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读美文

读美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读美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读美文范文第1篇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在时下的一些课堂中,音频代替了诵读,视频代替了文本,屏显代替了板书,流程设计代替了师生互动等等现象,让琅琅书声成为空中楼阁。

如今为人师,更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大力提倡朗读,形成朗读风气

初读阶段,学生需要的是激励和耐心,关键是让每个学生读出自信、乐意去读。古语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是僵硬的文字符号,它蕴涵着丰富的情感;阅读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个体的独特见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关键,稍作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犹记中学时代意气风发地朗诵《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激情在胸中回荡。语文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声情并茂的朗读。

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还把朗读的阵地延伸到了课外,在课余组织的诵读比赛、情景朗诵、“配乐朗诵”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让学生走出了封闭狭隘的课本,到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去畅游想象。

二、提高自身朗读水平、做好学生表率

教师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上的朗读能声情并茂、字字珠矶、发音准确,将无形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能流畅、饱含深情地朗读应该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敢读而依赖于磁带录音,认为它的发音更准确,但它怎能代替教师自身的“真音”,怎能代替老师的表率呢?朗读的功底差只会让这教育的契机白白流失。言传身教,言为心声,让我们用行动和不断地完善来给学生做好榜样。

三、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朗读训练

干瘪的语言和单调的教学是无法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应采用多变的形式激发他们朗读的热情。

在课堂训练中,可采用老师范读、学生齐读、交叉读、领读等形式,将朗读灵活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变枯燥乏味的技法指导为轻松活泼的朗读训练,整节课书声琅琅、气氛活跃,无形中学生既掌握了朗读技巧,又提高了朗读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朗读中的不和谐音符,及时准确找出朗读中的缺点,并对缺点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针对学生朗读中的“拉长调”和抢读现象,可以通过示范朗读、调整语速、把握文章节奏的变化以及对比的方法来加以矫正。

例如,在教学自读课文高尔基的《海燕》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首先让学生自己读,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处于“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应抓住契机适时范读文章,随着课本情景的变化,朗读的语气跟着节奏跌宕起伏,表情也随着生动变化,或低沉委婉,或慷慨激昂,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海鸟的、拍岸浪花的轰鸣、迎风展翅的海燕……抑扬顿挫的语言、情感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大海的辽阔深沉、海燕的勇敢无畏精神的领悟。从学生心领神会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朗读的魅力,看到了它对文章起到的的融会贯通的重要作用。

四、精选朗读内容,赏读并重

教材仅是读的范例,不要把朗读内容只局限于课本。读的太少和朗读内容的贫乏是语文朗读教学的一大缺憾。

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把阅读面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中欣赏到美文,受到美的熏陶。既可以选择传统文化中沉淀下的优秀古诗文,也可以把握现代文明的脉搏,让他们徜徉于李白、杜甫“诗中有画”的意境中,又品味着当代名家散文中的四季之美、名山大川的锦绣壮丽。只有作品含情、教者传情、学生悟情,才能通过感知、理解等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形成认识、体味、欣赏的全过程。

成功的朗读是学生独特情感体验、独特见解的升华,这种独特性恰是学生创造思维的表现,熟练而成功地运用朗读这一环节进行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读美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美文化;交互式教学;读与说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67-02

一、新世纪的英美文化教学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课堂教学

既然西方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美文化概况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十分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教学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Swain就已经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更进一步的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并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补充盲点的欲望,从教材教法各环节着手营造输出氛围,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输入的内容用英语表达。根据这一理念,将一门单纯英美文化概况课变成一门融“阅读”与“口语”为一体的课程,是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将阅读课程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包括专有词汇、句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先关信息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输入”,同时加以阅读技巧的训练,再通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以提高口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借助“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等相关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技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提提高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美国家及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输入”,再通过口语活动的方式,又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即实现知识的“输出”,从而实现“读”与“说”两种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变为自己的信息点,从而从容输出的过程。

(二)交互式教学的读说策略

读美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英美文化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将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转变为结合语言技巧与功能的复合型课程,可以令教学课堂充满灵活性,通过交互式多维的教学策略,进行文化知识“读”的输入,“说”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以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开展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

一、新世纪的英美文化教学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课堂教学

既然西方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美文化概况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十分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教学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Swain就已经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更进一步的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并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补充盲点的欲望,从教材教法各环节着手营造输出氛围,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输入的内容用英语表达。根据这一理念,将一门单纯英美文化概况课变成一门融“阅读”与“口语”为一体的课程,是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将阅读课程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包括专有词汇、句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先关信息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输入”,同时加以阅读技巧的训练,再通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以提高口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借助“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等相关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技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提提高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美国家及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输入”,再通过口语活动的方式,又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即实现知识的“输出”,从而实现“读”与“说”两种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变为自己的信息点,从而从容输出的过程。

转贴于  (二)交互式教学的读说策略

1、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英美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性输入的学习,阅读是必经的过程。各种相关的主题,包括国家历史背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制度、文学发展,以及体育活动,外交政策、节日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谓天罗地网,涉及到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进行详尽地阅读,才能系统地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由内而外地理解其文化特质。因此,文化概况教学课堂的阅读训练势在必行,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略读方式,还让他们了解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对词汇尤其是专有名词的学习,以及熟练掌握较为典型的短语和句型。倘若光读而不练,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充分地运用所阅读到的知识。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课本内容阅读与相关课外文化阅读材料,“以量促学,以量促质。”除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还应该注意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根据课本单元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在讲授英国媒体报章单元时,可以适当地介绍报刊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报刊。学习教育体制的同时,可以列出阅读材料让学生们进行横向和纵向就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进行对比;学习文学单元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节选或文章,从而拓展文化阅读的点、面、线。师生共同面对阅读文本材料,并就文本材料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联系,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将收集课外文本材料的任务分配给学生的学习合作小组,让他们通过要点总结、概要写作的方式进行课堂交流、分享与反馈,自然而然地,从知识的输入活动转化为一种输出活动。

2、知识输出的训练方法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将所了解的文字内容装载进大脑,并用各种方式将它消化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英美文化的教学,除了阅读学训练之外,还必须有口语训练和写作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输出活动。

针对口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个人与团队两种方式的“对话”,“角色扮演”,“口头复述 ”,“主题演说”以及辩论、翻译、演讲、报告、讲解等多种灵活的口语活动,从而将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将阅读的输入活动与口语的输出活动合为一体。但除了依托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材料组织口语活动,还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功能,通过影视教学来加强这种文化环境与语言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播放适合教学单元环节的影视视频,既能营造语言氛围又能创造出原汁原味风土人情的文化环境,有效地增进学生对于英美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还能与学生就视频内容结合教学专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展开更多的口语练习。比如介绍英国皇室时可以通过影片《国王的演讲》、《女王》等视频片段,而学习政体党派单元时可以播放《铁娘子》、以及首相卡梅尔的演讲视频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小游戏来进丰富多彩的口语活动,比如节日单元可以让学生们制作感恩节海报、制作复活节彩蛋甚至万圣节面具,然后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销与介绍”,甚至进行表演;又或者让学生们制作国家地区地图,分述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文化特质等内容,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游戏策略来操练学生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抽签、抢答、选答等灵活多样的游戏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力,促进学生认知的进步与提升,增进学生刨新意识与潜能的发展,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不仅如此,在完成了所有的口语活动之后达到还可以让学生们将陈述过的主题书写报告或摘要、评述,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再一次梳理与实践应用。

三、结语

凡是有交际目的、交际需求、交际对象的语言应用都是最有效的语言学习,因此交互式的教学课堂能够令英美文化教与学事半功倍,而将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转变为结合了语言技巧与功能结合的复合型课程,令教学课堂充满了灵活性与变通性,通过“读”的输入,“说”甚至是“写”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再借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与影视视频,创造一个浸入式的文化空间,通过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和游戏策略,能够开展出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从而形成一种“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宫力.交互式语言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4.

读美文范文第4篇

在书中俯仰自如地享受乐趣是最美的啦,深浅随需,取舍由己,不为高山攀登,也不作森林探险,而是充分地享受知识和艺术的阳光、风、新鲜空气和碧水沙滩。游泳或散步,假寐或思考,与智者神游,与天地融合。这样的读书不消耗体力,却养育精神,它使你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面对实际生活中的攀登和探险。

读书是休息的一种方式,求知是自身的需要,而不断地在精神上提高自己是人生的至高享受。当然也有苦闷,也有从一个旧躯壳中挣脱出来的疼痛,但新的世界更开阔,更深厚了,一本一本的书,托着你垫着你升高,长高,你觉得其乐无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样。在生活中体验,在读书中求知,两者均不可缺,它推动人们生活得更明白,更有韵味。

实际上我这种读书生活也是许多人的读书方式,是一种业余式的、享受型的,所以我说自己“我爱读书,但没学问”,好读书不求甚解。我这种泛读缺乏系统性,往往有些常识也记不太准,我谓之为“得其神而弃其行,摄其味而略其肉”,算是自我解嘲吧。我并不主张都像我这样读书,但不妨兼取一部分这种方式,或可成为补充。

我最喜欢读的书,才带进厕上、枕上,坐在马桶上读书和在被窝里读书,是坏习惯、佳享受。这叫书香解厕臭,卷长入梦短,不亦乐乎!

最不要读无趣呆人著的书,自己死板愚蠢,还要人家和他一样变得无趣愚蠢,这种书最是误人子弟。最喜欢的是有趣人著的书,有灵性,有性情,有可告人之事,有可倾诉之情,活泼泼的一个人,值得认识。至于伟大先知的书,奥义幽远的书,不能不读,也不能急着去读,需要准备,充实,积累,使自己达到能够接近的境地,方能领略。因为太高峻的山,不可能一下登临其顶。

喜欢读书就可能有一点书生气或书卷气,我看有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不是“书生气十足”,有一点还是很可爱的;若是全无,便会俗不可耐。

喜欢读书是必要的,有多大学问是次要的。

(选自《周涛散文》)

美文点读:

“没有学问”自然是作家周涛的谦虚话,作家以自己30多年的读书经验给我们讲述了享受型的读书方式――比功利型的读书高一境界。

文章看似随意道来,实则紧扣文题。首先告诉读者,享受型的读书是基于学校读书的基础之上的;然后指出这种读书方式可享受乐趣,提高自己,所以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方法;接着,举厕上、枕上读书和读有趣书为例,说明享受型读书的过程充满自由,乐趣;最后,说明这样读书正是为了摆脱俗气。

阅读思考:

1.作者所说的读书方式与青年学子在学校里的读书方式有哪些不同?请分点列出。

读美文范文第5篇

一.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的课程定位

(一)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程爱民(2002:17)认为:“英美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不仅仅是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或是英语水平”。这很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广大英语学习者。

因此,在高中阶段,一方面,教师从英语教学方面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课堂中渗透英美文学不但能促进高中英语教学,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降低跨文化交际的焦虑。另一方面,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社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学生接触到这些作品时,首先大量生动、优美的语句和地道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英语语料,在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之后,学生的英语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高中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

英国心理学家botzlar在谈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时说:“要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早已厌倦了无休止的语法灌输和乏味的填鸭式教学,但是当代的高中生,他们对新鲜事物依然充满好奇,内心感情丰富,对新知识的学习拥有很强的接收能力。事实上,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获知英美文学的强烈渴望,他们尤其喜爱原版小说,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穿插讲解英美文学的相关知识。他们希望在阅读、欣赏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丰富。因此,英语课堂教学除了主要围绕考点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训练,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渗透,更有利于培养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个体,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程设置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课标》的指导思想,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提高跨文化意识,要求学生通过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养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初步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步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在高中阶段将英美文学设置于英语阅读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丰富语言知识,拓宽国际视野

语言学习的关键是有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input),而不是一味地把句子拆开,逐一分析。如果目的是“应用”而不是“研习”,按语法程序安排的课程不仅不必要,而且不足取。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更应该着眼于句子、文章,了解它在表达什么,再通过大量的积累去总结单词和语法的使用规律。

例如,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文章,学生就记住了“all the word’s a stage, and all the ma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世界是个大舞台,我们都是演员),学生便将此句用在演讲结尾时,不但升华思想的深度,而且还会与听众引起共鸣。阅读《傲慢与偏见》,学生牢牢记住书中第一句话“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是一个世人通晓的共识:一个有钱的单身汉一定想娶个好老婆),它的引申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以“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的句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背下来。写作文时,他们经常借用这个句式,不但有气势,而且便于开门见山地引出话题。学英语,并非学习语言本身,而是把它当作一门工具,利用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主动地收获快乐。

这样的教学渗透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促进文学知识的普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净化学生的心灵,最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同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课件、视频、音频材料等教学资源,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实现文学教学目标。如白可和白德铭(2010:91)提出,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建构以教师言语解读文本为主,以视听解读文本为辅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此种模式可以保证文学教学相对稳定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作品的时代主题和意义,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分组合作,利用网络等资源,搜索相关影像资料,翻阅相关评论报导,更深入挖掘作品的价值。例如,对作家和作品人物进行简单介绍时,利用powerpoint将演示型课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覆盖、隐藏、层叠等技巧,并加以精练的文字介绍,形象直观,使学生易于记忆和掌握。另外,很多英国文学名著被多次拍成电影、电视剧,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选择不同版本,例如,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的《简·爱》(jane eyre)这部作品就被改编多个版本,而由乔治·c·斯科特(george c scott)和苏珊娜·约克(susannah york)饰演的版本被认为是最好的。该片忠实于原著,故事结构更加紧凑,爱情主题更加突出。乔治·c·斯科特的精湛表演,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凄美动人。饰演简·爱的苏珊娜·约克,外表沉静,含蓄内敛,也被公认为最接近原著的精神气质。这些多媒体元素的加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热情。当堂呈现,资源共享,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得到有效融合,教师用较少的语言就帮助学生领悟到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作品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转贴于

(三)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英语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能用艺术的语言去滋润每个求知的心灵,学生才会被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展现的魅力所感染和折服(张春开2012:11)。

例如,笔者在讲解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时,先当堂诵读这首诗歌,当提到学生最熟知的最后一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假如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时,要求学生一起背诵,顿时激起学生对这首诗歌学习的期待。接下来,让有准备的同学介绍这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补充。师生互动,课堂和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撰写读后感,将优秀的学生习作向报刊杂志投稿,带给学生成就感的同时,学生也用更大热情和动力去学习英语。 当然,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如果以历史为脉络要求学生去阅读年代久远而文字生涩的文学作品,学生不但理解起来困难,而且学生也质疑作品本身与他们生活的联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丧失兴趣,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大打折扣。另外,考虑到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课程在一个学期总课时占有课时量较少,教师只能精挑细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甚至是里程碑式的作家和作品,选读篇章不但要最富代表性,而且篇幅适中、内容生动,学生们更有乐趣去阅读。

相关期刊更多

美与时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郑州大学

中学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