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老师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悯农》
3、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蚕妇》
4、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观猎》
5、行矣秋风高,去采玉井莲。——《书怀》
6、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采莲曲》
7、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观田家》
8、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观刈麦》
9、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陌上桑》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课文是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山行》
一、 说教材:
《山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诗里写了石径、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枫林热烈蓬勃的景象赞美枫叶的顽强,从而表现自己学习枫叶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决心。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学习这首诗中所赞叹的枫叶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精神。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及要求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理想的课标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意境。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让学生朗读,能自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通过了解诗意及我的补充材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感悟枫叶的精神,从而学习枫叶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难点在于让学理解诗人的情感及枫叶的精神。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这堂课中,我主要是采用反复诵读法、想象体验法、品评赏析法,此外,我还通过适时的为学生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能对古诗有更深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这首古诗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
(一) 介绍诗人,导入诗文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说出他们对诗人的认识,我再进行补充小结,以便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紧接着就可以导出诗文: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诗人杜牧,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山行》,接着就可以解题:行是什么意思?那山行呢?
(二)初读古诗,学会吟诵
在古诗学习中,吟诵是一个重点,而且五年级学生也已经有一定的学能力,所以这一环节的初读我的要求是学生能读准字音,有一定的节奏。在这一环节里,我分三步实现我的目标:
第一步、先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在这一环节里,我会以指名读、学生评的方式检查字音并纠正,还可以引出第二步:对,同学们觉得他读得好是因为他注意了停顿节奏,以前我们也学过古诗的停顿节奏,那谁能来试试加上停顿符号,并读出来?紧接着就可以以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进行吟诵的初步教学。
(三)再读想象,体会情感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朱光潜也说过,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当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意境。所以, 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让学生自己自己想象意象,加深印象,再加以情趣引导,从而让学生悟出诗的意境。
在这一环节里,我又分为三个部分:
1、 想象整体画面,理解诗意
在这一部分里,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诗意,想象整体画面,我会先引导学生理解“寒山”、“霜叶”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因为“生”字是古今异义词,所以我会直接告诉学生它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体会诗中的画面,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这个问题的设置,既是为了便于我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情况,也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
2、 体会前两句诗,想象美景
在引导学生体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两句诗时,我重点通过抓寒、斜、生处等字词来引导学生生体会意象美。
在理解“生处”时,我会设一问:同学们,有的版本印成“白云深处有人家”,你们觉得“生处”和“深处”哪个更好,为什么?可以先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看看。 之所以设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希望学生能通过自主对比思考、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生处”所描绘出的动态美,从而能理解前两句诗描绘的意象美的目的。
在同学们理解诗中意象美的基础上,我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诗呢? 然后就势告诉学生读诗的方法:我们在读古诗时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想象,读出诗句中的画面。
3、 学习后两句诗,感悟情感。
在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时,我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枫林的喜爱。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首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说出了看到的美景,老师也觉得美,可是,最令诗人心动的是这幅美景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仔细读后两句,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抓“晚”、“坐爱”、“红于”这些关键字词体会枫林风景之美及诗人的喜爱之情。在学生理解诗人对枫林美景的喜爱之后,我在指导朗读:作者是如此的喜爱这片枫林,那他会如何吟诵这两句诗呢? 顺势可以交给学生吟诗的另一要点:不仅要读出我们看到的画面,还要读出我们的感情。
(四)品读末句,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理解诗人喜爱枫叶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美,更在于诗人敬佩它顽强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通过设问引导,材料补充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
首先,我问学生:读完《山行》,我们感受到了寒山、石径的美,也看到了白云人家的美,可是人都不曾停留;二月花也很美,可诗人独爱霜叶,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然后,我通过让学生想象对比普通霜叶和枫霜叶的不同,问学生:你觉得诗人在赞美一种什么精神?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思考,并且对枫叶的顽强有更深的理解。
在学生得出枫叶顽强的结论后,我会补充一段诗人的材料,然后问学生,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赞美霜叶吗?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写诗意图不仅是为了赞美霜叶,也是为了激励自己。
(五)小结拓展,学习枫叶
在这一环节中,我总结了这首诗的,并联系生活,希望学生能喝枫叶一样顽强,面对困难不低头。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在这一课中,我主要是按让学生从理解景到理解情逐步拓展的顺序来开展的,所以我的板书也同样是体现这样的思想。
山行
——杜牧 唐
眼中景 心中情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感觉美
1.老师进行课程的导入,让学感受诗中的美。
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所见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春天,之后再拿出几张有关春天的图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上的体验。接着再将课题引申出来,师生共同去了解本诗的作者、内容。
2.声情并茂朗诵全诗,让学生走进诗中、走进课堂。
然后提出要求:1、熟读该诗,概括本诗的大致意思;2、对诗中不了解的字、词、句做上符号,之后讨论;3、怎么理解诗中“裁”;4、熟读完之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难点等。学生再通过自学之后,说出自己的对《咏柳》的理解,从而体会诗人笔下的柳树,感受诗人对春天的赞美。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领悟力、感受力、观察力、思考力。
3.准确无误的认读诗中的生字词,例如“绦”、“裁”等。
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本诗。理解和品位本诗的意境,想象其中美丽的景色,再让学生结合真实的大自然在作业本上描绘一幅属于自己想象中春天的柳树。
4.有疑问才会有动力。
让学生找出诗中的疑问,随着学生的质疑进行整理。《咏柳》中的重点主要指针对“诗人为什么会将二月的春风似作剪刀呢?那么这把剪刀又裁剪出了什么样的美景呢?”根据这点引导学生分析《咏柳》。
二、展开意境想象,体会诗人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书上面的插图,然后启发学生回忆在户外看见的柳树样子,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对所想到的柳树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师在慢慢的将学生带入书中,引导学生结合书中诗人所写的《咏柳》进行思考: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描述自己当时所见的情景,他在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学生们经过几遍之后的朗读,对其中的意境也有所体会,当然在自己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老师进行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一句诗看得出诗人是在远处看到柳树之后因为感叹而发出的。这是让学生抬起头望着窗外的柳树,闭上自己的眼睛进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细长的枝条就像是少女的头发随着清风舞动起来。然后再重点品位诗句中的“碧玉”、“绿”、“一树高”、“思绦”等这些词语,体会出诗人心目中的柳树的形态和颜色的美,使柳树充满活力生机,变得灵动起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的前半句体现出诗人在面对画面中“细叶”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一句赞叹,而后半句形象的比喻,将无形之中的“春风”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二月春风”拟成“剪刀”,使学生将柳树的美与春天的紧密相连,从中领悟出:诗句看似写柳树,其实隐藏在赞美春天。对与这篇古诗的讲解,最好是先当学生走进柳树、了解柳树,并且仔细的观察柳树、柳叶,记住它们的样子,然后再学习这首诗,通过现实与诗中的画面进行对比,学生更能体会作者在用“春风”和“剪刀”的妙处。最后,再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这首《咏柳》,在熟读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看见的柳树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画面,与每句诗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特点,注意柳树的形态、颜色、姿态等进行描画。
文/姚冰冰
【摘 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系到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有效、高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 阅读;激发;兴趣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新课程标准》低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内容。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了阅读兴趣,就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使学生真正地爱学、乐学。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那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极大地激发起来,内心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就可能实现有效、高效的学习效果。但是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面窄。如果强迫要求他们阅读,就会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具体方法如下:
一、真情引路,激发阅读。
阅读的过程若缺乏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例如,教学《画鸡》时,我带着一脸的神秘说:“唐寅就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明朝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是个智能与才华兼具的诗人和画家。唐伯虎是老师的超级偶像,老师是他的超级粉丝。今天,我们要学习唐寅的一首“题画诗”,诗题是《画鸡》。这首诗脍炙人口,世代颂传。”学生听了我的“真情告白”,对这位江南第一才子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马上兴趣盎然地翻开书本,津津有味地投入到了课内阅读中。整堂课因为学生的有效阅读,处处生彩,时时高效。在学完这首古诗之后,学生纷纷表示才学一首唐伯虎的一首古诗很不过瘾,我顺势向学生推荐了唐伯虎的另外两首咏鸡诗《题金鸡报晓图》和《流水诗》。第二天,我请学生朗诵课后学到的关于唐伯虎的其他古诗,并在随后的班队课上举行了“朗诵古诗大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我们班形成了“学诗热”。我们班的学生俨然成了“小诗人”,经常一起赏诗,诵诗,赛诗,整个班级洋溢着浓浓的“诗意”。
二、朗诵美文,吸引阅读。
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听故事几乎是每一代孩子共同的享受和心灵慰籍。用耳朵倾听故事给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再加上老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孩子每次都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所以在每节语文课的尾声,我都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选择相关的故事进行讲述,我讲述的故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童趣,比如《阿嚏的故事》、《大灰狼罗克》、《神奇校车》、《三毛流浪记》等,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之际,我们教师嘎然收声,充满神秘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曲折有趣,后面的内容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巧妙结合起来。
三、你追我赶,引导阅读。
阅读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学生能否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成为学习阅读的主要动机。所以,我组织各种各样的让学生展示收获,分享成功的活动,让学生有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例如,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评选“校园小诗人”、“成语王国主人”、“小小民间故事家”、“小小童话故事家”、“课外阅读最佳兴趣小组”等评比。我们班的学生为了能得到这些光荣称号,一个个暗中较劲,你追我赶,不仅在学校的时候个个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而且回家后也尽情地在书林里漫步。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坚定了阅读的兴趣。
四、体验成功,享受阅读。
“认可赞美和鼓励,能使白痴变天才,否定批评和讽刺,可使天才成白痴。”的确,低年级学生最热衷于被别人赞美和鼓励。我们班的学生也如此,他们善于表现自我,爱做别人的“小老师”。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虚心向学生请教,也大大激发出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我曾向学生请教过“白雪公主有多美啊?”“白雪公主被皇后骗了几次?”“豌豆姑娘最后嫁给了谁?”“丑小鸭最后变成了什么?”有的学生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给了我满意的答案。我赶紧对“帮助”我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真诚地和他拥抱一下,然后真心地赞美他说:“你是老师见过的最认真阅读的学生,以后我如果有其它的问题继续向你请教,好吗?”有的同学私底下说:“我最喜欢当老师的‘小老师’啦!我告诉老师答案时,老师惊讶得眼睛睁得大大的,老师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要多读一些好书,和老师比赛,真正地超过老师。”可见,赏识和激励每一个孩子,能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点点滴滴地进步,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阅读的愿望,能让他们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促使学生的阅读激情永恒。正如马克·吐温曾说的:一句赞美的话,往往能够让一个人不吃不喝活上一个月!实践证明,实施更多的鼓励性评价,可以引领儿童走进一个全新的阅读乐园。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奇妙地运用。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古诗课堂 美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142-02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存在简单化的现象较为严重,突出表现在背诵为主。因此,改善目前我国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渗透美育教育值得探讨。古诗词的美育具有增进人与人交流、加深对古诗词理解的社会。只有通过美育的不断研究,在美育过程中不断唤醒学生对美的不断追求,才能促进审美与文化和谐发展和全面渗透。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弊端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小学语文教师一般会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经常会比较注重对古诗词词句解释、知识考点进行着重讲解,对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美学思想往往是教师的一两句话而“一笔带过”,忽视学生为主体的审美观的培养。
此外,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忽略古诗词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的确立,就是在备课中确定了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也偏重于对古诗词中的字词句的正确理解、书写和释义,对古诗词中的重点语法和修辞知识要求能熟练掌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美,置之不顾,难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对古诗词的情愫的共鸣,更不利于学生的美的意识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成为古诗词教学的严重的缺口。
二、古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几个主要途径
1.树立学生为主体的审美观。目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美育”教育严重缺失,对于故事中“美”几乎不去挖掘和渗透,即使教师注意到了这方面的美育教育,也是教师对古诗词的美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如苏教版四年级的《望洞庭》的教学,多数老师会以“这首诗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描绘,细腻、具体勾画出洞庭湖的秋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如此的“寥寥数笔”的点拨,学生只是“仓储”了老师的观点,适合考试,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想象是如何丰富、为什么说描写细腻、具体,对洞庭湖的喜爱、赞美之情又源于哪儿等,教师如果不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样的“给予”除了应付考试,意义不大。
在进行美育教学研究活动时,对古诗词的讲解一定要直观形象,通过详细、具体的描述古诗词中美丽的场景。如《望洞庭》的教学时,首先用多媒体呈现洞庭湖的整体概貌,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短片,初步感知洞庭之美。再呈现洞庭秋月的画面,让学生感知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水融之美。
2.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特点是韵律感很强,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依据“平仄、对称、押韵”等规则,平仄、对称、押韵等都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和吟诵而自主感悟。古诗的动听、委婉、流畅、和谐等,需要被读者恰当地朗读才能真切感知其中的语言美与韵律美。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古诗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古诗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参与古诗朗读活动,从而体会出蕴含在诗句中的韵律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确保学生对诗文意思有一定了解之后,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感知诗文语言。只要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押韵点具平仄交错点,朗读起来就会更加上口,并且易于理解与背诵,并且可明显感觉到诗文的语言美。
诗词的意境美,更需要反复诵读而感悟。教师通过学生对文章诵读和吟咏,直观的感受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看待文章的情绪,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独自咀嚼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滋味和理解文字中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并体会诗词中的审美意境。
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词的美。古诗词的美,教师的“给与”取代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由于诗词本身语言就经过作者的高度浓缩,学生只能从有限的词句当中去联想、想象和补充作者所想要表达的高阔深远的意境。教师应设计一定的情景和问题,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思考和感悟诗人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和是思考。如《回乡偶书》这一首诗,借助简练的语言,把一个远离家乡多年的游子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应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游子想象的句子,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绘画的形式将古诗中塑造的“鬓毛衰”人物形象,与“少小离家”对应,从而更彰显作者离家时间之久。
4.运用视听,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将古诗文中蕴含的意境美的具体内容直白地以文字形式传递给学生的传统方式,采用视听联动,辅助学生自主感知与欣赏诗词的意境美。如《望洞庭》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优美的风景诗,教学时,教师不妨播放一首与诗文意思比较应景的音乐,并播放洞庭山相关图片,从而使得学生脑海中呈现出天水一色、造型精致、淡雅和谐的洞庭山景色,最终体会到缥缈、空灵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罗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之美育性[J].教师,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