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状元的学习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探状元笔记的真材实料】
高考结束后,原为高考尖子班学生的小吴原本想在暑期里打工赚些零花钱,但寻找多次无果、在某次突发灵感后,她决定到街上卖自己高中三年里所积累的笔记。关于这一想法,小吴解释说:“我的高考成绩在南京市也是名列前茅的。有些学弟学妹虽然很努力、很用功,但成绩总是上不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方法不对。我所记录的笔记里,记载了大量解题的思路,对于刚才说的那类学弟学妹一定有用处。”从与小吴的对话中,笔者发现,小吴的这一想法与许多购买“状元笔记”的家长的想法相契合。大多数“破财”购买状元笔记的家长,大都抱着为自己孩子高考寻“捷径”的心态。
但据笔者了解,状元笔记买的人多,但用的人少。一些准高三学生对父母买回来的状元笔记表示说:“父母一再强调买回来的笔记是高考状元的,让我多看看。但是他们的一再强调反而让我不想看。”另一部分看了状元笔记的学生则表示:“状元笔记里的部分科目所记载的内容的确挺有用处,但也有些完全看不懂是什么意思。”
就笔者来看,状元笔记一如某些教育学者所说的那样,并不是堆出来的。所谓的“状元笔记”必定蕴含着高考状元良好的学习方法。但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给了不适合使用的人,也不会有太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认为,高中家长不应抢购状元笔记,而应更加理性地选择,勿被商家煽动的“好处”蒙蔽双眼。
【仔细甄选切勿上当】
翻开一些出版社整理出版的状元笔记系列从书,可以看到里面包括教材详解、解题技巧等栏目。但实际上,在市场上销售的状元笔记鱼目混杂,若购物者不睁大眼睛购买,很容易上当受骗,以下,笔者简单介绍几种挑选状元笔记的方法。
观笔迹 看评论 网络中出售的一些状元笔记号称是某高考状元的手写版。对于这一类“手写版”的状元笔记,购买者需要看清商家给出的笔记截图,以了解笔记中的笔迹是否易看易辨,避免购买一些笔迹不清或是不易辨别的笔记。此外,在购买时,购买者还需要看一看网页下方的评论,最好是看中评或是差评的内容,好评的内容可以看,但不用在意,这是因为部分好评有可能是商家自我炒作邀人写出来的。
有些家长对孩子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孩子脑子也不笨,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回家不停看书做作业也没闲着,周末还请家教,可孩子学习上就是“中不溜”,咋就不拔尖呢?看看邻居的孩子,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总拿大奖,是人见人夸的“尖子生”。再说远房亲戚的孩子某某,品学兼优,高考都不用参加,直接保送重点大学。
高考状元有啥特质
其实,大多数孩子智商差别不大,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成绩特别突出成为出类拔萃的“高考状元”,有的孩子却表现平平。教育学家把其归为非智力因素差异,即生活、学习环境、习惯和方法等因素。高考状元大多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强烈的学习动机
真正“尖子生”不是被逼出来的,而是自己对未来有目标,有志向,有自主学习的动力愿望。对所学知识和探索未知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没有这些基础,就会演变成为了学习而学习或是为了父母而学习。
2、坚强的意志
苏轼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意志坚强的学生不逃避问题,不回避困难。他们能不断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提升信心,正确对待外界压力,变压力为动力。这样的特质能避免将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焦虑上,提高学习效率。
3、专心致志
专注于所要做的事情是成功的第一大要素。青少年只有善于克制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完成自己的职责,才有成功的希望。
4、富有创造性
高考状元勤于动脑,对学习中的问题不满足于知其一,喜欢从各方面积极思考,寻根究底。对解答不仅满足于“会”,而且追求“熟”和“巧”,喜欢用新颖或特殊的方法解答问题。
5、良好的习惯
习惯决定成败!成与败是好习惯与坏习惯的不同结果。高考状元们的好习惯成就了好成绩。合理安排时间,专时专用。高考状元知道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课堂上听讲记笔记,绝不想课外的内容,做作业时专心不会去想动画片情节,玩时则全然放松不必顾虑没完成的任务。合理利用时间,效果自然错不了。
8条教育军规成就“状元”品质
高考状元具有的优良品质,与家长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1、处处留意是学问,多思多想最重要
高考状元热衷的不仅是学习,更是思考。
安徽状元孙萌说“享受学习才是最高境界”。理科状元们往往热衷逻辑与推理;文科状元们爱阅读,善表达,和不同人聊天也能成为他们的爱好。
善于思考、渴望知R的习惯则源于父母在幼时的启发。孙萌的妈妈说“如果是一个场景,我们就尽可能带孩子去观察多体验,让孩子‘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
2、学会放手,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几乎所有的状元爸妈们都提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名清华“学霸”说,是爸妈尊重与放手让他学会了遇事不逃,主动思考。
高考状元们普遍独立自主。他们享有更多的自主时间,不喜欢“等、靠、喂”,更倾向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课堂外更多涉猎其它领域,本着思维“最近发展区”的认识规律,开发智能、激发想象、整合知识,使大脑中感性和理性知识对应和谐、达到统一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境界。
3、注重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孩子们很少提起父母口头的教诲,更多是父母行动上的感染。
安徽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也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不说什么,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看书,我也不好意思不看了。”
时间是公平的,开发“边角余料”的零碎时间特别关键。广东状元黄海涛说,“我爸是大亚湾核电的副总工程师,他会随处学习,‘见缝插针’。每天洗漱整理时听英语,路上听新闻,在餐桌等上菜的几分钟都会查阅资料。他的习惯极大影响了我,学会善于利用零碎时间,我高一时就开始背英文字典,在食堂排队打饭时、上侧所时、外出坐公车时等,坚持一天背两三个英文单词,到高考前,虽然还没整本背完,但我懂的单词却比同学多好几倍。当然,我的英语高考成绩是满分,应该说,跟这三年坚持背英文字典是不无关系的。”
也许,这就是高考状元比别人时间多的原因。别小看这些零碎时间,日积月累就很可观了。
4、指导孩子阅读经典,培养语感,拓展思维
小时候看世界名著,大一些再读大家经典,是许多状元提到的阅读之路。
北京语文高考成绩148分的孙婧妍提到: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阅读的培育也离不开父母的引导,从小父母就爱给她读故事。
江西文科状元,也是当年唯一作文满分的林子云说,“妈妈从小就常带我逛书店,周日上午泡在图书馆是常事。从小学开始我就养成喜爱阅读,乐于阅读,博览群书,边读边想,边想边问,这可能是作文写得好的主要原因。”妈妈教导我说,“读书就是学习、积淀的过程。信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人的观念日新月异,不读书不看报,孤陋寡闻,何以能创新和发展?要写好作文,更要读经典,读名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错。”
5、学习和做人一样,关键在多反思、善总结、会提炼
辽宁高考状元沈宝元的父亲是位中学特级教师,曾对他说:学习的过程关键在反思、总结,找到知识的规律、方法的窍门,总结提炼成功的学习经验,总结提炼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多反思、善总结、会提炼,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风格。聚沙成塔,日积月累,量变引起质变。不能陷在题海中,做题不在多,关键在总结。
有调查显示,96%的状元不赞成“题海战术”,但99%的状元都会有错题集。沈宝元认为做题在质不在量,题型就那么多,把盲点找出来就“无敌”了。
广西理科状元张新星认为习惯性的反思很重要。《礼记》有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学习上的反思贯穿于听课、做作业、考试等阶段。想想老师为什么着重讲这个内容,想想题目考的是什么内容,想想没做对的题卡在哪里……在介绍学习经验时他说:“有人说数学成绩好的人聪明,这不尽然。数学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基础掌握牢固,做过比较多的题目,又对各类题目总结,特别对犯的错误认真反思,那做题就又对又快,聪明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这样做,你也会变聪明,能学好数学。”
6、制订学习计划,认真执行,作息规律,热爱运动
高考状元的家长很注意与孩子制订适合的学习计划,认真执行,井井有条。长远计划、学期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实施起来有条不紊,学习用具分类摆放,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恰恰成为高考状元的秘密武器。
绝大部分的高考状元都表示自己从不熬夜,甚至备考时也是十一点就睡,保证充分睡眠,作息规律,平时也经常运动。
北京高考状元梁思齐说平常放松的时间很多,学习效率就很高,有计划安排,就不会漫无目的地什么都做。
7、引导孩子“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爱学习,也爱生活
高考状元的家长们并不反对孩子玩耍,认为适当的玩耍有益孩子的身心健康。
梁思齐说,学玩并举,先学后玩。应该习惯把学习放在玩的前面,学时心无旁骛,玩时酣畅淋漓。
生活中,烦了就画画,累了就听歌,压力大就去跑步……谈到如何面对压力,很多状元都提到了自己的小爱好。
确实,寒窗十年,劳逸结合,学习才会成为发自内心的享受。
8、比成绩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
比起分数,父母更在意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如作业规范,字迹工整。体现的是认真、冷静、严谨的态度,更可以激发学习潜能。
“学霸们”并没有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状元们常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
有段话很好地诠释了爱与成绩的关系――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刃某逋恢邢耗殆尽。
除了学习外,大部分爸妈都表示还有更为看重的东西。
2012年高考在即,考生们在紧张复习的同时,心理状态难免出现波动,而心理波动往往导致成绩波动。许多家长为此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应读者的要求,本刊特约记者日前采访了著名心理学家、高考应试专家王极盛先生,请他就考生和家长在复习、应试、填报志愿三个阶段的心态调整进行指导。
调整心态,复习讲效率
记者(以下简称记):再有一个月就到2012年高考了,考生们到了最后冲刺的关键时刻。通常,学校在这个阶段要对考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帮助考生在考场上考出好成绩。您认为此时家长应该做点什么呢?
王极盛(以下简称王):没错,学校这时候都是一手抓学习,一手抓心理,因为只有两方面都抓好了,考生才能考出好成绩。但许多高三班主任说,心理疏导方面,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只有家校联手、双管齐下才会有效果,否则,学校减压,家长加压,考生更容易焦虑。
家长要想配合好老师,就要走出五个误区。第一个是过分关心。有些家长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伺候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影响孩子的复习心情。第二个是过分干涉。临近高考,有些家长格外紧张,对孩子进行人盯人防守,不准做这不准做那,不准吃啥不准喝啥,容易使孩子在心理上与家长对立,不利于亲子沟通。第三个是过分期待。有些家长把高考和孩子的命运联系起来,甚至和家长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指望孩子超水平发挥,非清华、北大不上。这样的愿望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在孩子心里,却是真实的压力。第四个是只重言传,不重身教。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自己却很懒散,回家就看电视、打麻将,不仅影响孩子学习,而且影响孩子的学习心态。第五个误区是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家长情绪不稳定,经常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或者夫妻经常吵架,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
记:您对高考状元有过长期、深入的调研,在调节心理方面他们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王:高考状元之所以考出好成绩,第一是实力强,第二是心态好。大多数高考状元平时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就是数一数二的,再有好心态,考场上发挥得好,获得好成绩是理所当然的事。反面的例子也有不少。山西省有一名考生,高考前成绩相当好,老师、同学都认定他就是当年的山西文科状元。大家见面不叫他名字,就叫他“状元”。结果这位考生压力太大了,在考场上心理崩溃,发挥严重失常,成绩连一本线都没过。由此可见,心态好多么重要。
记:心态好对复习有哪些具体的帮助?
王:心态好,杂念就少,学习效率就高。许多高考状元说,上课45分钟紧跟老师思路,比课后复习四五个小时都管用。别小看这条经验,到了高三,上课注意力能保持高度集中不是件容易的事。许多考生课后废寝忘食地苦读,其实效率未必高,耽误了休息,第二天注意力更涣散,恶性循环,始终处于追赶的状态,心理更脆弱。
记:考生的智力有差别,状元们的经验有多大的借鉴价值?
王:当初我也有这样的疑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渐渐认识到,状元们之所以取得好成绩,是他们把握住了高考规律,即实力加心态。这个规律适合每一名考生。当然,不是说大家都成为状元,而是在自身条件基础上正常发挥,考出理想的分数。从具体的学习方法上来看,状元们无一不深谙各学科的内在规律。比如数学,光理解概念不行,还要多做题,但做题不是越多越好,要适可而止,每一类题都要见识过,都要掌握其思维规律。这就是成功的方法。为什么很多同学题没少做,成绩却上不去?因为他不思考。
记:在高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中,一些本来成绩不错的考生成绩出现波动,您认为原因是什么?是心态不好造成的吗?
王:高考前两个月,考生出现成绩波动是正常的,也是好事,因为总比高考时出现波动好,毕竟还有时间弥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分析成绩出现波动的原因。上次考得好,这次考得差,是题的难度增加了?是考试时马虎了?还是心态问题?如果是题的难度增加了,那就不必担心,大家都一样;如果是马虎了,那下次当心些;如果是心态失衡,过于紧张或有懈怠情绪,那就要好好想一想,端正态度,重拾信心。总之,模拟考试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家长不必过于看中成绩。越是平时成绩好的考生,此时更容易出现心态问题,因为他们患得患失,太想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这类考生的家长要格外当心,平时在家注重交流,适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总谈高考结果。
稳定心态,从容上考场
记:到了高考的考场上,考生们更容易出现心态问题。您有什么防范策略和技巧?
王:应试策略和技巧因人而异,以下八条原则是高考状元们的经验,供大家参考:第一,卷子发下来之后,别着急看题目,先把自己应该填的代号填好。第二,认真听监考老师的说明。第三,做题前先浏览整张卷子,做到心里有数。第四,根据浏览的情况,大体上分配一下时间,还要留有余地。第五,做题时先易后难,不断给自己增强信心,不要一下子被难题困住,既弄坏了心情又耽误了时间。第六,选择题只要选错不扣分就尽量选,不要放弃。第七,一定要留出10分钟左右的检查时间,难题最后做不出来可以放弃,先检查简单的题,不要丢冤枉分。第八,字要写得尽量工整,让评卷老师看得懂。只要掌握这八条原则,考生一般都能顺利完成考试。
记:有些考生一上考场就紧张,难以发挥正常水平,该怎么办?
王:这样的考生是心态出了问题。我有一个自我暗示的办法,希望对他们有帮助。这个办法有三个步骤:第一步,上考场那天,考生从家里出来,路上看到同学、老师要主动说“你好”,对方想必也会回答“你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心态就好。第二步,进了考场,见到监考老师要热情地说“老师好”,老师通常也会回答“同学好”。连监考老师都说“好”,那今天的发挥还会差吗?这样,考生马上就有了安全感、力量感和被支持感,信心就有了。第三步,考生找到自己的座位后,要坐下来,闭上眼睛,缓缓地默念三遍“我一定会成功”。经过这三个步骤,考生的应试心态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记:听说您还编制了一套心理健康操,不妨教教考生,让他们在各科考试之间做一做。
王:好。这套心理健康操很简单,站着做坐着做都可以,但要全身放松,面带发自内心的微笑。具体动作是:两手自然张开,放在腰间,全身放松,默念“健美幸福”四字,念出声也行。念的时候要有节奏,还要有手指配合。念“健”的时候,双手除大拇指以外的四根手指第二关节弯曲大约90°,念“美”的时候,上述四根手指第一个关节弯曲大约90°,念“幸”的时候,张开手,握成拳,再张开手,念“福”的时候,一手握拳,一手成掌向前推,挺胸。
记:每天都要做吗?一次做几遍?
王:完整做一遍大致需要30秒,我建议考生每天都做一做,一次做9遍。晚上吃完饭后,考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效果更佳。“健美幸福”,就是健康、美丽、幸福的意思,同样是美好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考生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记:高考那几天,家长要不要送孩子进考场?
王:这个要因人而异,路太远可以送一送。不过,我不建议家长在考场外苦候,因为这样容易给考生造成心理压力,一道题做不出来就觉得对不起父母,怎么能有好的发挥?这是我对几千名考生调查的结果。
摆正心态,谨慎报志愿
记:家长对填报高考志愿非常重视,因为“填报好志愿就是给孩子加分”。请问,帮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时,家长应该注意些什么?
王:首先,考生和家长要做到知己知彼,既要知道自己的情况,也要知道目标院校的招生情况。要做到“知己”,就要摆正心态,客观对比考生平时在年级排名中的位置和高考成绩在年级排名中的位置,不要保守,也不要冒险。要做到“知彼”,可以研究招生简章,关注相关网站上的信息,将目标院校前三年的提档线平均一下,再适当考虑试题的难易变数,基本上就能估出今年的投档线,但不要轻信小道消息和高招骗子的蛊惑之言。
其次,第一志愿很重要,填报时一定要格外谨慎。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第一志愿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不要攀比,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也是摆正心态。毕竟,大学是孩子去上,不是家长去上。
记:事实上,现在孩子填报志愿大多是家长做主,孩子社会阅历浅,让他自己选择恐怕不现实。
王:孩子是不成熟,所以才需要家长帮助,但帮助不是包办代替。填报高考志愿时,家长的任务有三个:第一,收集资料;第二,与孩子共同研究、讨论;第三,出主意,但不要拿主意。填报高考志愿不仅是上哪所大学,而且是学什么专业的问题,事关孩子未来的职业方向和人生目标,决定权应该在孩子手里。形象点说,就像打仗,孩子是指挥官,家长是参谋长。如果家长是指挥官,孩子是士兵,角色就弄反了,结果通常不好。这方面的教训太多了,不再赘述。
记:有些家长认为,学文科将来不好找工作。真的是这样吗?
王: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现在大学专业设置有了不少改变,以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要,文科早已不是纯粹的文科,加入了不少理科的内容,还有很多专业是文理交叉、文理混招。比如,高考时地理是文综考试内容,到了大学里,地理的延伸学科地质学、采矿学、气象学等却是理科专业。时代在发展,社会越进步,人文科学越重要,文科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不会影响就业。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技巧;思考
最近的“数学滚出高考”风波引起了我这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在众多高中生学习调查中,大家反映最难学的是数学,确实在高中课外辅导最盛行的还是数学。数学难学而又不得不学,确实是个头痛的问题。实际上,数学对人的思维锻炼是终身的,潜移默化的,与其让“数学滚出高考”还不如来探讨学习技巧。
一、巧做笔记
很多思维细腻的学生喜欢做笔记,把老师上课的内容全记下,实际上这对于数学而言是不科学的。数学笔记力求做到“全而不齐”,即整个课堂的思路及重要的知识点可以笔录下来,其他内容主要跟老师思路来理解,尤其是一些例题,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一味地抄是不可取的。
二、会做小结
在教学中,学生经常问到的是:“老师我平常都懂了,可是为什么一到考试就不会呢?”在每个周末或者每学完一个章节后,不妨在笔记本上单独腾出一栏来做小结,小结内容包括:知识点的关联、重要公式、经典例题,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目的是打通每一章节知识点的关联,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理清思路。
三、读透课本
现在很多学校用学案,实际上我们不能脱离课本,要读透课本。笔者曾经访谈过一些高考状元,曾经有一位状元没有做过一本完整的习题册,他的方法仅仅是把课本中练习题全部做完,读透里面的知识点与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盲目的题海战术。
四、其他小技巧
将每本书重要公式和技巧以及老师上课补充的重要定理公式记录在课本第1~2页的空白处。对于类似高考这样的大型考试,有众多的练习及课本需要重新复习,我们只有在平时就把重点记录在空白页,最后关键时刻只需翻回第1~2页就可以快速复习每本书重点知识,效果显著。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具备以下几点:
1.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新的内容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
2.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不能是一种牵强附会的或逐字逐句的,而是应该是实质性的联系
在奥苏贝尔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要有价值,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这些学习技巧实际上就是更好地使数学学习有意义。
这样的学生,在我们眼里,与“优异”是沾不上边的。可能不仅周围的同学对他不屑一顾,老师也会拿他当透明吧。
可是到了高三,他却收到了美国八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且这些学校大都是全美排名前100名的名校,迈阿密大学、匹兹堡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
这名高中生在高一时也许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被这些金光闪闪的名校录取吧。
这名“幸运”的高中生就是重庆巴蜀中学国际班的朱铁果。
在我们看来并不“出色”的朱铁果,为什么在众多美国名校眼里却成了“香饽饽”了呢?让我们循着朱铁果的“幸运之路”一探究竟。
按照人们一贯的“人才观”,高三以前的朱铁果是“失败的”。
从小学到初中,朱铁果的学习成绩都算不上好,2009年,朱铁果参加全市普通高中联考,报考巴蜀中学,却以50分之差落榜。后来,父母只好将他作为“择校生”送到巴蜀中学就读。
入校后,朱铁果对无休无止的死记硬背和书山题海提不起兴趣,除了英语成绩一直不错以外,他的语文、历史、化学、政治等多门科目都红灯高悬,很快他在班上成绩倒数。
这样的成绩不要说考上重点大学,就是普通大学都难。他父母也深知这一点,好在孩子英语成绩不错,所以父母就萌生了让他出国去留学的想法。为了让朱铁果提前体验将来的留学生活,父母就让他参加了一个为期一个月的美国夏令营。没想到参加了夏令营之后,朱铁果就喜欢上了另一种在他看来“全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氛围。
高二时,朱铁果就转到了巴蜀中学国际部,但他没有选择在学校上课,而是选了一家留学培训学校学习英国高中课程。令人惊讶的是,全新的学习氛围,再加上没有了“高考应试”的强大心理压力,一直在学习上面“提不起劲”的朱铁果却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多门课程获“A”,甚至超过了班里平时成绩拔尖的同学。
多门课程获“A”以及良好的托福成绩是美国名校将朱铁果视为优秀人才加以录取的条件之一,朱铁果的炒股经历和旅行经历则是他获得青睐的两项重要砝码。
2010年,朱铁果学习了经济学,他产生了把自己积攒的1万元压岁钱拿出来炒股的想法。几个月时间,1万元就变成了近2万元,虽然到后来还是炒亏了,但是其间经历的跌宕与波折,还是让朱铁果明白了不少道理,也长了不少知识。
另外,朱铁果还是一个“不安分”的孩子,他喜欢到处旅行。每逢放假,有父母陪的话就随父母一起外出旅行,没有父母陪伴,他就自己打起背包,一个人外出旅行。虽然才十来岁,但他几乎走遍了中国,还出国去过七八个国家。在没有父母陪伴的独自旅行中,他培养了良好的自理能力、与陌生人的沟通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这些书本之外的独特经历与能力,他都详细地体现在了申请美国大学的个人材料中,对他最后的被成功录取起了重要作用。
从朱铁果的录取事件中,我们不难得到一些启示:我们发现,许多国外名校,并非“概以分数论英雄”。认真分析一下那些被国外一流大学录取的学生,我们发现这些名校注重这样一些素质:从外在看来,被录取者要有一种让人印象深刻的独特“创造力”,多才多艺并拥有特殊课外活动能力;从本质上看,被录取者要具备一种将来可以影响世界的潜力、领导力和创造力。
就算是香港大学也是如此。2005年,11名在我们看来“优秀到顶”的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不愿录取的理由是:不愿录取“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由此,我们看到近些年被国外名校青睐的“优秀人才”,无一不是具备“独特创造力”的学生。那种只知死趴在书本上,离开父母煮个鸡蛋都不会的孩子,肯定进不了哈佛、耶鲁。
华盛顿大学校长爱默特就曾说:我们录取学生时,不仅看他们的学术能力和考试成绩,还要看他们的领导能力、写作能力、工作经验……是否具有一些未来可以使他们成为领导者的独特气质。
在中国,“高考状元”不被名校录取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是1996年,美国165名SAT满分的“高考状元”的入学申请被哈佛拒绝,理由是“创新能力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