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水果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些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头疼,缺乏写作动机。为此,教师可以把小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引进作文课堂中,寓教于乐。如开展一些表演性、故事性、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样,学生不但主动参与活动,而且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写作欲望。如“智力竞赛”“庆国庆联欢会”“教师节向教师送贺卡”“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某种动物》这篇作文时,我预先布置全班学生在家里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制作了许多小动物的头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上课时,我组织学生开展“动物王国开会”的游戏,让学生佩戴上各种动物头饰进行自我介绍,生动形象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全班同学,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实践体验生活汲取素材
许多学生总觉得写作文无话可说,也有教师抱怨说“农村学生见识少,无材料可写”。其实,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人生的天地无限广阔,只有投向五光十色的生活怀抱的人,才有机会获得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因此,我注意扩大学生的生活面,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有益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素材。如植树节植树,变废为宝科技小制作,环保实践活动等。例如,在一堂写《一种水果》的作文课上,我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实践”。
(l)用眼看。给每个小组分一种水果,要求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能说出水果的名称、形状、大小、颜色。
(2)用手摸。让学生用双手去触摸水果的表皮,感觉水果的重量、质感。
(3)用鼻闻。让学生用鼻子嗅一嗅水果所散发出来的气味,并说说这种气味带来的感觉。
(4)用嘴尝。让学生咬一口水果的果肉,并说说它的味道。经过这些实践,学生对水果有了较深刻、全面的认识。这个时候,再让学生抓住水果的特点来说就显得比较容易了,他们写出来的作文也就不会空洞无物了。例如,树军同学在描写桔子形状时就这样写道:“你剥开桔子皮,就能看到里面藏着十片左右的桔片,看!它们像十分亲密无间的小伙伴,你挨着我,我靠着你。”邱明同学在描写芒果的味道时这样写:“你轻轻咬一咬,滑溜溜的果肉立即到了你口中,滑滑嫩嫩的,甜中带酸,别有一番滋味,我情不自禁地说:‘哇!真棒,舒爽可口,味道好极了!’”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多媒体再现生活汲取素材
一、通过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素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自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如柑橘时,我先让学生观看有关柑橘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柑橘的生长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柑橘的色彩、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不仅让学生对柑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了观察和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写作时,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再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能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了大量的素材,作文时就有内容可写了。
二、通过积累,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发生质的飞跃。三年级学生由于词汇量少,语言贫乏,写作时感觉无话可说,不知道运用什么词句来使表达更清楚,更生动,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勤于积累好词佳句,以扩大语言的储备量,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积累首先来源于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上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不乏好词佳句。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材料。其次,积累来源于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阅读半个小时的课外书,让家长配合监督。这些课外书可以是经典名著,但要通俗易懂,最好选择少儿版的;也可以是关于成语故事、儿歌、童话、寓言的书;还可以是谚语集、歇后语集、名言警句集等。第三,教师要坚持让学生每周至少背一首唐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故事会等有趣而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可以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积累,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储备库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他们在写作时就会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文思如泉涌。
三、重视课后的小练笔
编者在编写语文教材时,有意在一些优秀课文后安排小练笔。这种小练笔模仿性很强,往往是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片段作文。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写作阵地。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石榴》一文后面就有这么一道题:模仿课文中描写石榴的段落写一种水果。在教学中,我把描写石榴的段落作为重点,让学生多读,熟读成诵,懂得作者抓住哪几个方面去观察和描写石榴,然后再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种水果。
四、创设情境,体验生活,写实事真情
学生写作的基石应是写实事,抒真情。写作时,如果是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文思特别流畅,更能表达真情实感,但学生往往缺乏生活实践,为了应付写作,他们上网查资料,东拼西凑,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支离破碎。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再写真事,抒真情。
五、及时修改,讲评
修改是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一环。凡是文章高手都有一个共同的体验: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好。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把修改看得非常重要,每次作文我都要求学生做到及时修改。我在学生写成初稿后,一般会引导学生进行以下训练:
1.学生自改。要求学生自读习作,修改文章,养成修改习惯。
2.互改交流。学生自改后,与同桌进行互改,并交谈修改的情况(怎样修改和修改的原因),使学生正确把握作文目标,提高鉴赏能力。
3.家长指导。我认为,教师当面给学生批改文章,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可班级学生众多,若让教师全面兼顾,教师将力不从心,因此教师要借助家长的力量。学生初学写作,受理解水平的影响,难免出现文不符题、详略不当等现象。我要求家长针对这些现象,根据习作目标对学生的文章进行适当的增删,并讲解原因,但千万不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肆意删除,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审题、立意、写作、鉴赏肯定大有好处。
4.教师讲评。学生把经过家长指导修改的文章带到学校后,教师可按学生作文的水平分出上、中、下三类有代表性的文章,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修改和讲评。
5.学生再改。讲评结束后,教师要布置学生根据评析修改文章,感到满意后再誊写。
6.张贴观赏。学生誊写完毕后,教师选出佳作(至少三篇),用红笔划出优美的词句,写上精当的评语,在班内展示,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清河小学二年级(11)班张海翔
今年三八妇女节那天,我想给妈妈一个惊喜。
下午,妈妈出去有一点事,让我留在家里。我在家里走来走去,心里想着:我给妈妈什么礼物呢?……哈哈,有了!
我把家里所有的水果都拿出来,每一种水果选一点。水果拼盘制作就开始啦:先把水果洗干净,然后用刀把水果切开,再把它们摆成漂亮的图案。不大一会儿,大功就告成了。
我把厨房收拾干净,又回到我的学习桌上,开始了第二件工作——给妈妈做一张按摩卡。我在卡上画着笑脸。这时候,妈妈回来了。我赶忙躲在桌子下面。妈妈来了,我突然跳了出来,把她下了一大跳。我一边让妈妈品尝我做的水果拼盘,一边拿出自己制作的“贵宾按摩卡”给妈妈。妈妈愣了一下,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儿,乐呵呵地说:“宝贝开工了!”
我给妈妈按摩着,妈妈甜蜜地笑了。
评析:
一、关注生活,引导学生捕捉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语文的资源。”因此,要注重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积累习作素材,进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调动各种感官功能,进行全面观察。如 “我最喜爱的一种水果――关于西瓜”的课堂讨论结果,调查显示,学生对于某一事物的了解仅凭单一感官直觉较多,很难形成全面客观的了解。因而,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时,应启发学生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调动全身的感官,多维度了解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形成人、事、物的具象。例如观察水果――西瓜,可通过视觉了解西瓜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西瓜外表的光滑;通过味觉品尝西瓜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西瓜的清香等。
“我最喜爱的一种水果――西瓜”的课堂讨论结果表
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乡土资源。平静安逸的农村生活相对于喧闹多变的城市,保留、继承了更多的传统习俗。例如传统民俗节日中的正月十五赏花灯、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中秋赏月做月饼,等等。还有四季农事中,根据生活经验口耳相授流传下来的各类谚语、俗语,如“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小炉匠打铡刀――做大活”“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春光一刻值千金,廿四个节气勿等人”等,这些农村孩子耳熟能详的民风民俗、谚语、俗语,如能纳入生活作文的素材范畴,必将成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二、激发兴趣,凸显农村素材优势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永动机。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优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指导写命题作文,要紧扣学生熟悉的生活,多以学生生活中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例如描写劳动场景,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父母务农时的情景,注意父母的表情、外貌、动作、语言、性格等方面以及自身的体会感受;指导描写一种动物,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平常生活所见到的蚂蚁、松鼠、牛、羊、猫、狗等,注意其饮食习性、生活作息特点、外表、体态特征等进行描述;指导描写某一植物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住处附近的花草树木。熟悉的素材内容,更易勾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第二,创新作文课堂教学模式。“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是中外著名作家的共识。真实感性、触手可及的生活是习作最宝贵的素材来源。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讲授,可以借助现场调查、活动体验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让学生去了解、去体验,去赞美鲜活灵动的花鸟鱼虫、辛勤艰苦的田间劳作,这样写起文章自然胸有成竹,真实感人。正如鲁迅说的“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三、设平台,培养运用素材的能力
作文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传授,需要学生自身素材的积累,更需要借助实际平台的长期训练。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改版)》明确: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描写出来。针对这一要求,教师在三年级学生作文的起步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 降低难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没有兴趣,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提高。教师要注意由低年级的口头作文向三年级书面作文起步的过渡。教学中,不少教师一再叮嘱学生:“三年级要写作文了,一定要认真学!”无形中夸大了作文的难度。另外有些教师开始就对学生要求过高,过多挑剔,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因此过渡很重要,我们要积极创造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条件,为学生今后的作文学习打下基础。如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教师可以谜语、故事、图画形式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减缓坡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模仿写作是三年级作文训练的显著特点,也是小学生练习作文的常用方法。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应该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中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习作导入:(1)目的性的导入能给学生的模仿习作架起斜坡,这样就水到渠成。(2)活动式导入。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首先让学生参与小制作、小实验、游戏或课外活动,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讨论,再对活动进行描写,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有话题,效果较好。如练习“写一处景物”习作时,首先带领大家走出校园去观察秋景,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选择一处景物写下来。
学生作文无话可写的根本原因是不会观察生活,缺乏写作材料。因而利用多种媒介,提供写作素材,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看图作文,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如:在讲《石榴》一文时,首先指导学生抓住石榴外皮的颜色变化,通过描写石榴的不同形状来表现它的外形特点;接着指导学生抓住石榴子的颜色、形状、味道进行描述。最后再对照插图学习本课的具体写法。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文结合,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学习本课后,可以引导学生描写一种水果,要求他们模仿《石榴》一文的写作方法,按一定顺序写清楚。
教学大纲指出:对小学生来说,课内与课外,以课内为主,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堂课,同时还必须重视课外学习。因此,除了凭借教材中的插图和色彩鲜明的教学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三 放飞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修改版大纲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小学生的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运用生动的联想。怎样才能使学生浮想联翩呢?如教续写想象时,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想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教学《航天飞机》,可先播放航天飞机的本领课件,回顾课文内容。再投影它与普通飞机的表格进行对照,后来普通飞机和航天飞机又见面了,他们会怎样进行对话呢?学生有了影视素材,便会联想。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