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本知识小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也就是数码),是用来记数的符号,通常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其他还有中国小写数字,大写数字,罗马数字等等。
数是由数字和数位组成。
1.0的意义:0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作为某些数量的界限。如温度等。0是一个完全有确定意义的数。0是最小的自然数,是一个偶数。00是最小的自然数,是一个偶数。是任何自然数(0除外)的倍数。0不能作除数。
2.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叫做自然数。简单说就是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3.整数: 自然数都是整数,整数不都是自然数。
4.小数:小数是特殊形式的分数,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但是不能说小数就是分数。
5.混小数(带小数):小数的整数部分不为零的小数叫混小数,也叫带小数。
5.纯小数:小数的整数部分为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
7.有限小数:小数的小数部分只有有限个数字的小数(不全为零)叫做有限小数。
8.无限小数:小数的小数部分有无数个数字(不包含全为零)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都是循环小数。例如,圆周率π也是无限小数。
9.循环小数:小数部分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0.333……,1.2470470470……都是循环小数。
10.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十分位就开始的循环小数,叫做纯循环小数。
11.混循环小数:与纯循环小数有的区别,不是从十分位开始循环的循环小数,叫混循环小数。
12.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到无限位数,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一)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由学科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共同组成。学科性知识的典型形态是普遍理论,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任教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的典型形态是个人理论,是教师通过反学科性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并借助批判和反思升华实践经验而得来的,这种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独特实践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的整合。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以下五个特点:其一,它是依存于有限情景的经验性知识,比起理论知识来说缺乏严密性和普遍性,但却是一种鲜活的知识、功能灵活的知识;其二,它是作为一种“案例知识”而积累并传承的;其三,它是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其四,它是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发挥作用的;其五,它是一种拥有个性性格的“个体性知识”,这些知识是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的。实践性知识往往是决定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个关键要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实践性知识也是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区别于中专层次小学教师和大专层次小学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因此,实践性知识在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学术研究能力、课程教学能力(课程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交往沟通能力等)以及教育科研能力等,这些能力都是教师通过不断实践、批判、反思与探究而形成的。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视角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就在于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但教师专业能力水平主要不是反映在他掌握和直接运用学科性知识的水平上,而是反映在他把学科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并且在处理实际问题方面能够不断创造新的实践性知识,并藉此形成和不断提高个人理论的水平上。可以说,积累实践性知识进而形成个人理论是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此可见,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础不仅是知识,而且有实践和反思,后者往往比前者更为重要。
(三)专业品质
大体上说,教师的专业品质是由教师的价值观、态度、理想、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组成的集合体。如前所说,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积累实践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理论。在普遍形态的学科性知识向个人形态的实践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中,既有认识方面的,也有情感、心理、身体、审美、价值观、科学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而非理性的专业品质决定着这种转化的速度、方向和效率等,尤其在教师的教学艺术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的培育上,教师的专业品质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教师来说,专业品质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对自身学科性知识、技能、态度和理论的创造性理解,从而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反省意识与探究能力,以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物”的要素与“人”的要素尽量达到完美的结合,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专业品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建构策略
(一)树立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相融合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从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来看,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有三种取向:一是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该理论注重教师专业能力的知识基础,认为教师能精通“所教的知识”(学科知识)和“怎样教”的知识(教育知识),即可有效教学。它强调教师教育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都主要是向专家或大学学者学习;二是实践一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的发展。该理论注重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践基础,认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并不取决于学习了某种可靠或有效的普遍理论,而是取决于把普遍理论转化为个人理论的实践能力。它侧重于教师个体的专业能力发展,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风格特征,强调反思、探究对形成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意义;三是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该理论是从宏观视角关注教师专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途径,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合作的,不是但单凭个人反思,而是与教师职业群体的交互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它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景,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性和文化氛围,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体特征,这些都弥补了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存在的不足。从上述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化运动并未沿着追求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的方向发展,而是强调教师对实际教育情景的反思、探究、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以突出培养教师的实践智慧、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地行动和寻求变化的能力为发展趋势。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秉持的理念主要是理智取向的教师的专业发展观。通过上面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分析,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方面,在教师反思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乏力与不足,而实践一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恰好能弥补这个缺陷。因此,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树立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相融合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这样才能促使本科层次小学教师获得系统的学科性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而这一点正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旨趣所在。
(二)坚持以发展能力为本位的教师教育原则
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而言,其专业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职后教学实践活动水平的高低。因此,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研制活动中,应该坚持以发展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可以尝试采用下列方法:
在中国经济以不可逆转之势加速与世界接轨之际,美国次贷危机掀起的金融风暴,却有导致全球经济衰竭的风险。当此复杂局势,中国仍须顺应国际潮流,继续加快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与发展步骤。因而,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国金融业将迎来新一轮挑战与机遇。
2008年又将是中国金融界进一步融入世界、调整规则和策略的关键时期。面临宏观经济环境的重大不确定性,中国银行业的进阶之路更增艰险;同样,房地产金融同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而证券市场和房地产信托基金的发展,则将深远地改变其投融资环境;中国保险业在探索混业经营模式、寻求发展之路中,亦须面对诸多前所未见的挑战。中国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参与者们,如何应对未知的风险,预见并抓住变革中的机会?
9月18日,《财经》杂志在北京举行“中国金融:变局与对策”论坛,旨在解读金融市场和重点行业的战略规划,为政策层、市场、企业与学术界提供深度交流的平台,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为中国经济与金融业的改革创新提供策略支持,以实现其持续健康发展。
本刊将当日论坛的主要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编者
银监会推动“六项机制”的科学建设,在坚持银行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强调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小企业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缓减就业压力方面的贡献度越来越大。
目前,全国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498万户、个体工商户3800万户,小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的60%,上缴税收的48%,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80%在中小企业再就业,同时我国60%以上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以及就业解决等方面的作用,甚至与美国的情况相当。尽管如此,各国都存在着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及其金融支持的不匹配现象,这也一直是各界广为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六项机制
我们始终认为,不能笼统地谈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要科学细分中小企业的结构。对许多中型企业而言,它们的突出问题不是融资难,而是如何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机制、建立可持续比较竞争优势的问题。小企业和微小企业融资问题应该作为关注的重点。对小企业和微小企业来说,传统的融资模式不能解决其融资需求,只有建立与传统银行贷款业务相区别的融资制度,才能保证其贷款的商业可持续。
应该说,银监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银行业应重点关注“小企业”,而不是“中小企业”;解决其融资问题的立足点,是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而不是福利性安排。早在2005年,银监会就成立了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提出了小企业融资的“六项机制”。这些机制创新包括:(1)风险定价机制,在科学测算贷款成本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贷款的利率,以抵补贷款风险;(2)独立核算机制,组建独立的贷款营销部门,并单独考核贷款业务的成本和收益;(3)贷款审批机制,实现贷款产品和运作流程的标准化,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4)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专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使信贷人员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个人利益与业绩紧密联系,防止激励不足或道德风险;(5)人员培训机制,要注重开展贷款业务的专业化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6)违约信息通报机制,通过信息通报增强市场约束。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六项机制” 对于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是缺失的,是崭新的信贷文化革命。要想使得这一金融信贷文化真正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建立起来,当务之急,是必须持之以恒地推动“六项机制”的落实。
为此,2006年,银监会制定了《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允许小企业贷款有一定的失败比例,对贷款尽职和免责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同时督促银行加强小企业授信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培训。2007年,进一步推进小企业贷款差别化监管体系建设,构建适应小企业融资的体制机制,并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
2008年,银监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六个突破”要求,即:信贷倾斜上突破,机构布局上突破,信贷产品上突破,考核机制上突破,服务手段上突破和服务作风上突破。历史地看,这是一个持续推进“六项机制”建设的过程,也是我国小企业融资监管制度走向成熟的过程。
经过各方面努力,近几年小企业金融服务得到明显改观,小企业贷款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08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授信户数达378万户,贷款余额1.75万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9.8万户、1031亿元。
融资难困局
目前,小企业融资服务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障碍,最直接也是令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是:小企业贷款满足率不高,融资难的呼声还很高。
据对江苏的一项调查,仅有75.8%的小企业认为资金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同比降7.3个百分点。有媒体报道,在浙江有高达84.7%的中小企业贷款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尽管这一调查数据可能因为调查对象、统计口径等原因有较大出入,但至少说明当前小企业融资满足率还普遍不高,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应该看到,小企业融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即便是美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很重视小企业发展,视小企业为经济发展的脊梁,但小企业融资问题依然存在,融资难问题远没有解决。2004年美国小额贷款(100万美元以下)占商业贷款的比例已达38%,但也只有80%左右的中小企业贷款申请得到批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加拿大有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业债务是通过非正式途径解决的,18%的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而这些申请中只有64%被接受;有47%的企业主认为,融资问题是中小企业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之一。因此,要充分估计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方面,融资难是银行经营理念和服务能力欠缺的反映。银行“六项机制”建设是否真正到位,是否建立了服务小企业的信贷文化,是否具有风险定价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小企业融资服务水平。历史地看,这些变化可能需要一个过程,三五年时间内“六项机制”可能还难以完全到位,银行的经营理念、管控能力、业务流程有待在市场磨合中尽快提升。另一方面,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是制约银行服务小企业的主要原因。
小企业经营困难多、稳定性差、风险高,银行信贷成本较高(平均为大企业的5倍-8倍),影响了银行贷款意愿。2008年6月末,全国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为22.1%,比全部贷款平均不良率高14.7个百分点,高出近2倍;从三家试点银行新资本协议定量测算结果看,小企业贷款的违约率(PD)为2.52%,一般企业为1.66%,小企业PD是一般企业的 1.52倍;不仅中国如此,G10国家大银行组的小企业贷款违约率也是一般企业的1.5倍-2.0倍。
同时,融资难往往也是小企业经营难的体现。在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以利润为目标,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和大企业脱媒现象,必然调整客户结构,追逐高质量的小企业群体。小企业是否真正赚钱、是否持续盈利,是融资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最近,我们对一个省的小企业贷款情况进行了调查。情况表明,该省2008年6月末小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0.2%,比全部贷款增速高4.6个百分点,但同比增幅下降0.3个百分点。上半年银行受理小企业贷款申请22998户、233亿元,实际批准20355户、210亿元,贷款满足率分别为88.5%和90.1%(与美国水平相当,高于加拿大)。贷款未获批准的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
贷款未获批准的原因具体有五个方面:一是经营成本上升、利润下降致使部分小企业经营困难,因经营状况不佳未获批准的企业占比49.6%;二是缺乏抵押担保影响小企业融资,这类企业占19.3%;三是产业、环保等国家信贷准入政策调整对小企业影响较大,因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导致不能贷款的占17.5%;四是出口不利因素影响了小企业经营,多数出口小企业利润率在1%以下徘徊;五是贷款不良率较高对银行造成了压力和负担,制约了小企业信贷业务开展。
努力的方向
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题,需要银行、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
对银行来说,坚持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是重点。“六项机制”从2005年提出至今只不过三年时间,已被银行业金融机构认识和初步接受,但要形成信贷文化、成为自觉行动,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从国际银行业先进经验看,按“六项机制”开展小企业融资服务,是银行经营转型的不二法门,银行一定要适应经济结构变化之大趋势,将服务小企业作为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变革来认识和推动,大胆创新,形成符合小企业融资特点的授权、审批、管理、核算、考核、审计、问责机制,确保商业可持续。
对企业来而言,加强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竞争实力是基础。
国际经验表明,小企业融资只有走商业化的道路,按照市场原则办事,才是根本出路。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着眼于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必须立足于小企业自身,通过提升小企业发展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小企业加强企业内部的治理,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断提高经营和财务信息透明度。小企业只要苦练内功、增强素质和实力,才能成为银行追逐的目标客户群。
从政府层面讲,营造良好的融资服务环境是保障。小企业融资难题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大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解决,特别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应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小企业融资的税收、担保政策,建立适合小企业特点的征信体系、评级制度、违约信息通报机制以及失信惩戒机制,制定小企业信用制度管理办法,为小企业融资提供信息共享和传播平台。同时,创新小企业贷款担保抵押方式,推进科技型小企业融资试点,探索开办存货、可转让林权、土地承包权、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以及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扩展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和发展二板市场、OTC市场开展小企业融资和股权交易,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减少小企业对信贷市场的依赖。
[关键词] 高职校内 实训基地 运作成本 问题 改革
一、引言
当今,高等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学单位不仅要取得社会效益,而且要取得经济效益。办学资源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实用性、先进性、科学性以及经济效益性。高职院校为切实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训基地比较庞大,是一个潜在的节约场所,在其日常的运作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和资源、经济效益打交道。往往由于规章制度不够严谨,组织措施不得力,加上人的节约观念不强乃至不负责任,使大量的资金白白浪费,致使有限的资源发挥不出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高职校内实训基地运作成本节约化存在的问题
1.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浪费现象。(1)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双师型”人才。实训基地实践教师队伍中年龄、学历和知识结构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学历则多数偏低,层次参差不齐,多数缺乏必备的实践技能和基本知识,且“双师型”人才少。(2)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师队伍缺乏凝聚力、稳定性。实践性教学仍然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这样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实验、实习教学要求低,从事实验、实习教学低人一等的观念和环境,限制了实践性教学功能的实现,影响了实践教师队伍作用的发挥。也导致实训基地的整体水平低,队伍不稳定,也缺乏凝聚力。
2.实训基地建设和组织管理存在的非节约问题。(1)实训基地建设滞后,项目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购置设备可行性论证不够充分和严格。实训基地建设投资的力度不够,且缺乏长远的发展眼观,多数建设都只限于动作技能的旧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项目建设、设备的添置等没有充分考虑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某些项目、设备的配置不够科学性,甚至有重复投资、重复购置的现象,致使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效益,甚至造成积压浪费。(2)对实践教师的管理制度不合理。目前上班制度大多数仍然是,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不坐班,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一律坐班,而且从事实践性教学的学历、职称较低,学历较高的比如硕士研究生刚毕业就可以从事理论教学,学历稍低的比如本科毕业尽管经验丰富也只能从事实践性教学。(3)严重忽视实训基地内部技术力量的挖掘。从目前状况来看,院系两级还缺乏对实训基地现有实践教师的培训和学习进修,实践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少,技术储备和人员素质得不到及时充实和提高,现有的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3.实验、实习、培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非节约现象。(1)实验、实习过程的不节约。实验实习过程中,教师的不够负责任和学生的漫不经心使仪器设备的损坏率高,学生的大手大脚使耗材量、用电量等倍增,这不仅浪费资源,也使学生养成不节约的坏习惯。(2)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安排和做法不尽合理而造成浪费。现在国家大力提倡进行职业资格鉴定,这是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实训基地在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方面,往往是在进行考核之前,让学生按工种报名参加培训班,不管何专业的学生,统一交费,相同时间内培训同一内容,这种安排和做法显然是不尽合理的,势必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和学习压力,教学效果也不明显。
三、高职校内实训基地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1.加强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的建设,节约工资投入。(1)调动实训基地实践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性教学效益。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和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践教师都感觉到自己担当角色的重要性,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树立职业荣誉感。(2)优化技术队伍的结构。制定相关政策,一方面补充具有高学历、高职称、能力强的人才到实训基地中来,另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实训基地现有实践教师进行业务、学历等培训,从时间上和经费上支持他们不断学习进修,多给他们创造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使校内实训基地拥有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良、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真正成为支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社会创新的重要基地。
2.改进实训基地有关管理、建设方面的弊端,节约投资成本。(1)改革实践教师“一刀切”的岗位模式。制定相关政策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变目前把从事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的教师绝对化的状况。比如新进的年轻教师,尤其是应届毕业生或经历、经验较少的教师,尽管学历较高,也要先从事两三年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的教学后,再将他们选拔到理论教学岗位上,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实践教学技能,锻炼和提高理论教学水平,为今后从事理论教学打下基础。实训基地人员可按学历、职称、经历等分不同层次,层次较低的采取坐班制,负责实训基地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等工作。层次较高的按各自的专长和实际需要从事实践性教学指导工作,而且地位、待遇等同于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此外,实训基地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科学研究不仅仅是教授和研究者们的事情,实践教师长期在实操性一线工作,对实践性教学的内容、现状、技术及仪器设备等了如指掌,对实训基地各方面的改进、更新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实训基地改革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利用实践教师的特长,与教授、研究者优化组合,形成从理论到实践,从研究方向把握到具体细节完成俱能的最佳组合,是现代科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也是充分发挥教学资源、节约成本的另一个重要方面。(2)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增强实践教师的责任心。要保持实训基地实践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发挥其最大潜能,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这就要求根据实训基地实践教师的特点,建立一套强有力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按“德”、“能”、“勤”、“绩”等方面综合的考核和评估办法,使教师在日常操作过程中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巡视和指导学生,及时消除浪费现象。(3)依据实际需要,长远、发展、全面规划,逐步实施校内实训基地的现代化建设。按专业的需要,本着长远的发展的观点,全面规划实训基地的建设蓝图,尽量加大力度,逐步推进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实训基地。理想的模式是与企业合作,建立具有“仿真企业环境”、“模拟职能岗位”、“仿真企业流程”的校内实训基地,即“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实训时,有一个接近或仿佛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的感觉,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自己在整个流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应该负责的工作等体会。让学生的实训成为一种理想的就业“演习”。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杜绝项目设备重复投资、重复购置、使用效益低和积压浪费等现象。项目的建设或设备的添置都应当遵循科学的程序,由掌握科学的领导和有关的业内及使用人员等集体论证、科学决策,保证每一个项目、每一台设备都能发挥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具体做法。
3.实践性教学方面的经济化改革。(1)完善指导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教学计划。充分调动广大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的积极性,组织改进、编写更适合本校教学特色的相关指导教材。在实验方面,将原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按照课程群设计实验项目,向新颖、创新、综合的方向发展。删除部分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删减偏重理论验证与性能测试的实验。在实习方面,从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不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实习项目进行更新。结合新增加的设备,补充新的大型实训项目和内容。(2)改进实验、实习教学模式和方法。实训的目的是锻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力是靠学生练出来的,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应废除以往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和方法,把原来教学时间固定、内容固定、按班级同时进行教学的方法,改变为上课时间和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由学生自行选择的教学方法。在形式上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大量的工程实例走进课堂,使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论变得直观,使一些无法言传的知识形象化。在内容上可以做到丰富多彩。为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验或实习项目。这就要求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各方面的条件,采用开放式实践教学方式。(3)改进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式和方法。目前社会对学生的就业也要求提证上岗,学生在校需要取得相关专业多种资格证书。多数是在学生所学课程完成后,专门定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指导,这样不但不能保证考核质量,而且因为学生要花费相当的时间、精力和费用专门为考证而学习和练习,会在考取证书之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可以把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的内容、要求贯穿于平时的教学过程尤其是实训过程中,使学生基本掌握证书考核的内容和要求。
四、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工作中切实体会到的相关方面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改革的个人见解,所提的存在的问题虽然并不全面,但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切实改革,实训基地才能更好地节约成本,实现良好运行。才能更好为学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邻苯二甲醛;戊二醛;结核分枝杆菌;消毒效果
结核分枝杆菌广泛存在于日常环境中,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尤其是呼吸内镜常常被结核分枝杆菌污染,我院于2010年5月引进 0.5%邻苯二甲醛(强生牌)进行内镜消毒,为比较0.5%邻苯二甲醛与戊二醛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杀灭效果,我们在实验室进行了模拟现场试验,现报告如下:
1方法
1.1材料
本试验使用0.5%邻苯二甲醛(英国强生医疗有限公司 批号070910547),2.0%戊二醛(江西健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批号2011.02.18)。
1.2试验菌悬液制备
临床分离结核分枝杆菌的新鲜培养物(初生长2周)无需二次传代,即可用于药物敏感性试验。初生2周后和储存培养物需在改良罗氏培养基上进行2次传代后,生长2-3周的亚培养物方可试验。取上述培养物(需刮取斜面各个部分的培养物)以0.5%吐温-80生理盐水磨菌配制成湿重1mg/ml的菌悬液。用磨菌器法,即磨菌器底部为磨砂状,体部透明,便于比浊。将菌落刮取后放入磨菌器底部,插入磨菌棒捻动使呈乳酪样,以0.5%吐温-80生理盐水稀释,与卖氏标准比浊管比浊,配成1mg/ml的菌悬液[1]。
1.3呼吸内镜模拟现场消毒试验
1.3.1染菌将呼吸内镜浸泡于制备的结核分枝杆菌悬液中5 min,使呼吸内镜表面和内腔均染上结核分枝杆菌。
1.3.2采样方法 呼吸内镜表面采样,用无菌棉拭子沾湿采样液,对呼吸内镜表面进行涂抹采样,面积25cm2,将采样棉拭端剪入5ml脱洗液试管中待检。
呼吸内镜内腔采样,用无菌注射器吸取5ml脱洗液从呼吸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活检出口收集脱洗液待检。经充分振荡洗涤并做适当稀释,取样接种,做活菌计数培养,计算阳性对照细菌总数。
1.3.3消毒处理方法将染菌后呼吸内镜分别置于含0.5%邻苯二甲醛与2.0%戊二醛消毒剂的消毒槽中,各孔道用注射器注满消毒液,浸泡消毒5min、10min后,按上述方法对呼吸内镜表面和内腔进行采样,进行活菌计数培养,计算结核分枝杆菌的消除率,试验重复5次。
2结果
试验结果表面,用0.5%邻苯二甲醛对呼吸内镜表面污染的结核分枝杆菌浸泡作用5 min,平均杀灭率为95.8%,作用10 min,平均杀灭率为100%。而2.0%戊二醛对呼吸内镜结核分枝杆菌浸泡作用5 min,平均杀灭率为16.2%,作用10 min,平均杀灭率为25.6%。(见表)
邻苯二甲醛对呼吸内镜结核分枝杆菌杀灭结果
作用时间 5分钟 10分钟
试验次数 杀灭率(%) 试验次数 杀灭率(%)
第一次 98 第一次 100
第二次 94 第二次 100
第三次 95 第三次 100
第四次 96 第四次 100
第五次 96 第五次 100
合计 95.8 合计 100
戊二醛对呼吸内镜结核分枝杆菌杀灭结果
作用时间 5分钟 10分钟 45分钟
试验
次数 杀灭
率 % 试验
次数 杀灭
率 % 试验
次数 杀灭
率 %
第一次 20 第一次 25 第一次 100
第二次 14 第二次 28 第二次 100
第三次 16 第三次 24 第三次 100
第四次 16 第四次 26 第四次 100
第五次 15 第五次 25 第五次 100
合计 16.2 合计 25.6 合计 100
3讨论
内镜的清洗消毒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问题,今年来随着国家医疗保障系统的不断完善,病人的就医率急剧上升,许多医疗机构内镜配置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于是由于用2.0%戊二醛浸泡内镜作用时间人为缩短,消毒不合格而导致的医院感染暴发相继发生。邻苯二甲醛是近年开发研制的一种新型化学消毒灭菌剂,最早应用于1999年[2],与戊二醛相比,0.5%邻苯二甲醛对结核分枝杆菌杀灭的时间仅为2.0%戊二醛的1/4,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医疗机构的运行成本,而且具有广谱高效低腐蚀、刺激性小,稳定性好,环境影响小等特点[3],是一种安全、高效、方便的环保型消毒剂,是戊二醛的理想替代品。但其价格较贵,对衣服、皮肤及环境表面易染色,需注意防护。
参考文献
[1] 熊汉鹏,雷建平,吴肖叶等. 结核病学〔M〕江西科技出版社2001年12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