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孔雀东南飞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蹑履相逢迎的“相”,作为副词,用于动词的前面,表示动作或者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其作用相当于代词,可以翻译为“我、你、他、她”,这一句中应翻译为“他”,具体来说指的就是焦仲卿。该句话出自《孔雀东南飞》,意思是说“刘兰芝鞋子都等不及穿好,拖着鞋赶忙去迎接他”。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每年的高考文言文选段的确选自古代典籍,但是我国古籍浩如烟海,选人我们语文课本的毕竟还是很少,即使增加选量,也还是有限的。不懂得文言文的规律,就不可能顺利地读懂文言文和准确译文。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注意知识的归类,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文法和修辞。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一些句子不能单靠词法、句法知识进行直译,或者有时偶尔碰到个别字词一时难以确定其意义,因而难以翻译,这就要从文言文修辞的角度去确定其词义和句义,对考场考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笔者把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作如下归类。
字有互义 所谓字有互义就是指文言文用词中同义互文的现象。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组、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呼应。两个大类:当句互文与对句互文。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和“客”、“下马”和“在船”,互文见义,是说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后,又一同到了船上。又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再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雾气和月光笼罩着河水,也笼罩着沙地。这三句属于当句互文。
对句互文与当句互文略有不同,上句隐含有下句中的词语,下句隐含有上句中的词语,两相映衬,参互见义。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应理解为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柏和梧桐,而不能误解为只在东方和西方种植了松树和柏树,只在左边和右边种上了梧桐树。《阿房宫》中有个排比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也应该合并起来理解,即“燕、赵、韩、魏、齐、楚各国所经营的财富,收藏的精英(金银珠宝)……
词有偏义 所谓词有偏义就是指一些复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只体现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而另外一个词素的含义只作陪衬。例如《鸿门宴》中的“孰与君少长”,“少长”只取“长”义。《孔雀东南飞》中的“昼夜勤作息”,“作息”只取“作”义。《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异同”只取“异”义。译文时,具体取何意,必须联系上下文作具体分析、取舍。如果完全“直译”,只会出错。《孔雀东南飞》一文有多处,此处不再赘述。
物有代称 所谓物有代称指的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固有的名称,而临时借用与其相关的名称去替代,也叫借代。几种常见的有:
1.用事物的特征、性状、或标记代称该事物。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
明眸皓齿今何在?(杜甫《哀江头》)
例一“黑衣”代称战国时赵国宫廷卫士,因赵国卫士身穿黑衣。例二“二毛”头发斑白(黑白间杂)的老人,这里具体指老兵。例三“肥甘”代美味的食物,“轻暖”代高贵的衣服。例四“明眸皓齿”代美女。
2.特称与泛称互代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孟子滕文公下》)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
例一“杨意”,即杨得意,汉朝人,曾推荐司马相如做官,文中用以泛指推荐者。“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善解音律,因用以泛指知音人。例二“薛居州”本为宋国贤士,用以泛指像薛居州一样的贤士。例三“大雅”是《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泛指有优秀传统的古诗。以上三例都是用特称代泛称。
用泛称代特称的,例如:
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晋国”原本包括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但在战国时候,“晋国”成为特称,专称魏国。“黄花”不是指一般的黄色的花,而是代指。“病”原是一切疾病的泛称,例中的“病”特指一种寄生虫。
3.以部分代整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梦江南》)
例一“秋”代“年”,“三秋”即“三年”。例二“樯橹”代“战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大桨,它们都是船的一部分。例三“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称整个船。
语有对举 所谓语有对举就是指文言文在用词过程中往往是异义相对。据此,则可以比较快捷准确地确定一些难字难词的意义。例如《捕蛇者说》中的“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恂恂”和“弛然”明显地是视缶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神态,是对举的两个词语,因此,由“弛然”是安心地、心安理得的意思,可以知道“恂恂”是提心吊胆地、小心谨慎的意思。又如《谋攻》中的“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强弱”对举,“周隙”也必然是对举。由“周”是周全的意思,可以知道“隙”是不周全、有缺陷的意思。
话有委婉 所谓话有委婉指的是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用委曲婉转的话来表达。行文中“避粗俗”、“避忌讳”、“表敬称”、“外交辞令”等语境中往往采用“委婉”。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谁赵太后》)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李密《陈情表》)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齐桓公伐楚》)
例一“便利”是大小便的委婉说法。例二“山陵崩”是对君王“死”的委婉说法。例三的“亡国贱俘”不是说李密真的作了俘虏,只不过说自己是蜀汉的遗民罢了。“至微至陋”也是谦词,说自己出身微贱,才学疏陋,实际上是不愿意应征出仕的遁词。例四是齐桓公在攻伐楚国的过程中,跟楚国使者的对话。齐桓公伐楚分明是想称霸诸侯,却说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明明是想要楚国臣服,却说“与不谷同好”。
文有并提 所谓文有并提是指文言文经常出现的结构两两相对而意思依次相承的现象,也称“合叙”。对这种并提,翻译时则以分开叙述为宜。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苏轼《前赤壁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课改下古叙事长诗教学初探
赵秋玲
(咸阳市旬邑中学,陕西 咸阳 711300)
摘 要: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本里,古叙事长诗的数量不在少数,其中必修二和必修三中至少就有三篇,《氓》、《孔雀东南飞》、《<琵琶行>并序》,以往自己在教学这些长诗时,方法单一,只是一味地串讲,串译,结果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后学生对于语文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沉闷”!为了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现状,我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反思,认识到自己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是教学理念不新,教学方法不当,为此自己在以下方面做了转变与努力,实现了自己与课堂的双突破。
关键词:课改;古叙事长诗;教学
一、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变以讲为主到以引导学为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教师是知识权威的角色。在这种新的认识下,教学过程我不再迷信自己的讲授,而是解放学生,相信、依靠学生,发展学生。
如教学《氓》时,我让学生在自主朗读学习基础上分小组分诗节,按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改编。学生兴趣浓烈,不仅课内忙于读与思考,课外也在忙于改编、排演,就这样,课堂上同学或以小品表演,或以散文诗朗诵,或以神话故事讲述的形式,精彩地呈现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较深、全面地理解分析了诗歌中人物形象及人物的悲剧成因。整节课就像是个花圃,小组之间你争我赶,“争奇斗艳”,“满园春色”。连平时上课不怎么发言、说话像蚊子叫的同学为了不使小组得分落后,也鼓起勇气走上了讲台,声音高亢的朗诵,和平时判若两人。这节课,我从“台上”退居“台下”,从主角走向配角,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轻松”,我感觉到自己的“成熟”及空气中荡漾着的同学的喜悦。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满堂灌”的传统课堂,不仅效率低,而且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它压制了学生活泼好玩的天性,抑制了学生真正潜能的发挥,新课标强调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愈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以《孔雀东南飞》为例,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二课时:学生通读全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感知划分文章情节。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布置明确小组改编写学习任务。具体分布任务如下:
第一组,完成第一部分(开头至“会不相从许”)的改编。
第二组,第二部分“夫妻誓别”。
第三组,第三部分“被迫应婚”。
第四组,第四部分“双双殉情”。
第五、六组,任意改编文中一部分。
改编形式不限,可为剧本、散文、小说、诗歌等。
要求:依据课文内容,忠实课本最基本的情节及人物性格的特点。
学生活动二:带着任务有重点的读,进一步熟知内容,完成改编任务,个人以书面作业形式完成,小组长引领小组内交流,取长补短,修改完善,完成初稿。
学生活动三:课外排演,熟悉文本,情节人物,进一步修改手中改编的文本。
学生活动四:小组改编成果展示交流。
此为学生最期盼,表现最活跃、热烈的活动环节,有的小组根据情节需要,几乎全员参与展示,整个讲台活像是星光大道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变成了一个熠熠闪耀的星星。有的在尽情朗诵,有的在惟妙惟肖的表演,有的张大了嘴巴,有的笑弯了腰、、、、、、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有了光彩,脸上都有了满足的笑意,我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有生命力的课堂。
学生活动五:学生点评,总结,此次改编任务的落实及活动情况,学生畅所欲言,不拘一格,教师随时补充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在前面活动环节基础上,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就会有一定的感知,所以下面一个教学活动环节就是人物形象的分析与主旨的把握,艺术手法的学习与运用。
第三课时:教学活动六,小组内结合课文相关叙事与描写等,深入细致全面地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本主旨,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如此教学,不仅有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保证了教学质量,学生印象深刻,既避免了教师被动地讲,学生被动的听,又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的主人翁精神。课后我听一位复读生说,“以前上《孔雀东南飞》时,感觉极没意思。今天课这么一上,我觉得语文课一下子活了。”我觉得想要使语文课上学生“争奇斗艳”,呈现“满园春色”,光做到以上两点还不够,还得树立学习意识、创新意识。
三、要有学习、求变求新的意识,不断超越自我。
事实证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长时间地用于课堂,都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反思,勇于创新。陶行知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是开辟精神。”教师应学会根据不同的课型,文体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模式。如教学叙事长诗、小说、戏剧,可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改编成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而课堂上表演,这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锻炼了学生分析、写作、表演能力。再如教学文言文,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朗读并翻译课文内容,后提出疑难问题,生成问题后,再让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进而系统化,条理化的将课文重点段落的文言字词句整理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在理解了文意,分析了内容之后,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对课文的背诵。当然这不在本文的探究之内,我只能略作提及。
要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活”起来,课堂上学生“争奇斗艳”,呈现“满园春色”,关键是在教学理念上的更新,要真真正正地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是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策划者。课堂上要唤醒学生,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要让他们尽情地绽放,不断地喜欢并参与进语文教学中来。最后,要使源头活水长清,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创新反思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一、连词
1.表示并列或同时,用在两个形容词中间可以翻译为“而且”、“又……又……”,用在两个动词之间可以翻译为“而且”、“一边……一边……”。例如: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表示递进,一般连接分句与分句,可以翻译为“而且”、“况且”、“并且”。例如: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②公语之故,且告之悔也。(《左传・段于鄢》)
3.表示让步,可以翻译为“况且”、“尚且”、“再说”。例如: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②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司马迁《报任安书》)
4.表示转折,可以翻译为“但是”、“然而”。例如:
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二、副词
1.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在不久以后发生,用在动词之前,可以翻译为“将”、“将要”。例如:
①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2.表示数目接近,用在数词之前,可以翻译为“将近”。例如: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愚公移山》)
②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战国策・齐策三》)
3.表示动作行为的暂时,用在动词之前,可以翻译为“姑且”、“暂且”。例如:
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怒吟留别》)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牛刀小试】
说说下列句中“且”字的用法。
1.驴一呜,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柳宗元《黔之驴》)
2.后燕王卢绾复反,率其党且万人降匈奴。(《汉书・匈奴传》)
3.人且饥死,而必得谷。(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且置是事,略叙近怀。(白居易《与微之书》)
5.既老而衰且病。(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6.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7.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8.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 “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