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实习生个人总结

学前教育实习生个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教育实习生个人总结

学前教育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师范生 职业认同 现状 对策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中的一种确认,由于该职业符合自身终生之向往,从而认定其非常有意义和价值,进而用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并且能从中取得乐趣的心理状态[1]。师范生,也即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其所学专业名称,一般在专业名称上往往有“教育”的字样,如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或者在培养方向上具有师范性质,如汉语言文学(师范类)、英语、物理学、化学等。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非师范生具有明显不同,特别是对于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的重视、对于教育实习的重视,都是其他专业难以比拟的。

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一般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日后所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包括对教师职业特点、职能和地位的看法,对所从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乐于从教的意愿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等[2]。对于教师职业认同,普遍研究方向是在职教师的职业认同,并且有不少研究成果;而对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时间前移,也正在得到重视。有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既是指一种过程,又是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教师职业认同是指当下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3]。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奉献和个人发展的统一性,增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将承担工作的意义。师范生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教师职业认同,才能自主制订专业学习计划和个人教师职业发展计划,从而明确其专业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4]。从以上角度说,教师职业认同对于师范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立足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教师职业认同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

1.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某省三所学校的1500名师范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其中本科2所、专科1所。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5份,回收率91%。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调查内容涉及:(1)师范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情况;(2)师范生的从教意愿;(3)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4)从事教师职业的必备素质。结合适当范围的座谈和访谈,进一步掌握当前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真实的看法及背后的原因,以期得到更加真实的调查结果。

2.调查结果。

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得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现状如下:

(1)师范生的从教意愿低于预期。在回收的1365份问卷中,有753份答卷明确表示希望毕业以后可以从事教师职业,比例为55.2%。师范生被认为是准教师,一切教育和培养都以教师职业为目标,现在只有一半的学生认可教师职业,显然低于人们对于师范生的期望。

(2)师范生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回答“你认为当老师是一种乐趣吗”这个问题时,仅有18.7%的学生持肯定意见,回答“一般”“没有感觉”的比例占到55.8%。这些跟学生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有很大关系,因为据本次问卷的统计结果,只有54.5%的学生选择师范专业是“自愿填报”,42.0%的学生是由于家长的干涉。另外,在回答“你认为学生都是尊重老师的吗”问题时,有70.7%的学生持赞成意见;师范生对于所学专业的态度,有50.3%的学生选择“一般”,49.7%的学生选择“喜欢”。这些都是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缺少积极情感的直接表现。

(3)师范生对于从事教师职业信心不足。师范生对于从事教师职业明显缺乏信心,问卷结果表明,仅52.6%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仅31.5%的学生对于教师职业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仅25.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考编成功”。师范生的上述不自信,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学习效果不佳、对教师职业缺乏正确认识、对就业压力心存畏惧等因素。

(4)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缺乏理性认识。在回答“你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三个主要原因”方面,“价值期待、教师待遇、社会角色”三个因素成为主要原因。在具体细节上,仅31.4%的学生相信“(当老师)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72.4%的学生认为“教师工资低于个人的工资期望”,70.8%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程度在下降”,49.6%的学生认为“教师属于中下等社会阶层”,等等。这些不合理的认识,阻碍了学生乐于从教的愿望和信心。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原因分析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缺乏理性认识,师范生将来从教的意愿要远远低于预期,这其中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学生、学校及家庭的因素等。

1.全社会对于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如前面统计的问卷结果,70%以上的学生承认,时下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程度在不断下降,老师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受人尊重了。尊师重教的传统被物欲大潮所淹没,曾经歌颂教师的“红烛”、“春蚕”精神,在当代社会却少有人提及。在崇尚自由、个性的90后身上,奉献精神又从何延续呢?这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2.师范生教育中缺少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力支撑。

在问卷中,75%以上的师范生只是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途径。很多师范生在访谈中坦白地承认:之所以选择当教师,是因为希望通过考编,成为一名正式的在编教师,从此捧上铁饭碗。这样局面之下,理想信念教育、师德师风教育恐怕就缺少一个较好的基础。当前各省招聘的新教师大部分都是服务于农村中小学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则很难留得住。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的:“在当前中国,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当教师,更需要吸引更多的真心热爱教育、真正懂得教育,把教师不只是当做一个职业,而是一项事业,愿意毕生奉献于教育事业的人来当教师。”因此,在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学技能培养和理想信念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同样重要。

3.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问卷中,对于“学校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的回答,仅有45%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专业课程;对于“是否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这个问题,只有32%左右的学生持肯定意见;对于“在校期间是否进行过师范专业以外的技能培训或学习”,只有18%的学生回答“是”。学校对于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进而决定师范生就业选择可能会偏离初衷。

三、改善师范生职业认同现状的对策

1.建立教师职业认同培养体系。

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确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学校、家庭、学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完全依赖师范生个人的自发行动。学校应重视对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培养,建立完整的培养体系。在入学教育环节,学校要改变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精心设计若干环节:如邀请优秀教师来校现身说法,组织新生走进中小学课堂,与中小学生开展游戏互动,观摩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程,让新生通过耳闻目睹,深受感染,树立对专业、教师职业的兴趣。在日常教学和管理环节,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师范生塑造自我形象;对师范生基本功常抓不懈,指导各类社团活动,开展经常性的师范生技能大赛(普通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与说课大赛等,促进师范生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好学、善学的学风的形成。

2.确立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主体地位。

教育部下发的指导性文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在很多师范学校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培养目标模糊、制度建设滞后、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训练强度不够、没有切实的保障措施等条件的制约,使得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完全依赖于师范生本人的自觉性,离教育部的规范性要求相差甚远。教师职业技能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普通话、三笔字应作为师范生每日的练功课、修身课开展。二是认真训练教学技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节40分钟的课程,往往备课就要花去数个小时。因此,有必要对师范生的职业素养进行适应性训练,以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教学需要。三是班主任工作技能。这是师范生应该具备的班集体管理、学生日常教育的能力,包括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后进生的转化等,承担起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这些技能既是师范生的必修课,又是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综合体现,更会影响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程度和从教意愿。

3.建立广泛的教育实习基地,探索适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实习实践模式。

学校应集中精力建立广泛的教育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教育实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很多学校坚持集中实习的原则,但是往往因为实习基地不足,不得已又放任学生选择了自主实习(即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在实习安排方面,当前很多师范专业在最后一学期(0.5学年)组织教育实习,但这种模式的弊端已逐步显现。最后一个学期,是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刻,安排学生走出去实习,看似非常合理,实则弊大于利。师范生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考试成功,成为一名在编教师。在每年的4―6月份,是各省组织新进教师招聘考试的时期,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在复习、备考上面,根本无暇他顾。这个时候安排学生实习,只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导致学生疲于应对、效率低下。甚至很多学生在考编失败以后,放弃了当老师的想法,这是非常可惜的。实际上,实习时段的安排只是当下师范专业实习模式不合理的一个缩影。

笔者建议实行日常见习和实习相结合的实习实践模式。具体来说,在学习期间的2―4个学期,每学期安排1―2周的见习时间,让师范生走进课堂,观摩优质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认识,逐渐认识自己的不足,进而能够返校进行补充。在实习时间安排上,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放在最后一个学年的第1学期进行,时间长度为10周左右。在具体实习安排上分为以下环节:在校内实践阶段,从教案设计、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模拟试教及案例点评等方面展开训练,增加学生的经验积累。在校外实习阶段,从以下方面展开训练:教案编写、试讲、班级常规管理、班会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个案调查与实习反思[5]。在实结阶段,要求学生总结整理各类实习资料,如实习生手册、实习教案、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实习鉴定表,等等。

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教师是师范专业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学校的目标,但不能成为一厢情愿,也应该是家长的目标、师范生的目标。学校作为培养主体,应该做足功课,充分重视教师职业认同作为职前教育的重要意义,把它列入内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贯穿师范生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同时,三个方面应该共同努力,让每个师范生都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把师范生的教育培养价值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张晔.教师的职业认同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4):33-34.

[2]王杰,薛钰川.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01):3-4.

[3]李录志,宋丙英.王丽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J].当代教师教育,2011,(06):53-58.

[4]齐佩芳,薄艳玲.关于培育高师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Z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