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考前准备

考前准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考前准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考前准备范文第1篇

考前需要做的准备

1、到考场实地考察一次,看看考场的位置,到考场乘何车辆,要多少时间,考区环境,厕所的位置等地理情况。

2、考前一天应收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作相应的准备措施。

3、考前要做好放松心态的准备。一个放松的心态是考试的必备因素。

(来源:文章屋网 )

考前准备范文第2篇

身份证和准考证是进入考场的凭证。女同学当天尽量不要化浓妆,免得跟证件照形成鲜明对比被拒进考场。准考证多打印几份,一是避免遗失,再者背面是空白的可以当做草稿纸。一般考试只发一张草稿纸,再要还需惊动老师,打扰其他考生。同时切记考试前一天核对准考证上面的地址,最好提前去实地“踩点”;外地考生最好入住考点附近的宾馆并且延时到考试当天下午一点半退房,为午间休息提供场所。

2B铅笔

2B铅笔,填行测和申论的准考证号时都需要,尤其是行测的答题卡,全部都用2B铅笔作答。2B铅笔一定要在正规超市或大型文具店购买,保证是真品,以免假2B铅笔碳粉不被识别而影响分数。

橡皮

橡皮的普通用途是擦去错误的涂卡痕迹,但还可以有个特殊功能。一般图形推理的最后一道题最容易考立体图形,尤其是拆纸盒折纸盒问题,这时候小小的橡皮就能发挥大作用,可以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画橡皮的方法解决,既快又准。比如下面这道题(见下图),用画橡皮的方法解这类六面体图形的题目就非常有效,只要在橡皮上找一个面写5,然后根据原图中5的上、下、左面分别是1、4、2,在橡皮上5的上、下、左面分别写1、 4、2,最后在2的左面写6,6的左面写3,这样画完之后就可以任意旋转,找任意三个面的关系了。

直尺、三角板、量角器

直尺的作用在资料分析题,常考的材料中有柱状图,众所周知省考出题资料分析里面的图形不是手绘出来的,而是把数据输入电脑,用电脑相关软件做出来的,那么就意味着个别题可以根据直尺测量柱状图的高度差确定两者的差量,还可根据量角器测量的饼状图的扇形的度数确定扇形的大致数值,用估算的方法快速解题。三角板可用于图形推理题中,有个别题考点是直角数,我们可以用三角板的两个直角边判别是否是直角。

考前准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舞台表演;把握节奏;自身修养;专业技能

我的学生很聪明,但不爱学习、好动。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若用命令的语气跟他们说好好唱歌、用心弹琴根本行不通,这时我会用朋友的身份跟他们交流,学好本事到哪都不用害羞胆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彼此之间喜欢攀比与炫耀,这个提议同学们还是很赞同的,慢慢的愿意学习的就多了。兴趣是需要的延伸,是指一个人富有积极情绪去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这种倾向通常是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一旦这种联系建立起来并得以巩固,兴趣就会转化为志趣,成为自觉的W习动力。作为幼师专业的学生他们自己内心已经很清楚:必须会唱歌,会弹钢琴,听到自己演奏出(演唱出)的优美动听的乐曲(歌曲)时,他们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美的享受。而这一切,又能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音乐的热情。

一、课上认真听课,课下静心练习,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每一节钢琴课前,我会和学生讲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重点以及难点,然后我会慢速演示教学一遍,在示奏的过程中再一次讲解重点和难点。其余时间给学生自由练习,半小时后随机抽查练习情况。声乐则会逐个的辨听每位学生的声音特点,发声方式正确与否,并告知他们课后应该怎样去练习。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候,第一个音就需要从倾听开始,只有学会了倾听,同时,也要在节奏和旋律,和声和层旋方面上也要有良好的能力。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若要学好音乐,就需要一种很好的听觉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陶冶情操

钢琴的学习必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时还需注意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与错误和挫折做斗争。因此,学习器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毅志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生理学家早就从人类大脑的构成,分工和培养方面作了明确的阐述,主管"形象思维"的右半脑的开发培养的最佳途径就是音乐教育,在演奏时,学生必须进行多向思维,同时启动眼、手、耳、口等多种感官和大脑神经系统。这样不仅仅达到了锻炼身体协调性、开发智力的效果,也起到了培养学生意志力,陶冶情操作用,一举多得。

三、临赛前或考前中常见的不良现象

现实中,经过我近几年来教学经验及观察来看,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位考生平时在琴房练琴时,心情极其放松,只专注对曲子技巧的把握及内涵的表现,所以最后演奏(唱)的效果比较好;当在别人面前演奏(唱)时,十分紧张,在心理上表现出弹奏注意力不集中、键盘分辨不清、歌词记不住、大脑出现短时间空白等现象。即使认为自己已经练好的曲子,演奏(唱)时也大打折扣。即使演奏(唱)没有中断,但整个演奏(唱)处于“混”的状态,导致整个表演以失败告终。

出现以上现象,可能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技巧不过关,以至于演奏(唱)水平不稳定;对环境不适应,琴房与舞台的各方面设备都有很大差别,声音效果也不大一样;对自己期望过高,很想一鸣惊人,心理压力超出了实际所能承受的能力,反而适得其反;没有信心,觉得自己没别人弹得好;对作品没有细心琢磨,手忙脚乱,首尾难顾;情绪上的紧张也会导致表演的失败。一般来说,表演者在演奏(唱)前会出现明显的心理及生理功能的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等待演出时的不安、技术方面的缺陷等等。演出紧张是与生俱来的,即使大演奏家也在所难免,表演前紧张与焦虑在每一个表演者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何控制紧张情绪,使演奏处于舒适的感觉才是问题的关键。

四、调节考前时的紧张心理几种做法

(1)自我模拟考试场景。从高考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开始自我模拟考试场景,尽量设想考试流程。比如三大地点可以试验。第一要有人倾听,旁边要有摄像机对着自己,从开机的瞬间,包括鞠躬,演奏前的思考,都要做到考场上做到的标准。第二在老师面前,一般来说学生上专业课的时候都蛮紧张的,老师的门就是考试的门。第三适当参加比赛或文艺晚会,在节目过程中就用自己即将高考的曲目。上台前做一些手部运动和适当的开声练习,既可以使手放松又可以美手。

(2)提高心理素质。考试在即,会出现心理紧张等影响演奏(唱)质量的各种情绪。明确目的、树立信心是考试成功的首要条件。信心是每位考生刻苦学习、充分发挥舞台表演技术的巨大动力。树立信心,就能迎接各种挑战;丧失信心,直接影响舞台表演的质量。在树立信心的同时,对成功与失败也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3)要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有助于考生全身心地投入并且使技术水平得以正常发挥。充分的准备以及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是缓解紧张的最佳办法。

(4)做好考前的准备。有很多考生在考试前好不容易把以上三点调节好了,但是在即将入场时突然发生了小意外,考试迫在眉睫,可这种突如其来的不稳定情绪一时难以平复,应变能力差的考生最终表演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在考试结束后,考生也要必须保存好历次考试的准考证,以便在个人信息有误时备查。最后,保证充足睡眠。总之,希望考生在抓紧复习的同时,应做到学习休息两不误。

考前准备范文第4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收获的时候,那么课前准备则是学生磨砺柴刀的时候。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课前准备得充分与否,准备质量的高低,都会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效率产生直接影响。笔者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课前的准备,也从中发现了刚步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在课前准备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一)对课前准备的重视程度不够。刚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学生,不少同学把课前准备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认为,只要上课用心听讲,凭着自己的聪明头脑,应付过去还是绰绰有余的。殊不知,在别人指导下激发的领悟力,和独立探索而得的领悟力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前者为被动式,后者为主动式。长期被动接收会消磨人的主动意识,使人缺少发现,缺乏创新。

(二)课前准备的层次浅。七年级的新生们所谓的课前准备往往仅仅停留在识字、清理线索、初步阅读感知的层面,至于探究性学习,联想学习则做得很不够。正因为课前准备流于形式,准备不到位,学生不能带着问题去参与课堂,往往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不但影响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不易积极思维,质疑解惑,触类旁通,久而久之,学生就体会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严重的会产生语文学习的障碍。

(三)课前准备的范围窄。我们的新生们课前准备往往限于几本工具书,能解决的问题仅限于查生字、生词,查作者生平,查作品背景等。并且,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不懂得剪裁和取舍,生搬硬套。课前准备容易忽视的往往是与课文相关的大量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常常出自名家之手,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这些可爱的新生不懂得去欣赏,去借鉴。另外。七年级的学生们对于一些疑点和难点,也往往视而不见,或不加深究,浅尝辄止。

(四)课前准备的方法少。七年级的学生们课前预习的通常做法是拿来课文就读,读完了就查查字词,这样“一读二查”几乎就是全部课前准备内容;稍好一点的同学也无非是多了几处圈点勾画。思考、合作、质疑、探究等更丰富的手段和更深层次的钻研,则几乎不用,或不会用。

(五)课前准备的效率低。在有限的课外时间里,用来作为语文课前准备的时间本来就不多,七年级的学生们的效率意识也不强,加之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不能灵活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技巧,往往是一种方法“包治百病”,效果可想而知;更有甚者,在小学阶段养成了唱读的习惯,读起书来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学习效率尤其低下。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时代性和知识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文本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创造的成果。刚跨人初中的学生们不能针对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来学习,往往忽略了语文的基本特性,课前准备局限于为学习而学习,为了完成预习任务而预习。比如,把语文课本当作教条,不敢疑,不敢问,死记硬背,抱残守缺,不能举一反三;或者断章取义,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或者固执己见,孤立片面,不求甚解,割裂了语文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忽略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即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等功能,从而难以实现达到享受语文,享受生活的境界。以上诸多表现,对于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学生来说,尤其突出。

二、提高课前准备有效性的针对性实践

开展课堂教学基本要素的课前训练,寻找使七年级学生养成课前准备的良好习惯的规律,并运用此规律提高课前准备效率。

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备要素包括生理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都不能忽视。对于七年级新生而言,这方面训练尤为必要。也是初始阶段的重点。 在七年级新生的课堂上,笔者常常发现,上课铃声已经响了,教师已经端正地立在讲台前了,甚至师生已经礼毕,这时候还有不少学生还在慌忙地赶着完成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或是忙着收拾桌面,或是在忙着找书本资料等,更有甚者,举手要求去洗手间,这些现象都表明了学生课前准备极不充分。实践证明,这样的开端,课堂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引导学生重视这些准备要素,让学生从两方面准备:

(一)要求学生课前思考“课间十分钟该做什么”这个问题。这方面的准备重点是落实课堂常规。在实践中大致分三步走:

1.让七年级新生在课间十分钟里想清楚四个问题:

(1)要不要去洗手间?

(2)有没有适度地进行课间放松?

(3)教本和文具是否准备好了?

(4)我为课堂是否做了预习?并且利用有限的时间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2.课前两分钟督促与检查。教师提前两分钟到教室,在预备铃响的时候督查。主要是观察,学生是否安静下来了,坐端正没有;桌面物品是否摆放整齐,学科书本及文具是否陈放在桌面;学生的精神是否饱满,眼睛是否朝向前方,在关注教师,或者是否在关注着书本、资料。如果发现了学生还没有做到位,要及时督促学生做好。

3.课堂一分钟评价。对这些准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满足四个要求的认定为有效,并采用学生自评和同桌互评的方式,采用4分制,由学生自己和同桌打出分数,作好记录。让同桌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提醒。教师小结,对于做得好的方面或个人要给予表扬,对于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之处,并要求下一次改正。开展这项活动的检查评比,我首先制作好了“个人课前准备积分表”,并张贴在教室的公告栏。本表内容分“学生课前准备表现”和“学生课前准备内容”两部分。“学生课前准备表现”为课间时间与延续到课堂的一会儿时问,约五分钟左右,这个要求比较低,也容易做到,故采用扣分形式,主要是对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实施扣分。一个项目达不到扣―分。

通过阶段性的学生课前思考、训练以及教师的督促检查,促使七年级学生养成课前准备的意识,促使他们充分利用课问时分完成生理、心理、物质上的充分准备和知识上的初步准备,为语文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为课堂教学助跑。

(二)要求学生在一天学习之余加强新课预习。如果说课间思考重点在于教学常规准备,是课堂形式方面的要求,那么对新课的预习,侧重在内容,是课堂质量方面的要求。对于七年级新生而言,这方面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发现,不少学生课前学习语文,毫无章法。往往是打开书,从头读到尾。学生也在困惑,怎么预习才有效。我的做法是,教师的指导要具体和明确,即要求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说清楚,让学生能具体地操作。

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预习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提出预习要求,指导学生按教师的要求预习。主要是分三个步骤,采用“读三遍书,做六件事”,指导学生从不会预习到基本学会预习。

1.朗读课文――熟悉教材   (1)在朗读过程中,给不认识的字或读

不准的字画上圈,给不理解的词语画上横线,在朗读后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2)查阅有关作家作品及有关写作背景资料,在标题附近的空白处作摘要记录;准备特殊材料,比如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实物等。

2.默读课文――钻研教材

(1)整体感知文本大意,理清文章线索,划分层次并概括出大意。

(2)结合课后练习,思考文章主题,把中心思想写在文章结尾处。

3.精读课文――赏析教材

(1)在文章的精彩段落或片段上标上“”,并写出自己的理由和见解,并就内容、写法、语言等写出自己的感悟。在不能理解的地方标上“?”。并写出疑问。

(2)交流探讨。与同桌或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和疑问,互相讨论,写出讨论意见,确定提问人选。

我主要采用10分制对这一环节进行评分。①能按要求做好“六件事”,认定为有效,每完成一项给1分,共6分;由学生自己给分。同桌监督。②质量分4分,教师给出参考意见,由同桌评分。把学生的表现与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在评价中发现问题,用评价促改善,促提高。

“读三遍书,做六件事”,就是让学生有实事可做。有方法可循,有结果可看。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并能对照要求,找出差距,弥补不足。

第二阶段:个性化阅读阶段。学生根据个人的体验与生活的积累,在阅读过程中,凭借想象与联想,通过发散思维。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前的准备中,记录个J的阅读感受与理解;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肯定并提倡学生富有创造性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多元的解读,不断丰富学生的认识与作品的内涵,实现教学相长。

这一活动有效性评价:学生能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有效分2分,由同桌打分;学生在小组交流,有效分3分,由小组成员打分;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交流,有效分30分,由教师打分。

以学生个人为单位,每周开展一次个人课前准备的检查评比活动。在检查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准备材料,对于准备的有效性由教师按百分制综合评分,并作好记录。每月公布一次总成绩,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表扬,让学生们产生成就感。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激励机制,激发出学生的参与课前准备的热情。

三、体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七年级的新生们对学习语文充满期待,怀着美好的愿望,并始终充满浓厚兴趣,这是做好课前准备的关键。

(二)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开展激发学习语文兴趣的实践,使学生们互相竞争,互相监督,这是做好课前准备的条件。

考前准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折旧业务;方法比选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7-0088-02

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由来已久,而长期以来仅仅局限于不考虑减值准备的静止的局部,导致了账实不符,而新准则下,及时提取减值准备,实现收入费用的正确匹配,也是更合理地核算固定资产状况的有益尝试。

1 固定资产折旧的内涵

资产的计价和折旧是影响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重要项目。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每期末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时,对固定资产进行逐项检查,只有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但是,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已提取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若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可按提取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价值确定可扣除的折旧额。

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纳税企业会产生不同的税收影响。首先,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于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补偿时间会造成早晚不同。其次,不同的折旧方法导致的年折旧额提取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额受冲减的程度,因而造成累进税制下纳税额的差异及比例税制下纳税义务承担时间的差异。企业正是利用这些差异来比较和分析,以选择最优的折旧方法,达到最佳税收效益。

三种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累计应纳所得税税额的量是一致的。但是,第1年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时应纳税额最少,年数总和法次之,而运用直线法计算折旧时应纳税额最多。原因在于: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在最初的年份内提取了更多的折旧,因而冲减的税基较多,使应纳税额减少。这样,应纳税额的现值便较低。在运用直线法、工作量法计算折旧时,由于直线法将折旧均匀地分摊于各年度,而工作量法根据年产量来分摊折旧额,企业产量在初始的几年内较高,因而所分摊的折旧额较多,从而较多地侵蚀或冲减了初始几年的税基。因此,工作量法较直线法节税效果更显著。

2 考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前提的折旧方法的对比

去年我曾见过这样一个代表性的案例,淄博市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转动设备固定资产原值152000元,预计净残值2000元,预计使用年限6年,合同使用年限5年。该设备第二年年末,可收回金额50000元,第三年年末可收回金额20000元,第四年年末可收回金额18000元。要求按照新准则分别使用直线法、年限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该设备每年应提折旧。

2.1 采用直线法的会计处理

公式:每年应提取折旧额=(原值-残值-减值准备)/最短使用年限

第1年:应计提折旧额=(152000-2000)/5=30000(元);

第2年:第一年年末未提取减值准备,故第2年应提取折旧为30000(元);

第2年年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52000-30000×2=92000(元),已知可收回金额为50000(元),第2年年末应计提减值准备42000(元)。

第3年:设备应提取折旧额=152000-2000-42000=108000(元),前2年已提折旧60000(元),在剩余3年内应提取折旧108000-60000=48000(元),第3年应提折旧48000/3=16000(元)。第3年年末设备账面价值=152000-30000×2-16000=76000(元),可收回金额20000(元),应提取减值准备56000(元),上年年末已提取42000(元),本年度补提14000(元)。

第4年:设备应计提折旧额=152000-2000-56000=94000(元),前3年已提取折旧76000(元),故余2年应提取折旧94000-76000=18000(元),第4年应提取折旧9000(元)。第4年年末设备账面价值=152000-30000×2-16000-9000=67000(元),可收回金额为18000(元),应提减值准备49000(元),已提取56000(元),多提取7000(元),在本年度冲回。

第5年:第4年年末减值准备账户余额为49000(元),设备在使用年限应提折旧额=152000-2000-49000=101000(元),前四年已经提取折旧85000(元),最后一年应提取数额=101000-85000=16000(元)。

2.2 年限总和法的会计处理

公式:每年应提取折旧额=(原值-预计净残值)×(折旧年限-已使用年限)/年数总和

第1年:应提折旧额=(152000-2000)×5/15=50000(元);

第2年:应提取折旧额=(152000-2000)×4/15=40000(元),第2年年末账面价值=152000-2000-40000=110000(元),可收回金额50000(元),计提减值准备12000(元)。

第3年:应计提折旧额=152000-2000-12000=138000(元),当年应提取折旧=138000×3/15=27600(元)。第3年年末账面价值=152000-50000-40000-27600=34400(元),可收回金额20000(元),应提取减值准备14400(元),已提取12000(元),补提2400(元)。

第4年:设备应计折旧额=152000-2000-14400=135600(元),本年度应提取折旧135600×2/15=18080(元),账面价值=152000-50000-40000-27600-18080=16320(元),可收回金额18000(元),已经升值,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已提减值准备14400(元)应全部冲回。

第5年:因第4年设备未减值,在使用年限内应计折旧额152000-2000=150000(元),前4年累计已经提取折旧50000+40000+27600+18080=135680(元),最后一年应提取折旧为150000-135680=14320(元)。

2.3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会计处理

公式:应计提折旧额=(原值-累计折旧)×双倍折旧率

账面余额=(原值-已提折旧-减值准备)

第1年,期初余额152000(元);无减值准备,应提折旧额=152000×2/5=60800(元),年末余额152000-60800=91200(元);

第2年,应提取折旧额=(152000-60800)×2/5=36480(元),年末账面余额=152000-60800-36480=54720(元),可收回金额50000(元),应计提减值准备4720(元)。调整后的账面余额为50000(元)。

第3年,应提取折旧额=(152000-60800-36480-4720)×2/5=20000(元),年末余额=152000-60800-36480-20000=34720(元),可收回金额20000(元),应提减值准备14720(元),上年已提取4720(元),应补提10000(元)。调整后的账面余额为20000(元)。

相关期刊更多

高中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新作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考试与招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