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普通话说话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着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为什么要学习普通话呢
现在,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都通过国际交往,国际合作来发展自己。中国要进行改革开放,也需要放眼世界,吸取世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一切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东西。与此同时,也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尊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中国语言和文字,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生动象征。
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过程中还融合了语言文字标准化方面的国际经验。因此,在汉语汉字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在中国的国土上,正确地,合乎规范地使用国家语言文字,也就是在语言文字方面显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自信。
对外开放除了要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还要在人才的素质和文明水准方面达到较高水平。而正确,规范地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人才素质和文明水准的重要内容。
因此,当前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有利于人们掌握好社会交际工具为社会发展服务,还对当今时代的国家改革开放和信息化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美国开发西部的时候,世界各国人们一拥而入,他们操着许多语言,有古老的拉丁系,有斯拉夫系,但最后都放弃了自己的母语,共操英语,为西部开发奠定了基础,也成为西部精神的重要组成。
放弃自己的母语需要很大的勇气!在美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正是大家愿意接受新东西,不怕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环境,大家才能统一到英语上。人们不再是波兰人,英国人,法国人,都是美国人,没有隔阂,没有帮派,没有歧视,没有了本地人和外地人,一切以合理为准则,而不论说话的人是哪里来的。西部精神是开放的精神!
现代中国还有许多西部式的地区,比如石油城,搞石油的都来自全国各地,聚到一起以后,全都说通用的普通话,成为所在省的风景线,在这些地方没有本地人,全都是外地人,同样以合理为准则,不论说话的人是哪里来的。去过这些地方的人都赞叹当地的美国西部式的开放文化。
在现代社会,说普通话是有文化,开化的标志。例如济南青岛,都曾经是方言地区,现在除了一些老人,极少再有人说山东话了,看山东卫视新闻节目,大街上无论记者采访到谁,对方都操一口普通话。说普通话为荣,说普通话前卫,已经成了有文化的人的共识,连农村小学都全面施行了普通话教学,山东农村出来的打工者,没有不会普通话的。
中国有许多发达城市,其中许多曾经是新生地,但是时间一长,这种开放的精神就淡化了,人们开始封闭起来,例如上海,青岛,天津。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说普通话呢
普通话的最大意义就是交流方便,以什么话为一个国家官方语言是另一回事,一旦确立,就应该人人学习,这一点说来容易,但做起来有许多心理障碍在里面。
正如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人们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要中国人放弃这个从小说到大的方言,也是极为不忍心的。
但是,我们要明确推广普通话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一个国家民族共同语的使用水平,是与社会的开放程度相一致的,它标志着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推动着人们冲破地域界限,跨出乡里,走向全国,迈向世界,使用民族共同语,是打破封闭状态,进行国内国际交往的基本条件;现代化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中文信息技术每前进一步都涉及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只有坚持说普通话,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因此,无论是“方言亲切感”还是“方言优越感”,都是落后的封闭意识,狭隘的地方观念的反映。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大家都知道,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单说我们德化,就有好几种方言,而且相差甚远,甚至有的方言别人根本听不懂。在我们周围,有的人因为说方言而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人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而让人笑破肚皮。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普及普通话,势必会带来很多麻烦:朋友的快乐不能分享,烦恼不能分担,不能结识新朋友等等。因此,从1998年起,我国把每年9月份的第三周,确定为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周。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学校在去年就被评为泉州市“语言规范化示范校”了,我想,作为“浔小”的每一位学生,不仅应该说好普通话,还应该肩负起推广普通话的责任,大力推广普通话。
大家知道吗?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使用的语言就是汉语。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倾注了无数人的心血,把一个个精妙绝伦的方块字交织在一起,才有了今天浩如烟海的汉语,这是何等的骄傲啊!可是,有的同学由于不认真而写成错别字,比如把“大”写成“犬”、把“天”写成“夫”,从而常常闹笑话;有的同学由于书写不规范,如把“无”写成“天”、把“人”写成“入”,从而让人啼笑皆非。可以说,写规范字是每一个学生应该也必须做到的,只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个字,那么有朝一日,我们一定能展现方块字的风采与魅力,收获掌声与喝彩!
所以,同学们,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都讲普通话,时时都讲普通话,还要大力宣传,推广普通话,让普通话从校园走向校外,让校园的每一块黑板,每一个橱窗,每一本作业都成为规范文字的镜子,真正做到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让我们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文明使者,让规范的语言之花处处盛开!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提高;命题说话;能力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着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问题,而幼师资格证的取得,非常重要的一项考核就是,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必须达到二级乙等(80分)以上的水平。
普通话水平测试包括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和命题说话四项内容,其中的第四项命题说话,是围绕给出的话题单向说话3分钟。主要考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时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以及自然、流畅的程度。和朗读相比,命题说话可以更有效地考查应试人在自然状态下运用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的能力,最能全面体现应试人普通话的真实水平。
那么,我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命题说话能力如何?是否需要提高?该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呢?
一、学生命题说话现状及分析
1.普遍存在语音问题。
我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广西粤方言区人,而粤方言区人所说的普通话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错误和缺陷。普遍存在的语音问题有:
(1)没有翘舌音。广西所有的方言和民族语言中都没有翘舌音声母,所以广西人说普通话碰到平翘舌音时最严重的问题是没有翘舌音,把翘舌音一律说成了平舌音;还会出现的问题是平翘舌音相混,或是翘舌不到位等。
(2)j q x/z c s/zh ch sh三套声母相混。受粤方言(白话)影响,常常将z\zh发成j、c\ch发成q、s\sh发成x等。
(3)前后鼻音不分。广西部分粤方言(钦州话、北海话)中没有后鼻韵尾韵母ang、uang、eng、ing,或者后鼻音发音不到位,所以普通话中包含这些韵母的字,很容易说成相对应的前鼻韵母an、uan、en和in,或者是分不清前、后鼻韵母而相混的。
(4)撮口呼和齐齿呼混淆。广西部分白话(如钦州、合浦、北海、百色等地)大都无撮口呼韵母,因而说普通话时,有人会把撮口呼ü开头的字说成i开头的字。如“区qu说成qi”,“拒绝jujue说成jijie”,“月亮yueliang说成yeliang”,“圆圈说成yanqian”等等。
(5)丢失韵头i。有些说粤方言的人说普通话带ia、ie、iao、iou、iang、iong韵母的字时,常不带韵头,或说不好有韵头的韵母,这很大程度是由于用粤方言的舌尖前或舌根音声母代替普通话的舌面音声母j、q、x而形成的语音错误。如“下xia说成近似sa”,“穷qiong说成近似cong”,“兄xiong说成近似song”,等等。
2.词汇语法不规范。
广西粤方言区人受语言习惯的影响,除跟外地人交流用普通话外,平常的交流基本都是用方言,所以在说普通话时常常会自然而然地把方言词汇、语法带到普通话中,比如“自行车”会说成“单车”,“胡萝卜”会说成“红萝卜”,“我先走”说成“我走先”, “一所学校”说成“一间学校”,等等。
3.普通话表达不准确、不自然、不流畅。
由于学生一直生活在方言环境中,大部分时间都说方言,习惯于用方言思维,所以在说普通话时普遍存在一个从方言到普通话的翻译过程,这对说话时各方面的准确、自然和流畅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常常会出现说起普通话来像背书或者朗诵的腔调,有时甚至说得磕磕巴巴、前言不搭后语的。
4.对说话存在恐惧心理。
由于普通话表达的不准确、不自然、不流畅,所以很多学生不敢在众人面前开口说普通话,特别是在测普通话时,别说学生,就连老师都是最怕“命题说话”这一项的,担心说不准、说得语无伦次、不流畅、没话说等等。
针对学生在命题说话方面存在的现状,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加强命题说话训练,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提高命题说话能力,从容应对测试,以提高学生普通话测试水平。
二、提高学生命题说话能力的对策
(一)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大部分学生刚入学时认为普通话能说就行,没什么好学、好练的,只要学好琴法、唱歌、舞蹈就可以去做幼儿园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学普通话引起重视,入学时要首先给他们进行普通话摸底考试,把摸底情况反馈给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普通话水平的现状,以及与专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同时也从普通话摸底考试中认识到命题说话的重要性和难度,从而明白提高普通话水平的紧迫性。
(二)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时间。
对于大部分南方人来说,普通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好,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临时抱佛脚就能考出好成绩的,特别是命题说话这一项,需要事先的充分准备和经常的练习。所以,命题说话的训练宜早不宜迟。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时间是两学年(四个学期),第一学年进行的就是普通话训练及测试。笔者多年来的做法是,把命题说话的训练放到第一学期的每一堂课中进行,每节课练习1-2个话题,同时再进行普通话语音、语流音变方面的训练,这样下来,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把命题说话的30个话题逐一进行了讲说练习,让学生对每一个话题该如何讲说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到第二学期普通话测试前再系统地进行一次命题说话的巩固强化训练。经过这样长期的系统的训练,学生的命题说话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让学生了解普通话测试中命题说话的要求。
让学生对普通话测试中命题说话的要求和评分标准有个清楚的了解,他们才能按要求来构思自己讲话的内容并尽可能按要求讲述出来。
普通话测试中命题说话的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
1.语音要标准。要求学生力求每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准确到位,变调符合规律,轻声、儿化准确自然。
2.词汇语法要规范。所说的话语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忌用方言词汇语法,克服方言语气,用词要恰当,还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得当,句子的相对完整等等。
3.说话要自然流畅。要按照日常口语的语音、语调来说话,不要带有朗诵或背诵的腔调。说话时语速要适当,太快容易出错,太慢容易导致预留凝滞、话语不连贯。还要做到说话时不要磕磕巴巴,不要过多重复同一词语或同一句话,不要出现太多的口头禅,不要长时间停顿等等。
4.内容要充分。命题说话项目要求应试者围绕话题单向说话3分钟,如果说话不足30秒该项则按0分计,如果缺时酌情扣分。
(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加强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1.让学生明确每个话题可以说什么、怎么说是完成命题说话的关键。由于中职学生文化
基础差,不愿意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所以他们面对话题时常常是不知说什么好,有些学生说了几句就没话可说了。所以,教师在布置每一个话题时,都要让他们明确这个话题可以说什么、怎么说,让学生理清说话的思路,构思说话的提纲和内容,然后教师再做标准的示范把话题讲说一遍,让学生有个样子来效仿,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个话题该如何讲说。
2. 要求学生确定话题的提纲,并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做好说话题的准备。由于学生说普通话的水平有限,无法在课堂上一拿到话题准备几分钟就能按要求来完成,所以每次命题说话作业可以提前一次课布置,在学生明确每个话题怎么说,并听了老师的示范讲说之后,要求学生课后把每个话题的提纲写下来,没有把握根据提纲就能完成说话的同学,最好把要说的话用平常说话的口语写下来,以加深记忆。上课时,让学生回忆所写的提纲或内容用自然说话的语气语调说出来。由于学生事先有了充分的准备,绝大部分都能顺利地完成课堂说话任务。
3.从开始训练时就要求学生努力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说话是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把思维的内部语言转化为自然、准确、流畅的外部语言。由于学生一直生活在方言环境中,大部分时间都说方言,习惯于用方言思维,所以在说普通话时普遍存在一个从方言到普通话的翻译过程,这就影响了说普通话时各方面的准确、自然和流畅。让学生养成普通话思维的习惯,可以缩短甚至消除“翻译”的过程,达到自然流畅地说话的程度。
4.排除学生恐惧心理,用加分的办法激励学生踊跃、勇敢上讲台说话。笔者抓住学生求上进、爱加分的心理,采用自己举手主动上台说话者多加分的办法激励学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上台讲话的积极性,很多学生都克服了恐惧心理,非常踊跃地上台讲说话题,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5.认真做记录,并及时点评学生说话的优点,指出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自然流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改正的方向,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命题说话的能力。
6.做好测试前的培训和准备工作,打消学生测试前的紧张恐惧心理。测试前,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做好考前培训工作,让学生明白普通话测试的完整的操作流程;二是教会学生如何备考,并且让学生知道测试过程中每一项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之,有了考前经常的训练和充分的准备,学生才能克服紧张心理,从容应对测试,正常发挥,取得好的测试成绩。
参考文献:
[1]卞成林 《普通话培训与测试》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9年10月版.
[2]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商务印书馆 2004年1月版.
[3]苑 望 《幼儿教师口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方言是各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种方言都承载了所属民族的文化渊源、变迁和思想价值体系。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外在标记,同时又体现这种文化最底层的蕴涵,它深刻地体现了某一地域群体的成员体察世界、表达情趣感受以及群体间进行交流的方式,沉淀着这一群体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人情世故等人文因素,也敏感地折射着群体成员现实的社会心态、文化观点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语言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实现的,每个人都在方言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与人们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成了个性识别的主要标志。
语言不但要以活的方言为基础,而且要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口语相接近,只有和它接近才有可能把各方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吸收进来。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需会说民族共同语。在不影响社会公众有效沟通的前提下,有的场合说方言、用方言,也能提高沟通的效率。在方言影响较重的地区,脱离群众而一味地说普通话,会造成彼此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和交流。
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其本身并不排斥其他方言,恰恰相反,方言是普通话不断丰富的源泉。普通话是超越各方言之上的汉族共同语,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地方言的影响。在生活用语方面,普通话有时还不如历史悠久的各地方言精细,现在使用的口语词汇都在各地不同风俗的母语方言中产生,普通话必须植根于方言才有生命力。
一、方言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入理解
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源——文本,无论从内容还是表达方式看,都往往是一个特定的地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与思想风貌的象征。没有哪一个文本是超时空、超个性的自在之物。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这种“对话”是一个“情感介入”的过程,是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融入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观照和阅读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更多的直觉。这种直觉感知常常借助于语言这个抓手。当学生在阅读中遭遇与自己地域文化一致的作品时,那种与文本天然情缘的共振,实际上会让学生有意识地调动自己“母亲话语”即方言形态,去进行认知、感悟和情感的交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妨利用这些方言资源去帮助学生与作品进行零距离的对话,通过原汁原味的“母亲语言”,去正确理解和品味作品的精髓,深刻感受作品中艺术形象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处理成方言演读。如《荷花淀》里的水生与水生嫂的对话及一群妇女的对话,如果当地学生用带点“土碴子”味的河北腔演读,那么,他们对中国北方妇女的贤良而质朴、含蓄又热情的个性特征可能把握的会更加到位,从而对孙犁所描绘的战争浪漫主义的人性化风格理解得更加深刻。在《序》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如果我们尝试用方言去演读人物,人物就会更具鲜活的灵魂。
二、方言能促进口语间的情感交流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共享的社会环境中,学会与不同人群、用不同方式沟通,将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传统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实际上是课程功能的实际定位,其核心目标是“交际”二字。现代语言学家认为,交际的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语言手段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而进行的思想感情的交流。
“学好普通话,走遍神州都不怕”仅仅是实现了最基本的人际沟通。能做到根据交际环境、交际对象的不同,“到哪个山头唱哪首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才是交际的最高境界。学生将来面临的交际场合是复杂多样的,有正式严肃的交际场合,有充满人情味的各类聚会,复杂多变的场合、天南地北的交际对象,就会形成“南腔北调”的交际环境。只用普通话来应付不断变化的交际对象,虽能实现基本的交际目的,但实际交际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如果能改说方言,则能有效地实现交际对象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上的认同,极大地缩短了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方言以它独特的表现力、特有的文化魅力、对特定人群的亲和力,迸发出不容低估的交际能量。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当然不能忽视方言的巨大作用。
由于学生长期在单一的普通话语言环境中生活,其方言能力已远不如其父辈那么“地道”,对方言颇为生份儿。如果在口语交际中有意识地吸收方言中的生活用语、情感用语,有利于表达更细腻的、微妙的语言。重新唤醒学生“根”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思想情怀和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对于学生将来更好地在家乡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发展,意义更加重大。
除本地方言外,我们在口语教学中还介绍各地方言的不同特色,介绍带有浓郁方言特色的各种文艺作品,包括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地方戏曲、相声小品等。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汉语言家族的多姿多彩。中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方言的教学不可能一时教完,仅以语文课作为方言探讨的引子,以激发学生对语言多样性的关注热情,既有对本土文化的关怀,又有对其他文化的欣赏和尊重。教育学生爱国、爱家需从热爱自己的母语方言开始;同时还应教会他们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应摒弃狭隘的山头主义,尊重和包容各地的不同文化形态。
三、方言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文化之源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反映对生活认识的思维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强调写作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现实的写作实践中,发现他们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空话连篇、毫无个性。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二是单一的话语体制。教师不敢涉及方言,学生不敢采用方言材料,单一的话语体制不仅约束了学生的表达形式,同时还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课堂上单一普通话教学带来的结果。
语言学家俞敏说过:“口语(即方言)里的每一个词,学的时候都伴随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引起强烈的联想,而书上抄来的词(即普通话)缺这些个。”由于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标准化”语言诠释的生活境地,他们的笔下,卖菜的农民、发生争执的路人、巷道里走出来的家庭妇女,都说着“标准”的普通话,形象千人一面,言语众口一词;少了几许生命的律动,多了一些虚假苍白的“学生腔”。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提出,写作要回归生活本身,突出了“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可以说,这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璞归真。在表现农家生活等一些具体生活场景的描写时,不妨有意识地鼓励学生适当采用方言材料,以便增加文章的表现力,而不是将生活中的一切变成“普通话”。在《序》中说过:“通俗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的能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语言塑造活生生的人,自由地表达他们认识的真实世界。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利用方言,会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会给沉闷的缺乏活力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大话方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7.
[2]童媛华.客家方言与汉语教学[J].龙岩师专学报,2002,2:90-92.
[3]陈锋.方言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问·科教探索,2008,8:54-55.
[4]周爱荣.方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语文教学,2005,10:41-42.
[5]史秀菊.方言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1998,5:8-9.
[6]卞云娟.巧借方言学语文[J].现代语文,2009,6:118-119.
[7]陈火明.方言与语文教学[J].龙岩师专学报,1995,12:50-51.
[8]王又新.方言资源在语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6:80-81.
作者简介:
摘要:方言研究一直以来都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着重点展开,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段深入、系统、具体,方言研究在汉语语言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地位就变得更加举足轻重。本文通过对耒阳方言语言事实的采集,对耒阳方言的方言背景、学术争议、系统研究等几个方面情况的分析,初步描摹出耒阳方言不同于其它方言的语言特色,尝试在整体角度上把握耒阳方言,并且加深对耒阳方言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方言;语音;词汇;语法
一、耒阳方言背景概述
耒阳地处湖南省东南部,衡阳盆地南端,五岭山脉北边,位于耒水中游。东北邻近安仁县,西滨春陵河,与常宁市隔江相望,东南及南边连着永兴县,北靠衡南县,西南与桂阳县接壤。耒阳地势南高北低,雨量充足,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故乡。
耒阳在地理和行政区域上都属于衡阳市管辖。在历史沿革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耒阳与衡阳的关系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性因素的。历史性的行政规划对现在两者的关系产生了深远而具体的影响。
二、耒阳方言归属问题的学术争议
有关于耒阳方言方言区隶属的问题,语言学家对此提出的划分和归类依据争议是十分巨大的。主要有下列三种不同的意见:
在鲍厚星、颜森先生的论文《湖南方言的分区》中指出,湖南省的汉语方言分为六大区,即:湘语区、赣语区、客家话区、江淮官话区、西南官话区和乡话区。在研究湖南方言赣语区时,文章通过进行对湖南境内地方语言与赣语语言的对比研究,以及对其语言特点的归纳总结,分析指出,耒阳方言在其中属于赣语区的耒资片,具有赣语语言的特点。而在《湘语的分区》(稿)一文中,鲍厚星、陈晖先生又整合和重新思考了湘语的分区问题,进一步肯定了耒阳方言属于湖南方言赣语区的耒资片区这一理论。同样,罗兰英在《湘南学报》上发表的论文《耒阳方言音系》中强调,根据作者本身作为耒阳方言母语习得者以及对自身方言的研究经验调查分析,认为耒阳方言属于赣语区耒资片是无可厚非的语言事实。但对支持耒阳方言属于客家话的钟隆林先生关于耒阳方言入声消失的理论提出了置疑。由此可见,耒阳方言有无入声可能是耒阳方言属类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此外,按《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耒阳方言也属于赣方言耒资片。这样看来,耒阳方言属于赣方言的语言渊源似乎在学术界有着多方位的肯定和较有力学术支撑,这也是目前耒阳方言归类最常见且流行性最广的一种说法;
关于耒阳方言的第二种方言归属流向,主要体现在以钟隆林、王箕裘先生为代表的学术理论中。在《耒阳方言词本字考》一文中,钟隆林先生通过对耒阳方言的反复调查,以及对《耒阳方言志》编写过程中的实地考察情况的总结,明确说明了耒阳方言属于客家话区。这无疑是对耒阳方言归属问题的另一种探究与表达。而后,在钟隆林、王箕裘先生编写的《耒阳方言研究》一书中,更进一步从语音、词汇、语法、语料记音等方面对耒阳方言的研究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而在语言特征和文化渊源方面则详细阐述了耒阳方言与客家话的密切关系。从而明晰了耒阳方言属于客家话区并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推断,更是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内涵的,这是站在另一个维度上来把握耒阳方言属性的体现,而地方史料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客家人的迁徙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耒阳县志》便是对耒阳方言语言历史源的最有力的阐述和语言证明;
不同于上述两派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李蓝先生在有关湖南方言分区的问题上独辟蹊径地采用了声韵调系统三重投影法,对有关湖南方言的分区做出了划时代性的整合,并且别具一格地运用了湖南花鼓戏的流行区域示例做出了相关的验证。逻辑严密,理据鲜明地对各方言分支的隶属度做出了计量分析,通过准确的统计,摆明了耒阳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方言的立场。并且根据声韵调系统三重投影法中的音系表指出,湖南省内部不存在真正的赣方言点,但赣语的影响可从湘赣交界的混杂性、独立型方言点中可以看出来。这无疑就果断地否定了以鲍厚星先生为代表的关于湖南方言分区中耒阳方言的划分问题。李蓝先生还指出,他的分区不同于各家,不仅仅是在方法论上的不同,也是语言学观点方面的差异。他强调从语言事实出发,结合使用者的心理活动、价值观念、不同方言的交际功能等来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否定了历史上的移民和现代方言面貌一因一果的直线决定关系,对“移民决定说”的理论提出了置疑,主张方言分区必须考虑当下语言事实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钟隆林先生等学者的观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些研究成果在他的《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一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三、耒阳方言系统研究
对耒阳方言的分区的不同学术观点,与其说是对语言研究参照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不如说是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动态趋向而导致了语言学家对于语言研究的不同表达。而确定分区,不是简单地对方言进行人为的归类和方言模板的分割,而是通过归类有效地完善整个方言体系的构建,深化具体方言的研究。对于耒阳方言究竟是隶属于赣语,客家方言,还是西南官话,不能只是单纯地对照三派学术观点从而条件地选择一方进行研究,而应该试图针对有效的语言材料,尊重客观的语言事实,采取科学的语言分析方法去重新审视耒阳方言的归向问题。
而在这里,我们试图从背景文化、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来展示耒阳方言,至于关于其中的隶属问题就唯有之后的对比研究才能得出相关的结论了。
(一)背景文化研究
宏观上来看耒阳方言,它与客家方言以及客家人的迁徙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客家人的祖先是古代中原地区躲避战乱而南迁的汉族居民。客家人由江南赣南地区大批迁徙到耒阳,时间主要集中在元末明初之际,由战乱引起。《耒阳县志》中记载:“洪武元年,常遇春下湘潭辰永诸州。指挥使丁德兴定湘南衡诸郡,四月耒阳始遣人降。”元末明初的战乱,使耒阳人口锐减,大量土地闲置。这时,大量江西客家人陆续迁徙至耒阳县境。而有关《耒阳县志》中《姓氏源流》整理出来的地方史料也进一步证实了耒阳人和客家人的关系。翻开《钟氏族谱》、《王氏族谱》等各姓氏的族谱,大都记录了关于这些姓氏迁入耒阳境内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相关的历史渊源。而其中,与客家人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所以,不难看出,推断耒阳方言属于客家方言,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凭空臆测,而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从这个层面看,耒阳方言应当被划分在客家话区。
(二)耒阳方言语音研究
下面试着从声韵调三个层面做出详细的分析:
在声母方面,耒阳方言所具有的语音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无论平仄,一般都读送气清音。比如:“大”、“在”、“谢”等汉字;②没有舌尖中、浊、鼻音n,普通话中一般出现舌尖中、浊、鼻音n的地方,在耒阳方言中都读成舌尖中、浊、边音l,个别字“女”、“年”、“娘”失去声母;③舌面后、浊、鼻音ng在耒阳方言中能作为声母与韵母合拼,如汉字“我”;④耒阳方言中没有翘舌音;⑤无合口零声母字,存在较多的v声母字,如:“文”、“为”等;⑥不存在舌尖后、浊、擦音r,以舌尖后、浊、擦音r为声母的汉字以零声母规则拼合;
在韵母方面,耒阳方言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无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er;②复韵母单音化,如ai、ei、au、ou、iau、iou、uai;③鼻音韵尾消失,而只有鼻化韵,如“方”等汉字;④耒阳方言有自成音节的鼻音韵母n,如“唔”;⑤没有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i;
在声调方面,耒阳方言也存在着其自己的方言特色,具体可以作如下分析:①全浊上声归去不定,部分归于上声,部分归于阴平,另一部分仍保留上声;②去声消失,归入其他声调(存在争议);③轻声现象显著,耒阳方言中的轻声词初步统计有九百多个;④存在着连续变调的情况,双音节变调中,当去声与其他声调相连,调值由213变为21,如材料中的“地方”,当阳平位于阴平后时,阳平的调值由35变为55,如材料中的“生活”;⑤在耒阳方言里,口语中的常用词读重音,新词、科技术语、文言词不读重音,另外,实词大多能读重音,虚词不能读重音;⑥耒阳方言有鼻辅音使元音变为鼻化元音的同化现象,如,汉字“米”由于声母m,韵母i就相应会发生鼻化。
除此之外,耒阳方言还大量存在着文白异读的现象。也就是说,同一个字,在意义相同的情况下,读书音和说话音很不相同。比如“谢”、“造”两个字就存在着很明显的文白异读情况。文白异读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今语音演化的历史,具有极其丰富的研究价值。
(三)耒阳方言语法研究
语法不同于逻辑和修辞,它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对语言进行语法研究时探寻语言规则的体现。它也不同于语音和词汇,相比而言,语法的规则性和系统性更强,组织性也更为紧密。每一种语言都会通过它固有的语法事实来展现其本身的语言特色。耒阳方言也是如此。
接下来就从以下几个点来试着整理一下耒阳方言的语法特点。
我们都清楚,在普通话话中,我们把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称为“把”字句。“把”字句的出现和运用标志着处置式的产生。而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现代汉语》教材中也明确归纳了有关“把”字句的四个特点:①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至少也要用动词的重叠式;②“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会带上“这、那”一类的修饰语;③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因此,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和“有、没有”等不能用来做谓语动词;④“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
对比分析耒阳方言中的“把”字句形式,基本上满足上述普通话中“把”字句存在的四个特点,但是又存在着严格意义上的不同:
首先,在耒阳方言中,存在“把”字句这一类处置形式的句子,也就是说存在“把”字形式,但是不存在“把”这个独立的汉字。所有跟普通话“把”字句中“把”相关的字眼全部由另一个字“”来替代,而“”属于方言中的特殊词汇;
第二,普通话中,“把”字句的“把”,和耒阳方言中的“”,虽然在耒阳方言“”字句(姑且把耒阳方言中的“把”字句称为“”字句)中,是等同的,但是,两者的词汇范畴不一样。“”不仅能等同于“把”,它还有“拿”、“用”的意思。这是“把”字所不具有的。话句话说,“”字在耒阳方言中意思更多元,用法更广阔;
第三,耒阳方言中的“”字句比普通话中的“把”字句使用频率更高,口语化色彩更强。比方说,“以英语为专业”在普通话中可以换作“把”字句来表达:“把英语当做专业”。在文章中,虽然语言表达仍然正确,但是这样表达显得生硬,在语境中语感弱、不自然,与一般普通话的语言表达习惯不一致。而如果在耒阳方言里,“以英语为专业”必须换做“”字句进行表达才符合语言习惯,不这样表达甚至会让人听不懂,影响交流。
据研究,耒阳方言中对“”字句的使用远远高于普通话中对“把”字句的使用,一方面可能与耒阳方言中当地人喜好使用处置式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字无论口语程度和词汇丰富性都比“把”更强;
第四,根据,黄廖本的《现代汉语》对“把”字句特点分析的第一点,其中说到“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至少也要用动词的重叠式。”例如,“小明把作业做完了。”普通话中最后的“了”,一方面是表示完成,是句子完整的标志,另一方面,也是满足普通话中“把”字句后面通常带有补语或动态助词的前提。这一点在耒阳方言中虽然一样,但是,耒阳方言中没有“了”这个汉字表达,与此相对地,换做“得”或者“哒”;
第五,普通话中“把”字句的第二个特点:“‘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会带上‘这、那’一类的修饰语”,这一点在耒阳方言中也相差无几,但是耒阳方言中“这”字的表达不用“这”而用“个”,这也是耒阳方言中“”字句的不同之处。
有关耒阳方言的语法特点还有很多,这里只是根据材料试着从“把”字句的角度进行分析。
四、结论
耒阳方言,无论从隶属问题、文化背景、语音特点、词汇特征还是语法规律上,都具有相当大的语言研究价值。由于历史沿革、文化传承、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原因,耒阳方言良好地保存了其独特的方言特色,对方言学、音韵学的深入研究发展也能够提供必要的参照。(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钟隆林,王箕裘.耒阳方言研究.巴蜀书社.2008
[2]李蓝.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语言研究.1994
[3]鲍厚星,颜森.湖南方言的分区.方言.1986
[4]钟隆林.湖南省耒阳方言记略.方言.1987
[5]彭巧燕.耒阳方言和普通话.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
[6]罗兰英.耒阳方言音系.湘南学院学报.2005
[7]鲍厚星,陈晖.湘语的分区.方言.2005
[8]王箕裘.耒阳方言的词汇特点.语言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