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竹石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自主;学习;古诗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古诗学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呢?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课前激趣,领悟文本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把课上得有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使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1.创设情境。小学课文中的古诗,有很多是借景抒情的。如,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在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播放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设计往往能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走进作者,走进作品,学习的愿望也就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
2.编讲故事。小学课文中的古诗,有一部分是以事说理,有鲜明的人物和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曹植的《七步诗》、卢纶的《塞下曲》等,在教学设计中可安排讲故事的环节,教学效果非常好。
3.设置悬念。有一类古诗,说理性很强,则可从主要观点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等。
二、课内探究,授之以渔
诗歌是文学之母,是语文精华。对于古诗学习,必须教给学生一些“翻译”理解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享“渔”而得鱼。通常古诗释意时可采用“留、删、补、换、调、变”等方法。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解释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词,如,语尾助词等不译。
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句子省略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现象,因为诗人既要考虑用极为有限的字词,表现尽可能丰富的情感,又要考虑到服从格律中关于节奏整齐定型的限制。省略句中主要的有句子成分的省略和介词的省略。(1)省略主语: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省略了主语“我”;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飞入菜花无处寻”,承前省略了主语“蝴蝶”。(2)省略宾语:如,苏轼《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把“横看”的宾语“庐山”和“侧”的中心词“看”(谓语)以及“看”的宾语“庐山”都省掉了。(3)省略介词: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句中介词省略了,即“野旷天低(于)树”等。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等。如,王冕《墨梅》中“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把“吾”换成“我”。又如,郑燮《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把“尔”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诗作者为了强调某种语气,或者突出某个内容,或者调和音节,特地调换句子词语的习惯次序。在翻译时就要把古诗的倒装句语序调整过来,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这种倒装的句式在古诗中常常见到,了解它的一般规律,对读通古诗,理解诗意,都很有帮助。(1)为押韵而倒装。如,卢纶《塞下曲》的首句“林暗草惊风”,按正常的词序是“林暗风惊草”,倒装后把“风”字放在句末是为了同二、四两句的尾字“弓”“中”押韵。又如,孟浩然《春晓》中“处处闻啼鸟”的“啼鸟”是“鸟啼”的倒装,使全诗韵律和谐,朗朗上口。(2)为对偶而倒装。如,王之焕《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为的是同下句“更上一层楼”组成对偶,使诗句一气呵成,严整充实。(3)为协调平仄而倒装。如,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其下句本应是“春总是万紫千红”。倒装后,该句的格律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与上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正好对应,这样,诗句节奏鲜明,音调悦耳。(4)为突出内容而倒装。如,韩愈《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遥看”是“遥看草色”的倒装,诗人为了突出“草色”,把它放在“遥看”之前。又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日暮客愁新”,“客愁新”是“客新愁”的倒装,诗人为了突出“愁”的“新”,把“新”置于“愁”的后面,这样一倒装,不但强调了“愁”的“新”,而且调和了诗句的音节。再如,杜牧《出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是“霜叶于二月花红”的倒装,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倒装句既突出了“二月花”,又调和了音节,使诗句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无别扭之感。(5)诗歌句序的倒装。如,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先写入城的感受,后写入城的见闻,有意颠倒了句子顺序,使诗意曲折多姿,对比强烈,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纵观课文中的古诗词,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利用掌握的“翻译”方法,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学生以所知和疑惑为媒介,相互启发,交互竞答,继而以疑激疑,以已知释未知,交汇融合,让学生形成“由已知到生疑,然后解惑,再生疑,再解惑”的思维风暴。
三、课外延伸,拓宽天地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又富有活力的。要给古诗教学引入活水,形成开放性的教学系统,就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天地。
1.古诗教学与音乐、美术、书法等学科结合起来。把古诗中的故事情节、描写的景物画出来,给古诗配画,给古诗配乐,故事课本剧、写诗歌书法等,既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听、说、绘画、想象等能力,促进其多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
2.进行小制作,把古诗经典名句做成书签及座右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把古诗教学和积累背诵融入了生活中,形成了一个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材料生活化,易于积累和运用。
3.利用网络完成古诗,拓展学习。现在网络早已进入城市家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媒体工具,查找一些课本外的有关信息和资料。如,作者、作品介绍、朗读录音、有关典故、翻译注释等。通过拓展学习,做到正确流畅地朗读诗文,理解领悟诗中的蕴意。
The first little pig builds a house of straw, but a wolf blows it down and eats the pig. The encounter between wolf and pig features ringing proverbial phrases:
One day the big bad wolf came and knocked on the first little pig”s door and said, "Little pig, little pig, let me come in." And the little pig answered, "No, no, I won”t let you come in, not by the hair on my chinny chin chin." "Well," said the wolf, "then I”ll huff and I”ll puff and I”ll blow your house in." So he huffed and he puffed and he blew the house down and ate the little pig.
The second pig builds a house of sticks, has the same conversation with the wolf, and meets the same fate.
The third pig builds a house of brick. The wolf cannot huff and puff hard enough to blow the house down. He attempts to trick the third little pig out of his house, but the pig outsmarts him at every turn. Finally, the wolf threatens to come down the chimney, whereupon the third little pig boils a pot of water into which the wolf plunges. The little pig cooks the wolf and eats him.
驻村小故事
根据县委组织部安排,今年是我被安排到东关乡半冲村当驻村第三个年头了。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虽然村级已脱贫,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脱贫产业,巩固脱贫成效,同时做地疫情防控,每项工作都是坚中之坚,都得兼顾好。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和村支两委统筹做好每项工作,责无旁贷。时不待我,必须学会十根手指弹纲琴,发动队员走村串户宣传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开展疫情防控排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带领人员在村路口设排查过往车辆和人员,啃着方便面,喝着矿泉水,在寒风中坚持咬排查过往车辆和人员,在连续20多天的工作中,因工作需要没有回过一次家,女儿发烧重感冒也没回家照顾一下,心里感到很愧疚,但为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站好岗,当好人民群众的保护神,我怨无悔。
人活着,可以干许多有意义的事,但好好活着就是要干有意义的事,这句话翻来覆去的咀嚼,总是那么耐人寻味。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而我也要说,安乐,我所欲也,有意之事,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安乐而做有意义之事也。
古代,有一地主,家有良田百亩,一共雇佣了4个雇农,都属于长工性质,主要负责田地的耕种。
开始,地主按照传统的方式对雇农采用高压政策,雇佣了一个护卫作为监工,现场监督雇农劳作,雇农稍有懈怠就会招来监工的一顿鞭打。雇农们非常气愤,经常聚集在一起声讨地主,一致达成默契,表面服从,但暗地里都不努力劳动,一有可能就磨洋工。
一年下来,收成比别家低了许多,地主一怒之下,认为护卫监工不力,便换了个护卫,由于成本问题,他不可能雇佣更多的人来做监工。第二年收成依然下降,而且还发生了雇农集体罢工事件。
地主将监工和雇农全部开掉,新招加了四个雇农,他们分别是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同时地主亲自参与监督雇农的劳作,但情况丝毫没有转变,到了年底收成依然达不到理想水平。
地主苦恼极了,正在此时,一个西方的传教士来到这个封闭的山庄,经过与传教士的深层次交流,地主深感资本主义的先进性,他转变成为了新兴派人物,他决定改革:给雇农们充分人权和自由,不再采用强制性的高压政策,而采用固定工资制并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规定雇农们每日鸡叫必须起床,太阳升起之前必须上岗劳动,中午太阳烈时可以在树荫下休息一个时辰,太阳落山了才能够收工。上工和收工都必须在地主家按拇指印,考虑到雇农还得照顾家庭,地主规定雇农每隔5天可以休息2天,但条件是不得耽误农活。
凡违反劳动记录,一次迟到或早退扣罚当天工资,一次旷工扣罚10天工资,一年累计5次旷工(三次迟到或早退算一次旷工,缺少一个拇指印按半次旷工处理)做自动离职处理。劳动期间不准偷懒,凡发现者一律按迟到论处。
由于地主提供的薪金极具挑战性,而且按月提供,雇农们欣喜若狂,纷纷表示一定要努力工作,以报答地主的大恩大德。
当年收成提高了50%,地主看到民主管理带来的巨大收益,高兴得嘴都笑不合拢。兴奋之余,他决定扩大生产规模,于是向其他地主购买了100亩土地,另外又招聘了周七、武八两个雇农,准备大干一场。
日子一天天过去,年底来了,收成汇总下来,在新增100亩地和两个人的情况下,收入仅仅增长了10%。地主气急败坏,把雇农们召集起来,开了一个声色俱厉的批判大会。大会会场悬挂了一幅大大的横幅上书一行大字“今天不努力耕作,明天就努力找耕作”让人看了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会上地主在深刻批判了雇农们的懒惰和无能后,宣布今年年终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扣罚。
这一下子向捅了马蜂窝一样,大家纷纷表示不满和抗议,地主用手指朝横幅一指,丢下一句话“谁不想干,立马走人”转身便走。
会后,张三、李四和王五在一起讨论,一边骂地主狠心,让他们过年都没有钱拿回家,这下回家不被老婆骂死才怪。
一番发泄之后他们决定分头去找地主说情。
张三首先出发,找到地主诉苦说他们四个人本来干得好好的,由于新来的周七、武八两个人平时工作不努力,一有机会就偷懒,而每个月工资和大家拿得一样多,时间长了大家觉得心里不公平,于是便纷纷开始偷懒,所以才造成了收成下降的原因。
地主勃然大怒,决定找其他人来确认此事,他决心一旦落实此事,定当对当事人予以重罚。
张三走后,李四旋即来找地主反映情况,地主当即核实了周七、武八的事情,情况基本与张三讲的一致。
李四走后,王五也找地主谈心来了,除了张三、李四提及的问题外,他还提到了另外一个情况,说他有一次看到隔壁家的牛来吃庄稼,他去赶的时候被牛角顶破了腿,第二天没有能够来上班,被地主扣罚了10天的工资,于是以后他看见别家的牛吃庄稼就再也不管了。地主哼他一顿道“当时你为什么不声明理由呢?”王五说“我本来准备说的,但你当时发怒的样子把我吓慌了,就没有讲,过后也没有机会再说”。
地主想,接下来该赵六来了,谁知等了一天却没有等到。地主等不及了,正准备召开员工大会,宣布对周七和武八的处分决定。俩人同时来找地主了,地主将他们大声责罚一番,两人大呼冤枉,说张三、李四他们仗着是老员工,资历老,人数多,平时经常欺负他们,自己从不好好劳动,还嘲笑他们俩踏实肯干是傻冒,还说他们经常在地主去视察的时候装着勤劳的样子。
地主晕了,一下子分不清真伪,将六人找来当面对质,大家除了吵成一团外,没有解决丝毫的问题。
地主被吵得不行,恍惚中似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他决定推行承包制,将土地划分为六份,采用招标的方式,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面积大小以及耕种难度等指标,由地主事先根据往年的指标核定一个最低土地收益,由六人投标竞价,最后价高者承包成功,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块土地。
我深深地爱着我班的每位孩子,初2015级(1)班的孩子。用阳光浇铸孩子的心灵,我的内心也阳光满满。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站在三尺讲台上已有20多个春秋,二十多年来,我始终怀着一腔热情,用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引领我的孩子们一同成长,并肩前行。学生因为有我的陪伴而快乐,我也因为有学生的同行而幸福。在享受这些快乐和幸福的同时,我对教师这一职业哟普了更深刻的理解:爱是教育的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班主任,我一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学生的教育耐心细致,使班级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班级管理上要求自己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以自己的热情、自己的参与、自己的坚定意志,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参与意识,同时我和学生们在相处中也发生了许多故事。
故事一 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为了了解学生,我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课间、中午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以及学生的在校表现等。通过与学生交谈,我知道我班上有较多的单亲孩子和留守儿童,杜宇这部分孩子,我平时总是会更多的去关心、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有一种母爱的味道和集体的温暖。张杰是一个性格内向,做事稳重的男孩子,但上课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做作业也是慢条斯理、拖拖拉拉,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忧郁,经过了解,我才知道他在三岁时,母亲便离家出走。我感觉到眼前的这个孩子太可伶了,本应享受母爱的时候,却变得孤单。于是在班级里我就经常问一问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多关心他,力争走近他的心灵。在我和我班语文教师的教育下,他终于活泼开朗了许多,上课能够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习上也比以前刻苦努力了许多。然我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伟大,教师的一句话将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
故事二 爱就是关注。
有教育家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能富有实效。那些在学习、行为、思想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冷落、被忽视,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值得爱的时候;殊不知,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
在我们班里,有一个好动的学生,他名叫丁勇。他好动爱讲话,还特别爱乱扔垃圾。人很聪明,但上课时总管不住自己的手,不是弄同桌,就是自己玩,有时一支钢笔就能玩上大半节课。和他坐在一起的同学是换了又换,有的收到他的感染也开始不同程度的违反课堂纪律,影响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情绪。对于李照远,科任教师的反映最为强烈,他的行为不但影响违反了课堂纪律,而且严重影响到了科任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积极性。我利用课余找他谈话,而他总是这里答应我,转头又管不住双手。有时趁科任教师上课,我到班里听课,他也能认证听讲,不过最多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然后他又开始乱动了。我也找家长多次沟通,共同教育,也无济于事。
有一天,我上英语课,我发现他在那里又坐不住了,就让他来读一段话。没想到他读得是那样的有感情,教室里传来热烈的掌声。我抓住这次机会,及时的表扬了他。还有一次,全校大扫除,他抢着拿扫把做清洁,并用抹布把自己的周围打扫的干干净净。我立刻就在班里表扬他,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看他多会劳动呀。从那以后,他扔垃圾的时间少了许多,有时还看见他自觉地拾起地上的垃圾。他能够约束自己,自觉准守纪律了。
故事三 爱就是包容,是理解
我班有个男孩子,名叫陈翰林(父母离婚,他判给了父亲)。我还知道他念小学时也是经常要被请家长的。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学生都跑来向我告状。很多次轮到他做教室、寝室或公区清洁时,他总是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做,在班上俨然摆出一副“老大”的派头。由于长期不遵守校纪班规,被我罚为走读,但他母亲拒绝在《走读生协议书》上签字,还到校和我大吵了一次。陈翰林读走读的最初时间里,还是经常违纪。但他父亲很配合我和班上的每位科任教师,我和班上的科任教师也没有放弃他。在读走读期间,他父亲也让孩子坚持每天上晚自习,8:40再坐公交车回家,早晨坚持让孩子必须在7:25前到教室。走读期间他父亲每周都会给我来两三次电话,询问他在校的表现,我也如实的说了。经过一段时间,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在班会上,我表扬了他。同学们也为他的进步高兴地鼓起了掌,他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