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六一儿童节作文100字

六一儿童节作文100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六一儿童节作文100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六一儿童节作文100字

六一儿童节作文100字范文第1篇

我盼望着“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因为这是全世界小朋友的节日,今年的“六一”儿童节与往年不同的是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

我的愿望是“六一”儿童节过得愉快,妈妈能调休陪我去书城让我挑选几本好看、有趣的儿童读物。我希望它们伴我度过美好的学生时代,我相信妈妈也一定会帮我实现这个愿望的。

一(2)班 吴迪

六一儿童节作文100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爱心;心理健康;催化剂

常言:“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就像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幼苗,需要施以爱心,加倍呵护,才能促使其健康成长。作为一名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作者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生涯中,深谙 “爱,可以把最坚固的冰雪融化”之道,努力用自己的爱心、热心去关心班级、呵护同学。

多年爱的投入,多年情感的付出,犹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从而保证了不少的学生终成正果,也使自己获得不少成功的喜悦。其中,最使我感到成功和引为自豪的就是,在2003――2004学年期间,本人充分利用自己的热心、爱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地去关心、引导和感化一名不合群、有自闭症等心理障碍的女同学,从而很快使该生的心理不断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最终迈进了优秀学生的行列。

何家莹是我去年收下的学生,当时我教她是三年级第二学期,刚好过完六一儿童节。

首先由我们的校舍说起吧,二00一年我们学校只有一间两层的教学宿舍楼,四周是课室,就象人们所形容的“豆腐印”一样大小,中间只有一个球场大的花园,花园里的绿化是非常好的,每年四、五月份都能闻到白玉花的香味,平时都有九里香、米仔兰等花的味道,有时候真的陶醉的感受。

校舍陈旧中当然光线是不好的了,当时有学生300多人,只有一台幻灯机,更说不上有什么的教学设备了。所以有的家长看在眼里,不管当时我校只收100元书本资料费,他们尽量想把子女送到镇上新建立的中小学就读,读到二年级时,家长再想办法把学生送到市内一所名校东华幼稚园、小学部、中学部、高中部所谓的一条龙学校,据说每年高考中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在东莞市内是数二、三的了。所以许多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儿女进入这所学校就读,发掘孩子的才华,近三年来想去东华就读的各校学生都有几千人报名,通过该校考试合格的分数线来区分公民办收费,三百人中只有一人才得公办收费,而公民办的收费相差5000元一学期,只有分数相差不多的才收为民办的学生,但家长不管钱财的问题,有能力的都想自己的儿女进出尝试就读。

何家莹家长在本村内也算得上有财富的一家,她在东华小学读了一个学期多,到了第二学期中就不想再去上学了。记得去年这个时候,何家莹母亲来找到我,当时我校有了两个三年级的班,新校舍才建起了二年,一切教学设备都不完善,根本比不上名校的教学设施。后来我问她母亲,为什么让自己的女儿回来读书呢?听她母亲说了一些情况,的确也有道理。

她们家离学校远是住校生,只能一星期回家两天,每个星期五下午4点半放学了才让家长去学校接送,星期日晚上送回学校里,小孩子的观察能力最强,在接送当中懂得了,哪位同学的家庭最有钱财,有靓车接送上放学。回到宿舍你问我我问你带了什么好吃的零食来校吃,爸爸妈妈当什么官职,就这样形成了攀比的局面。而何家莹的父母是做一般生意的,有时她看不惯这些场面常常与同学争吵起来,去年六一儿童节过后再也不想去东华上学了,不管父母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当时母亲又要去上班,看她的情绪又不敢留她一人在家,生怕她想不通做起傻事来,跟随母亲到自己的工厂里待了一个星期,母亲又担心起女儿的学习情况,生怕她赶不上同学的学习。还听她母亲说等到星期日要去广州找心理医生看病,要看一个疗程,(三次,现看了两趟了)主要有讨厌回东华小学上学的心理阻碍,当时我校三年级有两个班,何家莹的母亲找到了我,向我介绍了她的情况,既然情况这样,那我就乐意地接受了她来我们班试试吧!

何家莹来我班上学的第一天,我就向同学们介绍了她的名字,同学们都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新同学的到来,然后我替她安排好座位,就上语文课了,问起她为什么上学了连书本都不带来的事,才想起她对东华的学习是那么的讨厌,后来我找了一本旧书给她用,等到父母有时间了才帮她把在东华小学用过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一起带回来。课后我了解到,刚巧她的邻居何颖欢是我教了三年的好学生,当了三年的班干部工作,我就让她多点带动她,让她们成为好伙伴,一起上、放学,多介绍班里的同学让她认识。

据她来时的成绩在我班是属于中上的,语文科比数学科好点,尤其她书写字时特别认真,书面整洁而且有条理,我常在班中表扬她好的方面,让书写字体差的同学多向她学习,从中让她知道,周老师在关心她,同学们欣赏她的字体,在班上让她建立起学习的榜样,让她能稳定个人情绪,好好学习,同学没看小她,她还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呢!老师在帮助她改变学习的态度。

六一儿童节作文100字范文第3篇

――威廉・巴雷特

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已经十几年了,原本应该变得“成熟”的我,却像情窦初开的小姑娘一样重新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因为在我眼里,“教师”两个字正在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不只是一份工作

这些年来,我不断地重复这样的工作――迎来一批入学新生,然后把他们送往更高的年级。我似乎只需要靠着认真和勤奋,“贩卖”些知识给学生,便足以换取那份工资了。凭着认真和勤奋,我还从家长那里博得“这个老师很负责”的薄名,总有一些家长想把孩子送到我的班上来。

3年前,一位近70岁的老爷爷特意送我两朵栀子花,他说:“我的孙子考上了一中,你有功啊!”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我虽然为孩子取得的成绩高兴,但这样的插曲不仅无法让我感到陶醉,反而触动了我内心的隐痛。

其实,我并不能教育好每个学生,这让我强烈地体验着教育的挫败感。曾经有一个学生,上课很认真,只是因为不知道该怎样写作文,便开始逃避学习,最后发展为逃学;有一个学生,学习还不错,只是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和家长闹别扭,宁愿挨打也不上学,我一次次和他谈心,但至今都不知道他当时心里真正的想法;还有一个学生,智力并无异常,尽管我在他身上倾注了许多心血,但直到他离开我的教室,仍然大字不识几个……

也许,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这不是我的错,每个教室里总会有那么几个“问题学生”。可是,如果我没有把和自己相遇的每一个学生带到一条更好的成长道路上,总觉得自己是失职的。这便是我痛苦的根源。

我甚至想:如果我只是一名工人,只需要专注地劳作,就能生产出整齐划一的产品,那该多么轻松!

可是,我是一名教师。教师,不只是一份简单的工作,它需要的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痛苦中,我仍在寻找一座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桥梁。特林・芬瑟说儿童诗具有治疗效应,我发现绘本故事同样具有这种功能。我喜欢给每一届的孩子们讲《你是特别的》这个故事。才七八岁的孩子听了故事会这样说:“你是特别的,你的妈妈很丑,没关系。你做错了事情,没关系。你不小心打破了花瓶,没关系。男生欺负你,没关系。布娃娃不见了,没关系。你很胖,没关系。妈妈打你,没关系。你不小心摔跤了,没关系。”

孩子们的话让我愧疚。许多时候,我并不真的敢对孩子说“做错了事没关系,考试不好没关系,失败了没关系”。因为在内心深处,我所关注的并非是一个个具体的孩子,而是一个班级。原本明白有些孩子所谓的错误不过是个性使然,但各种考评会直接与班级挂钩,个体的孩子往往等同于“拖后腿”的孩子。为着一些所谓的班级荣誉,个体的孩子从我的视野里消失了。过去,我沿用一套教材、一种教学方法教四五十个孩子。当一部分孩子不适应这种方法时,我还能振振有词:“别人怎么能学会?”什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什么因材施教,早已被抛到脑后。此时此刻,只恨没有一种“更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一劳永逸地把所有知识像植入芯片一样装进学生脑袋里。或者,孩子们最好像机器人一样,统一执行规定的程序,统一接受规定的知识,甚至统一考100分。

可是,扪心自问,这是教育吗?如果这也算是教育,就算教出来的每个学生都考100分,也不过是教出了一批机器人而已。他们将说着同样的话,做着同样的事,重复着同样的生活。不,这不能算是生活。用存在主义大师克尔凯郭尔的观点来看,他们根本没有存在过,他们都是白白到这个世界走了一遭。

感谢孩子们让我领悟到这一点。我告诉自己:作为教师,心里要时刻装着一句话:“你是特别的,你是最好的。”因为,坐在你面前的不是几十个学生,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用我心换你心

每天早上,我带着孩子们读诗,用优美的语言唤醒黎明。我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浸润其中。我每周给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一周来孩子们的进步。孩子们过生日了,我就给他们送去一首诗作为生日的祝福。为一个女孩送去生日诗后,她妈妈给我写了一首诗:

一句至理名言,

早已深入人心。

那就是:

“你是特别的,

你是最棒的!”

不仅让孩子,

信心满满;

也让大人,

难以忘怀!

谢谢你,老师!

一个男孩生日后,他爷爷更是写了一封长达七页的感谢信,详细记录了我对这个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我自己的侄儿在上一年级以前要求我送一部点读机作为来年的生日礼物,眼见那么多同学收到老师的生日诗,他又早早地要求把点读机换成一首生日诗。是什么让家长和孩子对生日送诗如此珍惜?只因为我在生日诗里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意!

去年“六一”前夕,我每天挤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排练课本剧《迷路的小鸭子》。虽然是在班级内表演,我仍然张罗着给孩子们化装。孩子们满脸兴奋,他们排好了队,等待我给他们涂涂抹抹。不知是谁带头,一帮小不点儿在走廊上整齐地喊起了口令:“陈老师,万岁!陈老师,万岁!”这么夸张的阵势,不只是因为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六一儿童节,还因为他们心中有爱要表达出来。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去年暑假,我组织班上的孩子举办了“相约新兰广场”活动,利用每天晚上散步的时间参观社区,认识一些花草树木,进行一些简单的口语交际活动,玩一些平时想玩但没时间组织的游戏。我的初衷是把社区附近的孩子们集中起来,没想到几个平时需要坐校车才能上学的孩子也想方设法前来参加活动,有的孩子不吃晚饭就到广场上等我。有一个孩子下午去城里学画画,放学后和家长在外就餐。因为急着参加班级活动,他不停地催促家长赶快回家,愣是让父母饭没吃好就赶回来了。还有几位家长,连续六天雷打不动地准时带孩子到新兰广场等我。我们像一家人一样快乐地游戏着、学习着。我们的活动吸引了许多人围观,有人甚至以为我们是某个培训班或者夏令营活动组织。

活动结束后,有家长给我留言:“老师,谢谢你为孩子们的辛劳付出。孩子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的几天,在家表现都是很棒的。” 孩子们的变化令我欣慰。更重要的是,我在活动中看到了许多孩子的另一面。有的孩子特别有规则意识,过马路时一定会先看看来往车辆。有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平平,可是在活动中非常专注。在我组织的另一项暑期活动“周末读书会”中,我还发现一个孩子每次都能够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这与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判若两人。对这些孩子能力、特点的新发现,也为我来年对他们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了参考。

越来越迷恋上了这样的日子。每天的闲暇时间,当别人选择打麻将、逛街、网上购物的时候,我选择了坐在电脑前记录每天的班级故事,或者看一些专业书。我也在网上购物,但我是在当当网、卓越网上淘童书。每每想起自己这几年来为了成为一名能够给孩子带来幸福的教师,每天晚上坚持学习并学有所获时,心里确实感到无比的充实与安宁。这不就是教育生活的完整和幸福吗?

选择成为一名教师

苏格拉底每天站在雅典广场上与人辩论,为他们的智慧“接生”,最后为了真理慷慨赴死,活出了对哲学的信仰。亚伯拉罕为了上帝的召唤献出自己的爱子以撒作为燔祭,活出了对上帝的信仰。大教育家孔子广收弟子三千,有教无类,培养出七十二贤,他活出的是对教育的信仰。

和那些伟人相比,我的力量如一只萤火虫般微弱,但我同样热情地追寻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以对教育的虔诚,郑重地对自己许下一个承诺: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带着宗教般的信仰从事教育事业,我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在教师这个职业上。为此,我将坚守自己那一间小小的教室,致力于让每个幼小的心灵因我的存在而体会到成长的幸福。

我选择做一名教师,也将在日后的生活中永远坚守这一选择。

【童喜喜点评】

生命里,每个人都会不断面临很多选择。

做一名平庸的教师抑或卓越的教师,也是一种选择。

选择卓越,就意味着必须打碎自己的平庸,以求凤凰涅般浴火重生;意味着需要承受教学中遭遇的诸多问题给自己带来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意味着需要对每一个孩子身上具体的问题有足够的关注和反思;意味着需要有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不敢懈怠的努力……

因为惧怕遭遇痛苦,惧怕失败,更多的人宁愿耽于表面的光鲜,不再思考存在的问题,因而原本独特的生命,逐渐沦于平庸和虚无。

如同苏格拉底为了真理选择了慷慨赴死,活出了对哲学的信仰一样,觉醒的陈娟“纵身一跃”,为自己“以教师为业”的信仰也做出了选择。

选择成为一名教师――这“成为”,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选择。

六一儿童节作文100字范文第4篇

110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位50岁的老人,拿着小锤子,在校务人员手持蜡烛颤颤的微光下,挨个儿将学生的名牌钉在学生寝室门上。钉完最后一个名牌时,东方已露出曙光,似乎向世人昭示: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在南通诞生了。

这位钉名牌的老人,就是江苏南通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通师”)的创始人,被同志评价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中“不能忘记的人”——近代卓越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

就在这一天,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的前身)正式成立。在开学典礼上,张謇先生说:“要强盛国家,必须讲求学问;要求学问,必须普及国民教育;要普及国民教育,必须兴办教育;要办教育,必须从办小学办师范学校开始。”同一年,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沙元炳先生创办了如皋师范学校。1906年,海门厅同知(县长)梁孝熊创办了海门师范学校。南通境内3所师范学校,自建校以来,为南通乃至江苏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5年,南通师范、海门师范两校合并,组建为新的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如皋师范升格为如皋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如师”)。

对这所地方师范学校,或许人们并不熟悉,但如果说起李吉林、华应龙、许新海、王笑梅、周益民、贲友林等众多活跃在当今小学教育界的名师,人们肯定不会陌生。这些优秀教师均毕业于通师。还有一组数据:目前南通市小学在职的150名特级教师中,近一半毕业于通师;江苏全省100名“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包括中小幼教师和职教教师)中,有7人(全部为小学教师)毕业于通师;学校先后培养了8万多名毕业生,成为各个时期江苏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中流砥柱。众多毕业的师范生初登讲台,往往会因为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而被前辈和同行刮目相看,一问“毕业于哪所学校?”“通师。”“难怪呢!”所有人的所有赞许和疑惑,便都有了确定的答案。

110年的发展长河中,通师有辉煌也有曲折。远的不说,上世纪末,通师也遭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小学教育本科化”的严峻挑战,生源质量急剧下滑,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整整10年,我们处于发展低潮期,没有什么政策保障,也很少有经费支持。但我们用智慧和精神办师范,一直在探索新的发展机制,寻求新的发展方向。”通师校长丁兆雄向记者介绍。2007年,通师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施了五年制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试点工作,成为学校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也掀开了南通教师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南通基础教育好,根源在于师范教育好

“假如没有政府这个免费政策的话,也许我只能在家里种田,或者在某个小工厂里打工了。”如师2009级小学教育1班吉夏磊说道。原来,在他上初三的时候,长期生病的奶奶去世,留下了一大笔债务,父母没什么文化,只能一边种地、一边做小工贴补家用。每次看他们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吉夏磊就会纠结于这样一个问题:是继续上学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是辍学打工来缓解家里的压力?吉夏磊觉得,凭自己的能力,高中苦读3年,考上一所理想的重点大学应该没问题。但是,他不忍心看着父母为了让自己读书而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累。后来,他从老师那里得知,有一个“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吉夏磊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兴冲冲地把这个消息带回家,全家人都很激动。“因为我有了希望,我们全家都有了希望!”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给许多像吉夏磊这样的优秀寒门学子带来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为成就他们的幸福人生搭建了平台。

免费定向师范生进校前,已经与学校和县(市、区)教育局签订协议,毕业后全部回到家乡,到县城以下的农村小学任教。南通市教育局和县(市、区)政府也签订了协议,要保证这些学生毕业后有工作岗位。“我们就是奔着培养小学教师去的,很多本科院校尽管也有教育专业,但并非专门面向小学培养师资,他们的‘兴奋点’往往看培养了多少研究生。”丁兆雄从事师范教育工作30年,熟知师范教育的特殊培养规律和要求。

按照南通市政府和南通市教育局的统筹规划,根据各县(市、区)教育局按实际需求报送的计划,通师迄今已招收定向师范生977人,7个专业方向,27个班级。2007年8月,通师开展试点工作,首批招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177人。2009年,通师试点专业拓展至学前教育专业。2010年,通师将试点工作进一步拓展到小学教育专业音乐、体育、美术方向,基本涵盖了小学、幼儿园教育的课程领域。百年通师尽管办学学历层次不高,但到现在还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正是因为它具有新颖独特的“师范性”。“师范大学教育专业招收的是高中起点的学生,但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技能、职业情意都有很大欠缺,即兴演讲、备课、说课、三字一话、艺术体育特长等职业技能都比不上我们的学生。”丁兆雄说,“我们的学生用人单位评价高,就业率高。农村学校尤其欢迎我们的学生。”

前些年,通师统招师范生的分数线低于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通师不仅扩大了招生规模,而且全部并轨收费,直接后果就是生源质量急剧下降。“这样的生源培养出来的老师怎么教好下一代?”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试行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的初衷,是要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师范,改善生源质量。5年来,从实施情况看,这项政策有效缓解了生源质量下滑与培养要求提升之间的矛盾。”丁兆雄介绍,填报志愿时,学生经过充分酝酿,录取时又与培养学校、所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签订三方协议,因此,他们在求学期间表现出了较强的责任意识和目标意识,能够较为自觉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之中。

中国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农村。丁兆雄说:“免费定向师范生定位就是到农村,目标很明确。国家层面免费师范生培养层次比较高,但很多名校可以培养学术上很有才华的学子,培养专业性、师范性要求较高的教师,他们未必见长。”

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必须是一项政府行为,它涉及到教育、人事、编办和财政支持等方方面面。只有政府统筹协调,才能顺利推进。“在这方面,我们要感谢南通市政府,给了我们切实的支持。”丁兆雄介绍,定向师范生每人每年获得南通市财政拨款1万元。

人常说,一个好校长就可以带出一个好学校。“这话不尽然,因为好校长来源于好师资,没有好的师资队伍是不会有好校长产生的。”南通市教育工委书记黄建辉介绍,通师在上世纪80年代提前招收了一批“好学生”,如今这批四五十岁的教师大多成为南通教师队伍中管理和教学骨干。在南通,有一个说法,“1万名师带动10万教师,培养100万学生”,那批师范生就是如今南通教育的中坚力量。南通基础教育好,根源在于师范教育好。“2007年开始招录的免费定向师范生,他们也将会成为未来若干年中南通小学教育的骨干、名师。”对此,黄建辉很有信心。

“师范为我做一名优秀教师作好了准备”

2011年深秋时节,李吉林老师回到通师,参加了南通市五年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工作汇报会。站在台上,73岁的李吉林老师抛开自己事先准备的3页发言稿,即席发表了充满深情的讲话。她说:“同学们,能做一名免费定向师范生,太幸福了!我庆幸自己当年选择了师范,非常感恩师范老师教诲和培育了我,为我做一名优秀教师作好了准备。亲爱的同学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你倾注了心血,你就会有收获。你是一个播种者,也就是一个收获者。我想送给你们一句话:要当好老师,要有真情感,要有真本领。时间在童话里是长脚的,是一步不停留的,同学们千万不要消磨宝贵的青春时光。请你们抬头往前看,成功和幸福正在向你们招手!”

这位一生痴迷于儿童教育的长者,永远葆有年轻人一般的朝气、激情和活力。“我是一名老师范生,对通师一往情深。”1953年,初中毕业的李吉林,没有丝毫犹豫就报考了南通女子师范学校(1958年南通女师和通师合并)。“因为师范免费,我从家庭实际情况出发就报考了师范。”李吉林6岁时父亲去世,她和母亲相依为命。1956年师范毕业后,李吉林分配到南通女师一附小工作(后来改为南通师范第二附小),“一辈子在这里工作”。

“那是一段自由自在的时光,每个人都非常奔放,不担心被别人耻笑什么。”忆及50多年前的师范求学经历,李吉林老师如数家珍。那时候,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和营养。每天早上800米跑步,雷打不动,下午有各种文艺体育活动。李吉林记得,体育老师要求非常严格,“‘立正’时要求双手一定要对着裤缝”。每天早餐,学校供应免费的豆浆和包子,上午课间一人发一个馒头,还常常有茶叶蛋,校医还要参与制定学生食谱。“我至今都非常感谢母校的培育,让我们都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我们毕业工作后非常适应,踢足球,喊口令,样样儿都能拿得起来。”李吉林激动地说。

老师的敬业精神,对李吉林的影响最深;老师的关爱,让李吉林永怀感恩。校长范北强,日本留学归国后,全部身心扑在学校工作上,每天晚自习他都会一个不落地逐班巡视。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李吉林高兴得直蹦,校长看她衣服穿得很单薄,便慈爱地说:“怎么穿这么少,赶快回去加衣服。”李吉林急着要去春游,绕了一圈,又回到队伍中,并没有添衣服,校长看到后责怪她说:“你怎么没加衣服?”接着又嘱咐衣服带得多的同学给她一件。“50多年了,这件小事一直珍藏在我心底,让我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学会了关爱学生。”李吉林说道。师范三年级时学汉语拼音,李吉林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便在座位上做小动作。语文老师任哲伟没有点名批评她,而是在讲台上微笑着领读:“L-i-Li,李吉林的Li。”老师不失幽默的提醒,令李吉林在自己的座位上吓了一跳,赶快收回神来。“你看,老师的教育多么艺术啊!”李吉林深情地回忆道。语文老师石友兰被同学们公认为书法家,每个人的作文本上都有石老师的认真批注,同学们视为珍宝。“我到现在还能想起老师的字迹。翻开作文本,我能看到里面夹着小飞虫,我就知道老师是晚上在油灯下为我们改作文了。”那时候,老师们课下和我们一起打乒乓球,晚会上师生同台,舞蹈老师放手让我们自己去创作……往事历历在目,70多岁的李老师,如今回忆起50多年前的一些感人细节,不禁数度哽咽,不能自已。“这些老师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培养了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才情和能力,让我喜欢语文,认真对待写作,而且让我懂得了要去创造”。1978年,李吉林被评为特级教师,她把第一份糖送给自己的师范老师。“我总是充满着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母校,教我做人,育我师德,给我师能。至今我方更明白,为什么人们常把母校比作‘摇篮’。是的,我是在母校的摇篮里长大的。”

获益于严格正规的师范教育,在5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李吉林对儿童教育始终痴迷不已,她说:“每天能和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我人生莫大的幸福。通过自己辛勤工作能够影响一个又一个班学生的成长,甚至影响他们几十年,这是身为教育者的不朽的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

不仅李吉林钟情于母校,更多的毕业生也都难忘母校的培养。

1981年,15岁的王笑梅以高出重点中学30多分的成绩考入通师,18岁师范毕业走上教师岗位,“师范3年,我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嬗变”。因为进入师范之前,王笑梅“不敢在人前说话,普通话说不好,字也写不好”。可如今,王笑梅已经成长为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通州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在王笑梅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全在于通师求学期间形成的诸多特质。

通师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非常扎实全面,但一切又都在不经意间完成。班级黑板报每周一换,4人一组承担黑板报的排版设计和描画。王笑梅记得,“我们专门留出一小块,每天变换内容,大多为名言警句,一行拼音加一行文字。这样每人每天都有练习粉笔字的机会”。晚自习有一个规定动作,每天有两名同学在讲台上进行5分钟演讲。不知不觉中,王笑梅的演讲、书写水平都大大提升。通师有很多学生社团,琴棋书画一样不缺。每天下午3点放学后,同学们开始练习钢琴、手风琴、舞蹈……“毕业后,我们一走进新的学校,所有老师都对我们刮目相看。看,这个小老师样样在行,连体育课喊口令都特别响亮。”王笑梅说。

作为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师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积淀了丰富的经验,注重培养学生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王笑梅称之为“教育力”。通师的老师善于改革。当时尽管有教育学、心理学教材,但老师们从不照本宣科,每节课都会补充大量的新资料,让学生们了解前沿研究动态。“当时,我们都刚从初中升过来,很不理解老师的做法,为啥不多讲讲呢?”后来走上工作岗位,王笑梅才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工作后,阅读信息,挑选观点,再对照教材融入自己的想法,这些研究本领都来自那个时候”。

王笑梅记得,从一年级开始,包括李吉林在内的南通基础教育界的“五朵金花”,就到学校给同学们开公开课、作报告。“还有很多知名特级教师,都来了。我们只是普通师范生,就享受到这么高的待遇。如今很多一线骨干教师,几年才轮得到听一次一线最优秀老师的课。”王笑梅感慨地说。在优秀老师的感召带动下,王笑梅把学校每月补贴的15元钱节省下来,大多用来买书,“师范培养起来的爱买书、爱读书的特质和习惯一直伴随着我”。

从李吉林、王笑梅等优秀教师身上看出,通师的职前教育,不仅严格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培养了他们一种“永远的教师情怀”,为他们终身从教打下了扎实的能力基础和精神底子。

“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美好未来,还要让未来有未来”

2007年第一届免费定向师范生招来后,着实让通师的老师们兴奋不已。优秀初中毕业生不愿意报考师范,这种状态已持续多年。“基础太差的学生不适合当老师,你就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培养成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多年担任班主任的徐莉老师对这一点感触非常深。如今终于盼来了优秀的生源,他们基础扎实,学习习惯好,接受能力强,很有发展潜力,老师们暗下决心“要好好打造”。但是,在老师们欣喜之余,也看到了这些孩子身上的一些“短板”。他们在初中时学习成绩都比较优秀,大多是班上甚至年级的佼佼者,进入师范后,仍然摆脱不掉深刻的“应试痕迹”。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考试成绩,一心只想着在分数上超过别人。这种心理让他们无论参与何种活动,觉得自己永远应该站在第一的位置,心胸不够开阔,人际沟通能力也不足。有一段时间,徐莉班上的一个学生情绪很低落,徐莉找他谈话,根源竟然是“老师上课时怎么不看着我?我很郁闷”。

教师素养,大致包括“师德”和“师能”两块内容。教师技能的培养,通师已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如何培养师范生的师德意识,让他们在急剧变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一种身为教师的内心的定力”呢?学校召集班主任、政治老师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围绕“明日教师的打造”这一主题,大家集思广益。“师德培养,不能光靠嘴上说说,或者偶尔开开会,要把它纳入课程体系中做细做实。”富有经验的贾真老师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学生的成长,不是按部就班地什么日子完成什么,而是需要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熏陶。”贾真老师身边聚拢了一班人,以科研的方式开始了“品德成长”课程建设。

课程内容包括儿童主题、生命主题、文化主题、幸福主题等,非常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课程形式也不拘一格,有课堂,有沙龙,有电影观摩,有社会调查等。在乡村小学,老师们没有急着让学生进入课堂看课,而是着重看学校组织的活动。他们还让学生站在村小门口,捕捉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时充满期待的眼神,家长怎么叮嘱自己的孩子;看小学老师到校后做的第一件事,说的第一句话。有的定向生看到:班主任走进教室,没说什么,便把一个小女孩拉过来,顺手从自己兜里拿出梳子,给孩子梳头。这些细节,打动了懵懂中的定向生,他们说“低年级老师应该有一种做妈妈的感觉”。这种心底涌出的东西最真实,也最有效。

师范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想和情怀最要紧。寒假中,老师们安排定向生做微型社会调查,调查农村家庭的经济变化,让他们学会关注身边人和身边事。“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民生情怀,没有社会视野,他怎能做好教育?如果站在讲台上,手拿一本书,日复一日传授书本上的那点东西,这样的教师太肤浅。”贾真说。

师生共同观摩电影也是品德成长课的一部分。《阿甘正传》、《放牛班的春天》等经典影片进入了他们的课堂。观摩之后,师生会为某个人物、某个情节争得热火朝天。这时候,贾真往往会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作业:把你的观后感写下来,或者续编某个故事情节……“我要让他们追求一些灵魂层面的东西,对自己发问,在更高层次上建筑自己的精神家园。”贾真常常会被学生写出的东西感动得落泪。“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在5年中让这些学生‘成为人师’。有些东西不仅是职业需要,也是人生的需要。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化完成得比较好,那他的职业化也一定会好,他的课堂会有情趣,做人会有味道,他耕耘的土地就会高产并芬芳弥漫。”贾真说:“我们是师范学校的老师,是‘工作母机’,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未来,还要让未来有一个未来。”

“幸好我来了!还好我来了!”2007级英语1班的吴海惠说,“通师5年是自己脱胎换骨成长的5年,如果没有这项政策,真不敢想象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样儿。”初一的时候,吴海惠的妈妈去世,爸爸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又没有工作,一家三口,日子非常艰辛。幸运的是,初三那年恰逢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出台,吴海惠便在老师的鼓励下报考了通师。通师5年培养,让这个曾经“在人前一说话就脸红”的腼腆女孩儿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发展。

一入学,吴海惠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老师们都特别关心她,连食堂的阿姨也给了她格外的关照,“那时我吃得特别少,每次只打一份包菜一两米饭”。一天午餐时,食堂的阿姨走到吴海惠身边,悄悄对她说:“你去拿一个大点儿的饭盆过来。”没想到,这位阿姨给海惠打了好多菜,只收了她1元钱,还悄悄说:“以后你天天过来,没事的。”

也许过早经历了生活磨砺的缘故,吴海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她想:“人家凭什么要对我好,我又不能为人家做什么。”其实在品德成长课上,关于此类的话题,老师和同学们都曾经讨论过。吴海惠得知,学校有一些公益社团,做一些帮助人的事儿。受此启发,她和一个学弟共同发起,也成立了一个公益社团,吴海惠给它命名为“火柴头”。她看过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写过的一本书,说做火炬传递手最大的一个启发就是:每个人的力量都很微弱,关键是可以点燃人群中的激情和热情。“火柴头虽小,但它可以照亮黑暗,温暖别人。”吴海惠说。

“火柴头”从最初的2人,到现在已发展到60多人。他们组织过很多活动。比如“环保一日行”,他们走上街头,头顶烈日,捡拾垃圾;他们走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和孩子们一起过六一儿童节,把歌声和快乐带给孩子们。他们把公益活动和教育融通在一起。对于做公益,吴海惠有一股子不知疲倦的劲头儿。同学们笑着问她:“海惠,你做公益的时候怎么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晚上,常常是别的同学都休息了,吴海惠还在写活动计划,整理大伙的活动感受。去年重阳节,“火柴头”的伙伴们拜访了李吉林老师,李老师的一句话启发了他们,她说:“做公益和做教师是相通的,都是在服务。”从2011年秋季开始,“火柴头”走进三里墩小学开展助学活动。每周六下午去两个小时,一个小时给孩子们讲文化课,一个小时和孩子们做游戏,做手工。之前实习的时候,吴海惠碰到“不听话”、“成绩不好”的孩子就着急生气,现在她有了新的认识:“和孩子们在一起,最需要的就是爱心和耐心。爱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怀着这颗心去做就好。”如今,吴海惠的爸爸见到她就喊“吴老师”,他为自己的女儿能成为一名教师而由衷地感到骄傲。

在“临床实习”中建立对学校教育的完整认知

对师范生而言,教育实习等专业实践课程,既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一种探究知识、反思知识和生产知识的过程。师范生只有以实践体验中获得的实践性知识为基础,才能丰富对教育的理解,找到专业发展的生长点。

通师循着“早介入、低起点、细目标、高要求”的思路,对教育实践课程进行了全面规划,确定了不同阶段目标、内容以及考评办法。为丰富定向生对儿童的认知,从低年级起,通师就开展“一日见习”、“一周见习”等活动,分别以“感知小学”、“亲近儿童”、“体验教育”为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小学、幼儿园,让他们在观摩升旗仪式、晨间讲话、课堂教学、课间活动等过程中亲近儿童,从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儿童、理解儿童、热爱儿童,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师职业。到了中高年级,定向生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的实习活动愈加丰富,他们对教育教学和儿童的感知与认识也愈加完善。

通师2007级英语班的王嘉平小时候就有做教师的愿望。初中毕业那年,她赶上了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于是水到渠成地来到通师。“可能是由于自己成长经历的缘故,上师范后我一直信奉‘严师出高徒’,但自己性格却比较柔弱,感觉不会对学生严厉,曾一度为此而惶惑。”王嘉平说。但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解开了她心中的疙瘩。

2011年,王嘉平来到海门师范附小实习。三(1)班班主任施静老师跟学生在一起时候的言行举止,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施静老师每天定时跟班上的孩子们聊天,聊天的内容和方式都令王嘉平觉得很新奇。聊天时,施静老师会从自己的抽屉里随手拿出一些糖果和零食,跟学生“边吃边聊,又吃又笑”,“这个星期天我陪女儿去爬山了,你上哪儿玩了?”“你妈妈感冒好了吗?”在王嘉平眼里,施静老师跟学生在一起时,不像一位老师,更像是朋友、伙伴,就像两个年龄相仿的人在交流。课间活动时,施老师看到学生跳跳绳,她也会奔过去参与其中,跟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施老师的课堂很热闹,往往在她抛出一个问题后,所有孩子争先恐后地抢答。王嘉平感觉到,孩子们对施老师“很亲近,很崇拜”。课后施老师在教室前边批改作业时,那些“小不点儿”会主动走过去,给老师敲敲背、揉揉肩。“那些时刻,从施老师的脸上我看到了做教师的一种幸福感。我觉得对于‘严师’,从一开始就理解错了。”王嘉平说道。施静老师也跟她私下交流,“你要把对小孩的喜欢挂在脸上,要让他们知道你很爱他们。如果老师变成大海,那些小溪自然会流向你”。从施静老师的言传身教中,王嘉平认识到“严师不是要孩子如何怕你,而是要让孩子对你由内而外地尊敬”。实习期间,王嘉平也会遇到很调皮的小孩,她学着像施静老师那样处理问题,多反思“为什么”,而没有直接批评孩子,效果反而更好。王嘉平“感觉自己找到一些做教师的感觉了”。

“我是由于家庭境遇和班主任的好言相劝才来到通师的。”2007级文科班的顾媛媛性格活泼,快人快语,“初中毕业前的历次模拟考试,我都是年级第一,如果我上高中的话将来一定能上重点大学”。抱着一种不得已心态进入通师后,顾媛媛曾一度感觉自己“整个人非常松散”。顾媛媛在周记中写道:“我在师范只要考60分就够了。反正已签协议,毕业后我肯定会有一个教师饭碗。”师范的学习生活节奏并不那么紧凑,而是把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给了学生。顾媛媛就这样浑浑噩噩地晃了半年。

让顾媛媛发生改变的是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实习的学校是南通市三里墩小学。这所村小简陋的设施把顾媛媛“吓了一大跳”,“只有红砖黑瓦两层楼,其他什么都没有,连操场都没有,好多孩子脸上拉着鼻涕,身上脏兮兮的”,顾媛媛对这所学校、这些学生“没有一点儿好感”,“要是自己毕业后分到这样的学校就惨了”。

实习期间,三里墩小学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顾媛媛看到,学校的老师们自然亲切地拉着孩子们的小脏手做游戏,歌声笑声是那么欢畅。顾媛媛心里一震:“难道这些老师就不嫌这些孩子脏吗?”学校安排实习生对孩子们做一次访谈。访谈的时候,尽管孩子们表达并不那么流畅,但“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睛是水汪汪的,他们的眼神特别渴望爱。”这时,顾媛媛才体会到“师爱”的意味,“有一首儿歌叫《种太阳》,教师就要像太阳一样,向孩子们传递温暖”。

实习结束回到通师,班主任鼓励每个人写下自己的实习见闻和感想。顾媛媛写道:“如果我还这样碌碌无为,日后即便做了教师也是没有用的,肯定就是那种误人子弟的老师。在三里墩小学的老师们身上,我能看到真正的教师情怀,他们打心眼儿里爱孩子,他们不是把教师当成自己的职业,而是作为终身的事业来做。我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顾媛媛开始改变,逐渐积极地投入到师范学习中。

2012年7月,顾媛媛毕业离校时,班主任给她的寄语是:“你觉察到自己的改变了吗?一年级时你对教师职业一点儿认同感都没有,甚至持一种反感态度,认可‘60分万岁’。通过5年的师范学习,如今的你实习时,在课堂上关注关爱每一个孩子……你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教师情怀的人。有了这份情怀,你的未来职业生涯将会一路芬芳!”

为培养定向生的实践反思能力,通师还经常组织定向生观摩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学竞赛,加深定向生对专业教学的理解,培养教学临床诊断能力,建构属于自己的教育知识。此外,通师还与县(市、区)教育局合作,组织“师徒结对”活动,聘请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担任定向生的“教育实践导师”,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对学校教育的完整认知。

第一次体会到身为教师的价值

从上世纪末一直到2007年重拾免费师范生政策的10年间,是承担教师职前培养任务的师范教育的低潮期。“我们突然发现,报考师范的初中毕业生都是三流甚至四流学生,和职业高中学生成绩差不多,很可怕。”海门教育局局长许新海不无忧虑地说道。1986年,许新海通师毕业后,从普通教师做起,担任过百年老校海门实验小学的教导主任,25岁创办并担任东洲小学校长,后担任过教育局副局长。就在许新海接受记者采访那天,他被海门市委“票选”为海门市教育局局长。“前几年,作为南通市人大代表,我一直呼吁‘要重视师范生培养’,因为这项工作太重要了!”身为教育管理者,许新海非常清楚“断层的10年”带给教育的伤害,“这些基础差的师范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令人揪心,很多家长举报的问题都出自他们身上”。更令他担忧的是,这些教师的课堂上经常出现“知识性错误”。会读书的老师才能教出会读书的学生,担任校长、副局长期间,许新海每年都要给教师“开书单”,督促教师读书。他注意到,唯有“那个阶段”的教师不爱读书,不爱学习、积累。“教育工作者有着共同的密码,这就是通过读书、反思而积累的共同话语,但这些教师跟大伙儿没有共同语言。”所以,前几年,许新海在自己的主管范围内,宁愿使用老教师“把他们身上的油水榨干”,也不招聘新教师,因为培养难度实在太大。

令许新海高兴的是,2007年开始实施的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又把师范的人气儿聚拢起来了,吸引了一批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师范,局面得以扭转。今年秋季开学,首批定向免费师范生即将走上教师岗位。这几年中,许新海多次到通师了解这些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他们过硬的素质很了解,也很放心。“今年毕业回到海门的毕业生有24名,我计划把这些新教师安排在24所不同的学校,作为海门未来最优秀的教师和校长来培养。”许新海信心满满地说。

许新海的这种信心并非没有根据。在通师,跟这些十八九岁的充满朝气的未来教师一接触,便被他们的故事感动,被他们青春洋溢的朝气感染。他们是“准教师”,但言谈举止、所作所为已具备了一名优秀教师的素质。2011年下半年,如师2008级小学教育1班的倪典,来到如皋市一所学校,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实习。实习期间恰逢一位四年级班主任生病住院,于是倪典便做起了班主任,并代教语文课。

第一次走进课堂,尽管心里惴惴不安,但倪典还是满面春风,她要给孩子们一个可亲可爱的第一印象。孩子们对这位年龄不大的大姐姐还算认可,起码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拒斥感。但班上一个男孩子引起了倪典的格外注意。孩子就坐在讲台旁边,但他没有同桌,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耷拉着脑袋。课堂上为数不多的几次抬头,与倪典眼神交流时,流露着无助和无辜的神情。孩子叫王志文。在课堂小组讨论环节,竟然没有一个小组愿意接纳他。倪典说话了,“志文,你就到第一小组吧”。但第一小组的孩子齐声说道:“不要!不要!”其他小组也是一致的拒绝声。孩子们童言无忌,倪典没有责怪他们,她灵机一动,对王志文说:“你过来,跟老师一起讨论,好不好?”孩子低着头,坐在了倪典身边。倪典发现孩子对讨论的内容很熟悉,表达也比较流畅,心里直纳闷,“为什么同学们都不愿接纳他”。课后,倪典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王志文经常恶作剧,不交作业。有个孩子直言不讳地说:“老师,不要理睬他,我们老师以前从来不理他。”孩子的话让倪典心里一抽。第二节课的时候,又到小组讨论环节,倪典微笑着对志文说:“你跟老师一组,你来当组长。”同学们既惊讶,又有点羡慕。“但咱俩要拉钩,只要你每堂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就会奖励你一个‘五角星’。”王志文扭捏着跟老师拉了钩。在师范学习,师范老师给倪典印象最深的一个理念就是:“不放弃一个孩子!”她更记得班主任蒋长兰在实习出发前说的话:“教育是良心活儿,哪怕只有一个月。”

倪典来到王志文家里,惊讶地看到只有爷爷奶奶在,父母都长期在外打工。显然,孩子在学校的种种表现都源于家庭中缺乏应有的关爱。接下来的日子,倪典给予这个孩子更多的关注,孩子开始交作业了,而且字迹很工整。

期中考试后,倪典第一个批改王志文的试卷。“他竟然把试卷上作文题空白处写满了,写得非常认真。”就在倪典为孩子的进步而开心时,王志文正躲在她办公室门后边,偷偷看着老师在改试卷。倪典一抬头,看见了王志文,“志文,你过来,老师要给你一个奖励。”孩子走到她身边。“老师不仅要奖励你一个大大的‘五角星’,还要给你一个拥抱。”得到了倪老师的拥抱,孩子愉悦地走出了办公室。

后来,倪典在班上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表扬一个人,他这次考试进步最大。”“老师,其实我们都猜到了,是王志文,他变化可大了。”孩子们大声说道。“正是王志文,你们还会排斥他吗?”“不会!不会!”孩子齐声回答。当时,正好学到《蚁国的英雄》一文。倪典结合课文内容,对孩子们说:“蚂蚁面对火灾时,它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冲出了熊熊大火,从而拯救了蚁国。我们要向蚂蚁学习,当一个人掉队时,我们要紧紧地把他团结在一起。因为你们每个人都是老师的宝贝。”孩子们都若有所悟,王志文周围的同学,有的跟他握手,有的拍拍他的肩……

一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就要结束了,倪典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真有点依依不舍。王志文流着泪送给小倪老师一张照片——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照,“老师,请记住,这就是我。”班上66个孩子还都把自己的网名改为“泥点的宝贝”。生病住院的原班主任也正好回到班级,她给孩子们出了一道作文题:《我的实习老师》。孩子们都写出了自己情真意切的心里话。王志文写道:“一头黄黑相间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鼻梁上面架着一个黑框眼镜,这就是我最爱的倪老师,虽然是实习老师。她喊我们每个人‘宝贝’。同学们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你们是我的第一届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我掌上的宝贝!’我永远记得她喊我‘宝贝’,冲我微笑……倪老师跟我一起讨论,那个时候我才有了‘第一个同桌’……太多美好的记忆了,我真希望倪老师能留下来。”今年5月的一天,王志文竟然带着同学来到师范学校,费尽周折,才在教学楼里找到了他们的小倪老师。一见到倪典,孩子们就大声喊道:“老师,我们可想您了!”“被孩子们簇拥着的感觉,真是太幸福了!”倪典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身为教师的价值。

采访即将结束,怀着崇敬的心情,记者来到海门市常乐镇,这里是张謇先生的故里。在我们步行走向由同志题名的张謇纪念馆的时候,远远看到一位30出头的年轻人等候在纪念馆门口。同行的丁兆雄校长告诉我们:“这是我们通师毕业的学生,叫张华,如今担任常乐镇党委书记,很有作为!”这位热情又书卷气十足的年轻书记,带着我们瞻仰了张謇先生的一生作为,“很多人在张謇面前都有一种肃然起敬的心情,不论是搞实业的还是搞教育的。他一生为家乡南通建设了370多所学校!”张华对张謇很有研究,著有研究张謇的专著——《一个伟大的背影》。这座纪念馆,也是张华担任常乐镇镇长后,费尽心力筹资建成的,他觉得“非常有意义”,因为这是多少年来,南通老百姓的共同心愿。

狼之山,青迢迢,

江淮之水朝宗遥。

风云开张师范校,

兴我国民此其兆。

民智兮国牢,民智兮国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