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实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一般是:确定课题设计方案开题研究探索研究课题总结成果交流师生评价。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圆满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并达到教学目标,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因此,在学生选择课题时,教师要启发引导,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课题示例,根据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课题指南,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把握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科学研究方法,让学生根据课题特点自主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交给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钥匙。
二、研究性化学实验学习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
生活、生产处处离不开化学,联系生产、生活学习化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用化学原理去分析解释生活现象及生产原理,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也可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到身边处处有化学,意识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的实验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可以对教材上一带而过的实验,结合本地实际,针对这些实验,为学生提供课题,或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深层次研究。
例如,在讲“卤化合物”时,增加“变色玻璃”的阅读材料。介绍溴化银与微量的氧化铜密封在玻璃体内,当直接受太阳光或紫外线照射时,溴化银分解产生的银原子吸收可见光区内的光线,此时无色玻璃变成灰黑色,再放到暗处时,在氧化铜催化作用下,银原子又与溴原子结合成溴化银不吸收光线,玻璃又变成无色透明。通过这些介绍,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创新实验内容和形式
(1)演示实验做到新颖、趣味化。如“钠与水反应”实验,实验仪器的选择改用人人熟悉的空塑料瓶,操作过程简单,现象明显,能有力证明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
(2)增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趣味实验。如利用碘的性质的指纹检查实验,利用自然界中的花、果、茎、叶中的色素自制指示剂实验等。
(3)增加“家庭小实验”栏目。如“收集材料制实物标本”、“发酵粉产生CO2”、“白纸显字”、“制分子模型”、“测定雨水的pH”等。这些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对理解相关内容大有帮助,同时利用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本知识相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研究性实验学习活动对教师
的要求
第一,要转变观念,端正教育思想,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素质教育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从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角度着想,自觉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自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 化学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能力是指完成化学实验所具备的能力.它包括构思、选择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实验事实、收集相关信息、分析和处理实验事实的能力,形成概念和发展规律的能力,运用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1.选择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是通过运用所学知识,为达到实验目的而进行科学性、适用性、周密性和技巧性的安排.这种安排既要考虑实验的成功和质量,还要考虑实验的科学性和新颖性.对初中生来说,不仅要促使他们对现有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操作方法、药品的用量、仪器使用初步理解,还要培养学生选择实验方法和设计方案的能力,要让学生掌握查阅有关的化学资料,了解别人的经验和教训;要向学生介绍典型的、重要的化学实验史料,让学生在模仿科学家创造活动的过程中汲取营养;要启迪学生勇于创新,勇于标新立异,设计出既科学又独特的实验方案.
2.实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关系到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的具体实施,实验操作技能包括选择、装配、使用仪器和化学试剂的能力,设计、组织和完成实验操作、控制实验条件,实现预期的化学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的预处理、后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动手,严格训练规范操作,学生通过模仿训练内化为实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训练,使学生形成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便于实施探究实验.
3.观察和收集、分析和处理实验事实的能力
主动地、有目的地观察,正确地收集实验数据、实验资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通过实验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即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的内容有物质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对于获得的实验事实,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处理,形成图形、表格、公式,从中分析有用的实验信息;引导学生对实验难点、疑点进行讨论,从中找出规律.
4.表达实验事实和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术语,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文字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这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注重训练,多听学生的表达,不断规范.
二、化学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通过各种感官对外界现象或信息的感知活动,它是认识活动的起点.观察能力是指进行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感觉和知觉活动的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既是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和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进行化学学习的基本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观察能力.
1.明确观察目的,提高观察效果
实验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增强观察的目的性.
2.多感官观察,提高观察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实验观察的客观性就是要求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就如实地反映什么,不以个人的解释或推断来代替物质及其变化的真实情况;全面性就是要求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从多方面进行观察,即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化学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装置及实验操作等都要进行观察.
三、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 教学模式
化学实验教学,特别是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的活动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实验不仅是一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绝大部分新授课含有演示实验内容,有些是以实验学习来了解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有些是靠实验推断出重要的结论。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即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意义深远。
1.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法的意义
1.1实验探究教学思想是新课程标准的灵魂
实施化学实验探究法有其必要性,《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1]所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2]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锐不可当之势正在全面展开。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思想是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
1.2实验探究教学思想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活力
实施化学实验探究法有其重要性,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材与方法、课程与教学水融、相互作用的动态统一。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3]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化学教学理论认为,实验探究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4]
2.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
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1)以实验为基础;(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3)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究性;(4)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统一。[5]
2.1以实验为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纵观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化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6]因此要想发挥实验的作用,我们首先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实验兴趣,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方法论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参与实验。
2.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要相信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7]要想有效地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了解学习的主要成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机会,如增加趣味性实验、生活周边的探索实验等,让他们自己动手,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当然教学过程是双向的,探究式教学不仅包括教师的教,而且包括学生的学。教师要达到教学目标,就必须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自觉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探究式学习。构建知识需要学生积极地获取,而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则是个飞跃过程,更需要靠学生自己勤奋钻研,勇于实践。
2.3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实验探究性教学,主要强调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一种针对教育理念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结论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的方向转变。
2.4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统一
为了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课改重视课程结构的调整,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有效地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培养了坚定的科学态度。[8]这三项教学目标是彼此统一的,三者在运用科学方法而展开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得到统一。
3.实验探究教学的程序设计
实验探究教学程序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引出问题―实验探究―探讨规律,四个基本环节。[9]
3.1发现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从已学教材中或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些富有探究性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拓展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而且引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要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科学思想,启迪学生思路。[10]例如:在讲《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可向学生质疑:如果要使氢气的发生装置能够随时添加酸液,实验装置应如何改进?如果要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实验装置又应如何改进?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启普发生器”的相关资料受到启发,可以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来改进。
3.2引出问题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11]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况,促进学生进行阅读资料、讨论、实验构思与设计,提出某种可能性,从现象上、结论上引发学生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形象生动的化学实验,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来刺激学生,使学生自觉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前作出某种预言。
3.3实验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边做实验边记录实验现象、数据,掌握感性材料,发现新的知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丰富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离不开实验;要验证推理、假设、联想的正误,离不开实验。对学生通过质疑、假设、联想所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论证。[12]在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实验前要认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要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现象,实验后要科学地分析观察的结果,并对实验中出现的细微的、不正常的现象或误差,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导致误差的可能的原因。
3.4探讨规律
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争辩等活动,从而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教师的点拨是去伪存真,把探究目标引向深入。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概括出概念、规律和理论,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4.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实验探究教学通常有两种模式。
4.1模式一
模式一可概括为:提出问题实验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13]
示例一:请你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SO和CO,并指出哪些方法较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提出问题]:两种气体之间有联系吗?
[进行实验]:
(1)将两种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中放有布条),观察溶液有什么现象?
(2)将两种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3)用试管收集两种气体,分别倒扣水槽中,观察液面上升快慢速度有何变化?
(4)闻气味,看看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5)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放有活老鼠的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进行观察,老鼠有什么变化?
(6)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生长状况一样的同种植物,进行充足的光照,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有什么变化?
[实验事实及处理]:
(1)SO具有漂白性,CO没有漂白性,在前者的溶液中布条的颜色褪去。
(2)SO易被氧化,CO不易被氧化,在前者的溶液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褪去。
(3)VSO∶VHO=40∶1,VCO∶VHO=1∶1,在后者的溶液中,液面上升得快。
(4)CO没有气味,SO有刺激性的气味。
(5)在前者的容器中观察到老鼠的生长状况受到影响,但是后者的容器中发现老鼠已经死亡。
(6)在前者容器中的植物生长状况变的慢而且叶片发黄,在后者的容器中植物长势很旺。
[科学抽象]:
从上述几个可以看出(1)(2)(4)是SO所具有的特性;(3)(5)(6)是CO所具有的特性。那么从其他方面考虑,则有以下几点。
A.(1)(2)是从化学的角度分析的,在(2)中要控制溶液的量以及要考虑药品的特性,同时操作又不方便,相比之下(1)较好且简单易行,现象直观。
B.(3)(4)是从物理的角度分析的,在(3)中,溶液的体积量取不方便,故相比之下(4)较好。
C.(5)(6)是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的,但是考虑到动物和植物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试验中不易观察和操作,所以我们就不作评论,只是方法上我们可以借鉴。
所以综合上述几点,从化学鉴别的角度考虑,(1)(4)的方法我们可以鉴别使用。
[结论]:
通过以上六组实验,可以看出SO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漂白作用、不易溶于水、不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做原料,等等。而CO则具有不供给呼吸、不具有漂白性、无气味、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等等。
[应用]:
SO是污染环境,所以我们尽量减少SO的排放,有利于环境的美化;环境中增加一定的量CO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我们可以在塑料大棚中增CO的含量,促使蔬菜的生长,等等。
4.2模式二
模式二可概括为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结论。
示例二:分步沉淀
[提出问题]:含0.1mol/LFe和0.1mol/LZn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是否两种沉淀同时产生?
[提出假设]:
(1)Fe(OH)先沉淀;
(2)Zn(OH)先沉淀;
(3)二者同时沉淀。
[制订计划]:
(1)实验前预测反应可能有的现象:先析出棕色沉淀;先析出白色沉淀;析出浅棕色沉淀。
(2)实验中观察现象;
(3)实验后做出解释。
[实验探究]:在0.1mol/LFe和0.1mol/LZn的混合溶液中,加人NaOH溶液,观察现象,观察到先析出棕色沉淀。
[解释与结论]:在18°C时,Ksp[Fe(OH)]=1.1×10,Ksp[Zn(OH)]=1.8×10,沉淀Fe所需的OH很小,故Fe(OH)先沉淀。在含多种离子的混合溶液中加人沉淀剂,离子是分步沉淀的。
[应用]:定性分析中,用于离子的分离。
模式一是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很多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等,都可以通过此模式来获得。模式一和二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同一教学内容既可以按照模式一,又可以按照模式二来设计。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一和二,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是有区别的。以假设及其验证为主要内容的模式二,由于要求学生要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推测,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中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思维特点不尽相同,在高中阶段更善于进行推理和判断,主动思考问题,发表独立见解。因此,模式二的开展应以高中为主,初中阶段则主要应按照模式一来进行教学设计。
5.对实验探究教学法的评价
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根据现象和事实,学习理解化学知识,验证化学概念和原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验中,学生增进了对科学的情感,能初步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和科学的本质,并且逐渐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当然,使用这种教学手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没有课前预习,探究实验时往往造成盲目和无序;还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实验时畏畏缩缩,实验的速度太慢,也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总之,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我认为,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今天,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无疑将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杨玉琴.浅谈《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J].化学教育,2003,(12):25-26.
[2]张援.对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80~84.
[3]王月芬.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J].基础教育,2004,(2):62-64.
[4]刘知新,梁慧珠,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92-194.
[5]刘凤泰.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和任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7,(5):1-4.
[6]徐承波,吴俊明.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268-270.
[7]陶正荣.让探究式教学走进课堂[J].林区教学,2006,11,(07):79-80.
[8]梁慧珠,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96-208.
[9]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2-173.
[10]李欣然.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6,(2):54-55.
[11]郑长龙,梁慧妹.试论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5,(8):49-51.
[12]赵虹云.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初探[J].广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162.
指导老师要监督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如检查是否填写预习报告。实验结束后监督学生把仪器及试剂等放回原处并且收拾好自己的实验台,以备下一组同学使用。最后是在学生的实验报告上签字,以备分数的评定。
完善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实验室有一个完备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工作得以高效、安全、顺利进行的必须保障。首先,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应保持安静,各自找到老师已安排的位置准备进行实验;其次,仔细阅读实验室墙壁宣传栏上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严格遵守;再次,严格按照指导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不懂的地方及时提问;最后,做好实验记录并且写在实验报告上。
实验室的安全防护
化学实验室要使用易燃、易爆、有毒的物质,因此实验室的安全防护工作也是实验室的一项重要内容。
1)消防知识。要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实验指导老师进行消防知识培训;经过培训的老师对即将进行实验的学生进行培训,只有成绩合格的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模拟火灾现场,并且进行灭火处理。
2)用电安全。离开实验室要确保所用电器都已关闭,切断总电源。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的螺丝、绝缘线、接头等的状况,做好记录并及时报修。
3)用水安全。实验结束后确保水龙头已关闭。
4)实验事故的应急处理。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事故。要求每位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老师和学生都要熟记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的方法。如强酸、强碱溅到皮肤或者不慎进入眼中的处理方法;吸入氨气、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的处理方法;对重金属的处理方法等。
实验室药品的管理
大学化学实验内容多,所用的药品种类繁多,对药品应分类管理。其原则是在储存过程中易燃、易爆、有毒物质要单独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要放在低温阴凉处,且剧毒药品、易燃易爆物品要有专人管理;氧化性物质不能和还原性物质一起放置,酸和碱不能一起放置。在实验过程中,药品在实验台上的排放一般按照一边是酸,另一边是碱,中间是盐的总体原则;而盐一般是按金属离子的活动性顺序摆放。
实验室仪器的管理
1精密仪器的管理
安放仪器的房间应符合该仪器的要求,以确保仪器的精度及其使用寿命。同时做好仪器的防震、防尘、防腐蚀、稳压工作。对精密仪器应建立专人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才能上岗操作。仪器的所有信息(名称、规格、数量、单价、厂家、购买日期等)都要记录在案。每台精密仪器还应当建立相应的工作档案,包括:仪器说明书、配件清单等;安装、调试、鉴定、验收验证、维修记录等;使用规程、保养规程等;使用记录。
2非精密仪器的管理
安放仪器的房间应能基本符合该仪器的要求,以确保该仪器的使用能达到要求。仪器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建立相应的工作档案(可参考精密仪器的相关管理规定);仪器应该有专人进行保养维护;管理仪器的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实验室损坏仪器赔偿制度
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对学生进行爱护公共财产、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合理使用仪器设备的教育,加强设备管理,避免损坏和丢失。因个人责任事故造成仪器设备损坏、丢失,均要负责赔偿。
1赔偿原则
凡在教学实验、科研中,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仪器设备、工具等物品损坏,一律按规定赔偿。情节严重者,还应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经批准个人借用的工具、表类等丢失者,均应按原价赔偿。
2赔偿依据
被损坏的仪器设备经修复仍能使用的,以修理费作为赔偿依据。被损坏的仪器设备如无法修复的,则以该仪器设备的原价作赔偿依据。学生损坏仪器设备和丢失仪器设备要及时填写仪器损坏清单,由指导实验的教师或实验员签署意见,作为赔偿的依据。赔偿额由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实验室主任审核。
实验室废液的处理
大学化学实验室每天消耗的化学试剂都会产生废液,其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多、组成变化大,难于集中有效处理。排放这些废物,如不加处理将直接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健康,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对实验室废液进行处理,达到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好生态环境。由于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组成经常变化,在处理前必须充分了解废液的性质,分别处理。
关键词:化学实验; 创新;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211-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不仅是获取化学知识,验证学生操作技能的手段,而是作用一种科学的学习探究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因此,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化学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对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利用各种实验教学手段,是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和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所需材料,并学习操作、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最后做出思考总结。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学生只能按照规定的实验设计进行操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忽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只收到主动参与思考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在实验演示的过程中必须用熟悉的实验操作技能、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来以身作则的示范影响学生,是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另外,在演示实验中,利用直观的实验现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在探究实验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实际的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不相符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出结论。这种学习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端,培养创造性精神的前提。再次,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探究。素质教育中提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要不断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验的教学中就是要给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的机会,要求学生对于实验的整个方案步骤要有一个全面整体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参与到实验设计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将书本中的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创新。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使学生理解深刻,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视野得到开阔,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
2优化化学实验设计,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一般而言,化学实验都要经过三个阶段:实验准备设计阶段、实验操作观察阶段、实验分析阶段。数学实验设计就是在实验前,根据实验目的对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进行的规划。学生首先应该在明确实验目的后,明确实验原理,这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只有在明确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决定实验用品、实验方法的选择,最终达到实验的目的。在实验设计中还应该具备有关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的理论知识。这些实验用品的选择,既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实验知识,还要运用思维能力。如,试验中如果需要对固体和液体加热应该选择烧瓶或锥形瓶,而不能选用广口瓶或集气瓶。实验的操作过程是实验进行的过程,实现实验目的的途径,是实验设计的具体体现。这一过程也要求学生给你运用有关化学知识,积极思维,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动性。实验进行结束后,如何表述实验过程以及结论,涉及到实验结果的处理方式的问题。通常,有多种方式供学生选择,如图表法、平均数法、数学公式法等,学生应根据具体实验过程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所以,对于实验结果的思考总结也同样离不开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3实验改进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这是实验成功的首要条件。实验原理、实验方案、操作方法都必须与化学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方法论相一致。第二、实验过程中应遵循显现性原则。是指实验现象要明显、结论直接,它是实验改进成功的标志。第三、实验过程应遵循环保性原则,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在化学试验中应体现绿色化学思想,从源头上就尽可能地消除或减少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第四、实验过程中还应遵循安全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有化学毒药品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避免事故发生。第五、实验过程中应遵循简易性原则。在试验中尽可能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和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来完成实验。第六、在实验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实验的趣味性。实验过程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试验中来。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积极采用新型的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的兴趣,创新思维的能力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