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大海的诗歌

关于大海的诗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大海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大海的诗歌

关于大海的诗歌范文第1篇

TFBOYS最受到吐槽的,无疑就是他们的音乐。很多非TFBOYS粉丝的乐

>> 不管是女友粉还是亲妈粉都将欢呼不已的一个宇宙重大发现:TFBOYS没有一首难听的歌! 一个菜鸟黑客的重大发现 音乐里的足球:有没有一首歌让人想起你 有一首你唱过的歌 拥有一首真实的歌(节选)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 有没有一首歌让我想起你 有没有一首歌让你单曲循环 一首平凡岁月的歌 一首苍凉的长歌 一首永恒的歌 一首凄恻的歌 __恰似一首__的歌 一首叫做《送别》的歌 一首凄婉的歌 亲情,一首不老的歌 一首永远不老的歌 谱写一首人生的歌 还有更好听的歌 援疆是首动听的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不管是女友粉还是亲妈粉都将欢呼不已的一个宇宙重大发现:TFBOYS没有一首难听的歌! 不管是女友粉还是亲妈粉都将欢呼不已的一个宇宙重大发现:TFBOYS没有一首难听的歌!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好听易唱 所以成功

TFBOYS最受到吐槽的,无疑就是他们的音乐。很多非TFBOYS粉丝的乐迷,对于他们的音乐作品,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字:看不上!

但另一方面,TFBOYS的作品到目前为止看来,同样可以用没有一首难听的歌来概括。听他们的歌,就像每个人在童年都会唱的那些儿歌,之所以唱,就是因为好听易唱,而TFBOYS在音乐上的成功,也恰恰是因为这个。

TFBOYS当然不是音乐家,他们和他们的音乐团队,更是从来无意走在华语乐坛最先锋的路上。但是作为一支已经成为现象级的组合,以音乐为主要载体的TFBOYS,如果说在音乐上没有一点特点,就能够红到如今现在这个地步,于情于理肯定说不通。

成功的组合肯定有他们成功的秘诀,即使你完全不喜欢TFBOYS的歌曲,但他们的歌曲肯定也有比较特别的地方,才能够吸引如此之多歌迷的关注。这种情况,和当年“四大天王”的成功有着一定相似之处。只不过,一直到很多年后,很多人才发现“四大天王”音乐对于流行文化的作用。那么,如今我们就不妨早做准备,以TFBOYS的出道至今的代表作,作为实验对象,即时来分析一下他们在音乐上的成功之道。 2013年9月《爱出发》

如果你认为简单,

那是因为你太复杂

《爱出发》是TFBOYS正式出道的第一支单曲。在这首作品里,很明显可以感受到量身定造的成功。作品充满了这个时代最时尚的元素,舞曲、说唱,以及Auto-Tune来处理人声音效,该体现出活力潮流的元素几乎都用进去了,让整首作品的节奏简洁而充满活力。 2014年3月《魔法城堡》

儿歌与流行歌的结合体

《魔法城堡》可以说是TFBOYS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正是因为这首歌曲的推出,让TFBOYS终于开始成为现象级的组合,并从此占据了许多媒体的娱乐头条。

《魔法城堡》除了在歌曲的形式上采用了电影植入的商业形式,为电影《洛克王国3圣龙的守护》作推广之外,主要还是因为这种介于童年和少年之间的魔法题材,那种可爱又青涩的气质,恰恰是国内流行音乐的一种真空地带。在音乐创作和制作上,或许是因为作者冷子夕受到周杰伦音乐的影响,也使得《魔法城堡》就像是回到了周董的少年岁月。比较轻快的节奏,加上特别洗脑的旋律,以及带点小大人气质的说唱,也特别适合少年歌迷群体对音乐的接受度。 2014年9月《开学第一课》

少年版“五月天”

《开学第一课》恰恰也切中了国内流行音乐在小学生到高中生这个年龄段的盲区。儿歌往往太幼稚,官方推的少儿歌曲又完全不具备传唱性,所以青少年受众也就只能投向一些成年偶像的作品了。

而TFBOYS的这首《开学第一课》,则把年轻的歌迷又送回了课堂,让开学、上课这样的主题毫不违和地与流行音乐配搭在一起。音乐中体现出的放飞梦想、勇敢做自己的精神,更是无比励志和充满正能量。看看“五月天”红到什么程度?他们的红,恰恰就是因为以最具共鸣性的青春热血,点亮了一个时代年轻人的能量,而TFBOYS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五月天”。

除此之外,常石磊的创作编曲和制作,更以丰富饱满的层次,将音乐性非常好地体现在作品里,真正达到了简约却不简单的效果。 2014年11月《青春修炼手册》

可以媲美“小虎队”的《爱》

TFBOYS已经拥有不少代表作品,但《青春修炼手册》传唱度最高的一首单曲,已经成为了TFBOYS的一张音乐名片。

这首歌曲除了旋律的朗朗上口之外,它和当年“小虎队”的经典作品《爱》,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就是可以通过一些动作手语,来增强作品的互动性。只不过TFBOYS赶上了比“小虎队”更优越的网络时代,使得这首歌的一些标志性动作,能够和音乐本身一样进行病毒性传播。尤其因为郭敬明、杨幂、黄晓明、唐嫣、李易峰等明星的出手模仿,也让歌曲有了更大的影响力。这首歌曲也保留了TFBOYS一贯的特色,就是曲调轻松欢快,歌词简洁明快,编曲也是恰到好处,各种音色与节奏够用但听起来很舒服。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是曾经“四大天王”的成功之道,也是如今TFBOYS能够成为大众明星的成功之道。 2015年3月《宠爱》

00后版本的

《好想谈恋爱》

这首《宠爱》并非张国荣的那首经典作品,而是由刘佳作曲、王韵韵填词,并为TFBOYS量身定造的一首少男系青涩情歌。在这首歌曲里不仅可以听到TFBOYS声线上的成熟,看到他们形象上向成熟的帅气升级,就连整首歌曲音乐制作和MV的拍摄,也都体现出相当高的业内顶尖水准。《宠爱》可以理解为TFBOYS回馈歌迷的一种爱,也是青春偶像用音乐,为自己留下最清纯的情感和声音。听TFBOYS的《宠爱》,是不是让一些80后也有种回到范晓萱《好想谈恋爱》那样的时代和情怀呢?而这个时代的初恋情怀,则换成了TFBOYS来代言。 2015年9月《剩下的盛夏》

典型周杰伦风

周杰伦作为创作天王,也承接了不少歌手的创作邀约,但并不是他的所有作品都堪称经典。这首给TFBOYS创作的《剩下的盛夏》,听起来明显还是下了功夫的。作品有着典型的周杰伦曲风气质,校园式的旋律,以及周董烙印的台式说唱,其中副歌的旋律,更算是近年来周杰伦比较突出的。周董鲜明的旋律和演唱烙印,也影响到了TFBOYS,尤其是王俊凯的发音,更已经到了模仿真人秀的程度,几乎就像是周杰伦言传身教的结果,这也说明TFBOYS成员的童年没少受周杰伦的影响。而这种接力,也是乐坛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TFBOYS成功秘籍之篇

无论你喜不喜欢TFBOYS,你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他们就是目前整个华语乐坛最为热门的组合,其人气之高和影响力之大,甚至已经上升到流行文化现象的高度。

作为一个青少年组合,TFBOYS能够在年轻歌迷,甚至阿姨级的歌迷中,形成如此强大的竞争力,这一点甚至让高傲的主流乐坛都猝不及防。流行音乐固然要靠作品说话,但作品之外的元素,在这个时代却同样不可或缺。其实,TFBOYS的成功,先抛开音乐作品上的原因,同样是既有时代大环境的作用力,也有审时度势、步步为营的策划、推广上的成功。也正是内因和外因的环环相扣,最终成就了TFBOYS如今的高人气。

秘诀一:互联网思维

这个时代,无论歌手还是组合,想要在歌坛立足,必须学会互联网思维。

TFBOYS最初的走红,同样是因为互联网。2012年7月5日,在TFBOYS还没有成立时,王俊凯和王源这两个重庆小萌娃,就因为将翻唱《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的歌曲视频上传到网络,从而赢得了原唱范玮琪和她老公的转发,并第一次开始为网友关注。这种方式,和Justin Bieber的成名之路几乎如出一辙。而次年5月,TFBOYS又为家族小鼓手王译锋寻找生母而翻唱并上传了视频《洋葱》,同样得到了原作者“五月天”阿信的转发。唱谁的歌,让谁转发,而且越大牌越好,也促成了TFBOYS前期免费,但效果极佳的宣传效应。

秘诀二:年龄小小惹人怜

对于偶像歌手和组合来讲,年龄越小越有优势。像曾经的“小虎队”或者S.H.E,初出道时,总是会被唱片公司在年龄上大做文章。Justin Bieber、Adele这些二十不到就一夜出名的歌手,同样在一开始就被突出他们的年龄,并用年龄来证明他们的天才。

和历史上许多的年轻偶像歌手相比,TFBOYS的优势依然还是年龄。以平均13岁的年龄出道,恐怕也创造了华语流行的一个纪录。要说偶像年龄小,确实格外受到照顾。因为他们是白纸,所以大众可以允许他们犯错,允许他们的一些小缺点。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如果歌迷对老歌手的回归自带着一种情怀的话,那么对于那些年龄非常小的歌手出道,则普遍有一种怜爱的心理。TFBOYS就处于这种被怜爱的状态。

秘诀三:与歌迷亲如一家

TFBOYS的身上有着一定日韩流行工业的影子。和早年华语乐坛的那些偶像组合不同,TFBOYS不仅仅是三个人的组合,更是一个大的家族,这个家族既包括未来会出现在前台的培训生,也包括那些小乐手,更包括数以千万计的粉丝。而随着TFBOYS的日渐走红,他们甚至还开设了独属于自己的综艺节目:TF少年Go,让自己的演艺生活和粉丝的日常生活真正打成一片,形成一个家族同堂的大空间。与此同时,TFBOYS也通过歌迷见面会这种比演唱会更丰富的形式,保持着台上台下是一家的亲和力。歌迷会能退,但一旦变成了一家人,可就不能说退就退了。

关于大海的诗歌范文第2篇

一、诗歌中海洋意象的涵义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一个原创性概念和审美范畴,可追溯到《周易》。《周易・系辞上》说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其中象指卦象,也可泛指一切可见的征兆;意指卦象所包含的意义,也可泛指一切事物所包含的意义,从而将“意”与“象”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独立概念,意象最早出现在王充《论衡・乱龙》中。《论衡・乱龙》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这里的意象已经含有了明确的象征意义。从美学角度来把握意象则始于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文心雕龙・神思》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把意象作为“陶钧文思”的结果、一种艺术构思和心中之象。刘勰所说的意象对后代特别是对唐代的艺术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逐渐成为中国诗学中的重要术语。综合考察中国传统的意象,可以发现认识意象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它是“意”与“象”的复合体。所谓“意”,是指意念、意思、思想;“象”是指形象、实体、现象。意象,指的就是人的意念、意思、思想投射或物化为“象”,从而使某一实象成为“有意之象”。

同时,意象也是诗歌创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本体性因素。陈植锷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正存在着这样一些共同的基本结构单位,如‘落花’、‘流水’、‘莲花’、‘春’、‘暮’、‘风’、‘雨’等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它们是一些表象性的语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它们是使用共同语言的人类的共同感情在深层意识中的长期积淀;从美学的角度讲,它们是一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独立的艺术符号系统;从文艺学的角度,我们就把它叫做诗歌的意象。”(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在诗歌创作中,诗人的创作灵感、对生命的体验和人生的经验都凝聚于意象中,因此意象便成为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呈现方式,正如陈植锷先生所说:“所谓意象,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陈植锷:《诗歌意象论》,第13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用海洋物象来表现某种含义,例如曹操的《观沧海》,从而使情感和海洋物象之间具有了内在的联系,这种情感与海洋物象的统一或者说情感内容借助海洋物象形式的表现就是诗歌语言所要表现的海洋意象,即海洋意象是作为物象的海洋与作者情感世界的统一。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海洋物象并非仅指狭义上的海洋本身,而是指包括涉海物品、海滨岛屿生活在内的广义上的海洋物象。因此,海洋意象可以归纳为蕴含了作者情感,以海洋物象为载体,并通过诗歌语言进行表现的意象。

二、唐诗中描写海洋意象的作品数量众多

虽然前代诗赋中也有一些海洋意象,例如王粲的《游海赋》(残篇)、班彪的《览海赋》(残篇)、木华的《海赋》(残篇)和曹操《观沧海》、曹植《远游》、祖莛《望海》、沈约《秋晨羁怨望海思归诗》等诗赋中的海洋意象,然而他们都无法和唐诗中海洋意象的数量相比。

唐诗中描写海洋意象的作品数量众多,据笔者初步统计,根据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增订简体横排本《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在50000馀首唐诗中,有关海洋意象的诗句涉及作品为900馀首。其中,仅以吟咏海洋本身、涉海物品、海滨岛屿生活等为主题的描述型海洋意象,据笔者初步统计涉及作品一百馀首(因篇幅限制,具体篇目略)。

而涉及海洋的比喻象征型海洋意象则为数更多。据笔者对《全唐诗》的初步统计,比喻象征型海洋意象中的四海、天涯海角、乘桴浮海、海槎、蓬莱、沧海桑田和海鸥七个海洋意象所涉及的作品数分别为207首、27首、26首、19首、220首、72首和29首。由此可见,唐诗中包含海洋意象的作品数量十分可观。

三、海洋意象是唐诗抒发感情的重要凭借

海洋意象在唐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往往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重要凭借,尤其是在表现宽广胸怀、反映送别之情和寄托忧戚感怀时候。

(一)唐诗中往往用海洋意象表现宽广胸怀

海洋在中国文学中往往是博大、宽广的象征。《庄子・秋水篇》就表现了“河”与“海”的鲜明对比。相对于河伯的望洋兴叹,北海若自豪地说道:“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间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北海若的话语,流溢出的实际是古人对海洋辽阔无垠的惊叹和由衷的崇敬之情。因而后世表现一个人胸怀宽广时,往往将其和海洋相提并论。于是诗歌中的海洋意象就往往被用来表现诗人的宽广胸怀,例如曹操的《观沧海》就是以海的澎湃博大来抒发胸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暗示了作者博大的心胸。谢灵运的《郡东山望溟海》也说道:“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在诗人的意识里,大海的辽阔可以使观者忧愁忘却,心胸开阔。

唐诗也是如此,海洋意象常常被诗人用来抒发激昂情怀,表现宽广胸襟与远大志向。例如李忱在《瀑布联句》中说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全唐诗》卷四),用大海与溪涧对比,表现不甘屈从现状,努力创造伟业的宽广胸怀。再如下面的诗句: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杜甫《登兖州城楼》,(《全唐诗》卷二二四)

“浮云连海岳,平野人青徐”,深远的情思、宽广的胸怀,随着那连绵的浮云向大海伸展。“浮云连海”这一意象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

习坎疏丹壑,朝宗合紫微。三山巨鳌涌,万里大鹏飞。楼写春云色,珠含明月辉。会因添雾露,方逐众川归。

――李峤《海》,(《全唐诗》卷五九)

全诗气魄宏大,“习坎疏丹壑,朝宗合紫微”,表现了百川奔流不息,朝向大海的情景。“三山巨鳌涌,万里大鹏飞”,沧海横流、波涛澎湃、大鹏高翔的图景与诗人的开阔襟抱相映成趣。“楼写春云色,珠含明月辉”,海市蜃楼的迷幻奇异景象又使大海蒙上了一层变幻莫测、气象万千的色彩。最后,“会因添雾露,方逐众川归”点明主旨,将诗人宽广的心胸表现淋漓尽致。

另外,诗人也常常运用海洋意象表现宽 广胸怀,例如李白的诗句:

海水不满眼,观涛难称心。即知蓬莱石,却是巨鳌簪。

――李白《送纪秀才游越》,(《全唐诗》卷一七六)

登高丘而望远海,六整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李白《相和歌辞・登高丘而望远》,(《全唐诗》卷一九)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凭陵随海运,焊赫因风起。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李白《古风三十三》,(《全唐诗》卷一六一)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

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

――李白《东鲁见狄博通》,(《全唐诗》卷一六八)

无论是蓬莱胜境的描述,还是登丘远望、挂席度海的宣言,抑或-是巨鱼腾浪、横吞百川、转而化鹏摩天高飞的景象,都为诗人表现其不愿屈从下僚的壮志雄心做了很好的铺垫,显示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再如贾岛的诗句:

南游衡岳上,东往天台里。足蹑华顶峰,目观沧海水。

――贾岛《送郑山人游江湖》,(《全唐诗》卷五七一)

月峡青城那有滞,天台庐岳岂无缘。

昨宵忽梦游沧海,万里波涛在目前。

――贾岛《题童真上人》,(《全唐诗》卷五七四)

或足蹑华顶观沧海,或万里波涛在眼前,海洋意象成为其烘托气氛,表现宽广胸怀的凭借,生动地衬托了诗人开阔的心胸与博大的气度。

(二)唐诗中往往用海洋意象反映离情别绪

在唐诗中,存在着许多反映送别之情的诗歌,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被配曲传唱后成为流传千古的“阳关三叠”,其中的柳枝意象被用来表现离情。然而,在唐诗中海洋意象也往往被用来抒发离别之情,其作用和柳枝意象一样。例如下面的诗句:

沧溟西畔望,一望一心摧。地即同正朔,天教阻往来。波翻夜作电,鲸吼昼为雷。门外人参径,到时花几开。

――林宽《送人归日东》,(《全唐诗》卷六六)

浩渺行无极,但信风。云山过海半,乡树入舟中。波定遥天出,沙平远岸穷。离心寄何处,目断曙霞东。

――马戴《送朴山人归新罗》,(《全唐诗》卷五五六)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海洋意象往往被用来抒发、烘托离别之情。其实,海洋意象所传达的深远忧思、隽永别情,与柳枝意象相比更显浓厚。值得注意的是,唐诗中的海洋意象常常被用来表现送使归国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尤其是抒发与日本和新罗使者的惜别之

关于送日本使者归国,例如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全唐诗》卷一二七)

描述了海中的日本国和中日的海上交通,并通过对历史悠久的海外、海上传说的叙述,营造了迷离奇异的海洋意象,从而将送友人漂洋远去的情感写得字字情真、句句断肠,而又抒发有度,欲泪还止。

再如徐凝的《送日本使还》:

绝国将无外,扶桑更有东。来朝逢圣日,归去及秋风。夜泛潮回际,晨征苍莽中。鲸波腾水府,蜃气壮仙宫。天眷何期远,王文久已同。相望杳不见,离恨托飞鸿。

――徐凝《送日本使还》,(《全唐诗》卷四七四)

这首诗通过海洋意象表现大海的苍茫广阔、路程的遥远艰险,传达出作者对日本使者分离时的依依深情。

关于送新罗使者归国,例如孟郊的《奉同朝贤送新罗使》:

淼淼望远国,一萍秋海中。恩传日月外,梦在波涛东。浪兴豁胸臆,泛程舟虚空。既兹吟仗信,亦以难私躬。实怪赏不足,异鲜悦多丛。安危所系重,征役谁能穷。彼俗媚文史,圣朝富才雄。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奇工。冗隶窃抽韵,孤属思将同。

――孟郊《奉同朝贤送新罗使》,(《全唐诗》卷三七丸)

“淼淼望远国,一萍秋海中”的想象,“恩传日月外,梦在波涛东”的诉说,“浪兴豁胸臆,泛程舟虚空”的情怀,营造出迷茫遥远的海洋意象,很好地烘托了诗人对新罗使者的惜别之情。

再如张籍的《送新罗使》:

万里为朝使,离家今几年。应知旧行路,却上远归船。夜泊避蛟窟,朝炊求岛泉。悠悠到乡国,远望海西天。

――张籍《送新罗使》,(《全唐诗》卷三八四)

“应知旧行路,却上远归船”的牵挂,“夜泊避蛟窟,朝炊求岛泉”的关怀,使“悠悠到乡国,远望海西天”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

除了表现送来使归国,海洋意象还常常被用来表现送友人出使海外时的惜别之情,例如窦常的《奉送职方崔员外摄中丞新罗册使》:

帝命海东使,人行天一涯。辨方知木德,开国有金家。册拜申恩重,留欢作限赊。顺风鲸浪热,初日锦帆斜。夜色潜然火,秋期独往槎。慰安皆喻旨,忠信自无瑕。发荧童年髻,簪香子月花。便随琛赆入,正朔在中华。――窦常《奉送职方崔员外摄中丞新罗册使》,(《全唐诗》卷二七一)

“顺风鲸浪热,初日锦帆斜”,“夜色潜然火,秋期独往槎”,通过这些海洋意象的描绘,烘托出对友人渡海出使的关切。

再如马戴的《送册东夷王使》:

越海传金册,华夷礼命行。片帆秋色动,万里信潮生。日映孤舟出,沙连绝岛明。翳空翻大鸟,飞雪洒长鲸。旧鬓回应改,遐荒梦易惊。何当理风楫,天外问来程。――马戴《送册东夷王使》,(《全唐诗》卷五五六)

“片帆秋色动,万里信潮生”,一副“孤帆远影碧空去”的影像宛在目前。“日映孤舟出,沙连绝岛明。翳空翻大鸟,飞雪洒长鲸”,生动的海景描绘表现出作者对海洋的理解,衬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离情。

(三)唐诗中往往用海洋意象寄托忧戚感怀

大海远离尘世、凶险莫测,这也给人的忧戚感怀提供了宣泄的凭借。唐代许多诗人都通过海洋意象表现感时、身世、浮沉等人生命题,无论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全唐诗》卷三五一)的感慨,还是李白“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杂曲歌辞、・远别离》,《全唐诗》卷二十六)的激愤,他们都是通过海洋意象来抒发人生感悟、忧戚情怀,感叹或成或败、或喜或忧、或舒泰或穷蹙、或恢弘或卑微的心理境况。无论瞬息即兴的感发,还是在追踪往昔的流露,在海洋意象的烘托中,这种种情感使读者获得了强烈的共鸣。例如孟浩然的《岁暮海上作》:

仲尼既云殁,余亦浮于海。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为问乘槎人,沧洲复谁在。――孟浩然《岁暮海上作》,(《全唐诗》卷一五九)

这首诗中的海洋意象很值得赏玩与回味。“仲尼既云殁,余亦浮于海”,诗人忆古思今,在海中“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感慨岁月流逝而又无可奈何,只能自言“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可是“为问乘槎人,沧洲复谁在”又体现了诗人微妙的情感变化。从全诗来看,海洋意象成为其抒发感伤心境的凭借。

另外,有的诗人也通过海水、海边树等具体海洋意象表现忧戚感怀。例如韩愈的《海水》:

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海水饶大波,邓林多惊风。岂无鱼与鸟,巨细各不同。海有吞舟鲸,邓有垂天鹏。苟非鳞羽大,荡薄不可能。我鳞不盈寸,我羽不盈尺。一木有馀阴,一泉有馀泽。我将辞海水,濯鳞清冷池。我将辞邓林,刷羽蒙笼枝。海水非爱广,邓林非爱枝。风波亦常事,鳞鱼自不宜。我鳞日已犬,我羽日已修。风波无所苦,还作鲸鹏游。――韩愈《海水》,(《全唐诗》卷三四五)

通过海洋意象的营造反映出诗人深广的忧思。“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开头便以海水起兴抒发感情,接着通过“海水”、“鲸”、“鹏”等具体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忧戚感怀像曲回的愁肠,百转千回,难以平复。

再如皇甫冉《赋得海边树》

关于大海的诗歌范文第3篇

今天我只想放声歌唱

和着大海轻柔的波浪

让阳光照在我自信的脸上

因为我的生命之舟

将在这里满载希望起航

看鸽子在蓝天上轻盈地飞翔

听鸽哨呼唤着金秋的太阳

一朵朵浪花开放在海面

跳跃的音符是那样的清丽明亮

中加这个骄傲的名字

在清新的海风里扶摇而起乘风破浪

再感受一下工作的艰辛与喜悦

心头涌起一阵阵莫名的激荡

手中的钢笔早已被汗水浸透

我却仍不知该写下怎样的诗行

终于盼到这个收获的季节

夕阳里闪烁着一曲金黄的吟唱

世界融合文明共享的美好愿望

将东方雄狮与枫叶之国的梦想

一起融入大海蔚蓝的胸膛

我只想说年轻真好

可以站在大海的边缘感受生命的宽广

感受鱼跃鸟飞感受云走风唱

世界原本就是最美好的诗歌

只有在拼搏奋斗中才有资格欣赏

今天是中加的盛宴

今天是我们自己的节日

我们一起微笑着

一起承受着生命中最热烈的阳光

我又想起了离开故乡的时候

心中的离愁与抹不去的彷徨

过节了

我可以骄傲地走过开满鲜花的广场

和所有的师生们一起享受我们自己的欢乐

听师生们所有发自内心的歌唱

我很幸福

不知不觉中

泪水已打湿了我胸前的衣裳

回首走过的日子

平平淡淡匆匆忙忙

许多不经意的人不经意的事

在与我擦肩而过的时候

竟把我的生命涂抹得如此灿烂辉煌

校园里不知疲倦的脚步依旧是那么匆忙

多彩的喜悦在所有人的脸上荡漾

关于价值不需要说得太多太响

在中加的词典里

默默地耕耘终会使花儿绽放

多少次想象成功与自己伴随

多少次想象鲜花为自己开放

几度春秋几载搏浪

都是为了这个让人倾注梦想的地方

在这里所有张狂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它只保留攀登者坚毅自信的目光

这就是中加

这就是灵界中最动听的乐章

我与你们一起膜拜我热泪盈眶

我拥抱海浪我把青春奉献给太阳

我把生命之歌在这个收获的日子里

关于大海的诗歌范文第4篇

海子的大学时代

1979年9月,15岁的海子以安庆地区文科状元的身份被录取到了北京大学法律系。海子在幼年的确显得比同龄人聪明,不过如此小的年纪上大学倒也不是“天才”的缘故,而是当时安徽地区的学制决定的。

然而在当时不久、招生“不限年龄”的背景下,海子的确算是小娃娃。高考体检时的海子差点因为体重过轻未被录取――体重41公斤的他比下限只重了1公斤。

从农家走出的海子,知道节俭生活,要好好学习为家里人争气。他经常一整天都在未名湖旁温习课程,饿了就啃自己带的馒头。近视的他因为经济紧张也一直没有配眼镜。大约从浩如烟海的法律书籍中,海子走入了古典哲学的殿堂,黑格尔和荷尔德林成为海子的精神导师和知己。哲学的学习也使得海子写作的法律论文被老师赞许“有思想深度”,于是他又有了一个外号“小夫子”。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思潮兴起,诗歌在大学乃至全社会开始疯狂地流行。在北大,五四文学社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阵地。海子进北大时,因而中断的五四文学社恢复。但是海子开始了解诗歌,只是因为宿舍同学开始写诗。很快,他的天赋展露出来。

“海子的性格决定他很难进入一个严格组织的团队里写作。”董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只是在那个年代,整个校园的诗歌风气很盛,社团更接近于朋友圈子,校园里的文学社团会想办法吸收一切‘乐于写作’的人,至少在名头上。加上海子与骆一禾、西川关系紧密。”

骆一禾与海子同年考入北大中文系,西川晚两年考入了北京大学西语系。他们三人后来被称为北大的“三剑客”。海子大三的时候,在数位同学的帮助下刻印了自己的诗集《小站》,引起了五四文学社的极大关注。骆一禾作为文学社理论组的组长,专门去找海子,为他搞了一个讨论会,他们就这样相识了。

同在五四文学社的西川由骆一禾介绍认识了“诗歌写的还不错”的海子。骆一禾是当时的校园风云人物,健谈、有亲和力,于海子来说是最懂他诗歌世界的人,于西川来说是“有领路人意义的兄长”。此后三人的交流,很多也都是骆一禾聚拢的。

天上的海子,地上的诗

在刚刚开始创作生涯不久的1983年,19岁的海子从北大毕业了。海子在距北京城60多里的昌平,开始了他短暂人生中最孤单也最耀眼的一段日子。

在中国政法大学,他的美学课尤其受欢迎,学生们知道他是诗人,便要求他课间十分钟念诗。当时的堂下学生如今也已年近半百,不知在半个世纪的生命里,当年三尺讲台上如孩童般沉醉于诗句中的海子,可在他们的记忆里占着一席之地。

讲台上的成功显然无法满足诗人海子,他的孤独、焦虑、敏感在个人的小世界里发酵膨胀,化作创作的热情。在昌平的短短五年里,海子创作出了近200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伴随着他的突然离开成为之后几十年间诗歌永恒的母题。当然这是后话,因为活着的海子是不被人理解的,是饱受质疑与批评的,没有现在的声名,和处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赞誉。

他跑到昌平的小酒馆,想要念诗给大家听,却被酒馆老板拒绝,知音不在,断弦有谁听。被他视为自己价值体系与精神王国之所在的长诗,被批评为一个时代性的错误,董晨在谈到对海子诗歌的理解时说道:“海子的长诗是一种常人很难进入的作品,那是生命内驱的写作。从诗学的角度讲结构什么,其实很少有供理性分析的东西,但是内部有很强大的动力,生命的动力,那是病态的生命状态逼出来的东西。”

在整个过程中,骆一禾都充当着聆听者的角色。他听海子的热情,海子的孤独,海子的眼泪,并且尽其所能地把海子的诗歌带到公众的视线。这主要得益于他《十月》诗歌编辑的工作。在那样一个文学爆炸的年代,作为后诞生的第一家大型文学双月刊,《十月》的发行量能达到40万册以上,影响力之大,见惯了今日文学杂志之衰颓的人几乎难以想象。骆一禾的工作几乎是当时所有中文系学生的夙愿,他也凭借着自己的诗歌才华在这里如鱼得水,两获优秀编辑奖。

而此时的西川,正行走在祖国各地的土地上,作为一个观察者的记者和作为一个行者的诗人。他在现实与诗意中自如游走,去探求事实的客观与世界的虚妄。不同于海子生前的境遇,西川早早地得到了主流诗坛的注目。在1986年举办的“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上,“西川体”以古典的歌谣回旋特点和现代的精神格局完美统一获得了大量认可。

时间走到1989年,历史的风暴裹挟着这些年轻人卷入时代大潮,有的还未脱身,已是永别。3月11日,西川家,大概是这些老友的最后一次相聚。首都紧张的时局替代诗歌,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他们的另一位好友,激进的老木,和追求社会稳定的骆一禾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到了要绝交的地步。最后还是西川和海子从中和稀泥,才把话题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为中国未来相争的他们,大概到那时都没有想过,中国的未来没有其中二人。

“这一年春天的雷暴,不会将我们轻轻放过”

“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海子遗言

1989年3月26日,海子独自来到山海关龙家营附近的一段铁路上。他一袭白衣,手捧着他最心爱的《圣经》和《瓦尔登湖》,沿着长长的无边的铁轨,慢慢地前行。他就这样一边走着,直到一趟列车驶过,突然,他纵身一跳

最终,他选择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孤独而寂寞的一生。

海子自杀后不久,诗歌界相继而来的是骆一禾的病故、戈麦的焚诗自沉和顾城的杀妻自缢。有人说,海子推倒了一个诗人死亡的多米诺骨牌。

他的挚友西川在谈到海子死因的时候曾说:“或许臆想和误会悉属正常。一个人选择死亡也便选择了别人对其死亡文本的误读。”关于他的死因有各种各样的流言,西川认为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他的性格也是导致他自杀的重要因素。

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爱干净,喜欢嘉宝那样的女人,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在多数情况下,海子像一只绵羊一样对待他人。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便是海子的生活相当封闭,他缺少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

作为海子自杀诸多可能的原因之一,海子的爱情生活或许是最重要的。在自杀前的那个星期五,海子见到了他初恋的女朋友。她是海子一生所深爱的人,海子为她写过许多爱情诗,发起疯来一封情书可以写到两万字以上。在海子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已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并且对海子很冷淡。

关于大海的诗歌范文第5篇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无论是圣卢西亚还是沃尔科特,都很可能是陌生的。

圣卢西亚是位于加勒比海向风群岛东部的一座火山岛,那里景色秀美,既有美丽的海滩和珊瑚礁,更有独特的加勒比风情,可谓是度假的天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无数观光客。1930年,沃尔科特出生在圣卢西亚首都卡斯特里市的一个不无文艺气息的家庭,父亲是英国人,以画水彩画维持生计,酷爱诗歌和戏剧,母亲是一个脾气欠佳的非洲裔人,以教书为业,业余时间从事社会工作和剧本创作。难怪沃尔科特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总会说,他是在“一个暴躁的母亲和一屋子书堆中长大的”。1953年,沃尔科特从西印度大学毕业以后,先后在圣卢西亚、格林纳达和牙买加的多所中学任教;70年代中期以后,他作为客座教授和驻校诗人出入于多所美国大学,包括纽约大学、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最后则扎根于波士顿大学创作系,在那里执教长达20余年。

最初,沃尔科特是作为画家被培养的,但他却首先在诗歌创作上获得了成功:14岁时初次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诗作,19岁时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诗25首》,并且收回了成本。尽管天赋过人,沃尔科特一生勤勉,同时在戏剧和诗歌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其中戏剧以《猴山之梦》《记忆》《最后的狂欢》为代表,而诗歌中较有影响者则包括《年轻人的墓志铭》《在绿夜里》《星星苹果王国》《船难幸存者》《仲夏》《海葡萄》《奥美罗斯》(又译《奥梅洛斯》)和《白鹭》等。

透过他的这些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沃尔科特一生中不懈地追求着三样东西――他生活于其间的加勒比海、用于写作的英语、记忆中的非洲祖先。它们交织在他身上构成了花毯式的复杂关系,而他终其一生探求这种关系,并勉力借助诗歌和戏剧表现出来。

《奥美罗斯》讲述的是渔夫阿基里与他以前的伙伴、现在的出租车司机赫克托为漂亮女仆海伦争风吃醋的故事,大气磅礴地展示加勒比风情,它的发表让沃尔科特获得了“当代荷马”“加勒比地区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等美誉。虽然这些标签未必准确,但众所周知,加勒比海或者西印度群岛可谓沃尔科特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尽管成名后他主要生活、工作在美国,但每年夏天都会回到加勒比。一方面,无论在地理上或者历史上,加勒比的位置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既是欧洲、非洲和美洲的连接点,又是英国、西非和北美诗歌传统的交叉点。另一方面,这个地区堪称种族混杂、宗教互渗的大熔炉。沃尔科特本人的血统也非常复杂,一如他在长诗《“飞翔号”纵帆船》中所写到的那样:

我只不过是一个喜欢大海的红种黑人,

我受过良好的殖民教育,

我体内有荷兰人、黑人和英国血统。

所以,沃尔科特深感自己是一个“被分割的孩子,生错肤色”,思想、生活和创作中充满了似是而非的困惑与矛盾,一如其经常被人引用的《h离非洲》所表现的:

可我如何

在这个非洲与我所爱的英语之间作出选择?

出卖两者,还是奉还它们给予的?

面对这样的屠杀我怎能冷静?

背弃非洲我又怎能生活? 发现“我之为我”

无处不在的困境,尤其是血统的混乱导致了沃尔科特的身份危机,迫使他不停地追问“我是谁”?宣称“要么我谁也不是,要么我就是一个民族”,虽然他深知,“历史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进程。加勒比社会既是新的,又是旧的。说它是旧的,是从历史的角度讲;说它是新的,是从在这么块弹丸之地有着多民族的经历讲。从智力的观点看,加勒比的经历是非常令人鼓舞的。那里是印第安文化、中国文化、亚洲文化和地中海文化的混合区,甚至非洲文化也经常出现在那里……”

这样的困境虽然赐予了沃尔科特一些现代诗歌的重要技巧,比如反讽与悖论,但他还是因此选择了自我放逐,先是在加勒比海范围内从圣卢西亚到特立尼达,然后越出加勒比地区到了他被视作黑人的美国,而促成他完成这一切的,则一如评论家所指出的,是语言,尤其是语言的最高形式――诗歌:“他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语言比它的主人或仆人都要伟大,因此,作为语言最高形式的诗歌是两者自我改善的工具,就是说,它是获得一种高于阶级、种族甚或自我等等定义的身份的方法。”

毋容置疑,沃尔科特是一位语言大师,他使用的大部分是标准英语;我们可以从他对双关语、谐音、头韵法的使用看出,他对英语的驾驭之娴熟、运用之自如,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或者一如英国著名诗人、英语专家罗伯特・格雷夫斯所言:“沃尔科特处理英语时,对英语内在魔力的领悟要比他大部分(如果不是所有)生于英语地区的同代人来得深刻。”沃尔科特作品的中文译者傅浩先生也有同感:“他用熟练的国际语言为那些‘旅游者’生动地描述了岛国风情和历史,以深刻的透析和巧妙的类比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这需要高度的技巧和对两种文化的深切理解。”

这样一来,在诗歌的海洋里,沃尔科特是漂泊的小船而不是固定的小岛,在有效超越种族、国家和地区的同时,有效超越了各种主义和流派,成功地发现了“我之为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俄裔美国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指出:“你可以说他是自然主义的,表现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意象主义的,隐逸派的,自白派的,等等”。沃尔科特自谦“我没有风格”,却因此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加勒比生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沃尔科特的基于加勒比的创作,尤其是他的诗歌创作帮助他赢得了不少荣誉。当然,自不待言的是,在沃尔科特所获得的奖项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他凭借作为“具有伟大的光彩、历史的视野、献身多元文化的结果”的史诗《奥美罗斯》捧得的1992年Z贝尔文学奖。此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年之后的2012年,沃尔科特凭借一部“动人的,技术上无懈可击的作品”,即呈现老之将至后爱的消失和死亡临近的《白鹭》,获得了艾略特诗歌奖,不但因此为我们提供了“会成为衡量其他诗歌作品的准绳”,而且证明了他的自我超越。“无论是获诺奖前还是获诺奖后,德里克・沃尔科特都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他年过八旬获艾略特奖应是岁数较大的,这是欧洲一个重要的诗歌奖,竞争激烈。沃尔科特在得诺奖之后获得艾略特奖,至少表明他在写作上仍在不断超越自我。”

作为“我们面前的巨人”“今日英语文学中最好的诗人”,沃尔科特固然不乏汉语译者,但多少有些令人尴尬的是,迄今为止,已然面世于中国的沃尔科特专集仅有两部,一部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在2004年推出的由傅浩翻译的《德瑞克・沃尔科特诗选》,一部是广西人民出版社在2015年推出的由程一身翻译的《白鹭》。

“对于这样一个重量级的大诗人来说,目前的汉译与沃尔科特的成就是根本不相称的。”

同样有些令人尴尬的是,我们尚未清楚地意识到沃尔科特可谓是殖民文学的鼻祖,可以启发我们对殖民主义清算的思考,一如他在接受访谈时所暗示的那样:“我写了一首诗,名叫《船难幸存者》。我跟太太说我要出去,到特立尼达那儿去独处一个周末。我太太同意了。我一个人坐在一间海滨的屋子里写出了这首诗。我脑子里有个西印度艺术家的形象,他守在一个船难的地点……这里的海滩一般都空荡荡的――只有你,大海,以及你周围的植被,你独自一人,你和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