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绝命诗

绝命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绝命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绝命诗范文第1篇

2、整个档杆向下推一个档位为单次雨刮动作的档位

3、档位设置到“O”档位为关闭雨刮的档位

4、整个档杆向上推一个档位为间歇刮水档位,中间的旋钮可以设置间歇时间

5、整个档杆向上推两个档位为低速雨刮刮水档位,向上推3个档位为高速刮水档位

6、右边的旋钮为后雨刮使用的旋钮

绝命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灾难 控制低级趣味唤醒亲生命意识采取具体措施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 Q346+.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面对生命的全部,诗人问道:“谁是盖亚女神的子女?”

生态学家回答:“是物种。”

善良的人无法目睹生命被无知践踏,博爱情怀会让他们无法在一片死亡之中酣然入睡。邪恶的人也无法忍受仅有蚊蝇的肮脏世界,肉体痛苦会让他们无法在一群虫豸中快乐生活。人类从来就没有孤独生存的能力,我们捕猎、暴食、占有、破坏,有所谓文明以来,都是在封闭社会中自我进化。只是当下当我们演变成为生态链中失控一环,自我毁灭的进程已经可以让我们看到终点。谁能欣然面对呢?

生存本能让人走到现在,群体无意识下,我们习惯在贪婪无知中走向灭亡。地球六十亿人口,意识到自身生存危机的并为之改变的有百分之一么?千分之一?

意识是关键问题。没人愿意自我毁灭。爱德华威尔逊充满人文情怀的陈述,深入浅出的叙述了人类社会不停扩张带来的种种生态灾难,诸多生灵的消逝在其笔下触目惊心,令人心碎。我们在毁灭生命的同时,亦在毁灭自己。“由于本性的狂热和自私,人类至今都没有完全清楚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大部分政府部门做事总是犹犹豫豫而又十分胆怯。他们被国防、政治和经济等诸多问题困扰,无暇真正考虑自然界的死活。”

 

“人类对生境的依恋所留下的荒原在哪里呢?”

 

第一点:控制低级趣味

——从“请把花留给别人欣赏。”到“让花儿继续活下去。”

人类虐杀生灵,很多情况下只是因为我们能这么做。我们意识不到行为的后果。有时掐死一只猫对人来说只为取乐。在家中,不乏有各色珍贵鱼缸,赏心悦目,却看不到这背后的产业链条已导致多处海域的鱼种濒临灭绝。记录片《海豚湾》深入记录了该类产业的残忍与暴利。在城市中,各种修剪奇形怪状的园艺观赏花卉已丧失自我繁殖能力。它们存在那里只是因为人的观赏情趣以实现城市美化。可悲的是,本质上讲,这正是城市丑陋的原因。

我们必须从尊重生命开始。“热爱生命是人类天性。”只是我们在表达这种热爱的时候,必须转换角色。如果你是鱼,你愿意在鱼缸里吗?如果你是花草,你愿意被人裁剪吗?每一个在地球上存在的生灵,都和人一样有自由生存的权利,我们对生灵释放爱的方式,需要放到同人一致的位置。因为就生命而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第二点:唤醒亲生命意识

——“热爱其他的生物并不是很难的事。这种能力,是人类本性。”

看到街边售卖的小猫,人们常动之怜爱。这种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种情感来源捉摸不透,但是实实在在存在。不同的是我们对待这种爱的方式过于简单无知。喜欢——占有——控制——甚至玩弄,最终结果反而会带来猫的死亡和自我的失落。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单边的情感表达带来对物种的伤害。“沙图什”对我们来说只是一种装饰,对藏羚羊来说,就是条命。当血淋淋的尸体横披可可西里,谁忍心将其穿戴于身?毕竟当下就取暖而言,已有许多无机纺织的替代品。

现代社会运转的复杂程度,已经让人看不清物质的来源。我们只是简单的购买,大多数人并不能意识到商品背后的层层链条以及带来对物种的灾难反应。这些需要通过宣传和告知唤醒。通过宣传让人知道捕杀鲸鱼的细节,以杜绝鲸鱼肉的需求;通过宣传让人知道捕杀犀牛的细节,以杜绝犀牛角的需求;通过宣传让人知道捕杀印度象的细节,以杜绝象牙的需求。只有当我们自己有这种主动保护的意识,行动才是可能。

 

第三点:采取具体措施

——“这些抗议团体是自然经济的警报系统,它们是整个生命世界的免疫反应。他们让我们竖起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哭声。”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拯救物种,保护生命,需要社会系统性运作。“自然保护事业的全球化,将依赖于文明创造的三个非宗教支柱:政府、私人部门和科学技术的合作。”

就我个人看来,政府要做的除非了立法,还需重点关注教育宣传对人类观念的改变。立法可以防止人去做错事,教育扭变意识可以让人去做正确的事。我们当下城市之外的生态灾难,并不是城市人群能直观体验和理解的。

就生态拯救而言,科学技术和私人部门都不会是问题难点。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习惯物质生活的人群有主观能动性去改变当下这种高消耗的生活。一个现实例子是去年颁布的“限塑令”。事到如今,执行的效果已经恢复至禁塑之前。人人都知道这是爱护环境,人人都知道这是污染,但是我们只是习惯了。现实是,直接使用商品的人群,很难抵制物质享受带来的直接诱惑。对于城市人群而言,生态对于他们接触的世界,似乎遥不可及。必须扭转这种思维惯性。

 

结语:

我们需要从孩童开始强化生态意识。在数理化之外,在学习之外,将这种观念融入生活。让孩童知道每一杯牛奶的工业出处,让孩童知道每一盘蔬菜的农耕细节,让孩童知道每一件衣服的生产来源,让孩童知道脚下每一寸土地的过去,以及城市中每一幢建筑的来源。只有当我们知道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掠夺、获取和破坏中,才会激发内心的罪恶感。才能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件衣服和每一顿食物。当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堆积的城市生活是多么血淋淋,才会有行动力去洗刷这一切。当然,这当中具体执行需要技巧和无数细节。但根本目的是一致的:转变人肆意消耗地球的意识,保护仅存的物种。

工业革命以前的人没有当下的破坏力,他们惊惧自然之力的伟大神奇对其深怀敬畏。当“上帝死了”,当欲望魔盒被科技放大。人就一直沉浸在无尽的自大当中。“人定胜天”直到当下频繁的灾难来临,才当头棒喝般提醒陶醉在工业文明中的无知人群。“这个世界会好吗?”我们还有机会吗?还有时间吗?这些问题现在已经没有意义。我们只有改变意识去执行去保护去珍惜每一个物种。生态灾难,或许,有转机可能。

参考文献:

(美)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陈家宽等译校,《生命的未来》,ISBN:7-208-04450-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杨震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1

绝命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美术鉴赏教学 “悦目” “赏心”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家、民间艺术家都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鉴赏家。可见,美术鉴赏是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美术鉴赏既是一种认知行为,又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释放、分享与润泽。在很多美术鉴赏活动中,当面对一件作品,一旦弄清了其题目、情节,就会产生“看懂”了的满足感。而没有较强的情节性(即故事性)甚至没有具体形象的出现(如抽象画),就会产生看不懂甚至排斥的心理。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只把作品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对美术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丰子恺先生说:“人生必须学艺术,便是为求人格的圆满。”可见,只有欣赏者在美术欣赏中获得美术文化对自我生命、心灵的滋润与慰籍,美术欣赏活动才能体现它最高价值。给学生一双会看的眼睛,给学生一颗感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艺术欣赏带来的“悦目赏心”,这样的美术鉴赏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

一、“悦目”:有一双会以美术文化视觉观看的眼睛

美术的视觉性传播特征,是美术与其他艺术形态相别的主要特征。奇异的形、缤纷的色只有靠敏锐的视觉去感知。因此,有一双会看的眼睛于美术欣赏是如鱼得水的。那么,如何拥有一双具有美术文化视觉的眼睛呢?

1.关注作品细节

第一要细看。在欣赏的开始,先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观察、描述画面上存在的物象,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面,这很重要。以夏加尔的《散步》(图一)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才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第二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直观感受,以实现审美共享。

2.读懂美术语言

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能体会作品传达的信息,而且要知道画家是如何表现的。这就需要通过对美术语言的分析来解读,这是鉴赏中的重点。《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语言”的概念,并认为是美术课程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在《散步》中,学生会直观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引导和提示,学生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美术语言是一把钥匙,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3.理解美术文化的多样性存在

一般人在观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中立的《父亲》这那样的作品时,是不会产生视觉感知和心理接受障碍的。但是,当观看达利的《战争的预感》、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及一些抽象作品时,“至少从一个没有训练的眼睛看来是丑陋的”。对此,必须帮助学生树立美术文化多样性存在的观念。美术文化是有容乃大的文化,人类的任何一种美术理论及美术创造行为,都有无限延伸发展、重构的可能性,美术文化实质是美术家自由张扬生命的结果。只有宽容的观念和博大的胸怀才可能真正走近、理解,进而喜欢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

二、“赏心”:有一颗敏锐关照感悟的心灵

“美”,不是美术作品的唯一表现任务和内容。作品中表现生命存在的过程和环节、表现人性的高扬与沦落、表现人生的欢悦与绝望、表现人文的心象与取向,才是真正能够激起欣赏者心灵震荡的,也是美术教师在鉴赏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和重点引导的。

1.由认知而感悟

在一次欣赏《维林多夫的维那斯》(图二)中,同学们都觉得她毫无美感。确实以一个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来看,这个女人体态粗实肥胖,比例不均,制作粗糙,但是回到人类所处的原始混沌的时代:自然灾害、疾病和部落之间的战争使得人的生存和繁衍特别重要。试想在当时人们眼里的理想女性形象是柳腰轻扶、弱不劲风的女子,还是身体强壮,能生养很多后代的女子?显然是后者。经过文化的认知和形体结构的分析,学生们感受到这个女像近似球体的身体里蕴涵的单纯、厚重和生命的力量与美。在了解到原始人是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完成作品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充分体会了这件作品身上所积淀的意蕴与文化美。

2.由顿悟而新知

由悟而新知的过程,是美术欣赏的再创造环节。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感动的情景,不仅仅是读懂了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价值指令,更多的是因欣赏者创造性释放自我生命体悟情怀所致。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解读作品,这个过程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感知的空间。

如在欣赏汉代雕塑《击鼓说唱俑》(图三)时,多数人从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和眉开眼笑的表情中感受到人物欢快的情绪。但是有些学生从当时汉代贵族流行蓄养由侏儒充当俳优(古代演滑稽戏的艺人)来取乐的历史质料中重新解读作品时,发现这件作品的原形很可能就是身有残疾的俳优,认为这样一个生存在社会地层的人物,有对生存的无奈和不屈生活的信念。这样的解读,即便可能超出创作者本人的意图,也不失为一种精彩。还有什么能比在欣赏中引发对生命的同情与钦佩更有价值的艺术欣赏行为呢?

在多年的美术鉴赏教学中,我时常思考美术文化存在的重要价值,思考美术鉴赏的意义,应该是能滋养和润泽人类的内在心灵。因此,美术鉴赏不仅仅是对作品解释性材料的读取,不是对所赏作品的诸如教化性单一内涵的索取,不是对作品中语言要素和表现法则等技巧浅层内容的读取,而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码而获取新的认知、享受、润泽和怡情。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是鉴赏教学的难点。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地浸润和弥散。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2004,(2).

[2]梁玖.美术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11.

[3]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绝命诗范文第4篇

根本上说,众筹的目的就是:筹人,以解决项目关键人才的问题;筹钱,以解决项目资金短缺的问题;筹资源,以解决项目资源配置的问题……过去,浙江民间的生意合伙模式,基本上都符合这些特点,区别是所涉及范围广度和深度都非常局限。这是众筹模式中最主要的构成,即项目拥有者。

众筹模式,渐渐出现三个角色:项目拥有者、平台构建者和服务产品提供商。

众筹正朝向两个方向发展:1.众筹平台的构建,让项目拥有者和资源拥有者聚集在这个平台,选择相互合作的机会,这是一个横向的平台模式。2.项目拥有者整合更广泛的社会资源,为项目发展壮大筹措相关资源,这是垂直发展模式。平台模式不断发展和整合,最终是少数生存的状态,即互联网时代,平台没有第二、第三,只有第一。相反,垂直发展模式,根本上是项目自身的发展,众筹只是项目发展的助推手段。而垂直发展模式必定是更有生命力的未来。

对于每个独立项目的众筹实施,或许具备三个特征:1.项目发起者资源的局限性,包括人才、资金等,大多符合草根创业的状态。2.与过去的民间资源筹措相比,显得更加规范,拥有明确的章程机制、分享原则等。这是建立在机制保障基础上,而非个人信任基础上的行为方式。3.参与者得以最大程度上扩展,因为众筹是通过机制约束参与者,即使并不相识之人也能参与其中。

所以,项目拥有者的众筹实施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草根性、规范性和长尾化。那么,未来的走向会如何呢?不少人说会井喷,但私下并不以为意。众筹只能解决一些小创业者阶段性缺钱、缺人、缺资源的问题,要走向正轨和不断发展的状态,最终还要依赖企业自身。但是众筹平台构建者会有很好的发展,虽然幸存者寥寥无几。这与淘宝平台和众多淘宝店主的依存状态是一样的。

绝命诗范文第5篇

关于“不明觉厉”的出处具体已经无从考证,网上存在着很多说法,很多人觉得看“不明觉厉”是出自二次元宅文化,但是更多的说法是“不明觉厉”偏向于出自星爷的电影《食神》里面演员李兆基饰演的鹅头的一句台词,“虽然不明白他(指周星驰)在说什么,但听了觉得很有意思。”

“不明觉厉”是“虽不明,但觉厉”的缩写形式,完整句式则为“虽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觉感觉也很厉害的样子”。表面上“不明觉厉”的意思为菜鸟或者是门外汉,对一些专业性人才表达的崇拜之情,但是在实际不断的使用过程中也包含了吐槽调侃对方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或者是自己懂却装不懂的伪装自己的一种托词。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