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

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

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范文第1篇

2、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3、保护水资源,促进西部大开发;节约每滴水,共同创建节水城。

4、保护水资源,生命真永远。

5、别让孩子知道的鱼类只有泥鳅。

6、大力普及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7、国家实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

8、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9、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10、节约用水,重在合理用水,科学用水。

11、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全社会共同责任。.

12、节约用水、造福人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13、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4、节约用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15、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

16、浪费用水可耻,节约用水光荣。

17、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

18、努力建立节水型经济和节水型社会。

19、强化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节约和保护城市水资源。

20、请珍惜每一滴水。

21、人体的70%是水,你污染的水早晚也会污染你,把纯净的水留给下一代吧!

22、认真贯彻“开源节流并重,以节流为主”的方针! .

23、深入开展创建节水型农业、工业、城市的活动,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24、世界缺水、中国缺水、城市缺水,请节约用水。

25、树立人人珍惜水,人人节约水的良好风尚!

26、水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27、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

28、水是生命之源,浪费水就是扼杀自己的生命。

29、为了人类和您自身的生命,请珍惜每一滴水!

30、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

31、现在,人类渴了有水喝;将来,地球渴了会怎样?

32、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水资源。

33、依法管水,科学用水,自觉节水。

34、珍惜水就是珍惜您的生命。

希望工程的公益广告词

保护动物公益广告

保卫黄河的公益广告词

保护动物公益广告语

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语

2019鼓励公民义务献血公益广告语

地震公益广告

艾滋病公益广告词

2019年经典的公益广告词大全

禁烟公益广告语

低碳生活保护地球公益广告词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公益广告语

公益广告词保护地球

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范文第2篇

如若你问我:我们的未来是怎样的?我将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寸草不生!

这不用问为什么,看看你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干什么就能知道:不顾动物濒临绝种,反而在大量的捕杀动物;不管沙漠逐日扩大,还在疯狂的砍伐树木;全世界约有百分之六十的人身处缺水国家,但工厂依然在过度的排放污水。人类啊!看看你们做了些什么,做为你们当中的一员我都为之羞愧啊!

我曾看过一则公益广告:内容是我们未来世界的儿童不知道活化石大熊猫,这不是因为他们太笨,而是因为大熊猫不再是活化石了,它已经成了化石。人类啊!一定要保护动物了!不然这则公益广告就会变成现实的。到了那个时候,恐怕连小狗小猫也会成为化石的!

我还听过一个故事,讲得是未来有一位儿童,他无意中听到了树这个词,而又不明白,分别问了爸爸与爷爷,后来才从只见过一次树的老爷爷那儿知道。虽然老爷爷再三解释并拿出照片给他看,但他最后还是把树理解为一根铁棒与一堆海绵。哦,太恐怖了,我不敢再想了,依人类现在的破坏力,那一天将会来的更早!

人类啊人类!你们就没有感到一点儿的恐惧吗?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地球迟早会被毁灭掉的。到了那时,人类又能逃到哪里去呢?人类!该醒醒了!我劝你们一句话:人类是要靠自然生存的,而自然又需要人类保护啊!

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移情忧伤;利他行为;公益广告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其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意图的广告。公益广告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当时,由于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泛滥、森林过度砍伐、垃圾随手乱扔、不讲诚信、酒后驾车等等;同时,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可信度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需要更有效的传播方式;一些著名企业和社会团体也认同和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企业需要以关注社会的形象取得大众认同;广告宣传也需要改变现状,规避批评,于是导致了一种独特的、富有魅力的宣传方式,同时也是一支重要的教育力量的出现,这便是最初的公益广告。公益广告的主题内容存在深厚的社会基础,它取材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并运用创意独特、内涵深刻、艺术制作等广告手段,以鲜明的立场及健康的方法来正确诱导社会公众。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益广告已相当普及,尤其是电视公益广告。现在欧美电视台播出的公益广告大多是由一些国际性或全国性组织、机构的,如国际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全国健康协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就过大量公益广告,一些跨国企业和机构也纷纷加入公益广告的制作和行列。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当属1986年贵阳市节水办公室和贵阳电视合的《节约用水》公益广告,这是中国第一条经过专业化创作的电视公益广告。1987年10月,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推出一档特殊的电视专题栏目――《广而告之》,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公益广告栏目,在中国公益广告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公益广告”概念从此逐渐深入人心。与商业广告相比,公益广告所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些浅显的道理,常常也是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所关注的是公共利益,它与每个个体的利益可能还有一些距离。因此,要使公益广告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从受众心理出发,满足他们最底层的心理需求。本文通过对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以及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反应――“移情忧伤”的分析,研究他们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如何利用“移情忧伤”激发人们的利他行为,从而提高公益广告劝服效果,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利他行为”的心理动机及特点

无论人类告别她的洪荒丛林时代有多么远,追求满足永远是人们行为的最基本动机。道德行为也不例外,不管它要求行为者付出多大的代价,做出多大的牺牲。这就决定了对于道德行为的分析,要从人类追求满足的行为动机出发。中国有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为自己着想,天地都容不下他。同时,中国还有句口号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说明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密不可分,只有彼此帮助,才能有和谐社会!很显然,这两句话的目的是不一致的,甚至有些相互矛盾。其引人注意的地方并不在这两句话本身,而是它们背后隐藏的,体现为表面上很具代表性的,中国社会的两种价值观,即本我主义和他人主义。事实上,中国百姓群体的价值取向从未真正按照统治者期望的“天下为公”的方向迈进,而五千年来蔓延不断传承至今的是一个只有“私德”的传统文明古国,公德的缺失也使得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都没有发展成为像西方一样发达的“市民社会”。正如先生所言,中国人的道德首先要看对谁而言;梁燕城先生也指出中国人是在一种关系道德中生存的。在关系道德中,人们更看重的是责任、利益等利害关系。可以说,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向他人延伸,最终回归自我的道德关系。牢牢把握了自我这个核心,其他道德疑问都可迎刃而解。然而,强调自我的结果,往往会走向反面,像当今社会公众普遍存在自我意识膨胀,利他行为削减的倾向,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出现告急的预警信号等等。如何激发公众的社会道德意识,维系人与人之间生产和生活的正当社会关系,成为社会稳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大前提。激发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借助公益广告,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和道德责任感,在从众心理的促动下,产生满足自己内心世界需要的利他行为。这种利他行为形成有力的舆论导向,成为政府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有力武器。

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为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一是报答,自己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利他行为有四种主要特性:它是一种出自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附带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利他行为表现为诸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这些行为的表现方式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是有利于社会的行为。人们产生利他行为有两类不同的情境,一类是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另一类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所谓紧急情境是指有伤害生命与财物的威胁的特殊情景,需要用特殊手段去帮助别人;是不寻常的、少见的情境,有一定的危险性;是不能预见到的,无法事先制订计划,往往是措手不及的情景,帮助者付出的代价很大,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紧急情境会引起生理上的应激状态,体内血糖升高,肌肉变得紧张有力,准备去战斗。去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省的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突发性的巨大灾难,当面对大量的人员伤亡,巨大的财产损失时,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引发了史无前例的利他行为,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了巨大的自我牺牲精神。而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的特点是:并无危害生命财产的威胁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例;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与信息,知道有人需要帮助;帮助他人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这种利他行为偶然做一次是可以办到的,但要坚持下去就颇不容易。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利他行为对于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可能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

利他行为的产生,受制于三个主要因素:个人因素、环境教育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个人因素包括认知、情绪以及其他个人因素。我们常常说这个社会是非常复杂的,这种复杂性就是来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复杂状况,但个人因素受环境教育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大。今天,大众传媒是及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尤其是电视。每当突发性事件降临时,电视报道是利他行为产生的触发剂和强化剂。人们的利他行为还受当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影响。属于同一社会文化的成员一般都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并遵循着同样的行为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利他行为也有区别。公益广告就是借助于大众媒体,面对最广泛、最基层的社会公众,传播社会普遍关注的、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信息,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因此,公益广告容易深入人心,也成为激发大众利他行为的重要手段。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半年多了,人们已经不再在电视上看到各种救援队伍,出入在一片片残垣断壁、瓦砾废墟之间,看不到那些垂死挣扎的生命,紧急情景已经过去,灾区开始了恢复和重建。然而,此时的地震灾区仍需要大量的帮助,需要人们持续不断地发扬利他行为。于是,每一个到过灾区的人,都会被那随处可现的,满目疮痍下的公益广告深深打动;而在各类媒体,包括网络媒体上大量出现的为灾区人民献爱心的公益广告,把全国人民的心与灾区人民紧紧相连。

二、“移情忧伤”的发生机制以及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

移情(Empathy)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铁钦纳(Titchener)于1909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人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他把这种情形称之为移情。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认为道德的源头可以从移情中去探索,他认为移情本身就是一种亲社会动机,是有助于维护社会联结、促进人际友好关系建立的一种心理手段。著名心理学家Bengtsson、Hans、Johanson和Lena(1992)等认为,移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或情绪条件的反应,移情体验的核心是与他人相一致的情绪状态,而认知过程调节移情唤醒和影响着移情体验的强度和性质。Eisenberg和Fabes(1998)认为,移情是一种与他人的感受相同或相近的移情性反应,这种情绪性反应来自对他人的情绪状态或情境的认知。Grutchfield和Loril(2000)也指出,移情是对他人的情感的感受和对情感所发自的经历和行为认知。在我国的移情研究中,心理学家也多把移情界定为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是个体内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引起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体验。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移情当中的移情忧伤,因为利他道德行为通常包涵帮助某个处于不愉快、痛苦、危险或其他形式的忧伤之中的人,而利他行为的产生,直接的影响因素为移情忧伤。通过霍夫曼等心理学家的潜心研究,我们发现,移情忧伤与以下两个因素有着直接的关联。

(一)移情忧伤与利他行为之间的本能关系

当人们目睹别人处于忧伤中时,他们通常会做出移情反应,或表现出一种外部的助人行为。霍夫曼(1981)和埃森伯格(Eisenberg)与米勒(Miller,1987)曾对该论点进行考察,并证明了其真实存在。当受害者表现出更多的痛苦时,以及当观察者自己的移情忧伤很高而不是很低时,观察者会更快的提供帮助。我们都知道,汶川大地震能那么快地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引发世界范围的捐助热潮,与电视媒体的客观真实的报道密不可分,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引发了人们高度的移情忧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产生“移情忧伤”,如图1所示:在面对受害者痛苦时,有一部分人由同情引发痛苦,从而产生移情忧伤,但另外一部分却将这种“移情忧伤”指向自我,从而引发自我痛苦。换句话说,虽然他目睹了受害者的痛苦,但是他却宁愿自责也不愿提供帮助,导致这种反应的原因很复杂,有目睹者自身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另外,即使在目睹受害者痛苦之后产生了“移情忧伤”也未必一定作出利他行为。

如图1所示,在目睹者对利他行为进行反思的过程中(通常包括时间损耗、经济损耗、能量损耗、自由损耗等方面的权衡),如果产生了利害失衡的情况,往往会使目睹者放弃利他行为动机,转而产生忽视或躲避受害者的想法。我们经常在各类媒体报道中见到,许多人在面对他人受到伤害时,不能挺身而出,选择视而不见或公然躲避。如交通事故中见死不救;对盗窃抢劫行为置若罔闻;甚至歹徒在大庭广众之下侵害妇女,有人围观,无人阻止等等,这常常就是因为“好人未必得到好报”、“救人反遭诬陷”等负面新闻的影响。而当目睹者克服了利他行为顾虑之后,帮助的责任占据主导地位,就能促使利他行为的顺利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其关键作用的为第二个环节,也就是“对利他行为的反思”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目睹者如何权衡各种利害关系成为最终决定是否做出利他行为的关键所在。这个权衡的过程可能很复杂,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榜样的力量和人们的从众心理。说起汶川大地震,总理的形象就会立刻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而各类媒体、演艺界、社会团体等一场场的大型赈灾活动,把为灾区献爱心、捐钱物的活动一次次地推向。当一个人为受害者提供帮助时,其移情忧伤的强度会减弱,他会因此感到好受一些;而如果没有提供帮助,移情忧伤还会停留在较高水平上。移情忧伤越强,帮助行为就越多,两者成正相关系。

移情忧伤的情绪在公益广告中经常得到体现。如一些保护动物的广告中,镜头选择对准不同动物受到残害时的血腥镜头,表现出动物的惊慌、恐惧、痛苦或无助等情绪。这种即使是动物的情绪或场景也能穿越人类与非人类的重要阻碍,瞬间感染铁石心肠的人类。这种在情感层面叩开大门是移情忧伤的第一步。只有首先在情感上引发共鸣,才能进一步论及行为层面。又如一些鼓励人们捐助非洲难民的公益广告,镜头中骨瘦如柴的非洲儿童在生死边缘徘徊,有多少人看了不为之动容。在这种强烈情绪的激发下,助人行为是处于一种本能,是一种顾及同伴感受并做出利他行为的原始冲动。再如救助失学儿童的公益广告中,当一群天真活泼的山村儿童双眼饱含着对知识和未来的美丽憧憬,又有多少人可以冷漠面对。在诸如此类,用忧伤场景激发受众移情忧伤的手法在公益广告中被广为应用,这是公益广告影响利他行为,也就是发挥其核心作用的第一步。

(二)移情忧伤先于利他行为的发生

研究表明,移情唤醒与助人行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盖特纳(Gaertner)和多维蒂奥(Dovidio)做的实验发现移情忧伤先于助人行为,并且激励助人行为。如上所述,在目睹者产生了移情忧伤的情绪之后,随后的利他行为也将很快发生。正是考虑到移情忧伤和利他行为之间的连环效应,公益广告投放的媒介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现场化。比如,我们随处可见的爱护草木的公益广告:茵茵芳草,何忍践踏!就是在最恰当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下,启发人们的移情忧伤,并期望获得立即的利他行为的回报。又如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为了下一代,请节约用水!就是以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的方式告诫人们节约用水是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在人们用水的当时提醒人们节约一点一滴。再如,交通安全的公益广告,在马路弯道的地方,会有提醒减速缓行的公益广告,在开车时,会有同行车辆的车身广告,如:熊出没的地方;别吻我;距离产生美等等。回到家中,公益广告还没有歇着,在一家人坐下来吃晚饭的时间,再广而告之中拨出那么一条:有时候束缚也是一种幸福――系好安全带!又给了全家人一个温馨提示。在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总理就赶赴灾区第一线,穿行在余震不断,随时都会倒塌的危房之间,出现在一个个救援现场,一群群救援者队伍和一批批被救的灾民们面前。温总理无疑就成为汶川抗震救灾的形象大使。地震在瞬间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多少鲜活的生命瞬间被掩埋,而那些幸运地躲过死亡的人们,却在经历着失去了亲人、住所及受伤的痛苦,在经受着烈日、蚊虫、疾病和各类次生灾害的危害,还谁能无动于衷。身临其境的电视画面,把毫不相识的人们的心连到了一起,把人们的移情忧伤情绪调动到最高点。

三、移情忧伤激发利他行为的核心要素

从触动受众的移情忧伤情绪到让他们产生利他行为,这个过程越快当然效果越明显。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连环效应是不会立即发生的。我们在考察移情忧伤与道德行为的关系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何种因素影响了道德移情向道德行为的转移。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因素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公共场景下的责任指向;二、独自场景下的利他代价。这两个因素在公益广告中也有突出的反映。我们分别列举两个场景下的公益广告的广告语,并用移情忧伤的理论加以分析。

(一)公共场景――明确责任,舍我其谁。

首先,其他旁观者的在场可能会干扰一个人的助人行为,因为它激活了“多重熟视无睹”(没有人做出反应,这一定不是一次突发事件)和“责任分散”(我敢肯定有人已经报了警)的假设。所谓的“责任分散”现象,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公益广告中,都时有发生。如曾经播出的一则提倡公德的公益广告,故事发生在一辆公交汽车上,年迈的老婆婆颤颤微微的扶着车把手,满车的年青人却没有一个给她让位置,它的广告文案是这样的“甲:你让吧?乙:凭什么我让啊,我不让!乙:那你让吧?丙:我?我不!乙:你让吗?丁:我不乐意,要让你让!……公德大赛,正式开赛!”这则广告就是明显的由于其他旁观者在场导致责任分散,而干扰一个人的助人行为的典型案例。所有在座的人虽然都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移情忧伤,但却都未做出助人行为,这是由于大家都觉得别人不让座自己让座会令自己吃亏,或者说,要让座的话大家都有份才对,凭什么就自己一个人让座等等心理。受到外界环境对自己影响,并考虑到受害者所受伤害的轻微性,最终做出了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选择。再如,表1中戒烟广告所表现的,当广告语是“吸烟是继战争、饥饿和瘟疫之后,对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时,香烟的威胁指向了整个人类,对于戒烟这种比较艰辛的任务来说,完成它需要的是毅力和决心,而让吸烟者为了人类的生存而下决心戒烟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只有当劝服者的突破点转向吸烟者自身的健康,而不是空洞的为人类的生存作贡献时,吸烟者才能真正被打动,发生移情忧伤,从而做出戒烟这种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再如表1中提及的保护动物、无偿献血、关爱他人的公益广告中,当广告语是“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同类。”“献血的你,灵魂如虹;你献的血,生命涌动。”“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时,广告的责任指向统统是空洞而虚无的全人类,全体大众。这样的广告语会让人有躲避责任的理由,推脱关系的借口。当广告语改为“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见到今天的动物。”“献血有益增强抵抗能力!”“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时,宣传的矛头从四面八方集中起来,明确地指向受众自身。从受众自身的利益出发,关心他,爱护他,劝导他,最终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宣传效果。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篮球巨人,曾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姚明在第一时间捐款相助的同时,和易建联拍摄了专门的公益广告,呼吁大家伸出友爱之手,相关广告很快就会在NBA季后赛转播的过程中向全世界播放。在拍摄这一公益广告时,姚明选择了一件深色的西装,而且在29秒的广告中,他始终神情肃穆。广告片中姚明和易建联都用中英文作了这样的表述:“我们震惊和痛心地看到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震灾害,尤其让我感到痛心的是,遇难人数正在不断上升。我曾去过那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我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感到难过。我的心已经飞到了那些在地震中受害的家庭中。”同时,他们用中文发出了这样的呼吁:献出我们共同的爱,携手NBA及中国红十字总会。作为国际球星和公众人物,姚明和易建联把他们的因为地震灾害引起的移情忧伤,化作抗震救灾的利他行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威信,承担起了抗震救灾的社会责任。他们所拍摄的公益广告不仅在NBA季后赛期间播放,而且在“NBA大篷车”活动于国内26个城市举行期间,也会持续通过大屏幕上播放,从而唤起更多球迷对于四川灾区人民的关心与救助。

(二)独自场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其次,当旁观者独自一人时,他们的助人行为动机可能会受到强烈的自我中心动机的检查,围绕着害怕、能量的耗费、经济损失、时间损失、机会失去等而思虑再三。也就是说,当代价很高时,仅有善良和同情可能是不够的。如表2所示的诚信的公益广告,当广告语为“真诚面对,沟通无限。”时,人们都会回顾以往与人交往的经历,发觉很多时候当自己对他人诚实以待的时候,换来的却是无情的欺骗,有过沉痛的代价。又或者虽然自己对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人对自己却总是有所保留。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太多了,使得人们不再愿意敞开胸怀,坦诚相待。由于所谓的“真诚面对,沟通无限。”让很多人付出了或轻或重的代价,这样的广告语并不能劝服人们做出诚信的行为,因为它未能深入挖掘受众的内心思想。如果进一步探究人们的想法,会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除了相当在乎自己面子的同时,还很关心经济利益的获取,因此,将广告语改为“人而无信,不独为道德之羞,亦且为经济之累。”之后,效果发生了质的改变。人们无法忽视诚信在面子和经济利益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加倍重视也就理所当然。再如另外的三则公益广告,在注意交通安全的广告中,当广告语是“爱我,追我,千万别吻我。”时,比起很多争分夺秒赶时间的司机来说,不但可笑,反而可恨。当广告语改为“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之后,即会立即激发起司机的移情忧伤,为了亲人和自己,注意交通安全。又如在保护水资源的广告中,当宣传点放在“池水清清,何忍污染。”时,对于有些人来说,就根本不起作用,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方便才是最重要的,爱怎么用是自己的自由。因此成为了一条失败的广告语。但是当将广告语改为“人体的70%是水,你污染的水早晚也会污染你,把纯净的水留给下一代吧!”之后,保护水资源的受益人直接指向了我们自己和下一代。这么严重的问题不能再当儿戏,于是宁愿牺牲自由为代价,换得自己和下一代更多更洁净的水源。回报远远大于付出,人们当然还是选择后者。同样的道理,在社会公德的公益广告中,人们不再在乎自己是不是讲公德的人,是否受到社会的尊重,而更在乎自己的面子,因此使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作为宣传的广告语显然可以起到更好的劝服效果。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这句话来描述公益广告中的移情忧伤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尤其恰当。

结语:通过以上关于移情忧伤和利他行为的理论与案例的综合研究,关于公益广告如何利用移情忧伤激发利他行为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鉴于其他旁观者的在场可能会干扰一个人的助人行为,因为它激活了“多重熟视无睹”和“责任分散”,建议公益广告在广告语言的选择上采用责任指向明确的策略,最好的指向对象为受众自己或与其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亲属。另外,在广告创意的技巧上,努力突破受众传统的逃避心理,这一点可以通过在广告中对期待行为加以示范得到实现。

2.鉴于当旁观者独自一人时,他们的助人行为动机可能会受到强烈的自我中心动机的检查,围绕着害怕、能量的耗费、经济损失、时间损失、机会失去等而思虑再三。建议公益广告在广告创意上由以往的大处着眼,集体取向,转换为小处着眼,自我取向,避免一味强调和要求人们无私的付出,而是在付出的同时,自己也可以在精神或健康等方面得到补偿。这样,人们才会排出经济时间、能量等方面有所损失的顾虑,倾向于移情忧伤激发起的利他行为动机,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移情忧伤的能力是人类精神生活开始萌发的最早、最重要的标志,并伴随着人的整个发展过程。正是以移情忧伤能力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或互爱才成为可能。在这种交往过程中,人们逐渐走出“自我中心”的困厄,学会了宽容和理解,并获得合作、诚实、承诺、勇敢等一系列社会性的品质,从孤独无助的困境中走向群体并融入社会。人只有通过移情忧伤才能感受他人、表述自己;只有通过道德移情,才能进行情感交流,获得互相理解、支持与认可,才能获得人际间的亲近、亲密与亲情,人生才会因此而获得温馨而丰富。总之,移情忧伤是人际互相关怀、热爱的基础,是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公益广告只有合理运用移情忧伤才能正确激发利他行为从而造福于人类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 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2]黄希庭 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彭聘龄 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车文博 主编.心理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5]张春兴 著.心理学原理.东华书局,2003

[6]理查德.格里格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范文第4篇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姚明拒食鱼翅的这则公益广告为人们所熟知。

“拒食鱼翅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近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

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鱼翅,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它和鲨鱼有何关系。鱼翅,在中国,从来就不只是一道菜这么简单。2012年6月底,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就明确表示,将发文规定公务接待不得食用鱼翅。

有人说,一场关于鱼翅的“战争”刚刚开始。

富豪们的鱼翅态度

只要是公务宴请,河北籍企业家张总一般都会点鱼翅。“我自己倒谈不上爱吃,但鱼翅是个符号性东西,和茅台、鲍鱼等一样,代表着你的诚意,客人一看桌上有这些东西,知道你很重视他,尊重他。这个很重要。”

张总说,自己在鱼翅上吃过大亏。有一次在一家熟悉的饭店请某个基层部门的负责人吃饭,饭店经理事前告诉他,新进的一批鱼翅质量不是太好,于是就没点鱼翅。酒桌上,频频举杯的张总还专门和大家解释了一下没点鱼翅的原因,说“大家都是自己人,咱们就不搞这个虚的了”。谁知道,饭局过后,张总的工厂就被停业整顿了一个星期,直接损失几百万元。某基层部门的负责人通过中间人给张总带了句话:谁和你是自己人!

鱼翅,从来就不简单。

鱼翅,由鲨鱼鳍去除皮肉而制成,是中国传统奢侈食品之一,始见于《宋会要》,明朝人开始吃鱼翅,后来还成了宫廷御膳。据说,明熹宗朱由校就很喜欢吃由鱼翅等制成的“一品窝”。吃鱼翅真正流行在清乾隆年间,并在晚清完成了从珍贵食材到奢侈品的演变,遂有“无翅不成席”一说。据载,清末的河道官员每天必吃鱼翅,每餐耗费过万。

香港,素有“鱼翅之都”之称,19世纪中期吃鱼翅的风气便开始形成,上世纪7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尤其是股市的繁荣,一种奢侈的鱼翅吃法——鱼翅捞饭开始盛行。有人戏称,鱼翅捞饭的销量和恒生指数的涨跌直接挂钩。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大陆居民收入的提高,全球鱼翅交易量大幅提高。相关国际贸易监测数据显示:1987年,全世界鱼翅交易总量为4907吨;10年后,这一交易数据上升到13614吨,增长近3倍。约有50%~80%的鱼翅经香港中转,大部分进入中国内陆,少部分进入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地区、印尼和泰国。

据说,香港著名作家李碧华曾在专栏中开玩笑说:今日内地人比较富裕,专程来港买海味……极品回归祖国,港人普遍享用次货或粉丝。

北京鱼翅消费:一天一个亿

对于许多饭店来说,鱼翅是实力的象征。他们会把天九翅(一种高品级鱼翅)放在玻璃橱窗里,系上红丝带,打上射灯,以示酒楼实力雄厚。

北京一家高档饭店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该饭店的鱼翅汤一碗的价格在299元到350元之间,每碗鱼翅汤中大约有鱼翅5钱(25克)到8钱(40克)。

山东一家鱼翅加工、批发企业的董事长刘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很多公司在北京地区做过调研,北京是个很好的市场,有可能是国内最大的市场。每天干鱼翅的消费量在5000斤左右。饭店在做鱼翅汤等菜品之前,会先将干鱼翅泡开,5000斤干鱼翅相当于1.5万斤~2万斤鱼翅食材。一碗鱼翅汤的价格大多在388元到488元之间,北京某家豪华饭店的鱼翅汤,一碗的价格甚至达到了1800元。

按照每天消费1.5万斤鱼翅、每碗鱼翅汤中的鱼翅含量为30克、每碗售价为400元粗略计算,北京地区每天的鱼翅销售额为1亿元,年销售额365亿元。

山西太原豪门吉品餐饮集团曾公开表示,该企业的鱼翅产品年营业额在5000万元。

刘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鱼翅的消费群体一般比较高端,主要集中在有钱的商人、官员和明星艺人。“我们就是定位在1%的人群,可以消费得起我们这个产品。”

但近年来,一些高档餐饮企业对于鱼翅的态度开始发生改变。

今年1月,豪门吉品餐饮集团向太原市民免费发放鱼翅汤。公司董事长表示,为保护鲨鱼,该企业决定自2012年元旦起放弃鱼翅产品,但因库存太大,销毁可惜,于是将其免费送给市民品尝。

近年来,南京、西安、杭州等地都有少数酒店宣布停止鱼翅供应。而这种变化,和以姚明拒食鱼翅公益广告为代表的民间环保行动有很大的关系。

日益激烈的“鱼翅战争”

姚明“拒食鱼翅”公益广告的广告主是世界野生救援组织(WildAid)中国办公室(下称“WildAid中国办公室”)。这是一家全球性的环保志愿者组建的非营利组织。WildAid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子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为了提高公众的动物保护意识,2006年WildAid中国办公室邀请姚明拍了公益广告,并担任护鲨大使。此外还邀请了李宁、郭晶晶等体育明星做了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

越来越多的演艺明星和知名企业家的参与,无疑让“拒吃鱼翅,保护鲨鱼”的呼吁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2009年4月,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WildAid中国办公室等联合发起的公益倡议行动中,柳传志、王石、马云等数百名企业家呼吁,从自身做起,“保护鲨鱼,拒吃鱼翅”,用行动影响鱼翅的主力消费群体,并签署了“我不吃鱼翅;我不以鱼翅为礼品送人;积极以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的承诺。

2011年8月,俏江南集团总裁汪小菲在其微博上发起拒绝食用鱼翅的行动,并表示,从去年10月开始,俏江南的新菜单中取消一切和鱼翅相关的菜品。此举得到了舒淇、王菲、蔡康永等众多明星的支持。

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范文第5篇

一、视频广告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优势

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的表现形式,同电影、电视、歌曲及纸质媒体等其他传统媒体一样,在外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而在众多的广告形式中,由于视频广告具的独特优势,使得这种辅助意义更加明显和突出。这种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视频广告题材及其广泛,几乎涵盖了生活中的所有领域。并且这些题材不仅更新速度快,而且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其次,视频广告具有视听兼备的特点,往往以精选的音画作为依托,模拟并浓缩真实立体的语言交际情境。再次,视频广告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创作的产物,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由此,视频广告的引入,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最后,视频广告可以说为外语学习者打开了一扇了解目标国社会文化的大门。其中的音乐、文字、语言及图像无处不在映照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通过大量的视频广告的赏析,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将语言与文化教学结合,可以使学生在较轻松的氛围下既掌握了语言,又了解了相关的社会文化常识。

二、视频广告的选择

采用视频广告作为外语教学的辅助材料,是为了通过有趣且真实的教学模式,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最终达到提高综合听说交际能力的目的。若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好的选材至关重要。下面,从视频广告材料本身和教学的两个角度,谈谈视频广告的选择标准。

视频广告材料选择的时候,尤其要注重题材的广泛性和有节制性。教师应该根据学时的安排,每次课选择同类的2或3个广告进行教学。选择同类广告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几个广告之间的对比,掌握此类广告的常用句式并尽可能多地积累主题词汇。除此以外,每次课使用的广告数量又不易过多,且内容相差较大,以尽量避免由于数量过多而导致的每个教学环节时间的缩短,进行不够充分,或过分地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另外,在广告的选材时,还要注意广告语言的使用尽量丰富,而且发音清楚。语法功能尽量做到呼应现有基础课的语法知识,或对现有知识的补充。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公益广告的教学价值不容忽视。因为,公益广告除了具备视频广告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具有利他性和现实的教育意义。例如,保护环境、禁烟禁毒、希望工程、维护和平、义务献血、保护动物、社会公德等主题的公益广告不仅贴近新闻热点,而且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的积极引导。因此,将公益广告引入外语教学的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收获的将不仅是语言及文化知识,还将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身心洗礼。

从教学的角度,教师应在开课前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法语水平、年龄、兴趣爱好等相关信息。并结合教学目标,课时数量以及基本的教学硬件设备,统筹安排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

三、视频广告教学的设计原则

从时间上看,视频广告虽短,但是内容却是异常丰富的。因此,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本着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学引导的作用,设计高效的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