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理念论文

教学理念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理念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理念论文

教学理念论文范文第1篇

传统教学理念体现出“科学中心主义”的特点,反映到教学模式上,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知识教学的目标指导着教学的各个环节,感受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每一步骤都为知识传授这一目标服务,每一步骤都渗透着对教学目标的分步实施,学生只是接纳知识的容器。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一些高校教材是不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孤立、封闭、单一、相对静止的实体,消解了知识的生成性逻辑,呈现出简单化、无机性、预定性和单向度的特征与旨趣,独立自洽于受教育者的自主认知与经验建构之外。更有“许多教材因袭传抄,人云亦云,缺乏创意”。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可以说,高校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工程。相比高校课堂教学而言,教材在影响学生成长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一部优秀的教材可以使所有阅读这部教材的学生都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同样精彩地徜徉于学科知识的海洋。毫无疑问,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社会里,那些受传统教学理念所影响的高校教材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给大学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迫切需要更新理念、改革创新。

二、研究型教学理念与高校教材创新

现代教学理念提倡,知识的生成不是单纯个人的事件,而是通过彼此之间心灵的交互作用建构的,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这种社会建构主义兼容了“反映”与“建构”两种机制。研究型教学是一种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活动过程。研究型教学中“教”的特点是: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开放指导、过程教学和合作参与;“学”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可选性和复合性。研究型教学与“社会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现代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首先,二者的价值取向完全相同,都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表现出多元化价值取向。其次,二者强调的教学主客体关系也完全一致,都提倡应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师生共同参与,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探索、讨论等教学方法实施教和学的过程。“教材对教育理念的渗透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已成为促进或阻碍教学模式转变的活跃而关键的要素”。研究型教学理念下的教材是基于全新的教学理念,求得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社会建构主义教材,它聚焦了社会文化和智慧的发展,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学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基,它会让更多的学生因为它的存在而爱上这门学科,走向最宽广的科学研究的路。无疑,研究型教学理念的融入是高校教材建设创新的必然路径选择。

三、基于研究型教学理念的高校教材建设探索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5号)中关于教材建设的方针和目标中里提到:“教材建设要锤炼精品,改革创新。鼓励编写及时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最新趋势的教材。”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导向,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引导和激励。2007年,张欣欣校长在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做了“研究和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题发言,正式拉开了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序幕。近几年,学校大力提倡和推进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目前共立项建设147门研究型教学示范课,涵盖全校13个学院的主干学科、基础学科、优势学科和前沿学科,形成了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良好氛围。“教材是反映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最终成果必须落实到教材的编写上。创造性人才培养要求教材与教育教学改革同步”。基于此,学校对于精品教材建设的导向,更加注重将研究型教学课程改革与基于研究型教学理念的教材建设相结合,鼓励编写研究型教材。在研究型教学改革酝酿之初,许多教师主动把研究型教材的建设也列入课程建设规划。

(一)树立“教师即教材”的教学理念

北京科技大学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余永宁教授,从教半个世纪以来从未间断本科教学改革,从20世纪60年代的“现场教学”、70年代的“结合课题教学”到新世纪开展“研究型教学”改革,都凝聚了他与时俱进的大学教学理念,余教授提倡将教学理念融入到教材建设中。余永宁教授所在的材料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牢固树立“教师即教材”的理念,该团队包括了3名国家、北京市教学名师,多名材料学专业资深教授,共同打造了系列研究型教材,“十二五”期间,共有5部教材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和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余教授在讲授材料专业基础课程———金属学原理时,结合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注重把数理化、力学及材料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融入教学和教材编写中,源于他本人精深的科学研究和凝练、精湛的教学技艺,编写出国家重点教材《金属学原理》。近几年,古稀之年的余教授结合研究型教学最新理念,追踪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以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宗旨修订再版了《金属学原理》,该教材被同行专家誉为“我国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富、系统和深入的金属学原理教材”。近年来,随着材料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交叉渗透加剧,材料功能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另外,虽然根据无机非种类的不同和性能要求的不同,各种无机非的生产方法有较大差异,但从整个无机非的生产过程来讲,其制备过程又有着很多共性。近年来,同样由余教授领衔主编的《材料科学基础》融入研究型教学理念进行修订再版,教材注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宽口径培养的特点,编写内容涵盖金属、无机非金属及高分子材料等,同时兼顾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结合学科前沿最新进展,从基础层面上对各类材料进行综合与融合。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周张健教授主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教材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界限,突出无机非共性的工艺技术和原理,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向“宽”和“深”两个维度发展,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无机非的工艺原理和过程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理解工艺因素对无机非产品性能与结构的影响,并能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分析各类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生产的方案。可见,高校教师不只是教材的执行和传递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教师摒弃了“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地建设教材,培养智能型和复合型人才。

(二)提倡“教材”变“学材”的思路

教育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认为,教育是一种充满生机、富有朝气和活力的节奏性跃动,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逐渐习惯于奇特想法的过程,想出问题并寻找答案的过程,设计新体验的过程,注意新的探险活动会引起什么结果的过程[8]。随着新时期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知识面的迅速拓宽,高校教材的任务不再仅仅是给学生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5号)里明确要求:“要注重教材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因而,研究型教学理念下的教材必须树立将“教材”转变为“学材”的思路。北京科技大学具有浓厚行业特色的实习教材也探索融入研究型教学理念,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教程》为例,该教材编写内容取材于具有世界一流的先进生产技术、生产流程以及最先进管理经验的代表性集团公司,基于研究型教学理念,教材引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在实习前,引导学生利用该教程进行预习,教材中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并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带着预习时思考的问题与猜想进入现场实习,使学生运用自身拥有的最基本的知识、经验、技术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现场,通过切身的实践实习,感受并与现场人员的交流,在他们面前展示事物不同的侧面,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联想能力去探究、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深入思考并验证猜想;离开实习现场后,学生利用教程进行复习、总结,提升实习效果。教材在编写中融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紧跟时代、不断获取本学科新知识的能力,适应了新时期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发散型思维能力,教材精心制作了配套的光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对现场难以看到的场景进行动画演示,并对实习内容(如不同工艺流程)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会;本教材还具有弹性学习、分流培养、宽口径、重实践的教学特点,很好地解决了高等学校实习存在的问题,这在当前工科院校工程类实习教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符合当前卓越工程师建设工程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受到同行好评,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并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体现知识的“生成性”逻辑

研究型教学理念下的教材更能体现出知识的“生成性”逻辑。我校北京市教学名师杨炳儒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带领教材编写团队与国内多所高校的一线教师进行充分讨论,创造性地提出国内颇具特色的认知结构教学论(简称KM教学论),在开展离散数学课程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将研究型教学的基本内涵与KM教学法相结合编写出《离散数学》。教材体现了“知识逻辑结构核心论”的教学思想、“双图融合”的教学机制、“教学回路”的教学模式、“立体塔式结构”的教学内容、“三段论式”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将离散数学视为“拼盘结构”的理念,吸纳结构主义理论,形成“结构关联”的新理念;在该教材中,数理逻辑和集合论作为两块基石,其上的代数结构、序结构、拓扑结构和混合结构生长出许多数学分支,同时各分支间交叉融合形成了庞大的离散数学乃至全部数学的理论体系;教材演绎铺展的路径如下:全书概述—篇引论(树形类化图)—章粗概图—章应用概图—按节展开(核心知识点、嵌入思维形式注记图、每节小结)—章习题类化(常见题典型解析)—章知识逻辑结构图—扩展阅读—习题—篇知识逻辑结构图。该教材在模式与体例上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完全吻合,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获得2013年度北京市精品教材称号,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四)展现“集体学习的文化”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些高校教材倾向于预设凝固的知识、教学内容和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教育家约翰•杜威(DeweyJohn)犀利地指出:“他们惯用‘非此即彼’的公式来阐述他们的信念,认为在两个极端之间没有种种调和的可能性。当他们被迫承认极端的主张行不通的时候,他们仍然认为他们的理论完全正确……”事实上,尽管在学习中外部信息有共同的来源,但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基础、已有认知结构的差异(以及内部自治信息的差异),加工的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尽相同,知识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和主观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型教学理念下的高校课堂教学不再被预先设计、安排、框定与规制,教材内容也不再是不可辩驳的权威,教材编写者的职责与使命不再是将所谓的“正确性”知识有序、工业化地“组装”在一起,作为一种僵化、恒久不变的学习材料传递与灌输给学生。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教学名师张群教授主编的“十一五”国家级精品教材、“十二五”首批国家级规划教材《生产与运作管理》(第3版),强化生产与运作战略,教材中系统呈现了现代生产运作管理新概念和新方法,分析和讨论了各类典型生产运作管理系统的计划与最优控制问题,为深入研究新型生产运作管理系统提供新的思想和理论分析工具。该教材参阅了国外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注重呈现国外关于生产与运营管理研究的各种理论思想和学术观点,也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结合作者的生产管理实践体会,列举了许多典型的案例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研究。教材综合反映不同的学术见解,学生能从中接纳和批判多元见解,还能够接触到知识的不同侧面,思维。教材注重将相同的知识以不相同的方式呈现,不仅发挥了从信息的检索分析导向新知的“创造”功能,还具有从不同的目的与视角对知识进行灵活处置的“支撑”功能。该教材从第一版开始已经印刷20次、累计印刷10万余册,目前被国内许多知名高校采用,教材所具有的相互切磋的“集体学习的文化”是它之所以一版再版、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五)前瞻学科前沿知识

研究型教学理念下的高校教材编写不仅要注重前瞻新兴学科知识,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避免新学科不断出现、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的现象,还要以敏锐的目光关注全球学术前沿动态,时刻注意高校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北京科技大学作为国家批准的首批物联网专业和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的办学单位,在教材建设上,课程教学团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物联网特色专业负责人王志良教授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将最新最快的知识反映在教材里,领衔主编了《物联网工程概论》教材,全面介绍了物联网相关的标签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以及时下热门的云计算技术,完成了物联网节点在信息获取和数据传输上的基础构建,为物联网信息的海量存储和处理以及智能的服务模式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系统地分析了有别于普通网络安全的基于物联网安全的身份识别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等,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本教材还系统地阐述了物联网研究的理论基础:控制论、信息论、人工情感与人工心理理论以及CPS理论,探讨了物联网的异构性和学科交叉特点,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通过四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受到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同时被全国近百所高校物联网工程及其相关专业选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已经进行了4次印刷,受到使用院校欢迎和业内专家的好评。适合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教材应根据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我校“十一五”“十二五”首批国家级规划教材《地质学》(第四版),作者精心编写了地质学基础知识、矿床学、水文地质学、矿产勘查学和矿山地质学,对各学科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再版时(目前正编写第五版)教材特别注重对近年来地质学,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领域的进展进行更新和补充。与此同步,编写团队还制作了融合多年来从事科研工作的成果和经验的内容新颖、手段先进的电子课件,包含了大量的野外露头、手标本、显微镜下图片和地质模型动画,在实际教学中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材不仅得到采矿工程、矿物资源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青睐,地质、矿业类专业研究生也受益匪浅,更成为已经毕业从事矿业工作的在职人员随时指点迷津的“宝典”。一部好的教材,其中的内容总能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不断给予读者启示,也许当年阅读这部教材的学生已经成长为业界的精英,但其中的内容依然可以帮助他站在时代前沿,这也是《地质学》这部教材从第一版问世至今20多年依然带给读者巨大影响的关键。

四、结语

由于学校扎实推进研究型教材建设,“十二五”期间,由我校教师主编的教材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共21部,入选率较之同类高校高30多百分点;2014年,在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的评选中,我校入选率为80%,高出全国平均入选率(39%)40多百分点;由于一大批教师参与研究型教学课程改革和研究型教材建设,给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意识有所加强由于一批研究型教材植入了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新设计思路,体现了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新知识脉络,营造了各种有利于激发学生渴望探求知识的环境,许多学生反映,他们结合对教材知识点的思考后在教师的启发下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三年,一些体现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成果显著增加,例如软件设计、网站开发、专利设计、制作实物模型等许多项目获奖年增长率为20%左右。

(二)学生参与学科前沿的科研能力普遍提高

教学理念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快乐人生观

语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它的特点是:

第一,要有足够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input),并为学习者理解、接受(intake)。

第二,要有大量的实践机会供学习者应用、使用英语(output);

第三,师生要有大量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互动,才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cooperating)。

第四,师生容易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都需要有快乐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教与学(participating)。

把学生引进快乐的境界就是根据英语教学本身的特点和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原则,努力使教学的各种场所都成为开心、快乐的学习环境。英语教学中把学生引进快乐的境界,它不是为快乐而快乐,而是为了解决以往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思想压力过大、只学不练、哑巴英语等诸多问题。

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把学生引进快乐的境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运用快乐的理念

英语教学中运用快乐的理念,就是在教书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刻苦学习,去发现和创造快乐,教会学生用心灵去体验快乐,努力塑造学生快乐的人生观。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育学生为了快乐而学习,把学习英语作为一项快乐的活动,在学会每一个单词、每一个短语中寻找快乐,在运用英语对话中寻找快乐,在与同学间的学习竞争中寻找快乐,在获得老师的每一个夸奖中寻找快乐。英语教学中运用快乐的理念,要尽可能地寓教于乐,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快乐的理念,要使自己处在一个情绪饱满、振作自信、热情投入的状态进行教学,这种状态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教师对英语教学的快乐形象,这种形象进而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大提高其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度,使学生也处在一个相应积极的、轻松愉快的状态,学生以良好的、合作的情绪状态参与到教学中,就能愉快地接受语言知识的输入,并内化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快乐、饱满的学习状态又反过来对老师的教学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励老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学,教与学的活动置于“轻松、愉快、自由”的心理情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其接受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都可能达到最佳状态,大大促进其学习效果的提高。如果老师经常把在社会上的不愉快、家庭中的不协调、学校里的不满意都带到课堂上,带到学生中间,牢骚满腹、精神怠倦,则会给学生留下思想萎靡、意志颓废的形象,这就必然会使学生也不愉快,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英语的热情。

二、进行快乐教学的情感互动

在以互动为特点的英语教学课堂上,情感因素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延伸到教学以外。快乐真诚的教学互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教师要多主导些课堂提问式、民主对话式、问题讨论式、学生讲课式、师生表演式、学习游戏式的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互动(cooperate)”、“生动(active)”和有所“创造(creative)”。在“互动”、“生动”和“创造”中,学生能够获得相当大的主动权、自由权。“互动”、“生动”和“创造”又能营造出平等、民主、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处于一种时时受到碰撞、挑战和激励的状态,这种状态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深化思想、调整行为;这种状态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活跃、敏感、豁达,更加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第二,教师只有努力创造与学生互动的快乐情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的互动中容易产生逆反心里、抵触情绪和消极应付的情感。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学生也才有可能愿意与教师互动与交流。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促进学习群体(班级)建立起融洽、民主、团结、相互尊重的氛围。抛弃那些“师道尊严”、亲疏有别、恶性竞争的习俗。

第三,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愿望,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快乐的心态,注意不要伤害学生自尊心。在互动中和互动后,要注意多赏识、多表扬、多鼓励。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没有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积极配合的互动,效果是不会好的。当然,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必须与英语教学本身的内在要求相结合。不能为快乐而快乐。比如:不能放任学生的嬉戏玩耍,而要时刻掌握互动过程的适度和教学需要的原则。

第四,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比较差,思想感情波动比较大的学生,要做到情感上多关爱他们、互动中多照顾他们、结论时多表扬他们,情绪有问题时多提醒他们,使他们英语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往往与他们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有密切关系,学习上的成功能够促进情感态度的积极发展,而积极的情感态度又有利于促进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运用快乐的方法

要想在英语教学中把学生引进快乐的境界,教师要多运用幽默、故事、笑话、歌曲、顺口溜和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趣味十足的教学手段、形式和方法,这样才能实现把学习、趣味、快乐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例如:电视、电脑、VCD等多媒体,对于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玩意,看电视、看影碟、上网游戏、聊天,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嗜好。对于学生的爱好,教师应注意因势利导,应尽可能通过课件制作、电视录像、网上教学等多渠道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的每一条神经都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中得以调动,以此来活跃课堂以及课外快乐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

教学理念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注意基础素描教学理念的探索:在素描基础教育中,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在课程开始阶段就应通过鉴赏、研究、分析优秀素描作品等手段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决不可重实践而轻理论;要提倡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艺术个性要进行精心引导,决不能机械地为学生制定“依样画葫芦”的标准.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练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锤炼艺术语言,提高造型能力.对于每个学生来讲,无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素描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曾指出:“素描是绘画、雕刻、建筑的最高点,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渊源和灵魂.”19世纪俄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契斯卡柯夫曾说:“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是根基,谁要是不懂得或者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立足之地.”

素描既有基础性的一面,也具有单独作为一种绘画方式的另一面,自成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学院美术教育中,素描因为其基础性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存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基础,不利于学生创作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不足甚至认为素描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对各个层次、不同专业的美术人才的需求激增,美术教育急速扩张,从而人校新生的总体专业水平有所下降;基础素描课程的课时量有所缩减,教师在学生个体上花费的教学时间明显减少.面对这样的困境,当务之急是对素描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拓宽现代基础素描教学的思路,给乏味的基础教学增添活力,使素描能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素描架构起良好的知识体系.这是构建现代素描教学模式的根本.

1、从艺术素养入手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

在素描基础教育中,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传统的素描教育偏重实践而轻理论,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学生也往往把技术水平作为衡量自身素质的标准,非常漠视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的提高,甚至以为“技术”与“理论”之间是相悖的.过分专注学生的技巧性训练,不利于开阔他们的眼界,容易使他们对一些艺术产生成见甚至抵触和排斥不同类型的绘画形式,导致他们以自己所学到的具象写实和传统理性思维来衡量各种绘画流派从而产生错误.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技能的获得不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素质教育成为主流.为了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教师可以打破教学常规,从源头文化开始,把学生原本需要在素描学习中获得的对审美思想、美学思潮、艺术发展规律、艺术创造的特点的认识,提前到学习的初始阶段或与学习过程并进,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能目的明确地进行学习和研究.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其底部应该由人文学科来支撑.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很大程度上需要眼界的开阔,基础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宽广的美术层面上找到一个可以依托的“点”.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艺术理想的实现不能只依靠技能,还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撑,更需要文化素养的深厚积淀.

2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变“技入道转”为“由理入道”

绘画是一件需要动手的事情,因而很多教师都喜欢在画室里摆静物上课.但是,一些教师极少向学生讲明应怎样观察和表现物体,只是简单地讲一讲“三大面五大调子”,就要学生开始实践.这样,学生由于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画面,往往无所适从,只好迷失于画面中,依葫芦画瓢,照抄对象;由于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性,对画面没有控制力,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也感到茫然,很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厌倦心理.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于素描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上.如果在课程开始阶段就通过鉴赏、研究、分析名家和优秀学生的素描作品,把素描的基础理论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对素描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能从更高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作品,主动地把握画面.边分析作品边讲解理论的教学过程是极有活力的,这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面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形式美的想象感悟能力和创造性地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

3、注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基础素描都遵循以写实为主的固定教学模式,整个素描教学偏重于技术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因素,从而学生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的素描学习中只知道机械地再现客观事物,无法在画面中加上个人的感受和想象.

个性培养是艺术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之一,而艺术个性来源于真实的个人感受,来源于个体对社会、生活、自然的感受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素描教学中,学生的作品中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个性萌芽,尽管这些个性表现得不够稳定,但教师应该及时地把握住学生这种偶发的闪光点,不应该忽视或者是放任自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艺术个性进行精心引导,决不能机械地为学生制定“依样画葫芦”的标准,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艺术个性,学生的素描作品只能成为客观世界的复制品,只能是千人一面、万物一形,而不可能是独具匠心的创作.在高校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自主地对每一种绘画基本要素进行研究,以确立哪些要素能够成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并能将绘画对象转化成为艺术符号,即根据内在需要去描述对象.没有内在的触动,素描习作只能是简单的图像练习,只能是一个模仿对象的过程.

教学理念论文范文第4篇

1.1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

高职教育和社会就业密切相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高职教育的目标看,高职院校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具备实际应用与操作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做好思想与技能方面的准备。二是从高职教育的对象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参与集体类活动有很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促进和丰富了高职院校各类活动的开展;他们的思维相对比较活跃,动手操作的能力普遍较强。同时,由于高职教育属专科教育的层次,高职学生普遍入学分数不高,整体素质差别较大,个人约束的意识不强,存在叛逆、自卑等负面的情绪,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思想政治教学在案例选择上与社会生活存在“两张皮”现象,很少选择新例子,教学内容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造成教学与生活脱节。三是思想政治课程实施中,老师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教学手段是满堂灌方式,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还不够好。

2.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及其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2.1教学生活化的基本含义

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指的是把社会实际生活内容应用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社会实际生活内容引入教学主题,采取生活中典型例子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进而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教育思想。

2.2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统一起来,促进政治教学的具体化和通俗化,使学生通过课堂学到的间接性知识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推动学生提升个人技能,掌握生存本领,实现全面发展。二是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生活化的教育理念的应用,教师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使学生产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三是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生活化的教育理念的应用,使学生把一些思想政治意识和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

3.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应用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策略

3.1强化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设计中的应用

坚持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设计原则,注重时事类教学内容的设计,将新闻时事和社会案例等内容引入到教学中;注重将形象生动的比喻引入到教学内容设计中,为相对抽象的理论增添趣味;注重将图片与漫画引入到教学内容设计中,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3.2强化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学情景设置中的应用

在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话题,设置出一定授课情境,营造积极创新的机遇、条件和氛围,鼓励学生分析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研究和探讨,促使高职学生拓宽思路,提升个人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3.3强化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将政治理论内容与社会生活问题,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强化高职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通过分小组协作研究的方式,安排大家针对提出的问题主动参与、自由辩论,使每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在辩论结束后适时总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提升。

4.结语

教学理念论文范文第5篇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中,应该包括通用外语、通识教育外语、专门用途英语、学术外语等教学内容,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获取信息、达到交流目的、拥有丰富人文性的特点,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应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利用英语跨文化交流,让学生在英语交流中有话可说,在学习英语中不知不觉的忘记英语学习的痛苦。由此,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急需深化改革,转变教学观念,不在仅仅重视对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传授,要重视英语教学课程结构的变化,培养学生思辨性意识,提高学生的全方位素质。目前,我国有些高校英语教学中已经开展了外语通识教育,如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学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了让广大高校深层次了解中国西方文化价值观的精髓,实现中西文化顺利传播的目标,各大高校都应积极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开通外语通识教育。

2.调整大学英语课程结构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大一和大二,英语课程还是所有学生学习的必修课,但是到了大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纯粹靠自觉,不考研的学生基本中断了对英语的学习,而作为一门外国语言,长期不接触,学生的英语能力就会慢慢退化,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不利的。笔者认为在大三、大四,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仍旧需要开设英语课程,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主要以拓宽学生眼界和知识面为目的,同时还应该设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使英语教学逐渐走向实用化、综合化。例如,中山大学在外语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建设了十二门双语或者外语类的通识教育课程,为了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仍在不断的优化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其在课程标准与实施方案制定方面,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基础上,参照世界前100所大学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方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邀请名校相关专家或者著名的学者参与建设或者参与教学工作;在英语通识教育教材的选择上,优先选择国内外一流的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学者研发的教材,并支持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环境进行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实践中,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环境自主学生的课时占二分之一,学分占三分之一。现以中山大学《北美社会与文化》为例,这门课属于中山大学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北美的历史、社会文化,在课程建设中,邀请了北美高校以及国内重点高校中相关的知名专家或者学者参与建设,其教材属于国家级规范教材,同时还有相关配套的网络课程。再如,北京大学大学英语课程也设置了英语通识教育。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大类平台课,是指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大类平台课又分为基础平台课程和开放性平台课程,其中的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化两门课;开放性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英语史、英语词汇、英语结构、英诗选读、圣经释读、短篇小说选读、大众文化间接与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简论、莎士比亚与马洛戏剧、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与文化。二是通选课。北京大学的通选课程设置每一学期都不同,以传授各国社会与文化知识为主,根据选修课的开设情况,为同一大类学生提供的通选选修课有16门,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的通选选修课程有几十门,而且每一个学期的通选课重复率极低,学生在大学选修课中选择机会较多,这样也有利于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目标选择自己习惯的选修课,从而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为了促进学生多方位的选择,北京大学规定,所有学生毕业后通选课的学分不得少于16个,其中每一个领域的通选课学分不得少于2个,在E领域选修的通选课学分不得少于4个;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在A领域选修的通选课学分不得少于4个,通选课的教师基本是由学校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内容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思想,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辨的能力。每一门课每周两个课时,一个学期内完成。综上,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在设置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中,都予以了高度重视,积极向学生传授国外的社会与文化知识,促进跨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这样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3.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来说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统称为显性课程,而隐性课程是指在课堂之外进行的英语教学。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俗教育,可以邀请国外高校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或者学者来校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进行短期讲学或者开展英语讲座,也可以请国内相关著名学者来校教学活动,有的高校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聘请外国各国学者来校开展教学活动,可能难度较大,但是可以在本校定期开展英语和外国文化的交流活动,还可以举办英语电影节,组织各种有关英语文化知识方面的娱乐活动,使学生在隐性课程中更多的了解与丰富世界各国的基础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例如,中山大学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会聘请外国相关专家来校开展合作,为学生进行短期的讲学。

4.加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队伍的配套建设跟不上。即使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好了,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而且,目前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不断提升,这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满足学生将网络与英语文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相联系的要求,还要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广通识教育,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师水平是达不到要求的,因此,需要加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对新进教师与中青年教师的引导教育,使他们转变教学观念,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与教育,力求让他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多方面都实现转变,促进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实现与推广。在具体的实践中,高校可以先聘请国外相关的知名专家来校授课,并让本校的英语教师学习,等本校的英语教师已经具备的一定的能力之后,再让其独立授课;高校还可以为本校的英语教师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使其在进修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扩宽视野。同时,高校英语教师自身也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与主人翁意识,主动的学习外国文化以及跨专业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例如,中山大学,每年7月聘请几位国内外的相关专家与学者来校合作,进行短期讲学,本校的教师在这期间进行跟课学习,并协同一起建设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同时,每年7月中山大学还会开展信息化英语通识教育课程需要开发的专门技术培训,使教师能够充分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合格的教师,给予相关资格证书。培训结束后,教师需要建立本人主讲课程的网络支持系统,从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课程资源,从网络中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方法,进而推进英语通识教育的发展。

5.完善考试和评估制度

考试和评估制度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发挥着引导性与指导性的作用。现阶段,我国高校测试学生英语水平的方式普遍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很多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就拿到了四、六级证书,拿到证书之后,就很可能松懈了对英语的学习,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英语水平的监测,完善考试与评估制度,缩小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平时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英语口语能力等都纳入考评范围之中,从而督促学生学习英语,丰富学生的外国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而推进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发展。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