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堂外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在,高校食堂对外发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投资商投资建设食堂后对外发包,办法是由学校把食堂的经营收益权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投资商,然后由投资商对外发包,投资商获取投资利润,承包经营商获取经营利润;另一种是高校自有食堂对外发包。现在的发包有别于20世纪80-90年代的甩手式承包。现在采用的一般是“目标管理”的合作模式:承包经营商接受学校设定的安全卫生经营管理及师生满意度等目标,高校则履行监督协调等管理职责,双方共担责任、共享利益、共御风险。
一、高校食堂外包的效率优势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逐步剥离计划经济体制积淀下来的庞大的行政后勤系统,实行市场经济下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从这一目标来看,食堂外包模式比自供模式显然具有更大的效率优势。自供模式就是高校自办食堂,目前大多是高校所属的后勤实体自办食堂。由于后勤实体的高校所有制、管理人员的行政任命制、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员工身份的复杂性(事业编制、合同工、集体工、临时工)之间的矛盾,自办食堂往往管理人员多,员工平均工资远高于所在行业平均工资,采购、保管、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漏洞较多,固定资产过度购置、使用,浪费严重,成本远高于社会企业所办食堂。
高校食堂客源稳定、就餐人数多、需求相似且价格低廉,最需要也最适宜的是低成本经营思路,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方法,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而社会餐饮企业管理人员少,员工工资标准符合同行业平均工资标准,采购保管、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漏洞少,固定资产投入恰当,管理精细,浪费较少,他们的生产效率当然要高于后勤实体的生产效率。
二、高校食堂外包模式下的风险
资本的天性就是追逐利润。对于高校食堂来说,无论是自供模式还是外包模式的经营者,都有逐利的动机,但相对于自供模式而言,外包模式下的风险因素更多。过去人们说,全国的安稳在北京,北京的安稳看高校,高校的安稳看食堂,原因就在于此。报告显示,“2007年学校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为117起,中毒3 773人,死亡6人。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分别占学校食物中毒总数的47.01%和59.42%。学校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主要是以食物污染或变质以及加工储存不当引起的中毒为主”。
(一)逐利动机过强的风险
集体食物中毒的起因一是食品原料不卫生;二是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有问题。外包模式下,尤其是在融资建设的食堂中,由于投资商投资额大,投资回报期长,所以投资商为了在固定的回收期内尽快回收成本并获取利润,他们一般选择在固定时期内回报额最高的经营商承包。而承包经营商在对投资商高额的回报和自己逐利动机的双重压力驱使下,会尽量降低总成本、提高售价以谋取较高利润。1.在食品原材料的采购中,他们往往不顾质量甚至不讲安全,只顾价格低廉,致使劣质甚至带病毒的原材料进入库房。2.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易于产生病菌。3.在销售之后,对该销毁的剩余食品没有销毁,对该妥善保存的余料没有妥善保存,致使病毒产生。4.偶然也有人为投毒事故的发生。
(二)质量低劣的风险
质量低劣的风险包括:1.原材料质量差必然带来食品质量低劣。2.加工过程中原材料配比降低,也是常见的质量低劣现象,如荤菜中降低荤料比例,提高素菜比例。这对于营养尤其是蛋白质需要量大的青年人来说,同样是不能忍受的劣质食品。3.加工过程中工艺粗糙产生的质量低劣,如口味过咸、过淡、过辣、过苦、过酸、异味等。
(三)管理混乱的风险
社会餐饮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大多为家族式管理,经常是以家庭成员为主组成管理队伍,员工中的骨干成员也以家族成员或亲友为主。家族式企业的优点是互相了解、易于沟通、诚信度高、凝聚力较强。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包括:1.有意无意干预管理事务者多,政出多门。2.人际关系复杂,矛盾纠结,任人唯亲,制度不严,使员工思想与工作混乱。3.家族成员依仗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一般在薪酬分配中都有较高的期望。一旦期望不能达到,便产生怨恨心里,碍于面子关系,愤怒得不到宣泄,就可能导致怠工、贪污甚至投毒事故。
(四)态度恶劣的风险
食堂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集中、工作环境较差,销售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或城镇下岗工人,其中个别性格修养较差的员工面对个别态度恶劣的学生,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发生口角甚至斗殴,引起青年学生的公愤,发生群体性抗议事件。
(五)“自己人”寻租的风险
外包模式下,食堂经营者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很容易主动向学校食堂管理者行贿,而由于制度不够严格、管理者素质有限,管理者也比较容易发生寻租现象。这样非常容易带来以上的风险,最后致使学生或食物中毒的严重后果。
三、高校食堂管理中的权利分类
高校食堂经营管理主要牵涉到以下十种权力与利益的运作。
(一)进入退出权
对进入食堂经营者,学校可以设立相应的资质条件,如企业(个人)注册资金、资质、技术等级,行业从业时间及荣誉,风险抵押金,经营承诺等。一般来说,门槛越高,可能进入的企业(个人)越少,但其资信可靠性和合作诚信度越大。反之,对于不能守法经营、履行合同或者发生了严重责任事故的商家,学校可以要求他们提前退出。同时,还要建立商家正常退出机制。
(二)人员选择权
人员素质高低决定其经营成功的程度:人员素质越高,工作胜任度越大,成功几率越大,风险越小;反之亦然。高校对于食堂员工都应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设立相应的标准。同时,在外包模式下,还应当关注并督促食堂经营者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保障工人的劳动权益,杜绝因劳资矛盾引发的恶性事故。
(三)采购控制权
采购控制首先是对食堂燃料原料包括煤、米、肉、油、面粉、食盐、干货、冻货、调味品及蔬菜等的进货渠道和价格的控制。只有保证原料合格,才能保证成品的合格。其次是对数量的控制,尤其是对荤菜类中的荤素原料比例的搭配。只有保证了合理的比例,才能保证营养的充足与平衡,保证合理的性价比。再次,价格的控制。外包模式下,经营者自己会尽量控制原材料的进价。只要渠道正规,学校一般不太干涉。
(四)菜品更新权
顾客的口味不断变化,菜品应该相应地调整。
(五)生产管理权
中式菜品的制作过程一般没有统一的生产、制作工艺,不同的厨师对同一菜品有不同的辅料配比、制作工艺、加工时间和火候,结果相同的菜品却有不同的口感。但对于食堂来讲,保证基本菜品的标准化生产、大众化口感,既可保证质量,也可保证销量。
(六)销售控制权
销售控制的目的不是销售总量的控制,而是份量、价格的控制。份量控制的实质仍然是价格的控制。食堂所服务的顾客是没有收入的学生群体,应该保证对他们的公益性。价格控制是保证公益性的有效手段,中低档菜品价格的控制是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营养得到基本保证的关键。
(七)环境监督权
食堂必须有清洁的环境以保证食品卫生安全。
(八)经济收益权
作为投资和管理者,高校应该具有经济收益权,但因为食堂的公益性,高校一般没有从中获利。有些学校虽然收取了目标管理费或设备维修费,但一般也只是收回部分成本。在当前物价上涨严重的时期,这些资金仍然以补贴的形式返回给学生或(和)食堂。
(九)补贴分配权
学校食堂享受免税政策;国务院、教育部经常要求各级政府和高校给予食堂和学生一定的伙食补贴,并减免水电气等费用;2007年以来,教育部还拨出巨款补贴学生伙食费。高校对学生、学生食堂具有补贴分配权。在外包模式下,资金更多地补贴了学生,较少地补贴食堂。学生获得补贴后,具有更大的消费自主选择权。校内外食堂、餐馆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学校的补贴因此获得更大的边际效益。
(十)竞争引入权
学校为了防止或减少垄断、降低价格、提高服务质量,一般会引入两家或多家企业来经营食堂,使企业之间产生竞争,促进质量提高、价格降低。
四、高校食堂外包模式下的权利让渡与风险管理
高校作为食堂的投资者、管理者,其投资、管理食堂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高校只能促使食堂提供优质低价的服务,获得学生对学校整体教育服务的认同,从而获得办学的美誉度。同时,由于高校对食堂具有垄断管理的部分条件,有些食堂同时具有地缘垄断和行政垄断。因此,外包模式下,学校能够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权利,适时、适当地进行权力与利益的让渡,严格控制各种风险的扩大和发生。
(一)高校及食堂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积极引进社会企业参与后勤服务与竞争
高校有一些领导觉得社会企业“无奸不商”,很难驾驭,又担心引进社会企业后,本校教职员工丧失创收的机遇,弄不好还会把学校的产权丢失,因而不肯把业务让给社会企业。其实,在比较成熟的法律环境下,随着行业的逐渐成熟,企业自律性的加强,社会企业中的绝大多数乐意守法经营并取得合法利润。如“上海市为高校服务的社会企业已超过120家,约占市场总量的34%,安徽省高校296个食堂,社会企业经营155个,占52.4%”。
(二)在设计食堂外包的合作模式时,高校要充分调查
高校要分析学校所处环境对学生就餐的影响,了解校内食堂所具有的固定资产、资金资源、就餐者消费资源及管理者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对我们掌握的权力与利益按照重要与可能的程度实行有条件的让渡。首先,对于进入退出权、采购定点权、销售价格权、环境控制权、竞争引入权、补贴分配权,任何时候都要牢牢把握,不可过多让给企业。如果校外餐饮业十分发达,而校内就餐人数较少,则校内竞争程度可以降低;相反,学校处于郊区,周围没有餐馆,校内竞争就要加强。在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时期,可以减少学校的收益、较多地给予学生与食堂直接的现金补贴,同时控制价格上涨幅度,保证质量不降低。而对于人员选择权、采购价格权、菜品调整权、生产控制权、高档菜品销售权则要更多让渡给经营者。这样既利于经营者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利润,又可减少学校的管理成本。
(三)选择社会企业时,高校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了解合作者的资信状况,通过公开竞标确定合作商,以避免因“自己人”的腐败寻租而引进不法商家
经营者确定之后,要针对食堂管理的各项权力反复协商,在确定让渡的项目、程度与比例之后,签署尽量完备周详的合同以规范双方的责权利。
(四)值得注意的是,食堂外包合同不是“即时交易”的合同,它“牵涉的时间长,交易双方的理性有限,不可预见因素多,无法将所有可能性及其解决方案都准确、清楚地写在合同里”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1.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监督,严格执行合同中约定的条款,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管理日志、采购台账、销售明细账目,加强生产销售及环境现场监督,逐日登记检查情况,杜绝采购保管生产销售储存过程中的风险。2.管理者应该随时保持对物价涨跌情况、师生满意度、经营者与员工心态的关注,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协商,适时适当地给予权力或经济利益的让渡,维持经营者正常的利润和员工良好的工作心态,确保师生较高的满意度,达到“零风险”的管理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2007年全国食物中毒报告情况的通报.卫办应急发,[2008]24号[DB/OL]moh.省略.2008-03-05.
关键词: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食堂外包;监管
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后勤的服务和补给工作。其中,后勤服务主要包含后勤采购、工作安排以及有关物品的配置等。后勤补给主要是指根据之前制定的后勤计划来对后勤补给提供全面的保障,从而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完成。事业单位后勤管理中的食堂外包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事业单位的餐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后勤食堂外包存在一些局限以及一些食品安全隐患,需要对这一机制进行完善。文章以事业单位的食堂外包研究为主对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局以及解决策略提供意见指导。
一、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食堂外包经营是后勤社会化的成果,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引进一些优质的餐饮企业。这种事业单位后勤食堂由社会力量承包的经营方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创造了经济效益。但其发展存在财务管理不当的问题,由此带来了食品安全隐患。以后勤食堂外包财务管理为主,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管理制度盲目跟随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的后勤财务管理应当实行的是独立的企业财务制度。在后勤财务管理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没有分离之前,后勤财务管理应用的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这种财务管理制度在财务核算上体现的主要是对主管部门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注重的是对财政补助和上级补助方面的管理,更加注重利润的实现以及成本的控制。由于食堂外包的后勤管理方式刚刚运转,且没有及时注入市场运作的理念,只是按照原有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来进行食堂后勤管理,重视利益而轻视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食堂后勤外包经营者的内在发展动力和目标,为了减少成本而去采购一些低廉的原料和食品,由此带来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可见,其内部财务管控不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2)产权关系不明晰。后勤产业集团在利用原有事业单位的资源开展经营活动时,由于对二者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对二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取得存在盲端,对内部财务控制也带来了制约。首先,后勤产业集团在对原事业单位资源的使用上不确定使用资产是投资入股的还是租赁经营的,使用所有权上是负债挂账,为后续的财务管理带来弊端。第二,为了配合原事业单位的发展,后勤产业提供的服务大多涉及餐饮、水电、服务绿化等,导致财务运转的核算较为复杂,容易出现核算不准确的问题。食堂外包后勤管理处于多项后勤管理中的一个分支,对其财政拨款数量有限,而由于其内部管控机制不健全对财政资金的使用不合理,从而对其服务和提供视频的质量带来威胁。(3)对财务人员的管理不够,内部管理存在缺陷。后勤产业集团的财务人员管理较为分散,从事后勤管理的财务人员同时还和原事业单位所属部门利益相关,由此很难实施财务监督,导致财权的不集中问题。另外,后勤产业集团总部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不当,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平台,导致对后勤财务资金无法控制,且缺乏严密的财务管理计划,无法对资金的使用和投放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比如由于对财政资金分配的不合理导致事业单位食堂外包的硬件设施投入不到位,对食堂外包食品的质量带来了隐患。
二、加强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财务经费的调控。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经费的预算编制、执行和使用管理,加强对财务的管理和监督,并制定有效的制度对其进行控制。首先,财经的调控要围绕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从实际出发,在对问题的思考、决策以及执行都要仔细考虑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力。其次,财经的调控要着重抓住重点和难点,用实践的眼光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突出解决单位后勤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要加强对后勤食堂外包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改善食堂外包环境的质量,提升外包人员的基本素质。最后,要用创新方法进行财经调控。第一对财务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在预算编制、采购制度、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同时,改革和完善对财经费用的集中管理,实现财经费用公开制度,加强管理手段的创新。比如要完善对后勤食堂外包人员的社会保障,从而稳定现有食堂外包的人员,减少外包人员的流动。第二要创新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实现科学、民主、规范的财经决策,保证财务费用流动的科学合理。(2)加强政府的监督。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的好坏对社会经济秩序有着重要的影响,财政部门作为会计管理工作的一大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其管理的监督。政府由此成为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的重要保障。具体监督方式包括:第一,财政部门以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身份来对会计审计报表进行委托,同时要持有对事业单位各部门会计审计报告质量监督的权利;第二,财政部门要以国有资产代表的身份对事业单位委派会计负责人,从而加强对事业单位后勤各部门财务会计活动的监督。(3)加强对内部财务的控制管理。体现在从对人员的控制、行为的控制以及结果的控制等几个方面来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的控制管理。第一,加强对人员的控制。要实行对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保证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主管的独立性。比如可以设置专门的财务部,专门负责事业单位各个成员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严禁事业单位后勤食堂外包的个人承包行为,从而严格执行会计管理的责任制。第二,加强行为控制。事业单位后勤的业务活动能够细分出授权、批准、执行、记录和监督等行为。因此要从财务的角度加强对这些行为的控制,从而实现各个行为之间的相互牵制和相互制约。首先,要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后勤财务集团要统一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统一财务管理及财务核算,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避免不合理的财务行为。其次,要对财务报告控制、财务收支控制以及产权控制等进行授权。将每一项财务事项都要经过授权权限的管理,在制度审核之后再进行办理,从而减缓集团的财务风险。比如安排专门的财务授权方和中标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后勤食堂外包合同,明确各方的权责,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同时,对于不合格的行为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其进行惩治。最后,要加强对资金的控制。针对现阶段事业后勤单位下属单位账户分散、资金管控不严的问题,要实行集团资金的集中控制。后勤财务代表在商行开设统一的结算账户,实现对各个部门资金的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钟辉.关于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高校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2(30).
推行校内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国内其他地方也有积极的探索。今年6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6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要落实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实行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包括北京在内,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逐渐在多个地方学校全面推广开来。
俗话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马就不难”。青少年饮食安全,直接关系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广泛关注。厘清学校的主体责任和校长的第一责任人责任,有助于推动学校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学生饮食安全,避免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是一个新事物,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长期以来,校长主要负责管理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对食品安全管理还相对陌生,要有一个熟悉和了解的过程。同时,学校食品安全千头万绪,相关监管容易挂一漏万,不能指望校长一个人去战斗,必须有一系列配套措施。
其一,禁止食堂外包。实践证明,一些学校食堂对外承包给个人,是食品安全的严重隐患。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承包者往往会购买一些“三无”产品、过期食材以降低成本。由于学校并非食堂的直接经营者,对于食堂的管理难免“隔层皮”,一些监管手段往往变形走样,得不到有效落实。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曾下发通知,要求农村学校食堂不得外包,但对于城区学校并没有具体规定。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全面禁止学校食堂外包,一律自主经营,有助于实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其二,强化公开透明。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不应仅仅体现在安全事件发生后的追责,日常管理中的履职情况也应清晰可见,接受学生和家长们的监督。各个学校可以成立由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的学校膳食委员会,直接参与学校食堂管理和监督,比如供餐单位的确定与评议,米、面、油、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的招标采购等。有条件的学校,还不妨运用互联网技术,在网上直播食堂“后厨”,让学生们吃得舒心、放心。
很多美好的东西开始总是难为人所共知,但是,当人们发现了它的魅力之后,又会蜂拥而至。比如九寨沟的美景,又比如RPO。
RPO――(Recruitment Process Outsourcing,招聘流程外包)――这个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还相当陌生的词汇,已经开始进入许多CEO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视野,并成为关注的焦点。
“前几年,当我们去拜访客户时,客户都很茫然,包括一些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士都从没有听说过‘RPO’。但现在局面改变之快连我也感到有些惊讶。许多CEO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知道RPO,而且还能够和我们就相关专业问题深入探讨。”谈及RPO在中国市场的变化,人称“中国RPO第一人”的科锐国际总裁高勇感触颇多。
偶然间的事业
很多事情总是源于偶然的机遇,但是机遇却只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96年成立的科锐国际,起初的业务是做猎头。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客户对科锐国际的服务很满意。“有一天,客户说,我们一年要招500个职位呢,你们能不能都替我管了?这样,科锐国际开始到客户现场,介入他们的日常招聘流程,从‘客人’演变为‘主人’,把客户大量的招聘任务都揽下来。”在高勇的话中,偶然得来的机会并不容易。
虽然这个案例的发生很简单,但高勇经过研究却发现,其中却包含着拥有强劲需求的商业模式――因为并不是只有一家客户有这样的需求――客户想做一些更重要、更核心的事情,所以很希望把非核心的招聘流程日常事物外包出去。这样,科锐国际的RPO业务在2004年就正式推出。
“除了实实在在的客户需求,市场竞争的考虑,还有RPO在国际上的良好发展态势。”高勇对RPO信心十足。
早在上世纪90年代,RPO已经在欧美发展起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而且发展速度迅速,前景无限。目前,全球500强的大部分早已经采用RPO服务,2008年,全球RPO市场规模将上升到300亿美元。
RPO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专业分工的必然产物,是伴随整个全球外包市场的形成而成长起来的。由于企业把非核心业务及流程交给第三方专业公司来打理,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又能让公司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聚焦在核心的战略性事物上。所以,外包在全球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所有这一切,让高勇吃下定心丸,敢为业界先,推出并专注于RPO业务。
RPO的中国化
然而,中国的现实环境和欧美显然有很多不同,开展RPO业务也面临着许多“中国特色”的挑战。在欧美,许多企业都经历过管理流程的优化变革阶段,在采用RPO服务时,可以提供很多具体的需求和考核标准,来界定服务水准。但是在中国,许多企业自身的管理、流程优化还有许多空间,对RPO的需求也往往伴随着企业组织流程的变革和重组。
“一所大学的食堂为例。最初,这所大学有四家食堂,每个食堂都有一班人马,进行管理、采购等等。后来,大学觉得这样采购不成规模,不利于成本控制,就进行了改组,设一套专门人马,来统一管理这四家食堂,统一采购,结果效果不错。再后来,大学觉得一套专门人马管理食堂,人员太多,管理效率不高,就决定让这套班子单独注册一个公司来经营这家食堂,大学不再负担人员成本,效果也更好。再后来,大学经过了市场调查发现,社会上有一些专门从事食堂外包的公司,他们的经验更为丰富,更专业,服务质量更好,而成本控制更有力。于是,他们把食堂交给社会上的专门公司来打理。”高勇以大学食堂来比喻在中国RPO市场面临的几种情况。
这四重境界,最后一种情况就是RPO的理想境界。然而,在中国,RPO面临的情况可能是四种情况都有。也就是说,RPO服务公司在开展RPO业务的同时,往往还需要参与到公司的业务流程优化等等工作,情况比较复杂。但正是这种中国特色,让RPO在中国市场的企业,包括在华跨国公司身上的效果更为明显,也更为企业所认同。
一家全球知名的航空航天、自动化控制、特殊材料和交通运输系统等领域的企业,由于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相对独立、人力资源部门人手短缺等原因,要满足招聘在时间和成本上的需求,挑战很大。“但在2005年和科锐国际合作之后,招聘结果成效显著:招聘时间缩短了20%;超过90天未完成职位比率从35%降到20%;在招聘服务猎头供应商管理上的依赖比例从原来的35%降低到25%。”高勇显然满意于科锐的表现。
中国特色正是科锐国际这样公司的机会所在。一方面,他们熟悉跨国公司招聘流程,为客户访寻的区域覆盖了亚太近20个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他们又扎根本土,熟悉本地情况,有着极为广泛的人脉。
人力资源的总承包商
虽然科锐国际刚刚进入RPO市场时,多少显得有些孤军奋战,但经过四年的发展,科锐国际的RPO业务已经今非昔比。
“第一年我们RPO负责的职位可能只有100个,但随后是500个,然后是1000个,2000个。”谈及科锐国际RPO的发展,高勇用了20倍的数字进行了
说明。
RPO给科锐国际贡献的,不仅仅在于业务,还在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一方面,RPO让科锐国际和其他人才访寻等公司区分开来,拥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进行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RPO业务可以和科锐国际的另外两块业务,猎头业务、短期雇员招聘服务很好地协同。
今天想要跟大家谈到正是目前各公司行政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的三个方面。
应人力资源部长之邀,很高兴参加三季度人力资源工作会议。今天就公司经营管理中“默默无闻”行政管理工作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
这样形容大家应该很清楚,默默无闻”并非说我行政管理的工作不重要。不同于业务部门直观的业绩指标,行政工作是贯穿日常管理始终,一个展示窗口,通过我不断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与努力,管理细节中得以体现。正因如此,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保障、服务于公司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公司正常的经营运转过程中,始终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内部信息传递
信息是公司内部数据和事实的综合表现,是管理中必须注重的,也是支持公司领导的决定或者决策的依据。而信息正是来源于我们所展开的沟通工作。
公司内部信息简单来说,分为4个部分:
1、公司业务部门管理运营产生的信息
这部分信息主要通过业务部门编写的各项业务报表,以书面或会议形式对口上报,带有单一性;
2、对公司业务监控所产生的信息
通过对公司业务管理的监督与控制,从我们自身、人事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
3、突发事件(失误)所产生的信息
一次工作失误、一次工作事故,或者一个小小的错误,这些都是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而突然爆发的。正因如此,往往会对我们的正常工作造成极大困扰,更可能造成公司管理上的缺失。这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信息,一旦发生必须及时上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弄清楚原因,并在事后做好总结,避免类似情况再次的发生。
4、重大事件(好的成绩或经验)所产生的信息
这是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所倡导的价值观的最直观的反映,我们对此类信息应该深入挖掘加以共享,树立正确的标竿。
这4个部分的信息在我们工作中大家都有所涉及,但从以往信息报送来看,各个公司上报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不够好,有的公司报喜不报忧,误导公司最高决策层的现象仍然不可避免。
作为公司管理的中枢机构,人事行政部应主动收集公司。各项管理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从而为领导提供确实有效的决策参考依据。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在公司与员工、公司与上级管理机构之间先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确立正确的内部沟通方式及方法,明确内部沟通的责任及渠道(由下而上-汇报、投诉;由上而下-任务、;横向传递-各部门、各岗位之间),有效地汇总各种信息。
只有在建立规范、统一的信息收集标准,掌握了确实的信息来源后,才能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有效地整合和共享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联动。
二、后勤服务保障
后勤管理重在服务保障,不仅需要服务于客户,也要服务于员工,还要肩负起保障公司人员财产安全的重任。从年地区第一家子公司开业至今,集团公司在地区共有子公司9个,而各公司的后勤工作一直是行政管理重点关注的部分。
从保洁服务外包到现在推行的食堂外包,集团公司旨在建立由市场提供服务,公司自主选择,员工监督管理的新型社会化管理模式,从而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后勤管理质量的目的。即推行经营社会化,服务精细化;做到日常管理规范化,卫生监督制度化。这样既能减轻公司的经济负担,提高服务质量,又能确保员工的饮食、卫生及安全,对提高公司后勤服务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