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据广元县志记载,麻柳乡历史文化悠久,是白羊古栈道上的重要驿站。它东连巴山,北系秦岭,地处川、陕、甘3省的龙门山区,风景秀丽,是羌族、氐族、汉族和谐居住的地方。经考证,麻柳人是氐、羌族人汉化而来,麻柳刺绣便是麻柳人为羌人后裔最为鲜活的印记。
掌握刺绣技艺,是旧时麻柳女子一辈子生活的基础。旧时麻柳男女相亲,男子往往并不关注女子容貌,而特别关注女子绣品的优劣,所以相亲时,女方要送给男方一些亲手制作的绣品。麻柳女子一般十七八岁时,就开始精心准备自己的嫁妆。至出嫁前,要绣出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结婚那天,这些精心绣制的嫁妆,要在锣鼓声中从女方家高调地抬到男方家。新婚后,新娘子要给公婆和丈夫绣鞋垫,给未来的儿女绣童衣、童鞋。妯娌之间、姑嫂之间要互相交换绣品,切磋刺绣技艺。
据统计,现今麻柳乡3000多名妇女中,会刺绣的有1000多人,被誉为“巧姑娘”的有500多人,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民间艺术家。每逢赶场天,姑娘们穿戴用彩线绣的围腰、飘带、鞋袜等,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就地取材 题材丰富
麻柳刺绣就地取材,所用材料仅为简单的针、线、布。布是黑、白、红、蓝等土布,线是彩色棉线,所绣制品针线详密、色彩鲜艳,令人赏心悦目。
麻柳刺绣题材丰富,所绣图案或为耕种收割、婚嫁礼仪、爱情婚恋等场景,或为人物、猛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典型的川北风情。麻柳刺绣的绣制方法大致有架花、挑花、扎花、串花、游花等5种。还有“全挑”、“全绣”、“半挑半绣”,有的还采用“补花”、“滚边”等方法,表现力丰富,立体感强。
麻柳刺绣的巧手们大都身怀绝技。69岁的向坤仁老人有3个绝活:一是不用底稿,图案全在心中,空手施针如笔,数丝而绣;二是刺绣作品多为各类日常生活用品,如帐帘、枕套、枕巾等;三是“走着绣”,一边走路一边绣花,一针一线准确无误。
2010年9月,在广元举办的第21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上,时年43岁的麻柳刺绣优秀传承人胡永蓉,携50余件手工绣制的帽子、鞋垫、枕巾、床单等作品参加了广元市展区展览,结果不到两天就销售一空。随后的展期,胡永蓉接下了各地客商200多件订单。2012年,胡永蓉耗时10个月绣出一幅长达2米的双面绣《国韵牡丹》,有人出价1.5万元求购,但胡永蓉没有出手。
让麻柳刺绣在新时代再放异彩
麻柳刺绣这个曾在麻柳人中盛行多年的民间传统技艺,到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一部分传承人外出打工谋生,一部分传承人步入老年而后继乏人。为了填补麻柳刺绣传承人的年龄断层,把麻柳刺绣从产生它的农耕文化背景下,移植到城市化大背景下的乡村让它再获新生,近年来,广元市相关部门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手段,保护麻柳刺绣的制作技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麻柳刺绣这一民间艺术后继有人。
目前,广元市正在构建以产业化为主的拯救麻柳刺绣之路,如在麻柳乡建设一条长600多米的羌风新绣女步行街,并鼓励边远山区的绣女家庭搬迁集中建房,建成后可解决500多人就业;规划建设5000平方米的麻柳刺绣庄园;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对麻柳刺绣技法、色彩、构图等进行优化。
据有关人士考证,花鸟字这种民间艺术起源白书与绘画的结合,也可以把飞白书看作是花鸟字的前身。关于花鸟字的由来,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东汉灵帝熹平年间,大学士蔡邑奉命作《圣皇篇》以颂先帝功业。后,皇帝下令把它篆写在鸿都门上,但是采用哪种字体却难倒了蔡邑。此时,一个正在宫中打扫卫生的仆人激发了蔡邑的灵感。仆人挥动着大竹扫帚左扭右转,竟然写出了一个硕大的“好”字。竹帚掠过尘埃,每一个笔画都清晰可见,就像一条飘然欲飞的长帛突然落在地上,凝成一个灵动自如的文字。蔡邑遂亲自特制板笔,一气呵成,创造出“前无古人”的飞白书。结果,灵帝龙颜大悦,这种书体随之推广开来,风靡一时。也许因为这种书体用的不是通常的书写工具,或者与绘画过于亲近,宋代以后,飞白书艺术开始远离上层文人的审美视线。然而,当这种书体逐渐为上层所丢弃时,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们又重新将它拾掇起来。流传至今的民间龙凤花鸟字就是飞白书的延续。花鸟字艺术由此而来。
花鸟字除了具有一般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之外,还将笔画形态进行再塑,即书法狂草与国画写意兼而有之。花鸟字既融合了书法的灵气,又具国画的朴素,更有民间艺术的活泼,动静相宜,变化多端,有“书法家难起笔,画家难润色”之美誉。
在花鸟字中,字是画的基础,画体现着字的神韵;字中有画,画中有字;远看是字,近看是画;字既是画,画既是字。这种字画融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不仅可以体现吉祥喜庆的效果,而且又能增强文字的意趣及视觉的吸引力。因此,花鸟字画多见于春节庙会和一些节日聚会,内容也以吉祥祝福之词为主。现在很多旅游景点也会见到花鸟字,但多以书写游客姓名的形式而出现,因此花鸟字也称姓名作画。
我国的民间艺术是观念艺术,因此,色彩更是观念上的。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使得民间艺术中色彩表现出了很强的审美特征和感情特征,这从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习俗的影响。所谓观念,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被淳朴的理解为吸福纳祥,消灾辟邪等传统的世俗目的。从而形成了民间艺术中火红喜庆的特色。很多的词语如万紫千红表现着喜庆吉祥的含义,还有很多描述色彩的词语,一般来说都是图个吉利,很多的描述色彩的词汇已经成为观念上的造型语言,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其在陶瓷艺术品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可以通过陶瓷设计将本民族的观念和信仰加之其中,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大大超出单纯色彩所能传达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色达意”的效果。
二、民族艺术在陶瓷艺术品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民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对陶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和促进作用。比如:剪纸、漆器工艺、编制、绣花、彩绘等等都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遗留下来的瑰宝,我们必须加以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中有非常多的图案,每种纹样,每一幅画都不是单单存在着的,其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美丽的色彩图案,而是蕴含在其中很厚的文化气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中,其不断被传承和发展,一路上记录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坎坷经历,与外部民族交流的成果。就像一本历史剧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其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和文化内涵还需要广大的科学工作者挖掘。在陶瓷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将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图案植入其中加以利用,以提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通过刻、划、剔、釉色等传统工艺程序,让陶瓷艺术品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感召力。这种将民族美术语言与价值实践统一起来的活动是一种装饰艺术,是民族艺术图案的传承和创造应用,充分体现了本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精神。所谓剪纸艺术,其包含的领域非常广泛,有着很多的表现手法,比如:阳剪法、阴剪法、剪影法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些美妙的神话传说。剪纸艺术中多样的题材包罗万象,其中很多不单单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和描绘,而是具有很多特定的含义,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剪纸艺术运用到陶瓷设计中,最早是出现在晚唐时期。通过两次釉色而烧制成的陶瓷制品,呈现出有层次感的花纹,具有剪纸的效果,其画面有层次感,视觉效果很好。现代艺术家们通过一些新的方法将剪纸和陶瓷结合到一起,然后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创造出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结合了时代特色和传统文化,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很好的思维途径。民间艺术是生活的语言更是艺术的语言,人们可以将感情寄托其中,将生活中感情物化。成为劳动者和造物者通透的桥梁和纽带,把人类的创造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民间艺术是一种和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创造方式,可以丰富和充实我们的社会生活。民族艺术的创作和思维方式、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式也独具特色。一般来说陶瓷艺术和民间艺术史同根的,在原始社会中陶片上的各种图案、符号,具有标记某种意义的作用。由于民间艺术所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其可以为陶瓷艺术品的设计提供极其丰富的养分和经验借鉴。
三、吉祥图案的寓意
所谓吉祥,意为美好的预兆,吉就是福善的事情,祥就是嘉庆的象征。吉祥的图案可以使用花鸟、走兽、人物以及一些吉祥的文字。这些文字可以是吉语、谚语甚至是一些神话故事为题材,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比拟、象征、双关、隐喻等修辞手法,形成“一语一图”的民族艺术美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展现人们的幸福快乐,还可以寄托愁思,表达对长寿的向往,以及各种吉祥喜庆的理想。可以这样说,吉祥在我国是一个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主题,同时在陶瓷艺术的设计中吉祥必须体现出来,很多艺术家通过谐音、比拟、寓意等表现手法,来展示现代陶瓷艺术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现代活力特征。所谓象征,就是根据事物的具体形态、色彩、习性等,使用其相似或者相近的含义。比如:鸳鸯象征着爱情,牡丹象征着富贵,竹子象征着君子,莲花象征着高洁等等。谐音原本是文学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民间通过谐音的方式表达吉祥,比如:在结婚的时候,会有枣,寓意为“早生贵子”,人们在吃饭的时候通常会有鱼,其寓意为“年年有余”,年糕的糕与“高”谐音,有步步高升的寓意。
前言
安徽传统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一个分支,既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具有安徽传统文化的个性。安徽传统民间艺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深深的打上了安徽地域浓厚色彩的烙印。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嬗变并从四个角度阐述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再现。
一、传统民间艺术的起源
第一,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安徽的历史文化发源较早,所以当时人们对自然、科技知识的认识层面还比较低,因此人类对于大自然有一种敬畏感,但是祖先们将自然界中人类不能解释得现象归结于神灵等。
第二,起源于安徽的民俗习惯。一方面安徽地区的民俗文化为民间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式,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民间艺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地域文化内容。
第三,起源于各种各样的喜庆色彩节日。在喜庆节日里,地区间流露着一种祥和、幸福的氛围,人们为了庆祝喜庆节日,会选择一些形式进行庆祝,营造或增添幸福、祥和的气氛,长此以往,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形成和发展。
第四,起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才能。民间艺术反映了基层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也能够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水平。第五,起源于人们的发明与创造。安徽地区的人民经过长时间的发明和创造,促进了许多新事物的新生,从而推动了民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原因,虽然不是固定的因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有安徽地域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二、传统民间艺术的民间嬗变
安徽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所以民间艺术在安徽的起源和发展较早,随着时间的演变,民间艺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和壮大,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萌芽阶段。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安徽的传统民间艺术就已经有了萌芽,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形成了有安徽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
其次,发展阶段。从秦朝起始,直到唐代结束,这段时期安徽传统民间艺术有了较好的发展,在唐代时期,民间艺术的发展一度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
再次,兴盛阶段。在北宋时期,出现了利于商品交换的纸币,从而促进了商业发展的繁荣,而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达到兴盛阶段,许多安徽地区的人们,为谋生计会发挥自身的才能和技能,制作工艺品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和民间艺术的发展。
最后,压力时期。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无数次的融合与发展,传承至今,面临过巨大的考验和挑战。需要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合,以促使传统文化能够迅速提升,以新的精神面貌面临现阶段的挑战。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艺术再现
传统民间艺术经过不同时期的考验和挑战,以顽强的生命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其艺术的再现具有四点特征。
首先,具有历史传统性。安徽传统民间艺术发展至今,虽然融入了一些现代色彩,但是仍然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其次,具有生活娱乐性。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民间艺术更彰显生活的特色。此外,民间艺术的创作体现出创作艺人的情感。再次,具有多样性。安徽地区的各地各县的多种多样艺术门类都不断融合,使安徽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多样化。最后,具有独特性。随着安徽地区传统民间艺术的不断发展,徽式特征更加凸显。
关键词:山西民间刺绣;视觉艺术;艺术审美
刺绣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炎帝、黄帝等上古帝王时期,据《尚书虞书》记载舜命禹制作章服,舜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此为“天子衮服十二章”的来历,刺绣中的十二章纹样是已知最早的刺绣纹样,这些纹样都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如,日月星辰象征照临无私,山象征稳重镇定。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刺绣艺术的创作思想:“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①
一、山西民间刺绣的审美特性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发源地,悠久的历史也促使山西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山西民间刺绣诞生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承载着普罗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刺绣在民间生活用品中随处可见,门帘、坐垫、桌布、鞋垫、被面、手套、枕套、荷包、手帕等上面都有心灵手巧的妇女们绣制出的精美图案,这些作品纯朴率真、色彩鲜艳丰富、针法灵活多变、造型夸张独特、手工灵巧细致,是山西民间艺术的瑰宝,是民间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山西民间刺绣是三晋文化与民间艺术风情的体现,受到山西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影响展现出一种纯朴、粗犷、热烈的艺术特色。晋绣的历史宛如山西的历史一般源远流长,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浓艳、丰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山西民间刺绣艺术便扎根于这片优渥的土壤,受到山西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民俗文化与思想内涵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成长为瑰丽灿烂的民间艺术奇葩。《诗经唐风扬之水》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即描述了当时唐地山西的精湛刺绣艺术。
二、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特点
(一)山西民间刺绣的题材与内容山西民间刺绣题材广泛,是古代劳动妇女凭借自身的生活实践经验,加入丰富的想象而创造出的生动又独具特色的刺绣图案。在她们的创作中取材十分广泛,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典故,舞台戏剧都能够成为创作内容。主题也丰富多变,喜鹊登梅、松鹤延年、鱼跃龙门、莲生贵子、百花争艳等等都深受百姓们的喜爱。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中写道“表现艺术的作用并不是单纯靠其形式影响人们,而是靠内容,甚至主要是靠内容发生作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使得表现艺术具有感情的特色。”山西民间刺绣主题承载着妇女们内敛而细腻的情感,具有象征意义。在山西民间刺绣中吉祥动物图案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以瑞兽为主的麒麟、蝙蝠、鹤、羊等动物由于谐音和外形代表了吉祥富足、健康福寿等寓意,在婚丧嫁娶、年节宴席等民间活动中经常使用。例如龙凤合体象征龙凤呈祥,是阴阳结合的暗喻,十分切合古人对繁衍后代的期望、鸳鸯象征夫妻恩爱和顺、鱼谐音“余”象征连年有余。在山西民间刺绣中动物图案多与植物图案组合,如《莲年有鱼》(图1)和《荷花》(图2)图,主题不同但是主要元素相同,鱼与荷花相依相生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山西民间刺绣主要植物元素有荷花、梅花、石榴、牡丹、葫芦等。荷花是纯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也是民间妇女们所喜爱的,又因莲蓬多子,也有多子多福的寓意;牡丹花瓣繁复艳丽象征富贵;葫芦藤蔓连绵象征繁衍。据传,在尧都平阳一代出现了最早的音乐活动,记载在《吕氏春秋古乐》中。歌舞音乐的发展也促生了戏曲的繁荣,山西戏曲历史文化遗迹十分丰富,如彩陶百戏楼模型、汉墓的歌舞陶俑等。在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年代,听戏看戏成为了山西人唯一的精神生活,只要某一村庄演一台戏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赶来看戏,他们善于品戏评戏并且从戏中获得历史知识、学习分辨忠奸善恶,开阔眼界,可以说戏曲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因此戏曲成为了山西民间刺绣的一大主要内容,妇女们一边欣赏台上的戏曲,一边做着手中的绣活,为了保留住台上最为经典的情节,她们把演员的动态神情、衣物配饰借鉴进来,再加入自己对戏曲的认知与对美的理解,创作出的戏曲刺绣既美观又极具纪念意义。在山西民间刺绣中几何纹样与文字图案也占据很大部分。几何纹样源于编织物的结构形式,编织物与其他器物接触而产生印痕,因此人们受到启发创作出了几何纹样。民间妇女们对自然形态的物体进行归纳、分析和提炼,形成了固化的特定图案。常用的纹样有圆点纹、矩形纹、波浪纹和三角纹等。常见的文字有“福、禄、寿、囍、招财、进宝”等吉祥字样。除了纯文字的装饰还会将文字图案化,是民间妇女们对于图形的巧妙处理。
(二)山西民间刺绣的造型方法山西民间刺绣是实用性与装饰性完美结合的民间艺术作品。劳动妇女们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将所见与所感通过灵巧的双手绣制出来。在她们的艺术作品中倾注了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主要造型手法有夸张变形、抽象变形和适形变形。1.夸张变形“艺术即是夸张”表明夸张的手法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艺术家用夸张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用变形表现作品形体。苏轼论画名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意指艺术表现不应该只停留在形似之上。在艺术创作中应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做到变形有方、夸张有度。从青铜器到金银器皿、玉雕、玉器等工艺美术品的纹样造型中可见民间艺术家们对使用夸张变形手法的游刃有余。山西民间刺绣大胆吸收这些工艺美术品的造型特点,将自己所见的植物、动物、人物等元素先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用自己所理解的方式简化、平面化,不受实物束缚来表现主题与特征。在造型上重神不重形,保留基本特征的同时大胆变形夸张,加上明快的色彩搭配,创作出简洁美丽的刺绣图形。2.抽象变形抽象变形手法是概括造型最常见的技法,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道:“由艺术概念的统一所导致的简化性,决不是与复杂性相对立的性质,只有当他掌握了世界的无限丰富性,而不是逃向贫乏孤立时,才能显示出简化性的真正优点。”在我国传统装饰图案中抽象变形手法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从自然界中观察到一个事物,通过想象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现实物体的形象,平衡繁简关系,用简单的图形表达丰富的内容。山西民间刺绣图案中使用这种造型方式创造出了许多灵巧生动的形象。3.象形与适形民间刺绣的实用性,决定了使用地方的不同其图案也应相应调整以适应整体形式的需要。例如衣服领子、袖口、小孩围嘴、老虎鞋等,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中需要进行适当变形,使图案与绣品轮廓相吻合。如图3虎型围嘴,又称“涎衣”,通常为圆形,后颈开口。这件围嘴以虎为形状,虎是力量与勇猛的化身,《山海经》中记录了“虎食百鬼”的传说,虎型图案使用在此处意味驱邪去病,消灾免祸。为了适合围嘴的轮廓,将虎身适度变形贴合整体形式,使绣品活泼生动,又充满童趣;再使用装饰边框填补空余部分,增加作品装饰感。图4为《凤穿牡丹》团花刺绣,凤凰象征太平吉祥,牡丹为花中之王被称为富贵花,凤凰与牡丹共同组合蕴意“吉祥富贵”。图案元素集中,凤凰与牡丹不分彼此,大小位置分布均匀,将主体布置好以后,通过添加不同大小形状的牡丹,使画面饱满适应绣品轮廓。
(三)山西民间刺绣的色彩艺术1.色彩的装饰性山西民间刺绣色彩鲜艳亮丽、浓艳热烈,配色自成体系。山西刺绣色彩使用种类不多,强调用色少而精巧,通过把握用色节奏,调节用色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来起到丰富和谐的视觉效果。用色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幅作品的第一印象。山西民间刺绣用色有很显著的特征,通常使用黑、白、红、蓝、黄五色为基本色,强调纯色对比,平衡对比与和谐,注重装饰效果。以色彩艳丽为美的山西刺绣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色彩使用规律。首先,对比色。只有调和没有对比缺乏精神,只有对比没有调和不统一,借助色彩的冷暖对比,通过调整色彩的面积、形状,以其中一种色调为主,再使用小面积的对比色来陪衬和点缀,使整体色调和谐统一。如图5山西忻州地区荷包刺绣《伏羲女娲》,在黑色底上施以黄色、红色、白色的浅色丝线,绣制出作品的主体元素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又添加了少量的紫色与深蓝浅蓝做调和绣出细节,搭配大面积白色的边框,辅以红块作为点缀,使整个荷包色彩对比强烈,沉稳大方又不失活泼可爱。其次,使用黄色、白色、黑色绣出元素的边框,如图6画面色彩使用很少,但是用相同的色彩不同的色块分散在不同的位置,既不孤立又不过于统一,使用绣线做边框调和绣品的色彩,增强装饰性的同时使整体更加和谐。2.色彩的象征性山西作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也深受我国传统五行五色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色彩的象征性与传统哲学观、伦理道德观相融合,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观念,表现出中国传统礼教和等级制度。五行五色观念依阴阳五行而生,在漫长的历史中渗入民间,在发展中使色彩多了人情味。色彩是艺术与设计中重要的传播情绪、表达思想的媒介。山西人纯朴敦厚不善言辞表达,因此刺绣作品就成为了民间妇女们寄托情感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