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和谐社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和谐社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育;审美;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02-02

席勒在美学史上首次提出“美育”这一概念,他认为美育是促进鉴赏力与美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感性与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席勒当年写《美育书简》是为了探讨如何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他认为审美的王国是最理想的社会,要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改造成理想的社会制度,唯一的途径是进行审美教育。他认为审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先决条件,他说:“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1]他认为,人性的和谐必将导致社会的和谐发展,审美教育可以恢复人的完整性,即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从而恢复社会的和谐与团结一致。虽然他夸大了审美教育对政治文明与社会和谐的作用,然而从当前的形势看,他的观点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美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美育,是指学校美育,它是教师有计划地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广义上的美育是指一切审美活动对人的教育作用。它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方面。本文主要指广义上的美育。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与愉悦性,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的情操,塑造人们的人格。

从古到今,我国很多思想家强调美育的和谐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礼教”与“乐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教是要求人们遵守社会规范,乐教是培养人们内心的和谐。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乐合同,礼别异。”“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他认为礼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会引起人们的对立与紧张,而音乐则能通过情感的抒发与心灵的交流,实现人们关系的和谐,进而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安定。我国古代思想家也意识到文学的和谐作用,认为诗歌可以排泄怨怒,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管子说:“止怒莫若诗”。白居易认为,诗可以“补察时政”和“泄导人情”,“补察时政”是指诗可以为统治者提供执政的参考,“泄导人情”是指诗能把人心中的不良情绪宣泄出去,从而达到调和阶级矛盾的效果。到了近现代,也有思想家重视美育的社会作用。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主张审美主义的人生观,在教育上他重视“情感教育”与“趣味教育”,这两种教育也就是“美育”。教育家先生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治国方略,他认为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和谐是人类所追求的共同理想,当前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拜金主义盛行,自然生态恶化,精神疾病蔓延。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维度的审美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美育活动犹如一条有效的泄洪渠道,使人们的情感得到无害的宣泄与释放,从而起到减轻压力与平和心态的作用,有利于心理健康。只有人们的心理健康和谐了,才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对自然与他人满怀平等友好、和睦相处的美好情感。用句形象的话来说,美育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社会的减压阀、灭火器。美育可以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与社会,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美育活动能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心灵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要从心开始。人的和谐主要是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美育能使人们的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处于和谐自由的状态。

席勒把人性分为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认为人具有相反相成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理想的完美的人性就是这二者的和谐统一。他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康德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想象力与知解力处于和谐状态。叔本华认为,人的烦恼与痛苦源于永无休止的欲望,文艺和美可以让人暂时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获得宁静与和谐。我国传统美学也讲究感性与理性的和谐与协调。如孔子主张文艺作品要“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毛诗序》里也讲到文艺要“发乎情,止乎礼义”。我国的文艺家大多倡导文艺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应是合乎礼义的平和情感,这样文艺作品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哀怨不平之情,使失衡的心理得到调理。如我国的古典戏曲大多是以大团圆的形式结束,这样能缓和欣赏者过于强烈的悲伤情感,让欣赏者获得心理平衡和心理安慰。我国美育的首倡者都认为美育是完人教育,美育是通过情感的陶冶来塑造完善的人格。美育通过形象的感染和情感的激发,能引导人们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内心的道德信念,自觉地净化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品德。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2] 美育活动使人赏心悦目、心情愉快,胸襟变得开阔,心灵也会变得纯净,生理与心理就很快恢复平衡与和谐。美育活动还可以拯救现代人的灵魂,如当人们心情郁闷时,听到优美的音乐,就会忘却烦恼,身心舒畅,有的医院用音乐来治疗精神疾病。

二、美育活动有助于人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认识关系、功利关系与审美关系,只有在审美关系中,人对自然并不怀有功利性的需求,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友好和谐的关系。我国古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物我不分”的美育思想,这一思想就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我国古代的审美观“比德”说,就是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与人类的美好品德相比附,使自然人格化、情感化。在中国古人眼里,自然界与人类一样有灵性的,懂得人的悲欢离合。南朝画家宗炳说:“山水质有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人们对于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寄寓了款款深情,就像陆机所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人们在大自然中可以触景生情、睹物兴怀,达到心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和谐境界。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集中体现在中国文学艺术中。中国的绘画尤其是山水画,体现了艺术家与自然的圆融和谐的关系。我国历代文学艺术家都是自然美的爱好者,如李白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辛弃疾的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说明诗人把自然山水当做亲密无间的朋友,可以相知相惜、和谐共处。当人们心灵孤寂时,大自然则是人们排遣忧思的精神家园,优美的山水可能抚慰人们的心灵,让人在山水中流连忘返,乐而忘忧。美育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使人类善待自然、亲近自然,从而使人们与自然建立起和谐自由的关系。

三、美育活动能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美育可以通融群已,调节人际关系,从而有力地促进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美育有利于社会共通感的形成。席勒认为美是一切人共有的东西,“只有审美趣味才能给社会带来和谐”。如鲜艳的花朵、美妙的音乐能为各民族、各阶级的人们所共赏,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超越时代的、民族的与阶级的界限,实现思想感情上的沟通与共鸣,形成社会的共通感。审美的情感是超功利的自由的情感,是一种乐于与他人分享的情感,它能在人们心中引起普遍的共鸣。黑格尔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3]美育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与沟通。如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设身处地体验了他人的喜怒哀乐,从而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市场经济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不断产生纷争与矛盾,除了法律与道德约束外,美育也可以起到一种制衡作用。当人们沉浸在美育活动中,由于注意力的转移、情感的净化,人变得超然了,不再计较片刻的得失和即时的荣辱,淡化人们极端的功利心,使人们以超然的审美态度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豁达地解决纷争,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有序。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提出“诗可以群”的观点,他认为诗可以使人们融入群体当中,交流思想感情,促进群体的和谐与团结。王国维说:“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深纯洁之域。”美育可以唤起人们美好而善良的感情,如同情心、温柔、爱,通过审美化的温暖人情来弥补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自私,使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与他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美育是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从家庭、社会、学校各个方面开展美育活动,有意识、有计划地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培养人们对待自然、社会和艺术的审美态度与审美情感,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与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39.

和谐社会范文第2篇

“和谐社会”这句温馨的词语,比什么口号都让人民感动、向往和欢欣鼓舞。

“两会”上,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交通、汽车、住房问题,仍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民用汽车拥有量已接近3000万辆,私人轿车超过600万辆,高速公路已发展到3万公里,加油站也由前两年的8万多家增长到10万家以上,成品油的年销量猛增到1.6亿吨。中国已成为能源消费大国,石油进口依赖度居世界前列。

今年我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又向国际市场全面开放。国内加油站行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将会呈现经营主体、进油渠道、经营品种、营销方式、服务品牌和管理技术的多元化竞争局面。

由此我们想到,要建设“和谐社会”,也需要建设“和谐市场”。“和谐市场”应该包括透明的政策法规、公正的经营规则、公平的竞争手段;还应该有和谐的市场秩序、和谐的服务氛围。同时消费者也需要有和谐的消费理念和和谐的消费行为。

作为加油站业内人士,我们自然关注加油站零售市场的“和谐”与否。本期专题报道中反映在内蒙、山西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私自、假冒或延期违规使用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企业标识和特许加盟标牌的社会加油站,就是严重的不和谐现象。

和谐社会范文第3篇

很多学者从传统和谐文化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角度进行了研究。孙来斌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启示:提出了和谐的理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揭示了和谐的本质,丰富了我们对和谐内涵的理解;阐发了和谐的价值,启发我们关注社会和谐问题;设计了实现和谐的思路,为我们追求和谐提供了路径启示。范世珍分析了传统和谐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及其社会意义。认为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要包括:“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和必中节”、“和而不流”等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高扬“和而不同”、“和而不流”,这不仅对于既反对教条主义又反对自由主义,在思想路线的高度具有价值,而且对于使社会风气健康化,人际关系正常化具有促进作用的。赵阳认为,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表现在礼的群体意识、礼的行为规则、礼的“和”功能对社会稳定具有维系作用,对与社会关系具有协调作用,对社会和谐具有促进作用。张峰从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统帅和先锋;能够提升素质、优化行为,形成团结互助风尚。还有很多学者是从个人、群体、自然、民族、国家、世界的角度分析传统和谐文化对和谐社会的作用,观点相似,只是表述不同。宋彩霞认为传统和谐文化对和谐社会的作用在于:

1.传统身心和谐思想有助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形成平和处世心态。

2.传统群己和谐思想有助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3.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促进生态文化建设,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董庆军认为,传统的“贵和”思想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助于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宋健认为建设中国传统和谐文化能够促进科学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

二、关于和谐社会对和谐文化的作用及发挥途径研究

有的学者研究了和谐社会对和谐文化的作用。邵中认为“和谐社会理论弘扬了中华文化的和谐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华文化和谐思想的升华与结晶,和谐思想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 本保证。”有的学者研究了在和谐社会中实现传统和谐文化价值的路径。这些路径一般集中在加强宣传、营造环境、发展产业、完成文化转型等方面。宋彩霞在《我国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一文中分析了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在和谐社会实现的途径,即:

1.加强和谐思想的宣传。

2.为和谐思想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3.注重传统和谐思想的挖掘与提升。张峰认为在实践中创造和谐文化,除了加强宣传,还需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对和谐文化的引导,鼓励公众参与;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充实和谐文化中的人本色彩。除了以上学者提到的路径,刘海龙认为传统“和”文化的发展路径还需要:尽快完成传统“和”文化的现代转型;充分发挥传统“和”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大力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进行综合创新。李红芹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整合创新传统和谐文化为基础:创新传统“和谐”思想,以和谐思维为导向促进社会总体协调发展;树立共赢观念,营造合作的互惠网络。

三、关于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启示的研究

牛先锋通过研究传统伦理中的和谐观念,即人和:和以处众;家和:家和万事兴;国和:协和万邦;天地人和:天人合一,进而得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之上;必须是法治与德治并举的社会;必须是一个民主的社会。陈晋红等学者提出要坚持诚信。并引用了孟子、朱熹、孔子、董仲舒和墨子的先关著作和言论进行说明。陈阁等学者认为要坚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生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文化,这种法治文化的精神内核——‘和谐’,既是对不同文化的和谐包容,又是与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这种法治文化的价值核心——‘公平正义’,只有通过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的保障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金莉通过传统和谐文化的研究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以传统和谐思想为指导构建良性指导思想;加快和谐政府制度建设;加大推进友好人际型社会的构建。有的学者认为建设和谐社会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荣辱观。仁、礼、信、廉等道德原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贯提倡的荣辱道德准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加以继承发扬。王洪认为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在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等各方面较落后的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应该保护、创新和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或承载这一少数民族文化或文明中的有益成份,并加以合理地发扬利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张文娟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优化社会结构;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利益均衡发展;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高乐恩认为,要清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等级观念、迷信思想、官本位思想;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要妥善协调各方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以及领导与群众的矛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董丹丹提出了系统的建议:

1.弘扬整体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融汇“天人合一”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取“中庸之道”的有益成分,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4.承继人际和合观,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5.倡导身心和合观,促进人的心灵和谐。

6.弘扬“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的学者认为,必须弘扬孝道。“孝道对于解决中国的老龄化现状、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等方面的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孝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表现在提升民族的道德情操,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由“民族凝聚力的内在动力”到“移风易俗的良药”。

四、关于传统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关系问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和谐社会范文第4篇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和谐社会”的标准有哪些?

要达到“和谐社会”至少要有四个条件:

第一,社会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社会具有强大的、有活力的管理中心,也就是说政府是有权威的,其权力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认同基础上的。政府主要的方针、政策、制度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拥护,政府各个部门和各级组织的运行是有效率的,对社会的整体有着较强的整合能力。社会是具有强力的自我协调机制的社会。

第二,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有凝聚力。这个社会所倡导的主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能够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这个社会所制定的各种规范也能被广大社会成员所遵循,这个社会在精神上、文化上有较大的共融性和一致性。另外,这个社会有较少核心价值观念的冲突,在社会精神生活中有社会的粘合剂。例如“三个代表”这简明、扼要的理念,作为意识形态的内核是有亲和力的,能够作为新时期凝聚全体党员,吸引全体国民的新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思想基础。

第三,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能得到满足。当一个社会在经济上能够保障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政治上能够满足部分社会成员参政议政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保证社会成员的安全生活,这个社会的运行基本上是有秩序的,具有较稳固基础的社会。在这一社会阶层结构体系中,主要的利益群体均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手段,通过正当途径满足自己的需要,无须通过越轨才能满足,这个社会阶层结构便是合理的、稳定的,不会发生重大的社会冲突。

第四,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途径。一个社会尽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有等级序列,社会成员的地位有差别,但这种等级序列和地位差别不是凝固化的,社会中不存在群体性排斥的制度,普通的社会成员也具有流动的权利和自由,那么这个社会的结构就是有弹性的。有弹性的社会结构比僵死的社会结构更具有活力,更具有和谐性。

为什么在当前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

辩证法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其内部的矛盾、冲突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有其存在的逻辑。但社会的矛盾运动可能有两种方向:一种是使社会更具活力,良性运行;另一种是使社会内部冲突加剧,处于恶性运行之中。“和谐社会”是针对第二种矛盾运动的状况所提出的,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和数量也随之增长。200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6694亿元,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而基尼系数也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也是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如,通常是普通老百姓因为利益受到伤害,或人际矛盾与社会矛盾已经开始激化,但通过正常渠道无法解决问题的一种表现。由1978年至1982年,全国法院处理民事申诉来信39800件,接待民事申诉来访43900人次,两者相加达83700件(人)次,到1998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共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4224万件(人)次,上升了近500倍。这一数据是惊人的。如此大规模的,表明在社会结构的微观层面(基层)蕴藏、积压着大量人际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是社会结构基础层面不够稳定、不够和谐的信号。

这些现象表明,在我国初步确立市场经济的时期,市场机制还没有成熟,与原有的计划体制产生了巨大的摩擦,同时,在社会控制系统上也产生巨大的脱节,原有的管理体系已经力不从心。在市场影响下,多元的利益主体开始产生,追求利益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一些个体或小团体开始了不顾规范的约束,不择手段地进行原始积累。市场产生的各种弊病开始显现,社会失范开始产生。在这样一个时期,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在增长。除了社会结构微观层面的社会成员间的矛盾因素集中外,一些宏观性的结构性问题也较突出。当前,社会结构中导致社会不稳定的最大风险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政治风险源腐败,导致政治上人民对执政党和政府权力认同度降低,导致核心的价值理念受影响,易产生政治和精神的危机。二是经济风险源失业,导致普通劳动者、弱势群体层面的社会成员利益受损,易产生经济、社会、政治的危机。三是社会风险源贫富两极分化,导致一些社会成员产生相对剥夺感,易产生心理和社会的危机。因此,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一段时期,我们在集中抓经济建设时,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地涉及作为执政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的和谐,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具有一种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社会和谐机制一旦形成,当社会中有不和谐的因素时,这种机制就能够自发地搜寻、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并发挥调节、矫治的作用,有效地整合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使社会结构获得平衡,使社会在良性的状态下运行。“和谐社会”的机制包括以下的内容:

1.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和谐社会”应是社会成员能够自由流动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中,反映人们社会地位差异的社会分层现象是人们在社会经济利益上的差别的制度化形式。这些差异和不平等是各个社会阶层之间沟通和协调的障碍,如果社会阶层界限凝固化,就会强化不同阶层的集团意识,处于社会底层的阶层在比较利益面前,会产生和累积起不满能量,引起社会隔阂、摩擦甚至社会冲突,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成为社会阶层关系持续紧张的矛盾源,而化解阶层冲突的主要途径是社会流动。即指个人或群体从一种社会集团移向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另一种社会集团,或从社会集团内部一个层次移到另一个层次的现象。它可以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使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员处于不断的更新变换之中,缓和社会地位差别造成的冲突,释放由社会不公平的能量形成的社会张力。一个社会的社会流动程度越高,就越意味着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希望,社会的阶层结构越具有弹性,社会集团性的冲突越不容易产生。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不少有碍于社会阶层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的、必须予以消除的因素,如农民进入城市的就业限制政策、代表城乡差异的户籍制度及其依附的各种属性、进入公务员的身份资格限制政策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

2.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公平与公正,维护公平、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新形势下的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如今的社会冲突集中表现为“利益的冲突”,大都是由于我们不能协调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引起的。所以,作为执政者,就要能很好地处理各个不同阶层、各个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当前特别是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一方聚集。这种利益流向的不平衡,会引发普通劳动者阶层和弱势群体的不满,会扭曲小康社会的目标。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是要“惠及十几亿人口”,而不仅仅是“惠及”少数人。这就是为什么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之所在。在利益调整的过程中,政府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是处理当前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矛盾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和谐社会应是能够保护全体社会成员权益的社会。当前我国社会公平、公正集中表现在人们承担的改革成本与财富分配上。《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弱势群体缺少资源优势,在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的地位较低,缺少话语权,缺少与强势群体博弈的能力,因此,如果放任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利益方面自然竞争,弱势群体将受到巨大的伤害。这就需要政府管理者利用公共权力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为困难群众编织一个可靠的社会安全网;让弱势群体也能共享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这可以减轻、化解集团间的利益冲突,化解大量的微观层面的利益摩擦,减少涉及利益冲突的矛盾。

4.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和谐社会应是一个社会控制机制完善的社会。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尊重人的权利基础上的有法治秩序的社会。法治社会最主要的任务,是对政府官员的权力进行约束。现在有那么多的社会不和谐,也与权力没有得到有力约束有关。有些人利用公共权力侵犯公民的权利与利益,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还表现在对为了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产生的越轨行为、违法行为能够有效、及时地制止和打击,对诸多的力量能够有效地控制。社会的各种矛盾与冲突,都在法治的基础上进行调节与解决。没有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社会是没有的。关键是当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出来之后,执政者(各级领导)能否运用制度、规范、机构的力量进行调解,将其钝化、缓和,不使其激化。“和谐社会”要求用法治、制度等手段解决社会不和谐的问题。

5.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和谐社会”应是能够及时发现不和谐因素的社会。《决定》强调“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指出,要通过落实责任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发挥专门机关的职能以及依靠群众等,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并再次强调要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某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他们对人民的疾苦不闻不问,为了政绩,往往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无原则地筛选掉大量有关人民疾苦的真实信息,导致原本性质并不严重的问题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而上升为具有冲突性质的问题。社会管理体制中由于缺少预警的机构和对策,不能很好地应对突发事件,造成了人、财、物的巨大损失。因此,迫切要求我们构建全新的预警机制,在机构、人(转下页)(接上页)员、财力方面予以保证,以便对社会中的矛盾、摩擦、冲突、风险及时反映,让决策层能够真正地掌握社会中不稳定的相关信息,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征兆,在社会张力到达爆发前提出预警,给相关部门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对策。社会预警机制是全方位的,不仅指利益方面的冲突的预警,也应有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社会问题、政治危机方面的内容。

和谐社会范文第5篇

一、师生关系

关于师生关系古往今来的教育论著、教育专家、名师都有阐述,我这里就不再赘述,现就与“和谐”有关的师生关系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高高在上的讲台走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朋友,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接触、交谈、沟通,甚至一起玩耍,看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等等。其次,学生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如学生放肆,不尊重老师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有颗“佛”的心来理解他们,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不能正确理解老师的“爱”,而把它理解为教师的“软弱”。不完全懂得理解是相互的,尊重也是相互的。所以,做为成人的教师,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应当正确理解他们,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敢肯定,你用这样的心态来融化个别学生的这种“牛”气,他将变成最听话、最尊重你的学生,你们的关系将成为班级和谐师生关系的典范。

二、 同事关系

教育是塑造人的复杂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合力,教育工作者的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因此,教育同事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配合对教育、教学效果影响极大。同事之间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老教师应该传帮带青年教师,同时学习认可青年教师创新的教育理念,不摆老资格。青年教师更应该主动,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学习,因为,毕竟他们在讲台上站了几十年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将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展示给老教师,帮助他们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同事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有竞争,才能有进步,有竞争才能有发展,但竞争必须建立在共同提高的基础上,而不是互相折台,尔虞我诈。看到同事进步,应该高兴,因为他的进步,也有你的功劳,而不是嫉妒,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同事之间,除了工作,生活上也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关爱,一人有难、八方支援,伸出我们爱的双手,让爱充满世界、阳光洒满校园。

三、前勤与后勤的关系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所以前勤教师要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教书育人、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教学秩序有序进行,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又是以后勤的保障服务为前提的,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良好的后勤服务,既为教师安心教学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专心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努力做到教书育人,后勤工作人员努力做到服务育人。同时前勤教师,领导和学生都要尊重和理解后勤工人的劳动,平等地看待他们,尊重他们,只有这样,前后勤照应,协调一致,才能办好一所学校,教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如果前后勤扯皮、推诿,学校工作就不能有序进行,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

四、学校领导与教职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