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团发言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家晚上好!
欢迎您们来到我们“梦”志愿者社团八周年庆典晚会,一起共同庆典他的生日。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发言,我也倍加珍惜这个舞台,因为这个舞台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一个学生社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学校领导老师的支持,离不开志愿者们的努力与支持,更离不开这八年来一届又一届的社团负责人辛勤的努力、默默的付出,借此机会我在这里感谢一直支持我们领导、老师、志愿者朋友。感谢支持和赞助我们此次活动的文笔塔网站,贤嘉丽蛋糕店,文山金夫人婚纱摄影。特别感谢,一直默默付出自己的心血与汗水、为社团谋发展的所有梦志愿者社团的所有社团负责人,因为是您们的行动、付出,才能有今天一个强大地学生志愿者组织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回首八年,“梦”志愿者社团历经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最终拥有了现在的辉煌成就,八年的历程,我们“梦”志愿者社团不断播撒爱的种子,如今已在文山大地生根发芽。爱心之火熊熊燃烧,照亮了心海,点亮了世界。我们通过这次8周年庆典晚会,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者,了解“梦”,让更多的朋友们加入志愿者的行列,更加懂得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同时增强“梦”志愿者与各社团的交流,增强各会员之间的友谊。让我们薪火相传,心手相牵!
志愿者,一个金光闪闪的名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我们志愿者的宗旨,在志愿者的道路上我们收获的更多是友谊和快乐。在志愿者的路上我们成长了自己,因为我们知道怎么在行动中寻找快乐,体会真正的行动的快乐。我们社团积极开展公交车站点服务、环保、义捐活动,多次到康复村参加支教、修水池、农活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让我们面对生活会充满信心和勇气,能够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今后,我们社团继续认真学习、落实十精神和志愿者的宗旨,竭力建设一个更具影响力的学生社团,继续关注、服务于麻风病康复者,深入山区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解决他们生活困难。尽我们最大努力,组织更多新型的志愿者活动,以优质服务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来展示我们大学生志愿者的亮丽风采。同时我也希望更多地朋友利用自己课余时间参与到志愿者服务活动中,体会志愿者的生活。
[摘要]国防军事类社团是高校传播国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参军入伍的有效宣传组织,也是课堂军事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高校国防军事类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高校需从组织管理、文化培育、活动开展三方面完善社团发展:疏通纵向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横向组织架构,健全社团规章制度,开展半军事化的管理;培育社团“软文化”,开展素质教育;汇集资源,设计层次化、多元化活动,创建品牌活动。
[关键词]高校;国防军事类社团;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高校学生社团在学校第二课堂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各类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同时,活动特色鲜明、军旅氛围浓厚的国防军事类社团逐渐受到学生们的青睐。本文以北京化工大学定向越野协会为例,探究高校国防军事类学生社团的发展模式。
一、发展国防军事类社团在高校中的重要意义
(一)传播国防文化,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
在我国,除了国防类学校以外,大学生很少能够全面地接受国防教育。虽然处于和平年代,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对外仍存在多种隐患,我们必须要紧固国防观念这根弦。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其国防观念会影响到未来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所以从长远来看,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意义重大。国防军事类社团将国防教育融入各项社团活动与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养成国防观念是高校传播国防文化的重要推手。
(二)营造军旅氛围,激励大学生参军入伍
不少学生初入大学时都有一个“军旅梦”,大学生参军入伍也是国家的号召,但多数有意向参军的学生在真正面临征兵时却因家庭、学业或者个人因素退缩。国防军事类社团作为高校中与“军旅”最贴切的组织,以其丰富的军事技能活动、军旅文化体验吸引了学生加入,让学生持续感受军旅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树立家国抱负,从而激励大学生参军入伍。
(三)创新课堂形式,优化军事理论课程教学
“军事理论课”是普通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第一课堂,但是,由于该课程专业性与理论性过强,授课方式过于教条化,学生掌握起来往往较为困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国防军事类社团作为国防教育培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军事活动能够丰富第一课堂的内容。
二、目前高校国防军事类社团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乏力,缺乏长远规划
高校国防军事类社团成立之初,往往是几个社团成员因共同的兴趣组建起来,社员进入或退出都比较随意,社团活动也以几个人的决定为主导。当社团逐渐壮大,社团成员越来越多时,这种以几个人的意见为主,随意、无规划性的开展活动便不再适应社团发展。加之社团人员流动性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有限,导致社团往往缺乏长期的目标和规划,发展随意性很强,不利于社团长期发展。
(二)活动创新性不足,缺少吸引力
高校许多国防军事类社团在活动开展中往往仅限制在自己熟知的项目,缺少多元化探索;加之缺乏校内各社团间交流以及与校外同类型社团的联系、互动,使得国防军事类社团的活动形式较为单调,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社团在校内的影响力小。
(三)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国防军事类社团与其他社团不同,其主管部门除团委外,也包括学校武装部。相较于其他社团,国防军事类社团往往需要较多的经费支持与人员支持。比如,国旗护卫队需要购买统一的制服、马靴;定向越野队需要购买定向设备,参与校外定向技能培训;许多国防军事类社团还需要配备专业的军事技能指导员。因此,社团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有些主管部门却并不愿意在社团建设上投入过多精力,往往以经费紧张、人员有限等为由进行限制,导致社团发展停步不前。
三、高校国防军事类社团发展模式探究
(一)组织管理模式
一是疏通社团纵向管理渠道。一般情况下,高校国防军事类社团除受学校团委领导之外,也归属于学校武装部。此类社团比一般社团更需要上层主管部门的支持。所以,国防军事类社团在发展中有必要疏通纵向管理体制,明确从属关系,并与主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在长期发展目标上与之保持一致,争取获得足够的平台支持、技术支持与资金支持,达成双方共赢。二是建立科学的横向组织架构。国防军事类社团承担着丰富校园文化、普及国防意识的任务,而一切对外活动都离不开健全的组织架构。要完善组织架构,首先,要把团队的发展目标与学校第二课堂教育目标相结合。其次,结合社团自身特点科学设置各个部门机构。最后,要使各部门分工明确、密切联系、加强协作。学生社团中的部门就像一个个齿轮,只有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才能使齿轮完美啮合,形成合力,推动团队向前发展。三是完善规章制度,进行半军事化管理。半军事化管理是非军事单位借鉴军事单位的管理方式进行自我管理,其实质是追求一种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工作境界。在国防军事类社团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符合国防军事类社团基本定位,也有利于统一思想,严明纪律,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
而社团内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前提,各类工作管理条例为社团发展奠定了基础,评奖评优条例可以激励社员奋进,惩罚淘汰机制则使社员明确纪律性。我校定向越野协会注重“纵横”双向发展,纵向形成“主管部门-指导教师-协会”的三级管理体制。协会紧密团结武装部、团委两个主管部门,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并聘任“双指导教师”。其中,“训练导师”负责日常训练及赛事指导,“生活导师”负责协会管理及文化建设。协会内部横向设置五个职能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协会发展。协会规章制度齐全,设有严格的训练制、请销假制及体能考核制等。“训练导师”每学期初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将训练方案细致到每个星期,要求学生定时、定点集体开展定向体能训练,学期末对全体成员进行体能考核。协会以会建队,设立《定向越野队队员选拔机制》《队员流动考核机制》,进一步从协会选拔优秀队员入队,为定向运动发展储备有生力量。“生活导师”在完善协会基本职能部署的基础上,指导协会在各个管理环节制定规范标准和要求,严明纪律,规范流程,按照社团半军事化管理模式要求,制定了《北京化工大学定向越野协会章程》《定向越野协会器材使用规范》《定向越野协会财务报销说明》《定向越野协会人员考核机制》等规章制度。
(二)文化培育模式
一是培育社团“软文化”。如果把社团比做一个人,那么组织构架便是一个人的骨骼,规章制度是一个人的血脉,而社团文化则是一个人的灵魂。社团的发展离不开社团文化,由于国防军事类社团带有特殊军事化色彩,其社团文化也显得更加立体、明显。社团要建立由协会章程、社徽、社旗、社训、核心理念等构成的文化体系,以使社员在思想上统一。通过定期组织内部活动、联谊,交流会等方式构建稳定的“家”文化,营造社团归属感。社团“软文化”培育促进了社团凝聚,使社团变成一个有温度的集体,激励着社员不断为共同目标努力。二是多方位开展素质教育。国防军事类社团肩负着传播国防文化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生参军入伍的有效宣传途径及后备力量,所以加强对社团成员国防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从社团文化建设及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社团需要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平台,多方面开展素质教育,以满足学生个人成长需求,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我校定向越野协会以“爱定向、越人生”为社团精神,注重培养社团归属感,为会员送去生日祝福,为参军入伍会员举办欢送会,从细微处凝聚集体力量。同时,协会注重多方面开展素质教育,培养会员全面发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定期组织会员开展爱国爱校教育,观看升旗仪式、走访红色基地,开展“聚焦两会”“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主题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国防知识,举办国防知识竞赛,多方面培养学生国防意识。开展集体意识教育:协会通过日常活动开展锻炼学生集体意识,组织素质拓展活动,利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平台积极开展定向知识普及与赛事体验服务,积极协助学校组织“12•9”长跑、荧光夜跑活动,参与星级社团评比,在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学生集体归属感。开展个人素质提升教育:协会重视学生个体发展,针对不同学生需求,协会各部门定期开展如“新闻撰写”“看图识路”“摄影PS”等培训,满足学生兴趣需求。
(三)活动开展模式
一是协同多方资源开展活动。国防军事类社团目前在高校众多社团中仍属于“小众”团体,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受限于场地、设备、宣传等因素,活动受众面较窄,影响力小。想要突破这种僵局,社团需要长远发展目光,协同校内外社团共同发展。一方面组建高校国防军事类社团联盟,交流发展经验,共同促进;另一方面联合开展大型活动,聚成合力,从而增加学生参与度,扩大活动影响力。以定向越野活动为例,定向越野设备昂贵,单个社团设备储量很难开展大型定向活动,如果多校联合开展活动,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并能扩大活动影响力。二是活动开展层次化、多元化。社团开展活动不必局限于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与内容,在符合社团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比如,对于某国防团来说,对一些军事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开展专业性强的活动,对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开展培训类、引导带入式的活动,对于完全没有定向经验的学生,开展体验式活动以培养兴趣则更为重要。同时,活动类型也不必拘泥于现有种类,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活动体系,让学生在体验兴趣的过程中感受军事魅力。三是创建品牌活动。从军事活动的普及和社团的长足发展考虑,国防军事类社团在面向学生开展活动时,需要考虑活动质量及影响力,打造长期固定的品牌活动。
2014年6月,某外语院校学生社团在换届竞选中,通过竞选宣言、改革方案文本与活动策划文本的考察,帮助竞选者转变思维;通过集中性的群策群力,竞选者为学社建设贡献智慧与经验。本文即对竞选者提出的改革方案进行汇总和分析。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概述
教育部学生司关于学生社团的解读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以保证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以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为原则。”当前,学生社团组织和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本文立足某外语院校国际政治和外交学专业的学生社团,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活动,积极探索社团内部建设工作,谋求从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上巩固学社国际视野、使命意识、语言并重的立足基点,明确兴趣组合、专业导向、学术品位的学社定位,实现知识输入、实践承载、技能输出、思想升华的活动理念,贯彻参与性、专业性、学术性的活动宗旨。
二、高校学生社团现存问题分析
以该学生社团为例,虽然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形成了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特色活动。但是由于平台相对单一,参与人员较少,交流欠缺,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进。
(一)管理松散。首先,学社不仅是社员们交流放松的平台,更应该是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的社团。但在日常工作中,学生干部并没有在社员入社时进行统一学习管理制度,由此出现社员懒散怠慢,任务不清,状况不明。其次,各小组没有根据自己情况制定相关的组内制度,对于工作任务分配也没有很好的执行标准,使社员难以对学社有责任感,这直接导致了执行力的缺失。最后,由于学社目前机制中缺少专门机构对管理制度实行监督,使对社员的管理停留在表面上,流于形式。
(二)特色缺失。学生社团承担了院系大部分学术方向的交流合作的活动,社员也因此可以接触到第一手学术信息。但是在日常工作中,由于组员针对组内相关知识的学习不够,小组集训和讨论的时间很少,无法达到学社强调在学术性上得到提升的目标,也没有实现最初根据兴趣进行分组的意义,导致社员被动组织和完成活动,无法体现特色和吸引力。同时,作为外语院校的学生社团,学院一直强调专业融合趋势,但掌握和突破语言的难度,导致难以凸显外事外交方面的国际特色。
(三)宣传不足。一方面由于社团专业性偏强,给非本专业同学一种望而却步的感觉。另一方面是招新宣传时未能深入的介绍各组的特点,社员不能确切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组别,导致缺乏兴趣而产生消极情绪。在活动宣传方面,学社宣传的主要方式还是纸质宣传,模式传统单一,范围过于局限,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无法使举办的活动达到预期影响力。
(四)交流欠缺。虽然该学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社内活动平台、校内活动平台与国家级活动平台三位一体的设置,但是缺乏与同类社团的常态化交流,使得难以广泛地提供交流的机会与提升的平台。同时,在和其他部门如学生会的合作中的衔接问题,社员之间沟通较少的问题,导致人员之间配合不协调,无默契,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的结果。
三、高校学生社团改革方案
(一)强化管理。强化主席团的领导,将组员细化分配到组长手下,有利于组内成员的管理和工作人员的调动。内部制度进一步细化,各组可根据自己情况制定组内制度,增强组员责任感,提高小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对于社外大型活动,可由主席团成立项目组,调查大家意愿,全社范围内招募参与者。同时制定社员考核表和完善的奖惩机制,对社员的档案管理包括个人简历、工作记录和心得体会等。还要定期召开例会,总结得失,鼓励社员对学社开展的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表彰工作出色的社员。
(二)突出特色。建立社团内的学术资料共享库,使成员感受到学社作为学术平台的价值,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同时,活动在坚持学术性的同时应增加趣味性,可多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除了学社内定期开展的活动外,各组可根据自己的职能举办相关活动,形式需新颖脱俗,比如礼宾组举办外交接待、餐桌礼仪等模拟活动,公关组可以举办模拟中国代表团在国外的活动宣传等。在学科融合方面,可推行全英文的论坛、辩论或情景模拟。
(三)重视宣传。增强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向新生介绍学院和学社,让新同学了解学社,增加他们对活动的了解和兴趣,并让他们真正融入到活动中。宣传方式可更多采用新媒体,如百度贴吧、微博、校园社区等,以扩大知名度。在原有基础上,宣传工具可增加海报、图片的应用,这样更加视觉化和直观。
关键词:科技创新社团;高职院校;动手实践;学习创新
作者简介:吴慧明(1982-),男,黑龙江鹤岗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讲师。
(广东 深圳 5180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重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GDGZ12 Z0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12-02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以兴趣爱好为基础,以能力锻炼、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活动为纽带而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1]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验田,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点。近年来,随着高校社团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社团不仅数量增多,类型也多种多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加了其实践经验。
作为学生社团中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科技创新社团,立足于相关专业、涉及学科发展和科研、通过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等开展社团工作,实现社团宗旨。科技创新型社团不仅活跃了学校的学术科研气氛,有助于广大同学增强对学术科研的兴趣,培养创新人才,[2]其社团成员在组织和开展科研活动的同时,还加强了自身对相关学术科研主题的深入研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很少动脑筋思考的状况,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发挥。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社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依靠兴趣而建立,社团发展不均衡
科技创新型社团在创建伊始,作为一个群体性社团集结了一批对某专业领域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共同的专业兴趣增加了彼此的交集,增进了相互的沟通交流。然而其也存在先天性的缺陷。首先,它是完全建立在学生兴趣基础上的科技创新社团,当其成员的理想与现实出现差距时容易发生兴趣转移,容易导致社团失去凝聚力;其次,科技创新型社团本身有一定的专业局限性,往往令专业不相关的同学望而却步,因此其招新范围比其他类型社团相对较小,又很难保证每年都有足够数量的优秀的低年级同学对该社团产生兴趣,一旦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发展再好的社团也会后继无力,甚至出现断层的现象,这就导致科技创新型社团极易发展不均衡,出现“大小年”的状况。
2.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团发展缺乏积累
科技创新型社团与高校其他社团一样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缺乏精品意识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1)高职院校没有建立科学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一是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力度不够,很难使社团活动达到较高的水平;二是对学生社团的监督不够,社团工作是否正常、活动效果是否满意等没有有效监督;三是经费支持不够,社团的经费往往靠会员的会费维持,但这对于科技创新型社团是远远不够的。
(2)指导老师绝大部分都是校内教师义务或兼职指导。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校团委老师或辅导员负责指导,缺乏专业性强、科研能力强的指导老师,尤其是缺乏与企业密切联系,即既有专业前沿信息又有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3]
(3)科技创新型社团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力,一些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的同学在社团活动中随意性强,导致社团管理过于松散,容易失去凝聚力。
3.科技创新活动不稳定,社团缺乏生命力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型社团开展活动的时间和内容都缺乏计划性,因此往往内容空洞,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成为课堂教学的翻版,没有把握会员真正的需求。其实,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逐渐增多,如“挑战杯”、“发明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等比赛。但学校没有把科技创新型社团与诸多技能竞赛有效结合,负责指导各类竞赛的老师往往直接从相关专业中选拔学生,而没有依托已有的科技创新型社团,同时,科技创新型社团也没有以各类竞赛为发展平台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活动。
二、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型社团的建设与发展探索
1.规范管理,建立持续性发展机制
由于科技创新社团单凭共同喜好吸收入会,可谓“零门槛”,往往导致社团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因此,必须树立精品化建设的理念,形成完善的社团管理制度,在保证社团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对社团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管理。[4]并在社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实行会员准入机制,通过自愿报名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吸收一批自主参与社团建设发展、富有主人翁精神、凝练科技创新型社团特色的会员,从而有效提高会员的素质,保证社团活动质量,增强整个社团的建设水平。
此外,为实现社团的优化发展,校方还应制订一定的标准对科技创新型社团进行发展评估,对其组织机构、活动质量、社团影响等进行逐项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社团采取措施实施整改,借此强化科技创新型社团的整体活力。
2.采用实践性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科技创兴社团应采用实践性教学,加强校企联合、工学结合,以专业实践为主要内容开展社团活动,邀请企业的科技人才、工厂的“大师傅”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指导。[5]同时,让同学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知行循环,巩固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社团核心,发挥“传、帮、带”作用
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不能要求每个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应当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即重视个体的发展,重视兴趣的培养,重视个体素质的提高。如图1所示,各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自立课题,并形成申报、立项、开发、评审和结题等一系列规范的运作程序和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机制培养出一批社团的核心成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相互学习、团结协作,充分发挥社团核心成员的“传、帮、带”作用,让其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社团内培训工作,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经验传授给其他成员,从而把创新理念融入到社团活动中,不断积累,确保科技创新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4.依托科技创新社团,开展各类学术竞赛
科技创新大赛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试验场、演习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挑战杯”、“发明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等比赛。他们在比赛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引起高职教育界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通过各类竞赛中发现,当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竞赛的自主性并不高。一方面经常出现“为比赛而比赛”等现象,比赛结束又缺乏有效的总结、积累和传承。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型社团的不断发展又急需一个成长的平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各类竞赛和科技创新社团发展相结合,成为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有效推动力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认为将科技创新型社团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工作联系起来,除了筹备各类省、国家级大赛,还应定期开展校级技能大比武,让社团内的成员自由组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彼此激励,以此提高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竞赛热情。这样,既为社团的活动与发展提供了“战场”又使得各类竞赛有了立足点和传承发展的基石。
5.发挥榜样教育,建立社团归属感
科技创新社团成员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效的他育,同时,还应该实现社团成员的自我教育。其中,他育是自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反过来自育又促进团员青年自觉接受他育,实现自育是他育的根本目的。因此,自我教育在团员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创新社团在培养社团成员的过程中不断发掘成员中的先进典型,通过邀请这些优秀的成员在团校教学过程中开设讲座、举办沙龙以及带头开展实践活动等形式发辉榜样教育的作用,同时建立自我教育的体系,使这些先进典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用优秀成员的先进事迹感染其他成员,带动其他成员,从而推动所有社团成员的自我教育,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科技创新社团的团员由最初的因兴趣加入社团转变为因自身发展需要而留在社团,大大提高了科技创新型社团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与模式,促使科技创新社团实现健康、有序、蓬勃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继维,秦伟.浅谈大学生科研型社团的现状和思考[J].科教文汇,2006,(12):31-32.
[2]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J].大学化学,2000,15(4):1-5.
[3]蒋妮姗,邹丛阳.浅谈新形势下高校院级学生社团建设[J].教育科学,2010,(1):77.
所谓体育社团,是由拥有共同体育项目喜好的群众自发组织而成的社会团体。20世纪80年代后,体育社团逐渐成为各高职院校亮丽的风景线,球类、棋类、滑轮、武术、健美舞蹈类等社团风靡校园,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纷纷加入喜欢的社团,体育社团成为校园学生之间交流的另一桥梁。其影响力和凝聚力强,高职院校也大大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相互学习,尽量提供平台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培养高素质多能化人才。通过调查了解到,相关的体育社团在各高职院校的喜爱度和参与度都是相当高的,丰富了校园业余文化生活。对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高职院校开展体育社团的意义
1.1 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也不再仅限于专业技能的好坏,还需要对相关多方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实践能力、社会的适应能力及学生的思想道德人品要求也非常高,所以复合型人才出了校门往往比“一专”学生有多的选择和提升机会。学校体育社团的开展,让本来不相识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了友善的平台,相互学习和沟通交流。很多“组织者”是高年级学生,在这过程中,他们的专业及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参与者在学习技能的同时,精神意志及情感得到交流,培养了自信,在人际交往及自我管理上面都实现了自我的发展。
1.2 有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盈满校园
到目前为止,有的高职院校的社团中,体育社团占到了三分之一。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体育社团在校园的受欢迎度,学生课余闲暇时间喜欢到体育社团学习,参加体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潜移默化的将体育变成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事的时候叫上几个同学,一块儿“练练”新学的动作,看看相关视频,不知不觉的在思想里灌输了“终身体育思想”,有利于校园学生体质的提高。
1.3 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广
校园文化能否得到重分的发展跟学生对社团的参与度情况息息相关,学生社团几乎成为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参加校园社团的学生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也各有特色,正好社团提供了这个平台,让不同层次多风格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文化活动重要阵地,“和谐、育人”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加之体育社团倡导的“团结互助”“友谊第一”等社团精神,有利于学生精神文明、文化素养及思想觉悟都得到提升。并与社会沟通接轨,培养德智体美全方位综合性人才,拓展创新意识,将校园文化建设推广起来。
2 当代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路障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观念、经费、管理、活动组织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导致目前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受到障碍。
2.1 价值观念方面
价值观作为一种主观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体育价值观,换而言之,就是对体育价值的看法与态度,以及与之相存的情绪、习惯等相关心理活动。校园体育社团是一种有意义的客观存在,学校的相关主管部门及学生应该予以重视,充分认识到其重要价值。但是目前为止,学校虽然意识到体育社团的开展对校园文化的发展是一种丰富,但是这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之一些主管部门对校园体育团体的认识还不够,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体育社团的投入存在“缩水”现象,管理力度也“打折”。体育社团参与的学生在选择项目的时候也多为“热情”,随意性占多数,绝大部分都是大一学生参加居多,其后很少。所以观念上的不坚定在一定程度上给校园体育社团的发展带来阻碍。
2.2 经费方面
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进一步发展都普遍遇到一个“瓶颈”,那就是经费问题。这经费问题不但包括经费不足,还存在已有的经费管理不规范及使用不恰当的现象。当前体育社团经费的来源大多是会员缴纳、学院领导拨款资助及社会赞助三种,向会员收取会费,几乎在各高职院校都出现,但是因为针对的是在校学生,在收取额方面普遍较低,大概10~20元之间,多了学生不太愿意,无形加重了学生负担,太少了对社团来说,属于杯水车薪。学院补助形式主要是在社团开展比赛或特殊活动的时候才会拨款,也并不是每个社团都能有幸成功得到拨款,不能根本性解决经费问题。社会赞助方面的资金来源,由于学校社团影响力有限,资金赞助微乎其微。加之社团活动场地、器材、宣传等都需要一定的开支,学生经费管理经验有限,使得经费问题成为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障碍。
2.3 管理方面
这里所讲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及学院对体育社团的管理情况。走访获悉,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体育社团的审批标准较低,多以鼓励原则为主,但是一般社团获批后,对其的管理很少,只要不出现安全问题,几乎都交由社团自行管理。另一方面是指体育社团对该社团内部工作及会员的管理情况。目前为止,体育社团的管理者大多数都是高年级学长,并且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有的是学生会或者班上干部,有的甚至只是因为朋友关系弄个“头衔”玩玩。所以社团里的这些管理者还是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责任意识也不强。加上会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监管力度不够,对管理带来一定的阻碍。
2.4 活动组织方面
体育社团活动组织情况主要从组织内容、组织方式及活动频率来分析。目前,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组织的活动呈两极端,一个是太专业,一个是太趣味,脱离了本社团的特色,使得会员参与性不高。主要形式有开展相关比赛、成果展示等,开始的时候每个星期可能都会组织活动,但热情一过,参加人数少了,活动开展的频率也越来越少,由于场地、器材及经费等限制,有的体育社团甚至一个学期下来总共没得十次活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员参与积极性。
3 促进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对策
3.1 更新观念,重视校园体育社团的作用
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和谐发展首先要从观念上更新入手,这不仅要求学校管理部门如此,学生本身也需引以为重。高职院校的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想到:“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就多一块教育的阵地,多一个展示的舞台,多一个创新的堡垒,多一批受益的学生”。[1]学生体育社团工作是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以将学生参加的体育社团项目作为一门选修课的形式,提供一定的设施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社团活动中来。学生作为体育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思想上认识参与社团的重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要求和提升自己,由单纯的兴趣到学有所成的转换,养成良好的参与习惯。
3.2 多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资金方面,一方面应该保证资金来源。以收取会费不能解决资金来源的根本问题,可以建立体育社团基金会,学生管理者和成员可以通过经营某些项目来获得营利,取得一定的活动资金,当然这些是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实行。学校拨款资助方面,学校或学院每年可向每个体育社团提供一定“津贴”,对个别社团需要较大额度活动组织经费的,可以经过严密审核,准予一定经费支持。当然这还不够,体育社团可以在提高社团影响力的前提下,帮助企业宣传,争取企业赞助。另一方面,要加强经费的合理管理。需要完善体育社团的管理结构,选择负责的管理者管理本社团的经费,学校可对这些管理者进行统一的培训,学会基本的管理方法,透明管理。
3.3 完善管理,保障体育社团有效运行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顺利开展需要不断完善社团的管理作保障,在整体上对学校体育社团进行管理和监督。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担当这一要职,制定适合该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一些制度规定、考核评比法则,积极组织优秀体育社团骨干培训等,还可以建立例会制度,学院统一安排相关的专业指导教师,社团活动的开展和壮大可以咨询指导教师,做到相互交流,不断进步,努力将学校的社团活动工作有序、可行及合法化。将学校体育社团的集体凝聚力充分调动起来,学校管理指导和社团学生自行管理相结合,发挥体育社团主力军的功效,快速、健康及和谐的推动学校的体育社团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