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科大学二本

文科大学二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科大学二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科大学二本

文科大学二本范文第1篇

分数线较低的文科大学如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大连外国语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上海金融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天津外国语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电力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四川外语学院、北方工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云南财经大学。

(来源:文章屋网 )

文科大学二本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humanities quality is not only a basic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the foun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half human" to "whole person".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deviation of science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in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goes against training of "whole person" quality by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of the humanities science quality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n Yunnan province.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e need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humanities science quality, carry forward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with various ways and forms and create a successful path of the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characteristic.

关键词: 素质教育;人文科学;理工科大学生

Key wo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humanities science;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273-02

0引言

1948年,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因目睹民国期间大学教育存在的弊端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深刻地体会到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必须进行全面的文理素质教育。他分析了文理分家的危害,认为只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而不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就只能培养出“半个人”“畸形人”或“残缺人”,而不能培养“完全人”。为此,他专门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场题为“半个人的时代”的精彩演讲,并呼吁清华人、国人乃至国外的人们“走出半个人的时代”[1]。为避免成为畸形发展的“半个人”,理工科大学更应该加强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着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1现状调查:人文科学素质的偏失不利于“全人”素质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把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基本现状,本文以云南高校为例,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云南省6所高校的部分理工科专业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7份,回收率为98.7%。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1 科学认知的矛盾性与思想观念的功利织调查显示:62%的理工科大学生比较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尤其是对与自身关系密切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关注;66.3%的学生认同“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98.4%的学生认同“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75.9%的学生认同“诚实守信”是判断人品的试金石。但也有14.4%的学生反对“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11.8%的学生赞同“金钱比人格名誉重要”,42.8%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生存赚钱”。

上述情况说明:云南省理工科大学生既关注国内外大事,也关注自身的利益问题,尤其是功利化思想应引起重视;人生价值观虽然较为成熟和理性,但对形势与问题的科学判断与深刻认知还比较茫然和困惑,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

1.2 心理成熟滞后生理成熟诱发身心健康隐忧调查发现: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67.9%的学生表示“有信心克服困难和面对挫折”“能够主动控制和调整好心态”;但是,也有8.5%的学生表现出“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消极心理,甚至产生“寝食难安,心理恐惧”(占6.1%)的心理问题,而98.4%的学生则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经济压力、学业竞争、就业忧虑、情感困惑的现实压力。

上述情况说明:尽管云南省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表示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耐挫能力,但由于大学期间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期和心理发展过渡期,往往表现出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现象[2]。这使得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和压抑心理,并对其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需要注意加强教育疏导工作。

1.3 知行不一伴随积极性与吸引力的弱态并行调查结果显示:90.7%的学生认为“理工科大学生应该文理兼修,全面发展”,94.1%的学生认为学习人文科学课程“有利于拓展知识、提高素养、促进发展”,89.8%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但96.5%的学生同时也认为“应结合理工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增设人文科学选修课”。同时,调查还发现,理工科大学生一方面普遍认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锻炼自身能力”“丰富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但另一方面却对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似乎并不十分积极。例如,表示“经常参加”的学生仅占25.1%,“偶尔参加”的学生占63.6%,“没有参加过”的学生占10.2%。

上述情况说明,云南省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结合理工科大学生实际,多增设一些人文科学选修课;同时,多数学生认可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但参与热情不高。这既说明了云南理工科大学生存在知行不一,也说明了校园文化活动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还有待加强。

1.4 教育改革的高期望性与全面发展的多途径化调查发现: 66.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成长成材很重要”“作用很大”,并对《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育作用持肯定态度;但是,也有高达89.1%的学生希望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85.5%的学生期望“通过形象化的教育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和增强课堂吸引力”,97.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98.8%的学生支持“改革考核方式,多样化、科学化评定学生成绩”。

上述情况说明,云南省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促进学生成长成材的积极作用,但其高比例的改革期望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性不仅需要大力加强,提高云南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更需要多措并举。

2路径思考:多措并举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

2.1 将人文科学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在观念上,理应把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放在与自然科学或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政策引领,切实把人文科学素质贯穿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应该更加重视学科渗透、文理交叉,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三是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大力推行通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充分发挥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一是要在内容深化上下功夫,加强教材建设,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二是要在方法改革上下功夫,以增强实效性为核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三是要在实践创新上下功夫,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尝试问题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形式。

2.3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鲜活载体,对培育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为此,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是要注意把握舆论导向,在倡导多样化的同时,必须弘扬主旋律,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二是要注意提高针对性,增强吸引力,不追求华而不实的轰轰烈烈,而在于寓教于乐,融效于行;三是要重视氛围营造,充分发挥校训校风、精神传统、人文讲座、景观雕塑等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元素,陶冶情操,砥砺品格。

2.4 激励理工科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砺成长在理工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①要注意实践教育的长效化,把理工科大学生的实习实训与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并建立制度化的长效机制;②要倡导实践教育的学分化,将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教育纳入学分制范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要倡导实践途径的多样化,鼓励学生通过创造发明、科技竞赛、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等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途径来锻炼提高自己,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获取新知、磨练意志、提升境界。

2.5 打造善于做人、敏于做事、精于做学问的师资队伍教师在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既是学生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引路人。具体而言,一是要善于做人,即教师要德行高尚、率先垂范、立德树人,以高尚的师德情操感染学生、教化学生;二是要敏于做事,即教师要教书育人,自强不息,尚思尚行,引领学生积极进取,脚踏实地,言传身教,有所作为;三是要精于做学问,即教师要学高为师,精研学术,探究学理,研教结合,以研促教,以教促学,既要教研相长,更要引导学生探究真理,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以自己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风格影响和教育学生。

2.6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人文营养一是要注意挖掘和整理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文化资源,使之更好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二是要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与教育活动,把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在批判继承中发扬光大;三是要注意借鉴国内外大学在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尤其是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和成功经验,以便取长补短,综合创新,实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本土化和特色化。

3结论

人文科学素质是理工科大学生从“半人”走向“全人”的基础。科学与人文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人文科学素质则是理工科大学生从“半人”走向“全人”的基础。因此,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教育对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而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既需要观念上的解放思想和锐意创新,更需要在实践中开创出独具特色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教育的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1]徐葆耕.走出“半人时代”[EB/OL].(2012-04-20)[2014-06-30]./Article/Print.asp?ArticleID=2700.

文科大学二本范文第3篇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文科教育学视角

理工科院校文科的发展,不仅是创办文科专业与设置文科课程的问题,而且是对理工科学生实施人文教育过程的问题。理工科高等学校要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思考文科发展的问题,将自然科学的问题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将理工科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技能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幸福观等相结合,将理工科的科学问题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的视域加以审视与研究。因此,本文将讨论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教育学视角。

一、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当代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生态、人口、经济规划、城镇建设等,内在地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二者通力合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即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理工科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顺应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大趋势,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学习与掌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但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目标。我们不仅要传授理工科自然科学与工科知识技能,我们还要从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社会责任、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培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科学技术问题只能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但解决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杨义(2002)认为,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一种“文化工程”,而文化工程是一种人心工程。这个工程具有以下四个要点:(1)它涉及一个民族的总体科学、道德和精神文化素质;(2)它涉及一个民族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共识;(3)它涉及一个民族对全局问题、突发事件和日常现象的理性思维能力;(4)它涉及一个民族的社会管理和社会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技术赋予社会以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和物质形式,而人文社会科学赋予社会以前进方向和精神内容。只有把物质形式和精神内容结合起来的社会,才是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创造物质文明的才能,而且也是精神文明的承载者与践行者。因此,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对理工科大学提出的要求。

二、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需要

对于理工科高校来说,落实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的目标,在于研究与制定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课程的培养计划。70年代以来,我国大多数重点理工科院校相继创办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这些工科强势学校,逐渐转变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然而,“综合性大学”浪潮过后,理工科高等教育研究面临着如下问题:理工科应该创办什么样的文科专业?如何创办与发展文科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定位文科课程?确定什么样的文科发展路径?采取什么样的必要的管理与发展措施?

“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教材的心理组织与逻辑组织)之关系的问题,在课程形态上则表现为经验课程和科学课程的关系。课程理论和实践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意味着在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究方面做出突破。”

我们认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还应该包括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问题。不管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社会化,还是使人类社会更加人化,教育的目的性是存在的,而这种目的性就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推动力,就是选择教育内容的方向和标准。教育的方向性,或受教育者个体经验的方向性,并不是任意选择的结果。

杜威在研究经验课程时历来重视教育的目的性,重视学生经验的教育价值。他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强调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然而,他认为,经验和教育二者并非等同,并非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地起着教育的作用。他运用“经验的连续性”原则区分了“有教育价值的经验”和“没有教育价值的经验”。经验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取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每种经验就是一种推动力。经验的价值只能由它所推动的方向来评断。”因此,教育者的责任就在于判明一种经验的走向。

理工科大学教育者代表社会完成高等教育阶段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因此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应该首先具备能力,判明理工科大学生经验的走向。理工科大学教育者与教师是社会化的典型产物,因此他们具备社会发展先进思想的素质与品质,能够代表社会与按照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完成教育受教育者的任务。这充分说明,个人发展与教育、学生与教师、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相关性。

课程作为教育内容的目标化过程,必然要受社会需要的制约。因此,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包括个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个人应该如何发展,其发展如何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是如何影响个人发展的,这些问题都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王佩华(1998)认为,文理分家,理工脱离,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学习苏联模式的结果。这种模式使得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氛围相对淡薄,文科发展阻力大。然而,文理分家,并不是理工科院校创办文科专业的真正理由,文理融合比较典型的麻省理工学院也并非理工科院校学习的典范。这是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文理分家加强了文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如果具有文科传统与优势的文科高等院校不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学,岂有理工科发展文科专业的道理?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有其历史与传统,解放前的清华大学也有其历史与传统。理工科高等学校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理工与文科并举的麻省理工学院对于发展文科有什么优势?对于发展理工科有什么优势?假如清华大学具有以往强势的文科,其文科会发展到什么水平?其理工科又会受到什么影响。

因此,理工科大学创办文科专业向综合大学发展的真正理由,并不是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是通过创办文科专业,让理工科学生享受人文学科滋养。人文学科的滋养通过三个渠道渗透到理工科大学生的经验,影响着其个人发展方向与路径。其一,通过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学生必修与选修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科课程,获得人文学科的知识滋养,在个体的知识结构上完成文科与理工科的融合,实现知识结构上的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其二,通过师生与生生交往影响学生。理工科院校文理科的融合,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知识结构层面,还表现在文科课堂上文科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往方面。文科教师以其特有的文科气质、文科态度、文科价值取向与文科人格魅力,影响着理工科学生。在课下,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社会交往,文科学生的言行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理工科学生。其三,文科专业的创办与文科院系的设立,无论从学校学术氛围与学校学生生活,还是从图书资料与网络资源等方面,都会对理工科学生产生影响。

文科大学二本范文第4篇

高考报军校是分数比较高的,一般需要560以上,都是些一本好学校,毕业进部队;警校有一本,二本,专科,大专预科,不一样的。

《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17省市):

1.北京市高考一本线(重点线):理科501分、文科532分

〈国防科大〉北京录取分数(理科):624分、最低562分、平均581分。

A.重庆市高考一本线(重点线):理科557分、文科546分

〈国防科大〉重庆录取分数(理科):668分、最低622分、平均637分。

B.福建省高考一本线(重点线):理科569分、文科582分

〈国防科大〉福建录取分数(理科):647分、最低631分、平均640分。

C.湖南省高考一本线(重点线):理科534分、文科554分

文科大学二本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就业 工科院校 文科 显性 核心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

教改项目:此文为西安工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JG032。

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已经成为社会热点,每到就业季,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感叹:“史上最难就业季”。尤其是文科大学生的就业,让学生本人、家长和学校都忧心忡忡。专家学者也倾力研究,试图破解这一新世纪的难题。文章以笔者所在的西安工程大学为例,剖析文科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为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摸索一个和社会接轨、切实可行、教师和学生均受益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工科高校文科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科大学生就业、相关专业建设和教师教学实践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现实作用,对陕西高校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1.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在社会上缺乏显性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以良好的身心素质为基础,以较强的学习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为载体而整合的一种综合能力。工科院校都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且已经形成优势明显的专业体系和平台。

除了社会需求弱、专业同质化等客观因素以外,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在社会上缺乏显性核心竞争力,步入社会能力标准模糊,让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学”和“用”上都缺乏抓手,即使就业,其适应能力差、职业能力提高缓慢。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面看,文科大学生就业面广、弹性大,其所学专业和岗位的匹配度要求不严格,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对高。然而文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在短时间内难以界定和评估,即使对其进行综合素质测评,也往往局限于书面考试和短暂的面试交流,学生经常仓促准备,压力大而收效甚微。面对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形势,用人单位容易采取最简单化的招聘标准,985、211、专业排名、英语四六级等,容易忽略也无从考察文科生的核心能力。

2.工科院校对文科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培养机制和氛围较差,社会认可度低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大学的分类管理和招生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持续增加,生均培养资金的拨付明显提高;另一方面,生源总量在基本稳定后开始下滑,各工科类院校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以招生难、就业难为理由,持续减少文科计划,甚至停止招生,文科专业的发展难以为继。这样的做法,短期虽然增加了学校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的影响来看,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文化生态,对大学生的文化熏陶、全面成长和高校文化氛围的形成极为不利,也对大学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和使命的完成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以工科为主的院校,文科专业设置亦有明显的弱点:专业特色不明显,和综合性大学的文科专业设置有趋同性;专业设置历史短、底蕴薄、师资力量不足、生源质量较低;学校在对文科学生的培养机制上缺少探索和投入,没有形成文科生培养的浓厚氛围,只当作点缀和向综合性发展的招牌,导致文科学生在就业上无“一技之长”,职业目标不明确;在培养上无特色,培养规格不具体;平台建设弱化,实践能力锻炼不足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继续坚持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要求外,探索特色发展之路仍是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发展的方向,而联系实际探索工科院校文科生显性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无疑是人才培养特色探索的有益尝试。

以“四个能力”为抓手,

提升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显性核心竞争力

1.试点典型专业,围绕四大目标进行能力培养

在西安工程大学这样一个以工为主,工、管、文、法、艺、教等多学科发展的院校,纯文史招生的专业有文学、法学、英语、汉语国际教育、广告等,还有大量文理兼招的管理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文科招生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一。针对目前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疲软、专业发展难以为继、发展定位不明确、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难以对接等现实问题,以西安工程大学文学、法学两大文科学科门类为典型,提出文科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即:围绕能说、会写、善沟通、有魅力四大目标,在文字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人格综合魅力的提升等方面提出“下笔若有神,出口便成章,沟通无障碍,人格魅力强”的要求,探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有明确的能力提高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这些目标。

2.师生联动,多途径、多环节培养学生的四大显性核心能力

⑴围绕专业教学,建立核心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培养机制。在专业培养计划上提出修改建议,将文科人才显性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写进教学大纲,作为培养规格和目标要求。在专业课程的配置上,形成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课程群并使其有接续性和关联性,如:法学专业的司法文书写作、司法演讲辩论、法律调解、司法礼仪等;文学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语言艺术与口才、沟通与礼仪等。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求教师明确对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认识,引导相关课程的教学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考核上结合加大书面写作、口头表达、组织协调、亲和力表现等能力要求。在典型专业的典型课程和环节开展,每个专业初设3―5门课程进行试点,对每门课的可教授、可考核内容,设定实施方案,可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备课讲课、演讲、辩论、自由讲等形式考核,项目组成员在自己课程中优先实施,密切相关课程先行实施,由点到面,积累成果。对学生的培养,入学教育明确目标,课程学习提出要求,职业规划注重引导,就业指导重点关照,社团活动搭建桥梁,社会实践考核检验。形成师生联动,核心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培养机制。

⑵落实做细文科生实践教学环节,对接社会的需求。改变以往文科生课程实习单纯以小论文写作来完成的形式,实施多样化锻炼,以锻炼综合文字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和个人魅力展示为核心。比如剧目演出,考查学生剧本撰写、编剧、导演以及角色分工、相互合作、艺术表演等能力;在模拟法庭环节,从诉状、答辩词、判决书撰写到法庭调查、辩论,从与当事人沟通到争取和解,全过程锻炼学生的能写、会说、善沟通、有魅力等显性核心能力;对学年论文的撰写开拓视野,理论和实践结合,在选题和形式上多样化,让学生不但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更要熟练掌握调研报告、项目策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书、申请书、商请函等更多目前社会需求的应用文种;对每门专业课教学的实践时间、内容、形式和考核具体化、成果化;实现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加强实习和实践过程的引导和管控,对实习实践的成果通过实习实践单位鉴定、学生答辩、教师评判、学生互判等环节进行综合考核,为学生未来入职,更快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⑶整合校内相关资源,全面锻炼学生,迎接社会挑战。大学生课外文化活动是其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在校园内实现其社会化转变的重要平台,有着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全方位锻炼文科学生的核心能力,该项目提出充分利用学生各种“文化广场”平台的措施。首先,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指导、引导和参与作用,如:为法律协会、子衿文学社、礼仪社团、骊墨书画社等学生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专业教师带队,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服务社会;专业教师在指导的同时,积极为学生文学杂志、微信平台写序、投稿,提高学生社团在刊物编辑、、各类征文活动的质量,积累成果;围绕四种能力的提高,加强对学生演讲、辩论、面试、主持、朗诵等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提高获奖数量和层次。其次,学生管理队伍要有核心能力的示范作用,通过其示范文章、组织创意、编辑建议等,提升现有刊物的办刊质量,拓展学生发表文章的途径,通过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检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情况;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通过各种比赛实践经验和个人魅力,来指导、感染和带动校内外各项演讲、辩论、戏剧演出等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通过模拟招聘和实际招聘,检验学生即时性的写作、自我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

⑷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与社会的融合中检验其核心能力。每年的寒暑假和毕业实习,都是学生接触社会的大好机会,项目组结合学校的要求,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周密筹划,围绕社会热点、教师课题、学生兴趣等制定社会实践计划,采取教师带队和学生自由组合两种形式,深入社会基层,观察现象、收集数据、支教帮扶、咨询服务、调查研究等,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有效服务于社会,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变成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文字,在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中锻炼自己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培养其关爱、尊重之情感,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项目进行答辩筛选,形成经典案例,申报挑战杯、大创项目和优秀社会实践项目。

⑸总结典型的经验并在其他专业进行推广。完成此项目,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学习和锻炼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同时通过四大方面能力的提高,为其顺利就业、职业能力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文科、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定借鉴,达到普遍提高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改变用人单位对文科学生使用无抓手、素质高大空的偏见和担心。

总之,该项目关照社会需求,以解决学生就业为目的,以学生能力提高、持续发展为根本,在培养的各个环节,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一切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本项目在对个案的研究中以期找出有代表性的方法和措施,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社会。参考文献:

[1]蒋珍莲:《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心的历史变迁――基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高教论坛》2013年第3期,第53页。

[2]李红梅、高娜:《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4期,第35页。

[3]《1999年、2009年、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