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梅花的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梅花先春而开,凌寒冒雪,生长环境独特。杜子梅见梅起客愁,他咏的梅在江边;王安石的梅象征高士,他赞的梅在墙角;陆游孤芳自赏,他赏的梅落寞地立在驿路断桥边;赵希路的梅开在篱外小溪的清幽之所;林逋的梅在小园池边……艰苦的处境造就了梅的精神,赋予梅深刻的内涵。
梅花的意蕴丰富。《荆州记》曾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可见古人已有折梅寄远之意,“一枝春”也含有梅花带来春意之寓。“一枝寒影斜”,梅之月中寒影与客子天涯憔悴之形合而为一,赵长卿词中的梅花隐然为客子之象征。也有以梅喻女子的,词中的“暗消春素”写梅花在春日里悄悄凋残,喻女子为离愁而暗暗消减容姿;姜夔的词“一春幽梦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中的“茜裙”指梅的飘落,也指女子的归去,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在他的另一首词中“问梅开未”隐喻当政者,寄予奋发图强的希望。还有借吊梅以凭悼故国的,借虬干枯枝遍生苔藓的古梅之恨寄寓家国悲凉之感的。但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爱梅惜梅之心,以梅抒怀,梅与人已融为一体,梅格即人格。如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尽梅的气质神韵,也是其不慕荣利、博远高逸的人格写照;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体现了他倔强高洁的风骨;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梅的清风亮节,其人高标绝俗跃然纸上;刘翰的“自锄明月种梅花”以清高自比;方岳的“梦寻梅”则是诗人理想情操的象征;刘克庄的“落梅”既是自指,也喻天下孤高而颠沛流离的迁客骚人;萧泰来笔下的梅“赖是生来瘦硬”“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以梅的瘦硬清高象征人的傲骨与傲气;李商隐的“忆梅”与齐己的“早梅”则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境的写照。
诗人是如何表现梅花的呢?抓住形。咏物诗,离不开外形特征的描写。对梅的描绘,大多从颜色与气味上来,离不开“香、雪”二字。最早见南朝苏子卿的《梅花落》“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其后的诗词中颇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因为雪与香除了表现梅花形的特色之外,更重要的是象征了梅花内在之神――高洁与节操,这正是与诗人的人格相通的。还有就是扣住“疏枝”。如苏轼的《和秦太虚梅花》中写梅花“竹外一枝斜更好”,没有雕镂其幽艳丰姿,而侧重勾画它斜倚修竹的幽独娴雅之神,暗合诗人的落寞情怀;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意境清雅,写尽了梅的气质神韵;赵长卿的“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一笔便写出梅花的清峻神理。写梅的疏枝,给人以清淡之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能达到清空入妙的效果。但绘形总觉质实,于是同时写梅影,用极细的工笔,对梅影展开具体形象的描绘,用有生命的形象,状无生命影子,用比拟、衬托、渲染、用典等手法,加上作者的心理感受,创造出一种洗尽铅华的空灵美。如林逋的《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写梅的神清骨秀;周密的《疏影》中“素壁秋屏,招得芳魂,仿佛玉容明灭”弃形取神之笔,得梅之神;蔡冲的《点唇》中“绿冰花,数枝清影横疏牖”写梅上窗,摄梅之魂。
为了表现梅花独特的神韵,古典诗词中常常用到一些表现手法。
比喻。以人比梅花,屡见不鲜。何应龙的《见梅》中“忽惊空谷有佳人”的“佳人”,是借喻梅花,梅花生长在空旷寂寥的环境中,犹如空谷佳人,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于无神处传出梅花的精神。陈焕的诗“方信留侯是妇人”则把梅花比作“留侯妇人”,想落天外,异采惊人。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赞留侯张良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观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这是说张良既具丈夫胸襟。英雄韬略;又有如少女的外貌,更可贵的是他智勇双全,封侯拜相却能摒弃人间富贵,愿从赤松子作方外游,有一种高蹈自守的襟怀,与独处云里溪桥,自甘幽独的红梅相通,而张良恂恂如处子的姣好外貌,又与梅花晓妆初匀的风韵相似,此由梅花及美人,由美人及张良的比喻,奇巧,令人耳目一新。刘克庄的《落梅》中“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是把梅花比作迁客骚人,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同情,也是对迁客骚人的高洁品格的赞美,可谓独辟蹊径。高荷的“只恐春风有机事,夜来开破几丸书”,是把腊梅比作蜡丸,在春风中绽放,不仅春风具有人的情感,腊梅本身也生机勃勃,想象奇特,饶有新意。
衬托。为了表现梅的神韵,诗词中并不直接写梅,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从侧面来表现。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借清澈水边的黄昏月色烘托出梅的清神秀骨,意境清灵幽远。“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则是描绘了一幅玉人月下采梅图,意境高雅优美。刘克庄笔下的“骨冷肌清偏要月,天寒日暮无宜竹”用月、竹烘托出梅的幽独。陈亮的《最高楼•咏梅》中“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用琼树、牡丹、玉蕊为帝王、万千游人爱赏来反衬梅花的高洁。萧泰来笔下的梅“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则以千霜万雪衬托出梅的铮铮铁骨。
对比。主要是把梅与其它的花作对比突出梅的风貌。郑域的《昭君怨•梅》: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用野外之梅与山中之梅作对比,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个性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的高尚情操。赵希路的“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将梅花与牡丹进行对比,加上反问,强化了梅花的标格。
关键词:古典诗歌;人格情感;教学策略
幼儿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古诗有其篇幅短小、工于音韵、句式工整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而这个时期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
一、选择适宜的诵读教材,兴趣导入,潜移默化,引发幼儿情
感美
1.选择适宜的、艺术性和情感性较强的为诵读教材,让幼儿充分感受古诗的优美音韵、美妙意境
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历来受多少文人诗人赞美,有四季有的景物景色的诗篇。如,以季节性的古诗为例,春天的《春晓》《咏柳》;秋天的《静夜思》《秋登宣城谢北楼》等。如果借以这些最直观形象的古诗句巧妙地让每个幼儿通过学习诵读,无形中加深对景物的印象,保持了教学的连贯性,还保持了系统性。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从幼儿的实际领悟能力入手,在实施主题教育的过程中选择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配合教育,如冬季时,梅花开放了,我们和家长一起带领幼儿去参观梅花,在认识梅花的外形特征和了解梅花的品性后,学习并诵读古诗《梅花》,再画梅花,使幼儿对冬天特有的景物有深刻的印象。
2.选择与幼儿生活贴近的古诗诵读教材,让幼儿易懂、感兴趣
与幼儿生活接近的古诗,幼儿诵读起来易懂、感兴趣。如,骆宾王的《咏鹅》,雪白可爱的大白鹅是小朋友们最熟知喜爱的,了解它的外形特征,熟悉它喜好在湖水中嬉水的习性景态。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地印在脑海里。
二、多样化的活动模式进行诵读,激发幼儿诵读兴趣,陶冶幼儿人格情操
1.在自然环境中诵读古诗
幼儿的生活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灵活利用周围环境来学习并诵读古诗,当春天柳树垂挂时节,和幼儿一起观察并谈谈柳枝、柳叶的一些新变化,学习贺知章的《咏柳》:“垂挂的柳枝就像古时候美女垂挂的千万条精美的丝带,”我并启发道,“小朋友们,你可知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锋利如剪刀的二月春风啊!”然后教幼儿朗诵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接着进行解释,这样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下诵读了古诗。
2.利用电教化手段,诵读古诗
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古诗中的情境、意境如果仅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因为往往很多古诗词是诗人在此情此景中油然而生有所感悟,并借助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抒发自己感情的作品,倘若通过电教多媒体手段,编绘重现诗人当时的情景意境,定会激发幼儿极大的学习兴趣,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进行古诗教学时加入多媒体技术,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幼儿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诵读古诗的欲望。
3.进行各类诵读展示演出,在表演中陶冶幼儿的人格情操
幼儿喜欢表演,喜欢展示自己,那么,如何将停留在字面上的东西,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呢?我事先根据幼儿的喜好,挑选一些篇目,准备好与朗读作品情调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诱感体验。幼儿在情境表演诵读中,摇头晃脑,闭眼陶醉吟诵的神态,活脱脱一个个小诗仙的样儿。这对于天性好动的学生来讲,会使他们特别兴奋,不仅身临其境,更是加深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4.将诵读融入班级文化,通过诵读接受高尚人格的熏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环境创设得好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了营造良好的古诗词教学氛围,让幼儿生活学习在浓浓的古诗词氛围中,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诗的芳香,展示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主题墙上,我特意开辟了“古色中华”专栏,和幼儿一起搜集唐诗宋词及集美、雅、趣为一体的古诗名画,在师生通力合作下,充满着诗
情画意古色古香的主题墙面,在视觉环境给人极大的赏心悦目
之感。
三、家园配合――亲子诵读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当家长支持、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时,此时的教育将会变得更为有效,因为家长对诗歌文化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一定的学习效果。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配合班级开展文学教育活动,对进一步拓展教育空间与氛围,培养幼儿良好情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经常利用家园栏、联系册等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的共识,构建了家庭学习共同体。
孩子们是未来的希望,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传统文学精华世代传承,让绵绵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接纳世界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袁行霈.新编千家诗[M].中华书局,1999-05.
[知识梳理]
形象、意境、意象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考试题中常常放在一起考查。
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是构织诗歌形象的主要因素。如“今夜曲中闻折柳”,“折柳”就是一个传统的意象,含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知道传达的是伤别情怀。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句中表达出的江南春天图景。前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象”,后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蕴涵其中的“意”。
形象,常常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它们是诗歌情志的寄托。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或称为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形象。蕴含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如虞世南《蝉》中“蝉”的形象。
[高考链接及规范答题指导]
考查的形式
1、诗句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眼(或诗眼)?诗人用哪些意象来扣题的?
3、诗中的什么意象体现了事物的特征?
4、诗中的意象有什么寓意?
5、诗歌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诗歌。
6、诗中的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真题例解
(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解析]考查诗歌的形象。对形象的把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进行综合分析:由表及里的分析、推断、概括。答题的模式为:(手法)+意象(对象特征)+情感+(作用)。
[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方法总结:鉴赏古诗词的形象和意境解题格式
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 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象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剖析作者思想。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试分析“渔船”、“桃花”和“洞”三个意象的关系。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说说“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3、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王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一种美酒。②:搓揉。
(1)两首词中“梅”的意象有什么不同?两首词都写到了“醉”,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两首词都写了梅花,通过梅花写人,创设的意境却完全不同。试简要分析它们各是怎样的意境以及意境不同的原因。
参考答案
1 诗人伫立在石矾旁,望着眼前的渔船和漂流的桃花瓣。恍惚间把眼前的渔人当做作了当年的武陵渔人,联想到桃花瓣该是从桃花源流出来的。继而又联想到桃花洞。三个意象表现为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
在中国绘画史上,花鸟画是以自然界的花、鸟为主要题材、重视对象的生长结构,描写工整细致、色彩艳丽鲜明的画种。是我们祖国绘画艺术中一项珍贵的遗产。是中国绘画中的一支奇葩,它有着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有丰富多彩的风格和流派,纵观花鸟画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地说:它形成于唐、成熟于五代,而兴盛于两宋。而这个时期也是中国花卉发展的兴盛期。
宋代花鸟画特点
宋代统治者为巩固其政治地位,尚文抑武成为两宋王朝的基本国策,诸如书法、绘画、诗词、雕塑等无不争奇斗艳,超越前朝,成为继汉唐以来的又一座艺术高峰。空前繁荣的绘画鲜明地体现出这一时期的艺术特色,加之宋初皇帝多喜爱绘画,扩张“翰林图画院”之规模,收集天下名作,罗致各地优秀画家,因其才艺授以并建立了完善的考试升级制度。至宋徽宗时更为嗜画,北宋时期花鸟画得到充分发展,画家多,作品风格和技法也更为丰富。归纳总结有以下三点:
1.宋代是花鸟画兴盛的时代,在技法上工笔花鸟画不但成熟,又发展为勾填法、勾勒法、没骨法与白描墨染等多种流派风格;水墨意笔画法开始有了发展,梅兰竹菊四君子画问世,使花鸟画流派纷呈,面貌多样,众多的花鸟画家和作品给后世花鸟画的发展以重要影响。
2.宋代花鸟画在理论上有所建数,奠定了花鸟画家尊重生活、长期深入地研究生活的优良传统,强调要了解花、鸟、虫、兽的“物理”、“物情”、“物态”。
3.花鸟画家没有停留在对花鸟外形的图写上,而是研究了对象的性格品质,把花鸟人格化,物我两化,借物抒情。
宋代花卉特点
花卉一词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距今约3000年至2000年人们开始注意到花草树木楚辞中已有相关花卉的描述。而隋、唐、宋时期便进入了花卉的兴盛时期。这个时期的花卉栽培、引种、应用、欣赏、交流及品种都达到了我国古代的最高水平,也是我国古代花卉专著产生最多的时期。宋代中国的艺梅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文人墨客赞美梅花的诗词大幅涌现。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日黄昏。”“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南宋范成大所著《梅谱》记录了包括绿萼在内的十二个梅花品种及梅花培育方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梅花专著。在徽宗年间据《刘氏菊谱》所记有36种品种出现里黄、白、杂色不同品。到南宋理宗淳佑年间《百菊集谱》所记诸州及禁苑品种已达80余种。元丰年间洛阳进贡的牡丹珍品――“姚黄”,花面盈尺有二寸,宋神宗于是不御宫花而独簪此花。宋真宗时,“曲燕宜春殿,出牡丹百余盘,千叶者才十余朵等。出此之外还可以看到盆景、瓶插、盆栽和插花艺术在宋代家居生活中的普偏性。
宋代花卉对花鸟画发展的影响
中国花鸟画的中心思想是“托物言志”,在形式上“诗画合一”,描绘“鸟语花香”,表现“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北宋著名画家和艺术理论家郭熙非常注重深入生活,他在《林泉高致》说“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可见参照物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在创作上,宋人既重视深入地观察生活,又不是自然主义地抄袭对象。据记载,崇宁三年画院考试要求“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即要求源于生活又要有所创造,不要拘泥细巧柔媚而失去大的骨力气势,笔墨要概括、简练、还要有韵味,这些要求我们从宋代花鸟画的优秀作品中可以体会到。
赵佶强调画家深入的观察生活,记记载“徽宗建龙德宫成,命待诏图画宫中屏壁,皆极一时之选。上来幸,一无所称,独顾壶中殿前柱廊拱眼斜枝月季花。问画者是谁?实少年新进。上喜赐绯,褒锡甚宠,皆莫测其故。近待尝请与上。上曰:“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又一则记之曰: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结实,喜动天颜。偶孔雀在其下,亟召画院重史令图之,各极其思,华彩灿然。南宋著名的院画家李嵩的《花篮图》(绢本设色 纵19.1厘米,横26.5厘米)此图重设色,描绘盛开在精美的花篮中的鲜花。全图画风工整艳丽,为工笔重彩画中的佳作。精致、典雅的篮里,一朵朵盛放的花朵,鲜丽而缤纷。大红的山茶稳坐居中,艳冠群芳;清雅的绿萼梅、闺秀般的瑞香,斜倚着身子相随于旁;白净的水仙、娇俏的白色丁香则好奇趴伏在篮缘。马远《白蔷薇图》(绢本,设色,纵26.2cm,横25.8cm)画中的白蔷薇花朵硕大,枝叶繁茂,光彩夺目。画家以细笔勾出花形,用白粉晕染花瓣,以深浅汁绿涂染枝叶,笔法严谨,一丝不苟,画风清丽活泼,颇具生气,代表了南宋画院花鸟画的典型风貌。《出水芙蓉图》此图绘出水荷花一朵,淡红色晕染,花下亲以绿叶,叶下荷梗三枝。作者用俯视特法,描绘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质。全图笔法精工,设色艳丽,不见墨笔勾痕,是南宋院体画中的精品。还有宋徽宗的《听琴图》、苏汉城的《化妆图》等等。
北宋建国以后,花卉产业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花卉除了从野外移植还有了专门研究花卉栽培、引种、应用、欣赏及交流加之宋初皇帝多喜爱绘画,扩张“翰林图画院”之规模等使得花鸟画的发展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关键词:民族音乐;美学意义
音乐语言并不是我们一般所听到的语言,它是由声音、表达的情感组成的一种感性语言。中华民族上下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音乐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沉淀而来。人们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赞颂祖国山河的壮观,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春夏秋冬变化的感慨等,从而提高人的自身修养并且陶冶情操。它不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还具有表现中国人传统美德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愿望。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点来看民族音乐语言中蕴含的美学意义。
一、题目美
传统的民族乐器有二胡、琵琶,它们都是民间大多数人都会的音乐器材。白居易诗句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可以看出琵琶早在唐代就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音乐器材之一,生动的描绘了一个弹琵琶的女子害羞的样子、以及缓慢出现的情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方式,音乐不但可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也可以描绘不同的场景,用来呈现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就是音乐的内涵。
中国的文人居士总是言简意赅,一词一字就可以表达出一个境界。音乐的题目更是要求能够用最简单的文字将其内容诠释清楚,民族音乐中的标题就属于简单易懂,直接就阐述了音乐的思想内容。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哀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的每一句都是诗意的画境,全部是由景色构成,每一句都引发人无尽的想象,通过枯、昏、古、西、瘦六个字抒发了作者的无限哀思,用映衬的手法突出了他内心的感受。
二、内容美
民族音乐的乐曲一般都是由作家自己的感情而定的,就像是诗人做的诗一样,每一首乐曲都含有不同的情感,由于创作的人的不同,它们表达的情感就各不相同,有可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或许仕途不顺,或许情感受挫,将自己的感情用旋律来诠释,通过音乐来抒发,这就是诗词中的内容美。
《水调歌头》出自伟大的宋代诗人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曲中不但描绘出对事情的豁达,还有对不如意的乐观,种种情感交织最后诠释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14个字就将自己的现状表达得无比的清晰,从这一句就能想象出作者当时她的生活状态,能够理解她的愁是一种无尽的愁。她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但是表现力丰富,抒发了她的忧郁情怀。《别董大》是出自唐代诗人高适写的一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的景,在荒寒壮阔的环境中诗人送别自己没有找到伯乐的朋友,最后两句是自己朋友的遭遇表示感慨,但是又一扫幽怨,豪气冲天。
中国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往往是声情并茂,婉转含蓄,并且有一定的忧郁气质,把一切的生活情感挥洒得酣畅淋漓。
三、情态美
民族音乐不单单是内容丰富,而且情态也是相当的美,杨万里的《小池》就将动与静完美的结合,蜻蜓立于出淤泥而不染的小荷之上的唯美画卷;《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用两句诗就概扩了西湖周围的风景,雨茫茫,似有似无,非常的美好,再利用西施的美比喻西湖的美,美得天然不雕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故事情节生动,跌宕起伏,渔人不经意的闯入世外桃源,到后来不复得路,用细致的语言讲述了世外桃源内的人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和对世俗的不知,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在思想上为自己建立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环境。
四、思想美
思想美,在中国古代就能够体现出来。儒家思想“仁爱”就表现出中国的民族音乐的思想美,中国的古人就追求宁静而致远,静是中国文人在音乐创作中,追求闲淡、自然的美学意境,在静中体现出平和的心态,深远的追求。《梅花三弄》就能够体现出思想美的境界,主题鲜明,优美的音色,动人的旋律,文字优美,对梅花的品质进行赞美。
总结
在广阔的天之中,一切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音乐是一种最能够传递情感的交流方式,不一定要懂得全部的语言,单是通过音乐的旋律就可以听出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民族性音乐,情感丰富而真实,音乐语言会教会我们如何欣赏世界的美丽。
参考文献:
[1]王鑫. 浅谈民族音乐语言中蕴含的美学意义[J]. 黄河之声,2011.
[2]江伟. 试析音乐语言的语义学意义及美学意义[J]. 大众文艺,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