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微观性、具体性、日常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因此,其内容必须是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分解课题目标,落实科研任务,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课题研究,必须扬弃过去那种“假、大、空”的课题取向,倡导教师课题研究的“小、真、实”。
一是要注重“小”。即确立的课题题目要“小一点”。从梳理个人(或学校)教育教学的问题里,选择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切实可行的、能够彰显本校特色的、可以通过反思和行动改变行为的“小”课题。或是将上级下达的重点课题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分解成子课题,乃至子课题的子课题,以增强课题的可操作性。
二是要注重“真”。即课题研究内容要“真一点”。有专家提出:“教师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课堂教学,也就是通过课程的开发、设计和知识在课堂中的传递,实现教学传递和育人工作;二是对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呵护、教养和促进。”教师必须围绕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成长的真实情景和真实事件,发现带有共性的困惑和疑难问题,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三是要注重“实”。即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和操作过程要“实一点”。特别强调“做起来”。即在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时,要对课题研究的过程进行有步骤、科学的安排,做到操作步骤、研究目标与课题组成员承担的具体内容、工作任务紧密结合、相互落实,使每位课题参与者在相应的研究步骤与研究层面上进行研究。从而杜绝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坐车”的多,真正参与研究的少的“泡沫科研”现象。同时,课题组成员还要及时有效地反思、归纳、提炼每一环节,使整个课题的操作始终处于有步骤、有成效的运作之中。
着眼于课堂教学,占住教育科研主阵地
教师的教育科研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搞好教学工作是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育科研只有在坚持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才能结出丰硕之果。离开教学活动去搞教育科研,必然会脱离实际,甚至走入误区。真正的教育科研应当是立足于本学科及本人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总结出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应当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只有在搞好教学的前提下才能结出更好的科研之果。教师要搞好科研,就应当首先要立足于搞好教学,要认真地备课,认真地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把备课作为教研的起点,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处理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只有认真去搞好教学工作,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为搞好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着眼于反思实践,抓住教育科研主要方法
教育科研的方法有多种,但适合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是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为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反思实践研究。要使反思切实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和桥梁,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脑子里要有问题。有问题、有障碍才会有思考、有分析。教师在开展教育反思活动时,要注意形成自身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就拿教学来说,如果教师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就可能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发现问题。比如,在教学目标方面,可以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和合理;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反思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
二是反思要有持续性。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也是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的,但持续不断的系统反思却不见得是每个人轻易都可以做到的。作为研究的反思,应该是持续的、不间断的、系统的,它摆脱了零散片段反思的状态,将反思渗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自我发展的专业能力。但是,在很多农村中学,通用技术教师大多是其他学科的教师转行或兼职,也就是说目前的教师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通用技术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在硬件配套上也相对比较落后,我们常遇到城市中学所难以意料的困难。那么,要怎样才能促进农村中学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这几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及教研组的深刻剖析,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促进农村中学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比较有效的途径。
一、教学反思对于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可见,教学反思在通用技术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用技术教科书是围绕《技术课程标准》来编写的,课本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照顾到各个省、地区甚至于县乡高中的差别,但是有些问题还是没有注意到。课本上介绍到的一些高新设备及技术的例子很多,比如《技术与设计2》第四章控制与设计的部分内容,大部分的例子的都是汽车自动生产线、自动取款机、自动扫描技术等。然而我们学校地处乡镇,这些高新科技设备对于我们这所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只是在电视上见过,基本上没有学生亲身体验过,所以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障碍。在平常的备课过程中,我就经常在思考怎么来克服地区之间的差异。通过不断的反思,就想到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多讲一些联系农村实际情况的例子。例如在《人机关系》中,可以以农业工具为例,如铁锹,大锤等等作为我们的教学的例子。还有学生身边的桌椅板凳,家里的房梁,院子的栅栏等等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耳熟能详的例子,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而且学生会心一笑,又可以缓解了课堂上的严肃气氛,何乐而不为呢?
通用技术这门较新的课程,对我们通用技术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如果能够利用教学反思这个模式不断地思考,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解决问题,对于我们的自身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教学反思在农村中学通用技术课程上的典型运用
通用技术课的开展在农村中学碰到的问题比较多,在一些相应的培训也不能完全跟上的前提下,作为一名教师,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应该具备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新学科讲授困难,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在没有良好的条件时,自己的教学反思也是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一位教学专家曾说过:教十年书未必能成为名师,但如果能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那肯定能成为教育专家。作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课程所容纳的的知识范围那么广,每节课更应该进行教学反思,这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典型案例——苏教版《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步:介绍技术的五个性质(目的性、创新型、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第二步: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第三步:学生分组讨论
第四步:播放视频,进行课外知识补充
第五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学生的反应比较平淡,理论知识太多,讲解起来也比较费力,可以说吃力不讨好。除此之外,课本介绍到的高新技术学生基本上都没见过,更别提用过,所以很难明白课本上的知识点。课后自己一直在反思,并把教学设计翻开细看,整节课完全就是一次典型的学生被动接受枯燥的理论,再通过案例验证理论的过程,自己犯了一直在避免的填鸭式错误。通过教学反思发现,自己原来的这个教学设计存在严重不足:一是教师活动过多学生活动过少,验证代替探究、被动接受代替主动获取;二是较少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没有进行因地制宜的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上很多时候下意识地常犯这样的失误。如果自身想在专业上有所发展,这个问题是必须突破的。针对这个问题,自己总结了两点注意事项。
1、避免用案例去验证学生已经知道的理论。而应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还有教师要精讲,把精彩留给学生,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关键词:淡泊名利;潜心钻研;形成体系
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及探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同仁们一起分享。
一、原因及分析
1.认识不清,目标不明
许多教师存在着这样的想法,进入了教师这一行业,今生今世别想发展,认命教书就够了,即便想晋升高级,到时候想点办法,也不很难。于是,人生没有高远的目标,从而没有更高层次的研究需要。既然没有研究的需要,也就不会产生去研究的想法及理念,也就不会有追求研究的行动,自然也就没有研究的结果。
另外,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许多教师有着官本位、钱本位的想法。他们把权力和金钱看作人生追求的目标,认为教学研究既清苦又没有地位。于是,自然也就不会去从事教学研究了。
2.急功近利,静不下心
随着生产、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速,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教师,许多人自然受其影响,变得急功近利,认为教学研究不仅枯燥乏味,而且不赚钱,当然也就不会花时间去进行教学研究。
3.没有激励,缺乏主动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就是高考升学率、重点大学的升学人数。因此,学校把目光聚焦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于教学研究,他们的态度普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平时工作中不要。
二、方法及对策
在上述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学研究存在着如此多的困难,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坚持教学研究,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呢?
1.正本清源,重视教学研究
教学是一项育人的工作,是一种功德无量的良心工程。从近期来看,教学决定着学生的学习;从长远来看,教学不仅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发展,而且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了祖国、民族的未来,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过程。通过教学研究,促使教师本人不断学习,不停思考,从而不断进步。
2.淡泊名利,潜心教学研究
尽管教师不是神仙,不是圣人,而是食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摆脱不了生活中对柴米油盐的需求,也超脱不了社会对名利、地
位的看法,但是自己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把这个职业当做自己的事业,不跟人家比钱、比权、比地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而在教学中找到快乐和幸福,从而自觉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探究教学规律,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搞好教学。
3.循序渐进,走进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并不像有些老师认为的那样深不可测或高不可攀。其实,只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去做,教学研究并不难。它的过程大概是:教学研究=思想+实践+反思+总结。
正如一个教育专家所言:如果不反思,教学三十年后,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认真教学反思,那么,三年后就可能成为名师。
关键词: 青年化学教师 职业倦怠 内驱力 专业发展
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不断增强,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书育人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1.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内驱力
1918年伍德沃思提出“内驱力”的概念,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是激起行为机制的原动力。
在化学动力学中,化学反应的内驱力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即内因。外界条件不能决定反应速率,一个反应本身无法进行,无论如何改变外界条件,都不能得到应得的产物,只有在反应可以进行的情况下,才能通过改变外界条件即外因促进反应的进行。
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决于内驱力。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由内向外开启的门,无论别人如何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都无法打开,这扇门,只有自己才能开启。”
所以,要真正促使青年教师自我发展,必须调动其根本动力因素――内驱力,内驱力是教师提升的真动力,是真正能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并为未来教育发展服务的根本。
2.如何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2.1树立目标
教学生活的特性是重复而又繁忙,在这样的生活中很容易滋生出惰性,使教师形成职业倦怠。一方面职业倦怠使教学失去应有的新意和情趣,另一方面消磨教师的生命感受和生命活力。
因此,要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教师就必须为自己的人生不断设立一个目标,一个成功的教师必定是有目标的教师,必定会用自己的目标引领自身不断成长。
在化学史上,从空气中获取含氮化合物的研究经历了上百年,德国化学家哈伯第一次投入生产时,合成氨的转化率才6%,无数科学家耗尽毕生精力,他们坚信,只要沿着既定的目标,自己的工作无论多么细小,对人类的发展必将作出巨大的贡献。
所以,对于个体教师而言,在教学生涯,应树立人生目标,做好人生规划,从入门、胜任、成教学骨干、成学科带头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朝着目标发展,自我期望、自我暗示,最终升华为自我进取,教师的发展内驱力就会不断增强。
2.2学习培训
在化学平衡中,如果转化率过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使化学平衡向着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同理,也要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必须对教师进行充电,即学习培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因为精神的贫瘠比物质的贫瘠更可怕,每位教师不但有物质的需要,更要有精神的追求。
第一类学习是读书,一位优秀的教师,既需要拥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又需要具备深刻的教育理论观点。“腹有诗书气自华”,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老师必须是读书的爱好者。”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好比在自己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第二类学习是日常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IBM公司在员工培训时提出:“一个人的学习80%是在工作中完成的。”教师课前认真备好课,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听课,参与课题研究,当我们浸润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时,就会真正提高。
2.3任务驱动
可是,应该怎样逐步实现目标呢?很多时候,往往是教师自身的惰性,造成事先规划的目标不能实现,现在很多学校都实行教师三年规划,老师们往往是交上来,但不能及时完成者却居多。虽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坚持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但真正经由此路走向成功者并不多见。因为人的意志很容易松弛,一旦松弛就很难再做到专心苦练。
这就需要使用“任务驱动”给自身加压,在实现目标的不同阶段,给自己设置一个任务,将三年规划落实到实处,每年要求自己读多少本书?听多少课?参加多少次继续教育?开多少节公开课?撰写几篇论文?参与几项教研课题?等等,列出每月、每周的任务,一项一项进行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目标。
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材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最初的石头(天然材料),到陶瓷(无机非金属材料),再发展到金属和有机合成材料,一直到现在的复合材料,一项一项任务的完成,成就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梦想。
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认为,使人们感到满意的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当我们完成了每一项任务时,就实现工作任务以内的满足――“直接满足”,既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和能力,又增强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2.4积极反思
在化学反应中,同样一个可逆反应,反应物和其他条件均相同,但是第一种情况使用催化剂,第二种情况没有,则产率相差巨大。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无法改变个人原有素质的情况下,积极反思则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很多老师认为,只要自己投入教学实践,就会有收获,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可是实践并不一定产生智慧,只是一味地实践,不去思考,最终会变成“磨道效应”的驴,看起来路走了很多,却是一直在围着原地打转,只是变熟练一些,自身的素质没有得到长足的提高。
所以如果缺少积极的反思,实践仅仅是一种行动。叶澜教授对教学反思与名师成长的那段著名的话,其实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闪光的地方和遗憾的不足,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扬长避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有在积极反思的引导下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在从事教学行为时,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好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在外面找原因,而是反躬自省,检查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足。哪怕是参与过程中产生的负面经验,对教师进行反思性实践,也有很大的帮助。
3.结语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艺术,经过8至12年的教学生涯后,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对教育的热情逐渐衰退。很多老师寻求外力的帮助,如学校的物质激励、制度激励等。外力固然重要,内驱力才是根本,当别的老师寄希望于社会、学校对自己的关心、帮助时,你扎扎实实地学习、充实自己,激发自己的教育内驱力,拥有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措施,成功的道路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李英.管理者如何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J].基础教育论坛,2015(1-2).
课堂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并使之有“参与”或“把控”的感觉,并能“欲罢不能”地持续参与,我想师生之间的互动参与是课堂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只有当师生之间情感、思想发生碰撞,民主地进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自由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参与对话和讨论时,课堂才能实现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升华。
师生互动是有效的教学形式,许多教师教学时会采取这种形式,力图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能够“动起来”。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设置许多问题,学生成了回答问题的机器,一堂课很热闹;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律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学生学得很愉快,精神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这样的课堂,师生是动起来了,瞧着出热闹,可是这样的互动是有效的吗?有没有突破预设问题产生新问题?学生的个性思维有没有得到发展?学生的发言有没有对教师产生促进作用?一律的肯定是不是学生就真的全是正确的?这样一问,就可见上述的师生互动是表面的、浅层的,不是有效的师生互动。那怎样的师生互动才是有效的、有生命意义的呢?
1.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情感的共鸣,点燃师生课堂生命状态。
教师在课堂的激情也就是教师在生命课堂中的课堂生命状态,而教师的课堂生命状态也决定了学生的课堂生命状态。所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师生平等,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前,教师以知识权威自居,轻视学生的智慧,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无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教师的威压下丧失了主体意识,成为一个只会装知识的圆桶,其结果是可悲的。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就应当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不但从地位更要从灵魂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就能打开紧闭的心扉,消除原有的畏惧教师的心理。这样,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就不再存有障碍。
如在教授一年级《滑稽歌》这一课时,我要求自己放下身段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中的各种活动,必须“做得出”。在课前5分钟的时间里,我和小朋友一起很快乐地、很自然地进行了歌表演《两只老虎》,小朋友们很兴奋,接下来我又和小朋友一起在教室里玩“找老虎的游戏”、“爬楼梯的游戏”、还把袜子穿在自己的耳朵上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参与下,非常有兴趣地解决了我在游戏中设计的本课中的一个个的难点和重点。
生命的课堂流淌着人性,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和感染,师生的课堂生命状态也才能被激发。
2.语言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是课堂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反馈。
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能彻底打破教师的课堂权威地位,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同时探讨、反思、进步,和谐共进、教学相长。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人情”味,课堂主体将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学生的情感得以渲泄,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课堂发展成为多彩的园林、求真的殿堂,生命成长的摇篮。
对于我们老师要做到“说得出”。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歌曲,我们教师应用不同的语音、语调和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才能进入状态,课堂才能吸引住学生。如我在《滑稽歌》这一课中设计的一段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对话:
师:两只老虎,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真是太奇怪太好玩了。小朋友喜欢这两只滑稽的老虎吗?
生:喜欢。
师:今天啊这两只滑稽的老虎也来到了我们一(4)班的音乐课堂上,我想今天这两只老虎肯定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玩有趣的事。
(多媒体及教师地面上出示老虎的脚印)师:咦,两只老虎呢?(师生在教室里四处张望)教室里怎么只有它们的脚印啊?小老虎去哪啦?
生:不知道,可能藏起来了,好玩。
师:它们肯定是想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顺着它们的脚印来找一找好吗?(学生按脚印找老虎,找到的却是小音符,直到最后一个脚印老虎才出现在电脑大屏幕上。)
这样的语言交流一下就好像把一年级的学生带到了他们的世界中去,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学生的生命状态也得到了激发,和老师的互动有效性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3.具有生命独特性的评价是生命课堂具有生命活力的保障。
微电影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原先“创作者”和“观赏者”的壁垒,在互动过程中,一旦受众的评论看法得到相应的肯定及反馈,这样大大加强了受众的认同心理。在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反应都是对课堂的一个反馈,所以在生命课堂中我们也应该对学生的每一个反应做出相应的肯定及反馈,也就是评价,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命独特性,会提出不同的观点,但都希望有人能够认同,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学生的生命独特性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