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绅的悯农

李绅的悯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绅的悯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李绅的悯农范文第1篇

西陕县位于秦岭南部,林业资源丰富,加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应各种食用菌的生长,永丰食用菌公司响应西陕县政府“建设农业大县,菌果强县”的号召,不断开拓创新,已经发展成为西陕县食用菌行业很有影响的企业。

1987年,高中毕业的张殿钦加入到香菇种植的队伍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凭着农村汉子的坚韧与执着,他很快掌握了香菇的种植技术,第一年喜获丰收,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和技术能人。

不久,他就瞄准了菌种市场,成立了永丰食用菌公司,专门从事菌种的研制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他发现人工装袋,往往由于力度把握不均,生产出来的菌棒虚实不一,影响食用菌的生长,降低经济效益。能不能发明一种机器代替人工劳动呢?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然而一个农民没有专业知识,要发明出这种机器谈何容易!

从那以后张殿钦就开始不停琢磨,试验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有时半夜醒来有了一点灵感他马上翻身下床;有时正吃饭,他会放下饭碗,投入到试验中。他对发明近乎痴迷的态度让家人不解,但又无可奈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和一名高材生高健的大力配合下,张殿钦终于收获了第一次成功的喜悦。“当第一台机器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真的很高兴,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出生了一样”回忆起第一台机器诞生的场景,他至今仍然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

那天他亲自合上电源,不到一分钟,一根坚实的菌棒就生产了出来,但是每根菌棒成型后不能自动掉下来,怎么才能让菌棒自动掉下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张殿钦。他每天除了忙碌的业务外,就是围着那台凝聚着无数心血的装袋机转。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揭开谜底的钥匙。

2006年三月的一天,有朋友约他外出办事,在他拉开面包车门的那一刻,终于从车门滑道上找到了揭开谜底的钥匙。他立即赶回厂里,在机器上增加了一个滑坡式滑道,菌仓在菌棒成型后在外力作用下,顺着滑道慢慢打开,菌棒就不由自主地掉在了地上。试验成功后,张殿钦高兴得一夜未眠。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将自己的成果投入到生产中,原本一天需要十多个人装的原料,现在五个人就能完成,工人们连连称赞,张殿钦也觉得无比的自豪。

张殿钦发明了自动装袋机的消息很快就在圈内传开了,那时每天都有许多同行前来参观学习。他们对这位善于思考、充满智慧的同行十分钦佩,大家希望他赶快申请国家专利,让这台自动装袋机早日批量生产,投入市场。不久之后北京一家机械设备厂商慕名而来,准备50万购买这一技术,然而张殿钦觉得机器刚刚问世,有些地方尚待完善,还没有申请国家专利。于是他婉言谢绝了对方。

李绅的悯农范文第2篇

倘若我们只是对《悯农》熟读成诵,你一定会认为李绅是个生活俭朴、心地善良的人。但当你得知李绅其实是个穷奢极欲、人品低劣的官吏时,你又会有何感想?文品与人品有时并不一致,“文如其人”之说,对李绅而言绝对是个谬论。

我不否认李绅是个才子,他27岁就考中进士,迈入仕途。他从国子监助教做起,平步青云,晚年官至宰相,敕封赵国公,位极人臣。但发迹后的他却再无悯农之心,逐渐蜕变成一个花天酒地、贪图享受之人。史书记载,李绅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钱。他酷爱吃鸡舌,每餐一盘,需耗费活鸡三百多只,他家院子后面被宰杀的鸡堆积如山。

李绅不单单是生活奢侈,做官后还爱摆架子耍权威。唐记《云溪友议》记载,李绅考中进士前,与一个叫李元将的人是忘年好友,他每次见到李元将都按辈分称呼“叔叔”。而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因为要巴结他,不得已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为“侄”。可即便这样,李绅还是不高兴,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

由于李绅为官残暴,当地百姓常常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横渡淮河外出逃难。部下向李绅汇报说,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绅却不屑地说,你用手捧过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就让那些秕糠随风而去嘛,这点小事何必报来!

李绅的悯农范文第3篇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2、《朱子家训》清代朱柏庐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3、《悯农其一》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的悯农范文第4篇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是文化的瑰宝。文学史上,古诗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春秋时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封建王朝结束时期的各种流派,我国的古诗以其独有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风采。因此学习和了解古诗是我们中学生丰富知识、提高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文学史上,各种绝句,五言、七言律诗,长短句浩如烟海,诗文作者也难计其数,因此本次主题活动“分门别类辑古诗”为同学们提供了一种研究古诗的方法――同异比较。只要确立了方向,用心搜集,完成本次活动是不难的,预祝同学们操作成功!

【教师总结】

这一次“分门别类辑古诗――同异比较”实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总结出的主要经验有:1.每人在活动前要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的明确目标,目标宜小不宜大;2.搜集材料要定向,不要贪多,要找准适合自己比较研究的“点”;3.以自主探究为主,要有自己的心得感悟;4.发扬团结合作精神,取长补短;5.写文章要反复推敲,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总之,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实践活动】

王兼明:运用“同异比较”方法开展“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我认为首先要搜集在某一方面有所“同”的诗,这是一项必须做好的基本工作。所确定的“同”实际上就是一个题材中心,它不宜太大,比如“写春天的古诗”就选的太大了,选“写荷花的古诗”就小多了;而搜集的范围要尽可能广一些,这样才能选出适合比较的诗。

陈西林:接下来要确定用来比较的古诗,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看它们各自有什么不同的特色,再说说自己阅读后的感悟和启示。这一步的关键是寻求古诗适合比较鉴赏的“点”,并品味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如我发现李绅和杨万里都写过《悯农》诗,李绅的两首《悯农》诗我们在小学就读过,杨万里的《悯农》诗(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还是第一次读到。这三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可以做同异比较,特别是“异”的比较――李绅诗运用“劝诫”法和对比法,杨万里诗运用的则是层层渲染、步步加深的笔法,手法不同;相同之处在于都表现农民生活的痛苦,抒发同情之心。

曹云云:我也是采用这一方法,选取了两个“点”,如:望庐山瀑布,李白和张九龄都有名诗留诸后人;中秋望月,苏轼(《中秋月》)和王建(《十五夜望月》)都写过七绝。这些同题古诗都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又有各自的特色。

林一轮:最后就是文字表达,写好鉴赏文。我认为在这里要注意三点:一是适当引用,重点精评;二是兼顾双方,重在比较;三是推敲语言,力求生动。曹霞同学的文章《“同”在气势“异”在哲理》就很简明扼要,富有表现力。

李绅的悯农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资本变迁;农民;身份认同;职业化;职业农民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96—02

“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界格局的形成,长久以来,马尔萨斯关于人口资源的忧虑,尤其是关于农业人口发展的忧虑,首次变得如此现实。

一、农民身份转化问题的提出

何为“农民”?在中文的辞典中的解释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1]象征的是一种身份。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在针对法国农民的研究这样定义:“我要是有一项职业,将比当农民好多了,我们在调查中常听到农民这样说。”[2]这种遗憾概括出农民的‘地位’和其他职业的地位之间的根本差别。同时,孟德拉斯指出:“农民是一种存在,是对自我的一种整体的静态的规定,而其他的职业是人们获得的和占有的‘所有物’。[3]”也就是说,农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随着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发展,农民将逐步离开土地,农民阶级的身份发生转化,孟德拉斯将其称为“传统农民的终结”。[4]

中国农民的传统身份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中国传统农民身份世代相传。2.中国的传统农民小农经济所束缚。孙立平在描述中国断裂的社会时说到:“由于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要远小于对非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农民从出售农产品中获得的收入,越来越微不足道。”[5]3.中国的农民并非完全就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开始向农村扩张,农业耕种土地数量锐减。农业投入和产出出现反比,这种现象被称为“隐性失业”。[6]

二、分析框架:农村社会资本变迁加速了对农民身份转化的冲击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内涵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是20 世纪80年代开始, 特别是90 年代兴起的一个国际性学术热点问题。它是由社会学家率先提出, 而后被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以及法学家广泛采纳并用来解释和说明各自研究领域问题的综合性概念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社会资本的广义定义: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基于信任、合作以及规范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总和,并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涵:一是社会资本的承载主体是一种社会关系网,其中的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决定了社会网络的强弱;二是社会资本存在一定的产生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的文化规范;三是社会资本的功能应该是体现个人或者组织的目的,并能够为其带来价值增值。

(二)农村社会资本的外延

根据以上对社会资本的研究纬度,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社会资本的类型来研究研究农村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的变迁。以农村社区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为例,以时间作为分析农村社会资本变迁的中轴线,可把农村社会资本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传统社会资本、现代社会资本、将来社会资本。我们把不同时期的农村社会资本比较如下(见表1):

的结果。传统农村社会,社会资本基本上属于平均分配。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家庭模式由大家庭转变为核心家庭,传统的以身份等级为分化边界,逐步转变为传统礼制与职业阶层相结合的模式。依靠家庭(家族)制度所形成的强大的特殊信任收到挑战,法人组织将逐步完善。

(三)农村社会结构对社会资本行为主体的影响更为直接、复杂

社会学家认为,传统村落文化中,家是社会的“核心”,它是一个“紧紧结合的团体”,中国的家是一最重要的“原级的”、“面对面”团体:它靠一种非形式的、个人间方法从事其活动(金耀基,1999)。[8]因此,传统农村社会中社会网络相对简单,社会资本运作过程主要针对于家庭,投资风险较低。而现代农村社会资本,因其行为主体的分化,个人主义和职业因素的影响增加,其行为主体的运作过程更加复杂且运作风险较高。

三、农民职业化的意义和转化方向

(一)农民职业化方向探析

就我国农民目前的现状而言,社会资本的变迁使得传统农民身份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民要想获得同市民一样的基本社会保障,必须促进身份农民向职业化转变。在以往的研究中,针对农民职业化的转化方向主要有以下表述:李培文、陆学艺、王春光主张创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发展小城镇建设,从政策的层面允许农民自由选择职业,进行职业分化;卢荣善等则从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论述了农民身份转化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农民身份转化的几个方向。

笔者认为,就农民本身而言,要实现从身份化向职业化的转变,除了向其他行业实行分化,未来也应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而存在。

(二)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民自身职业化的路径选择

所谓农民职业化,是指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引入理性经济人理论,以期获得利润最大化的过程。农民职业化是一个特定的过程,包涵三种方式:一是从传统农民向市民化转化;二是大力促进和发展小城镇建设,并扩大乡镇企业建设,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是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设立特定的行业规范,形成一种专门的职业,即职业农民。

农村以土地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收入增长很慢甚至下降,使土地经营对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有所下降。非农产业高收入的“拉动”,农业龙头企业收入的稳定,迫切要求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我们应在十六大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农民之间进行转包、转让、互换等土地流转,鼓励和支持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含中外合资)之间,在不伤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土地转让、并换,包括土地流转后的农户就业和身份置换。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既有利于农民专业化、职业化的快速形成,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和提高土地使用和产出率,以规模促进土地经营的高收益,同时也可以大量释放禁锢在土地上的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农民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根据区位状况,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要素流动和优势互补。已在农业龙头企业工作的农民可先行一步,尽快实现身份的转变,以产生较大的社会辐射和影响,使农民的专业化分工、职业化发展得以顺利实施。

致谢:在本文的创作过程中,陆林教授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宝贵意见,在此深表谢忱!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935.

[2][3]H·孟德拉斯.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77;247.

[4]李培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化面临的困境和出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9):257—258.

[5]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3—4.

[6]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