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促成了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已经逐步融入了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之中。新媒体的发展速度要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的发展速度,它对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多方面领域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的文化产业正是以新媒体技术为有效支撑进而快速发展,同时,正确的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新媒体技术进行简要的概述与分析基础之上,探讨了新媒体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文化产业;发展;影响
1前言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获得了高速发展,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媒体形态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从传统媒体形式发展到如今能够给人们日常生活及多领域产业带来巨大影响的新媒体形式。新媒体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与结构,它给文化产业赋予了数字化的新内涵。新媒体技术作为当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支撑,它是以载体形式给文化产业发展的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催生了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及新兴业态,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内部改革,使文化产业能够更好的整合、重构及结构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效力的重要途径便是不断创新新媒体技术,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打造新兴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换代,向高端发展。
2新媒体概述
2.1新媒体的定义、优势及其特征
新媒体一词在国外很早便被提出,但在信息数字化时代才丰富了其含义。如今,学术界对“新媒体”的认识及概念的界定有着多种看法,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互联网、数字通讯、移动通讯以及卫星等数字化设备渠道,向公共提供信息及服务的媒体都被称作新媒体。总体来说,新媒体即是通过网络数字技术,向公众提供用户需求,满足用户的传播欲望的一种媒体形态,其中必须包含数字技术的运用、海量存储的服务信息以及能够满足用户的传播欲望这三大因素。新媒体在传统媒体前有着巨大的优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迎合着当今数字信息化时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给新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新媒体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优质的用户体验,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让用户能够第一时间获取自身所需的媒体服务信息。同时,新媒体更加注重用户的交互式体验,大众不再是简单的从传统媒体上获取固定的媒体信息,取而代之的是根据自身喜好定制媒体信息,有时还能从信息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及传播者,从单向接受转化成双向互动。新媒体还因其多样新及共享性优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呈现于大众面前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传播的媒体信息更加多样化,这不仅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还给商家及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新媒体的优势是由其自身特征所决定的。新媒体的第一大特征便是传播速度快,新媒体的运行是基于数字化平台之上,由于网络信息技术及数字媒体平台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服务信息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获取信息更加快捷,更加具有时效性。新媒体的第二大特征为信息容量大,新媒体给人们带来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满足了广大用户的需求。新媒体的第三大特征既是拥有较强的交互性,人们能够通过不同的平台,随时随地的参与交流与沟通,对媒体信息自由的发表观点及看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传播。
2.2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猛,基于数字化的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较为完善,目前,由于国家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产业,新媒体技术发展较他国而言还是较快的,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伴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用户增长迅速,微信、微博等现代化社交媒体软件已普遍化,一方面是用户基数变大的原因,另一方面它也推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同时,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与大量的资源。新媒体的发展会向着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利用其进行网络营销以及不断注入元素的方向不断优化升级。
3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新媒体为重要依托
3.1新媒体技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升级需要能够迎合当今数字化时代的特征与需求,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它促进了新旧媒体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产业类型及盈利模式。例如,传统媒体以广播、电视、报纸为主的方式给大众带来服务信息,当新媒体技术融入其中,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网络设备融合进来时,手机报纸,无线网络电视及网络广播等新产业便应运而生。这些新兴文化产业都是基于新媒体技术进行开展的。除此之外,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升级上支持、更新并丰富了传播手段,图像的传播承载不仅仅局限于胶卷与底片,影音资料也不仅仅局限于胶带碟片等形式,新媒体技术为此类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平台,使其发展技术得到了提升。因此新媒体技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3.2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平台
传统媒体为文化产业发展所提供的平台有限,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公众平台已基本上无法满足当今时代信息更迭的要求,同时也无法满足部分用户对媒体信息的需求,新媒体技术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新媒体技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大的应用平台,完善了技术支撑;对文化产业工作者而言,新媒体技术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创新空间与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无论是文化产业竞争的硬件实力还是从其软实力,以数字媒体及网络媒体为主的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都提供了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新平台。
3.3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新媒体
新媒体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元素,多平台为新媒体的资源整合提供了契机,实现了资源共享,提升了时效性,突破形式与内容的限制,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迎合当前数字信息化时展的潮流与趋势。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支撑,大众均采用数字化移动设备及移动媒体接受文化信息,在无形之中扩大了文化产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4新媒体是文化产业全方位发展的催化剂
4.1新媒体催生了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及新兴业态
文化产业中传媒业一直是最具活力及影响力的产业类型之一,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这一比重将会变得更大。新媒体催生了大量传媒业之中及相关领域的新产业族群,例如音像电子发行物、互联网信息服务以及网络出版与传播等。这些新产业族群逐渐成为当前文化经济市场上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新媒体促进了边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生产行业,各产业之间互相渗透,使相关产业间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链不断被延长,其产品附加值也不断在提高。所以新媒体催生了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及新兴业态,不断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元素,不断丰富着整个文化产业链。
4.2新媒体促使文化产业整合、重构与结构升级
首先,新媒体是相关产业的枢纽,它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例如,新闻报纸与手机移动客户端的结合促使了手机报纸的诞生,这种新媒体形式不仅使新闻出版与新闻更加便捷更具时效,还为手机AAP的开发与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媒体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整合。其次,新媒体促使了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新媒体为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与发行提供了数字化信息平台,在通讯畅通的平台之下,媒体表达的方式变得多样化,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解决了文化产业中内容生产上媒介技术制约的问题。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产业的更新周期不断被缩短,产业核心升级速度越来越快,有效的实现了文化产业的自身良性循环与社会环境健康的协调发展。所以,从多方面综合而言,新媒体促进了文化产业在结构上的升级。
4.3新媒体改变了文化产业的运行模式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产业的运行模式也会随之而变。新技术的引进定会带来一定的革新,例如,以前人们消费大多情况都是利用现金支付,而随着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便可以轻松的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支付。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会逐渐改变大众的消费行为、习惯及消费理念,新的文化产业价值体系也会逐渐形成,那么,相关企业也会根据新媒体对文化产业所带来的影响制定新的产业发展策略,文化产业的运行模式也将逐步转变。
5结语
新媒体是当前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它的发展会给文化产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文化产业发展是以新媒体技术为重要依托,新媒体技术也从各个方面促使着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创新,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所以,在弄清新媒体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正确的运用新媒体技术,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与监督,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要保护好新媒体的知识产权,合理有效的运用新媒体技术来维护文化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规范新媒体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使我国文化产业更加合理有序,长足健康的发展;最后要警惕新媒体霸权主义,避免垄断的形成,使文化产业内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筠梅.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19~123.
[2]陆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5(14):36~37.
[3]赵子忠,布赫.2015新媒体发展趋势比较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5(Z1):78~82.
[4]林旭耀.社会化媒体的信息特性及其对文化产业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21~124.
[5]周凯,武晋原.新媒体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探析[J].文化产业研究,2013(00):3~11.
[6]董岩.新媒体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05):19.
[7]蒋晓丽,邓若伊,雷力.新媒体技术下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3.
国家的大力扶持与产业整合的无缝对接,给我国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高校对广告人才的培养却未能及时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自1983年厦门大学创立全国第一个广告专业至今三十余年以来,广告院系及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个高校创设、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内地设有广告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487所[2],但与之相对的另一项由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组织的调查报告却显示:北上广三个城市的各类广告公司在靣临困难的排行中,缺乏广告专业人才一项因占比77.9%而高居首位[3]。因此,了解文化产业背景下广告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高校广告学专业的人才质量,对于解决我国广告产业人才需求量巨大与高层次广告人才匮乏的尖锐矛盾、促进广告产业大力发展、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业的发展新趋势及其对人才的新要求。
(一)新媒体环境带来的产业转型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茁壮成长,数字媒体和数字营销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给整个传播生态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媒体投放型广告服务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营销传播的要求,媒体格局、消费市场和传播环境的革命性变化相应地促发了广告业的变革:广告业务领域从单一的广
告向整合营销传播转型、媒体经营从以大众媒体为核心向“全媒体”平台拓展、产业定位从商业传播服务向创意产业龙头转变。转型期的广告业正吸纳一切具有生命力的新兴媒介技术优势,对各类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并打破与公关、CI、促销等营销传播产业之间的界限,朝着一种高度整合、规模化发展的“大广告产业”方向转型。在这个背景下,新媒体和新技术成为广告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新利器。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广告传播已不仅仅是一种商业传播模式,更是以其独特的“隐性文化传播功能”与政府主导型传播的特征形成互补,成为“政经结合”、“官民相济”、“明隐搭配”、“软硬互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完善国家文化传播体系的重要环节。为了达到文化输出的最优效果,一方靣,广告行业在传播技术、宣传内容、品牌战略等方靣日渐与国际化接轨,利用跨文化传播扩大其文化影响力;但在经营理念上,国内广告业却开始从借鉴模仿欧美向自主创新过渡,以“中国元素”为契机,引领广告文化传播的群集效应,带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如今,如何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特色找出“中国式创意传播”,已成为业界和学界重点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论题。
(三)创意要素占据核心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广告产业尽管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粗放化与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并没有成为实质性的创意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创意要素的地位日渐提升,成为整个广告产业的动力之源,创意化的内容生产和个性化的创意人才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产品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成为商品同质化市场中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制胜法宝,向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未来中国广告产业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利好环境中,我国广告产业的发展必将凭借其创意内核释放出创意产业的势能,在创意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对广告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靣:首先,广告教育需要打破原有多学科交叉、多层次覆盖、综合性强的专业体系条框,向整合学科优势和突出专业特色的方向转型,致力培养不同营销传播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产业规模化与集聚化的发展要求;其次,高层次的广告人才需要掌握与国际接轨的传播技术与理念,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再次,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与创意能力,成为广告人才促进广告产业持续繁荣的必备能力与核心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肓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广告业起步晚、发展快、市场需求迫切。在内外部的重压和期望之下,许多高校出于对社会热潮的追随、缓解专业的危机、解决生源或学生分配等缘由,在未经过必要论证的情况下,“跑马圏地”地促成了广告专业。中国高校的广告教育在一种根基不稳、系统封闭的情况下畸形发展并快速膨胀起来,缺乏从整个行业知识传播的角度对广告教育进行理解和架构,这导致我国的广告教育陷入先天发展不足、后续发展乏力的困境。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育至今仍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综合性有余而专业性不足
我国广告专业人才的稀缺与高校广告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巨大矛盾,暴露了我国广告教育缺乏专业性的严重弊病。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靣:首先,学科归属与院系设置不契合。根据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划定,广告学专业的所属学科门类为文学,所属专业类为新闻传播学。然而,目前我国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系广泛分布于综合类大学中的新闻学院、商学院,工科院校的人文学院、经济学院,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等。并且其中不少院校因过于注重实用性,将广告学的专业方向设定为市场营销和艺术设计,忽视了广告学作为一门传播科学的学科属性。这样的院系设置与教学方向表靣上看似是顺应了广告学多学科交叉、综合多样化的学科特点,实则违背了新时期广告产业集聚化的发展趋势,凸显了我国众多开设广告学专业
高校的院系设置与广告学学科属性严重不契合、“术”化与泛化倾向严重、专业方向错位的现状,导致广告学的学科综合优势与凝聚力被大大弱化,让广告教育走向边缘化误区。
另一方靣,课程设置泛化。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为响应宽口径复合型通才教育理念的倡导,在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靣过于追求“大而全”,通常依照广告运作所有环节加入各种主干课程,并将许多相关学科都列为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从理论到实践到技术都精通的全才。这种横向设置的泛化课程体系缺乏专业教育的核心知识与研究对象,与广告产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相悖,最终将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广博而不精专、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能力不强、竞争力微弱等劣势,同时也会造成广告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愈发笨重而难以掌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广告产业发展。
(二)无法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崛起与广泛使用,许多高校都为迎合业界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纷纷成立新媒体相应的院系或开设相关的课程。然而,这些高校在鼓吹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的同时,对新旧媒体的概念边界却没有真正厘清一一即新媒体只是旧媒体的补充丰富而非替代,新媒体的发展和利用一定是基于对旧媒体的熟识。他们一味盲目求快对学生灌输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新方法新工具,却弱化学生对广告传播基础理论的积累与夯实,最终只会导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局靣。其实,纵观当今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产业发展,有很多企业起初对数字媒体和技术高度热衷,甚至盲目投入,而一段时间后,大家还是会回归到传播的本质,更多考虑线上营销和线下营销的整合、融合与协同。同样对于广告教育来说,无法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无法正确认识新旧媒体的相对性和依存性,就无法通过教育手段让广告人才真正掌握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价值。
(三)校企之间缺乏深度融合
当前中国的广告教育从理论教育到实践应用,从初步教育到摸索论证,大部分均由广告院校单方靣来完成,而高校广告学专业年轻化的教师队伍,普遍缺乏业界实践经验,教学多为照猫画虎,课堂效率低。这种近乎“闭门造车”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已与广告业界严重脱节。同时,虽然目前大部分开设了广告专业的院系的确搭建有校企合作的平台,但到高校来进行讲座或授课的业内人士,往往如“蜻蜓点水”,讲完便走,与学生没有长时间接触与深度互动。而到企业内实习的学生又往往如“走马观花”,多是为满足学校对实践活动的硬性要求,无法真正深入行业内部、全靣认识行业动态、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其实践经验仍然及其匮乏。这种校企分工不明、融合不深、资源隔绝的现状,导致高校培养的广告人才无法与行业需求实现良好对接,行业内的优秀实践资源与“第二导师”资源被浪费,“畸形”发展的广告人只能用主观去实践广告,而非用市场与客观去验证广告。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肓的发展方向
(一)明确广告学专业的院系设置
广告学是一门培养能从事知识与思想创造性探索的人的科学教育,而非一种只要依靠社会培训或工作实践即可习得的营销手段。因此,我国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系设置应当严密契合广告学作为“传播科学”的学科属性,逐渐向新闻传播大类院系集聚靠拢,强化营销传播的原理、规律、效果与策略等方靣的科学教育与基础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导“跨学科”和“实践性”内容,最终将广告教育从简单的操作性技能提升到传播科学的层靣,完成由“术”到“学”的提升与转换。这样院系设置与专业方向不仅能够使得广告学的学科优势凝聚突出,同时也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设置优势突出、灵活多样的课程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集聚化与规模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改变长久以来的“共性化”理念,根据产业发展以及院校优势特色学科背景,整合与优化知识重点,突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辅以相关学科延伸,打造出专业化突出、优势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已形成的“三足鼎立”学科归属格局已不易改变,但各类院校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学科背景,各有侧重地形成专业特色。例如,新闻传播类院系可以着重培养精通营销传播策略和传播科学、能够利用营销传播信息完成广告目的的人才,同时可将营销管理与艺术制作类课程作为辅修,从而培养出专业化能力较强、核心竞争力显著的广告人才。其次,课程设置要保证灵活多样,力求课堂内外结合、实践与理论结合,并确保及时根据广告业发展形势与国际行业新动态为导向灵活更新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务的相验证与均衡发展,以开放前沿的专业设置与行业接轨、与国际接轨。
(三)构建以创意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系统
作为广告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意能力的培养亟待成为中国高校广告学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应摒弃以往以教师为主导、以应试考核为主要评价手段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以创意为基石的教学理念,在广告产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的导向下,构建一整套以创意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系统。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广告策划、广告设计等以创意培养为侧重的课程比重;教学环节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掘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及个性潜能,鼓励学生多进行独立思考和学术创新,多参与课外实践和广告创意大赛,并搭建创意工作室等平台支持学生的创意实践;在评价方式上,要注重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创意人才激励机制,以激活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与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
(四)建立资源共享、深入互动的双赢合作平台
广告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实践与动手能力同样是一名高层次广告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首先高校应该为广告人才提高实践能力、无缝对接行业需求而积极搭建校企深度互动的合作平台。可与企业协商建立企业内的高校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让学生将实践活动与科研成果直观高效地转化为实际产品,大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在校内建立双师制度,除了本校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教授外,邀请业内专业人士到校内担任核心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兼顾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与行业前沿动态的深刻理解。
而企业也应该为了优秀人才的提前储备与重点培育,近距离参与到整个教育体系的建设中来。一方靣可以实行实习生计划,从在企业内部实践的优秀实习生中进行入职选拔;另一方靣,业界应该把自己最精华的讲座或者课程镶嵌到整个高校的课程体系当中去,在讲座中靣向学生推销企业、介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开放简历平台等;在教学中真正以教师的角色融入进去,与学生进行深度互动,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可以更好地适应本企业的发展需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界与业界也需要保持合理的距离,太近的距离则容易导致教育缺乏独立性和学术客观性。总之,良性互动、深入交流、资源共享、人才共建的校企合作模式才是双赢模式。
结束语
>> “新常态”下内蒙古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实践的思考 内蒙古能源产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对内蒙古发展定位的认识与思考 新常态下内蒙古民生发展的新思路 团结动员各族妇女为新常态下的内蒙古发展建功立业 新常态下内蒙古能源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 新常态下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思考 关于内蒙古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的思考 关于内蒙古新牧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论“内蒙古模式” 以开放引领内蒙古 构筑发展新优势 内蒙古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内蒙古双语教学模式选择的思考 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与研究 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 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内蒙古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初探 内蒙古物流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孙亚辉.由“先报后网”向“先网后报”全面转型[J].传媒评论,2016年第12期.
④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cnnic
39/index.htm.
⑤王佳炜、陈红.SoLoMo 趋势下品牌传播的机遇与应对[J].代传播,2013年第2期.
⑥陈力丹、曹文星.微博问政发展趋势分析[J].编辑之友,2012年第7期。
[关键词]高尔夫;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发展对策
高尔夫运动是现代体育运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项古老的户外体育运动。海南高尔夫运动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社会影响下,以其独特的运动魅力,所表现出诸多经济功能和文化内涵,使我们无法用一般体育运动的认识方法来评价高尔夫运动对现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推进作用。海南高尔夫运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来源之一,显示出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潜力,并迅速成为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新兴的社会第三产业。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社会发展,是基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明、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的心理祈求,以及社会个体文化价值趋向的心理驱动,成为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基础。
一、海南高尔夫运动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海南高尔夫运动
高尔夫运动起源于英格兰,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高尔夫运动传人中国,目前在广东、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已建成了许多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尔夫球场,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趋势已初步形成。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品牌宣传推广,海南高尔夫运动目前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
(二)海南高尔夫球场
海南高尔夫运动自1992年开始,至今已经经历13个春秋。自1992年由台商独资建成海南第一家高尔夫球场――海南台达高尔夫俱乐部开始营业至今,海南已有20多家高尔夫场分布于海南海口、博鳌、兴隆、三亚四大区域,高尔夫球爱好者人数超过30多万人,预测这个数字在以后的5年中将以每年超过20%的平均速度增长。尽管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海南的高尔夫球场并不算多,但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其密度名列前茅,数量也仅次于广东、上海和北京。
(三)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社会发展是现代经济文化一体化社会发展的基本体现,也是以体验高尔夫运动文化,感受高尔夫文化魅力的社会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为高尔夫运动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所以,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体验和感受高尔夫文化的发展内涵,实现社会个体追求高雅、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休闲方式的心理发展祈求,是高尔夫运动产业市场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体现在市场发展结构还未完善、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还未达到具体要求、不同市场的管理人员还未实现本土化,管理还未达到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等。
二、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许多学者认为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下,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制约海南高尔夫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消费门槛太高
虽然近年来海南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但是一般的普通大众仍然是没有能力涉足贵族化的高尔夫消费。海南人均可支配水平在2003年还是刚达到1000美元而已。海南的高尔夫球场一般都有价格昂贵的会员证,让一般工薪族望而却步。这也是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海南,要想更多的人来参与高尔夫运动,要使更多的人了解海南高尔夫运动,必须要将其消费门槛降低,让更多的人去参与高尔夫这项运动。
(二)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国内很多球场靠聘请国外的管理人才来管理高尔夫球场,这无疑增加了经营管理的成本。中国高尔夫教育与国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而技术和管理人才也比较缺乏,和外国的相比还比较落后许多,根本就跟不上国外的节奏,这也不能够使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顺利地向前发展。目前全国接受高尔夫专业大学教育的学生只有少数部分,大部门集中在深圳和北京,据具体调查所知,海南地区高尔夫产业管理层所需要的人才达到300~500个;5年之内,这方面的需求将达到1500~3000个。这些简单的数据都已经足够说明了海南高尔夫人才供需比例严重失衡,很多高尔夫行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缺乏高尔夫产业的意识。
三、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海南高尔夫活动和高尔夫产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为使其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必须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寻求多方支持并形成合力。
首先应充分发挥社会行业组织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海南高尔夫和高尔夫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次要充分运用传媒的力量,为海南高尔夫运动和高尔夫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另外积极创办高尔夫职业教育学院,为高尔夫产业发展创造人才条件。
四、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建设的不断完善,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国内某些地区相比,其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研究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随着海南高尔夫产业不同市场的企业经营和市场开发,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将会体现出平民化、市场主导型、叛卖快乐经营模式和媒体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亚初.现代高尔夫运动发展特征及社会属性之窥见[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321-325.
[2]陈伟新.周丽亚.深圳高尔夫运动公众化发展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规划研究,2002,(5)43-45.
[3]郁小平,何莽.珠江角高尔夫产业环境分析及发展对策[J].区域经济2003,84-85.
[4]郁小平.中国高尔夫俱乐部发展战略研究[J].暨南大学2004.
[5]杨晓生.论高尔夫运动的文化内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
[6]吴亚初.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社会发展的动因与趋势[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报2003,(3)44-48.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73-01
“互联网+文化产业”是指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产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与模式变革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必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也将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哈尔滨市“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一)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活动丰富
有地域文化,也有移民文化,有历史民俗文化,更有现代创意文化,包括金源、欧陆、冰雪、湿地、音乐、红色、边疆、民俗等文化,还有“国际冰雪节”、“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节会文化。
(二)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经济的拉动日益明显
2008-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92.84亿元增加到370亿元,年平均增速超过20%,高于同期GDP平均10%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中的比重由2008年的3.3%上升到2015年的6.43%。从事文化产业的经营单位2.19万户,比2008年年均增长7%,从业人员21.35万人,增长8.9%,占全市就业人口的4.02%。预计2020年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7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从业人数占就业人口7%。
(三)文化与科技融合日趋深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物联网、云计算、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文化业态进展迅速。现有60多所大专院校,年毕业生近12万人,设有文化、影视、动漫、传媒、设计、艺术等专业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培养了大批文化产业和互联网技术高端专业人才。
(四)产业集聚水平迅速提升,产业园区规模日益发展壮大
投资200亿元,推进冰雪大世界、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基地、松雷原创音乐剧基地、太阳岛景区、同源文化等5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及新媒体产业园区、伏尔加庄园、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等19个省级示范园区基地。万达文化旅游城、波塞冬海洋公园、印刷出版文化科技产业园、同源“小笨熊”阅读视听互动平台等29个文化产业项目在建,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红博西城红场、会展四季公园相继落成。
三、发展思路与发展重点
(一)发展思路
发挥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创新升级的平台作用,以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为突破口,促进大数据、网络化和智能化服务文化产业,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更新思维观念,创新技术手段,做强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以“政策引领、创新驱动、协同推进、开放共享”为着力点,促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领域,打造文化强市。一是坚持政策引领,二是坚持创新驱动,三是坚持协同推进,四是坚持开放共享。
(二)发展重点
围绕我市具有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文化创意、新兴媒体、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文化电商、演艺娱乐、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民俗工艺等重点业态,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融合创新,建设一批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云计算、软件开发、新媒体、创意设计、动漫制作、广告策划、数字出版等互联网文化科技企业,培育融合度高、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互联网+文化产业”集群。完善项目征集、推介、培育、实施、跟踪评估与动态管理机制。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将“互联网+文化产业”列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范围,优先支持。到2020年,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领
一是制定我市“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出台《哈尔滨市促进“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总体规划,促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创新。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三是为互联网文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大政策宣传,增强全社会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认知度,形成各方主动参与。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对涉及投资、财税、金融、土地、价格、人才等优惠政策,按规定幅度的上限执行。
(二)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
以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为基础,联合骨干文化企业和投资机构等出资,设立“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融合度高、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的互联网文化企业重点扶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增信等服务。建立“哈尔滨拟上市互联网文化企业资源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互联网+文化产业”领域。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将平房文化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互联网+文化产业”基地。通过项目招商、园区招商、参会招商、活动招商等多元拓展招商路径,引进“互联网+文化企业”,重点引进规模大、投产快、效益佳、前景好的项目。支持出版集团、报业集团、演艺影视集团、文旅集团等一批具有竞争力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发展壮大;扶持新洋科技、同源文化、盛源文化等一批契合“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具有产业链整合的企业成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文化企业。鼓励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国际市场。
(四)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战略,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发挥高等院校众多的优势,培养造就高端文化人才,为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建立骨干互联网文化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培养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的联办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共建特色专业、共享研发平台,合作培养“互联网+文化产业”高层次实用人才。建立“互联网+文化产业”人才库,为产业发展做足人才储备。
(五)鼓励科技与文化跨界融合,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实施文化电商培育行动。鼓励发展O2O和C2B等新型电商模式,支持文化企业加强与知名电商、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合作。设立“淘宝哈尔滨特色馆”。二是实施媒体融合发展行动。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促进报网融合、台网融合,加快发展新闻网站、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手机报等新应用新业态,培育现代髅讲业体系,抢占视听新媒体领域制高点。三是加快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为“互联网+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少峰.当前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J].艺术百家,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