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沁园春长沙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的学习和一般的语言一样,非常注重平时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厚积薄发才能有所成就。我国语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语言复杂,想要学好语文,就必须经过长期的学习积累。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心理很躁动,难以坚持长期的语文学习,想要他们认真咀嚼语文文言文和诗词中的文化底蕴并化为己用更是难上加难。他们从不怀疑语言的魅力,但是仍然缺乏长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以死记硬背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时自然也就不够主动、投入。
2.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都习惯以课本为主,按照课本的进度来进行教学。教授文言文时,一般都是提前查好资料,上课时为学生进行简单地介绍,要求学生记下来作者大概的朝代信息和代表作品,之后就会解释每一个字句的意思,让学生能够对古文的意思有所理解;在讲授现代文阅读时,教师一般都会介绍文章的背景,对文章进行分层,归纳每一层的意思,寻找文章的线索和中心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学效率非常低。
3.教学评价方式陈旧。我国当前高中语文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笔试,在一张考卷中包含诗词填空、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以及写作等方面。语文作为语言的学习课程,它的学习和考察应当包括听、说、读、写多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看出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我们在语文教学评估中只注重背诵和写作的考核,忽略了对语言口语的检验。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解决方法和具体途径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地体现了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有了对知识的兴趣,才会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而又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在进行正式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革命时期的语篇,让学生通过视频来理解当时作诗的背景,理解伟人的情怀,还可以推荐学生观看《恰同学少年》,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在学生对诗作的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配上激昂的音乐让学生朗诵,充分地展现出的意气风发。教师也可以学生的兴趣入手,如和学生一起鉴赏流行歌曲的歌词,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会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2.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巨大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堂效率,创新教学方式非常必要。高中语文课堂不过是四十分钟到四十五分钟,想要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在教学方式上努力。首先,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胆的以学生为主导,自己进行学习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辅导书、互联网来了解文章的背景,在上课前期发言。也可以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对文章的感受,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并在之后的文章讲解中有针对性地讲解出文章的意义。比如,在讲《再别康桥》时,教师在前五分钟安排学生自己讲诗歌的背景,之后再讲授诗歌的内容和含义,中间还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真正的精髓,到了快下课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朗读诗句,带领学生体会诗句的具体意境。
3.促进教学评估方式的多元化。想要培养出真正的素质人才,就要保证教学评估方式的多元化,从多个方面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水平都体现出来。在考试时,语文考试应当和英语考试一样丰富,不仅包括笔试,还要有口语朗诵、现场答辩等考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朗诵能力,让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教学观 名著导读
建构主义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同时也是教育史上的重要革新,曾引起了美国的教育改革,如今又被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依据引入。了解建构主义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对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意义重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再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经验的迁移是学习的主要途径,这对于教育改革启示非常大,不仅体现在教学改革中要求情景教学等内容上,同样也体现在教材改革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做出了新的调整,一是形式的改革,分为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两大部分,二是教材内部体系的调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内部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其中“名著导读”版块适应社会人文教育要求而生,并逐步得到高考重视,又因其特殊的教材地位,其教学尤其需要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积极建构新思想和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图式平衡不断被刺激、同化之后达到新平衡和产生新图式的过程;而学习活动是一项社会活动,产生于人与人的协同活动中,以语言等为中介,最终由外部迁移到内部,产生心理的变化。这样的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必须要注意建构具有阶段性、持续性和完整性的教学体系,以学习者的认知差异为基础,以形成和完善学习者认知结构为目标,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积极组织有效教学形式和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在每个阶段坚持持续和完整的发展。
一、“名著导读”内部的建构性联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名著导读篇目共有十篇,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分别是第一册:《论语》、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第二册:巴金《家》、雨果《巴黎圣母院》;第三册:曹雪芹《红楼梦》、巴尔扎克《高老头》;第四册:莎士比亚戏剧、朱光潜《谈美》;第五册:罗贯中《三国演义》、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这十部名著的教学之间,必须具有充分的建构性,例如第一册《大卫·科波菲尔》所练习的主要内容是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考虑到高一上学期学生的基础,这时候的人物形象分析大多呈现出以形容词、形象化说明为主要方式的特点,而在其后的小说学习中,例如第二册《家》和《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分析,老师在教学中则要引导学生走进理性分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即由读后感式的人物形象分析,过渡到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形象分析阶段。又如第一册《论语》的学习,重在其文化性的发掘和思想启示的理解,要求同学们讨论自己的志向和对名言警句的理解,这尚处于感知的阶段,而到第二册《巴黎圣母院》的学习时,课后习题提出了要求同学们去发掘生活中“人道主义”的行为,这就要求学生要先理解“人道主义”的内涵,再去反思现实,属于理性反思的阶段,明显比《论语》练习的重点更加深入。这两篇名著学习重点的区别,也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的联系和区别影响图式改变,引发学习过程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地发现“名著导读”各个名著之间的建构性联系,并在教学实践中将这种联系充分展现出来。例如进行《家》和《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分析时,可以带动同学们回顾《大卫·科波菲尔》的学习情况,帮助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二、“名著导读”与教材其他内容之间的建构性联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阅读“鉴赏版块”版块的目录如下:1.《沁园春·长沙》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3.《大堰河——我的保姆》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6.《鸿门宴》7.《记念刘和珍君》8.《小狗包弟》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1.《包身工》12.《飞向太空的航程》。而“表达交流”版块则要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可见第一册阅读和写作练习的重点是写人记事,“鉴赏版块”通过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的学习,促进学生了解写人记事的阅读技巧,“表达交流”则要求同学们练习记叙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这一册语文课本“名著导读”的主要内容是《论语》和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练习的重点分别是《论语》的思想和《大卫·科波菲尔》故事线索的了解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这和第一册课本写人叙事的练习重点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这种联系凸显出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这种联系,达到温故知新、提高认识的作用。例如在《论语》学习中,强调了儒家的一些思想见解,包括治国的道理和个人的修养。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鉴赏版块”中学过的烛之武、荆轲、项羽、刘邦等人,他们都是名流千古的英雄,他们的作为是否和儒家理想的人格形象相契合或者有所差异,这种契合或者差异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思想上的体现是否可以从不同类型的人物身上得到展现?而《大卫·科波菲尔》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主要是通过情节来表现人物的,这种特点和《鸿门宴》散文以细节表现人物的特点之间,是否有所区别,这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在这些反思中,学生对于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有了系统的回顾,并且得到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又在这种更高层的学习中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实现了建构特色显著的学习目标。
三、“名著导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建构性练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阅读篇目主要有文化经典著作、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语言文学理论著作等。和“名著导读”目录对比,可以发现十部“名著导读”篇目皆出于此,课外阅读和“名著导读”篇目本身的职能都在于文学教育的价值,所以可以认定“名著导读”是课外阅读的代表。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在“名著导读”版块的学习中,一定要进行阅读技巧的练习,以实现阅读方法练习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进行,而在课外阅读的练习中,可以明确说明,采用某一种“名著导读”练习过的方法来组织练习重点。例如《大卫·科波菲尔》练习了故事主线的说明和人物形象的分析,那么在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的练习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故事主线的归纳总结、人物形象的赏析,并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学生体会中外小说的差异、文学母题等概念,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导读”中名篇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在组织课外阅读的基础上,以体裁为基础,进行版块教学—小说阅读、戏剧鉴赏、诗歌欣赏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体裁特色。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一线教师一定要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发掘出的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建构性,实现教材“名著导读”版块本身和教材其他版块之间,以及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有效联系,才能完美地实现“名著导读”版块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燕,吴刚编.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