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脑肿瘤

脑肿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脑肿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脑肿瘤范文第1篇

1 醒后头痛

一般的头痛多在午后可以得到缓解,脑肿瘤则不然,一夜睡眠醒来时往往头痛最明显,起身后才会逐渐减轻。

2 喷射呕吐

通常发生在头痛剧烈时,呕吐后头痛可有所减轻。

3 视力减退

早期可为一时性黑蒙,并有短暂的视力丧失,随病情的加重逐渐变成持续性的视力减退,最后可能完全失明。

4 复视

即两眼成像不能重叠在一起,看任何物体都呈双影。复视起初只有在眼球向一定方位注视时才能出现,以后可发展到任何方向都能出现,最后在两侧眼球的位置已显著不对称时,复视反而可能减轻甚至消失。

5 视野缺损

通常表现双颞侧偏盲,严重时可妨碍病人的行为。

6 单眼突出

即一侧眼球向前突出,严重时可影响睑裂闭合不全。一侧眼突出的病例50%系由颅内疾患引起,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脑肿瘤。

7 单侧耳聋

中年人若无中耳炎和外伤的病史,仅有听力进行性减退,伴有或不伴有同侧耳鸣,多半为肿瘤压迫听神经所致。

8 迟发癫痫

指成年以后开始发病者,如无外伤及其他诱因,则应首先考虑颅内肿瘤。如果抽搐发作局限于一侧或由某个肢体开始发生,不论成人或小儿都应考虑脑肿瘤。

9 半身不遂

包括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半身无力或偏瘫,表现有病侧肢体少动或不动;另一种是一侧肢体共济失调,表现为动作笨拙或不稳。这两种症状如果是缓慢出现并逐渐加重,可能是脑肿瘤信号。前者多见于大脑半球肿瘤,后者为小脑半球肿瘤特有的征象。

10 肢端肥大

为嗜酸性垂体瘤特有的临床征象,见于成人发病者,主要表现为手肢肥厚粗大、眉弓和下颌突出、面貌丑陋,儿童发病者可发育成巨人。

11 闭经泌乳

脑肿瘤范文第2篇

Laboratory Medicine,

Keck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CA, USA

Stuart E. Siegel,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Keck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CA, USA

Hans E. Kaiser,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MD, USA

Molecular Markers of

Brain Tumor Cells

Im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Anti-Neoplastic Biological Therapy

2004, 362pp.

Hardcover EUR 78.70

ISBN 1-4020-2781-8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在过去的20年,科研工作者已经在分子肿瘤领域取得了划时代的重大发现,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应用。这一方法在脑肿瘤研究中也已经从试验阶段走向了成熟。

全书包含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包括第1、2章):第1章以儿童脑肿瘤中最常见的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胶质瘤为例介绍了脑肿瘤的分子生物学进展;第2章介绍了早期阶段的脑肿瘤中浸润的多核和单核细胞免疫表型的鉴定,肯定了免疫组织化学在脑肿瘤的研究和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第二部分鉴于脑肿瘤对传统的手术、放化疗方法效果不佳,介绍了对脑肿瘤的生物治疗的研究(包括第3~9章):第3章概括论述了在脑肿瘤研究中的实验性治疗方法;第4章对生物抗癌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前景进行肯定的基础上,从增强非特异性自然免疫、胸腺激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2等几个方面对生物抗癌技术进行了介绍;第5章介绍了一种在白介素-2的协同作用下可以杀伤新生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淋巴细胞;第6章简要概述了抑制血管形成在抗癌治疗中应用;第7章先介绍了肿瘤疫苗的概念,然后分门别类的讲述了不同组织器官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并通过分析其抗原提呈的过程,阐述了APC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免疫治疗的重要作用;第8章介绍了抗肿瘤的独特性抗体,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的实验性应用以及多种针对癌细胞治疗制剂的整体应用的重要性;第9章讲述了癌-抗原,一类特定分化的抗原家族,是在抗癌的免疫治疗中有前景的靶向抗原。第三部分为本书的附件(包括第10、11章):第10章材料与分析;第11章索引。

本书总结了分子生物学中关于脑肿瘤的研究成果,归纳提出了脑肿瘤的生物治疗方法,适合从事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相关研究的人员阅读参考。

刘玉琴,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脑肿瘤范文第3篇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肿瘤患者麻醉方法的选择。方法 静吸复合全麻下脑肿瘤手术32例,观测其生命体征,麻醉效果。结果 静吸复合全麻下生命指征较平稳,苏醒快,恢复迅速,术中术后均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静吸复合全麻下脑肿瘤手术,是一种实用、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 脑肿瘤;静吸复合全麻;麻醉

近年来,脑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生率约为42~54人/年/十万人口;占年死亡人口的045%;占全身各部位肿瘤的145%~20%;占年肿瘤死亡人口的27%。目前,对于脑肿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由于手术部位特殊,麻醉方法往往需要选择全麻才能进行。本文就我院2006年7月至2012年5月施行的32例脑肿瘤手术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良性肿瘤20例,恶性肿瘤12例,年龄14~62岁,平均53岁。肿瘤病理类型,主要包括:脑膜瘤、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听神经瘤、黑色素瘤等。

12 麻醉方法

术前给阿托品05 mg、地西泮10 mg,肌内注射。麻醉前放置胃管,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先开放两条静脉以确保输血、输液通畅,麻醉前快速输人复方氯化钠10~20 ml/kg。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先用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连接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心电图,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本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通过静脉给予咪达唑仑003 mg/kg,芬太尼4ug/kg,维库溴铵01 mg/kg,异丙酚15 mg/kg,行快速诱导插管,插管成功后用麻醉机控制呼吸,VT 10 ml/kg,RR 14~16次/min。术中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芬太尼以维持。手术完成后待患者意识、自主呼吸恢复良好,咳嗽、吞咽反射灵敏,正常呼吸空气10 min,SpO2持续保持95 %以上拔除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

持续监测并记录患者诱导前后、手术结束时及拔管后15 min的MAP,HR,SpO2,PETCO2术毕计算全麻药用量,记录手术结束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及清醒质量。手术结束清醒质量评估,优:呼之睁眼、安静,能配合操作;良:呼之睁眼,吸痰时轻微肢体扭动;差:呼吸无反应,躁动明显,不能配合操作。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过降低颅内压、扩容、利尿等处理后麻醉诱导平稳,术中呼吸循环基木稳定,顺利完成麻醉过程,效果均很满意。其中3例血压下降明显,需快速输液,并给予麻黄素10~15 mg静脉注射或间羟胺1~2 mg静脉注射;术后苏醒快,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均在正常范围内。在观察的患者中,给予辅助用药的,无明显的呼吸抑制发生,亦无术后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本组病例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脑肿瘤手术患者日益增多。因很多患者合并多种内科疾病,麻醉医生所面对的医疗风险大大增加,故麻醉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①选择由于中老年人常常伴有高血压,所以要选择血压、脉搏波动药物。②老年人耐受性减低,应选择可控性强的药物。③选择可降低颅内压的药物,如异丙酚。④由于老年人体力降低,耐受性减低,宜选择见效快恢复迅速的药物。

本组病例少部分是儿童,儿童的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值人人超过成人,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易出现亚低温。全麻手术过程中控制全麻深度、提高手术室室温(保持在25℃~30℃),做好台上保温、积极纠正术前低体温等极为重要。由儿童水代谢快,不能耐受脱水和水分过多,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因此术中补液和都必须精确计算,严格执行标准。

全麻苏醒期为麻醉后生理功能的全面恢复时期。在术后的几个小时内,麻醉的作用并未结束,各种大脑的保护反射也没有完全恢复,容易导致呼吸、循环系统的障碍出现,这在脑肿瘤摘除术后尤为突出。大部分全麻术后患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唤醒,也有一部分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的模糊或嗜睡以及定向障碍、躁动不安的脑功能的障碍发生。不及时处理就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所以,苏醒期间应严密监控血压的变化,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待患者在完全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肌力大部分恢复方可拔除插管[1]。

原发性脑膜瘤为起源于蛛网膜细胞的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0%。脑膜瘤属实质性外生长的肿瘤,大多属良性,易于切除。但是对于颅底以及脑膜不好切除的部位,或是一部分晚期肿瘤、深部脑膜瘤,脑瘤与神经、血管、脑干及丘脑下部粘连太紧,则不能全切,则手术时间延长,麻醉难度加大,需要追加麻药。

脑肿瘤手术患者在术前均处于高颅内压状态。因而,麻醉的关键就在于对颅内压的调控。如果麻醉和手术期间处理不当可进步加重颅内压的增高,引起脑灌注的降低,从而导致脑缺血、缺氧,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2]。麻醉诱导前常规应用甘露醇,按体重025~2 g/kg,配制为15%~25%浓度于30~60 min内静脉滴注,术中维持甘露醇滴注。

芬太尼为人工合成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不释放组胺,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小适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静与镇痛,是目前复合全麻中常用的药物。本组患者维库溴铵与芬太尼合用,维库溴铵可以抑制芬太尼诱发的咳嗽反应。芬太尼具有呼吸抑制的副作用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支气管哮喘以及重症肌无力患者应当禁用。

总之,术前充分预备,降低颅内压,与患者及家属密切配合,完善各种抢救措施,术中仔细监护,合理用药,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成麻醉任务,保障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

参 考 文 献

脑肿瘤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脑肿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 方法:回顾分析64例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结果:64例患者中,21例良性肿瘤全切19例、大部分切除2例;43例恶性肿瘤全切37例、大部分切除6例;术后2个月症状消失24例,改善31例,无变化9例,术后并发症19例,术后1个月内死亡7例。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和评估,术中规范的操作,术后加强监测,积极治疗并发症,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未收录医院神经外科范广明

【关键词】脑肿瘤 老年人 术后并发症

老年人颅内肿瘤的发病率较年轻人低,据报道,老年颅内肿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3%~8.9%[1]。但老年人脑肿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远高于青壮年 [2]。老年患者脏器功能衰弱,代偿功能减退,加上全麻开颅手术对病人各脏器功能的影响,术后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因此减少老年脑肿瘤切除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成了改善预后的关键。我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共收治老年(60岁以上)脑肿瘤患者81例,其中64例经手术切除肿瘤,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4例,男36例,女28例,年龄60~71岁,平均(67.4±1.7)岁。

1.2 肿瘤部位:幕上肿瘤48例,占75%,其中,大脑半球、大脑镰旁9例,鞍区、中颅窝底、蝶骨嵴28例,侧脑室、三脑室10例,基底节区1例。幕下16例,占25%,其中,小脑幕、小脑半球6例,桥小脑角4例,脑干枕骨大孔区3例,四脑室3例。

1.3 肿瘤的性质:良性肿瘤21例,占32.8%,其中,垂体瘤4例,脑膜瘤13例,颅咽管瘤2例,神经鞘瘤2例;恶性肿瘤43例,占67.2%,其中,脑转移瘤19例,神经胶质瘤18例,侵袭性垂体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恶性脑膜瘤2例。

1.4 首发症状及临床表现:头痛27例,恶心呕吐19例,癫痫9例,偏瘫6例,感觉障碍22例,眩晕12例,视力下降14例,听力下降11例,口齿不清或失语6例。

1.5 术前合并疾病情况:高血压31例,冠心病18例,慢支、肺气肿9例,糖尿病7例,营养不良12例,其他部位恶性肿瘤4例,脑梗死6例,肾功能不全2例,其中,11例合并1种疾病,8例合并2种疾病,5例合并3种疾病。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64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在Leica显微镜下施行手术。良性肿瘤21例中,全切19例,大部分切除2例。43例恶性肿瘤中,全切37例、大部分切除6例,其中2例行去骨瓣减压。鞍区肿瘤经额下入路行全切1例,经翼点入路行全切5例,经鼻蝶入路全切8例,受压视神经均得到减压。桥小脑角区肿瘤全切2例,2例大部分切除。术后2个月症状消失24例,改善31例,无变化9例。

2.2 并发症:肺部感染15例次,颅内血肿7例次,癫痫5例次,脑梗死4例次,应激性溃疡出血2例次,切口感染1例次。并发症共计19例,34例次。术后1个月内死亡7例,其中因颅内血肿死亡4例,大面积脑梗死死亡3例,死亡率为10.9%。

3 讨论

开颅手术对老年人的生理提出了重大考验,老年人全身各系统、器官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减退和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支、肺气肿、糖尿病、营养不良、肾功能不全等,代偿能力差,部分病人的身体状况经不起一次开颅手术的重创,术后恢复期较长,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高。预防及控制术后并发症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本研究中出现的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感染、颅内血肿、癫痫、脑梗死、应激性溃疡出血。老年人抵抗力差,且部分老年脑肿瘤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因全麻插管、呕吐误吸、术后卧床等因素,易出现呼吸道感染;部分患者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也可并发颅内感染。老年人血管脆性差,易破裂;手术中颅内压骤降或术中止血不彻底;术中操作性损伤;再灌注损伤等均能导致颅内血肿的发生。癫痫是开颅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癫痫发作的原因大致为中央前后回及附近皮质受损;术中引起损伤;术后脑水肿、出血;术后神经细胞代谢紊乱等。老年人血管多狭窄,术后需要脱水,血液浓缩,但不能扩血管治疗,因此容易并发急性脑梗死。应激性溃疡是严重创伤、烧伤、手术及其他重大疾病引起的急性胃粘膜糜烂、溃疡,常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而危及生命。

并发症是导致老年脑肿瘤手术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如何避免老年脑肿瘤切除术后的并发症成了改善预后的关键。降低术后并发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①做好术前准备:充分了解老年脑肿瘤病人的健康状况及合并症情况,完善头部影像学检查和特殊检查。②做好医患沟通:了解家属对手术效果的期盼,向患者和家属交代病情,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使病人和家属的心理状态得到准备和调整。③做好预测:术前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设计最合理的手术路径,预测手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

手术过程与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因此手术过程应特别引起注意:①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出血增多,也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可能导致复苏困难;②老年人免疫力差,抵抗力低,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③术中保护功能区:术中仔细辨认解剖标记,避免对功能区的牵拉。

手术包括了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和术后治疗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和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不容忽视。积极的术前准备和预测,术中的规范操作,术后加强监测,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作者单位:116011 大连市友谊医院神经外科

(上接第57页)

1.3 宫腔填塞纱条的方法:宫腔纱条为我院自制,规格为,4层纱布,宽6cm,长1.5m.,用甲硝唑液浸透挤干后,用卵圆钳夹住纱条一端,从阴道置入子宫腔,自子宫底起来回折叠,将整个子宫腔填紧塞满,不留空隙,剖宫产者由术者左手固定子宫底,用右手置卵圆钳将纱条一端放入宫腔,自一侧宫角开始向对侧呈“Z”型顺序填塞宫腔至子宫切口处,将纱条另一端送入宫颈口外约2cm,自下而上均匀填塞宫颈,子宫下段,至子宫切口水平,必要时剪去多余纱条,用2号可吸收线缝合子宫切口,注意勿缝住纱条,以免取出困难。

1.4 术后注意事项: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宫底高度及阴道出血量,术后给足量高效抗生素,预防感染,止血缩宫剂抗休克,必要时输血,用碘伏液会阴擦洗2次/d,24h左右取出纱条,取纱条前30分钟常规用米索前列醇2枚置肛及术前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缩宫素10U静脉滴注,促进子宫收缩,做好输血准备。

2 结果

16例产后出血患者,应用子宫腔填塞纱条术,均取得满意的止血效果。无1例行子宫切除手术,有效率达到100%。术后常规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2例前置胎盘因术前出血时间长,出现术后发热等症状,经调整抗生素后,体温恢复正常,产后42天来院随访13例,经检查,子宫复旧良好,无产褥期出血及盆腔感染。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位于产妇四大死亡病因之首,早期诊断和及时恰当的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如何保留子宫将关系到产妇将来的生育功能和生活质量[2]。宫腔填塞纱条止血适应与宫缩乏力及胎盘因素(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引起的产后出血,尤其对胎盘因素如前置胎盘引起的出血效果更好,是一种治疗产后出血的传统方法。但20世纪50年代,因认为这种方法不符合子宫复旧的生理,担心填塞后宫腔隐匿出血或并发严重感染危及生命而遭废弃。近年来,国内外产科工作者重新评价该方法,认为该方法不但可以争取出血抢救时间,而且对保留严重产后出血患者的生育机能有一定的意义。

宫腔纱条填塞术是剖宫产术中止血的良好方法[3],但是宫腔填塞纱条所担心的是取出纱条后再次发生出血,再则为感染。胎盘剥离后子宫创面大,纱条作为异物留在宫腔内,有可能引起感染。我们的体会是:术中填塞纱条前应于血窦开放处行“大8字”缝扎止血,避免取纱条后较大血管再次开放导致再次出血;手术中要做到严格的无菌操作,手术后有效的抗生素使用,加上纱条在宫腔中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宫颈阴道相通,具有一定的引流作用,另外,宫腔填塞纱条用甲硝唑液浸泡后拧干,更有利于防止感染的发生。本文16例患者采用甲硝唑液浸湿纱条填塞宫腔,不仅保持纱条压迫止血的优点,而且还通过抗生素的局部应用有效预防感染,产后子宫复旧良好,无一例产褥期出血及子宫切除。

产后出血时,尽管有子宫收缩药物,按摩压迫子宫,B-lynch缝合,盆腔血管结扎或选择性动脉造影栓塞术,这些方法均优缺点并存,仅用这些方法并不总是奏效而需行子宫切除,而且有些方法需要开腹手术完成,对手术技巧和设备要求高,而且往往延误抢救时间。宫腔填塞方法操作简单,作用确切,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 岳秀云,张曦,刘爱清,等。宫腔填塞纱条治疗64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3):321-323.

[2] 赵晓敏,王谢桐。宫腔填塞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2):106-108.

脑肿瘤范文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男∶女1.4∶1,年龄38~66岁,平均年龄52岁。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脑出血3例,脑梗死5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7例,糖尿病2例,高脂血症3例。

1.2 临床表现 ①急性起病8例,亚急性起病1例,慢性发病3例。②首发症状:肢体无力6例(50%),语言障碍3(25%)例,头疼、头晕3例(25%)。体征:头疼、呕吐头晕3例,肢体功能障碍11例,语言障碍3例。病理征阳性9例。

1.3 脑脊液 9例行脑脊液检查,压力大于200 mmH2O 8例,细胞数0~47 106。蛋白含量大于0.45 g/L 6例,糖及氯化物正常.

1.4 胸片 7例发现球形或块状阴影,发现肝脏占位病变2例、胰腺占位病变1例。

1.5 肿瘤部位 颅脑MRI检查见典型脑转移瘤者大脑半球皮层及皮层下见多发性类圆形病灶,部分病灶见中心软化坏死,病灶周围见明显水肿带,及占位效应。强化扫描有明显增强者9例,中脑1例,单发病灶位于左侧顶叶2例。

1.6 确诊方法 12例均经头颅MRI、及增强扫描。发现原发病变位于肺部7例,肝癌2例,胰腺癌1例。2例经手术证实属于原发性胶质瘤。

2 讨论

脑肿瘤的发病典型症状慢性颅高压症状诊断并不难,但临床发现部分脑部转移瘤患者症状不典型,本组患者转移瘤

作者单位:457001河南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

10例(83%),其发病酷似脑血管病。脑瘤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缺血性者主要因无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其内膜上的赘生物脱落引起的脑栓塞或者有直接肿瘤栓子或其分泌的粘液栓子所引起[1]。另一方面是肿瘤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粘度增高,诸多凝血因子增加,尤其是肺癌分泌的黏液物质是强烈的凝血物质,容易诱发血栓形成。出血者有以下可能因素[2]。①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有无完整包膜的脑瘤。②脑瘤侵犯附近血管,引起血管闭塞,以及肿瘤本身生长快容易坏死导致出血。③肿瘤周围脑组织软化区血管变薄被牵连导致出血。

中老年脑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尤其是老年脑转移瘤,常与脑血管病相混淆,因发病急,卒中症状明显,易误诊为脑血管病或者进展性脑卒中,可能与中老年人多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脑血管病常见独立危险因素有关,且大多合并肢体功能障碍,肢体麻木。头疼、恶心轻度高颅压症状3例。4例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表现发作性肢体功能障碍,持续1 min左右缓解,1例表现发作性言语不清。再者老年人有动脉硬化,不同程度脑萎缩,脑容积下降,给颅内肿瘤生长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故老年人脑瘤症状首发颅高压者极少。

综上所述,对于中老年人出现卒中症状,无明显中风危险因素或发病诱因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做一些胸片,腹部超声等相关常规检查,对于颅内多发性病灶应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以免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参 考 文 献

相关期刊更多

高原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神经外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风与神经疾病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