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物与人

动物与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物与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动物与人

动物与人范文第1篇

今天,森林之王老虎召开了一次大型的国际动物大会,与会的有老鼠、蟑螂、蝗虫、海狗、秃鹰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物代表。

老虎大吼一声后,发表了动物界有史以来最牛的宣言:“各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动物朋友们,感谢大家今天来参加动物界的第一次世界会议。既然我们走到了这一步,相信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而来的,那就是消灭人类。没错,我们动物已经受过了人类的折磨,我们的森林、大海、河流、大气全都受到了人类不同程度的破坏,我们的体内,全都残存有人类发明的各种农药、杀虫剂以及各类化工原料。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个同胞死在这些东西手上,就连我的小虎崽也难逃毒手……”老虎落泪了,“但这一切都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改变,各位幸存到现在的朋友,我们已经拥有对抗人类那些生化武器的能力了,是时候为我们死去的弟兄报仇了。麻烦各位兄弟回去后告诉你们的同类和朋友,我们将在7月7日傍晚对全人类发动袭击,目标是各个国家的高大建筑,我们要让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彻底消失!”

言毕,台下掌声如雷。

场景2地点:美国国防部时间:2012年12月30日傍晚

警报声嗡嗡作响,国防部内一片通红。人们迈着急促的步伐在走廊里来回穿梭。指挥室里,电脑工程师们正熟练地敲打着键盘,找寻一切的能威胁到总部安全的目标。

“报告,未发现可疑目标,总部内一切正常。”

“不可能的,再找,一定要把破坏总部的恐怖分子就出来。”

说完,指挥员朝着身前的桌子猛拍一下,哗啦一声,桌子散成了灰,一缕缕轻烟飘然而起。

“啊!”指挥官瘫坐在地上,一大群白蚁正从桌子散架的地方一步步爬到他的身上。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国防部大厦就倒塌了。从废墟中爬出来的,竟是数量惊人的蚂蚁。

场景3地点:某商贸大厦的楼下时间:2012年12月31日早晨

今天,原本繁荣的商业大街一下子平静了许多,过往的人都聚集在那个不大不小的液晶屏前观看今天的新闻报告“据本台记者报道,昨晚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型建筑都遭到动物的袭击,美国国防大厦也于昨天晚上倒塌。联合国确认这是动物对人类的报复行为并通过了《消灭所有动物协议》。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即将开始。”

场景4地点:某国的太平洋军事基地时间:2012年12月31日中午

“报告上校,据雷达显示,我军基地上方出现大量蝗虫。”

“使用炮弹和火箭炮将他们轰走。“

“报告,蝗虫数量太多,炮弹根本没用。还有,袭击我军基地的不只蝗虫,还有大量的鸟类、爬行动物、鱼类,我军已出动军队对其进行消灭。”

“使用最新的生化武器,不惜一切代价消灭它们。”

过了一个多小时。

“报告上校,动物数量太多,我军伤亡惨重,我军基地的水下地基已被鱼群毁坏,基地内部也出现大量老鼠和蟑螂,大部分电线都被破坏,整个基地的电脑系统处于瘫痪状态。”

上校狠狠砸了一下桌子,“命令全军撤退,启动基地自爆系统。”

又过了半个小时,一朵红色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从蘑菇云中出来的,竟是大量动物……

场景5地点:我家时间:2012年12月31日傍晚

“据本台记者报道,动物与人类的交战已持续10天,这10天里,人类以其高深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把大部分动物都消灭掉了。现在,人类正在极力追杀残余的动物,相信不出10日,人类就将取得全面胜利。但是本次大战世界上的粮食和各种食用品都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饿死的人群成万上亿,可以说,大家都是输家。而我们人类,是否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走向灭亡?”

坐在沙发上,惊异地看着这则新闻,这不是我N年前写的作文吗,怎么成了现实了?

动物与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动物生存权;人类健康权;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利益至上;以人类和动物为价值主体

中图分类号:N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034-02

一、动物生存权与人类健康权

组成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物物相关律”和“相生相克律”两大基本规律。“物物相关律”是指自然界中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关系,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事物必然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相生相克律”即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生物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1]因而为维护生态平衡,不能任意在某生态系统引进某一物种,也不能任意灭绝某一物种否则两者都会引起生态失衡。

为此,《世界自然》指出“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为承认其他有机体的存在价值,人类必须受行为道德准则的约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所以说,动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生存权。本文作者将动物生存权定义为:动物因存在而固有的,免受不必要杀害和受到保护的权利。在我国法律中也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动物生存权与人类健康权是并行不悖的。但是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多种野生动物都濒临灭绝。

二、生态伦理关系的两大主张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利益至上主义”这两种生态伦理关系的主张。

(一)“人类中心主义”

1.基本内涵。随着“上帝中心论”哲学思想的瓦解,人逐渐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加之蒸汽机革命,使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自信心增强的同时追求主体精神的野心空前膨胀。反映在哲学思想上,人类认为自己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类可以随意的剥削和掠夺自然,自然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即"人类中心主义"。2.理论依据。首先,“每个人都有权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被视为财产占有的关系,任何人都有权为了自身利益占有、使用、处置这份财产。其次,“理性人”的法律标准:人类之所以拥有权利,因为人类有理性,有意识,有社会性。因为人类满足这三项标准,在拥有权利的同时,才能承担义务。动物没有理性、意识和社会性,因而不能承担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因此动物不能成为权利主体。[4]第三,功利主义伦理观认为: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自然界生命中最大的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成员,理应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大的善,此外人类相较动物而言,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因此人类理应有凌驾于动物之上的权利。[5]第四,权利主体范围的要求权利主体从男人扩大到妇女和儿童,从白人扩大到黄色及黑色人种后还未扩展到无意识的动物种群。因此动物不是权利主体。3.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正是在“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从神性中解放出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然而,以人类为中心主体地位的膨胀,人类肆意的掠夺剥削自然,使大自然一次又一次遭受人类的涂炭。

(二)“生态利益至上”

“生态利益至上”的主要观点是:人类只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这个大网中的一个点,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动植物没有质的差别,只是发展阶段不同而已;因此,不仅人是价值主体,其他生物也应成为价值主体,当人类与其它物种种群的利益相冲突时,人类应服从生态利益至上。“生态利益至上”承认了动物的价值,认识到了缓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但却走上另一个极端。“生态利益至上”认为:当东北虎要吃人时,应当保护东北虎的生存权。因为东北虎属于珍惜濒危保护动物。所以,个人和东北虎这个种群相比,东北虎种群的价值高于人类的价值,东北虎种群的善大于个人的善,应该维护东北虎而不是个人的生存权。

三、“人类和动物为价值主体”的理论观点

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利益至上”两个理论的极端性,笔者主张,在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上,应该采用“人类和动物为价值主体”的观点,此观点似乎有些中庸之道,但是这是对人类健康权和动物生存权共同保护的一个良策。其核心内容是:承认动物也应该成为道德共同体关心的对象,是价值主体,拥有权利;但是当动物生存权与人类生存权及其他权利发生冲突时,要以有利于人类发展,生态环境和谐运行为处理的原则。

(一)动物扩展为权利主体的理论依据

首先,将动物扩展为权利主体符合法律权利主体范围不断扩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权利的主体也从男人扩张到妇女和儿童,从贵族扩张到奴隶,从白种人扩张到黑人和黄种人,因此,我们认为权利主体扩张到动物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其次,权利源于需要。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生存权利,因为人类有生存的需要,因此拥有“生命健康权”;动物同样作为自然界中的成员,也有生存的需要,因此也应该具有生存权。

(二)动物生存权与人类健康权发生冲突时的解决原则

当动物的生存权与人类健康权二者发生冲突时,应以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为原则。比如,在“非典”和“禽流感”事件中,为使人类和其他动物免受病菌的感染,及时的宰杀染上病菌的动物,不仅不是对动物生存权的否定,而是为了更好的尊重生态发展规律。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很多学者走向另一个极端“生态利益至上”,对于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是不利的,

四、中国动物保护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中国动物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仍受“人类中心主义”的支配。《环境保护法》对立法目的作出这样的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规定的保护范围过于狭窄。我国的法律主要保护野生珍稀动物,对非野生非珍惜动物缺少关注。如《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五、对动物保护立法的建议

鉴于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现状,制定一部专门的动物保护法已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承认动物的价值。我国动物保护现状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关系,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立法初衷,才能使动物真正得到保护。2.将动物上升为权利主体。现行保护动物的法律,都是把动物作为客体加以保护。但是,只有赋予其权利主体的法律地位,才能切实使动物的生存现状和环境得到改善。3.将动物保护范围扩大到野生非珍稀动物和非野生动物。4.对野生非珍稀动物的保护要侧重其“野”性:现有的法律法规大多提倡驯养野生动物,这样本身对于动物“野”的天性的束缚和虐待。

加强对非野生动物,尤其是对工作动物和实验用动物的关爱。实验用动物和工作动物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其工作和被实验的“使命”,往往无生存权可言。因此,我们应在立法中规定实验用动物的实验次数、手段进行限定,减少实验时痛苦程度。工作动物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经常是常年累月的辛苦,当其体力不再胜任繁重的劳动时,就以屠宰场为归宿。因此在立法中,需要明确规定动物每天的工作强度、休息时间、退休制度等,切实保护它们的利益。

参考文献:

动物与人范文第3篇

一场倾盆大雨刚刚平息,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雨后温哥华的街头。小鸭子们好奇的望着来来往往的车流,和行色匆匆的路人。不知不觉中,两只小鸭子一不小心滑进了路边打开的下水井中。

下水井非常深,四周一片漆黑,两只小鸭子发现妈妈和兄弟们都不在身边,非常害怕。由于大雨刚过后,污水流得非常急,小鸭子惊慌失措地拍打着水,发出刺耳的“嘎嘎”声。

鸭妈妈使劲把脖子往下伸,可就是够不到小鸭子。在这一瞬间,从鸭妈妈的眼睛中流露出绝望的神情,但马上,它的目光又坚定了起来。它用温柔的声音对井里的小鸭子叫着,小鸭子们立刻不出声了,反而有节奏地打起了水。鸭妈妈用急切的目光扫视着四周,最后落在了马路对面的巡警身上。它的眼神里一下子充满了希望。面对着急速的车流,鸭妈妈并没有冒失地穿过去,而是和小鸭子一起冲马路对面大声叫着。司机们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于是开始减速。飞速的车流立刻缓了下来,渐渐地让出了一条宽阔的道路。鸭妈妈一摇一摆地走了过去,一边走一边友好地叫着,并向四周的司机们点头致意。终于,它们找到了巡警,于是小鸭子和妈妈一起恳求地叫着,然后围在巡警脚边,小鸭子们轻轻地叼着巡警的裤腿,鸭妈妈则用身体蹭巡警的腿。终于,巡警注意到了它们,于是鸭妈妈向马路对面大叫,眼中闪着伤心的神情。这时,从对面的下水井中传来了小鸭子筋疲力尽的叫声,巡警一下子明白了鸭妈妈的意思。

事不宜迟,机制的巡警从头上摘下了帽子,然后又把绳子系在上面,紧接着马上抱起鸭妈妈和它的孩子们年穿过了马路,来到了下水井旁。只见巡警把帽子用绳子小心翼翼地放下去。鸭妈妈站在井口,耐心地叫着。小鸭子望望妈妈,又看看身后的帽子,都游到了里面。

动物与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义语言 动物语言 语言特点

一、动物是否拥有语言

传统语言学的定义,认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如果参照这个定义为标准,那么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人类以外的动物不具备语言能。因为掌握语言要具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而黑猩猩并不具有像人类那样强大的脑容量和发达的发音器官。

但是动物之间真的没有语言吗?我们人类使用语言是为了与同类交流,沟通,进行信息的转换,难道只有声音可以作为信息交换的介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人类还可以通过手势、表情等体态语与别人交流。至于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也使得我们的以声音为介质的语言转化为视觉符号,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古书了解古人的思想,虽然这些文字现在的读音已经与当时的读音有所不同,但我们还是能够大致了解到古人要表达的信息,这更说明语言不只局限于声音这一种介质。因此只要有信息交换的过程,只要这种信息交换的过程采用一定的媒体和介质来进行,就可以把这种媒体与介质称为语言,而不用管他们是采用何种物质形式。这就是广义的语言。

二、动物的语言是什么样的

动物之间也有用于信息交流的方式,例如,带头的鹿在感觉到危险时会鸣叫,别的鹿在听到它的鸣叫后便立刻跟着它逃跑;狗等动物通过尿液来标示自己的领地。

1.动物语言的形式。我们认为,在广义的语言定义中动物也是有语言的,动物之间用于交流的介质主要有以下几种:(1)声音。很多动物都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般来说,动物在吸引异性、求欢是会发出欣喜欢快的鸣叫声;在痛苦感伤时,会发出凄婉的鸣叫。气味。部分动物常常通过分泌的一些特殊的气味来吸引异性、追踪目标、鉴别 敌友、发出警报、标明领地等目的。除了我们了解的兽类用特殊的气味物质来“圈地”,许多昆虫也是靠释放有特殊气味的微量物质进行交流的,他们能分泌出吸引同种异性个体的性引诱计,通知同种个体对敌人采取防御和进攻措施的警戒激素,帮助同类寻找食物的示踪激素,甚至还有维持群居昆虫间正常行为的行为调节剂等等。(2)肢体动作。动物也会通过各种肢体动作来传递信息,我们上文提到过的蜜蜂的舞蹈动作是这种语言最突出的代表,它们通过在空中“飞舞”来告诉同伴蜜源的方位、距离、质量等。

2.决定动物语言形式的原因。至于每一种动物使用何种介质进行交流,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1)自身条件的制约。选择何种介质进行信息的交流是受其自身条件制约的,同时还形成与其介质相适应的信息的贮藏、传递和接收的方式。例如蜜蜂通过特定的舞蹈动作来告诉同类蜜源的方位、距离、质量等情况,而蚂蚁则是在发现食物后,在回蚁巢的路上留下分泌物,用这种分泌物的气味引导同伴沿着这条路线去寻找食物,并不断地加强气味。(2)表达的内容。每一特定的内容,都有适合表达它的某种介质,反过来,某种特定的介质也适合表达某种特定的内容以黑猩猩为例,在表达友好、亲切、喜爱的内容时,它们会用拥抱、抚摸、亲吻等动作形式,而当它们面临危险时,会通过声音这一介质来将信息传递给自己的同伴,因为声音相对于动作来说传递的范围更广,更容易被远处的同伴接收到。

三、动物语言与人类语言的差异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动物的语言和人类的语言还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别不在于语言有无的差别,更多的是在于是什么样的语言形式的差别和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及以什么样的形式表达的差别。

动物的语言在表达的内容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都是与维持生命有关,这是因为动物对物质世界的能动性改造的能力较弱,大多数时刻都只能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一切,这使得它们没有精力从物质世界抽出身来考虑精神层面的东西。此外,人的语言比起动物的语言,更加精细。虽然蜜蜂也能通过舞蹈表示蜜源的距离,但是那也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而不能像人类语言那样表达出更精密的数据。

即使人类语言比动物语言丰富的多,人类最多也只能表达他所认知到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是外部世界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过滤后的外部世界的映像,而并不是外部世界本身。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口、皮肤等,外部世界在经过这些感觉器官后,已经不再是其原有的性质。

外部世界本身具有唯一性和自在性,不以人的感觉而转移。而外部世界在经过人的五种感觉器官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重新构建后,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重新构建后的世界的本质是精神和意识的,而不再是纯自然的。大脑会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内容对外部世界进行重新的分析和整合,这样形成的世界比简单移入外部世界的映像要丰富的多,同时也可能增加了外部世界本身不包含的部分。对于人类而言,内部世界的最高准则不意味着一定要完全符合外部真实,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相吻合的真实价值在于人对外部世界进行改造被渴望获得预想的效果之时,就是在人看来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吻合之时。

我们和动物分享着同一个外部世界,并且许多动物和我们有着相似的感觉器官和感觉方式,这就使得我们和动物所构建的内部世界在结构上有着相似性,从而为我们和动物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创造了可能。例如地震对于人和动物来说都是很大的灾难,在面对这一灾难时,动物和人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躲避灾难,有些动物对于地震的感觉较为敏感,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一些反常的举动来做准备,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动物与人范文第5篇

深圳龙岗平湖白坭坑小学四(3)班 刘昱淇

生日那天,爸爸送给我两只小兔子。那两只小兔子整天躲在角落,给它新鲜的菜它也不吃,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要是能跟小兔子说说话就好了。这下,我刚发明的“人与动物对讲机”就用上派场了!

对讲机的构造很简单。它的两端连着一个约一颗纽扣大小的装置,里面兼有微型收音器和播音器两种装置。微型收音器负责收集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它的清晰度高,一丝微弱的声音也能高倍度的放大。中间连着对讲机最关键的部分——中央语言处理器,它的外型是一个黑色的小盒子,里面有密密麻麻红红绿绿的电线,可别小看这些线,它既要把收集到的动物的不同频率的声波重新加工组合,转换成人类能识别的语言,然后由播音器传给人的听觉系统,还要把人的语言转换成动物所能识别的语言传给动物的听觉系统。这样,人类就能和动物对讲啦!

怎样跟动物交流呢?中央语言处理器的外壳上有两个按钮,黄色负责“输入”、红色负责“输出”,如果你想听小动物的话,你就按一下黄色键,小动物的语言就转换成人类语言;按一下红色键,输出功能启动,你的语言又转换成了动物所能识别的语言。这样,就可以跟小动物轻松“交谈”了。

不多说了,还是快点跟小兔子谈话吧!我启动了对讲机,跟小兔子交谈起来。小兔子含着眼泪告诉我:“我的父母被人类所杀害了,我想爸爸妈妈。”我只好愧疚地安慰它,告诉它我会好好待它们,给它们快乐。

就这样,我利用我的对讲机跟小兔子做了好朋友,我们每天都聊聊天,做做游戏,一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