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的遗书

生命的遗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的遗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命的遗书范文第1篇

新年伊始,蔡志松大型个人作品展――“再会历史”于台北当代艺术馆举办。这个汇集了《故国》、《浮云》、《玫瑰》三个主要作品系列的展览,系统而清晰地展现了蔡志松艺术创作的全貌。2011年,现任台北当代艺术馆馆长石瑞仁在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第一次看到了蔡志松的作品,由此萌生了邀请蔡志松前往台北举办个展的愿望。而早在2008年,蔡志松首次前往台湾的时候就曾到访过台北当代艺术馆。“当时我就觉得自己的作品比较适合在这个场馆里面展出,如果将来有机会在这里做一个展览,效果应该会不错。”蔡志松回忆道。就这样,当馆方向蔡志松发出邀请时,艺术家欣然应允。“经过了几个月的交流、准备,现在终于顺利开幕了,效果非常好,非常盛大,这都要感谢大家的支持!”

空间、场域等环境因素对雕塑及装置作品而言,无疑具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点在展览“再会历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艺术家在创作雕塑和装置作品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环境。这一类型的作品如果在形式上和空间上缺乏一个有机的结合,那么它便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对当代艺术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蔡志松说道,“此外,一个大型的个展也需要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与其所展出的场地相呼应。”以此次展出的《浮云》系列作品为例,不同形态的《浮云》从台北当代艺术馆的户外广场一直延伸至馆内一楼至二楼的空间。无论是融合了嗅觉,且颇具体量感的《威尼斯浮云》,还是光影氤氲的装置作品《云屏》,抑或是贯穿了两层楼板,继而覆盖了二层墙板的《人造天空》,作品均与空间自然地衔接、串联,从而使二者获得了充分而有效的结合。

事实上,本次展出的多件作品都是艺术家根据台北当代艺术馆的环境而进行的“量身定做”。例如,躺卧在205号展厅的体量硕大的雕塑《卧玫》就是一件与展厅的空间体积及色调相互呼应,并由此产生出一种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的作品。“那个展厅的大小与《卧玫》的尺寸比较合适,而且也是灰色调,这样一来,展厅的墙面、地面、棚顶与《卧玫》就自然地呼应到一起,人们进入这个展厅的时候,就仿佛走进了这件作品。”谈到这件大型作品的制作时,蔡志松说道:“从去年8月初定下来要举办这个展览之后,我就马上着手创作这支《卧玫》。先后锻造了3个多月,工艺非常复杂。如果在户外组装这个重一吨多的《卧玫》是需要使用吊车和叉车的,由于室内操作的局限,现今在场馆里展示的《卧玫》完全是靠人拉肩扛组装起来的。”

而此次展出的《故国・颂》系列的两件重要作品――《颂10》、《颂7》亦是艺术家在对展览场地做出了充分考虑之后的创作。“《颂10》是《故国・颂》系列的第10件作品,在台北当代艺术馆的展出也是这件作品的首次亮相。《颂10》的摆放也是事先经过考虑的,与场馆的空间有着呼应的关系。”蔡志松介绍道,“为了此次展览,我特意制作了一个3米高的《颂7》,而之前作品的高度是1.85米,因为整个台北当代馆的展厅内部需要有一个大型的具象雕塑作为一件重要的主体作品展现出空间感。如果在高度4.7米的大展厅中展出的全部是高度2米左右的作品,空间关系就会显得比较单调乏味,所以必须有一个体量相对大的作品,让空间产生一个上下的层次感,于是我为《颂7》加了一个一米多高的底座。”屹立在展厅中的《颂7》在散发出强大气势的同时,似乎也营造出了某种略带压抑的气氛。这种由作品与空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独特效果,令步入展厅的观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

大多数人对蔡志松的了解正是始于《故国》系列。当年,29岁的蔡志松以作品《故国・风》一举获得2001年法国巴黎秋季沙龙最高奖――“泰勒大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以《故国》系列中的人物作品为例,从形式上既能看到中国秦汉的特质,又可窥见古代西方的遗韵。在散发着浓郁的古典气息的同时,又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当代性。关于《故国》,外界有着各种角度的解读,而在艺术家本人心中,“《故国》系列谈的是人性、是历史。”人物的躯体与表情所传达出的苦楚,透露的正是艺术家以悲悯的情怀对苦难的思考。“不能太表面地理解艺术,否则艺术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我在创作中不喜欢再现某个具体事件,或是某个具体人物。我喜欢就事论理,不喜欢就事论事。我在作品中关注的是过去的人、现在的人和未来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其实是共性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以秦汉时期古人形象呈现的《故国・风》与《故国・颂》诉说的不仅仅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所承担的苦难,更是在探讨所有人类共同面对的人生命题。在蔡志松的新作《颂10》中,掩面而泣的人物以站立的姿态呈现,该系列作品所固有的精神内涵在此件作品中得到了延续。

从蔡志松另一个重要的作品系列――《浮云》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一种形式上的探索。在形态各异的“浮云”作品中,艺术家尝试运用了包括科技手段在内的多种形式对其进行表现,从而使作品展现出多元的形态。而就作品的内在表达而言,艺术家通过《浮云》系列所要阐述的则是一种聚散与无常的关系。“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都是由聚散组合而成的,正是因为是一种聚散的关系,所以任何看似坚固的、稳定的形体或者事物随时都有分散、分解的可能性。遵循的是无常的法则。”蔡志松进一步阐释道,“《浮云》系列所要探讨的还有因果关系。很多人误以为,而且也倾向于听信人生只是一种过程,不应当注重结果。其实并不是这样。所有的过程都是为了结果,正因为我们以前不注重结果,所以现在才要领受种种痛苦,现在不注重结果,将来也会领受到由于现在所做的事情带来的一些不良结果。所以,结果很重要。”

以人造纤维及灯光为媒介的装置作品《人造天空》是《浮云》系列的新作之一。“阳光、白云,这些在人们生活中所必须的环境元素而今已经成为了奢侈品。”蔡志松感叹道,“我们吃下的各种经过现代化手段培育的食品,甚至是转基因食品,虽然看上去和之前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却是似是而非。”正如同这件作品一样,由人造纤维制作的云朵虽然外形逼真,但毕竟只是徒有其表。由灯光模拟的阳光尽管同样耀眼,却永远不会拥有阳光功效。这件作品在表达《浮云》系列所固有寓意的同时,亦传达出艺术家对当下环境问题的关注。

蔡志松在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往往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艺术家看来,每种材料都有其特殊的个性及含义。同时,对材料的运用也关系到是否能够精准传达思想的问题。“材料本身的语言是很强大的。关键在于怎么认识它、利用它。就我的创作而言,作品抛开材料就不成立了。”以关于爱情的《玫瑰》系列为例,蔡志松具体分析了材料运用在其作品表达方面的意义所在:“玫瑰象征爱情,这好像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制作玫瑰的时候选择铅作为材料,是因为铅本身既沉静又绚丽,既柔软又沉重,既容易塑造又容易损毁。铅的化学性非常稳定,但是它又具有一定的毒性。通过将铅材料自身的特性和玫瑰的自然造型结合,表达对爱情的认识,作者的见解传达得十分清晰了。”在一系列并置的矛盾中,“爱情就犹如这绽放的铅玫瑰”,在绚丽与美妙的表象下隐含着脆弱与痛苦。

生命的遗书范文第2篇

友人对我说,她常能听到先生们对她说一句同样的话:相见恨晚。而且说,说这种话的人总是貌似深刻,貌似孤独,做出一种饱经沧桑疲惫不堪渴望理解的姿态。她认为这是成年人的把戏,于是她憎恨成熟,怀念生命最初时升起的太阳。

另一位友人对我说,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千万不要告诉他,永远不告诉,他就永远在奔跑,你就永远被爱。

爱让人如此怪异。人类繁衍至今,爱却依然是生命的黑洞,让无数的心灵对一种美抱有怀疑和恐惧。这真是人间的大悲哀。

我始终认定,爱是一个人最神圣的隐私。梁祝是神话,西厢是传说,红楼是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爱是两个生命之间的秘密,你可以破译它,但你不可以原原本本直录它,你只能借助想象,却不能成为那两颗心的上帝。

一个女人或一个男人,一生中你只要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它便成了你生命的全部意义和全部历史。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幸福已经变得悲壮。

那么,爱究竟是什么?我曾经一丝一缕地辨别过它给予我的所有的暗示。然而,爱拒绝与人同享,所以,这只作为我与你之间的私语。

爱是血肉相连。它引你走向生命的深处,那里自有一汪静湖,一座玫瑰环绕的木屋,门前的草地上站着一个欲骑上马背的人。你吃了一惊,以为遇见老家的人,彼此一点也不陌生,以为你这次就是为了这个等待千年万年的约会。他对于你是父亲,是兄长,是情人;你对于他是母亲,是姐妹,亦是情人。每一种角色都用生命来体验,每一种体验都有一次隆重的仪式。

爱是生死相许。它无形无体,是一种纯美的精神形象。但你分明又感觉它是树,是水,是空气,有质有量,无所不在。在它面前,两颗心脏都柔弱,两个人共一命运,你给予它的,是无论悲剧喜剧无论结局如何都将并肩谢幕的承诺。

爱是一种使命。你可能折磨过许多人,但当你真正遭遇了爱情,你便成了天底下最善良的人。首先是为它而生,然后是负有责任,去爱,便成为你万年不悔的选择,成为你一生中最绚丽的付出。你将使它沿着生命而激情飞翔,使它如日升华,如秋成熟,如雪纯洁。你永远走在朝圣的路上。

爱是未来。只要这世界没有抛弃人类,爱就会使人类永远有未来。恨之入骨,是因为爱;背井离乡,是因为爱;绝望,也是因为爱。什么都没有了,爱可以使一切重生。

生命的遗书范文第3篇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偶然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儿童文学》,由此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捧着书,爱不释手,深深陶醉。12岁那年的暑假,中考过后,我有了最长的自由阅读时间,对书的渴望似乎是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爷爷的《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译林》等都被我借来阅读。开始,我看书只是看热闹,粗粗地读,囫囵吞枣,不认识的字就一带而过,不问也不去查字典,书中的情节至今早已成为一片模糊,但阅读的画卷已经展开。

最美好的读书记忆,至今还珍藏在我的读书笔记里。

初中时每周有一节阅读课,可以到阅览室阅读45分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找自己喜爱的书,坐在阅览室,读得很急,因为还想多读几本。多数时候,好书要等待别人放回去才有可能拿到。通常我们三五好友,会把喜欢的书“抢”到手,排排坐,约好互相交换,谁如果违反诺言就可能会被“记恨”好几天。《读者文摘》、《青年博览》、《故事会》、《小小说》等是我那个时候的最爱。当时没有网络可以随手查询,我们带着摘抄本去上阅览课,随手抄下名言警句。我们用最原始而美丽的方法留下了读书的印记。这个阶段我收获了厚厚的读书笔记和随笔日记,开始热爱记录。

高中三年,阅读暂时停滞,大学时我再次开始了自由阅读。

那时的文化生活还比较简单,我们去图书馆借阅专业的书籍辅助毕业设计,排队,检索,预约,得来不易,书拿到手通常会在半年以后才肯归还。我们还会用菜票、粮票到私人出租屋租来“闲书”消遣,多是琼瑶和金庸的著作,然后会抓紧时间在归还期限内尽可能多几人传阅。那时,宿舍的舍友在熄灯后还保留了“说书”的项目,以弥补读书时间的不足。一人讲,其他人听,或者还有人补充和演绎,其乐无穷。

我不停地读,成了爱好读书的人。

近来,我开始用博客记录读书生活,读书成为我生命乐章中不可缺少的音符。走在专业发展的路上,我慢慢收起那颗发散的书心,爱上专业书籍。《电脑爱好者》、《计算机世界》、《NOI导刊》等期刊带给我最新的科技动态。在翻阅中,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使得我面对学生的询问时可以对答如流;《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方法》等专业书籍给我的工作以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高原现象”等教育理论,让我面对工作中的困惑时恍然大悟,让我在教学中事半功倍;《C语言》、《数据结构》等信息技术专业书籍虽有了很多版本,但握在手中参考的依旧是十几年前的大学课本,这是我翻阅次数最多的书籍。每次翻阅,都觉得知识的加深、思想的成熟,由此我也越来越熟练。我想,一定是阅读的功底促使我心智开启,触类旁通。

20多年的阅读生活,我渐渐有了收藏书的冲动。

旅行中,我会把心仪的书采购回家,《幸福女人的七大品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就是在某家宾馆的读书角偶遇到的。在闲暇时光,交替阅读收藏的几类书籍。定位自己的《商情水浒》,人也需要适应自己的环境,才能发挥作用,否则,纵然你有浑身力气,也无法运作,正所谓“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困惑时,找出禅师的《与生命相约》,没有无常,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有了无常,每一扇门都为变化敞开着。失落时,重温薛雅文的《女人风向标》,魅力可以给女人的生命新的希望和活力,但需要女人付出足够的努力。

生命的遗书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以营销学中产品生命周期的原理对艺术发展的过程和艺术市场价值发展的过程进行比对和分析,进而总结得出艺术影响力与艺术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对艺术市场价值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关键词 艺术价值 艺术周期 艺术市场规律

但凡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世界皆在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之间变化万千。作为人类的上层建筑,艺术是否有生命?艺术从何而来?又往何处而去?这些问题皆是困扰哲人的终极问题。而艺术的市场化将这些问题又转嫁给了以艺术经营为生的艺术商人。

一、来龙去脉

关于艺术的起源,众多哲人皆有着不同的假说和设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德谟克里特、亚里士多德等的模仿说;普列汉诺夫等的劳动说;贡布里希等的巫术说。这些学说以不同的角度对艺术的起源进行了探究,并且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但仅以一种学说对整个人类艺术的发迹进行概括显然难以服众。世间万物的多样性在艺术中同样存在,不同的文明的艺术也迥然不同,可能不同的艺术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起源故事吧。但艺术的灵魂是人类的思想,而艺术的生命力的根源也是人的思想,因此,人的精神力量可以作为艺术的根本力量,而艺术的生命和存在也是以人的存在和运动为前提。

在经过刀耕火种的初创期后,艺术迎来了迅速的发展。艺术从最早的几个较为单一的艺术门类发展到涵盖大众生活的庞大艺术网络,这其中细分的艺术门类和样式已经不计其数,多元化、多样性的发展是艺术生命力的体现。在艺术蓬勃发展的背后,另一个终极问题又不断困扰着那些未雨绸缪的哲人们,那就是艺术究竟往哪去?艺术有没有终点,这个问题首先要探究目前艺术的发展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之下。但对目前艺术发展的评估无疑是瞎子摸象,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艺术的终点,没有参照,也就无法知道目前艺术的发展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确定终点需要评估过程,而评估过程却要首先确定终点,这显然是一个悖论。但从艺术的起源中的一点启示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艺术伴人而生,也将伴人而衰。艺术的终点,至少可以延伸至人类的终点。

避开这些艺术的宏观终极问题不谈,且看艺术门类中的流派和风格、样式却是有着明显兴衰的。我国四川三星堆的青铜器的风格样式,商代餮纹的装饰风格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衰落,而境外文明同样存在着这种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这种艺术的兴衰过程是艺术轨迹的起伏,我们可以将这种过程理解成为一种生命周期。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衰落并不是消亡,仅仅是一种艺术影响的式微,而艺术的复兴则可以为这些衰落的艺术重新注入新的活力。

二、艺术市场价值的兴衰

关于艺术影响力周期规律的思考对我们研究艺术市场价值有着重要意义。艺术产生影响力的动力是多元化的,有政治、艺术自身以及人的需求等。这些动力可以归结为一种共同的“需求”,这种“需求”肯定了艺术的价值,并使艺术产生了独特的社会影响力。艺术价值的表现是多元的,其中的市场价值是实现艺术商品化进而实现产业化的核心价值。对这一价值的周期性规律的研究可以从艺术影响力的周期中得以启示。

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使艺术具有影响力。一般情况下,艺术越有影响力其产生的市场潜力也就普遍越高,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但市场潜力转化为市场价值却是需要进行有效的市场运作才能够实现的。因此,艺术影响力的周期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艺术市场价值周期的波动。艺术市场价值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首先,艺术影响力所表现出的多元价值是多样的,市场价值只是其中一类价值,而影响力的表达并不一定意味着市场价值的增减。在影响力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过程中,艺术影响力的转化能力决定了艺术影响力与艺术市场价值相互转化的比例。因此,转化能力(或可理解为市场化能力)是影响艺术市场价值多少的又一关键因素。这三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艺术影响力×转化比率=艺术市场价值

艺术影响力与转化比率为乘积关系,二者共同决定了艺术市场价值。市场化能力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和作用是具有波动性的,加之其与艺术影响力共同形成制约关系的影响导致了艺术市场价值发展曲线在小范围内会出现波动。但由于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这种发展的趋势与艺术影响力曲线总体上是一致的。

其次,艺术市场价值的发展周期过程中,艺术的市场价值可能归零甚至为负。这种情况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艺术影响力不高的情况下,无法对该艺术实现市场化,或市场化不充分,导致艺术市场价值为零或为负;另一种则是外界因素制约,使得上文公式中转化比率为零(即艺术无法市场化),导致艺术市场价值为零。这两种情况中,前者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后者则是一些较为极端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很多宫廷艺术和与皇权、祭祀等想关联的艺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这即是转化比率为零或负的实例。而且这种现象在整个艺术发展的历程中也颇多,由此佐证了市场转化比率的重要性。

最后,艺术市场化的过程与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艺术的市场化可以帮助提升艺术的影响力,市场的再开发也能有效地延长艺术的生命周期并扩大艺术的影响范围。

三、艺术市场价值周期的不同阶段

根据前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借营销学中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划分原理将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由于艺术市场价值的发展周期曲线与艺术影响力的曲线趋同,因此艺术市场价值周期也可分割为若干阶段。

潜伏期:潜伏期作为艺术市场价值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具有较为特殊的意义。在这一时期中,艺术的影响力处于上升阶段,但其影响力不足以支撑艺术的市场化运作,艺术市场价值处于负值。随着艺术影响力的逐渐扩大,艺术的市场价值也不断提升,当艺术影响力突破一个值时,该艺术市场逐渐变得活跃并有利可图。这一潜伏期在艺术市场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新兴艺术从诞生到发展,其市场价值也是不断攀升的。因此,对于具有潜力的艺术门类或流派进行事业性投资和引导是可以促进其市场价值形成的,一旦突破了影响力的瓶颈,市场逐步形成,那么其回报是十分客观的。

发展期:发展期作为艺术市场价值逐渐显现,并产生回报的时期对艺术市场的发展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艺术影响力与艺术市场的运作相互作用,共同将艺术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逐步扩大。

成熟期:这一时期中,艺术影响力达到了一个周期中的顶峰,而艺术的市场价值也达到了一个巅峰,艺术的市场活动可以产生较高的回报。通过市场运作,处于该阶段的艺术市场回报会十分丰厚,甚至会出现艺术市场的泡沫。积极的市场运作在这一时期显得较为频繁,在市场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蕴含着市场疲软的危机。回报与潜伏的危机共同存在,这为衰落期的来临埋下了伏笔。

衰落期:衰落期是艺术影响力式微的过程,同样,在这种影响力影响下的艺术市场价值的衰落也是市场需求得以充分满足的表现。衰落期中的艺术并不一定会消亡,反会因艺术的多样性和融合性而迸发出新的艺术火花。因此,衰落期是复兴期的一种准备阶段,也是艺术“反省”的过程。

复兴期:与传统产品市场中产品或品牌的重新导入期类似的是,艺术也有着复兴阶段。通过对传统艺术元素和理念的发掘和再创造,往往能够从一个新的视角开发、寻求市场,继而对艺术及其市场价值有一个新的升华。艺术的复兴是艺术顽强生命力的体现,通过复兴,艺术之火得以生生不息。

四、总结

艺术拥有极强的生命力,艺术的影响力与其市场价值有着直接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是一种直接的联系。通过对艺术影响力及其市场价值发展规律和阶段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对艺术的市场价值走向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对这一规律性的掌握可以帮助分析艺术市场价值的走向,并指导艺术市场的运作,进一步促进艺术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向民.精神经济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李向民,王晨.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生命的遗书范文第5篇

渐渐地,我长大了,升入了小学,又认识了许多新的事物,还从老师那里学到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名词――作文。作文是什么?我感到好奇。接下来老师就给我们讲作文、布置作文……可是,我提起笔来总觉得无话可说,只好去请教老师:

“老师,我怎么写不出来?”

“读书!”老师肯定地回答。

于是我找来了很多优秀作文书,欣赏着其中的优美词句,琢磨着别人的构思技巧、写作方法,然后拿来改造运用。终于,我的作文有话说了,有时甚至一发而不可收,有好几次我的作文还得了满分,老师也经常在班上念我的作文,看着别人羡慕的眼神,我得意极了。多亏了读书啊!它真是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读书有多么重要。

告别了琅琅歌谣,告别了天真烂漫,我进入了初中,成了一名中学生。进入中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不适应:科目多,作业多,任务重。我认真地学着每一门功课,但仅课本上的那一点知识,远远满足不了我的需求,这时候,又是它――课外书,帮助了我。我拼命地在书海里遨游,尽可能地吮吸更多的知识乳汁。在《学习的革命》里,我了解了很多学习方法;徜徉在《名人传记》里,那些伟人时时在激励着我奋发有为;走进《少年科学》的世界,我知道了阿基米德为什么能在水中漂起来;《穷爸爸富爸爸》让我明白了赚钱的重要……课余,我除了读书还是读书,读书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了提高我学习成绩的秘方。

试着去读书吧!它会使你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会使你的人格得到提升、灵魂得到净化,会使你的头脑更聪颖,会使你的意志越来越坚强。读书是使你的人生航船前进的螺旋桨,是你生命飞翔的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