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般若密多心经

般若密多心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般若密多心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般若密多心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经;德育;普世价值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乃大乘佛教中经典之作,亦是探究“精神”与“物质”关系的哲学论文。乃中国最早汉译《心经》,也是唯一佛教八宗均修均读,且各宗有不同演绎的经文,地位超然。

几千年来,世人对这部经典的认知和解读仅限于在宗教和哲学两个领域,而在个体道德修为的层面上却对其探究甚少。《般若心经》是大乘佛教即最高佛学的宇宙观,也是古今人心修为的不二法宝。这部佛学经典仅二百六十字,但却字字珠玑,相传当年太宗张榜昭告天下,征求高明大德将《心经》再度删改,如能删一字而不失其义者,赏黄金百两,结果无人可改此经,可见《心经》中所演绎的佛理禅意绝不简单。

互联网等新兴传媒手段的出现使我们的文化传承呈现异彩纷呈的景象,今天我们对于很多佛教经典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宗教层面上了,其所包含的哲理寓意已经延伸到美学、哲学乃至政治学等层面。笔者身为一名高校德育工作者,从对人的道德教化方面谈一谈《心经》于当代社会的普世价值,希冀广结善缘,恢弘正法,使更多的人从研读《心经》中开悟、解脱、放下、自在,以扬善抑恶,积聚正能量。

佛教里对于经文的解读讲求开悟,故对于佛教的诸多经文,尽无详解。《心经》之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经重在感悟,所以,笔者将经文分为三个部分,略阐一己之悟,权当抛砖引玉。

一、《心经》的普世价值

1、《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二字出梵语,《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中释义“摩诃”为大。此大乃一种心理和思想的大。大而无形则万事皆通,“大”是一种精神力量,其意在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限制,均能充盈宇宙的力量。“般若”在佛教中意译为“智慧”,这里所谓的智慧,亦非常人所谓聪智,而是能够了悟尘世之道,超凡入圣的一种达观通透的境界,是对生命本源和本性了悟的根本智慧。在梵语中,波罗是彼岸的意思,蜜多是动词,有到之意,“波罗蜜多”乃是到彼岸。就是成就一件事而达到度化自己的目的。所谓度己既是度人,度人既是度己,又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有成就别人才能让自己有所成就,只有到达彼岸才了悟此岸之贵。

2、《心经》在开篇中说 “观自在菩萨”,菩萨是智慧和善良的化身,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在心灵深处都隐匿一丝善念,只有和本源对话才能最清楚、通透地了解自己,释放正的能量。佛讲自悟,和我们常常讲的“自觉”“自省”相似,只有懂得“自觉”,经常“自省”的人,才能“自悟”,才能唤醒心中的菩萨,才能时刻虚怀若谷,存善念,行善举,坚守良知,保持纯洁心性。

3、紧接着《心经》谈到了“五蕴”,围绕“五蕴”就“色”“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辩。所谓“五蕴”分别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其中,“色蕴”是指物质性的事物现象,其他四蕴皆属精神现象。对“五蕴”的探讨充分显示了《心经》缜密的逻辑结构和超凡的智慧。这一部分就“五蕴”逐层递进,不断细化(眼耳鼻舌色声香味的探讨),并在其中大量使用了“无”字,教人正确地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平衡色空的关系,强调现世要把握追求物质的度,关注个体修为。当然这一段对精神和物质的讨论,也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

二、当前,我国一些丑恶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还由人内心的狂邪、偏执和不良欲念所致,如、“东莞现象”等等。《心经》义理直指人心,关注人内心修为。如若以严谨的态度、辩证的方式从提升修为和激发正能量的角度对其进行研修,广结善缘,激发善念,意义非凡。

1、对个体修为的影响

“色空”的论辩是《心经》精华所在。人性之恶皆因欲念而起,人一旦痴迷邪念而忽视个人修为到头来贻误的终将是自己。“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谓“空”,并非否认物质,乃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物质,以“空”抑 “执”,以“无执”来克制邪念,以求达到贡献与索取的平衡。《心经》强调提高个人修为的前提是要认清自己,重养心性,面对光怪陆离的诱惑能够做到不执念,不妄动,遵守道德良知和社会准则,以此使个体修为得到进一步提升。

2、对团队精神的影响

《心经》讲求提升个人修为,而非消极隐退。它要求人们在注重个体修为的同时,也要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一定的“正能量”,即“福报”。梁启超曾经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出世,乃积极而非消极,乃兼善而非独善。”

3、对社会的影响

《心经》通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众多意象为我们营造出美好的大智境界。它通过提升个人修为促进社会风气的良性循环,以自己与心灵、与自然法则、与社会准则和谐统一的大智慧实现个体修为的圆满,达到“无挂碍故”,“无用恐怖”,明净、自觉,静寂的审美理想化生存状态。

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人心教育,社会的道德滑坡也是人心的危机,佛教中说万事皆有贪嗔痴而起,如何抑制贪嗔痴之心,坚守社会良知和道德准则,是解决诸多问题的根本所在。《心经》本身蕴含一套改善世道人心、净化社会风气的办法,要人们怀平等、公平、公正之心,将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心态构筑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般若密多心经范文第2篇

香炉峰是越中名刹,位于浙江绍兴市稽山门外,又名宛委山、石匠山 、玉笥山,亦称天柱山,与大禹陵所在的会稽山相连。它是会稽山诸峰之一,峰高达 354 米,峰顶稍平,有数十米见方,形似香炉,每逢云雨天气,山顶雨雾迷朦,犹如香炉之青烟缭绕,有“炉峰烟雨”之称,为越中胜景之一,故南宋状元王十朋又有“香炉自烟”的名句。由此而得名“香炉峰”。 炉峰禅寺古名“天柱精舍”,亦名“天柱山寺”,曾是观音道场,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及九月十九即分别为观音圣诞日,成道日和出家之日,当地及附近地区的香客都会前去进香拜佛,尤其二月十九最盛。山门的“炉峰禅寺”匾额为赵朴初所书。

素知香炉峰是越中名刹,风景绝佳之地,就选定在深秋时节,邀上几位好友一同前往,而且相约准备在早晨就去,于是五点多即起程。由于路途不远,我们就步行前往。毕竟是深秋气候,早晨出门不觉一股寒气迫面而至,浓雾似水汽蒸腾,能见度不足10米。路上行人稀少,稀疏的树叶在寒风中时有飘落,发出沙沙之声,路面小道几乎为凌乱的落叶所覆盖,倍觉凄凉。进入景区至山门还有二公里多的山路,我们就沿着弯曲小道边说边走,偶尔有起早的老农来往。在寺庙门前的道路两旁,那些兜卖香烛纸钱的店铺已早早的开门,门前摆满了各种香烛等礼佛用品,以不停的叫卖声也算在是迎接第一批游客了吧。

我们进得山门,一栋栋宏伟的建筑展现在了眼前,在别处很少见到。寺院的正门在山体的北麓,院内格局依山脚地势营造,近二十年来受各方捐赠,劈崖开道,取石奠基,建殿树楼,立塔筑亭,寺院已是广袤空前,大雄宝殿,观音宝殿,三圣佛殿以及钟鼓楼,方丈院等梵宇壮丽,以厢廊回合,厢廊墙壁上画有佛祖及禅师的成道开悟图画。院内河道交叉以桥相连,已有早课的僧人在诵经祈祷,偶闻檀香阵阵,殿宇内烟雾缭绕,木鱼轻敲,晨钟悠扬,以示众生早脱苦难。有赶早的当地一些香客已在虔诚的礼佛进香了,身临此境亦当整肃自己以敬佛祖之心,祈祷众生平安。

登香炉峰,从大禹陵南有三处可上山,一般都从峰北螺狮旋启程,过南镇殿,拾阶1508级,经青翠亭等数亭,沿新修的山道,拾级而上可达峰顶。香炉峰四周景色十分壮观,群山绵延,犹如在雾霭之间映现。山脊有奇峰异石。东侧有大老鼠塔,顶上有巨石。峰下有罗汉潭,峰旁有千丈坑。香炉峰旧有庵,倚岩而筑,名“南天竺”之誉,现在看到的是已重建的,并在山上新建了三圣殿和观音宝殿。山脊线石壁上,有近现代题刻七处,摩崖中字数最多的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我们从北坡的螺丝沿,就是从正门登山。我们随着一起登山的游客及当地的香客沿道而上,开始一段路坡度不大,旁有小溪流淌,山崖树木葱郁,偶有黄叶飘落,虽是深秋的气候,感觉还是别有生机。不觉在山凹间晨曦初现,阳光穿过屋宇及树丛的间隙直透而入,驱散了晨雾,至此亦有些许温暖的感觉。此处上山坡陡路险,虽有石阶护山巅从禹陵左侧,有轿路、螺丝沿、口山路三处可达山巅。螺丝沿在炉峰北坡,陡峭危岸,从山脚启程,过南镇殿遗址,逐级而上,经过一号亭、二号亭、三号亭以及青翠亭,一路登攀,真如王十朋所谓:“郁郁苍苍、岩岩嵬嵬,磅礴蜿蜒”,大有“天柱可梯”之感。三号亭在香炉峰的西岗上,由此向东,坡度虽有减缓,而险情陡增。但见峰顶巉岩突兀,形似鲫鱼背,最窄处不过三四米,而两旁则是悬崖峭壁,深下见底。确如所听闻的那样,山顶雨雾迷朦,烟霭缭绕,白居易有“峰峭佛香炉”之诗句,有“炉峰烟雨”之称属实矣。 沿山脊有半月岩、一片石,云门石、飞来石等奇峰异石,真使人眼花缭乱,处处皆是美景,如此自然之景色,置身于此,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可谓是人间仙境。

我们空身登山已觉得力不从心,可见当地的老农们担子里挑着寺庙里的日常用品,还行走攀登自如,一天听说可来回三趟,是长期生活在山里从事劳动所致。我们只能需脱了外衣,小憩片刻,顺便遍观周边景色,以接下力再爬。山下当地的几个老婆婆,手提进香之物,倒是行走轻松,从后面已赶在了我们的前面,见之真是汗颜矣。我们生长在平原水乡,虽是以游玩之心态登山,至此已是腿软腰酸,需在凉亭歇息一会方可继续。

早晨的空气毕竟不同,清新自然。不觉已登临至半山崖,回头看脚下真是奇险非常,重岩迭嶂,曲径盘纡,如履天路,一轮红日正从山凹升起,清风拂面,倍觉神清气爽。沿山脊往上至西岗,此处向前,虽坡度稍缓,可险情陡增,两旁悬崖峭壁,深不见底,不敢靠近观望。抬眼望上已至云门,此处稍为开阔,有奇峰异石,姿态各异。山脊摩崖上有石刻,经文,书有“云门”,“海上飞来”,“门对浙江潮”,亭柱门楣亦有对联,字字苍劲,观赏读来别有一番寓意,一股禅味开启人生,似有离尘之感。

前方阵阵钟声悠扬,香味随风而至,我们已登至山顶,僧人们早已开始诵经念佛,祈祷世间平安。进入山门,至门前平台,早有不少香客在焚香礼佛,实乃虔诚之至。峰顶大雄宝殿,观音宝殿庄严雄伟,保佑人间太平。峰顶平台十米见方,佛殿建于山体两旁,错落有致,格局精妙,迎来第一缕阳光,送走最后的晚霞。极目远眺,南有稽山回峦,可点雄蜂数百,北有鉴水碧波,古城尽收眼底,西有绿野平畴,乡村农舍,东北麓大禹陵雄镇一方,铜像威震华夏。当初建寺高僧精选此处,实乃眼光独特,清静修为,诵经念佛之所在。

登临峰顶,但见满壁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刻石,正门即是气宇非凡的观音殿。据历史记载,炉峰之巅原有天柱山寺,南朝宋时,寺内香火已盛,高憎法慧“持律甚严,隐禹穴天柱峰,诵法华经,足不履人间者三十年”。唐代与刘禹锡交厚深笃的诗憎灵启上人,圆寂后也葬于此山。相传宋朝有一僧人,供奉观音玉像于此,时人称为“南天竺”。明人魏耕《游天竺寺寄会稽姜迁梧》诗中,就有“昔闻天竺寺,梦想玲珑厓”之句,此后,南天竺历代以来时有兴废。曾为该寺题写过“慈云广被”的横额。有诸多名僧的经营,寺院的兴盛也就是必然的了。

般若密多心经范文第3篇

古寺之谜

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

这是张掖大佛寺山门两侧的楹联。千百年来,作为全国仅见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和元明清的皇家寺院,大佛寺穿梭在历史的风云里,在尘世中演绎着无数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悠久的历史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面纱,留下了一串串千古传奇和不解之谜。

“甘州,古甘泉之地,居中国西鄙,佛法所从入中国者也。”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之交,游牧于张掖的匈奴族就奉佛像以祭天,骠骑将军霍去病将“祭天金人”作为战利品运至西安后,汉武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东汉以后,外来的佛教文化势如春潮般涌入中国大地,并以绝对优势迅速占据了河西走廊南北各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由此,张掖――河西走廊上的这座文化重镇至魏晋时已发展成为佛教圣地。

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8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可能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千百年来,作为张掖中心寺院的大佛寺,必然成为河西走廊传播佛教文化的中枢之一。涅宗师昙无谶初演菩萨道北凉王沮渠蒙逊笃信佛教、涅思想风靡中华大地、西夏崇宗皇帝敕建卧佛寺、元世祖忽必烈建别吉太后庙祀、宋少帝来做“皇家佛”、元顺帝再定祭礼等扑朔迷离的史实,以及隋炀帝杨广西巡张掖,设行宫于大佛寺接见高昌王,西夏梁太后在此举行法会等诸多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均出自于这座千年古刹。

张掖大佛寺规模宏大,在古代西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以及促进祖国统一方面曾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6世纪时,大佛寺繁荣昌盛,香火不断,寺内可容纳四五千人同时朝拜。至今张掖大佛寺中的古建筑、壁画、佛教文献及其它历史文物所特有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正是这种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真实写照。

千古宝刹

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余年更喜有人修善果。

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

这是大佛殿正门两侧的柱联。由这副楹联便知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即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距现在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在历代王朝的更迭中,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是国内惟一的西夏佛教寺院。关于大佛寺的来历,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奇故事。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有三位云游高僧,自西向东而行,老大走路快,到达张掖,见老二、老三还不见影子,便屈臂而卧睡着等候,一睡便不再起来;老二到了山丹,不见老大、老三的影子,便坐着等候,一坐也不再起来;老三到了武威,又不见老大、老二的踪影,便站着等候,一站就永远站在那儿。于是就有了张掖卧佛、山丹坐佛、武威站佛的说法。

其实,大佛寺的创建有史可载,考古学家从大佛腹内发现并出土的明成化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477年的铜记事牌,和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的碑记,从中考证到有这样一个故事:沙门族有位僧人,云游来到张掖古城。这位僧侣名未灭,又名嵬咩,法号国师。这位嵬咩国师有一日盘膝打坐,突然眼前金光闪闪,隐隐约约地传来颂佛之声,国师就认为这是佛祖显灵了。他寻着光,寻声而至,来到现在塑大佛的位置,在那儿掘地三四尺,发现了一座用金砖翠瓦覆盖的精美的玉雕卧佛。后来国师把这个奇遇讲给西夏的达官贵族、皇室家族和僧侣信徒们听,他们纷纷来朝拜,捐资捐款,修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和巨大的卧佛。时过境迁,国师已去空悠悠,独留佛迹耀神州。

大佛寺规模宏大,佛殿林立,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大佛殿、藏经阁、土塔三处。大佛殿殿高33米,面阔9间,进深七间,分为两层重檐歇山顶,周围构廊围绕,从剥蚀的油漆可看出初绘时的辉煌。殿门两侧各镶有砖雕一块,左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右为“入三摩地”、“祗园演法”。藏经阁内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6000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尤其用金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为张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风格独特,为国内罕见。

西天正觉

不灭不生法雨慈云天外现,

无尘无垢十洲三岛梦中游。

这是大佛殿的前门联。大佛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进入大佛寺,迎面而矗的是题有“宝觉禅寺”的牌楼,牌楼气势雄伟、壮观,字迹遒劲飘逸。穿过牌楼,建在离地1米多高的殿台上的大佛殿便屹立于眼前,这是一座集建筑、雕塑、绘画艺术为一体的蕴含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的建筑。

大佛殿是全国罕见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殿内彩塑现存31座,其中最著名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即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佛像――卧佛。

进入大殿,迎面而见横卧于佛坛上佛祖涅盘时的巨大身驱。仰望卧佛,工程庞大,雄宏壮观,金妆彩绘,面部贴金,右斜而卧,形态逼真。佛的面部塑得异常生动,从正面欣赏,佛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视之若醒,呼之则寐,表情安详、恬静,仪表端庄、丰满,表现了佛祖涅盘时欣慰的精神状态,且并不因佛祖体态的巨大而影响其神韵。佛像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据说,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8个人并排而坐。佛身后立有高约7.8米的迦叶、阿汉等十大弟子,头前脚后立有优婆夷、优婆塞居士像。大殿南北两侧还坐有十八罗汉像,间隔得体,色彩协调,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塑像尊尊形态逼真,表情生动传神,是张掖雕塑艺术中杰出的代表作品。

大殿中除雕塑外,还有异彩纷呈的壁画。大殿四壁和二层板壁上绘有美轮美奂的壁画,约530平方米,内容有佛、菩萨、弟子、诸天神将、佛经故事。这些壁画的题材主要有佛教、道教两部分内容组成,该壁画形成时间或早或晚,其艺术特色也是各执一端,例如《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画风古拙,线条简练、流畅,色泽清丽,少事渲染,欣赏时使人感到余味无穷。而那些描绘道教人物的壁画,色彩艳丽,大红大绿,线条运用较为细腻,人物表情逼真,“目欲怒”,“凝神遐想”,判若真人。

大佛殿殿外南北两侧墙壁上的两幅砖雕作品也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两幅砖雕作品取材于佛教中“祗园演法”,“西方胜境”的故事。该砖雕各用五十块方砖拼嵌而成,彩绘、人物面部贴金,四周饰有花卉等物,两侧各有一副楹联,其中“入三摩地”联为:“佛日增辉,万善同归登彼岸。常转,十方瞻仰证菩提。”“登极乐天”联为:“宝殿巍峨,无量人天咸敬仰。金身显焕,河沙亿圣共皈依。”砖雕构图自然,运用了动静、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使画面显得繁而不乱,实而不密,人物体态丰盈,线条柔美,尤其是几个表演线条伎乐的天人,衣服飘飘,自然腾空,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是砖雕艺术中的优秀作品。

13世纪70年代,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旅居张掖一年多时间,多次到大佛寺观光。寺中规模宏大的法事场面和精妙绝伦的建筑艺术,使这个欧洲人无比惊讶,流连忘返。

佛祖涅

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

祗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

这是大佛殿后门楹联。张掖大佛寺,位于甘州古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珍贵的名胜古迹,是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有“塞上名刹,佛国胜境”的美称。

说起大佛寺在西夏的修建,应该与一个印度僧侣有关,他就是昙无谶。昙无谶(385~433),北印度人,6岁丧父,出家为僧。十岁的昙无谶就聪颖超群,一天能背诵300多颂经文。最初,昙无谶学习小乘佛学,后来遇白头禅师,就跟着专功大乘涅学。

约公元411年,昙无谶携《大般涅经》和《菩萨戒经》东游北凉弘扬佛法,当时北凉国都仍在张掖,北凉王沮渠蒙逊对昙无谶接待甚厚。昙无谶给张掖僧人法进初传菩萨戒,法进再发扬光大,昙师门徒众多。昙无谶颇为看重法进,两人合译《戒本》一卷。昙无谶于421年译出《大般涅经》,涅学由此兴盛,昙无谶成为中国涅宗的宗师。

北魏太武帝一心想招募博学多识、秘咒神验的昙无谶,并礼兵相加,北凉王沮渠蒙逊“既吝谶不遣,又迫魏之强”,妒心发作,于北魏延和二年(433)三月杀害了昙无谶。

昙死后,张掖大佛寺(当时的迦叶如来寺)为纪念昙无谶,更加弘扬涅学思想,并造涅像供奉,张掖大佛寺便成为涅宗的重要发祥地。但是,公元444年,北魏开始焚灭佛教,昙无谶门徒将所制的昙无谶佛像秘藏于迦叶如来寺内,之后逃至西域。

皇家寺院

万道霞光遮凤辇。

千条瑞气罩龙楼。

张掖大佛寺是名副其实的皇家寺院。其大佛殿前檐楹联为:“万道霞光遮凤辇,千条瑞气罩龙楼”。此联蕴意大佛寺曾为藏龙栖凤之地。大佛殿殿内的柱廊上,绘饰绝少浮图,而是以龙为主,其中降龙罗汉脚下,并不像其它寺庙中脚踩着降龙,而是让龙高悬在屋梁上,涂以金粉,格外耀眼,足见其皇家身份。

相传最早是西夏崇宗帝李乾顺为母亲祈福而敕建的,说明在立寺之初便体现了皇家意图。大佛寺曾诞生过一位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且其母别吉太后死后也埋葬在此。南宋少帝赵显曾出家于此。据史书记载,从西夏至清朝,有八位皇帝和三位皇太后与张掖大佛寺有过曲幽迷离的关系,其中有四位皇帝敕赐寺名:公元1103年,西夏乾顺帝赐“卧佛寺”;公元1419年,明成祖赐“弘仁寺”;公元1427年,明宣宗赐“宝觉寺”;公元1678年,清康熙帝赐“宏仁寺”。

张掖大佛寺历史悠久,曾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历史上关于元代王公大佐前往大佛寺朝拜的记述为数不少,可见元代时的大佛寺与皇家有着很深厚的渊源。而南宋少帝赵显与大佛寺的关系则更令我们浮想联翩。元明之际的《庚申君遗事》、《西湖志余》等碑史传说:南宋灭亡,赵显被俘,年方6岁,解送至大都,忽必烈为笼络南宋丞相文天祥和江南汉族,授显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并封瀛国公。其后又将迈来迪郡王的孙女下嫁赵显。至元二十五年(1288),世祖突然下诏“命瀛国公赵显学佛于吐蕃”,因当时张掖属蒙古唐兀特省,故称“吐蕃”地。

赵显偕母亲全太后、妻子罕兀鲁来到张掖大佛寺,太后削发为尼,赵显皈依佛门,赵显出家后先住在甘州白塔寺,不久迁居大佛寺,潜心钻研萨迦派佛学,译出大量佛经,著名的有《因明入正论》、《百法明门论》等存留于世,成为一代高僧,被称为“合尊大师”。至公元1311年元武宗殁,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继位。时武宗子周王和世束因违旨被贬云南、复逃往西北张掖,与赵显结为好友。二人相交甚笃。周王见显子相貌不凡,乞为己子。赵深知自己处境,遂以母子相托,并易子名为妥欢贴睦尔。后来周王登帝位,即元明宗。不久被复辟的文宗孝儿只斤图贴木尔篡弑,并将罕兀鲁母子流放海岛,继迁广西。3年后,文宗传位于宁宗,幼帝不数月而殂,太后乃命立妥欢贴睦尔,公元1333年即位,称惠宗,又称顺帝。因此有了“元朝天下,宋朝皇帝”的说法。

张掖大佛寺是全国鲜有的宠赐寺院之一。1992年10月和2000年6月,同志曾两次来张掖,对张掖大佛寺保护开发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嘱咐要“好好研究,加强保护”,并指示中央财政部门拨专款用于佛经保护。

《北藏》和《大般若经》

正统皇帝赐真经经千年风雨今犹存。

众身黎民看重书书一脉宗派谁能识。

这是大佛寺藏经殿门楹联。张掖大佛寺藏经殿珍藏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和《大般若经》金经,给张掖大佛寺增添了更多的传奇色彩。

般若密多心经范文第4篇

南山文化旅游区则是我国少有的超大型文化和生态旅游园区。它以其优秀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业绩,成为我国首家荣获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旅游景区。先后被授予“海南省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示范区”、“海南省优秀旅游景点”等称号,并被指定为“海南国宾接待基地”。

二零零零年的金秋,我随南昌市保密系统的同志赴海南省考察学习海口市保密工作之后,抽闲在南山感受了一下佛教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我们一行一大早就催车向“南山佛教文化苑”赶去。

来到这里已经是上午九点多钟了,艳阳已高高挂在天空,虽然此时已是金秋,但这里的太阳还是那么毒、那么辣,女同志都打着阳伞。

下车后,我们首先来到南山的“慈航普渡园”。

“慈航普渡园”是一个讲述观音文化的园子,它不但独具匠心,而且景致也十分美丽。

从这里我们拾级而下,前面就是“大自在观音阁”。在“大自在观音阁”我们首先拜了一下金玉观音菩萨。这尊观音菩萨庄严瑰丽,据说价值为一亿九千六百万元人民币,是载入吉尼斯大全的世界级珍品。她不但美丽尊贵,据说还法力无边呢?无论你在何时何地有难,一念观音菩萨的法号,观音菩萨就会寻声救苦救难而来。当然,这只是佛说,但是无论您是否信佛,能在此处有辛沐浴其光芒,也不为人生一大快事。

在“大自在观音阁”右前方有块很像耳朵的石头,叫“根通耳”,据介绍,石头的名字是取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无所不在之意。在左前方则有个大石船,叫“般若船”,“般若”在佛家中是智慧的意思,观音菩萨在茫茫的苦海中,用智慧之船普渡众生通向西方极乐世界。这便是“慈航普渡”之意了。另一处还有一块像莲花状的仿石小品,叫“开敷石莲”,据介绍,这是观音菩萨的莲花宝座,象征着清净舒畅之境界。

拜完观音菩萨,回过头来我们再走“一实桥”,这“一实”与“不二”乃同一个意思,为佛家之理念。我们在这里每过一处,皆已在不自觉中体会到了佛家之真谛了。

过了“一实桥”,我们再来到“宝瓶净水”,这是观音菩萨手中托的净瓶。相传,这净瓶之水乃神奇的甘露,杨枝一洒,百病皆除。看,旁边有个亭子便叫“承露亭”,取意为近亭之人都会沐浴净瓶甘露之中,如醍醐灌顶,洗去心中的尘垢,除去一切大烦恼。

离开“宝瓶净水”,穿过曲折小径,眼前的风景便豁然开朗,前面那堆红叠翠的长廊便是“东去西来如意花架”了,据介绍,它是为了纪念中日两位佛教大师——“鉴真东去传法,空海西来求道”而取名的,他们都曾在东去西来的艰苦历程中漂至南山,这也是在此建南山寺的缘起之一。此处是姹紫嫣红,美仑美奂,……

从花架右边的小路拾级而上,我们便到了“鸽场”,这里草坪开阔,别有一番天地。

再从“鸽场”的右边走,便来到了有名的“三谛桥”。这“三谛桥”是指空谛、假谛和中谛,它体现的是佛教的一种辨证法。

过了“三谛桥”,前面就是百米长的石刻——“照见壁”。上面刻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家经典,全文二百六十个字,言简意赅,浓缩了佛教理论的精华。它是由唐高僧玄奘法师从梵文中翻译而来的,据说后来又由怀仁和尚花了十年的时间由民间收集王羲之的字,凑齐了经书中的所有文字而刻成的。

欣赏完王羲之的书法后,我们又从一个岔道口走进去,前面便是“长寿谷”了。从这里登上山顶,感受到了这里的山间古木参天,涧流清澈,气温凉爽,空气清新,下面便是茫茫的大海……

在“慈航普渡园”,还有一个非常有情趣的地方,那就是“树屋”。顾名思义,“树屋”就是建在树上的小木房。这里绵延几公里全是古老的酸豆树,是一片原始森林。如果在此处凭栏望海,并住上一宿,那恐怕是永生难忘啊!可惜,我们没有这个机会。

出了“慈航普渡园”,便是“吉祥如意园”。

从“吉祥如意”的大石上去便进入了“吉祥如意园”。我们首先来到了“缘起楼”,这是品素斋的好地方,游客还可以顺便采购一些纪念品。据介绍,“缘起”一是为了纪念南山建寺的渊源;二是取意“缘起则事物生,缘尽则事物灭”的佛教思想。这里的天橱妙供餐厅有各式高档的素斋。它集寺庙、宫廷素斋之精华,被海南省定为“国宾接待点”。

“缘起楼”的下面是“南山别院”,再往右拐便是“吉祥钟亭”了。

“吉祥钟亭”的大钟高有一米八,重量有八百公斤,它代表着吉祥如意,据佛经上说:“闻钟声烦恼轻”,一声钟声能为你消除一个大难。这里的吉祥如意符,是一个梵字,是“禅”的意思,是佛教中的吉祥文字,据说拥有这个文字为护身符的,就能消除人生各种灾难。钟亭旁边的菩萨树是佛教的圣树,相传,释迦牟尼就是在菩萨树下顿悟成佛的。

再下去,便是“十八罗汉”和“三法印树”。

“三法印树”的学名叫“台湾海枣树”。据介绍,这种树原为单株或分两叉,而它的珍贵就在于它分了三叉,分别代表诸法无常、诸法无我和涅磐智慧三种佛家的精髓思想。

游完吉祥如意园后,我们便来到了佛教文化的精华之处——“南山寺”。

据介绍,“南山寺”建于一九九五年十二月,这是建国以来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在无庙的基础上兴建的盛唐风格的寺庙。因为据传说南山历来就被佛家认为是福泽之地,与众多传说和史实相连,另据佛经记载,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曾发十二愿,其中第二愿就是长居南海。中国唐代著名高僧鉴真法师曾第五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时,途中遇险,漂流到南山,在此弘法布道一年半之久。随后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同时,日本第一个谴唐僧人空海和尚西渡求学,为台风所阻,漂流至南山,在此处休整后,方经泉州至长安。

我们一行首先来到了“南山寺”的大门——“仁王门”。寺庙中供奉了两位护法金刚,据说这是因为他们曾因护持佛法有功而被封为“仁王”,故称为“仁王门”。

顺着“仁王门”后面的小路,我们慢慢地走着,沿途都是南山不老松,这不老松的学名叫“龙血树”,寿命长达八千年到一万年。怪不得人们都祝福老年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啊!当我们来到“府高凭净”,站在此处,清风拂来,看海天一色,那是何等的心旷神怡啊!真是“居高观海,凭心清净”啊!

然后,我们又回到“兜率内院”。这“兜率内院”是菩萨身的最后住所,据说释迦牟尼做菩萨的时候就住在这里,现在是未来佛弥勒菩萨身的最后住所。据佛经上讲,弥勒会在此处住四千岁,相当于人间五十七亿六百万年,然后下生到人间成佛。兜率内院中还供奉着七尊佛像,中间的是天冠弥勒,左右协持的分别是大妙相菩萨和法菩萨,两处是四大天王护法。

再下去就是“南山寺”的“金堂”,这是寺庙的核心部位,内供奉的是横三世佛,主尊是释迦牟尼佛,右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右边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般若密多心经范文第5篇

安岳是目前国内已知的中国古代佛教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目前已发现历代石窟造像200处,造像10万余尊。其中,尤以唐代造像的宏伟和宋代造像的精美著称于世,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石刻之乡”的称号。

安岳石刻的历史,可溯源于东汉崖墓中的石刻图像。据安岳县志载,佛、道造像始刻于“隋开皇十三(公元593)年”,以现存卧佛院、千佛寨的造像风格判断,安岳石刻艺术的开创年代为初唐。在宋代全国石刻艺术走向衰弱时,安岳石刻艺术达到了顶盛时期。八庙卧佛全长23米,为唐代左侧卧佛世界第一。这些造像,是印度和我国北方、中原石窟造像所不能与之匹敌的,它们为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分期开创了一个自成体系时代。

目前安岳拥有各类石窟造像保护单位70处,其中国家级石窟类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是卧佛院、玄妙观、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毗卢洞、茗山寺、孔雀洞、木门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分别是庵堂寺、佛耳岩、高升大佛寺、西禅寺、塔坡,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县级文物保护点60处。

石刻造像分布于全县4个区32个乡,石刻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也有少数道教造像和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且多数为摩崖造像。其艺术风格既有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遗风,又有体态健美、面颐丰满的唐代风韵,还有雕工精细、璎珞满身、装饰华丽的宋代特色。

(一)

圆觉洞

十二圆觉聆听佛祖说法释疑

圆觉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角1.5公里的云居山,因山上刻造有十二圆觉而得名。这里的石刻造像分布于南、北两岩,有龛窟编号76个,大小石刻造像1993尊,内容以佛教为主,兼有少量道教与佛教合龛造像。另外,还有碑刻题记25处。这里的石刻造像始凿于唐开元年间,经前蜀、后蜀,至北宋达到鼎盛时期,历400余年完成。

北岩以北宋时期造像为主,其中“西方三圣”形体高大,造型优美。西方三圣为阿弥陀佛、净瓶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他们分别雕刻在高8米,宽5米,深4 米的巨大人造石窟中,各石像躯高都在7米以上。在其他地方,西方三圣是合龛为一,而这里却是分龛雕刻,这是安岳石刻的独特之处。

左龛是倚斑斓佛光,足踏莲蕊,手持净瓶,仿佛正在将瓶中的甘露遍洒人间的观音。中间一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他容光照人,眼含情而不失庄重,嘴带笑而不露齿,居高而立,亲切地俯视各位。右龛的大势至菩萨头戴密贴金花冠,冠内嵌刻一小佛像,十分别致,胸前杂饰璎珞,肘悬腰际,脚踏莲台,浅笑的面庞,俊美而显庄重;她两手相交,右手持莲花蕾,大有点化众生超度苦海之势。花蕾重有百斤,历千年而不坠,是雕刻家巧妙地将重力转移到袈裟上的缘故。

圆觉洞深10米,高4.5米,宽4.4米,窟龛正壁佛台上端坐着三身佛。两侧佛台分坐着文殊、普贤、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威德自在、辩音、净业藏、普觉、圆觉、贤善首、普眼十二尊菩萨,统称他们为十二圆觉。他们在聆听佛祖说法释疑,姿态各异,气氛肃穆。

TIPS:

地址:安岳县岳阳镇

门票:20元/人

营业时间:8:00—19:30

联系电话:028—24527255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二)

千佛寨

三千余尊佛像阐释苦乐悲欢

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郊2.5公里的大云山上,因山顶四周天然形成的岩寨的崖壁上雕刻有大小佛像3千余尊而得名。

千佛寨的石刻造像,规模恢宏壮观,共有造像105龛,大小佛像3061尊,分布在南北两岩,整个造像区竟长达705米。据《安岳县志》记载,千佛寨摩崖造像始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从石刻题记看,有“开元”、“天宝”,最晚题记为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 历时600余载。现在的主要造像多为盛唐时期作品,也尚存有少量的明清时代作品。南北两岩除佛像外,还有摩崖浮图7座,唐碑3块,历代题记26处。浮图最高的达4.6米,最小的0.8米。

摩崖造像高3-6米的有14尊,1-2米的有250尊,其中最大的释迦牟尼佛高达6.2米。南岩多为唐代造像,其面部丰盈,高鼻垂耳,袒胸露肌,衣纹疏深,线条流畅,简洁明快,古朴典雅。尤以56号龛的净瓶观音更具典型的盛唐石刻风韵。

北岩有一龛保存完好的《药师经变相》,药师佛系唐代密宗造像题材。药师佛端坐于束腰圆莲宝座,头部上端刻有华盖,身侧有菩提树,左右分刻菩萨和九横死,十二大愿,还雕刻有病死、受王法死和被虎、豹、蛇咬死等场面,是其它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

千佛寨还刻有众多的菩萨、罗汉、金刚、力士、护法神、飞天、供养人以及各种“经变”故事造像,充分表现出天上、人间、地狱的苦乐悲欢,内容十分丰富,雕刻技艺精美。

TIPS:

地址:安岳县城西北

门票:8元/人

营业时间:8:00—19:30

联系电话:028—24500447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三)

卧佛院

珍藏绝版佛经,被誉为国之瑰宝

卧佛院位于县城北25千米的八庙乡卧佛沟,共有大小龛窟139个,造像1600余身,卧佛为释迦牟尼涅盘像,全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左侧卧于距地面约10米高的崖壁上。头东脚西,体型修长,薄衣贴体,表情安详。身后刻说法图,20余身弟子、菩萨、神王、力士像等,面目表情各不相同,佛腰部坐一背向观众为佛诊脉的弟子,佛足部前方立一力士,为此窟所独有。该像刻于贞元年间,迄今一千多年,体形完整,像个硕大的“一”字,几乎占据了整个岩腰,堪称我国唐代全身石刻卧佛之精品。

此外,安岳卧佛院刊刻的佛经是全国罕见的,专家盛赞为国之瑰宝。在卧佛沟南北两岩约800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有55个藏经龛窟,其中已具雏形或竣工的43窟,空经洞1个。已刻经文至今保存完好的15窟,佛经刻字面积152平方米,现存清晰可辨的共20余种70余部300余卷40万字,共有刻于唐代的佛经经文龛窟16个。

有《佛说报父母恩重经》等20多部,其中《檀三藏经》是现存佛经中的绝版。从46号窟左壁释静泰撰写的“经论目序”中得知,“一切经论目序”来自“大唐东京(洛阳)大敬爱寺”。主要经目有《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佛名经》、《大般涅磐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檀三藏经》、《妙法莲花经》等,是我国宝贵的石刻经库。而且,经目中的《般若波罗密心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等是玄奘译经班子传下来的全国最早的版本。

TIPS:

地址:安岳县八庙乡

门票:12元/人

营业时间:8:00—19:30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四)

毗卢洞

“十炼修行图”令人肃然起敬

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的石羊镇赤云片区油坪村塔子山上,距县城45公里。安岳至大足的公路横穿塔子山脚。这里山峦叠翠,岩石峭立,毗卢洞就凿在这些磊磊秀石之中。毗卢洞其实是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和观音堂的总称,现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碑刻题记32处。

据明代万历年间碑文追述,毗卢洞的石刻造像开创于五代后蜀,之后历代都进行过培修、补刻。这里曾经是五代至北宋年间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场之一。尤其是观音堂内雕刻的那尊“水月观音”,人们称她“紫竹观音”,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把她誉为“东方的维纳斯”,是全国少有的北宋石刻艺术珍品。这尊紫竹观音高3米,悬坐于那凸露的峭岩石窟之中。

另外,毗卢洞、幽居洞雕刻的密宗第五代祖师柳本尊造像也别具特色。特别是在高6.6米,宽14米,深4.5米的毗卢洞中,雕刻的柳本尊的“十炼修行图”构图严谨,造像生动,就像一幅幅讲经说法的连环画,通俗易懂,是研究四川密宗和考证柳本尊生平的宝贵实物资料。它主要通过以炼指、立雪、炼踝、剜眼、割耳、炼顶、舍臂、炼阴、炼膝十种苛苦修行来宣扬密宗教义。

TIPS:

地址:安岳县石羊镇

门票:15元/人

营业时间:8:00—19:30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五)

华严洞

诠释“极乐国中无昼夜”

华严洞距毗卢洞只有2公里左右。此洞高7米,宽、深各11米,宽敞明亮,内有石刻造像159尊,主要是五代和宋朝之作,距今也有千年。华严洞正壁凿有华严三圣坐像。中间禅坐的是释迦牟尼,左为骑青狮的文殊,右为骑白象的普贤。华严三圣象高约5.2米,背倚车辐状彩色佛光,头戴繁花缕空峨冠,冠内禅坐一小佛像,面目俊秀,皓齿微露。

洞的两边凿有十位弟子,他们坐姿颇为别致,或两脚分开盘坐,或双腿曲向一方而盘坐,以次掩护坐台。在弟子坐像上端,刻有佛家的“极乐世界”图案,长达20米,以“众妙香国”、“剪云补衣”等10组浮雕构成,再缀成琼楼玉阁、奇花异草、甘露珠河、缥缈云彩等,烘托出“极乐国中无昼夜、花开花合伴朝昏”的极乐景象。

TIPS:

地址:安岳县石羊镇

门票:12元/人

营业时间:8:00—19:30

联系电话:028—24139637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六)

茗山寺

虎头山巅“佛日增辉”

茗山寺位于安岳顶新乡民乐村的虎头山巅,距安岳县城63公里。因“唐道佛骨禅宗更播于名山”造寺得名,该寺创建于唐元和年间,于北宋年间达到鼎盛。是集石刻文化、登山观景、求知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

虎头山脉层恋叠翠,群山拱衬,独虎头山雄踞其中,形似猛虎视诸峰。山上古道壁立,环山佛像林列。现寺存唐、宋摩崖造像63躯,其中单个造像34躯,1至4米的造像50余躯,皆雕刻于顶峰绝壁,雄伟壮观,艺术精湛,是极有价值的摩崖石刻精品。

造像题材主要有毗卢佛、观音、大势至、文殊、毗卢佛与东岳大帝合窟、十二护法神将等,各造像多慈眉善目,神态安详,宝冠装饰,无一雷同;金刚、力士,则多呲牙咧嘴,杀气腾腾。乾隆四十六年碑文云:“炼金丹,修舍利,道不离夫仁义。东青牛,西白马,理本原于至城。所谓自作自受,晓于前而扬于后也。”此段文意最能说明此区“三教合一”之风。

TIPS:

地址:安岳县顶新乡

门票:免费

营业时间:8:00—19:30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七)

孔雀洞

白莲花上秀丽大方的孔雀明王

与茗山寺相邻的孔雀洞,沟深岩险,绿树成荫,是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

明代隆庆四年(1750)高僧崇智在此建寺。因刻有孔雀明王,故命名为孔雀寺。其洞依岩而凿,高4.7米,宽4.3米,进深2.7米。洞内镌刻一立体金身孔雀,高达2.3米,造形生动,雕刻艺术精美,形象逼真。孔雀背上驼着八叶莲花。最引人注目的是现存最完好的“孔雀明王”造像,孔雀明王菩萨跏跌坐于白莲花上,造像秀丽大方,头戴化佛宝冠,胸饰璎珞,身著双领下垂大衣,左手执莲蕾,左下手捧蟠桃,右手握雀羽,右下手托贝叶经。

该洞构思别致,造型奇妙,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孔雀洞后山顶上,有一唐代高台座经目石塔,高15米,8方3层,浮雕小佛像24尊,该塔古朴秀丽,保护完好,在四川省石塔中属罕见。

TIPS:

地址:安岳县双龙街乡

门票:免费

营业时间:8:00—19:30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八)

玄妙观

全国罕见的唐代道教摩崖造像

玄妙观开创于唐代,摩崖造像分布于一蘑菇状的平顶巨石周围,前后各长约10米,左右长约6米,高约5米。四面立壁凿为造像龛、大小龛窟达79个,石刻造像1293躯,全为唐代的精美雕刻。主要造像有老君释迦并坐、真人、十二时神、金刚力士、九头鸟、观音、势至等。

玄妙观以道教造像为主的摩崖造像,规模庞大、内容丰富,不但省内独有,在全国也属罕见。不论雕刻的道教造像还是佛教造像,均生动优美,仪态万千,错落有致,十分和谐。在79个造像龛窟中,有12个佛、道联合造像龛。有的正中为道教老君,两边刻佛、菩萨站像;有的龛正中为释迦牟尼和太上老君坐像,左边则是佛教菩萨,右边系道教金仙。这为历史上佛、道互相联合、渗透、借鉴,提供了确切的佐证,是反映我国晋以后道教与佛教相互渗透、借鉴与联合这一现象的代表性实物。

玄妙观在造像布局上独具匠心,打破了宗教造像仪轨的束缚,针对仅一独立巨石的特定环境,充分利用一定空间、空隙,因地制宜地刻出不同形象的神像和龙、狮、青牛、神鸟等各种动物,镌刻错落有致,十分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显示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

TIPS:

地址:安岳县鸳大镇

门票:免费

营业时间:8:00—19:30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九)

木门寺

四川独一无二的仿木结构石建筑

木门寺位于安岳县石鼓乡木门村清泉山麓,距安岳县城35公里,距八庙乡卧佛院4公里。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是集古建筑景区和自然风景为一体的旅游区。

木门寺景区山峦起伏,古树参天,风景幽雅。原寺建有七重大殿,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盛极一时。现有无际禅师亭、大雄宝殿和祖师殿等旅游景点。

无际禅师亭为石砌仿木建筑的无梁方殿,坐北朝南,其柱、枋、檐、脊、斗拱、鳌头、瓦、滴水、桷等皆系石制,与木制无异,工序严谨,巧夺天工。亭子除门是木制的外,全为石料仿木建成,故名木门寺。亭子内正中立无际禅师圆寂石塔一座,内葬明代高僧无际禅师尸骨,塔高4.7米,平面八角形,须弥座塔基。内葬无际禅师立棺一具,塔身光滑如平镜一般,正面印刻无际禅师坐像。

为显示塔亭威赫珍重,整个无际禅塔亭又为木结构大殿所覆盖,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木门寺仿木结构的石建筑,不仅省内独一无二,在全国亦属罕见,是现代建筑学者和雕刻艺术家研究、鉴赏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近年来,清凉山麓一片茂密的森林,使木门寺自然风光更加美丽诱人。

TIPS:

地址:安岳县石鼓乡

门票:免费

营业时间:8:00—19:30

旅游投诉电话:028—24520973 传真:028-24536626

安岳美食:

米卷、伤心凉粉、柠檬菜肴、蜜蜂糖炒虾、嘉州鹿、五香田螺、香辣鸭唇、金水坛子肉、干烧乌鱼片、烤全羊等。

安岳特产:

安岳旅游商品丰富,独具特色。主要有石刻艺术品、柠檬系列产品、竹编纪念品、地方土特产等。其中不少产品在国内、国际屡获大奖,深受游客喜欢。

旅游纪念品与工艺品:石刻系列(佛像、名人像、游客自身肖像、古建筑、生肖动物等),丝绸产品、音像产品(如VCD、明信片、书籍、画册等)。

土特产品:通贤柚系列、柠檬系列(柠檬果酒、柠檬香精、柠檬食品等),竹编系列(篮、盘、帽、鞋、席、手提包、玩具等)、红薯食品、腌腊食品。

安岳住宿:

安岳宾馆、金水岸大酒店、普州大酒店、维多利亚酒店、金盾招待所等。价格均在150元左右。

旅游交通:

相关期刊更多

城市国学讲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忻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