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生活的资料

农村生活的资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生活的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生活的资料

农村生活的资料范文第1篇

未教已会背,那还需要教学生学这首词吗?或者说,还有什么值得教的?学生还会有什么不懂的需要老师来引导、提升的呢?笔者想,得好好再备课了。

一、细读文本,走进作者内心

以前,教这首词是很常规的流程:先正音读,通读,顺词句,再图文结合读懂词句,最后整体串联明白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闲适风光的词作,大体也就完成教学了。

现在,笔者细读文本,尤其是联系词人经历之后,留意到一个很明显的不和谐:为什么以豪放派著称的辛弃疾会写这么小清新的《村居》?主战派的他被迫隐居江西上饶后也是郁郁不得志的吧,怎么写出的仍是明快的《村居》?他真的放下了而寄情于山水?纵观他的生平,一辈子都从未放弃过抗金梦想,显然不是如此。

再有,笔者查阅的资料中,有说辛弃疾在江西闲居二十年之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但也有说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词人是自“醉”于其中。笔者认为,没有生活中真实的观察,辛弃疾臆造不出这样的田园诗画,类似词作还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皆取自典型的农家生活风景。而词作是情感的流露,景入词人眼,词抒心中情。

于是,笔者思考着,有了些想法,稍作整理后便去上课了,希望能带给学生一些没有注意过的新东西。

二、深度引领,走进文本灵魂

课堂一开始的导入,笔者先向学生介绍辛弃疾: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论武,他勇冠三军,驰骋沙场,是英勇抗金的将领;论文,他留下词作六百多首,引一时文坛追捧,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接着,转入今天要学习的词作。笔者连找了几名学生读,再示范读,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和停顿后,笔者问:这词豪放吗?学生当然答不!笔者说:“是呀,它更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而这幅画卷的题目就叫‘村居’”。笔者要求学生看图,理解了村居就是农村生活。在学生七嘴八舌说看到的图上内容时,再加上笔者的相机指引理解,渐渐就拼凑出了词句的意思。

这时笔者回到先前的问题:这词根本不豪放,描写的也是简单的农村生活,怎么却让从南征北战的沙场上退下来的辛弃疾觉得怦然心动,充满诗意呢?全班静默。笔者让学生带着问题再静下心去读,结合老师讲的辛弃疾的传奇经历去想。稍候,仍不解。笔者请学生读一句停一句,笔者追问一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又矮又小的茅草屋落在战场归来的将军辛弃疾眼里,却不嫌简陋,反而倍感亲切、温馨,想:为什么?诗意在何处?(茅屋虽小,却是遮风避雨的家)笔者立即板书“家”字。“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亲亲热热把酒聊天的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这画面美吗?诗意在何处?(白头偕老;心满意足;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坐着摇椅慢慢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画面洋溢着浓浓的( )气息?(劳动、生活、耕作)是呀,勤劳又懂事。“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画面让人忍不住要笑!为小儿的顽皮可爱而笑。

瞧,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简静的农村生活。作为一个旁观者,辛弃疾喜欢这种平静的农村生活吗?学生说,当然喜欢呀。因为喜欢,才把这幅画面描写下来嘛。笔者肯定学生说得对,追问:那他看到这样的画面,心里平静吗?(此时问题回到了先前没能解答的原点:为什么这幅画面会令辛弃疾怦然心动,提笔写词?)笔者这时再提及写作背景:金兵一直对南宋虎视眈眈,战火不断,朝廷求和,作者志不得申,闲居上饶。学生开始议论,很多人说那时不会平静,牵挂前线战事。立刻有人反对,可这儿是平静的呀,他喜欢的呀。笔者再次问回:那你认为,辛弃疾为什么要写这《清平乐村居》呢?学生这时不冷场了,想法也比开始成熟多了,有的说他珍惜这和平生活,要写下来;有的说他感到与战场反差很大,完全不同的农村风光,要写下来。笔者又给他们下了一剂猛药:辛弃疾一辈子主张抗金,他到底想不想要这样宁静的农村生活?至此,学生一愣后,似乎模糊地明白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说:“辛弃疾正是要主张抗金,才能让老百姓都过上宁静的生活”,“作者恰恰因为非常想要这样的生活,才必须主张抗金,前方将士浴血沙场,不过为保后方安宁。”笔者指着黑板上的“家”字,夸赞他们真正明白辛弃疾了:见眼前一家五口的村居生活,而能想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从而更加坚定抗金信念:只有前方的将士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后方的人民方才能生活安宁,能靠自己的辛勤劳作养家糊口,这就叫“国泰民安”!作者希望大宋处处都是这样的景象――国泰民安,安居乐业。这就是辛弃疾毕生追求的理想!

农村生活的资料范文第2篇

一、创设氛围,培植学习的心境美

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教者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景,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因此,新课伊始,我就伴随一段轻柔的音乐声情并茂地颂吟全文,让学生细细地听,细细地品,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学生专注的神情和活跃的交流中,不难看出学生已经沉浸在诗人描绘的情景之中。接着,我用优美的导语过渡:今天的学习,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飞向几千年前的南宋,到那美丽的小山村,去领略那迷人的乡村生活情景。

二、多样解词,体会词意的朦胧美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可是,以前我们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仍沿用着自己上学时使用的“释字—串讲—补缺—意译”这一套枯燥乏味的方法。这样做不但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甚至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现在,我尝试着让自己变个思路。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看图,问:“老俩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俩口非常亲热,在说悄悄话呢!”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两个填空题:(1)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翁”夸“媪”说:“ ”(2)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媪”夸“翁”说:“ ”。学完了下阕,我又引导学生以老俩口的口气来夸一夸三个儿子,学生的交流丰富多彩。“相媚好”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一个“媚”字把老俩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我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把美好的感受表达了出来,同时也体会了“相媚好”的含义,这比直接告诉学生“相媚好”的意思效果要好得多。

三、激发想象,再创图画的动态美

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虽言尽而意无穷,留给了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验美的情趣,创造美的意境,置身于美好的境界中。除了上文提到的“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外,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因此,我在教学此处时,让学生仔细体会“无赖”、“卧剥”这两个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调皮可爱的小儿子,会以怎样的姿态、动作在溪头剥莲蓬呢?”学生的想象和回答精彩纷呈,把小儿的手、脚、头、整个身体的动态美都说到了。为此,学生在发挥想象的同时,不仅感受到了小儿赋予变化的美,而且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绚丽多姿的画面,把一幅静态的图画变活了。

四、整体把握,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对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位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在《清平乐?村居》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让学生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完整画面。在学生交流之后,趁机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意境后,追问:“假如你到了田园之中,你最想做什么呢?”这样就勾起了学生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就真切而朴实。

五、探求意蕴,理解诗词的境界美

文学欣赏强调“移情”,即设身处地从作者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全词中有一处“喷口”,成为全词的“词眼”,那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的“醉”字。“醉”字,表面上可以认为是词中所描述的老夫妻俩喝了点酒略带醉意,但实际上是词人辛弃疾被眼前的美好景物、美好生活所陶醉。可再仔细探究一下,词人为何被眼前所描绘的这幅宁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所醉?此时,我补充了词人辛弃疾的另外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父寄壮语以寄之》和他的相关背景资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一生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始终没有被重用,一生辗转流离,饱受流离战乱之苦,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光阴,“可怜白发生!”这种情感,如果没有补充这样的相关资料,学生是很难体会到的。到此,全词的境界就豁然开朗了。

农村生活的资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X705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垃圾呈批量化、毒害化的趋势,已凸显为新农村建设的软肋。在广大的农村,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公害之一,不仅污染环境,吞噬耕地,而且严重危害村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变废为宝,净化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东北寒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面临的共性问题为:(1)垃圾数量和种类随农村发展发生转变,成分多样化、复杂化;(2)农村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污染河流、池塘清水;(3)农村普遍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生活垃圾乱丢乱放,占用道路或农田土地,农村垃圾收集大多处于“三无”(无管理部门、无经费投入、无保洁队伍)状态。同时,东北寒区冬季气候干燥、干冷导致冰封期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难度相对增加,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需要针对我国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管理制定有效方案。本文结合“十二五”科科技支撑课题(俨寒地区绿色村镇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研究内容,对样本乡镇划分为四个调研区域:新城区、旧城区、工业区、下属村屯,以乡镇人口、户数、收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垃圾组成、处理方式、分布,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情况,百姓对垃圾处理满意程度及建议为调研指标,旨为进一步实现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化处理提供客观依据。

1.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调研区域

分别选取旅游业发达、林矿资源丰富、养殖业以及耕种为主的典型东北严寒地区7乡7村为样本,如表1所示。调研区域划分为4个区域:新城区、旧城区、工业区、下属村屯,

1.2 调研内容

调研采取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分别对一般性的村镇进行调研,也对现状及基础较好的村镇进行走访,调研内容为:乡镇人口、户数、收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垃圾组成、分布、现有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情况,百姓对垃圾处理满意程度及建议。

2.东北寒区农村生活垃圾调查结果分析

2.1 调查区域的气候和地域特点

本文所调研的地区多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3.4℃,年有效积温为2789℃,年无霜期140天,平均年降雨量524毫米。春季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而且变化无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达10℃左右。夏季炎热湿润多雨,平均气温19-20℃,最高气温达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降水集中,间有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秋季降雨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变幅较大,平均气温为10℃,10月份北部地区已到O~C,南部地区2-4℃。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雪覆大地。平均气温-15℃~-30℃,最低气温曾达零下52.3℃。调研地区的地域广阔,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粮食产量高,是发展食品加工业和农业经济的理想地点。

2.2 现状分析

2.2.1 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特点

我国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成分总体特点表现为:垃圾产生量和堆积量逐年增多,成分日趋复杂。较城市相比,人均生活垃圾产量低,收运难度大,清理过程简单。垃圾面积广,产生源分散,户内外都有较高的消纳能力。较其他地区农村相比,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干燥、干冷,低温时间持续时间较长,广大农村冬季必须烧火取暖,该时期的生活垃圾以灰分、渣土为主,其他废弃的生活垃圾在低温下很容易堆积冻成一体,导致冰封期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难度相对增加,对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2.2 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及组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日渐成熟。农村的生活环境也相应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组成直接或间接受到人均收入、燃料结构和家庭畜禽养殖状况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近2亿t,东北地区人均垃圾产量约为1kg/天。根据我们实际对严寒地区7个典型村镇进行的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与组成以厨余物和无机垃圾为主,经济发达,旅游业发达,人口较多的地区,垃圾排放量普遍较高,垃圾组成也较为复杂,厨余垃圾相对减少,废旧家具及工业消费品,产品包装与应用材料如纸、金属、玻璃等可回收垃圾成分增多;夏季果皮、蔬菜类有机垃圾量比其它季节多,冬季由于供暖需求导致煤渣的总量增加较大。

3.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及存在问题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干燥、干冷,低温持续时间长,导致冰封期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难度相对增加。垃圾常以自然随意堆放、无处理、无管理的形式存在,有些地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多以焚烧、填埋为主,如表3所示,调研的7个村镇基本都是以焚烧或填埋为主要处理垃圾的方式。堆肥、厌氧发酵等垃圾“资源化”技术受温度因素制约,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东北地区农村垃圾一般采用定点敞开式垃圾箱统一收集(表3),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资金缺乏导致广大农村缺少集中的专业垃圾回收站,垃圾箱数目少,平均每20-30户共用1个垃圾箱或垃圾堆放点,如图1-A,垃圾收集较难,村子周围的道路边和河道内成为垃圾最常堆放的地方,阻碍交通,污染河流;随着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的逐年增加,垃圾组成种类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变化趋势。垃圾收集基本上是无分类、混合式收集,进而进行传统的简易填埋方式处理,不仅占用了土地,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农村户用厕所形式一般为旱厕,如表3结果显示,调研7个样本村中,只有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三陵乡的厕所是水厕形式,其余6个村屯中的厕所都是旱厕形式。零散村屯的户用旱厕采取自生自理方式进行管理和处置。有公共厕所的村屯,如黑龙江省铁力市朗乡镇的达里村,每2-3户共用一个简易的旱厕,见图1-B,垃圾、粪便等大量堆积在旱厕周围,无专门回收处理,化粪池呈现零散式分布、规模较小,导致粪便回收不及时,与垃圾混合一起;生活污水、垃圾直接倾倒在村附近河流中,缺少污水处理设施及工艺,污染河流池塘;垃圾处理手段原始,处理方法不科学,以朗乡镇的达里村为例,生活垃圾平均占地

面积可达600m2,不仅占用了土地,也影响了环境。目前,东北寒区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堆积成山,不仅影响村容,也影响了村民的身心健康。原始粗放的焚烧或者填埋处理给农村居民带来直接或潜在的危害,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威胁人类健康,填埋时一些不可分解或有害物质长期埋于地下,污染土壤、地下水和河道等。东北地区冬季温度低,户用沼气池因垃圾堆肥、厌氧消化设施建设不完善无法投入使用,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村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4.严寒地区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对策

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农村垃圾清理体系,结合东北地区生活垃圾治理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参考其他省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成功典例,提出北方寒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如下,见图2所示:

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三陵村为例:以农户为单位,村民在垃圾丢弃之前,优先对生活垃圾就地消纳,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建立垃圾回收站,对金属、纸类、橡胶等有偿回收,提高农民分类积极性;严寒地区冬季漫长,利用木材、煤炭等取暖产生大量炉灰,可直接还田;有条件的乡村建立饲料厂,回收餐厨垃圾制饲料,其他地区可作为堆肥及沼气工程原材料;根据人口分布,修建垃圾堆肥点和农村户用沼气池,堆肥点用于易腐有机垃圾的堆肥,由相应的保洁员经过培训后负责堆肥的运行管理,针对冬季寒冷特点,可利用耐低温微生物菌剂强化堆肥处理体系,加快有机垃圾转化进程。对于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广大的乡村地区,采用堆肥技术处理有机垃圾,不仅处理成本低且方式简单易行,尤其适用于乡村农家肥生产而非城市垃圾产业化处理。在该处理模式下,核心是生活垃圾堆肥,焚烧处理是辅助的处理技术。在该处理模式下,生活垃圾分类从居民开始,统一人工分类收集运输,最终通过堆肥及焚烧填埋处理达到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农村生活的资料范文第4篇

一、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通过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 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教育空白或不全

近年来,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许多农村学生父母纷纷外出打工,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全。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家庭中有56%的学生父母双双常年在外打工,这部分学生或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由他人代为照料。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缺位及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自身素质太低,造成农村家庭教育空白或不全。部分留守孩子沾染上了逃学厌学、网络、电子游戏、暴力等。

2. 漠视家庭教育,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

农村隔代抚养孩子的爷爷奶奶过分溺爱孩子,只管供给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而对孩子的学习则很少过问,放任自流、娇宠至极。

在被调查的100个家庭中,有些家长闲暇之余不是教育孩子,而是不避孩子忙于看电视肥皂剧、上网聊天、赌博、发微信等,给子女学习、成长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直接影响。有些孩子学习不好,聊电视剧情却是“活字典”“全剧通”。在访谈中一位妇女说:“我看电视,她(这个孩子只有11岁,上四年级)作业不做也跟着看,我也没办法……”像此等家庭,教育从何而谈起?

3. 农村家长没有阅读习惯,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因为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买书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家长闲暇时,不是上网,就是打麻将、看电视。

二、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1. 加强家长教育,让孩子有人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针对许多农村家长对教育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学校(包括幼儿园)承担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组织工作是最为合适的。国家对此也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如国务院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提出了“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和理论研究。办好各类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保育、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与方法。”因而,学校利用学习场所、教育设备、图书资料等有利条件,通过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家访及开放日、家教咨询等面对面地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还可通过家校联系册、家长学校网站、QQ群、微信、组织看家教录像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2. 拓宽书源渠道,让孩子有书看

(1)宣传发动,争取家长配合。“少喝一杯酒,让孩子拥有知识的海洋。”“少抽一包烟,给孩子一本好书。”“今天给孩子一本好书,明天还你美好人生。”“学好语文――三分师教好,七分靠看书。”“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宣传入心、入脑,很多家长心甘情愿到书店为孩子选购合适的图书,到邮局为他们订阅优秀报刊,使孩子有好书、好报看。

(2)图书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我不但发动学生买书,而且要求孩子每天至少带一本好书到校与其他同学交流。图书交流既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且生与生的协作、交往等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此外,每隔一段时间,由教师牵头,孩子参与,我们班主动跟学校其他班联合举办“换书看”活动。

(3)网上浏览,捡漏废弃旧书。农村家庭储书量远远满足不了孩子的阅读量。针对各个孩子的不同,我向已上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同学介绍一些著名的少儿网站,如:创新作文网、读写天地、童话网、佳佳图书网、红泥巴村、书香缘……鼓励他们课外上网阅读,广采博闻,扩大阅读量。同时,我带领有兴趣上废品站淘旧书的同学去捡漏。废品站的书往往是按斤论价的,价格比书店新出的书便宜好多倍,里面内容却照样丰富多彩,不亚于新书。如《三字经》《呐喊》《日本沉没》《吹小号的天鹅》《格列佛游记》《冰心全集》以及各种早期出版的作文书,它们带给我们的惊喜不亚于新书。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啊,只要是好的文章,别人读过的书旧点何妨;只要是好的书,偶尔充充破烂王,倒也其乐融融。

3. 立足农村生活,让孩子有话说

语文,源自生活。口语交际是现实生活的需要。由于农村人际关系良好,相互间不太设防,家里的鸡鸭、猫狗自由出入。小孩子也常串东家走西家,自由自在。所以农村孩子虽然见大世面不多,但与人交往却不少,农村生活为孩子搭设了良好的口语实践的平台。结合农村孩子词汇量贫乏(限指方言外的语言),我们除了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要求孩子用普通话交流,而且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用学过的词语表达农村生活,甚至创设情境让孩子乐说、想说、会说。网络中贴近农村好的口语片断、视频甚至远在他方的网友,都可供农村孩子揣摩、模仿、学习……我常常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融入角色。如教《找春天》一课,上课伊始,我先利用网络找到具有鲜明图画、生动活泼的课文情境朗读软件,让孩子闭着眼睛美美倾听课文朗读N遍(以孩子要求为准),再把软件中的声音隐去,让孩子观看播过的无声视频,并衬上流水潺潺、百鸟欢歌、花红柳绿、绿草如茵的背景……课堂上将农村生活情境再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教师适时地要求学生复述刚才的画面,活学活用课文朗读中的优美词语。这样的“揣一揣,模一模,学一学”的教法,既减缓了农村孩子口语表达的难度,也使口语交际任务更有实际意义。

4. 亲近乡土文化,让孩子有料写

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既有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又有恬静闲适的农家生活情趣。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间传说……这些都可以作为孩子习作的素材。如孩子从小就目睹父母干农活、做家务:如播种、插秧、耕耘、收割、种菜、施肥、浇水、治虫;采摘蔬菜、水果……养猪、喂鸡、放羊……孩子稍大就跟着父母学着做,再大点的孩子理所当然成了父母的帮手。农村孩子的劳动实践,让孩子真正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只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收集、分析、利用,就能使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感悟淳朴的乡情,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平时,我们通过访农户、读农谚、问农时、干农活、学农艺等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浓浓的“农”字氛围中,感受和表达实实在在的农村生活。从农村生活中撷取写作素材,写出的文章“接地气”、动人。如“中午,几只小螃蟹在热得发烫的沙滩上比赛吹泡泡。噗噜噗噜,噗噜噗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学生习作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农村生活的资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 生活化作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48-01

小学生学习语文除了对基本字词的识记之外,还要培养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文字表达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由于农村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在作文中经常面临困境,如语言空洞、套话过多、内容陈旧、东拼西凑等。作文和生活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为了改变传统作文教学形式,让作文教学更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教师就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加入生活化元素,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及描绘生活,让作文变得简单易于接受。以下,笔者主要对农村小学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善于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是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积累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当前农村学生的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对生活的了解和认知较少,他们在写作时常常陷于“闭门造车”的困境,作文中难有精彩之处。要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就要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获取写作资源,无论是学校的一草一木,还是村里的河流湖泊,或是身边的家庭成员等生活中重要的元素,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学生观察时,对于某一事物要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和分析,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不仅仅依靠双眼,还有头脑和其他感官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点滴,这样才能积累写作素材,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如教师让农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仔细观察家乡中某一处或几处最有特色的景物,看看这些景物都有哪些特点,并且把这些特点一一记录下来,按照自己的记录顺序去描述。除此之外,还要写出自己对家乡景物的情感,在写作文之前做好观察准备工作,如想一想家乡的树叶都是怎样的,它们在各个季节会有怎样的变化,山峦呈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形态?为了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学生养成随时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的写作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对生活的认知进一步加深。

二、获取生活体验,激发写作热情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但由于缺乏生活体验,他们对自己记录过的生活内容容易淡忘,导致缺乏写作的热情。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就需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当中,调动起感受生活点点滴滴的情感,让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记录生活的渴望,充分激发其写作热情,在心灵上有更多的碰撞,引起情感共鸣,这样写作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能力,从生活中获取资料,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比赛活动,如拔河比赛、歌咏比赛等,并记录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获得全新的竞技体验,有同学们的尖叫声、喝彩声以及拉拉队的加油声等,激烈的活动场景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把活动过程、同学的表现和自己的心理活动记录下来,在创作时用上这些素材,自己仿佛又回到活动当中。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结合情绪体验,写作就会游刃有余。

三、在生活中抒感,描绘生活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说出真话、讲出真情。真实情感是打开作文大门的一把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描绘出真实的生活,并且表达出真实情感,这样的文章才更加动人,更耐人寻味,充满个性色彩。家庭是充满爱的港湾,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他们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到帮助别人以及做家务的快乐。教师要求学生写关于“亲人”的话题,学生将作文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习作中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如:“同学们,我们在生活或是电视节目中会看到很多感人的亲情画面,也有很多感人的情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受,用文字来表达情感呢?”学生从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外貌、语言以及行雍蜕裉等方面入手,描绘真实的生活,体验真实的生活,以此抒发真实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加真实、精彩。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农村的山水田园风光,家乡一年四季的不同变化,有春天的乍暖还寒,夏的赤日炎炎,秋的丰硕果实,以及冬的白雪皑皑,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就地取材,描绘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景色,发现其美感,激发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及对家乡的情感。这样教学,避免了学生胡编乱造,作文空洞无物以及套路陈旧等问题,还锻炼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