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人生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
你厅《关于要求批准浙江省2002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的请示》(浙劳社老〔2002〕163号)收悉。经研究,同意你省从2002年7月1日起,按月人均52元的标准,为2001年12月31日以前按规定办理正式退休手续的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同时,要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合理确定退休早、基本养老金偏低退休人员的调整范围和调整水平。
你省要通过努力加强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措施,落实此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资金来源,确保不增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
请你省按上述意见修改调整方案后抓紧组织实施,将正式文件分别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并尽快将调整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到退休人员手中。
二二年十月十八日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8期刊载李雪麟、康艳梅文章《质疑〈人生的境界〉》一文,笔者看后,觉得不妥。
该文把“境界”和“价值”等同起来,用“冯文的境界说就是它的价值观”一句偷换概念,由此展开立论,是极其错误的。该文强调的“唯一”标准,用于证明人生的价值即可,而用来证明人生的境界则不可。且不说“价值”和“境界”在哲学上的含义有别,单看词典里的词条注释,一是体现在商品社会里的必要劳动,一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一是功利的,一是精神的,价值是一种存在,境界是一种认识,二者岂可混为一谈。此外,境界还有更为复杂、高度的认识,也有情感的问题,它不仅是一种概念,而且是一种情操、情趣,它不是解决因果必然性一类的问题,而是要解决自由的问题;不是解决真理认识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意义问题。
实际上,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触及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在世界文明史上,人们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可以说是最为丰富的。人生理论在中国哲学中也占有绝大的比重,是中国哲学中内容相当宏富的一个组成部分。冯友兰也不例外,并且他的“境界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冯友兰先生说:一个东西的意义和一个东西的性质是不同的。人生的价值是一个人客观的存在及其劳动后社会历史对其做出的客观的评价;而人生的境界则是他在对于自己人生的理解过程中产生的,不完全是客观的,有着主观的成分,或者说有着“觉解”的成分。李、康之文所举秦始皇之例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无论他主观上是出于多么“恶劣”的动机,客观上他的“价值”却是有目共睹的;但秦始皇的人生“境界”则存在于其心中,如果他做这一切都是觉解的,那么他是可以达到道德境界的,如果一切是盲目的,是在其位而不得不谋其政,那么他也只是自然之人。一个人,“境界”低并不妨碍他成为有“价值”的人,反之亦然,一是世俗角度,一是精神层次。
冯先生明确地告诉我们,所谓境界,是由三个彼此相关的方面构成的:那便是心理状态、气象和所能享受的世界。这可以作为我们建立未来道德哲学的参照或基础。尤其是当我们联系当代人类的生存境遇时,更可发现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有很深刻的启示:比如,人不仅应对人类社会承担责任,而且应对宇宙承担责任;人类不应一味地征服自然,而应顺应自然;人应有对世界之神秘性的体验,有了此种体验才会对自然心存敬畏,从而做自然的守护者,而不做自然的征服者,等等。唯有如此觉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我个人认为这是对冯先生“人生的境界”的正解,不知当否,请批评。
摘 要 叶梦是一个对芸芸众生的人世怀有无限悲悯之情的静观者。在人生价值探索中,彻底的绝望使得叶梦更加执着于自己的生命,从而进行顽强的抗争。叶梦在其作品中体现了四大典型的生命状态:庸俗无聊的嚼舌者,虚伪贪婪的“逐鹿者”,顽强执着的弱者以及真诚平实的市民,同时,叶梦对人的价值从对人生目的的思考以及平凡个人和博大宇宙的对立这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度思考。
关键词 静观 绝望 抗争 叶梦 生命状态 人的价值
人是一种文化形态中的存在,人既然处于文化形态之中,那么他和动物就有了本质性的区别,人有廉耻、懂美丑、知善恶,他能不断地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可是,“人”到底是什么呢?当文学工作者进行艺术创作时,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自然是他们关注的对象。叶梦也不例外,但她敏感细腻的独特气质,使得她探索人和人性的视角与众不同。叶梦是一个对芸芸众生的人世怀有无限悲悯之情的静观者,她在作品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种种充满七情六欲的平凡人生,一个个尝尽甘苦的血肉生命,并且从这样一些人生、生命的流转中进行其早期的“人性之谜”的探索。
一、人类的生存状态
“人处于‘已成’与‘未成’之间。人的无限开放性与无限创造性不断丰富着人的内涵,也决定了‘人’的不可完成性。”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对一个人一劳永逸的概括的不可能性,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生命的丰富多彩,才有了生存状态的丰富多彩。叶梦在其作品中体现了以下四大典型的生命状态。
(一)庸俗无聊的嚼舌者
叶梦表现这一类人的典范之作是《回归女人一族》。为什么要回归女人一族,无非就是为了避免“触犯”那些嚼舌者,她们具有共同的“女族集体意识”,对这种意识观念之外的人集体“编派”,对别人的生活充满好奇,然而她们从来没有、也没想过要检视自己,她们关注的永远是别人,自己却是一个无意识的存在,显然,这是一群空虚无聊的人,在生活中却随处可以碰见。
(二)虚伪贪婪的“逐鹿者”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都受着功利的驱使,为了抢占那理想的最高山头,不惜玩弄权术,施展阴谋诡计,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地踩着别人的身子向上爬。叶梦用一种象征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再现了生活中这样一些耸人听闻的侧面,而她的《风里的女人》一文,则借助那位一身黑裙的女人的黑眼睛,让人们看到了那豪华的宴会厅里虚伪,闻到了那温文尔雅的艺术沙龙里的小菜市场的气味。她就像一位玩戏法的女巫,极其巧妙地显示了人类的自私、冷漠、虚伪和残忍。
(三)顽强执着的弱者
叶梦的散文中有两个最为典型的老婆婆形象,一个是卖刷把的婆婆,一个便是她的老外婆。前者脚穿草鞋,背上还搭一双草鞋,掮一篮竹刷把,用同一个调子在15里长街一天唱一个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者在生命的尽头时常立在灶台前,十几分钟乃至半个小时不动不挪地盯着一个固定的地方,读者都会铭记这两个形象,因为她们能给人深深的感动。
(四)真诚平实的市民
《冬日的街景》与《巫城》之所以能吸引读者和评论家的目光,主要在于对平实的市民及其生活的描写。这两部作品表现了小城人们的简单生活的简单“野心”,让人读来心境平和且倍感温馨。
二、困境中的前进力量
叶梦才对人类怀有一种依依不舍的难言之情,始终处在一种存在的焦虑之中。如果说在她的视野里只存在那些无聊庸俗、虚伪贪婪的百色世态,那她完全可以从容地“退步抽身”,然而生活犹如一个爱搞恶作剧的顽童,使她无法忽视那许多可以让人感动的生命。这一矛盾的状态使叶梦备受刺激、焦躁不安。什么才是她真正的精神支撑?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叶梦关于人的价值的思考,因为一个人生存的勇气取决于信仰,即然关涉到人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探讨叶梦关于人的价值的思考。
(一)关于人生目的的思考
叶梦一直都处于焦躁不安的生存困境之中,确实是一直困扰于到底“应该怎样生活”这样一个问题,所以理所当然地会进行关于人生价值、人生目的等方面的思考。叶梦作为一个敏感的创作者,时时感受到生活的窒息,“灵魂孤苦无依”,当她远地俯视人类,当她发现芸芸众生,无论强者、弱者、虚伪者、贪婪者、庸俗者等等都自顾自地生活着,忙忙碌碌地过着一天又一天的时候,她的心是悲悯的,同时也是沉重的、深邃的,所以她会以一个作家特有的使命感去追思关于人的一系列难解之谜。然而,尽管她“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的问”,从青春年少到头上“有了根根白发”,从满怀激情地探索到“疲倦地”打着“长长的哈欠”,她仍然一无所获,仍然听到令人恐怖的“生命耗散的声音。”《静夜的烛光》表明了叶梦对人类生命的哲学探求,生命就如蜡烛,在一滴一滴的烛泪中耗散,可她却无能为力。
(二)平凡个人和博大宇宙的对立
叶梦没有探索到人生的目的,只能在无所事事中听凭生命慢慢消散,这本来就令她感到异常惊惧,她疲倦地打哈欠时听到了“四周黑暗里惊起了恐怖的回声”,也就是说她在浑浑噩噩中感到生命消逝的可怕。然而更令人一想起就觉得可怕的则是个人生命的渺小与宇宙博大的尖锐对立,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无情流逝,个人马上就会消逝于历史的浩渺洪波之中。“高堂明镜悲自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不仅是李白的悲哀,它困扰着一代又一代意识到了生命转瞬即逝的人们,人何尝不是清晰意识到这种局限并试图超越这种局限,可现实却令之无法超越?所以叶梦感叹活着的人是多么地“可悲!”因为这样一种无法超越的境地之中,人所有的活动都意味着盲目。
既然叶梦是绝望的,那为什么她能一直前行,如此地执着于自己的生命呢?就像她自己所问的“干嘛要拄着那根笔杆的拐仗不肯松手,在那空白点笼一般的方格里作无谓地爬行呢?”(《清风梦谷》)这就要谈到我们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即叶梦在绝望中的抗争,叶梦正是因为在人生价值探索中的彻底的绝望才更加执着于自己的生命,才进行如此顽强的抗争。
“绝望”有两层意思:一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的,一是从生命哲学、存在论上的角度来说的,前者所指的绝望和失望的意思相近,只是程度有所差别而已,我们可以用“希望”来做其反义词,这样一种“绝望”往往是相对于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与否来说的,它有一个特定的对象,所以也就能够被克服。而后者所指的“绝望”则不同,“生命的哲学意义上的‘绝望’或对于‘无’的体验,是主体对人类本身固有的生存状态的内省,或者说是一种对被‘抛入状态’的领会。它认为人在根本上是处在异己力量中,处在空虚与无意义中,认为人在根本上是匮乏的,无助的,是一个有限的并且终有一死的存在,人与神(无限)之间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此岸绝望无可逃循、无可克服。”很显然,叶梦的“绝望”正是这样一种基于生命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上的绝望,她远地静观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一次次地感觉到自己的“灵魂没有朋友”,而叶梦的《来复去》则描绘了一幅荒谬的人生图景:许多人不顾一切地往一座山上“奔挤”,我也在其中,别人的手指甲抠进我的肉里,时不时地有人被挤下悬崖,“我”常被挤翻,“有人便踩在我的后脊上,发出一阵刀剁排骨的脆响”,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相互倾扎在此暴露无遗,人本质上是处在一种“异己的力量”之中,这一点与海德格尔关于“此在”和“共在”的理论又有相似之处。海德格尔的“此在”指的是个人、具体的人,而他的“共在”则是指每一个“此在”注定要生活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与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而个人与他人“共在”是人的不幸,麻烦因此而生,因为在“共在”的情况下,个人会失去自己的个性,价值判断,一切随大流。叶梦所描绘的众人齐奔的一个山头以至互相挤压,暗示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叶梦对人类生存状况的体验居然和海德格尔如此相似,由此可见其绝望感的深重。
然而,在这种同样的绝望中,叶梦又与海德格尔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海德格尔把处于这样一种孤独的“抛弃”状态的人称为 “沉沦”,这种“沉沦”的人为“烦恼”所占有。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他曾引用了一则古罗马神话:有一天,烦恼女神在过河时看到岸边有一些泥土,便抓了一把随便捏出了一个东西,她正打算给这个东西取名时,天神朱庇特来了,于是烦恼女神请来朱庇特赋予它灵魂,并为它取名,朱庇特照办了。但女神却对名字不满意,这时地神出现了,他建议以烦恼女神的名字来为之命名,但三人无法取得一致,只好请农神作裁决人,农神说,既然是朱庇特给了它灵魂,那他就必须在它死后接受它的灵魂,而地神则需接受其肉体,至于烦恼女神,由于是她创造了它,所以她就该在它活着时占有它,农神作完这样的裁决后为之命名为“人”。海德格尔引用这则神话无非是为了说明人将终身摆脱不了烦恼,烦恼将充满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他创造出了一套悲观绝望的死亡哲学。然而叶梦却不同,她承认人的生存的绝望,但绝望并没有使她像海德格尔一样走向极端,相反,她以顽强的毅力选择了绝望中的抗争,她的《风里的女人》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个绝望中的反抗者的形象,这个女人之所以“困惑”地“在风里来来去去”,就是因为她对自己这样一种生存状态感到绝望,她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依托到底在哪里,然而她没有放弃最后的挣扎,而是孤独地往来于“风”中,黑发飞扬,使她的这样一个绝望的挣扎过程充满一种朝圣般的庄严。有论者指出《风里的女人》中的“女人”就是鲁迅文章《过客》中的“过客”,这不就是肯定了这个“女人”作为绝望中的反抗者形象吗?因为鲁迅的“过客”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绝望中的反抗者。
叶梦的《梦里过沙丘》可以看作是叶梦在绝望中抗争的佐证。她说:“我的梦很简单,便是往那沙丘上爬。好难爬,爬一步,退两步,好不容易爬到了顶罢,远处的沙丘却又像海浪一样无边的涌过来……尽管我的梦走不出那个沙丘,我仍得从一次次黑夜的梦中醒过来,继续走我白日的路。”在这里,“沙丘”所代表的意象其实与《风里的女人》中的“风”差不多,指的也是一种令人厌烦的人生状况,“我”一次次地试图从这“沙丘”中走出,但总是失败,最后“我”也绝望地知道“我”永远都“走不出那个沙丘”,但“我”仍一次次地从这种绝望中振作起来,继续“我”的抗争,叶梦的绝望是她消解了人生的终极价值的结果,她之所以能执着于生存困境的抗争,正在于她的这种绝望和敢于进行绝望中的抗争,也正因为如此,她才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她终于从山林返回到了都市,一次次地握紧了那曾想一次次地放松的笔杆子,通过她的作品探讨人的生、死这样一个人性的终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根法,汪堂家.人生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3,2.
[2]叶梦.月亮•女人.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35,32,71,21.
[3][波兰]沙夫.程孟辉译.人的哲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63.
[4] 叶梦.风里的女人.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60.
[5][德]叔本华.李成铭译.叔本华人生哲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335.
[6]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81.
从高一下开始接触50,之后我的人生观出现了一丝转折性的过度,人便得存上希望,因为其是喜剧,心也向上了很多,无论是处在什么困境中,总会失望,但难以绝望。关注沙溢,带我入了沙溢吧,之后更迎来了我开阔的天空,写文章的心态也开始放开向上。由于高二初学哲学,一些简单的道理便存在心中,最起码的便是一分为二看问题,这种辩证的思想一直坚持我,也使我不想随意去评判什么。
在一点一点的经历中,我接触《读者》,读下一些感人肺腑的文章,它们是我相信做人应该要学会真实,要存善念。而《读者》这样净化心灵的书依然遭受一些人的批评,说是过于理想化,难以立足社会。而这些又怎能更改感情。后来很少接触《读者》,文字在一点点中经历成长,未有沧桑,因为不曾经历什么,所以只是自赏自哀的精神物质。
直到在班主任的引导之下,我接触了士兵,这部片子看上之后使我宛如获得人生知己,其中关于理想,关于奋斗,关于悲哀和快乐都有过细细的感慨,它就像给了我很多关于人生的题目,而我只是不断在想,不断思考自己的生活,因为思考太多,所以人生的种种可能也略知一二,之后很多人情世故也常放于脑中,时不时想起便寻找最优的答案。因士兵,从而关注起张译,这个在剧中并没有太上我上心的人物以他平实而深刻的文字深深感染了我,把他的文字一字一句细细品读过几番,之后对于他的文字以及他的人格都有很深的敬佩,他也是个普通人,只是史今赐予了他今日的辉煌,如果没有他的史今,也许我不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写这么些深刻的文章,能这么巨大的再次改变我。
时到甚至几日之前,我都是被自己不知觉中多少包裹了起来,但我又确实改变甚多,这些改变是因为看到别人的不好,便激励自己做好来,这就是活,也能活好来。
说一个很多人大概已经知道的事情,一对母女走路,一位收破烂的老人划到了女孩的牛仔裤,当即这对母女就要求赔偿50元,而老人只有八块多,老人给他们跪下,希求她们,但无济于事。之后是路人凑钱获得了赔款,母女叫来了警察,路人指责他们的行为,而民警只能说这是民事纠纷,没有办法怎样。
我看完那些,看到一个人写着“同样是人,为什么要践踏他人的尊严呢?! ”,我甚至哭了,只是强行忍了会儿,勉强湿润了眼睛。其实很不想哭,现在终于也勉强不因为别人对我不好的看法而哭,而感动触情的事情还是没法不悲伤起来,这就是人,人都在活着,但不是人人都活好了,要活好,人要真实,人要真诚,人要真心!
也许那对母女已经死了,这样的劣习已经不容我们去原谅,也许她们以为自己的身份高贵,可以歧视一位贫困弱小的老人,我猜测着,首先这个母亲是不是只是找到一个好老公而获得了较为优越的生活,然后就歧视别人?那个女孩自然是不必说了,她只是在挥霍父母的钱财,仰仗父母的地位,她比老人更一无所有!
痛惜!痛心!
不过还是应该庆幸,世界还是在和谐中的,我们都在活,我们都是想活好的,也许期间经历了很多风霜与折磨,或许磨损了人格,扭曲了心态,然后变得如那对母女,那么他们只是活着,活在仅仅是这个地球上,而也又死了,死在我们的心中!
天下之大,实在是无奇不有,我常能看到一些略有才气者用一种自我的态度说话,他们其实还是高估了自己,天外有天,楼外有楼,不过是高了别人一点小聪明,还不至于要尖酸刻薄到似乎是“文人相轻”的景象中。
我们有时太相信自己,太看重自己,这样也导致太对不起自己,我们都是普通的人,即便你比别人多识了几个字,实在没有必要就抬高自己,用一种冰封心态对待他人,别人也许就比你少识了几个字,你也许还比别人少快乐几番。
再一次审视心情,希望自己再次获得提高,因为文章就是一种心态,是一份希望,是一次体验。我们就是一个人,可以用心去对待自己的理想,可以不停攀爬到自己理想的高度,可以学会用心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认真研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和时代对改革之后的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除了要担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传统任务外,还应更加积极地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新课标》中有许多关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论述,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又如:“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课标》在阐述“习作”和“口语交际”的具体目标中,也提到“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等等。因此,在普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推进语文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可行性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我们必须先要找出这两者的共通之处。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提出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人文性正是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情节曲折的小说、哲理深刻的寓言和荡气回肠的散文,它们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歌颂了人类真、善、美的本性。而在心理学的诸多流派中,以卡尔·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等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奥地利儿童心理学家彪勒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的模式,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学家。很显然,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人学”,它是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的人和人性。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从现代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论证了“人性平等”和“尊重个性”的观点。所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两方面来看,“人学”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共通点。有了共通点,就有了渗透的可能。
2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
(1)关于生命价值: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教育强调要将生命感、价值感等人格心灵“唤醒”,让人学会珍惜生命,善待生命。2009年,国家教育部的《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在各类安全事故中,学生之间的斗殴占10.71%,自杀占5.36%。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现出了初中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只有尽早教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才能促使他们去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从而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关于生命感、价值感的心理教育资源。比如:《蝉》的主旨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伟大的悲剧》表现了探险家斯科特等人顽强走向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接受失败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亲人的人生态度、为集体荣誉而甘于献身的探索精神,给后人以极大的鼓舞;《真正的英雄》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斑羚飞渡》讴歌了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让人感叹原来生命有时是可以如此伟大。另外还有《热爱生命》、《谈生命》等文章,都可以唤醒学生心中的“生命感”和“价值感”。
(2)关于挫折磨难: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教育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挫折总是难以避免的,应正确认识与对待挫折。要承认挫折,正视挫折,然后认真、冷静、客观地分析各种受挫的因素,找出关键因素,把挫折所造成的不幸,对个人的打击,当成磨练自己意志的机会。处于青春的初中学生大多敏感脆弱,缺乏坚韧的意志和自强的精神。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挫折教育的资源,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学生明白: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的困难分解为小的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的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丑小鸭》中的丑小鸭面对人生受讥讽、受嘲笑的逆境,仍然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终于实现自己的天鹅之梦;《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那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扼住命运咽喉”的顽强精神,正是抵抗挫折,超越自我的极好体现;《荒岛余生》中的鲁滨逊面对的流落荒岛的困境,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地下森林随想》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面对暗无天日的深谷所展示出的顽强生命力,地下森林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它深沉、坚毅的品格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3)关于感恩: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对自身幸福的熟视无睹是人类罪恶、痛苦以及悲剧的最重要的非邪恶的起因之一。这种说法虽然有偏颇,但它却告诉我们,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更容易体验到幸福,关爱自然,理解社会;而对于自然和社会来说,懂得感恩的人越多,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感恩父母、老师和朋友,感恩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这是中学生最应该具备的道德情感,初中教材中就有许多关于感恩的文章,比如《背影》、《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我的母亲》等等。
(4)关于乐观的人生态度:乐观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基调。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他坚信人性本善,坚信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能,他的研究过程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时期,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看待得失,有利于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塞翁失马》告诉我们“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人生有得就有失,所以应当正确对待。《紫藤萝瀑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谈生命》都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要相信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品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水调歌头》,我们更是能体会到古人身处逆境的乐观心态。
(5)关于人际关系:罗杰斯的幼年生活很孤独,成年后的他对人际关系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的著作《我的人际关系哲学及其形成》中提出关于人类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理论,可以简要地叙述为“在任何亲密、持续的关系中,如果我想创造出一种真诚、关怀、理解的气氛,我就必须相信人们,信任他们反省自我以及认识他们自身问题的能力,信任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涉及人际关系的文章,学生可以学习如何通过彼此信任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老王》中的老王虽孤苦伶仃,但却以自己的老实厚道、重情重义赢得了作者夫妇的信任和尊重;《信客》里的老信客留给年轻信客的人际交往秘诀便是“信任”;《猫》一文虽写的是人冤枉了猫的故事,但这又何尝不是在写人与人的信任?
3 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语文教学应当也必将责无旁贷地分担心理教育学科渗透这一重任,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渗透,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建设祖国的合格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