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心理 心理疾病分析 心态
技工生的学习包括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是学生心理生活的核心,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会影响知识的掌握,而且会影响日常情绪,影响他们在群体中的地位,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所以,在校学习问题是技工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的不适应、学习疲劳、学业不良和考试焦虑,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由一个学校进入另一个学校,新的环境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新的学科、新的授课方法、新的管理方式都需要学生做出调整。如果学生不能及时调整或适应不够,就会出现适应不良,造成不适应的心理问题,即出现学习疲劳。长期处于心理疲劳的学生容易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业不良,恐惧考试即考试焦虑。过度的考试焦虑常会导致心理紊乱,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技工生的行为问题常常表现为撒谎和攻击性。在不良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撒谎是很普遍的,而且撒谎的学生时刻都会担心谎言败露而心神不宁,甚至寝食难安;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学生说了谎话,表面上装得很平静,其实内心是忐忑不安。无论哪种,撒谎的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负疚感,容易做出有害他人的行为即攻击性。具有攻击性的学生往往缺乏同情心,他们很容易发展成为具有某种病态心理的人。
技工生的情绪问题日常表现为忧郁、恐惧和压抑。忧郁是技工生常见的一种情绪困扰,长期处于忧郁状态的人容易导致忧郁症,从而导致兴趣衰退、缺乏自信、精力减退、封闭退缩、悲观失望,于是对生活、学习等产生了恐惧。恐惧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保护自身的一种先天机制,但如果恐惧过分或不必要,难以克服和抑制,那么这种恐惧就是情绪障碍。长期的恐惧会使学生感到有无形的力量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加以限制,以致不能充分流露和发挥,即压抑感。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如果长期积累起来,会引起好多种疾病。
技工生的人际适应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技工生马上面临着走向社会,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影响到今后的发展。技工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主要问题是不合群、冷漠、孤僻、退缩或过于沉默,同学之间常常表现为勾心斗角、相互挖苦、拆台等。
技工生的人格问题主要有骄傲与自卑、嫉妒、多疑等。骄傲的学生总是过高地估价自己,对人对事都表现出傲慢、狂妄的神态;自卑的学生总是过低地估价自己,总觉得低人一等。骄傲的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时趾高气扬,遇到挫折则情绪一落千丈;自卑的学生不管成功与失败,都表现为意志消沉、无精打采。自卑的学生容易产生畸形的情绪表现,对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不满即嫉妒,嫉妒会恶化人际关系,也有害于自己的身体健康。
技工生的心理问题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不良的社会风气及某些畸形的社会关系、单亲家庭、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学校的不良因素如教育目标失当、教育方法失当、教育组织形式失当等也是致命的因素,因为技工生的心理非常的脆弱,加之从小学到初中一直被老师和同学冷落,自卑感很强,而且特别敏感。
技工生的逆反心理问题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情境相悖逆反心理、信度可疑逆反心理、禁果诱惑逆反心理、态度对立逆反心理、超限刺激逆反心理、自主倾向逆反心理、归因失真逆反心理、评定失实逆反心理,无论哪种都是不按照特定的目的与要求去采取相应的行动,总是做出相违背或相反的习惯性抗拒的反应。
技工生的心理障碍有学习障碍、行为障碍、人际交往障碍、进食障碍和睡眠障碍,其中学习障碍、行为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比较常见。学习障碍就是不能通过听、说、读、写、算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去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现象,常常表现为注意障碍、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行为障碍就是不能适应正常的环境而引起行为异常的现象,其表现往往有两极性。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为:不能交往、缺乏信心、不能合群、角色错认、言行过激、自我封闭和沟通过度。
关键词:“问题”学生; 心理问题; 家庭干预措施; 班级干预措施
一、案例描述
1.小元的问题
2010年小元刚来到我班的时候,第一眼看上去小元十分可爱:皮肤白皙,长得高高大大,理一个小平头,小小的眼睛很是吸引人。但很快我就发现一切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美好。小元在幼儿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是注意力不集中,在教学活动中要不就是自顾自地玩、搞小动作,要不就是去招惹别的同学;其次是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做游戏、排队时就一个人站在旁边;还有就是性格倔强,不听从老师的指令:有一次在玩小汽车,时间到了也不肯下来,老师叫也不听,最后老师把他拉出来的时候,他握紧拳头,瞪着小眼,好像要把老师痛打一番。那种“凶恶、愤怒”的眼光,至今让我难忘;最后就是和小朋友之间关系极差,经常和小朋友抢玩具,打架,还经常把别的孩子推倒或抓伤。别的孩子也不愿意和他玩,看到他都离他远远的。小元的到来成了我的噩梦,经常为他的事焦头烂额,处理他的事情比如:联系小元的家长,向他的妈妈报告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处理别的家长对小元的投诉等等这些都是家常便饭。我也经常对小元进行教育和劝导,要求家长协助教育等但效果不明显,有时对他批评以后,小元不但没什么改变甚至对老师也很敌视。
2.对小元问题原因分析和诊断
为了解决小元的问题,我查阅相关的书籍和网络文章,特别是一些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行为习惯和性格方面的书和资料;我对这个孩子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对他进行多次的家访,和他的家长进行深入的谈心,从而了解了小元的生活习惯和他的成长经历。平时注意观察小元的一举一动,经常找机会和他聊天,并从和他住同一小区的小朋友和家长了解他们对小元及其父母的看法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逐渐摸清了小元家的基本情况:小元爸爸是一个香港人,在深圳和香港之间做生意,但大多数时间都在香港,一个月只有一小段时间在深圳和小元母子同住,即使是回到深圳同住也因为应酬多也经常很晚回家或者早早出去。妈妈是湖南人,没有上班,只是在家里带小孩。上幼儿园之前有请保姆,但保姆也经常换,不是很稳定。妈妈以前不带小孩的时候就去找朋友打麻将,有时也打得很晚。爸爸在深圳和香港做生意,家里经济还算比较富裕,又因为小元是爸爸年纪较大才得来的儿子,所以他爸爸特别宠孩子,可以说对小元是过于溺爱了――例如回到深圳去逛商场,不管东西有多贵,孩子喜欢什么就买什么,物质上对他的给予可以说是毫无节制。小元喜欢到车上玩方向盘,想玩开车,爸爸就带着小元一起开车,让小元也坐在驾驶位上和爸爸一起控制方向盘等,毫无安全意识。只要小元开心,小元爸爸觉得一切都无所谓。平时只要是母子一起,妈妈也很疼孩子。但有时妈妈却显得很矛盾,一方面非常爱孩子,看到孩子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小元不小心摔倒了,妈妈赶快去扶,一点小擦伤也心疼得不得了;有时,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玩,妈妈也很紧张,担心自己孩子受到伤害;和别的孩子争执和抢玩具时,妈妈会有意偏向自己的孩子;孩子一生病,妈妈更是着急得不得了等等。但另一方面,妈妈又显得很急燥,缺少耐心,比如孩子不吃饭,妈妈会大声的骂他和打他;小元不肯洗澡也会打他,做事很慢、很拖拉时也会打他。小元犟脾气、顶牛的时候更会被痛打一番。
这就是所了解到的小元的基本情况。我判断小元这孩子之所以在幼儿园出现以上种种表现,是源于小元的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家庭环境以及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使小元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对其产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进行了如下分析:
首先,小元爸爸经常不在小元身边,造成小元缺少父爱。当看到别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陪在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睡觉,而自己爸爸却经常不在,只有妈妈在身边。这些会造成小元没有安全感和心理不平衡。有时小元爸爸离开时没有告知小元,这就更加加重了小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缺少安全感和焦虑,就造成了小元的攻击性。心理不平衡的结果就是当小元的爸爸回来时,小元就会加倍地提出要求,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而小元爸爸出于不能经常陪在小元身边而内疚,就都一一满足了小元的各种要求。不适度的爱、放松教育和无节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无生活常规和准则这就造成小元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性格。小元母亲反复无常的脾气,粗暴的态度,这些影响了小元,造成了小元情绪不稳定,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形成粗暴的性格。也正是在和妈妈的粗暴的对抗中,形成了小元执拗、倔强的性格。小元母亲在处理小元和其他小朋友的关系上用了不恰当方式、方法,这使小元成了一个不会和别人相处,不懂得如何处理与同伴关系的孩子,而成为了一个只知道使用暴力的“暴君”。
3.对小元的教育和干预措施
通过分析小元“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根据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等方法,确定如下三方面的干预措施:
第一,班级中的干预措施
在平时给予小元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主动和小元接近,和他谈心,做他的知心朋友,消除他的敌对心理。当他情绪不稳定时,摸摸他的头,抱一抱他,让他平静下来再和他慢慢交流,探讨原因,帮助他缓解焦虑与不安。让小元体验到老师对他的呵护与关怀,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消除他的不安全感。主动给小元找好朋友,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引导他如何和别人交朋友,使小元慢慢学会与别人相处,融入到小朋友中去。除此之外,对小元的各种不当行为进行纠正,对他提出简单明了的规则,例如待人接物的规矩,作息的规范,班级的规矩等等,并要求他坚持执行。这些规则使小元知道,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不受限限制的。让小元知道当他破坏这些规矩时,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例如玩完的玩具不收拾好的话,下次再玩的时候玩具会自己“藏起来”,不愿意和他做朋友。利用这些来改变他任性妄为的习惯。在区域活动中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如 “角色扮演”,让他体会到做父母 “照顾”自己小孩的艰辛,从而更深刻地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
第二,家庭干预措施
家庭是小元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因此,要想方设法尽可能消除这“致病源”。我和他父母进行深入交流,提出让父亲尽量多抽时间和小元在一起、平时多和孩子交流、多进行一家三口的亲子活动等。要求小元父亲离家时,要和小元说明情况,不要因为怕孩子哭就偷偷摸摸地走,消除小元没安全感的焦虑心理。平时注意满足小元合理的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给予拒绝,但要和他说明道理。在家的各种行为也要像幼儿园那样要规范,不能恣意妄为。对于小元妈妈,平时要克制自己的脾气,不要对孩子动粗,情绪不要在两个极端中来回,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育妈妈不要太过于紧张自己的孩子,在小区内和其他孩子争执时,让孩子学会处理和别的小朋友的关系,不要一味偏帮袒护小元。通过一次次的沟通,交流,小元的父母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家庭教育的不足,对这些干预措施非常理解和支持,并认真按照我提出的建议来实行,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小元,让小元有安全感,消除小元的焦虑,也让小元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第三,社区的干预措施
我动员我班上和小元同一社区的小朋友和他交朋友,让社区小朋友的家长带小朋友去小元家玩,和小元一起看书、玩游戏。也让小元的妈妈带小元去社区其他小朋友的家里玩。让小元去参加其他小朋友的生日晚会,也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参加小元的生日晚会。这些干预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小元学会与人交往,消除他孤独和被排斥的心理。
4.干预的成果
通过两个多学期的努力,在班级老师的通力合作下,在家长的努力下,以及其他小朋友和家长的协助下,小元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人变得开朗了,会主动和老师打招呼,而且甚至还会和幼儿园的保安打招呼,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在班级里也能够较好地听从老师的指示,遵守班级常规。在课堂上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能够认真听讲,对老师的提问有时还能主动举手发言。在与同伴交往方面表现也更温和了,会主动找小伙伴一起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也会比较有礼貌地提要求。乱发脾气,情绪冲动的现象大为减少,虽有时还会和别的孩子发生矛盾,但次数和频率大为减少。至于在家的情况,据妈妈介绍,小元比以前听话多了,比如会自己吃饭了、到商场毫无节制地要求买玩具的现象也大为减少。在小区里也能和别的小孩一起玩友好地玩耍了。
二、案例的反思
反思一:儿童的“问题”行为背后有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值得重视。
一个人的心理决定一个人行为。一个人的行为反应了一个人的心理。小元在幼儿园的各种问题行为,必然“隐藏”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儿童,如果我们不进行认真、系统、深入的分析,只是出了一个问题就教育一个问题这样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批评和说教,恐怕只是一时的效果,对他的“问题”行为难有很大的改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要想解决儿童的行为问题,关键是找出心理问题。找出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原因找出对应的措施,才能取得效果。
虽然小元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特例,但是说明了我们现在这个处在快速转型期的社会,由于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像深圳这样的工商业高度发达,像小元这样父母异地分居的孩子,父母工作忙,对孩子关心不够的社会里,儿童心理问题比以往明显增多。孩子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国家也逐渐注意到这个问题,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过去的一些老的观念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健康康就可高枕无忧的那种观念应该摒弃,而是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即身体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同等重要。
反思二: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教育孩子的干预措施需要各方面合力。
小元的干预效果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原因在于采取了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面同时努力合作,同时发力。在幼儿园里让小元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消除不安全感和焦虑。培养小元正确的行为规范。在家里,让小元感受父母的爱,同样让父母给他正确的行为规范。在社区,体会到周围邻居的爱,学会正确与人相处等等。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三方面同时努力朝一个方向努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试想,如果小元在幼儿园接受的是一种教育,回到家后接受的是父母的另外一种教育,来到社区后又是另外一种教育,那必然会让小元无所适从。所以,这又对老师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当好一个老师,不但要教好孩子,还要“教好”孩子的父母和社区周围的人。这其实就是一种沟通能力,要求老师要提升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和家长、社区做好沟通,让家长、社区配合我们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辅导》华东师大出版社 郑日昌陈永胜著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出版社,陈家麟著
[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指导解读》中国林业出版社,王建平编著
[4]《儿童游戏疗法心理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徐光兴 主编
[5] 网络博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幼儿教师职责》作者未知,来源广州师范学院
我们常常在一些非专业报刊杂志上看到一些危言耸听的数字,如我国人群中精神疾病发生率已达20%~30%,大学生中的心理障碍发生率已达70%~80%,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将不断增加。显然,这有些夸大其词了,这里很可能是将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混为一谈了。
首先,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比较局限,尚未泛化,反应不甚剧烈,且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的暂时心理紊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短暂焦虑、一时的不高兴或烦恼,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尚未有明显影响,临床上没有构成可辨认的综合征。这是正常人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一般的心理咨询来解决。
心理障碍是指初始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和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伴有人格缺陷。这类人已有了明显的临床综合征,如焦虑症、惊恐障碍、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但这些心理障碍的病人并非精神病人,他们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这类病人本人感到痛苦,迫切要求帮助,是医学心理咨询的合适对象。
精神疾病则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这类病人丧失现实检验能力,出现幻觉、妄想,并且常常不认识自己的病态,拒绝求医。这类病人需接收专科诊治,使用抗精神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辅以适当的心理治疗。
试想在人生的长河中,又有几个人没有发生过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呢?考试失败后的哀声叹气,无故受责备后的愤愤不平,财产受损后的悲痛欲绝,好友分手后的离愁别绪,等等。这些不良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几小时、几天也就烟消云散了,如果把他们都划入心理障碍的范围中去,则有点虚张声势。其实,在总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不过1%,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也只有5%~10%。那些危言耸听的数字,很可能是混淆了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的概念。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会不会不断增加呢?有专家认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紧张性增加,知识更新快,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并不能预示心理应激及其相关疾病与日俱增,以致前景甚忧。而实际情况是,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与社会福利措施的改善,饥寒交迫的最严重的生存应激消失了;随着每周工作日和每天工作日寸的减少,休闲和娱乐时间的增加,职业应激的程度可能下降;随着电脑和自动化技术、遥感和遥控技术的发展,脑力和体力劳动强度的减少与效率的增加,劳动将成为人们的需要和爱好,而不是负担与应激。因而随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的水平、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程度都将获得提高。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妇产科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产科患者135例,妇科患者145例;已婚女性232例,未婚女性48例;年龄17~30岁116例,31~45岁125例,>45岁39例;正常临产102例,流产57例,胎盘早破43例,宫外孕31例,胎盘前置24例,黄体破裂13例,盆腔炎8例,功能性子宫出血2例。
1.2评定方法
通过自然观察法、交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进行心理问题评估,观察内容主要为疾病对患者心理及情绪产生的不同影响,同时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最终依据分析结果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
2结果
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可知,280例妇产科急诊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害羞自卑、情绪焦虑以及恐惧紧张。其中102例正常临产患者中,出现害羞自卑、情绪焦虑、恐惧紧张者分别为3例(2.94%)、76例(74.51%)、38例(37.25%);57例流产患者中,出现害羞自卑、情绪焦虑、恐惧紧张者分别为11例(19.30%)、27例(47.37%)、43例(75.44%);43例胎盘早破患者中,出现害羞自卑、情绪焦虑、恐惧紧张者分别为1例(2.33%)、36例(83.72%)、35例(81.40%);31例宫外孕患者中,出现害羞自卑、情绪焦虑、恐惧紧张者分别为3例(2.94%)、27例(87.10%)、28例(90.32%);24例胎盘前置患者中,出现害羞自卑、情绪焦虑、恐惧紧张者分别为0例、24例(100%)、20例(83.33%);13例黄体破裂患者中,出现害羞自卑、情绪焦虑、恐惧紧张者分别为1例(7.69%)、9例(69.23%)、12例(92.31%);8例盆腔炎患者中,出现害羞自卑、情绪焦虑、恐惧紧张者分别为2例(25.00%)、6例(75.00%)、7例(87.50%);2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中,出现害羞自卑、情绪焦虑、恐惧紧张者分别为0例、2例(100%)、1例(50.00%)。
3讨论
3.1心理问题诱因分析
临床研究证明,妇产科急诊患者往往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以及自卑害羞等心理问题。笔者在研究时发现存在病理妊娠患者产生心理问题比例是正常妊娠患者的1.5~2倍。很多妊娠患者在分娩的过程总,由于节律性宫缩痛会导致其会产生恐惧、紧张的负面情绪,而病理妊娠患者往往由于担心胎儿是否伴有疾病等心理以及是否健康等问题,而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妇产科急诊患者因疾病本身造成的疼痛或不适,以及出现病理性出血症状时会进一步加重其心理负担。此外,还有部分妇产科急诊患者因经济因素而产生不良情绪。而与性生活有一定关系的疾病,如流产、黄体破裂以及盆腔炎等,患者出现害羞情绪的比例较高。
3.2临床护理干预
①在就诊初期阶段,护理人员应当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认真对待患者,通过科学而正确的沟通询问患者主观感受。对于情绪较为敏感的患者应给予足够耐心,并且还要充分掌握好各项医疗操作技巧;对一些较为害羞的妇产科患者应当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消除不良情绪。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与理解,引导患者积极配合诊断与治疗。②对于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患者,急诊医生应当适当加快节奏,尽量做到轻、稳、准,进一步降低患者痛苦,提高其对治疗的安全感与信息。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尽量放松心情,鼓励家属陪伴在身边。③实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对于出现情绪焦虑、紧张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病情变化,后期的病情进展,从而使患者意识到治疗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工作的开展。同时,家属思想工作也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应当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鼓励患者安心接受治疗,从而缓解负面心情。
4结语
【关键词】 手术行为;心理需求
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能使患者产生一系列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可导致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变化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在现代护理工作中起取了不可或失的重要作用,我科通过对200例手术患者进行观察,并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观察200例手术患者,男110例,女90例,最大78岁,最小8岁;腰麻120例,连续硬膜外65例,臂从麻醉15例。
2 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2.1 紧张和焦虑160例,占80% ,紧张和焦虑是患者最初的情绪变化,产生紧张和焦虑的原因有三点:(1)对手术的不了解或期望过高;(2)对手术室特殊环境的恐惧心理;(3)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不足。而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可使只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脉博加快,机体免疫功能改变从而降低对手术的耐受力。
2.2 疼痛140例, 占70% ,特别是年龄较小和女性患者,患者都希望术中多用些麻醉药,以减轻术中、术后疼痛,消除恐惧心理。
2.3 忧郁100例,占50% ,产生忧郁情绪的原因很多,如女性患者或因子宫、卵巢和乳房切除怕手术并发症,怕影响性生活,担心是否会失去女性特点和容貌,截肢患者担心以后的自身形象、生活能力受到影响,部分病人担心经济问题,性因病致贫、人财两空,该类患者主要表现为忧愁、多虑情绪极不稳定。
3 护理措施
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实施的越早越好。术前一天,手术室护士应到病房了解病人基本情况,简要介绍手术室环境,麻醉方法、麻醉药的作用和副作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可靠性,及需要患者的配合。协助病房护士做好病人的术前准备工作。对于情绪过分紧张患者,应建议医生给安定等镇静剂,对于担心经济的患者,应向患者说明:您的担心我们会认真考虑,术中我们会根据您的经济状况保证情况下,控制高费用物品的使用,请您放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当患者到达手术室后,护士应热情接待,解答患者的疑问,担心疼痛者,应告诉患者一般情况下,手术是在充分麻醉、安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感到疼痛应如实反映,麻醉师会根据手术需要辅助用些镇静药,可能您一觉醒来,手术已经结束了。同时,手术过程中,器械操作要轻,尽量不出声响,与手术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手术间内,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严谨有礼,术中术后不谈与手术无关且引起患者猜忌的话题。术中巡回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做到安慰和细心相结合,尊重、理解、体谅他们,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不要过早暴露患者的、乳房、臀部,尊重其自尊心,减轻羞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