志全无的时候,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出现了,它对着我不停眨着眼睛,好象是在对我说:“没事,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加油!”关键的时候,这双眼睛给了我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让我振作起来,带领着我们班的队员向着对方的球门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狂轰炸滥,很快 ,我头顶脚踢,连进两球,以2:1获得了胜利,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又看到了那双给了我勇气和力量神奇的眼睛。

这双神奇的的眼睛,充满了期待,时刻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平时认真听讲,期末的奥数考试中,一下子把试题全作完了,然后就和旁桌的同学悄悄说小话。卷子发下来后,满分120分,我取得了117分好成绩,其他同学争着要看我的卷子,我高兴极了,拿着卷子大声对周围同学说:“太棒了!你们谁都没有我考得好!”正当我得意洋洋地在同学面前炫耀的时候,那双眼睛又出现了,它用严厉的目光注视着我:小子,考试中和同学说话,一次考试考好了,就高兴成这样,还在同学面前炫耀,别忘了骄傲可是会让人失败的啊!从那以后,我上课、考试再也不和同学说小话了,取得好成绩,也不再骄傲了。

这双神奇的眼睛,在我成功的时候提醒我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在我失败的时候,它会给我温暖和鼓励,它会一直陪伴着我,伴我成长。这双眼睛是爸爸的眼睛、是妈妈的眼睛、是老师的眼睛、是同学的眼睛……是一双神奇的、会说话的眼睛。

指导老师:杨小燕

神奇的眼镜范文第3篇

你们一定十分好奇吧!怎么会有一个人有着神奇的眼睛?她的眼睛又怎样神奇呢?神奇在哪里?这相信大家都是百思不得其解,怎么都想不通吧!?哈哈,还是让我来给你们解答吧……

拥有这双神奇的眼睛的人正是我们的——老师。没错, 我的老师有着一双特别神奇的眼睛!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在全神贯注上课的时候,我的坏伙伴——走神君却悄悄地跑出来找我玩啦,我自然是和它玩的不亦乐乎。老师说的什么,早就被我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时候,老师突然叫道我的名字:“杨美婷,请你回答**是什么意思吧!”我立马愣住了,看着老师说出的陌生词汇,我脑海中一片绝望,怎么办啊怎么办,哎,都怪我走神,这下可好,老师说的没听到吧!就在我抬头呆愣的那一刹那,老师却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眼中闪烁着不一样的光彩,似乎在提醒我,下次可别走神了,这次老师就告诉你吧×××的意思是……最后,我凭着“老师的鼓励”——自信的我让我利用起了自己看过的课外书,回答了出来,老师以赞许的目光看着我,温柔地说:“好的,杨美婷同学坐下吧!”虽然,老师善解人意地叫我坐下,但是我觉得老师的目光中还带着一丝警示,提醒我下次不要走神了呢,我以后也铭记老师的“话语”,从没走神过,一直很认真……

怎么样,老师的眼睛神奇吧!

神奇的眼镜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文化融合;制度融合

一、校企文化渗透与融合是深度合作的前提

(一)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为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教改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逐步实现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然而,高职教育仅仅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很多员工被企业淘汰,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因此,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融合,探索两者相融合的途径,让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平稳转变和快速过渡是现今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校企合作文化冲突日益显现

由于校企合作中,各自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在文化主体上,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师生员工,企业文化主体是企业员工;在建设目标上,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其建设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是一种做事的文化,其建设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实现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失衡与跨度必然增加了毕业学生的适应成本,这种情况更大地导致就业障碍与转化潜力的提升。学校和企业分属不同类型和性质的行业,所以双方在价值理念、管理机制和组织行为等方面都存在冲突,这种冲突随着合作的日益深入会越加凸显。

(三)文化渗透与融合是校企深度合作关键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对于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高职生成才;二是可以塑造良好品德,有利于高职生成人;三是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高职生就业;四是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高职生创业。

2010-2015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这是对校企合作内容的新的诠释,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探索,把校企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文化渗透与融合内容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层面的融合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环境布局文化。企业文化与高职物质文化层面的融合,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和环境布局来营造与企业文化接轨的教育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层面的融合

高职校园制度文化是学院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为中具有重要功能。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层面的融合,就是要借鉴企业管理中的规章制度,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实际,建章立制,将企业的制度文化引入高职学生行为规范的制订中,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与管理,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形成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

(三)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的融合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它以课程文化为代表,同时包括课外文化。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的融合,是以课程文化、课外文化为载体,将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尤其是企业精神文化全面、系统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深层次的领会企业文化,它是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融合的最高境界。

三、校企深度合作的文化渗透与融合路径

(一)总体研究路径

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校企文化建设理论,在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同步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校企合作研究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全面渗透与融合是校企进一步深度合作的关键的命题。从“一体两化”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两个路径来研究企业文化渗透、融合的实践。

(二)系统分析法是研究的主要方法

将校企合作看作是一个复杂系统来理解,因此必须将管理学、经济学、企业文化学中的理论融合起来,才能够深入分析制度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系统分析法是校企文化融合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借鉴系统工程学、社会学等学科前沿的一些理论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演绎,又重视实证调研与归纳。

另外,对比分析法、文献阅读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案例研究法、定量分析法也是文化融合中用到的方法,例如,定量分析法对校企文化渗透与融合进行内涵、共性、冲突等定性分析后,依据在调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订单班、校企开发课程和校企合作培养各模式的实证研究,收集和提炼相关指标,对关键指标进行模糊数学中的分层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

(三)研究路径基本内容

1.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和区别性研究要真正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必须首先确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并根据不同企业文化的类型特点,针对其中的共性加以深入分析。将校企合作看作是一个复杂系统来理解,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来研究二者共性和冲突。

2.确定校企文化融合的主要层面,制度文化融合是解决目前文化融合研究中缺少确实可行路径的关键,以制度实施机制为逻辑起点兼顾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融合。选择不同的校企文化融合方式。

3.从“一体两化”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两个路径来研究企业文化渗透、融合的实践。其中,“一体两化”中重点研究:生产性实训基地、订单班、校企开发课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点研究的订单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培养模式、“2+1”培养模式。从中分析出评价校企文化融合指标体系。

4.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方面,将前期总结的指标体系加以应用,探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融合的途径。定量分析方面应用模糊数学的分层理论,对各个关键指标进行系统分析。

5.培育具有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校企制度文化融合为重点;以校企精神文化渗透为抓手;以校企物质文化融合为基础;以校企课程文化对接为亮点;找准校企双方的共同兴奋点,以校企文化活动对接为平台。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陈文海.论高职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的前提和策略[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7).

2.吴扬.试析高职教育的文化冲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

3.郝维钢.探索校企文化对接途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

神奇的眼镜范文第5篇

著名音乐家张锐曾说:“与西方艺术相比,中国艺术特别强调传神,我国历代艺术家和理论家都把‘气韵传神’看作是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和艺术表演的理想境界”。

“气”最初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哲学论著。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是指万物之源的“气”,是概括天地万物生成本源的一个独特概念,是一切事物(包括人)的本原,是生命之基础。魏晋南北朝之后,“气”不仅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曹丕的《典论论文》以“文以气为主”首开美学范畴之“气”。

艺术之气出现在谢赫的《古画品录》中。谢赫提出了绘画“六法”,其中“气韵生动”为六法之首,是“气”在艺术领域的运用,并产生重要影响。“韵”最早始于语言和音乐,指声韵或音韵。后用于书画领域,宋代以后推广到一切领域,并成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古典美学中最早出现“韵”这一范畴,与气相同,是在南北朝时期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序中的“气韵生动”。此后“韵”被逐渐推崇为中国艺术中的最高地位。

“气韵”作为中国传统的审美范畴,最早由谢赫提出。之后,谢赫“气韵生动”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推广到整个文艺创作领域,并受到历代艺术家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古典艺术和文学鉴赏与创造的最高审美准则。

中国音乐亦非常讲究“气韵传神”。“气”是音乐美的内在动力,“韵”是音乐美的外部显现。在二胡演奏艺术中,“气”是指生命运动与艺术灵动之“气”;“韵”是指“传神之韵”。艺术创作以生命之“气”体验,以艺术之“韵”延展,进而达到传神的最高境界。张锐在《琴弦语丝》中说:“优秀的音乐表演艺术家,最讲究的就是它艺术表演中的气与韵的美妙。”二胡艺术表演从生命只之气的体验开始、而以韵的生成、艺术传神为终结。

二、二胡演奏与气韵传神

二胡的独特韵味与其独特音色以及演奏技巧有关。常言道:“二胡运弓如呼吸”,这就点出了气在演奏中的重要作用。无气不成韵,无韵即无神。二胡演奏过程中的呼吸是指“调气与贯气”。二胡演奏的乐音并不是直线的延续,而常常以右手富有“歌唱性的运弓”(张锐语)技巧配合左手的吟、揉、绰、注等技法处理,使单音的运动“灵动、游转”而产生的“韵”,使人感到有一种生命的律动。张锐曾说:“二胡的左手是热情,右手是力量”。右手抑扬顿挫等运弓技法配合二胡左手运用按、揉、吟、颤等手法,由气贯通,生韵传神,充分体现了对音韵传神、无穷奥妙之追求。

中国传统器乐表演艺术的论著曾对古琴演奏要求作过多方的论述。在论述“气”时指出,在音调的转换、乐句连接、乐段末尾等地方要注意气息的连接,并要求在弹奏时使内气通达手指。有了内气的谐调,精神上就会显得轻松自如,就更有利于弹奏者游刃有余地去表现乐曲。这些精辟的论述与“气”在二胡演奏艺术中的理解有着相似相通之处。

在二胡演奏当中,“气”与“韵”虽以不同的概念存在着,但两者之间又是不可分割、合而一体。掌握气的运用,追求神韵的表达,使“气”与“韵”完美的结合和高度的统一。气与韵只有达到了平衡、和谐,才能进入气韵传神之境界,焕发出生命运动之美,方为二胡演奏艺术的宗旨和最高境界。

三、如何由气生韵、因韵传神呢?

前文已述,气是内在动力,而韵是气艺术展现。艺术表演需要“气”,否则作品演绎就会毫无精神可言,但如果表露过于直接,毫无转折,作品则会显得直白无味。这就需要演奏者善于控制其气,使其“转”,即通过自己的控制将气赋以强弱、轻重、顿挫、起伏等节律性的变化,使直白的气转化为抑扬顿挫的韵。清代陈幼慈在《琴论》中说:“夫音韵者,声之波澜也。盖声乃天地自然之气,鼓荡而出,必绸直而无韵,迨触物则节族生,犹之乎水之行于地,遇狂风则怒而涌;遇微风则纤而有文,波澜生焉。” [注:参见陈幼慈《琴论》,《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443页。]这段话说明“气”经运动转折、流转起伏,而升华为“以韵传神”。

二胡演奏的思维过程中,“习惯用抑扬动静去认识音乐的流动;用缓急疾徐去认识速度的快慢;以轻重虚实去认识力度的大小;用疏密顿挫去认识节拍节奏。用阴阳、刚柔、明暗、清浊去认识音色的变化。” [注:参见奉山《记中国音乐之“神韵”》一文,《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3期。]而这个对音乐力度、速度音色节奏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气息的运用过程和气韵的表现过程,而二胡演奏艺术就是用这些传统的演奏思维、表现手段与气息结合,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精神,以达到气韵传神的最高演奏境界。在二胡演奏中,掌握气息的运用,追求神韵的表达,使“神”与“韵”完美的结合和高度的统一,才是二胡演奏艺术的宗旨和最高境界。在二胡传统乐曲中,有许多具有气韵生动,情深意远的,内含丰富的品格。演奏者如何真正的把音乐思想内涵表现得出神入化,达到“气韵生动”和“气韵传神”的演奏境界,除掌握一定的技术技巧之外,必须要准确的把握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及演奏风格,并加以理性的创作思维,从而使演奏者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自身感悟性。

二胡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一,在其演奏思维和诠释作品的逻辑思维上,一直沿袭和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音韵格律和艺术表现形式,即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起、承、转、合的意义不仅是曲式结构上的含义,它包含着音乐的情感、句逗、呼吸、气韵等音乐内涵的规律。……起、承、转、合的这一审美习惯把乐曲所包含的整体、乐段、句逗都纳入起、承、转、合的规律。由此安排乐曲的,兴奋点,把音乐的抑扬顿挫同自然的呼吸结合起来,用这一规律去演绎音乐中的阴阳、张弛、动静、缓急、轻重……。” [注:同上。]也就是说阴阳、张弛、动静、缓急、轻重的演奏思维包含着气息的运用和气韵的表达。

《长城随想》第二乐章,属于阳、张、动、急、重的演奏风格,须运用急促而快速的呼吸,并配合与之相适应的肢体运动,创造出强大的、有气魄的音响效果。为更好地表现这首乐曲,单凭手臂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运用气息配合肢体运动,才能够产生强大的爆发力、震撼力和感召力,表现出乐曲的神韵。

《汉宫秋月》则属于阴、抑、静、缓、轻的演奏风格。须运用缓慢而抒长的呼吸状态,配合手臂舒展的动作来表现乐曲古朴、淡雅的情绪。这些乐曲通过徐缓而平稳的呼吸状态和加大手臂的动作,及左手的吟、揉、按、颤的细腻运用,从而加深了乐曲悠长的韵味感。

当然,在同一首作品中阴阳、抑扬、张弛、动静、缓急、轻重的表现手段也常综合运用。“不同的思维状态下,特别是不同的感情和意志状态下,人的气息活动和肌肉活动状态是千差万别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感情状态和意志活动都产生与之相应的气息和肌肉活动状态。” [注:参见宋国生著《胡琴演奏艺术》,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气息的运用,根据音乐作品的内涵,依附音乐的节奏、节拍及乐句的起止和抑扬顿挫的需要,准确、积极的运用气息,有助于音乐情感的表达和神韵的把握。如《新婚别》在沉重的引子之后,第一段《迎亲》,乐曲以优美、轻柔的曲调,描绘年轻姑娘的俏丽和轻待嫁的憧憬与羞涩。在《惊变》乐段当中,出现摇板、紧拉慢唱以及富有冲击力的节奏,表现女子惊慌和抗争。当乐曲进入慢板、倾诉衷肠的《送别》乐段时,二胡运用慢运弓和悠长的气息及左手的压揉把青年男女心中的巨大悲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尾声回到主题音乐中,并渐渐地消逝,表达女子目送亲人远去……。在这首乐曲中,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不同的呼吸状态,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以达到气韵传神的演奏意境。

作为拉弦乐器族群中的二胡演奏,其声音属性的基础是线状的,而音乐的表现形式却是立体和多层面的,既有点状又有线条。“点”展现的是活泼、跳跃,“线”则反映着悠扬与绵长,更能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美。由单个乐音的运动连成如珍珠般的环形,除借助相应的弹拨技术手段外,“气韵”更是贯穿其间的“锁线”。如《战马奔腾》左手快速运动的十六分音符点状感很强,具有热烈的情感,右手多变的运弓,描绘了战马奔腾的各种状态,看似“点”状堆积,实为“线”态流动。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中说:“善用意者,使有意如无,隐然不见。造无为有,化有为无,自非神力不能”。这里讲的气与韵有一定规律性,也完全适用于二胡演奏艺术。韵如果以“显迹”姿态出现,片面追求表面上所谓的“韵”,演奏娇柔做作,既破坏气,也无韵可谈,更谈不到艺术传神了。

气韵的贯通,意味着演奏的成熟,是将所演奏的作品推向成熟的最重要环节。正像韩愈在《答李栩书》中说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气脉贯通,则贯气提神,气韵神足,方能出神入化,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