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问题优势
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金融、保险、制造业等行业的大企业有了发展,从风险管理内容的规范性来看当属银行和保险业。风险管理审计是在20世纪末2l世纪初,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风险管理成为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它不仅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风险管理成为组织中的关键流程,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不仅是测评控制,而且包括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阶段。
一、银行风险的界定及类型
1.银行风险的界定
关于银行风险现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二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双重机会和可能。本人同意第二个观点。
银行风险存在于银行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可以说,银行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谋取收益的。对银行风险的正确理解须注意以下几点:(1)银行风险不等于银行损失。风险指的是发生不利或有利事件的可能性;而损失是消耗或丧失的东西,是原来不确定事件形成的一种事实。两者的着眼点不同,风险着眼于未来,损失着眼于现在和过去。(2)风险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它具有双重性。(3)它包含多层次风险内容且有动态性的范畴。多层次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决策风险和操作风险等。(4)商业银行风险更多的是经济运行中风险的反映,与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决策方式和经济环境相联系,并不单纯是银行自身的问题。
2.银行风险的类型
我国银监会制定并于2005年2月1日起实施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指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含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
从实践来看,对于银行影响比较大的风险主要有四种: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定位、职责与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拥有一定的优势。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熟悉本单位情况,对单位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是组织内部成员,其利益同组织发展、兴衰密切相关,对防范各种风险、实现经营目标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内部审计部门不同于其他部门,不从事具体业务,其职能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可以跳出业务各环节的圈子,从全局出发、综合、客观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1.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定位
现在我们所说的风险管理越来越趋向于广义的概念,公司治理也好、内部控制也好,实际上都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只是风险管理所涉及的层次有所不同,而内部审计一直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一奥克斯法案》指出,董事会、高层管理者、外部审计师与内部审计师作为有效公司治理的基石,成为开展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必须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对组织机构整体风险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定位应该是参与者、协作者和监管者。
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
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一条主线。因此,内部审计应当也必须参与风险管理。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内部审计不等同于风险管理。IIA指出,内部审计师在建立和管理风险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有别于“风险所有者”的作用。为了避免起到“风险所有者”的作用,内部审计师应该要求管理层证实其在确定、防范、监测风险以及风险“所有者”的责任。2004年9月,IIA针对COSO委员会新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以《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角色》为题发表了一份职位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有五项:为风险管理流程提供保证、确保风险得到正确评价、评估风险管理流程、评估关键风险的报告体系以及审核关键风险的管理活动。其次,职位说明书对内部审计在风险防范方面的职责也进行详细的描述:协助识别和评价风险、培训管群层如何应对风险、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活动、完善风险报告体系、维护开发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支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为决策层拟定风险管理战略。最后,也明确内部审计不应承担以下责任:(1)设定风险额度;(2)强加风险管理流程;(3)向管理层提供风险保证;(4)做出风险应对决策;(5)以管理者名义执行风险应对方案;(6)风险管理的受托责任。
3.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国内外企业,特别是世界知名企业,如杜邦公司和微软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都比较完善,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责任。要实现其业务目标,管理层应该保证拥有健全的风险管理过程,并能发挥作用。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应该在确定组织是否建立恰当的风险管理过程以及这些程序适当有效地运作等方面起监督作用。内部审计师应该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的工作。还需要指出的是,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随着时问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并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即从无任何作用,到作为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的一部分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审计,到积极持续地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到管理和协调对风险的管理过程。
总的来说,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检查与评价,内部审计部门运用审计手段对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二是管理与协调,内部审计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对各种风险要素进行识别、分析、协调、管理,并提出控制风险的有效建议;三是顾问与咨询,内部审计师以咨询顾问身份协助企业确定针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并评价其合理性与有效性;四是报告与防范,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及时传递并督促落实风险审计的成果,使各类风险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
三、银行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都有针对性地组织了风险管理与审计等课题的研究。但是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还存着以下问题:
1.内部审计理念落后
相对于一般的工商业企业来说,银行风险管理在其价值链中占有重要位置,是银行成立以来一直倍受关注的问题。因此,其风险管理相对比较好,这就使得业内外的一些认为银行风险管理是完善的,这也造成了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认识的不充分,内审人员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关注风险,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2.内部审计方法手段不能适应银行风险管理的需求
我国银行内部审计尚处于查错防弊、开展合规性审计阶段,局限于对经营部门及营业机构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事后审计上,主要进行的还是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开展不够。而银行风险管理系统要求进行系统的、全面的风险管理,不仅要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管理,还要进行信息处理,大力开展非现场审计。
3.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明确
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管理分为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总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部门根据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评价结果实施内部审计。而实际上风险管理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的关系并未得以明确。
4.风险审计开展力度不够
内部审计部门有责任对业务主管部门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风险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向高级管理层提交风险分析报告,为高级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而现在的审计工作基本上是根据总、省行的工作部署来展开,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不充分,对风险的规避效果不佳。
四、银行风险管理审计的优势
银行风险管理审计是建立在全面风险管理基础之上的一种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这种方法作为成功的全面风险管理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层的风险承受、关键风险衡量指标等。目前银行风险管理审计还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内部审计从全局角度评价风险管理
由于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的金融企业,决定了银行业务流程上的任一环节都有风险因素存在,并且由于风险具有感染性、传染性、不对称性等特征,链上某一主体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带来的后果有时并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会通过一定的联系传递到其他主体,最终会导致银行陷入困境。内部审计,可以将每一个环节及周围环境来的风险因素考虑在内,有利于从战略高度全面评价银行风险管理。
2.有利于加强银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了实现组织战略目标、实现银行增加价值的目的。但是,二者的责任并不相同。风险管理需要对风险管理的措施和方法进行设计并负责执行,而风险管理审计则是负责对风险管理设计与执行情况进行测试、评价,并为管理层提供有关风险管理信息适度确认的责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风险管理审汁是更高层次的风险管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风险管理审计可以从“局外人”的角度,跳出风险管理来对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地、客观地评价,有利于银行加强风险管理。
3.更加有利于实现审计的价值
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实现银行价值增加。风险管理审计侧重于风险管理过程的评价,通过评价风险管理过程来减少由于风险造成的经营成本的增加,并且风险管理审汁作为一种内部审计,并不局限于风险管理的审计,因此通过对业务流程及周围环境分析,不仅可以提供一些经营管理等其他方面的建议,起到一举多效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
4.有利于信息沟通,树立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摘要】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风险防范
1、商业银行的概念
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概念是区分于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能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特殊的金融企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商业银行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居于各国各类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首。
2、商业银行在中国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指2009年)存在的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华夏、招商、光大、民生、浦东发展、深圳发展、渤海、广发、兴业、浙商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10家城市商业银行。
3、商业银行的特征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通常具有下列主要特征:
(1)经营大量货币性项目,要求建立健全严格的内部控制;
(2)从事的交易种类繁多、次数频繁、金额巨大,要求建立严密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广泛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电子资金转账系统;
(3)分支机构众多、分布区域广、会计处理和控制职能分散,要求保持统一的操作规程和会计信息系统;
(4)存在大量不涉及资金流动的资产负债表表外业务,要求采取控制程序进行记录和监控;
(5)高负债经营,债权人众多,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受到银行监管法规的严格约束和政府有关部门的严格监管。
4、商业银行的职能
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等职能,并通过这些职能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有重要影响,并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
5、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在保证资金安全、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基础上争取最大的盈利,即通常所说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6、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一方面来自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主观因素以及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的企业和公众的客观因素。因此,按照引发银行风险的直接原因,本文把银行风险划分为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和客体风险。
(1)环境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客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国家经济金融政策风险、经济体制风险、货币风险、行政干预风险、金融法律法规风险、利率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社会信用环境风险和银行间竞争风险等。
(2)主体风险
主体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它主要包括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
(3)客体风险
商业银行的客体风险是指由于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以及与商业银行有直接业务联系的企业、部门或个人由于自身的风险而给银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它主要包括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借款企业的经营效益、借款企业所处行业风险、借款人保证风险、借款企业资本状况风险和借款企业所处行业的景气程度等因素。
7、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管理的思路
(1)对环境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对环境风险的管理主要在于分析经济环境的状态、发展趋势,充分估计国际和本国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对本行相关业务的影响程度。对环境风险主要依靠专家来对其一做出评价面对转轨期不均衡的经济运行态势,银行特别要注意对国民经济总体形势的把握,充分估计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加强对环境风险的分析,理性对待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
(2)对主体风险管理的对策
要有效防范主体风险,首先,是要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其次,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内部控制的完善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第三,要积极探索防范操作风险的方法,加强对工作程序的控制和相关人员的约束。
(3)对客体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风险构成
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中介机构,它虽然具有普通企业的一般特征,但是商业银行在货币信用服务领域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特征决定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不同于普通企业。由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重点是其负债业务,且资金来源90%以上来自于负债业务,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对负债业务风险的控制是尤其重要的。而这与普通企业在负债方面的关注点就大为不同。并且,正是由于负债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所占比重大,商业银行时时刻刻会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就反过来制约了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要把风险控制放在其管理活动的核心位置。
商业银行的风险是指其由于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银行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产生偏差。广义的风险包括了银行可能的收益和可能的损失;而狭义的风险只指银行可能的损失。本文探讨的风险仅指狭义上的风险,即银行可能面临的损失。按照银行风险的性质,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五类。它们分别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信用风险
(一)含义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债务人即借款人由于违约而导致贷款或证券等银行持有的抵押资产不能够收回而造成银行损失的可能性。
(二)可能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危害
当银行面临信用风险时,一般是指银行贷出去的款项,借款人到期无法偿还,形成银行的逾期、呆滞或者呆账贷款,使银行蒙受损失。一旦商业银行资本状况出现有不良资产数额庞大的问题,就会给银行带来沉重的负担,影响银行的竞争实力、加大银行资产管理的费用、减少银行收益,严重的有可能导致银行倒闭。2006年~2007年在美国的次级贷危机中造成的一部分损失就是由于商业银行和一些次级贷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所导致的损失。由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住房贷款以较高的利率借给一些信用级别较低的贷款人用以购买房产,所以市场上房价下跌导致贷款人只能违约而无法偿还贷款,也正是因为房价下跌,贷款人抵押在银行的房产变卖后无法弥补银行贷出的款项,致使银行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这一损失非常巨大,牵连到了整个金融市场。所以,商业银行需要认真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尽量降低这一风险。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在我国进行的也并不令人满意,尽管在改善银行贷款质量方面我国的人民银行和各家商业银行也做了许多工作,使不良贷款率也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率仍处于较高水平。2003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两万零七十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2.19%,比年初下降四点零二个百分点;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三千三百四十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61%,比年初下降一点一八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一千九百六十七亿元,不良贷款率为9.34%,比年初下降三点五一个百分点。
二、市场风险
(一)含义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等各种因素变动,引起利率、汇率、证券价格波动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二)可能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危害
金融市场变化莫测,所以市场因素是银行最无法预料的影响因素,加之市场风险因素众多,使得银行管理更为困难。而且由于市场的变化难以预料,有的时候,银行因为市场因素导致的损失很可能是非常巨大的。非常明显的一个实例就是爆发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在这次波及整个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大批商业银行的巨额损失正是归因于它们对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估计不充分和管理不到位。因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汇率的波动速度快、幅度大,使得商业银行获得的应对危机的反映时间相对较短,加之国际投机者对热币的投机行为导致汇率制度的崩溃,以及亚洲国家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政府对亚洲商业银行又干预过多,所以,这次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很多银行的倒闭。但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造成商业银行这些损失的内部原因还是它们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的薄弱和风险管理的缺失。如果商业银行预先注意到了1997年,泰国经济的疲软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和韩国等长期依赖中短期外资贷款来维持自身国际收支平衡,并且大多汇率偏高并执行与美元或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或联系汇率的情况,相应增加风险储备,预估市场汇率的波动,那么金融危机虽然势必会造成损失,但损失的规模和影响的范围将会大大减少。可见,即使市场变化难以预测,但是关注市场变化,预估市场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流动性风险
(一)含义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提取存款的需求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设置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政策、市场或传统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这就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差异,造成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目标间的互相脱节。管理指标形式上的不统一,引起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之间表面上的目标不一致,最终导致部门岗位间的协调不充分。风险意识两极分化具体表现为:宏观层次风险意识突出,微观层次风险意识相对淡薄;领导干部风险意识相对强烈,一般员工风险意识相对淡薄。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不能正确地评价风险,不能正确地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
2.内控制度不够严谨。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其财产、保证其获取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的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但是,不可避免的是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逐渐加大,包括服务对象、服务性质等早已超出了当初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信用风险逐渐演化成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合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都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日趋明显。从宏观经济发展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而言,监管力度逐渐严格,市场变化日益加速,来自电商及其他非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不断增强。
3.管理层未正确认识到金融衍产品的潜在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价格是交易双方最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其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等基本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政策、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对风险认识不足、意识淡薄,无法对整个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过程和交易细节进行合理管控。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可能给金融机构造成巨额的交易损失;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对金融机构监管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另外,金融衍生交易可能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是一片空白。
二、创建科学的合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商业银行必须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必须从观念上、产品设计上、管理流程上、风险管控上等方面重视风险管控的各项因素。通过宣传教育、学习培训等各种方式,向全体员工培养内控管理理念。对促进银行的经营发展,调动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商业银行董事会成员、各级高管人员都要充分认识良好风险管控对于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由于对商业银行危害甚大,故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所以我们必须还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流动性风险。为此,应实实在在地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治理机制,对于银行所能发生的风险真正建立起必要的约束。同时,还要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把风险控制当作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加强内控管理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分层次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完善风险预警、分析、报告、控制、处置、稽核检查等各项业务程序和工作环节,编制涵盖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公司、零售、金融机构等不同客户种类,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不同性质业务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通过定期开展内控综合评价,对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定期进行分析,做好风险提示与预警工作。其次,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管层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在维护内部控制有效性中的重要作用,自觉遵守内部控制的各项要求,在全行范围内建立起有利于内部控制运行的良好氛围。商业银行还应当将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列入必经的考评范围,积极落实风险考评等相关内容,力求考评标准科学化、具备可操作性的原则。
3.建立金融衍产品监管体系。金融衍生产品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基础现货产品,并在这一基础上,又形成了很多流动性较强的衍生产品交易。运用衍生产品交易规范地开展业务竞争的需要,是指导和促进中资金融机构开拓衍生产品金融业务的需要,是指导我国金融机构规避衍生产品风险健康发展的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个人客户之间的衍生产品交易,主要通过理财产品进行。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定从事交易的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确定风险承担限额,对金融机构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与非现场的检查。
三、结束语
总之,效益和风险始终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两难问题。在中国市场化程度加深的内压和国际金融一体化深化的外挤的双重作用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日益暴露并急剧扩大,这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首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国内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尚不健全,运作规范性不高,产权制度有待完善,虽然建立了激励与约束机制,但真正实行起来依旧困难重重。这些制度上的缺陷导致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进行风险管理所必须依靠的法律制度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次,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树立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仅仅注重业务量的发展,对于盲目发展业务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风险因素不是非常重视,也并未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很多商业银行业务人员错误的把风险管理放在自己工作的对立面,觉得风险管理工作就等同于降低业务量,而并未真正认清风险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单纯的将风险管理理解为业务量的压缩,一味的以降低业务量的手段来逃避风险,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再次,没有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信息交流。国外商业银行通常都设立了董事会,同时也建立了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是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却放在了资产重组、转化以及清收等事后管理方面,对于事前与事中的风险控制不是非常有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便是,商业银行内部各岗位和部门基本上是分头进行风险控制,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和风险信息共享,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最后,风险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作为一门综合性较高的学科,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涉及到管理学、金融学以及统计学等各方面知识,另外还可能使用系统工程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所以要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是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中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严不足,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和国外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成为了阻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全面提高银行风险意识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抛弃过去那种重业务、轻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能够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银行未来发展的长期效益,无论是操作层或者管理层人员,都必须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对各项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严格掌控。同时还应当建立完善风险防范体系,不单单注重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而应当将风险管理工作渗透到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全过程中。最后必须要意识到风险也是成本的一种,虽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也要认识到银行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工作之间并不冲突,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效益。
(二)不断优化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通常来说取决于风险管理理念是否和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符合,所以现阶段优化风险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处理好风险管理和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各类不同的业务应当选择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务类型越来越多,各个业务之间的风险因素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在对风险业务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具体客户与具体业务的审查;在授信业务中,必须做好企业现金流量的审查;因为零售业的风险不集中,所以应当关注整体违约率的审查。唯有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才能够真正的将风险因素降到最低。
(三)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模式依旧停留在手工操作方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基本上属于静态数据,重心偏向于信用分析上,在分析时往往更多的是凭借人的主观经验,如此便很容易导致风险管理效率降低等问题。所以我们应当积极的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引入量化分析工具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对自身的风险识别、决策、监督以及评价予以改革与创新,从而最终实现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全程掌控。
(四)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要达到风险管理的实际要求,就必须要建立完善而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是要组织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其他管理部门协调,构成多层面、全方位的风险组织架构;其次是完善对风险管理的原则要求,进一步扩展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不单单要注重事后的风险管理,同时还必须要认识到事前检测以及事中管理的重要性;再次是要做好监督与考核工作,建立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并将其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之中;最后是将贷款的发放与贷款的贷后组合分别进行管理,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理念。
(五)根据实际需求创新产品服务过去的经验向我们证明,每一次危机结束之后都会出现大量的创新,从而产生一个创新发展的高峰时期。商业银行应当结合企业的新的需求第一时间对自身的业务发展模式、金融产品以及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努力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新的层面不断扩展自身的服务能力。这是解决风险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创新应当坚持以做好风险管理为前提,所有的创新如体制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都应当在风险得以有效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经营风险防范制度,科学的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整理经营管理流程,让新兴业务与新的服务产品都能过通过事前的风险论证,确保风险因素能够处于可控状态下。
(六)培养专业风险管理人才因为风险管理工作对于人才的要求较高,所以国内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己内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风险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尽快的打造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风险管理队伍。对于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训与选择过程中,可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同时利用笔试和实践操作来筛选人才。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训方案不单单针对中低层银行职员,同时还应当覆盖高层管理人员,特别是风险管理决策层。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增强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防范能力,有效的提升国内商业银行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