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述性格的词

描述性格的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述性格的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述性格的词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修辞 副+名 语义特征 程度副词+名词

对“副+名”结构的讨论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60-80年代大多不认同其合法性。邢福义曾指出:“名词受副词修饰时,总要受到或大或小的限制,‘只两尺布’、‘炕上净人’、‘今天已经星期六了’、‘最前面’是特殊的情况。‘最营养、很模范、很情绪、非常兴趣’都是站不住的说法。”理由是: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这被称为“不规范说”。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副+名”结构中的名词活用为形容词了,这被称为“活用说”。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该结构中的名词兼作形容词,这被称为“转化说”。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逐步有人肯定了这种用法,从不同的角度指出副词受名词修饰的条件,即条件说,对于之前的活用说和转化说也有了进一步的探讨。于根元曾说:“副+名大体上有几个来源,或者有几个类型,而彼此间又有若干联系或者影响。”“副+名不管哪种类型,大概有些共同点,例如名指的人物事物有程度的不同,有的还有褒贬色彩。”张谊生、储泽祥、刘街生等从句法、语义、语用等多个角度给予了分析。

对“副+名”结构的讨论和分析已经成为近年来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研究者们也大都越来越肯定其合理性。本文不讨论语法的“副+名”,即“最前沿”、“后天才春节”、“都市场经济了”之类,而是只讨论修辞的“副+名”。例如:

(1)“其实,中国有很男人的男人,很女人的女人,很儿童的儿童……”碧雅羚侃侃而谈。(北大语料库)

(2)另一位是教国画欣赏课的,姓唐,本人的风格也颇国粹,穿的是长衫、布鞋,头发不多而胡子颇长。(毛志成《用一生注释友谊》,《读者》1998年第9期第4页)

(3)酒吧给了人们一种生活在别处的、非常格调的想象。(《羊城晚报》1999年10月2日第10版)

例(1)中的“很男人”、“很女人”、“很儿童”都是副词“很”+名词(男人、女人、儿童)构成修饰性的定语成分。不用详细说明“男人”、“女人”、“儿童”具有什么特征,这三类人群的形象就生动浮现出来了。例(2)则是在程度副词“颇”+名词“国粹”这个“副+名”结构后进一步描述了一些细节:长衫、布鞋、胡子颇长,补充了读者对“国粹”的想象。例(3)中的名词“格调”则被临时性质化了。

这种修辞的“副+名”结构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例子,一个经典案例就是:上世纪70年代,女权主义成为欧美女性独立的宣言,而露华浓趁势推出了Charlie系列香水,其广告宣传语是:She’s very Charlie。Charlie是英语中的男名,用副词very修饰,而主语是女性第三人称代词She,这样就体现出女性特立独行地具有男性的独立、刚强等性格气质。这句特别的广告语使Charlie系列成为了20世纪70年代职业女性的独立宣言。

下面我们则从语义角度,重点谈谈“程度副词+名词”该结构中的名词的语义基础。首先说明两个概念:一是关涉性语义成分:指在名词的语义内涵中起介绍、指别、涉及等作用的内容,是名词语义结构中表示“因素”的部分,如类属(领属)、构造、工具、材料、对象、时间、空间、数量、性别、颜色等,可以看成广义的指称内容,显现出关涉性语义特征。相对封闭,并不复杂。二是描述性语义成分:指在名词语义内涵中起描写、修饰、陈述等作用的内容,是名词语义结构中表示特性的部分,如属性、特征、关系、功能、动程、特定表现等,可以看成广义的述谓内容,显现出描述性语义特征。相对开放,复杂一些。经专家研究发现,能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的名词大都具有描述性语义成分,也就是其在该结构中的意思。最能体现描述性语义特征的是名词的比喻义。比喻义揭示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共同的描述性语义特征,因而凡是有比喻义的名词几乎都可以进入“副+名”的框架中。名词描述性语义特征显现的语境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公知语境(大众化语境、辞书式语境);二是特定语境(临时语境);三是局部语境(处于公知语境与特定语境之间)。语境不是生成描述性语义特征的根本原因,而是揭示、显现描述性语义特征的途径,有时对理解起到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副+名”框架的具体现实化并不是没有什么规章可寻的,而是有着严格的语言基础的。例如:

(4) “喂,那个紫色头发,戴着眼镜,看起来很绅士,正在挥拍的,和我没有几步的男生。”(互联网)

(5)她们穿着裤子或裙子,她们夹着书与本子,她们长头发或短头发,她们三五成群或独自走路,总之,她们特别大学生!怎么样看都是那么的大学生!(鲁敏《六人晚餐》,第141页)

例(4)中的“绅士”一词在以前诸多汉语词典中的解释都是指旧时地方上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但现在在绝大多数使用“很(非常、十分、特别等程度副词)绅士”的语料中,我们都能明显地感受到该词指的是一个人男士言语举止文雅、礼貌、有风度。词典中应该有这样一个引申义项。例(5)选自一部描述中国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的小说,这句话描述的场景是小说中一个人物的妹妹去帮自己的哥哥向心仪的女孩表白。兄妹俩都是从小一直生活在煤矿工人村的,而这个女孩则是当时矿区里唯一一个考到城市里的大学生,小说中的年轻人都是很向往煤矿以外的世界的。再联想一下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大学生数量非常少,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非常高大,也是年轻人羡慕至极的对象。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矿区女孩,来到了矿区以外的大学校园,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大学生,从内心由衷地发出“她们特别大学生”、“怎么样看都是那么的大学生”这样的感慨,就是容易理解的了。使用“副+名”这样的结构比直白地描述“她们”的外貌举止更能体现大学生在当时那个年代背景下的稀缺以及主人公的羡慕心理。

从语义角度上看,修辞性“副+名”结构的意义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其语义也具有丰富性。从语用角度上说,修辞性“副+名”对语言客体因素(如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上下文语境)的依赖性较强,并且使语言表达具有生动性、活泼性和趣味性。早期作品中修辞性“副+名”的用法常常是作者有意为之,从字面或者上下文中往往就可以理解其意义,有些如“阿Q”作为“精神胜利法”的替代已经成为固定表达,而目前由网络大量衍生出的“程度副词+名词”的用法的背后大都有一个热门的社会事件,有的会经过时间的检验为大众所接受;有的则会随着事件的淡出而慢慢被淘汰。

参考文献

[1] 施春宏.语言在交际中规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邵桂珍.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J].暨南学报,2000(5).

[3] 于根元.副+名[J].语文研究与应用,1991(1).

[4] 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2).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外向性格 地方院校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英语学习策略

[作者简介]黄飞飞(1980- ),男,陕西榆林人,榆林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陕西 榆林 719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榆林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英语专业学生性格与学习策略的相关性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121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近年来,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集中在成功学习者使用的学习策略研究,成功学习者与非成功学习者学习策略之比较,学习策略与外语学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影响学习策略的使用因素研究,学习策略培训等方面。国内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探讨学习策略如何影响学习成绩和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以及策略使用和语言使用的相关性上。影响学习策略运用的因素有很多。研究者在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与学习策略运用的关系上有了很大进展。除了态度、动机、年龄和性别外,性格特征已成为一个重要因素。但有关性格与学习策略运用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以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为受试的非常少。本文旨在探讨地方性院校非英语大学生性格和学习策略运用的相关性。

一、文献综述

1.学习策略分类。不同学者对学习策略的分类有所不同。其中,Oxford 的分类应用最为广泛。本文采用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问卷(SILL)。他把学习策略分为直接和间接策略两类。直接策略指直接与目的学习有关的策略,如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指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间接手段,如规划、评价、寻找机会、控制焦虑、增加合作等,具体可分为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

2.性格研究。Rod Ellis将性格研究做了归纳,有内/外向型,风险承担型(risk-taking),歧义容忍型(tolerance of ambiguity),移情型(empathy),抑制型(inhibition)。本文主要探讨内外向型性格类型和学习策略的相关性问题。采用的量表为Eysenck(EPQ-R)性格调查问卷中的内外向性格类型自测问卷。Eysenck采用二分法,将性格从总体上进行了区分,区分了性格中三个主要方面:内\外型(introversion\extroversion),神经质\沉稳型(neuroticism\stability),心理评析\社会化型(psychoticism\socialization)。这也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性格因素。

内\外向型是构成个人性格的重要因素。典型的外向型性格表现为社会性强,朋友众多,喜欢聚会。外向型的人健谈,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乐于冒险。相对而言,内向型性格的人更安静,喜欢阅读,不善交际。他们经常容易害羞,总是保持缄默,不大活跃。有关内\外向型性格和英语学习的关系有两种假设:一种认为外向型学习者在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通常认为外向型学习者,不论课内外,更愿意用目标语进行交流,不担心犯错。内向型学习者因为害羞,不善言谈而错过了锻炼的机会。另一种假设认为内向型学习者在学习成绩方面有优势,他们更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和学业成绩。学者王雪梅、王海蛟的研究结果表明,性格的内外向型学生在英语综合能力上差别不大,但在个别技能方面有些差异。听、写方面外向者占较大优势,内向者在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词汇—语法方面有优势。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内外向型性格类型与地方性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策略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如果有的话,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在策略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2.受试。研究随机抽取榆林学院非英语专业某班学生为受试。共59人,其中有5人数据不合格,共计54人数据有效。其中,男女生各27人,学习年限、年龄相似。

3.研究工具。研究主要采用两个问卷表,分别是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问卷(SILL)和Eysenck(EPQ-R)性格调查问卷中的内外向性格类型自测问卷。

学习策略问卷(SILL)是Oxford于1990年设计的用于调查二语使用频率的量表。问卷共有50个小题,分别描述了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采用五级量表制。每个选项分别对应1~5分。内外向性格类型自测问卷共计21个小题,每题是“是”和“否”两种选项。选 “是”计1分,选“否”计零分。将所得的成绩通过公式(T=50+10(X-M)\SD)转化为T分值。T值大于或等于56.7的属于外向型性格,T值小于等于43.3的属于内向型性格,中间值属于中立型性格。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1.学生性格的划分。根据受试的得分,54位学生中,外向型学生有13人(男9人,女4人),内向型有15人(男4人,女11人),中立型占了26人(男、女各13人)。

2.学生学习策略描述性统计。研究表明,所有的策略平均值在2.6和3.1之间。学生整体对策略的应用处于中等状况,记忆策略的平均值处于最低水平。补偿策略是学生运用最多的策略,这与学者王保红所得的结果一致。学生由于英语知识的不足,积极采用其他策略,如肢体语言、猜词等,帮助他们实现交际意图或阅读理解。记忆策略是学生运用最少的策略。这也与最近几项调查结果一致,反映出记忆策略在中国学生中的使用呈下降趋势。一方面死背硬记的学习方法渐渐被学生抛弃,学生更加注意其他学习策略的应用,另一方面因为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困难,英语学习投入时间少。根据事后对学生的了解,好多学生在课堂外不花时间学习英语,其策略应用无从谈起。

表1 学生学习策略描述性统计

(此处有表)

3.策略运用与性格的相关性分析。将策略运用和性格数据做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数据,有助于回答研究问题。性格与策略应用确实存在相关性(sig=0.013

表2 性格与策略应用的相关性分析

(此处有表)

4.不同性格学生学习策略应用比较。研究表明,不同性格学生总体上在策略应用上有差异(Sig=0.053),其中在记忆和认知策略上有显著差异,元认知策略的应用上未体现出显著差异。外向型学生在策略应用上和其他两类性格学生有显著差异,中立型和内向型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所有策略中差异显著集中在记忆和认知策略上。可见,外向型学生直接策略应用频率更高。

根据统计,外向型学生策略总平均分是3.1,而其他两类性格学生总平均分为2.7。外向型学生记忆策略的平均得分是2.9,其他两类学生得分分别为2.4、2.5;在认知策略上,外向型学生的平均得分是3.2,而其他两类学生的得分分别为2.7、2.6。 虽然所有学生的策略应用得分都是处于中等水平,但外向型学生在记忆和认知策略方面得分要略高于其他性格的学生得分。此次调查结果与学者王保红的研究相同。

四、结论

第一,地方院校大学生学习策略应用频率平均处于中等程度。补偿策略是学生应用最高的策略,平均得分只有3.1,其次是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再次为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学生记忆策略应用频率最低。第二,内外向性格类型和地方性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策略应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第三,外向型学生直接策略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内向型学生。在间接策略应用频率方面,学生未体现出差异。

五、对地方性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教师应重视英语学习策略的培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这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有助于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学者程晓堂、郑敏研究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策略的培训未能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普遍不高。受试学生一致认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很少进行明确的学习策略培训。教师可组织学习策略讲座,研讨班集中讲授学习策略,也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策略培训渗透。今后学习策略研究应更加关注学习策略培训的有效性。

重视学生性格因素对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众多研究证实,性格类型直接影响学习策略的形成和使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性格外向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人际交流技能方面具有优势,而内向者在发展语言认知能力方面具有优势。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发挥优势,逐步树立自信心。目前,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基本是以大班授课为主,集体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着很大的矛盾。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在教学的组织上要兼顾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尽量调动内外向学生的积极性,在巩固他们的优势的同时,促进他们相互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汤永明,陈艳龙.学习者外、内向性格研究与英语教学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

[3]王保红.高职学习者性格、学习策略与英语习得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0(4).

[4]王海蛟.性格倾向对英语学习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王雪梅.论性格倾向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0(4).

[7]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8]Eysanck,H J.The Structure of Human Personality [M].London: Methuen,1970.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称谓语;文化内涵;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引言

称谓语是人类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亲戚、朋友以及同仁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的封建制度以及道德观念严格地约束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也使得中国的称谓语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英语国家。要准确英译中国的称谓语,难度可想而知。众所周知,中西文化在历史背景、文化常规、政治体系、价值观念等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别,当然,这些差别势必会造成两种文化在称谓语方面的差异。

二、中国称呼语的文化内涵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其悠久的封建社会历史对其称谓语体系行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社交称谓语十分丰富,这一点人们可以从其文学典籍中一睹清楚。一般来讲,中国的称呼语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亲属称谓、社交称谓以及描述性称谓。第一类称谓强调性别、辈分及宗族的不同;第二类称谓强调个人职位、年龄以及职业的不同;第三类称谓则可以表达说话人对某人的感情或者态度,譬如:亲密、憎恨、讽刺、漫骂等等,这常用于塑造人物形象或者增强语言效果以吸引读者。总体上讲,中国有三种基本的称谓方式,即敬称、谦称和一般称谓,它们严格按照人们的社会地位而使用,这一点十分重要。在古代中国的称谓语体系中,一些前缀会被加上以表示“尊贵”或“恭敬”,例如:“贵”,“令”等; 还有一些前缀用于表示“卑微”或者“卑贱”,譬如:“家”,“舍”,“敝”,等等,而“万岁”、“皇上”、“陛下”、“寡人”、“联”、“小人”、“臣”等只限于君臣之间的称谓。此外,由于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以及男女性别之间的不平等,许多诸如 “妾”、“奴”、“奴脾”、“姬”等称谓长期以来一直还在使用。不同的政治体系萌生出众多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尤其涉及到“社会职务”、“军衔”、“敬称”等等,例如:“张司令”、“王主任”等。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趋于“爱家”、“尊老”和“善幼”情结。虽然古代中国等级制度森严,但是人们之间是和谐的、和睦的以及尊从的。另外,中国人还高度重视家族及亲缘关系。

总之,称谓方式映射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在语言交流中,不同的称谓可以反映出人们之间的年龄差异、亲缘关系、角色认同、社会地位、个人情感、社交场合等等。

三、《骆驼祥子》英译本中中国称谓语的翻译

《骆驼祥子》中饱含称谓语,主要是一些“敬语”和“谦语”称谓,它们广泛应用于中国的社会交流和交往中。由于这些称谓社交情境的复杂性以及风格的灵活性,它们的含义也十分复杂。现在,我们来看一看《骆驼祥子》英译本中施晓菁女士对这些社交称谓语的英译。

(1)“啊,孙排长!”祥子想不起来。(p.110)

“Ah, Lieutenant Sun!” Xiangzi didn’t remember him.

(2)把铺盖放下,手扒在墙头低声叫:“老程!老程!”老程是王家的车夫。(p.118)

“Old Cheng!” he called softly. “Old Cheng!” Old Cheng was the Wangs’ rickshaw man.

(3)在祥子眼里,刘四爷可以算作黄天霸。(p.71)

In Xiangzi’s eyes, Fourth Master Liu could be compared to Huang the Tyrant.

(注:汉语中,“爷”是一“敬称”语,其近似于“主人”的意思;“黄天霸”则是一隐喻,其泛指“残酷”和“暴虐”之人。)

(4)“老者,水现成吧?喝碗!”(p.34)

“Have you any water, Sir.? ‘d like a bowl to drink.”

(注:汉语中,“老者”是一“敬称”语,其指称年长于说话者的老年人。)

(5)光头看出不妙,可是还笑着说:“招呼吧,伙计!……”(p.22)

Even the other puller was uneasy, but he said with a grin,” Let’s go, buddy!”

(注:汉语中,伙计”一称谓用于指从事同一行当的人。)

(6)陈二奶奶带着“童儿”—四十来岁的一位黄脸大汉—快到掌灯的时候才来到。(p.193)

It was nearly lamp-lighting time when Grandmother Chen finally arrived with her “acolyte” —a great strapping sallowed-faced fellow of about forty.

(注:在汉语中,“童儿”是对道士或巫婆门徒的称谓。)

(7)他想把这个宝贝交给张妈 — 一个江北的大脚婆子。(p.54)

He decided to give this treasure to Nanny Zhang, a woman with unbound feet from northern Jiangsu.

(注:在汉语中,“妈”用于称呼中老年女仆。)

通过上述的例子与分析,我们可以认定:中国的“敬语”称号以及“自贬”前缀在英语中找不到直接的对应词,它们的内涵意义通常超乎于英语读者的理解。因此,在英译时,大多数汉语“敬语”称号通常会被译成英语的第二或第三人称前缀,这是一种比较适合而且实用的做法,因为这样处理的话,目标语读者不会出现理解困难。如果逐字直译的话,目标语文本则一定会变得晦涩和冗长。

人们的日常会话中也有一些描述性前缀,它们旨在帮助塑造人物性格、打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以及增添艺术效果。在翻译时,译者有必要转达它们的内涵意义,否则,原作的效果会丧失殆尽。《骆驼祥子》英译本中就有许多很好的译例。

(1)当初,我老头子活着的日子,我也是常辞工。…… (p.77)

Before, when my old man was alive, I was always quitting jobs too. …

(注:旧中国文盲女性用“老头子”称谓其丈夫。)

(2)二强子棱着眼把钱接过去,一边往起立,一边唠叨:“放着你们这群丫头养的!招翻了太爷,妈的弄刀全宰了你们!” (p.200)

Er Qiangzi squinted at the money, then pocketed it and stood up muttering,” I’ll let you bastards off this time! If you go too fart, I’ll kill the lot of you!”

(注:本句中,说话人使用“太爷”称谓具有“傲慢”语气,但译者翻译时却灵活省去不译。)

(3)这两天了,大家都觉得祥子是刘家的走狗,死命的巴结,任劳任怨的当碎催。(p.133)

These last two days they had felt that Xiangzi had become the Liu family’s running dog, that he was toadying to them as hard as he could by serving as their handy-man.

(注:汉语中,“走狗”是一种“蔑视”称谓,其具有强烈的“藐视”或“轻视”语气。)

(4)“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么着?你这个傻骆驼!……” (p.61)

“If you are not going to drink, then go out!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Don’t you know when someone means well by you? You stupid camel! ……”

(5)“怨不得你躲着我呢,敢情这儿有个小妖精似的小老妈儿;我早知到你不是个玩意,别看傻大黑粗的不傻充傻!” (p.85)

“No wonder you are dodging me, now that you’ve found yourself a little bitch of an amah here. I’ve known all along you were a rotter. You big stupid dark lout, pretending to be dumb!”

(6)“我管教儿女,与你什么相干?揍我?你姥姥!你也得配!” (p.126)

“What business is it of yours if I scold my daughter? Beat me, would you? Fuck your mother! You’ll pay for it!”

(注:以上三个例句(3-6)中,“辱骂”称谓语的使用包含着强烈的隐含性个人情感。)

(7)加上他脸上的泥,身上的汗,大概也够个“煤黑子”的谱儿了。(p.27)

All the mud and sweat on his face probably made him look more like a coal-miner than anything else.

(注:汉语中,“煤黑子”是煤矿工对自己的一种虐称。)

(8)他(刘四爷)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一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 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p.41)

He liked to think of him as a tiger and only regretted having no son but only a “tiger” daughter of thirty-seven or eight. Anyone who knew Fourth Master Liu was sure to know his daughter, Tigress.

(注:本句中,“虎妞”是一戏称,其形象地展示了女主人公的外表及性格特色。)

(9)“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p.101)

“I must fetch Little Horse, my grandson. He’s outside watching the rickshaw.”

(注:中国人习惯于称呼人的小名或乳名,例如:“阿”、“小”、“儿”、“子”等,这些称谓一方面听起来和蔼可亲,另外也体现了说话人亲密无间的感情。)

(10)“进来吧,傻乖乖!”那个人头说了话,语音可不像虎妞的……(p.227)

“Come on in, you big silly!” she said. Her voice unlike that of Tigress ……

(注:本句中,“傻乖乖”是一具有“讽刺”又有“亲密”意味的称谓,它常以反话的方式表达说话人强烈的感情,类似的称谓还有“傻瓜”、“死鬼”、“老头子”等等。)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例证与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绝大部分汉语描述性前缀在英语中是没有直接的对应表达,它们的内在含义目标语读者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在翻译时,一些文化精髓容易失去。因此,翻译汉语的描述性前缀需要对其内涵意思进行生动的诠释,这对于一个译者来说是最难的,因为,它要求译者既要恰如其分地处理好这些词语的翻译,同时又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丧失它们在原语中独特的文化韵味。施晓菁女士的《骆驼祥子》英译本堪称是一部值得有志于外译中国典籍著作的译者们认真研究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1]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老舍著,施晓菁译.骆驼祥子[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5]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动画剧作;故事;创新;趣味

“艺术电影是以文学,即电影剧本为基础的。因此,影片的高质量首先要以具有创作上真正的优秀的电影剧本为前提。”[1]动画片的要素构成与电影故事片基本相同,所以动画的剧本创作同样是基础,高质量的动画剧本是整个产业链和“品牌衍伸”中巨大商业、文化价值的源头,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反观我国动画创作现状,会发现在实践中我们常忽略剧本创作的作用,而将动画片的趣味建立在视觉刺激上,对国外动画外在形式语言的模仿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真正有民族文化内涵,让人记得住的动画片寥寥无几。可以这样说,动画剧本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画片的成败,再好的美术造型、蒙太奇手法、声音效果都只有和剧本的叙事结构做到完美统一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动画剧本的创作显得意义非凡。对动画剧作进行深入研究既是对目前尚显匮乏的动画理论的有力补充,也能起到指导动画的市场运作及动画学校教育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们爱看国产动画片吗

一部动画片受不受欢迎与该片剧本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此进行分析可以探视当前国内动画创作现状。先从1999年的《宝莲灯》说起,其选题自中国古代神话,以数字技术的采用和明星参与为宣传亮点,但过于“忠实”原作的剧情,造成剧情结构简单,先树立好与坏,然后好人历经磨难,最后战胜坏人的过程。再来看2006年的《魔比斯环》,数字技术应用为该片的宣传噱头,但片中西方人的面孔和似曾相识的情节让其票房惨败。反观同期的美国动画《功夫熊猫》,巧妙的构思、鲜明的人物性格、精彩的动作将中国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诙谐、细腻的表演调动观众情绪的同时,又能以较准确的中国传统人文理念表达引发观众的心理共鸣,从而票房大卖,着实给国内动画上了生动的一课。两部国产动画力求改变,将技术创新视为了救命稻草,殊不知故事的趣味才是根本。动画中的人物、故事和语言都应该在剧作中就有完整而深刻的表达,尤其是对影片受众的定位以及主题的确定和题材的选择更应如此。可以这样说,动画剧作对动画故事中客观世界与创作者主观思想的完美统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学要素才是动画艺术的灵魂,要提升国产动画的质量,就必须以创新为手段,以趣味为目的加强动画剧本的创作。

二、创作有创意、有趣味的动画剧本

动画剧作实际也属于影视剧作的范畴,其基本构成要素可简要分为人物、故事和语言,是未来视听语言的一种文字表述。美国电影剧作家悉德•费尔德将其定义为:“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戏剧……一部电影剧本就是一个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2]

1.动画剧作的创意与选题

动画剧作的创意与选题可以强调一种现实性和可能性,更可以是虚幻性,因而,动画剧作的创意和选题的空间可以是无限的,这也为动画趣味的产生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古人云:“凡作文之道,构思在先,亟将用心,不可偏执。”动画剧作亦如此。创意是指剧作者在充分掌握素材之后,利用艺术符号表达出完整艺术作品前,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来孕育作品的一系列定向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为素材的积累,这是创意的基础。动画剧本的创意构思总是先搜集素材,然后用有趣味的叙事方式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剧本的雏形,“长期积累,偶然所得”实则是简单而重要的因果。二为创新,这是创意的生命,也是未来作品的生命。“凡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像中引起一种乐趣”[3],创新即产生趣味。但构思的创新并非毫无约束,须符合动画的创作规律和受众的审美心理,以此为基础在作品的立意、形象及表达形式(技巧)上有所创新。于1995年上映的美国动画《玩具总动员》就一改过去动画片扬善惩恶的主题,好坏分明的人物,将理想主义精神的宣扬转到研究和表现人性的灰色领域。片中通过对“胡迪”和“巴斯光年”两个玩具形象的拟人化塑造和挖掘各自心态的形成、发展及相互关系,形成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达到极好的戏剧效果。

动画剧作中的选题包含主题和题材。首先是主题的确定。通常情况下动画的超现实特性决定了动画创作中主题先行的构架方式,主题的明确需要剧作者提炼自己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认识,形成表达愿望,使其具体化,与此同时关注其伦理性、超越性和普遍性的人文特质。其次是题材的选择。适合需要的题材要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这种主观能动性为题材的创新提供了基础。符合动画艺术形式特点的题材选择体现动作化、集中化和趣味化的特点,即选择富于动作性的人物及人物关系所构成的事件;选择简单的人物关系和单纯的故事主线;选择好看、好玩,具有一定意味,能引发观众兴趣的题材。动画本身用“假”相表现“真”相,趣味性的题材选择可以为动画的特殊表现手段提供更大的拓展空间,也可以满足受众好奇的心理需求。动画中的趣味往往通过神化和喜剧化的方式表现。神化主要是对人和自然的力量进行夸张,对力量的无限延伸想象实际是与人追求力量的原始欲望的暗合。喜剧化则是将正剧中的内容以诙谐的方式进行表现。人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各种象征和寓意也随之植入各自的心里,看似粗俗劣制,却是美国式思维的强力体现。喜剧化表现的作用远比制作技术和是非说教来得要好。

2.动画剧作中的形象塑造

歌德曾说:“人对人是最感兴趣的,并且应该只对人感兴趣”。观众对动画作品感兴趣其实是对剧中人物感兴趣,因而动画中的形象大多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动画形象的塑造不能仅仅通过美术造型关注外在形象,而更应该通过动作、语言和事件关注人物的性格,性格塑造才是形象塑造的中心任务。

如何创造出性格特征丰满的“圆形人物”①呢?首先要找出一个主要人物,从内在和外在两个范畴来探视他的生活,着力表现其性格的内隐和外显,然后将主要人物置于群体中,以现实关系表现内隐,以戏剧关系表现外显。人物性格的展示往往通过戏剧关系中各种冲突得以实现。动画《钟楼怪人》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卡西莫多对主人弗洛罗是服从还是抗争的内心冲突;弗洛罗对艾丝美拉达与卡西莫多的迫害形成了性格与性格的冲突;卡西莫多将代表黑暗神权的弗洛罗推下钟楼则形成了性格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三种性格表现方式的重叠、交织使动画形象性格丰富而生动。最后需要的是一些文学技巧,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等。而心理描写对性格的塑造更为直接,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动画剧作中对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和语言进行夸张而细腻的描写,既展现人物的外形,也可以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在塑造出丰满的动画形象的同时找到观众的兴趣点。

3.动画剧作中的故事、情节与结构

“有好的故事就可能有一部好影片。”[4]剧作中的故事是被讲述出来的故事,是以作者价值观为基础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选择,然后组合到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得到的结果,我们称其为叙事。熟悉并把握了叙事理论及规律的剧作家才能把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更具有情趣与意味。动画故事大多是虚构的,多使用传统戏剧结构,即围绕相对集中的一个矛盾冲突、一个事件来展开情节,因而故事的主线索显得非常单纯、明确,创作者可以有更多的空间来发挥想象,研磨细节的趣味性。

“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5]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或称其为性格历史的片段。在文学艺术层面进行认识的同时不能遗忘动画的本质:虚幻性,动画的本质决定其故事中的情节是虚构的,恰好是这种人物、事件、行为和场景的虚幻性共同营造出动画片中的陌生性情节,陌生产生好奇,好奇产生兴趣,所以“意想不到”应成为动画剧作中情节设计的目的。

故事结构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就曾说:“凑成之功,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如果我们在动笔之前没有对故事的各要素进行组织搭建,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系统,就肯定讲不出好的故事。引人入胜的开端,饱满回环的发展,强烈震撼的,令人回味的结局是搭建故事结构的追求,通过创意与细节处理在故事主链上适时添加“趣点”则可以在动画故事中达到这样的目的。

4.动画剧作中的语言

动画剧作中的语言就是指书写剧本的文字语言。以其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描述性语言、话语和画外音。

“他所写的字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这些描写必须在外形上表现出来,成为造型的形象。”[6]即表述了这样的要求:对动画片中的构图、色彩、蒙太奇手法和音效进行全面的提示。这就需要描述性语言根据主次关系尽可能地具体和具有动作性,故多采用短句的方式,直截了当而不陷于繁琐。

动画中的话语包括对话及其附属形式:独白和画外音。“对话在有声电影中客观现实的组成元素和现实主义的基础作用是正常的,是无可置疑的。”[7]而这种现实基础必须有形象的性格所决定的动作及场景伴随,独白和画外音亦然。对身边幽默语言的收集及与动作的合理配合使用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进而加强动画的趣味性。

三、结 语

1.动画剧作意义重大,应予以学科高度足够的重视。

2.动画剧作需要遵循动画艺术的规律,以简单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涵,用有趣的方式讲述发人深省的故事。

3.动画剧作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紧跟时代的发展,以表现社会价值观和关照大众心理为基础不断创新,确保动画原创性。

4.动画剧作人才培养应该纳入动画教育的范畴,以完善我国动画产业的人才结构。

毛姆曾说:“听故事的愿望在人类身上,同财产观念一样是根深蒂固的。”[8]所以,将好的故事讲好,就会拥有自己的观众。

注释:

① 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将人分为两种――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圆形人物指性格有多个侧面并有发展的人物。

[参考文献]

[1] [前苏联]杜甫仁科.杜甫仁科选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898.

[2] [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2.

[3] 爱迪生.论洛克的巧智的定义[A].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97.

[4]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23.

[5] [前苏联]高尔基.论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35.

[6] [前苏联]B•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32.

[7] [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149.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第5篇

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有哪些有效途径呢?通过自身教学的积累和他人经验的借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言文字的准确把握中产生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生搬字典释义去理解词语,造成分析不到位的情况。其实,文章中的词语应区别对待,有的只要意会,有的需要简单说明,而有的能揭示特点,具有语感作用,则需仔细揣摩,透彻分析,准确把握。例如《繁星》中能显示海上繁星特点的词“半明半昧”,就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当时身处大海仰望星空的情境。教学时,我在学生自身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出这里的“半”是指星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陆地上虽然也能看到星在一闪一闪的,但海的上空气流流动大,星光有时被遮住,所以一暗一明、一明一暗闪动得分外明显。学生认识到这点,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也就有了感知。

对有些词语,不仅要从个体上去分析,还要从语句、语段上整体把握,找到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如《老水牛爷爷》中的一段外貌描写是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的,显得分外传神。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古铜色”,更要理解到这是一种健康的肤色,是老水牛爷爷经常参加劳动风吹日晒的结果。“声音像洪钟”不仅告诉我们他嗓门很大,更要认中体会到他的直爽与开朗。而整段的外貌描写旨在展示一位身材魁梧、健壮爽朗的北方老汉的形象。学生理解深刻了,读的时候,这一形象便会浮现于脑海之中,自然读出语感来。

二、以激感来引发语感对于一些具体、生动能引起感情共鸣的课文,就要充分发挥形象和情感的感染、熏陶作用,使学生得到认识上的升华,美学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满足,从而引发学生的语感。如《春蚕》结尾的教学,我这样设计:①“又添了一些银丝”为什么不说“又添了一些白发”?②这里包含什么感情?使学生理解:银丝是美的,把白发比作银丝是一种赞美,饱含着敬重。一个孩子竟能发现母亲比过去多了一些银丝,看得这么细,表现出对母亲的由衷的敬爱。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正是语感所包含的心理因素之一。

人的认识可以起整理、组织人的情感的作用。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我将写作背景与文尾的俗语、谚语结合起来,揭示出丰收在望,人们将能过上好日子,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关切国家、人民前途的喜悦之情。学生了解了这一点,读起来特别起劲。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样在认识的同时产生的情感,并由此而引发出语感的。

三、从美感中挖掘语感有些课文写得特别美,怎样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由美感来增进语感呢?可以运用优美的描述性语言。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我就“贪婪地吮吸甘露”这句作了描述:细雨如丝,雨蒙蒙,树蒙蒙,杨梅树从沉睡中醒来,它正在兴旺地生长,它需要大量的水分,绵绵的春雨来了,多甜美啊,杨梅树贪婪地吮吸,像婴儿嘬母亲的奶汁一样,吸得多欢呢!这真是‘春雨绵绵润杨梅’。”描述,把美的主体放在美的环境中衬托,使学生感受到了杨梅树贪婪吮吸甘露的图景,由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物的美,情的美,并由此产生语感。

从语感中体味美感,以美感增加语感。如《火烧云》一课的教学,我抓住“变化极多”,一步步突出云的美,霞光的美,通过众多描写颜色变化的词语展示万里长空五光十色、五彩斑斓的壮丽图景,极力使学生从语感中体味到美感,以美感增语感,保持课文美的基调。同时我还运用了幻灯,在云彩的基础上依次出现马、狗和狮子的形状,进行配乐朗读。通过这些辅助。强化视听形象,加强美的感受,增进语感。

四、通过朗读增强语感朗读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进文字的鉴赏力。那些优美的诗词,抒情的文章,往往通过反复朗读,体验出文中美味,使学生充满感情。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话言文字的敏锐感觉的表现。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通过朗读,使学生产生语言直觉。如《第一场雪》中的“银条儿、雪球儿”,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跟老师反复读,仔细玩味,要求读出亮晶晶、蓬松松的感觉。然后,让学生去掉“儿”读,通过前后对比,感到前者读得轻柔,读出了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