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个案分析

幼儿园个案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个案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园个案分析

幼儿园个案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班幼儿;恋物行为;原因;矫正策略

一、现状总括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容易出现情绪焦虑,进而靠依赖自己熟悉的物品而获取安全感,然而一旦物品离开就出现忐忑不安、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不愿融入集体环境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恋物”行为在小班新入园幼儿开学初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安全“依恋”,建立安全感,对缓解入园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过分依赖或长期依赖容易形成“恋物癖”,对幼儿的身心成长不利,需要家园携手共同帮助幼儿适时改进“恋物”行为。

二、“恋物”行为形成的原因

结合笔者所在班级三名新入园小班幼儿在入园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不同程度的“恋物”行为,分析其原因,具体总结出以下三种:

1.年龄特征的自我调节

孩子的年龄越小,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差,自身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解决。安慰物的出现,让孩子在对“物品”的拥抱、抚摸中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和慰藉,成为孩子舒缓不安情绪、自我安慰的一种宣泄方式。

小班幼儿的“恋物”行为往往是“依恋”心理的表现,这种“依恋”关系最主要表现为对父母的依恋,特别是母亲。例如:瞿××一家都是外来务工留杭的,父母均为浙大硕士,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管瞿××,婴幼儿时期缺乏对瞿××的陪伴和沟通,导致瞿××对父母的“依恋”关系遭到破坏,使瞿××从小缺乏安全感,只能寻找“依恋”的代替物。而一腔东北口音的奶奶在瞿××出生后一人带孩子,很少带孩子外出交流,封闭式的成长交往环境又使瞿××人际交往能力薄弱。9个月开始,瞿××就对手上的小被被情有独钟,无论睡觉、吃饭、上厕所、外出、回老家等任何时候都得带着这个小被被,只要一离手就会哭闹、焦躁不安。最亲密的小被子慢慢成为瞿××对父母依恋的固定物品,久而久之养成习惯衍变成了“恋物”行为。

2.成长环境的安全缺失

“恋物”行为跟一个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幼儿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养护人员过多、居住环境多变、以及过于宽松、溺爱的教养方式都有可能纵容孩子出现“恋物”行为。

例如:本班许××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三方通过“一月一轮换”的方式共同养育长大的孩子,是典型的“倒三角”家庭养护的孩子。原本喜欢的球球小毯子因为一月更换一次居住地点而被剪成了三块小布布分别放在三个地方,居住地点以及人群的不断变化使许××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缺失,多人教养方式的不一致、祖辈的过分溺爱导致许××对球球布布逐渐依赖,慢慢出现“恋物”倾向。大家庭在养护许××过程中的百般迁就、宠爱滋养了许××依赖球球布布的坏习惯。面对幼儿园的陌生环境,许××安全感的缺失和入园的焦虑加剧了对球球布布的依赖,过分的依赖也直接影响着许××参与集体生活。

3.分离焦虑的直接诱导

分离焦虑是小班新入园幼儿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生活习惯,孩子长期与父母、亲人建立的依赖关系一旦离开就会因情感和依恋上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容易转移到自己熟悉的物品上得以抚慰。

例如:赵××是家中的小公主,家里毛绒玩具特别多,面对陌生的新环境,赵××将自己的分离焦虑转移到毛绒小兔身上,抱着小兔子睡觉让她得到了暂时的安全感和安慰。但是赵××又是一个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在融入集体环境之后,知道自己的“恋物”行为引起了小朋友们的意见,出现了大哭、躲到被子里等一系列羞愧的心理反应。

三、借力“三部曲”,有效跟“安慰物”说BYE BYE

通过对新入园三名“恋物行椤焙⒆拥母踪观察、分析和矫正,在家园携手、多方协助下,多种教育和导引的实施有效地帮助她们尽早摆脱了对“安慰物”的依恋,正常融入了集体的生活和学习,对新入园小班幼儿摆脱“恋物”行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借力优秀绘本,尊重幼儿“慢”成长

《阿文的小毯子》讲述的是一只叫做阿文的小老鼠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带着他心爱的小毯子。绘本中的画面跟瞿××非常地相似,瞿××整天抱着一个大大的毯子使自己在集体生活中非常不便但又无法摆脱,于是我们采取了推荐《阿文的小毯子》这个绘本作为策略进行跟进调整和实施。

二个月后,瞿××在毯子一次次变小的过程中慢慢适应并逐渐改掉了带毯子上学的坏习惯。将这类优秀的绘本推荐给家长,利用绘本这个直观的载体,既有效地引导家长学习帮助幼儿改掉“恋物习惯”的直接方法,也更好地通过亲子阅读,引导孩子从绘本夸张的画面中,自主发现小毯子对集体生活带来的不方便,启发幼儿主动地去戒除,做到了既尊重孩子的“慢”成长,又维护幼儿的自尊心。

2.借力有效环境,给予幼儿“爱”替代

小班新入园幼儿本身会因为对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产生入园焦虑

而加重自己的“恋物”行为。因此,尽可能给孩子创造各种活动的环境,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环境对纠正幼儿的“恋物”行为能够起到直接有效的作用。

许××对布布的依赖源于布布上面的球球,通过“以物代物”、“迁移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爱的、宽松的环境中自然放弃对“一物”的依恋,慢慢改变自己对某物的“专情”现象。同时,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多玩,借助孩子依赖物的明显特征为幼儿提供需要孩子双手同时操作又喜欢的游戏,当孩子的双手比较“忙”的时候,也就无暇顾及自己的“依恋物”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则可以多陪伴孩子,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帮助孩子快速结交班级中的好朋友,利用同班、同小区资源,放学后或周末、节假日组织开展聚会、做客等活动,帮助幼儿参与多种集体生活,学会适应各种环境。

3.借力同伴效应,启发幼儿“自”改善

小班幼儿具有“爱模仿”的特点,同伴的行为对幼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进入集体环境后,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自己观察同伴、自主发现问题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恋物”行为给自己学习和生活中带来的不便,这远远比强制让幼儿摆脱安慰物的效果要好得多。

赵××午睡时喜欢抱毛绒小兔,这一行为在集体环境中受到了同伴的“质

疑”,赵××是一个爱面子的女孩子,当同伴的“质疑”与自身的“依恋”产生冲突的时候,她选择了暂时的逃避“躲进被子哭”。而过了几天,当她发现其他小朋友都可以做到睡觉不抱娃娃时,同伴的榜样示范给赵××的心灵带来了新的触动,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和鼓励,顺利帮助幼儿主动改善了自己的“恋物”行为。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在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中,面对集体新环境和内心心理不适应加剧了“依恋”行为,需要家园携手用巧妙的方式帮助幼儿逐步顺利过度,引导幼儿适时跟自己的“安慰物”Say Good bye,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园个案分析范文第2篇

在个案研究中,通常选择的研究个案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我们通常称之为“典型个案”,这种“典型个案”可发映出一般的、普遍的现象。

个案研究不同于以往的调查研究,它只需要抽查出一个个案例子,通过对于这个例子的研究来解释出整个问题的特征。而不是像传统的调查研究那样,大批量研究案例和分析案例。这样做的目的是省时、省事和省力。

个案研究模式在研究结束后只会有一个分析结果,而以往的调查研究模式却不同,他们需要大量分析和论证,致使有些现象和结论发生冲突,对于总结工作来说负担很大。而个案研究则不同,它只有一个案例,只会产生一个结论。

(一)简要叙述以下两个个案情况

于是,陈某决定找一份稳定并且与自己专业有一定关系的工作。开始寻求新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在多家学下应聘英语老师并没有成功,正在这时,陈某看见了一家公立幼儿园的招聘信息,陈某决心进园入职。但是陈某不是专业的,所以在入职考试之前自学了许多专业知识,因为自己的母亲是幼儿园的保育师,所以也在目前那里学到了许多实践经验,在多个月的努力后,陈某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幼儿园任教。

张某在进入幼儿园教学期间,对于幼儿园内的主要日常教学等都不能很好的适应。但是,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他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开始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杂志,不断学习上面所写的经验和教训,并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但是,这些努力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教学中的需要,所以,幼儿园为他安排了一名带教老师王某。一般,王某在上课的时候,张某都会随堂听课,并认真做上笔记。平常在遇到困难又不能很好解决的时候,他也会请教王某。在这样的不懈努力了三年以后,成功成为了幼儿园中的优秀教师。

第一,幼儿教师并不只是一项工作,而是应该将其视为一种崇高的事业。在上述案例中,很多人都会不认同陈某的选择。因为,目前在我国,英语教师这个职位对于一名女性而言是极好的,它有稳定的收入和固定的保障,也可以受到更多人的爱戴,与此同时,许多人都认为一名英语老师和一名对外汉语从事人员要比一名幼教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其实,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甚至是不对的。但是,在实际采访中,陈某和张某从未觉的自己“屈才”了,反而感觉自己能找到一个这样的工作是一种幸运。由于幼教在教学过程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尤其是人格的培养和健全这方面影响极为巨大。

本次案例一的研究对象陈某,她的家庭背景、学校教育以及毕业之后的社会经历都是独特的,是她自己所独有的,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她所经历的入职过程对于目前研究幼教这一专业是有极大推动作用的。就案例实际情况来看,陈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教职工家庭之中,这对于她的成长和成才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父亲和母亲都是从事教师工作,所以对于教育子女方面更加专业和科学,因此,陈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得非常优秀。在学习上名列前茅,在特长上也有所建树,她的画画水平达到了专业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陈某,性格开朗外向,很适合做一名教师。程某在成为一名幼教后,因为自身的素质很好,使得在教学期间,本班的幼儿的素质养成普遍取得了好的成绩。

第三,积极向上的发展精神。积极向上的发展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期间,将出现的问题、结论、教训等分类归纳总结,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在教学期间教学能够够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案例一中,陈某在教学中也根据自身的不足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陈某自从进入了幼儿园从事幼教事业,还专门订阅了相关的书刊,并将一些经验实际应用于教学之中。事实上,无论是深化自己的画画水 平,还是去培训机构学习钢琴的基本弹奏方法,都不是幼儿园强制要求的。而案例二中的张某则是通过利用自身的专业修养来帮助教学的,他将自己的对外汉语知识融入教育之中,实现了教学的新突破。根据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让他们愿意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加强自身教育能力的主要原因就是积极向上的发展精神。这一精神促使她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以帮助幼儿在他的教育下更好的成长和成才。

幼儿园个案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元化; 园本教研; 专业成长

幼儿园的“教育研究”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教研活动已成为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

一、制订“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为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创设幼儿园宽松、愉悦的教研氛围,应让园本教研活动建立在合作化、开放化、平等化的基础上,从而逐步形成“合作化”的园本教研模式。可让教师真正成为教研的主人,在教研活动中建立“人人是主持者”的活动思路,组织“今天我当家”的主持活动,每一次活动由不同的教师主持。首先,主持人自己进行教研备课,了解并熟悉本次活动的要点、重点以及目标,有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进行提醒其他老师工作中的注意点。如教师可以自己提供自己的教学随笔结合自己的想法,说出工作的得失,发表建议和意见,让其他老师有所感悟。在学习文章时,要说出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以及自己的见解,使教师之间获得不同信息的交流,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创设园本教研的激励机制

1.“菜单式”的研讨能发挥教师的最大潜能。让专题研讨中的“每周一谈”成为了幼儿园每次园本教研的专题活动内容。学期初,根据教学计划为教师提供专题研讨菜单,如《课堂纪律的组织》《个案跟踪的记录》《自主性游戏的指导》等。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选择、领取专题研讨主题,在学期开始进行有意识地制订计划或记录整理。在进行一阶段后,交流研究情况。在教研活动的“每周一谈”时,老师们一起想办法,研究纠正训练计划,并进行实施。如此的“菜单式”的专题合作研讨活动,能让每班老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小小的专题主题开始进行专题研究,寻找适合自己本班的研究方案和成果。

2.“开放式语录”更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教研。为了让教师参与的面更广、更积极,我园教研组尝试“开放式语录”。就是在教师们进行发言、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记录员进行多媒体放映记录,让大家及时地直观地看到每个老师的交流意见直接记录下来,以大屏幕的方式进行显示。这样,不仅使教研活动的成长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被记录到的老师受到一种荣誉感,自信心得到提高,合作意识也明显增强,老师们的话多了,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深入了,从此,“合作式”教研活动真正地“活”起来了。

三、激活“合作式”园本教研的发展机制

1.坚持“反思──实践”的原则。“反思交流──研讨冲突──实践总结”的“合作”研讨模式,旨在大家凝聚智慧,发展民主的生动实践,逐渐转变成为“研究型”老师。如:在如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幼儿美术活动(画青蛙)的研讨中,开始教师提供浴缸让幼儿观察,只有22.5%幼儿画出青蛙。研讨中发现由于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孩子不敢触摸青蛙,有的胆小不敢看青蛙。研讨中大家各抒己见,自由平等对流,进行了第二次实践:换了放青蛙容器,孩子们蹲下来,摸一摸、看一看,还为胆小的孩子提供了青蛙模型,给孩子观察的时间延长了十分钟,结果孩子们有57.3%画出了青蛙的大眼睛、腿及蹦跳的模样。

2.坚持“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原则。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坚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撰写心得与教学论文,进行“读书沙龙”活动,使无意识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行为,实践中能有自己独到的教育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意识,让自己终身学习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不断地得以提升。

幼儿园个案分析范文第4篇

一、明确目标、加强管理,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本课题通过对幼小教育的研究,从习惯、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等诸多方面入手,探索实现幼小有效衔接的策略和途径,让幼儿进入小学后能尽快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式、行为规范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变化,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此课题研究分别在小、中、大班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切实加强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注重实效性,对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清楚幼小衔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作为课题组的老师要心中有数,明确应如何去衔接。为此,我们结合实际,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别制定了小、中、大班幼儿目标培养细则,明确了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比如,小班应该以学习生活自理能力为主,卫生教育、尊敬长辈、有礼貌等;而到了中班,就要在小班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幼儿的礼貌交往习惯;到了大班,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书写姿势,守时、守纪、爱学好问等方面的习惯。虽各有侧重,但这些内容都要从小班就开始渗透。如果一开始不教育,一旦形成了不良习惯,再纠正就难了。经过两年的努力,大班幼儿的坐姿、握笔姿势等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从而为幼儿上小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研究中,我们还邀请朝鲜族小学教师来园,对孩子们进入小学后的不适应状况及存在问题与幼儿园大班级组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使课题的开展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建立“幼儿习惯培养档案”,记录幼儿成长轨迹

为了能更好地记录幼儿的发展水平、特长、进步和成就,为幼儿的成长提供阶梯,研究中,我园大胆创新,自研、自制了幼儿成长记录册《好习惯与宝宝一起成长》。内容包括:致家长的一封信、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精彩照片、小中大班目标培养细则、宝贝档案、每周宝宝成长记录和宝宝家庭趣事、宝宝作品、父母老师写给幼儿的心语、幼儿评价表。通过长期的记录与积累,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如哪些习惯比较难培养,哪些幼儿有了好习惯,哪些幼儿的习惯还要继续培养等等。还建立了幼儿追踪档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能力表现及时进行记录和分析;对幼儿入小学后的适应状况进行追踪记录,做到有记录、有分析、有对策。通过不同的记录,首先教师们把在日常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发现的某一方面具有典型特征的幼儿作为追踪研究对象,旨在了解幼儿在哪些方面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其次,紧紧围绕课题确立的内容进行追踪,运用规定的手段收集有关的资料。再次,我们将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做出合理判断,揭示出个案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规律。最后,我们根据对个案追踪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改进个案的建议,指导和促进个案的发展,为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以活动促研究,自然过度、有效衔接

1. 在区域活动中渗透规则意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区域活动是幼儿自选、自主的活动,是幼儿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场所,也是幼儿学会遵守规则的好途径,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方式。为了能够给幼儿搭建平台,满足幼儿渴望实践操作的要求,我园开设了室内外区域活动,如每个班围绕主题开展了美工区、益智区、语言区、建构区等。通过与幼儿的集体讨论设立各区域的进区规则,如按各区域规定的人数进区活动,不吵闹,玩完后将物品放回原位等。幼儿采取自选的方式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了解活动与规则的关系,从而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2. 组织幼儿亲身体验小学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大班幼儿对小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校园、不同的老师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但是40分钟的上课时间、端端正正的坐姿、严肃的老师又让孩子们心中没底。为了消除孩子心中的陌生感,我们主动与朝鲜族学校联系,每学期组织两次参观小学活动:一是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活动室:电脑房、舞蹈房、书画室、手工室、中队活动室等,孩子们兴致勃勃、议论纷纷。二是让孩子们观看小学生上课,看着大哥哥大姐姐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孩子们都十分崇拜和佩服。在参观活动中,孩子们初步体验和感受到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不同之处,消除了小学在他们心目中的焦虑:原来小学和幼儿园一样漂亮,一样好!同时,我们还邀请小学哥哥姐姐来园与大班幼儿一起游戏,让他们给大班幼儿讲解小学的学习生活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大班小朋友更加向往小学生活。

四、家园合作,形成合力,促进衔接

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单靠幼儿园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家庭与幼儿园的联动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

1. 设立家园联系栏。我园通过“你我牵手”、“温馨提示”、“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幼儿的科学方法,同时还在专栏里布置一些小任务,请家长协助孩子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2. 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期的期初、期末我园都会组织召开家长会,园长和科研主任都要进班级向家长们讲解科学育儿知识,就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幼小衔接问题与家长进行交流、互动。

幼儿园个案分析范文第5篇

首先,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确定园长是教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还是参与者、指导者和支持者。要成立以园长为组长,业务园长为副组长,各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园本教研组织机构,进一部落实各人员的职责,分层管理。形成一个教研工作管理网络。同时进一部完善园本教研的管理制度。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园本教研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备课制度、家长工作制度、继续教育工作制度、年级组长工作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等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并运用园本教研考核制度,奖励机制,发挥学科带头人示范作用,如: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几年内承担或参与市级科研课题有阶段性成果,并在市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本人撰写的有关文章的教师聘为学科带头人。使优秀教师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职称评定,个人评先,外出学习等方面给予倾斜,这样更激励教师的园本教研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树立教师职业幸福感。幼儿教师是推动幼儿园发展的根本动力,新《纲要》对高质量幼儿教育的要求也必将转化为对教师的要求。在我们着手开展园本教研前,通过组织教师讨论、与个别教师谈话等方式,发现教师在工作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重教不重研,二是教研功利化。针对这两大问题,我们制定了调查表,旨在了解教师的生活状态与工作状态之间的联系。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社会地位不高,社会期望过高,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面对这些社会压力和职业压力产生了职业倦怠。针对此类问题,园领导层应积极应对,努力为教师提供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利用各种形式(如心理拓展训练等)调节教师的心理状态。寻找让教师感到亲切、能引起共鸣和思考的问题并使之成为研究的核心,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让教师真切感受到教研带给自身专业成长的作用,体验教研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改善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带来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顺利开展园本教研奠定基础。

调整好教师的教研意识后,怎样有效地开展园本教研呢?我认为可从园本教研三机制入手。

一、引领机制

(一)理论学习

认真学习园本教研的理论,弄清什么是园本教研,园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通过学习、实践,让管理者理解到园本教研应以幼儿园为本位,由研究者和骨干教师作引领,以教师自己或他人的行动为基础,使教师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应做什么,能自动地、无意识地做出最佳反应,与幼儿、家长进行有效的互动。

(二)园内学习

收集问题(各位教师以纸条、口述等形式将问题提供给保教处)――选择问题(保教处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分析、讨论(继续教育中心组织全园教师讨论)――实施(全园试行)――反馈(教师反馈给保教处)――研讨(继续教育中心,再次得出结论)――推广(全园)。问题出自教师,教师的参与性提高了,同时提高了教师的研讨能力。

(三)请进专家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省、市等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教师也将自己平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惑,列成单子,归好类,把不能在教师交流讨论中解决的单独列出来,向专业研究人员请教。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也促使教师本人的专业水平不断的提高,从而提升以园为本教研的质量。

二、反思机制

(一)课题研究:通过在课题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在全园也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二)活动反思:针对教师对一些教学活动消极处理,不分析原因,不想办法解决,没有反思习惯的状况,应引导教师将自己工作中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并及时地体会与反思不足之处,在下一次的活动中加以改进。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使教师进一步理清自己设计活动的思路,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让也教师看到自己的不足,拟定教育策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参加培训,使自己更有明确的方向。

(三)个案评析:个案记录所收集到的各类反映幼儿活动状况的资料不仅折射出幼儿发展的整个轨迹,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把尺子。在个案记录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所呈现的材料及时进行思考,判断这一材料可以提供哪些信息。每进行完一次个案记录,教师都可通过幼儿对各种活动所做出的反映去判断活动的内容、方法以及指导过程的组织是否正确,估计活动对幼儿所产生的影响,并根据所列举的材料作一次总结分析。

三、互助机制

(一)帮扶制: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指导,特别是与名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必须全力做好帮扶结对工作,承担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指导任务。

(二)观摩制。新教师听老教师的课是一种教学观摩活动, 在教学现场领略老教师在驾驭课堂、幼儿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用心体会教学过程中的尊重、发现、合作与共享,将老教师的闪光点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