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假如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输入假说 二语习得 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1 关于输入的文献回顾
输入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在对二语习得的输入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输入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行为主义输入理论、心智主义输入理论和互动输入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语言的输入主要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刺激—反应”是最重要的输入过程。学习者接触到的“刺激”和“强化”控制着二语的习得。行为主义强调了外界的影响,忽视了学习者内部的加工处理过程,并且认为这个过程是被动完成的,从而忽略了学习者的主动性的发挥。
心智论强调学习者的内部机制“black box”的重要性,认为刺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因素,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心智论认为语言习得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二语学习者大脑中先天负责语言习得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因此,学习者能够激活语言习得机制,把语言输入内化并吸收。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出现了互动输入理论,该理论包含两种不同的观点:认知互动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认知互动论认为语言环境和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于语言的习得。该理论对语言学习有重要影响,它让我们相信学习者应当积极的参与到让输入变得有意义的过程中去。社会互动论认为我们应该考虑语言的社会特征。总之,互动理论认为语言的习得是学习者心智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的观点。Ellis认为在语言习得中,只有学习者内部机制起作用时,输入才会起决定性的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的作用。心智论强调学习者内部加工处理机制。互动论强调语言习得是内部机制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理论即监察模式。该理论包含了五大假说:习得—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察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其中在理论和教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是输入假说。该假说认为人类习得语言只能通过获得能够理解的信息这一途径。学习者必须理解输入,这种可理解输入是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目前语言能力的语言结构(i+1),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i+1代表学习者通过努力将要达到的水平。1代表学习者凭借现有的知识可以理解的新的语言知识。因此,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可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习得产生了。“i+1”强调了交际的重要性,习得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教师应关注如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可理解输入。在二语习得产生的同时,语法也自动习得。理想的语言输入除了具备可理解性(comprehensible input),还应具备趣味性与关联性(interest and relevance),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和足够的输入量(sufficient quantity)这几大显著特征。
2 对输入假说的支撑
2.1 自然环境中的语言输入:照顾者话语和与外国人的交谈
通过对照顾者话语和与外国人的交谈进行研究,发现这类语言(输入)的语法结构更简单,句子更短,发音更清晰,语速更慢,使用常用句,以达到交际为目的。语言的输入也会调整,调整是连续的过程,受到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和年龄的影响。
2.2 非自然输入:课堂教学
教师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课堂话语。为了能够跟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经常简化他们的语言,使其具有许多本族语使用者与外国人谈话时的特征。
3 输入假说用于二语教学的反思
3.1 教学成功的关键是为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输入
根据Krashen的观点,理想的输入应该是可理解的,并且有足够的输入量。可理解输入可以促进二语习得。一个有效的教师,无论其二语水平的高低,应该让语言输入具有可理解性。在进行输入的时候可根据学习者语言水平适当调整,如放慢语速和清晰的发音,使用常用语和简单句。可理解性话语输入既要符合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不断地创造出“最近发展区”,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现有的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之外的其他各种知识储备以及个人的经验来帮助理解,从而实现对目标语的习得。
3.2 课堂输入应重视词汇教学
我们在选择输入材料时,要注意输入的范围和方向,应该挑选能引起学习者兴趣或者和生活有关的内容,提高非自然输入的有效性。词汇量不足是影响中国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直接词汇教学与词汇附带习得,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使交际获得成功。二语习得是长期的过程,词汇的学习还需通过大量的阅读,掌握词汇的句法结构,语体特征,提高词汇的使用能力。
词汇和短语是非自然输入的核心,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语言输入的效果。Altenberg(1998)研究发现,英语自然话语中的89%是由各类板块(chunks)组成的;也就是说语言交流的大部分是通过语块来实现的。掌握一定量的语块有助于提高二语交际的自动化程度和流利性,还能使语用能力接近本族语者。从近年来国内语言学者対语块所做研究看,进行系统的语块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提高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的效果也非常明显。
3.3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参加过各种英语等级考试,并取得了相关证书,对于语言知识的掌握较好,但在和外国人交流或者接触到英语原版作品(如读物、电影等)时,还是产生有很多的迷惑和不解。我们缺乏二语使用的真实环境,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语用意识的培养,加强文化输入,如讲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并结合语境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精选出语言材料,让学生反复练习熟练掌握,鼓励学生尽可能真实的运用语言,培养语用能力。倡导在课外增加语言的输入量,多看英文报纸杂志,看英文电影等,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中,丰富自己的语用知识,从而使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Rod Ell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杨永芳.论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从建构主义看语言输入给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6] 张荣丽.有效改进我国外语教学中非自然输入的探索——非自然输入在二语习得实践中的再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1).
1.常规:体育课堂基本要求“少不得”; 2.音乐:体育课堂教学元素“多不得”
3.口令:体育教师教学技能“错不得”; 4.掌声: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要不得”
5.表情:体育教师课堂观察“粗不得”; 6.提问:体育课堂师生回应“定不得”
7.观察: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弱不得”; 8.学法: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偏不得”
9.创编:体育课堂教学诚信“低不得”; 10.探究:体育课堂教学问题“假不得”
11.事件:体育课堂突发事件“造不得”; 12.安全:体育课堂防范意识“松不得”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逻辑分析等,重点对教师的观察现象进行梳理,提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观察”的必要性,以及有效观察的具体方略,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观察;体育课堂;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7-0019-0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既包括老师的传授行为,也包含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可忽视。二者既有一定的对应性,同时,又有各自的独特性。观察行为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教师的观察主要是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解学习情况;学生的观察主要是通过观察教师的传授行为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本研究重点是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行为的探讨。
一、体育课堂观察若干现象及原因分析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无处不在,而且包含有多种形式的观察,有的人会观察,有的人却不会观察;有的人从观察中及时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有的人从观察中得到的信息并不那么全面和具体。下面,针对观察中出现的若干现象进行归纳,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1.不注重观察现象及原因分析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有些体育课堂的老师并不注重观察,只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课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完成教学工作,好像是在机械地走程序,我们难以看到他在某一教学环节有明显的目光集中的时间,或在某一环节上有停留或思考的迹象。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有的课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存在着明显问题,老师却没有发觉,也未采取任何措施。因此,这样的教学从有效性上来说,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有的老师之所以不注重观察,一方面,说明对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这些老师对如何有效观察,认识上还不到位,也就是说,还不会观察。基于此,提高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和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十分重要。
2.盲目观察现象及原因分析
从观察效果上来看,有些体育课堂所表现出的,并不是老师不观察,而是观察的及时性和观察的内容不够确定,基本上属于盲目观察。有的该认真观察的,可能时间不足;有的该即刻观察的,却延迟了;有的该观察这些内容时,却观察的是无需更多观察的其他内容。总之,观察没有抓到点上,或叫做抓不住重点地观察,其结果使得改进教学或纠正错误缺乏重要依据。
在体育课堂上盲目观察者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对观察法的了解有些欠缺,这样的老师实际上已经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但往往因不知道何时观察、不知道观察什么、不知道如何观察等而达不到观察的目的。
3.观察不全面现象及原因分析
体育课堂需要老师全面而仔细地观察,无论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好,还是帮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也好,假如观察不全面,换句话说,漏掉了某些关键教学环节的观察,难以了解到学生哪些方面需要帮助,哪些学生需要帮助。因此,只是会观察还不够,还需要把握观察的全面性。如体育课堂上,当老师让学生自主练习的时候,在巡回指导环节,仅仅观察到极个别学生的练习情况,即便是发现了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给予了纠正,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练习情况没有及时了解到,因此,大多数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指导。
分析观察不全面的原因,或许是部分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当然,也显示出观察的方法了解的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尤其缺乏观察的技巧,结果就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观察不全面的现象。
4.观察不深入现象及原因分析
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不是观察不全面,而是达不到理想化的程度。也就是说,观察到了若干现象的存在,但对哪些现象存在问题,是普遍性问题,或是个性化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缺乏及时的、深入的分析。这种现象,从表现上来看,可以归结为观察不深入造成的,即看到了,但没有想到,或看到了,没看出是啥问题、啥原因。如排球垫球课上,两位同学一高一低站位练习垫球,老师或许能看到这两个同学与大家不一样的练习情节,但究竟为什么这样站位,而不站在同样高度练习?老师似乎未做思考,因为,没有看到近距离继续观察或询问为什么,更没有根据学生的这一练习现象及时调整教法,因此可以算是不深入的观察现象。
不深入观察的老师为什么如此?一方面,或许是老师对该如何深入观察不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还需要深入观察;另一方面,或许是对教法与学法动态发展的关系缺乏了解,甚至孤立地看待教法与学法。实际上,不但教法对学法有较大的影响,反过来,学法对教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教师也可以根据学法及时调整教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么学,教师应怎么教。
5.观察不改进现象及原因分析
体育课堂观察的主要的目的还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发现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及时调整,从而实现改进教学的深层次目的。但是,并非所有的老师在课堂观察以后都能及时调整,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是,很多老师只是在巡回指导环节看到了学生的错误动作,做到了及时纠正,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观察到某些特殊现象,甚至是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老师应该如何调整教学。也就是说,从教师的角度应该有所变化,在体育课堂上并不多见,但这恰恰是不容忽视的,如当发现学生练习时,很快掌握动作,是否依然需要按照事先设定的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组织学生练习?假如依然如此,学生的兴趣或许就会有所减退,假如能够及时改变练习形式,如增加练习的难度,或变换练习的方式等,或许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对于观察到的现象或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做出调整,改进教学至关重要。
但是,为什么老师做到了全面而深入的观察,却依然达不到理想的观察效果呢?究其原因,老师对观察的真正意义的理解还不深入,甚至可以认为是老师教学能力的欠缺,也就是说,发现了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或是尚未想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法调整教法。因此,没有改进或不及时改进依然不能达到最有效的观察。
二、强化体育课堂观察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活动不只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而有效的观察,但为什么观察十分必要呢?换句话说,为什么要强化观察?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为及时捕捉课堂现象而观察
体育课堂上有可能出现各种现象,其中有的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有的现象却恰恰相反,对教学活动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具有正向影响性的现象,假如能够及时捕捉到,要么可以通过激励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么对改进教法有一定启发,可以作为调整教法的重要依据。而具有负向影响性的现象,假如能够及时发现,不但能够及时制止,或对学生的错误动作及时纠正。有的不良现象,或许蕴藏着某种大的隐患,如体育课堂上的安全隐患,往往可以通过观察而发现,假如及时发现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得以防范,安全事故就能有效避免。因此,从捕捉课堂若干现象的角度来看,强化体育课堂观察十分必要。
2.为及时调整教法而观察
教法往往是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已经选择确定的方法,多由教师支配,但教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及时调整。然而,依据什么来调整呢?那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观察,可以为调整教法提供重要的参考。因为,通过观察可以及时了解,原有教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通过观察还能够了解,哪些教法更适合于组织某项教学活动,尤其通过全面而深入的观察之后,能够及时捕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为改进教法提供依据。由此看来,强化体育课堂观察活动依然很重要。
3.为帮助学生掌握学法而观察
修订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三条这样写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但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在怎么学?哪些学习方法是有效的,哪些学习方法是需要改进的等都是老师最先需要掌握的,否则,就难以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观察是了解学生学习行为的最有效方法,通过观察不但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在怎么学,而且对于已经掌握了观察方法的老师,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有效的指导,如学生会不会观察,当老师做示范的时候,确实表现出有的学生会观察,有的学生不会观察,而对于不会观察的学生究竟是在怎么观察?哪方面出现了问题?是观察的顺序没有掌握,还是观察态度不够端正?或是观察目的不够明确?无论哪种情况,只要老师认真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就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从而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基于此,课堂中教师的观察不容忽视。
三、体育课堂有效观察的主要方略
体育课堂中或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强化课堂观察环节十分必要,但究竟应该如何有效的观察呢?下面重点从观察的时机、程序、内容、反思和回应五个方面讨论观察的主要方略。
1.体育课堂观察时机的把握
有人说:“当讲解、示范的时候来不及观察。”有人说:“当老师巡回指导时,看似有很好的观察时机,但往往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很难观察到全体学生的练习情况。”还有人说:“备课阶段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该如何教和该如何学,在做大量的观察显得有点多余”等等。以上各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实际上,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当老师讲解时且不可只顾自己讲而忽视学生的听,边讲还要能够边观察学生是不是都在听,如果不是,哪些在听,哪些已经溜了号。对于那些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来说,教师该如何及时发现这一情况,并调整讲解的方式,语速上、语调上或是讲解的内容上做一调整,从而提高讲解的实效性。另外,对于示范也是如此,几乎所有的示范,都需要老师在示范前明确做出观察法的指导,也就是说,事先要告诉学生该如何观察。尽管如此,往往在示范时,依然会有学生不会观察,基于此,老师还要在示范的时候能够用余光了解学生的观察活动,对于不会观察或没有观察的学生要能够给予及时的指导。由此,可以将这些观察归纳为“边教边观察”,当然,这是从教师出发的。还有一种与之对应的是“边学边观察”,体育教学活动,有的是教与学一一对应的,如讲解与听讲,示范与观察,但有的是以学习为主的,如学生在练习环节,学生练的怎么样?哪些同学会练,哪些同学不会练?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练习中发现这些现象,并及时纠正。
2.体育课堂观察程序的了解
课堂观察的程序应该从观察课堂上的现象开始,体育课堂上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现象,有的现象是具有积极影响意义的,而有的现象影响性可能是负向的成分较大,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影响,了解现象至关重要,为此,本阶段的观察可以称其为是“现象观察”。第二步就要进入问题诊断阶段,教学环节中的某一现象是否存在问题,假如有问题,是什么问题?判断是否是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根源,这一步可以称其为是“问题观察”。发现了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后,就要进入下一个环节,即找到改进的策略,或现场调整教学活动,或为以后的有效教学提供改进依据,该阶段的观察可以概括为“策略观察”。假如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完成了第一步,或只是到了第二步,都不能称其为完整的或有效的观察,因为,前者仅仅看到了一种或多种现象,而不知道为何有这些现象,更不知道该如何消除;后者尽管分析了问题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未采取任何策略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改进,观察的意义也不能充分得以体现。因此,观察从程序上来看,应该包含三个阶段:现象观察阶段、问题归因阶段和调整改进阶段。只有这样,观察的价值才更加凸显。
3.体育课堂观察内容的确定
体育课堂观察什么?从哪开始观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都是体育教师应该十分明确。当然,教师的观察应以观察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表现为主,借助于教师的听、看等感觉器官对学生的学习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为了提高体育课堂观察的有效性,下面谈一谈对学生听讲、观察、练习、讨论等的学习环节的观察。
首先,对学生听讲的观察,学生在听讲的时候,教师究竟应该观察什么?学生的听讲表现会有很多,如有的学生皱着眉头盯着老师听,有的学生满不在乎地时而转移视线地听,有的学生低头一直不看老师地听等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动作等及时了解学生听讲的情况。
其次,对学生观察的观察,学生在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时,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表现在面部表情上,有的表现在眼神变化上,还有的表现在多余动作上等等。无论是什么情况,只要老师能够从这些方面及时了解学生观察的信息,就能掌握学生的观察问题,便于及时调整教法或做出有效的学法指导。
第三,对于学生练习的观察,有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不停地在练,有的学生练练停停左右看看,还有的学生自始至终都没有练。在观察学生练没练的情况之后,对于那些练习的要继续观察练的动作是否正确;对于那些练练停停的,要能够进一步观察为何停下来;对于那些一直不练的学生,更需要观察、询问学生为什么不练等。假如没有观察,学生的练习环节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四,对于学生讨论的观察,很多体育课堂教师都在组织学生讨论,但讨论环节,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讨论式学习,这就需要老师认真观察学生们在讨论环节出现了什么情况,哪些是需要及时纠正给予指导的,哪些是需要鼓励和表扬的。假如通过观察,发现有个别学生在讨论时总是很被动,教师要能够关注到这些学生,并及时引导,假如不注重讨论环节的观察,或许就很难了解学生是否在讨论,在怎样讨论,也就难以达到真正的讨论目的。
4.体育课堂观察反思的协同
体育课堂观察活动不是走走形式,而是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观察,因此,观察环节就少不了反思,没有反思,观察毫无意义,没有反思,改进策略就无从谈起。观察时需要老师反思的,一是对问题的反思,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问题?二是对教法的反思,假如有问题,假如有些问题明显与教法有关,教师就需要反思其教法,教法的选择怎么了?如何调整教法?三是对改进策略的反思,前文中已经多次谈到,观察的实效性需要观察有深度,还要求观察程序完整,因此,对改进措施的反思至关重要,只有找到了具体改进的策略,观察才富有意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需要反思的东西,如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场地器材布置的反思,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思等等。
5.体育课堂观察回应的跟进
体育课堂观察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的环节是要做出适当的回应。该如何回应,回应什么等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凡是观察,都需要或多或少地做出回应,只不过有的回应较及时,有的回应不那么及时。其次,回应是有层次的,从小的少的回应,到大的多的回应。小问题,小回应;问题少,少回应;问题大,大会应;问题多,多回应。但回应是必须要有的。小的回应,例如个别同学在练习的时候存在错误,教师根据观察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较大的回应,如在示范单手肩上投篮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篮板或篮圈上,没有真正观察到示范动作顺序和方法,此时,老师就要对学生的观察法做出指导,讲明有效的观察法之后,再次做示范,学生观察的效果会有所改变。又如,遇到刮风的体育课堂,让学生做游戏跨越障碍(对折立起的垫子)时,受风力的影响,多次出现将垫子扶起又倒下现象,也就是说,风大时垫子难以站稳。当老师观察到这一现象以后,就应该及时调整垫子的摆放方式,如平放跨越等,依然可以把游戏组织得很好。但有的老师尽管观察到这一现象了,依然让学生扶来扶去的,耽误很多时间,这样的观察就缺少有效的回应环节,是不彻底的观察。
为什么要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探讨人生呢?这是因为哲学思维是一种可以把握人生智慧的思维。哈佛大学流行一句名言:“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不在于他的知识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这句名言是哈佛大学第26任校长陆登庭说的,它明确地表明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哲学是一门爱智的学问,是指导人们过美好生活的艺术,它不仅能帮助我们锻炼和发展思维,而且还能丰富和提高我们的境界。哲人冯友兰说:“哲学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的能力,一是丰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寻根究底,把握真我,提升境界。
哲学思维有很多类型,我认为与增进人生智慧相关的哲学思维主要有反思思维和语境思维。下面分别从反思思维与人生智慧,以及语境思维与人生境界的角度加以谈论。
一、反思思维与人生智慧
(一)反思思维
反思思维是一种高品质的哲学思维。在问题的解答上,直觉思维是直接的、迅速的和自发的,它与有意识的思虑无关,只需较少的注意力。与此不同,反思思维是对思想的思想,是反复的思考,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并与有意识的思虑相联,要求注意力集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善于反思的人通常会反问自己的直觉,而不是简单地信赖由直觉获得的答案。反思思维是一种高品质的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强的人,能深谋远虑,遇事三思而后行:他能避免急功近利,杜绝肆意妄为;他能防止头脑发热,减少意气用事;他能战胜独断专行,远离专横跋扈。研究表明:善于反思的人记忆力更强、反应速度更快、更难上当受骗,更会赚钱、寿命更长。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活了98岁;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活了102岁,都是明证。反思能力越强,越能深思熟虑,通常而言,哲学家比普遍人更能深思熟虑。哲学家爱追问形而上的问题,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擅长在常人无怀疑处怀疑,这些都是深思熟虑的表现。深思熟虑是哲学家共有的气质,哲学家是一群“密涅瓦的猫头鹰”。
实验证明,受过哲学本科教育的人的反思能力是没有受过哲学教育的人的2倍以上;受过哲学研究生教育的人的反思能力,是没有受过哲学教育的人的3倍。这表明,哲学教育有助于反思能力的提高。
(二)人之为人
哲学因其对人生不断反思,是使人成为人的一门学问,其旨趣在于教人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做一个圣人,如何做一个完美的人。对于哲学的这种作用,先哲已有论述。梁启超曾说:“中国哲学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人与人是什么关系?”冯友兰也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贺麟明确地说:“哲学是一种学养。哲学的探究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美、道德之善同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一种精神活动,一种使人生高清而有意义所不可缺的要素。”
中国哲学乐于思索人生,外国哲学也有丰富的人生智慧。在多年的外国哲学教学中,我最赞许的三个观点是:“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不值得过”“认识你自己”“从长远的观点看”。这三个人生信条都与反思思维直接有关。
大哲苏格拉底曾主张“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不值得过”,这就是要求我们要反思生活。在我看来,人是有理性的,对于生活要有所反思,有所规划,不要随波逐流,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行尸走肉。“宁做痛苦的苏格拉底,不做快乐的猪”,这是哲学反思的要求。
思考人生、规划人生,必须建立在“认识你自己”的基础上。苏格拉底倡导:“认识你自己”;耶稣诘问:“失去本真自我,赢得整个世界又有何益”;莎士比亚强调:“最重要的是:成为本真的你。”那么,如何认识真正的我们呢?我认为,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保尔・柯察金的“回首往事”+海伦・凯勒的“假如…”,就是最好的认识自己的方法。这种方法假定:你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面对着死亡,那么,你会如何看待你的一生?你将如何过好剩下的日子?当你站在人生的终点回首往事时,你会认为自己逝去的年华是在虚度因而悔恨吗?你会认为自己即将消逝的一生碌碌无为,因而羞耻吗?或者,你会认为自己这一生充实、有意义、没有白活吗?等等。这种方法需要借用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设想,不断进行思想实验。假如你只有3天寿命了,你最想做的3件事是什么?假如你只有3个月的寿命了,你最想做的3件事是什么?假如……?假如你只有60年寿命了,你最想做的3件事是什么?通过这种思想实验,你可能发现你真正需要什么,并因而把握真正的自我,把握人生的真谛。
在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荷兰哲学家是斯宾诺莎。他以道德高尚著称于世,罗素称赞他“是人格最高尚、最受人爱戴的伟大哲学家”,“就伦理道德而言,他是至高无上的”。斯宾诺莎提出过“从永恒的观点来看”的人生信条,“从长远的观点看”是我对斯宾诺莎观点的改写。在我看来,凡夫俗子是难以谈论“永恒”的,但可谈论“长远”。从长远的观点反思人生,就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也不会因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当人生遭遇“少年无名师”“中年无贤妻”“老年无子嗣”“终时无好名”之类的憾事时,从长远的观点看,并非世界末日来临,不必灰心丧气,无需怨天尤人;当人生面对“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类的幸事时,从长远的观点看,不要得意忘形,以免乐极生悲。
二、语境思维与人生境界
下面我从个人专业发展和团结合作、专业引领两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学习情况。
一.个人发展,在专业学习方面平时我把在职教育硕士进修和工作学习结合起来,用好教育局订的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和自己订的教学与管理、教师博览、中小学外语教学等报刊杂志,在假期,我坐在教室里,聆听教授大师的教诲,认真完成作业,过一把做学生的瘾。享受阅读、学习的快乐,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提升理念,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向大家推荐教师博览杂志)。工作方面,首先,我坚持做事做透,做精细,追求更好的原则,享受工作创新都带来的乐趣。学生田成龙成绩在班级远远落后,分析问题反复谈话是常规办法,见效不大,几次考试后该生便信心尽失,出现自暴自弃的行为表现,我从做人做事的角度鼓励他走出困境,我和他身边的同学比如一起吃饭的一个宿舍的他的同桌共同制定帮扶计划,有的负责帮助他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帮他纠正偏科,有的提醒他按时休息,我和他的家长制定提振信心计划,每次家长来看望孩子,我都和家长提前备课,针对一段时间的表现,分析怎样鼓励引导他,我和他初中的老师取得联系,协商由初中老师定期给这个学生写信,我和同班任课教师分析怎样提高他上课的效率,我把这些做法称为全方位包装,坚持了一个多学期,我的坚持打动了这名学生,他说:就为我这种精神,他会尽最大努力,累死也愿意”家长说:不管孩子能不能考上,都会一辈子感激。长期的付出有了回报,这名学生终于顺利过线。高考过后,我告诉学生,我只想教会你在困境中要学会坚持不放弃。
其次,我坚持立足长远不急功近利享受教育的乐趣,我记得一位专家说过,不急功近利不是不要功利而是将功利定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周期上,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学生们在十年或后二十年后可能会忘记了我教的英语单词,忘记了数学公式,能影响学生终生的是什么?我认为是文化,是一中深厚的文化,是学生在学校养成的终生有益的好习惯,所以班级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建设班级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下,自然成为班级的一部分,达到师生合一的境界,下面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班级目标。班级宣言。班歌班级誓词、最难忘的一件事(展示)。
高考完结束后,总有些担心他们准备好了吗,班上的一件事打消了我的担心,考完事后,班费还剩下一百多元,我让同学们想一下这个钱怎么处理,学生的提议让我非常感动,他们没有提议把钱分了,没有提议卖点东西吃了,他们提议用这些钱买点东西来感谢保卫科人员,宿舍管理人员三年来对他们的付出,并写了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学生能想到这些让我感动,他们已不是临离校把书撕掉,把公物破坏掉的那些人。学生的感恩之心已经养成,走向社会,他们会是好人,我放心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88-01
教学反思对于改进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下面,笔者围绕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帮助。
一、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忽略了预习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从上课伊始便滔滔不绝地讲解课文,而学生则是被动地倾听,不仅要认真听课还要认真做笔记,假如教师的教学节奏过快,那么有的学生就会跟不上,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忽略了课前预习,只注重课堂教学。预习在语文教学中很关键,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和思考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一种准备活动。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并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具体可以这样做。第一,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第二,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以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为例,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要了解作者鲁迅先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孔乙己》是在“”崛起时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三,要求学生自主解决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理解文中“茴香豆”的“茴”的含义。第四,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春》为例,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春的景色边思考作者是出于什么样的情感描绘春天,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是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课前预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预习,并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过于注重教材内容,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教材内容,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导致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全方面发展为本”的理念,因此,教师必须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师应当学会捕捉各种信息,教学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教师要创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样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以“语言的艺术――广告”为主题的竞赛活动,请学生设计广告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再如,教师可以针对社会现象请学生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读书看报交流会,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三、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忽略了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希望课堂教学变得热闹精彩。然而,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是极其不利的。教师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容易被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所吸引,当教学结束时,学生只会觉得好玩、有趣,但是没有收获知识,教学效率自然不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时以“课标”和“课本”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展开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皇帝的新衣》为例,假如教师要用新颖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但是由于故事情节比较丰富,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用于表演,会浪费教学时间,学生的收获也不大。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明确文章大意,围绕皇帝的“新装”厘清文章的线索:爱―织―看―穿―揭―议,揣摩皇帝的心理活动,明确文章的主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实效。课堂教学需要活力,但是不能空有花哨的教学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学习内容,更不能只注重教学形式而抛弃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只有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才是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