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立体课程 三维模型 教学内容 教学资源 教学模式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信息素养。作为培养这种素养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国内高等院校普遍将其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开设。在第一门课程开设过程中,如何适应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满足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一直是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线教师和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展开的议题非常丰富,主要有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充实、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善与改革、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效果及评价的研究等。
几年前国内出现了立体课程的提法,但一般仅指在传统课程基础上扩充了一些网络资源的课程。研究虽然广泛,但总体上比较凌乱,缺乏系统性。作者归纳了十余年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与改革实践的体会,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三维立体课程模型的概念,将广泛而凌乱的研究内容规范有序地统一到了该模型之中,并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第一门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支持资源;突出了网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特征;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更具自主性的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方位的、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制约的学习和训练机会,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文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课程三维模型及其应用实践作一介绍,并对三维模型中若干特色元素――自主研发的几个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作进一步的说明。
2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课程三维模型的构建
立体课程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立体课程三维模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三个维度。其中教学内容含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教学资源含教材、素材和软件、网站等;教学模式含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课外实践等。该三维立体课程实现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
2.1 教学内容
三维模型的教学内容维度含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两个层次。注意,同一层次内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分子层次,如进一步细分子层次后的内容分层及相应的课程知识模块如图2所示。
同时,课程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和后继课程之间还有一个衔接问题值得关注。特别是作为第一门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在1+X整个课程体系中,既要注重公共基础模块的内容,也要关注贴近专业的内容,为进一步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2.2 教学资源
三维模型的教学资源维度含教材、素材和软件以及教学网站三个层次,广义地讲教学资源还应包含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等内容。
针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我们加强了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研发,重点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教学网站,并强化了教学互动、过程指导、自主学习以及课内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平台,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构建了基于Web的功能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了多种立意新颖、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对课程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开发的主要网络课程资源如图3所示。
2.3 教学模式
三维模型的教学模式维度含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课外实践三个层次,每一层次中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般不同。本课程实践中,根据“多元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定位,重点加强了各层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尤其是针对网络教学层次,开发了丰富的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同时重点关注了课外实践这一通常被忽视的层次。开展的主要课外实践活动如表1所示。
3 自主研发的几个特色元素――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在教学资源维度的“素材和软件”层次中,软件是指针对课程而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可以实现答疑讨论、重难点演示、知识查询、仿真教学、模拟实验、练习和评测等功能,对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介绍几个自主研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3.1 开放式自主答疑系统
开放式自主答疑系统是一个针对本课程设计的网上专家自动答疑系统。其特色在于:
1)该系统克服了多数的网上专家坐堂答疑系统、BBS的系统、Email系统或是AnswerWeb系统等人工或半人工答疑系统的缺陷,答疑工作完全是无人值守,由Web Service自动实现。
2)在改进了多层次的FAQ页面构成的答疑系统内容相对固定、包容面狭窄,通常只能处理少量的、专门的、共性的问题的同时,本系统能够包容任意多专业领域和知识点,汇集同一领域多个专家理论、方法和见解,具备更完善、更全面、更权威的专家答疑能力。
3)本系统还具备开放性,所有经过授权的专家随时随地就可以将最新、最准确的知识及时送入知识库,对发生的人为错误及时修正,对过时的知识及时删除,以保证当前知识库内容的相对准确性、先进性和完备性。
3.2 网络作业系统
目前国内涉及整个作业教学环节的系统还不多见。本系统中,每个学生、班级、任课教师是相对独立、互不影响的。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按需布置作业,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构想,并且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对布置的作业进行调整,另外教师还可控制作业的上交时间,防止学生无故拖延作业的完成时间。学生完成作业后,可随时查阅教师对作业的批改情况,并查看作业的评语,对有疑问的地方可随时和教师联系,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对教师的作业批改无形中形成一种监督,方便了教学管理。管理者还可以对全部的作业情况进行浏览、统计和分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过程管理。其特色在于:
1)系统框架采用B/S的结构,功能完善,使用方便。
2)参与作业系统的教师、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3)系统提供实时的、无人值守的、远程的、全天候的、人机交互式的网络教学环境。
3.3 在线练习与评测系统
在线练习与评测系统是一个基于B/S结构的系统,具有扩充性好、维护性好、操作性好并且安装方便等优势。在线练习与测试系统的题型包括:基础选择题,文字录入题,Windows操作题,Internet操作题,以及Office系列软件操作题。学生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任意一台接入校园网的机器上通过浏览器直接练习或测试。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意抽取题库中的题目,练习完毕后可在线评阅。在测试过程中,系统采用随机抽题的方式组合试卷,确保同一个考场中的学生考卷是不同的。其特色在于:
1)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实现了系统的集中式管理,系统和题库的升级维护异常方便。
2)突破了常见B/S结构考试软件只能考客观题的困难,实现了操作题的在线练习和测试。
3)既采用具有统一界面、易用性好的浏览器作为操作界面,又使用真实的应用软件环境,操作仍然在本地机上,不改变用户的操作习惯。
4)基于多层结构和组件式的体系结构,确保系统的实时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实现了软件的全自动更新。
5)系统提供了自动在线阅卷功能,特别是Windows、Office操作题和Internet操作题的自动阅卷,能够让学生实时了解答题情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实践环境。
6)集中式的考试管理,可以在一台教师机上实现试题库的安装与配置,考生库的安装与管理,考试范围的设置,考试过程的实时监控,统一的回收过程等。
3.4 开放式评测系统
开放式评测系统是一个功能更强大的评测系统,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开放性。该系统是一个集命题、测试、监控、阅卷于一体的计算机技能评测平台,拥有独特的自主命题、智能阅卷技术,而强大的安全机制,灵活多样的评测模式可以满足各层次计算机教学、评测的需求,解决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评测过程中出题难、评价难的问题。其特色在于:
1)开放式的自主命题方案: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命题,建立属于自己的题库。尤其对于计算机操作考试所涉及的题型,自主命题更能适应“无纸化考评”的要求。
2)通用化的自动阅卷功能:实现计算机自动阅卷评价,把阅卷工作者从繁重的人工阅卷过程中解放出来。
3)多样化的测试评价模式:学习者自评的练习模式、统一分析的评价模式、严密可靠的考试模式满足各层次计算机教学、评测的需要。
4)强大的安全的数据保护机制:从题库加密,用户登录认证,结果加密等多个方面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5)更灵活的考场管理方式:便捷的考务管理,高效的试场监控功能使考场管理不再是负担。
6)易操作的升级维护功能:系统自带更新功能,无论是评测系统的更新还是题库的更新,只需用监控系统简单配置就可实现客户端的自动更新。
4 结束语
本文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立体课程三维模型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所提出的三维模型对其他课程、尤其是信息类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本文源自作者多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与改革实践,主要有:浙江省高等教育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2003),浙江省教育厅教学成果鉴定“计算机应用基础开放式网络化立体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2004),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计算机程序设计开放式网络化立体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2004),教育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项目“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文科)开放式网络化立体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2005)。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
[2] 教育部高教司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2004.
[3]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4学术年会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
实验课程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学分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为基础,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学分制要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核心,以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为重点。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下,实验教学实行学分制施行是适应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要做好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就必须针对现行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计划性模式,从实验方法到报告的编写完成,整个过程都是由实验教师事先制订好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性,使得实验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要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积极扩展实验教学内容及层次,给实验教学注入新内涵。同时,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实验教学学分制,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资源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实验教学变得更为直观,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掌握实验操作要领;课后复习,回顾实验过程,以巩固知识。从实验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会使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发挥出更为重要、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
实验教学内容建设的核心层面分别是总体结构的优化和实验内容的优化。其中总体结构的优化即通过不断调整和组合各实验项目的组成以及各实验之间所建立的组织关系,使实验项目各要素相互配合,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实验内容整体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特别是课程内容的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优化的课程内容应该不是原来的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新的创造,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拓宽知识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编写出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充分灵活性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方法体系构建
1、分类、分层次教学
把学生按专业分类和理工类。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简单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分层次即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项目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类实验项目,其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继课程做准备;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实验课程,核心内容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系统开发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应用工具,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学习的辅助手段,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其内容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专业应用实际设置课程。如人文等专业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和图片处理;理工类专业学习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等。根据学生专业需求构筑计算机知识结构,这种实验教学体系是把学生专业背景引入实验教学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其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2、短学期、模块化教学
短学期教学是把实验课程教学时间分为多个周期,每个周期实验教学各有侧重。如秋季学期以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为主,同时辅以应用工具软件类实验;冬季学期以办公事务处理软件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类实验;春季学期以网络应用和网站设计开发为主,并辅以数据库应用技术类实验,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项目学习。除了基础部分计算机实验项目外,还要增加多层次的实验项目,如程序设计类、应用工具类、系统开发类等等。实验课程内容模块化是将每个实验模块按不同等级要求进行设计,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学习相应模块的实验,同时把实验各模块相结合,这样既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内外结合教学法
课内实验按内容分模块组织,以项目形式教学。主要以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基本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实验重在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初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外实践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设计的训练,主要包括综合程序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等,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专业知识和能力及今后专业需要有所侧重。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训作业素材,由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拓宽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计算机技能大赛,如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4、按专业分类法
模块化教学模式增加了实验教学灵活性,但不分学科专业、统一的教学要求对满足某些专业的知识需求是不够的。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艺术体育类学生为例,主要开设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实验,但只学这些是不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可能还需要掌握一些能帮助他们实现数据处理的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网页制作等,SPSS软件使用、网页三剑客等实验项目;对于艺术类尤其美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可能会更多,如Photoshop应用、动画设计、影视制作类软件的使用等。
三、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合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学校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将所有的资源纳入实验平台管理范畴,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教学资源的构建不是体现在各种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具有的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实验教学资源应为纸质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现实与虚拟实验平台等,其中,实验教学网站建设是条件,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建设是核心,支撑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是保证。
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开展实验教学计划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体系最突出特点是,能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网络资源,各类实验人员可以接受到一流的实验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网上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推动各学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
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些实验一定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有些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对于可以不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需要在实验手段上做出相应的转变。目前的高校基本都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不应该仍然机械地要求学生都到实验室来上机实验,而是提供更加灵活的实验平台和实验资源,更加方便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完成实验。如计算机组装实验教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组装课程中所需的硬件和实验过程进行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设备的不足和计算机硬件高速发展的问题。
四、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学分制特点,制定各专业模块式实验教学计划,规定各专业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必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保证了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必修实验课教学计划是由基础实验技术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构成。选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所学专业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修,体现因材施教而开设的实验项目。
五、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考核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如何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准确评价学生能力,同时利用考核手段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我们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合理的课程考核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针对以往在实验课程考核方面的不足,加强和规范实验教学考核制度,以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验课结束时,组织实验考核,最后根据学生实验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客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以保障学生学习效果的稳定性。完善的实验教学考核体制,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保证实验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自我价值;大学计算机基础;自主探究;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所谓“自主探究”从本质上说是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认识、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入门课程,在当前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如互联网等各种信息渠道,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知识本身操作性强的特点,为构建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如果能巧妙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突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则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提升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2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现状
2.1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平衡
目前,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普遍面临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平衡的问题。这种基础不平衡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在实践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高低不同,差距较大。一些学生可能需要从零开始,一步步操作,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可能有能力进行较难的设计型实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同一个知识点,基础差的学生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甚至可能产生畏难情绪,而基础好的学生却可能因为已经掌握或者过于简单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2教学内容统一要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各个专业对于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都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经济类学生可能会要求比较高的Excel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而艺术类学生可能要求Photoshop等图形软件应用的能力更强。而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校都是采取全校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没有太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学习计算机知识,在专业学习中自觉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2.3实验多为验证型实验
从实验项目上看,现行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限制,现有实验基本都仅仅是验证教材和讲课的内容为主,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较少。学生要做的仅仅是根据实验的详细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验证实验结果。尽管对于初学者,验证型实验能够较好的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基本操作,规范操作步骤。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这样的实验就显得太简单,缺乏挑战性。并且减少了学生自主寻求解决方法达成实验目的的机会,降低了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逐步失去应有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失去学习的兴趣。
3在实践教学中创造环境突现学生自我价值,激发其自主探究性
实践教学提供给学生应用知识的平台,如果能在实践教学中创造环境,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则可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譬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做如下尝试:
3.1设计不同难度实验
在实际教学中将实验内容分为基本实验与提高实验。基本实验内容可采用课本提供的验证型实验,这部分内容不对学生做统一要求,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是否进行这部分实验。
提高实验可设计成内容相关、难度不同的几个实验,学生仍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将要完成的实验内容,但必须完成提高实验中的某一个实验。教师可根据实验难度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加权计分,激励学生攻克较高难度的实验。
这样,在实践教学中形成一个层次梯度,各个梯度之间有联系,又有距离。最初学生位于这个梯度的中、下层,有往上走的空间,但需要他们不断的补充新的知识。于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有机会展现他们已有能力的同时,会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激起他们的斗志,自觉自愿的主动探究知识。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则可以先通过基本实验掌握基本操作,再通过提高实验促进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增加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完成不同难度的实验过程中得到体现。
3.2加强综合型、设计型实验
在前面我们提到,现有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型实验,详细的操作步骤在简化了初学者操作难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学生主动钻研,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积极性。我们都知道,很多问题,解决方法都不是唯一的,计算机基础实验也一样,不同的操作方法,完全有可能达到相同的实验目的。
因此,在上文提到的提高实验中,我们可以多给一些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在实验设计上,注意知识的延续性及知识点的覆盖面。并且只给出任务和要求,不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如果实验难度较大,允许几个学生合作完成。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积极寻求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可能方法,学会相互交流知识,进行知识探讨。最终,学生学过的知识在不断的被使用,新的知识,与同学的交流、合作,让他们能以不同途径、效率去完成实验。学生的自主性被调动,知识的相关性,学习的乐趣无不一一体现,知识的整合也随之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作为学习的主体,在积极的运用、探求知识,教材、同学、教师都仅为学习的帮助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自我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综合提高实验让很多学生很感兴趣,愿意花时间去完成这些实验内容,在获取新知识同时得到一种价值体现。这样的实验也给学生制造了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扬长避短,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也能在这种实验的带动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快速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
3.3加强实验设计与专业的联系
在实践教学中,将实验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对于不同专业学生,相同的实验内容可以有不同要求。在具体实践教学中,这可以体现在提高实验的难度上。例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可以在图形图像软件实验中较其它专业加大难度,而经济系学生,则可在Excel软件实验中加入统计、计量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应用软件的能力。通过这样不同难度的实验要求,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有所侧重,为他们在后继专业学习中应用计算机知识打下基础,加强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
3.4加强实验内容的应用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入门课程,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多。相应的,在实践教学环节就应更重视知识的应用性。在实验内容上应强调知识的整体应用能力,而不是几个操作的简单叠加。并且实验内容还应注意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去更多的发现使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例如,新年来临时,可要求学生利用Photoshop软件及Word软件自制新年贺卡,对于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为学校的新年晚会设计宣传海报等。创造机会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成果,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对于体现学生自我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是一剂最好的良药,很多学生在成就感的驱使下,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钻研相关知识,进而在实践中创新。
4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计算机实验教学和学生上机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知识。我们应有效利用实践教学操作性强、见效快的特点,巧妙设计实验内容,补足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加强与专业的联系,突现知识的应用性。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趣昂然、积极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的状态,他们的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等能力与技能都得以充分的训练并得到极大的发展。他们的价值在实践中得到极大体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综合应用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与成果的转化,在实践中创新。
参考文献:
[1]辜丽川,朱诚,李绍稳,等.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24):88-90.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2006年9月我校对2006级全日制3 000多名新生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通过一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如下一些成绩:
1·1 相对文化基础扩大了学生知识面 以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仅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及简单的网络操作知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则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及安全、程序设计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这些内容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方面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备了大学水准的计算机基础知识.1·2 实验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软件,提升了实验课教学的质量 安装了苏亚星多媒体教学软件之后,学生在自己本机上就可很清楚地看到教师的操作演示,这对学生的操作学习有很大帮助;并且通过该软件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从而加强实验课堂的管理力度,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学习.
1·3 建立了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练习的平台 我校购买了深圳知行大学计算机基础网上在线学习、练习、测试软件系统,学生可通过校园网在线自主学习、练习,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课余自主学习,对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1·4 实行无纸化考试 以往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考试主要采取纸质卷面考试,这很难客观测试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实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后考试全部采用机上无纸化考试,学生考试时从丰富的试题库中随机抽取部分题作为考题(包括理论、概念题和实践操作题),这不仅扩大了考核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效杜绝了学生相互抄袭的作弊,并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且操作方便自动判分极大地减轻了教师阅卷的负担.
1·5 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第十八周我校对58个教学班近2800名学生进行统一的期末考试.学生考试时登录成功后自动随机地从考试题库中抽取出部分题目作为自己的考题,题库共有709个题,含盖大学计算机课程中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识点,有计算机基本概念、理论、Windows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使用、Intern基本操作、文字录入、数据库等;题库知识点覆盖全面,难度适中,虽有部分题略超出教师的讲授但符合“讲一、学二、考三”的原则,整体上题库与教学大纲较吻合,并且学生的试题是临时从题库中随机抽取,使得相邻学生的题目很少有相同,有效地减少了作弊,这样对学生考核较科学、合理,考试题型及分值如下表1所示:表1 期末考试题型及分值表Tab·1 Table of subject and score in final examination题型理论Windows Word Excel PPT Internet操作打字合计题数20 1 1 1 1 1 1 26分值20 10 20 20 10 10 10 100期末考试的整体成绩情况如下表2、表3所示:表2 人数、及格率、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情况表Tab·2 Table of the number of people,rate of pass,everage score,most score,minimum score总人数及格人数及格率/%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2 772 2 529 91·23 78·84 100 7表3 各分数段情况表Tab·3 Table of score of each level各分数段人数(人)占总人数百分比/%100 1 0·0490~99 549 19·8180~89 1014 36·5870~79 640 23·0960~69 325 11·7250~59 166 5·9940~49 53 1·9130~39 16 0·580~29 8 0·29合计2 772 100从以上数据看我校本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平均分较高(比以往文化基础时高许多),有79·5%的学生成绩在70~100分之间,从分数段看人数最多的是80~89,已占36·58%,不及格的学生很少,仅占8·77%;这表明我校本学期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虽然通过一期的改革实践,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并非尽善尽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2·1 教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认识不统一
2·2 部分教师不负责任或教学水平不高
2·3 大纲、实施计划、教案、试题库还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2·4 新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容乐观 虽然多数中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仍有部分中学从未开设;并且有较多中学虽然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该课程不是高考科目,所以该课程的开设还存在流于形式,虽然学生已经通过会考,但会考有一定水份,较多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差;另外,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面还比较窄且不同学校教学内容不统一,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这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2·5 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6 学生课余自主上机学习的环境有待改善 虽然我校有很多计算机机房但课余时间开放的不多,对于我校这么一所拥有1万多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的多科性财经大学来说,开放的机房显然不能满足需要,我校还很缺乏学生课余自由上机实验练习的场所.
3 进一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举措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问题,我对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充满信心和希望,但为进一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我认为还应该开展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师认识 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地位及其教学核心内容的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培养他们在计算机与信息方面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计算机意识,使其善于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学生必须具备现代办公自动化能力,必须具备网络应用及检索能力,同时对计算机应用建立起完整和清晰的概念轮廓,为以后学习相关知识和今后工作奠定基础,使学生长期受用.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制,激励教师更好地教学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大量的实践表明,只有科学、合理、客观、公平地评价教师,实行有效的奖惩制度才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质量的评价既要看过程也要看结果为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笔者提出如下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3·2·1 过程评价(1)评价指标体系①评价指标及权重表4 教学过程评价指标体系表Tab·4 Table of gvide line system of didactical process eval-vation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教学态度(16)遵守教学秩序,按时上下课,讲课认真投入4带齐各教学要件4关心学生,师生关系相处融洽4治学严谨,为人师表4教学内容及教学水平(36)教学目的明确4讲课内容充实,阐述概念正确,原理清楚4讲课熟练,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能驾驭整个课堂4讲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能用浅显易懂的方法讲解难点概念4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4仪表整洁,教态自然4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能与学生交流、研讨4语言表达标准、生动、幽默,容易理解4演示、示范正确,熟练运用教学媒体(设备) 4教学组织(16)注重学生管理,课堂纪律好4师生互动进行较好,气氛活跃4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内容、时间设计安排合理4辅导及作业(12)及时辅导答疑4按计划布置作业(含实验作业) 4及时批改、反馈作业4综合评价(20)总体上对该教师授课情况的满意程度20②评价等级及分值评价指标体系中前20个每项4分,满分8分,回答方式采取5级制,即: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不满意;F·非常不满意分值分别如下:A:4分;B:3·5分;C:3分;D:2·5分;E:1·5分F:0分最后一项是对教师的综合评价分,是对教师在本门课程教学中的成功程度的总体给分,满分20分,分为A,B,C,D,E,F6个等级.统计时取值是A=20,B=16,C=12,D=8,E=4,F=0.最后将项得分进行累计,得到每位教师的百分制总分.(2)评价的实施①课堂教学(含实验)随机抽查打分选派领导、调研员或同行专家随机抽查课堂教学情况.②学生评价打分让学生在校园网上给教师打分.
3·2·2 结果评价 用期中和期末考试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效果,重点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点笔者认为很重要,因为学生成绩能有效地反映教师教学效果,实施的前提是:统一命题、严格公平监考、客观公正判分,目前我校都已具备这些条件.
3·2·3 评价的原则 参加评价的单位和个人都要本着认真负责的原则,做好评价工作,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被评教师的教学工作.对评价过程中不遵守规定、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有关人员,要追究责任、从严处理.
参加评教的领导和督导组成员应按学校有关听课的规定随堂听课,并对所评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做细致了解.学生评价样本数低于80%的被评教师,其结果不予统计.
3·2·4 评价结果的认定及奖惩 对过程评价及结果评价结果较好者都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对评价太差的教师实行适当惩罚.
(1)对于过程评价则以学生评价为主要依据;专家评价(包括学院领导、督导组、系部领导)作为重要参考指标;或综合考虑,比如:学生评价*80%+专家评价*20%,按评价成绩并对教师进行排序,排名靠前者给予奖励.
(2)对于结果评价则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期中考试成绩为辅;计算各教师所任课各个班级的总平均分,并按总平均分对教师进行排序,排名靠前者给予奖励.
(3)凡排名在前一定比例以内,每次都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凡连续两次排名在后一定比例以内,又经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确认为教学效果不佳者,本年度不予晋升高一级职称;对教学效果差、学生反映大的教师,给予暂停或取消其授课资格.(4)如果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差异较大或参评人员及被评教师提出异议,则组织专家组仲裁.(5)评价结果是年度考核的重要凭证,是评职、晋级、评优的重要依据.
3·3 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听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课程教师教学的困难是内容涉及面宽概念多,面面俱到无论从时间还是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都不适应这种教法,因此必须精选内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地介绍最主要的概念.教师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听课,取长补短,改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试行“讲一、练二、考三”的教学模式,精讲、多练,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
3·4 进一步完善考试题库、优化教学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及教案
3·5 分层次教学 按教育部“白皮书”的精神,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要求学生基本撑计算机操作的基础上才能开设的.由于生源的差异,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无法同时兼顾各层次的学生.
新生入学后,先进行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考试,根据摸底考试的成绩,将学生分成高、中、初个层次.90分及以上的为高,可以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直接进入“K+X”课程模式中后续课程的学习,如理工类进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或“数据库基础及应用”课程的学习,经管类进入“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学习,文法类进入“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学习;但必须参加本课程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以防有同学以为自己成绩好就不再继续学习).中间层次按照现有的方案开展教学.初级层次则在中间层次的基础上再增加课时增加部分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但高、中、初3个层次都实行统一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即本课程最终的要求标准是相同的).通过分层次,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掌握合适的授课进度,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使每个学生能接受得了、接受得好,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
3·6 加强学生管理,鼓励学生,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需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3·6·1 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管理和思想教育 虽然部分老师一直以来都很注重课堂常规管理,但也有部分教师对此从不关心;学校有专门的教师(如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任课教师仍然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尤其是厌学情绪较重的学生或是不喜欢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学生,所以学生的课堂常规和思想教育工作需进一步加强.3·6·2 开展各种计算机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计算机知识技能比赛,如计算机理论知识竞赛、汉字录入比赛、Word文档编辑排版比赛、Excel数据处理比赛、PPT或网页制作比赛、网络信息检索技能大赛等,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6·3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考试3·7 提供学生足够的课余计算机实践练习的场所 要学好计算机必须进行大量的上机实践练习,仅靠每星期的实验课远远不够,学校决策者必须加大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对计算机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让学生有课余实践练习的场所.可让相关部门认真做好实验室开放的安排、组织工作,可收取适当费用.
4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所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提高该门课的教学质量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学生以后走入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至今已满一年,在此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文中笔者不仅阐述了改革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而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进一步搞好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可供其它兄弟院校教学决策者和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网络教学
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XJJGYBXM2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同时也是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本课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面向专业应用,突出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掌握软硬件配置与使用,能够具备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图文编排、数据处理,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能力。突出基础课教学服务专业、服务学生、面向应用的“厚基础,强实践,重应用”的教学特色,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为总体目标,构建以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应用操作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
1 《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本科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学资源项目的建设对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校园信息化的进程都有重要影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每学年第一学期新生的选课人数在3000人左右,出现了选课人数多、教学资源不足、师资紧张和师生交流不便等问题。以校园网络为平台,开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站,发挥网站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此来展示该课程多年来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成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动手操作能力强。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除了进行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外,还要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以网站的形式出现,为教师网上备课、参考、教学和交流提供平台,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知识提供帮助,更大限度地满足教与学的需要。
2 现状分析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教学资源的建设体系与理论相对比较成熟,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建设发展时间较长,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完善。在国外很多教育机构研究定制了资源开发和管理标准,并以此规划开发了自己的资源门户网站,用户能够使用搜索引擎和链接向导访问所需的资源,有效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国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标是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各个教学机构和科研院对所提供的信息服务都有很大程度的依赖,因此对平台所提供教学资源的质量要求都比较高。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面向客户的需求,运营模式多样化。
2.2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各高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教学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够、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资源难以访问等问题,不足以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近十年来各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给予广泛关注,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一些成功的信息资源管理门户网站和优秀的实践案例,这些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和教学信息化的进程。
3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原则
3.1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丰富的课件资源,为学生提供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优质的学习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可以不受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不再局限于记忆、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学网络资源对传统课堂教学起到补充作用。
3.2 选择有价值的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不是简单的资源数字化,要明确功能的基础上,赋予特定的教育内涵,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设计方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有实践应用价值的资源。案例要有侧重点和针对性,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还要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实际学习的需要来选取适合自己的信息及资源。
3.3 强化实践环节的设计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还要灵活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性环节设计,结合案例教学和模拟训练,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3.4 加强交流和协助能力
在教学资源的网络环境中,提供多种协作式的学习工具,能够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同步或异步的交流。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反馈。这种互动性是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最大优势,是教学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功能的体现。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资源平台的构建思路
该平台是基于WEB的B/S结构,架设在校内本地服务器上,基于MYSQL数据库、JSP及SpringMVC及Hibernate框架等相关组件的网络编程技术,设计一个包括课程信息、学习指导、在线学习、经典案例、模拟试题、下载中心、教学讨论栏目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通过一系列工具支持,将相互独立的教学服务子系统集成起来,为学生提供统一的教学服务。同时充分考虑由于在线的并发访问学生人数多所造成的服务器端压力问题,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带宽资源,提高网络的响应速度和相关的网络安全问题。
具体开发流程:
4.1 需求分析
首先向用户初步了解需求,通过组织师生代表,进行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倾听师生的想法和思路,然后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列出要开发的平台的功能模块,撰写功能需求文档。
4.2 概要设计
教学资源平台的总体设计,包括平台的基本处理流程、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据结构设计和出错处理设计等,为平台的详细设计提供基础。
4.3 详细设计
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资源平台各个功能模块的算法、数据结构等,以便进行编码和测试。
4.4 准备服务器的软硬件环境
服务器硬件是配置WEB服务及基础,对于硬件配置的选型也是至关重要的。服务器型号为HP ProLiant DL580 G7,开发系统Red hat Linux,开发服务器软件为Apache。
4.5 素材的采集与制作
采集、制作、整理所需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素材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素材库。
4.6 编码实现
根据详细设计报告,对教学资源平台中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模块实现等方面的设计要求,开始具体的编写程序工作,分别实现各模块的功能。
4.7 创建数据库
将课程信息、学习指导、在线学习、经典案例、模拟试题、下载中心等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
4.8 实现互动功能
在线互动讨论和学习体会交流、在线作业上传等。
4.9 网站测试运行
对平台进行测试和试运行,根据师生的使用情况和反馈意见,进行修改、更新和升级。
5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各模块功能
通过开发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服务平台。并以该平台为依托,为我校学生提供一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自主学习环境,再结合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在线互动讨论,在线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引导学生使其开展自主式和研究式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课程信息、学习指导、在线学习、教学资源、模拟试题、学习反馈六方面。
5.1 课程信息
介绍课程的总体情况,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动态、教学进度、教学大纲、课程资料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建立初步的认识,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进度。便于学生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做好课前预习,合理地掌握子的学习进度。
5.2 学习指导
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考核方案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了解学习方法及期末考核成绩评定方案。
5.3 在线学习
为学生提供教师课前录制好的教学,微视频按章节、知识点分类编辑,每个微视频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便于学生课下有针对性地在线观看学习,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
5.4 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电子课件、教案的在线阅读及实践项目素材源文件的下载。
5.5 模拟试题
为学生提供了单元测试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学的情况适当的选择检测单元进行自主测试,检验自学进展及巩固学习效果。同时,在此模块中提供了百科园自主测试平台接口,学生可以登录通用考试客户端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和练习。
5.6 学习反馈
提供了多种交互功能,力求实现无时无刻的师生互动交流。主要的交互功能有:QQ在线指导、微信交互(实时作业)、腾讯微博(讨论、答疑、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在线互动讨论、在线评论、移动学习、学习评教反馈等多种方法。其中,学习评教反馈学生可参与课程教学信息学习评教反馈,帮助老师改善教学内容、教学呈现方式,达到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的目的。
6 教学效果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果。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我校很多学生团队分别获得了省级、国家级计算机设计大赛多个奖项,多个学生的团队项目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成后,对学生和教师使用情况做了满意度调查,结果满意度达到90%以上,充分得地得到了师生的认可。
从教学实践可以看到,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学生对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与基本要求有了基本的了解,有目的、带着问题来参加课堂的教学活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在实验教学方面,由于对实验大纲、内容、任务、素材等课前预习和准备,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具体的实验上,实验效果良好。
7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搭建,丰富了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课程的教学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广大师生充分认可和使用共享资源。因此资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结合教学及学生的使用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并做好及时的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兰尊.高等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思路[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
[2]马建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