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确认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一切,就像人生画好的圆。当他把自己定下的基调以完美的手法,画出了圆满的人生,看似实现了理想,却提前把进取的意志瓦解。为理想奋斗,那理想,就是还没有实现的缺憾。我想办一个大企业,那是因为自己还没有这样的企业;我想要一套城区中心地段的房子,那是因为自己所住的地方与心中设想的位置不符;富翁成为众人梦寐以求的理想,那是因为手里的钱不足以令其满足。这些人生的缺憾,给了不服输者激情与斗志,那没有画圆的人生缺口,成为其进取的动力。
我对这位朋友说:你要想人生有意义,你就需要为未来重新规划一个更大的圆,努力去实现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朋友点头,但是随后他却摇了摇头,不想再如此艰辛了,要享受一下人生。
人生的成功,是通过努力不断地实现自己预定的理想,也即补上了规划好的缺口,这样的努力成就了个人的幸福,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想起多年前,我刚从大学毕业,出身于乡村的我一切都只能靠自己,那点微薄的薪水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让我望“房”兴叹,城市那么大,没有我的家,傍晚时分,窗口透出温馨的灯光,那么多灯火里没有一盏是属于我的。那时候,我同女友常常沿着这个城市新建的小区散步,那份对房子的渴求让我们明白人生面临的是巨大的缺口。
与麦考林类似的公司并不在少数,在中国概念股财务造假风波的影响下,高管责任险的重要性再次显现出来。
“在美国,上市公司高管都知道,他们在上市公司担任职务,就是股东把财产交给自己管理,需要自己承担一定的风险,而为了转移风险,许多上市公司会选择购买董事高管责任险。”
谈起中国概念股,九州丰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林军告诉记者,在美国,由于法律诉讼非常普遍,因此,很多上市公司都需要购买董事高管责任险,以防诉讼来临时的赔偿风险。
然而,人保财险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两千多家上市公司,投保董监事及高管责任险的占比不足5%。
高管责任险的尴尬
“其实,在中国,上市公司高管都知道有董事高管责任险,但是购买的人的确不多。”郭林军说。
那是保险公司没有推出这类保险品种吗?
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记者电话调查,除了没有拿到财险执照的保险公司,大多获得牌照的公司都有董事高管责任险。
“针对上市风险的险种,我们公司董监事高管责任险、招股说明书保险都有。”这是人保财险的介绍。
除中资公司外,外资的苏黎世等保险机构也都有董事责任险这一险种。
资料显示,在2002年1月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当中,就曾提出“允许上市公司为董事购买保险,以解除董事的后顾之忧”。随后,国内几大财产保险公司,如平安、美国美亚、中国人保、华泰财产保险公司等相继推出了董事责任保险的险种。
此后,2002年1月24日,万科曾购买了平安保险公司的“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紧随其后,北大高科、中国石化、中国移动、宝钢、康佳、云南铜业、南纸股份、云南白药集团等相继向不同的保险公司购买了董事责任保险。
然而,仿佛只有“三分钟热度”,此后,问津董事高管责任险的上市公司寥寥无几。
“之所以没有购买,我想主要原因还是国内在这方面的诉讼几乎没有,而股民状告上市公司的案例也并不多见,所以这些上市公司高管即使知道董事高管责任险也不购买。”
北京市问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远忠告诉记者,中国《证券法》对于董事的责任标注得非常清楚,然而,出于成本考虑,很多上市公司高管并不想购买董事高管责任险。
高管对股东不负责
当上市公司高管离职成为普遍现象的同时,关于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管的责任问题也便浮出水面。
据《投资者报》记者统计,在密集的中报当中,沪深两市共有300多家上市公司近450位高管离职,职务含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等。
“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上市公司的高管出现了离职潮,但是最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国内大部分董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股东所负的责任。”郭林军告诉记者,也正因如此,国内上市公司高管大多逃避购买高管责任险。
“只有出现了董事和高管由于没有履行自己的信息披露职责,而被股东的案例之后,相信国内高管才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张远忠告诉记者,他们正准备就此问题中国宝安的高管。
从今年1月开始,作为石墨烯概念当中最引人关注的个股,中国宝安的股价曾从13.3元狂飙至最高点25.45元,随后,由于中国宝安一则迟到的公告,让其股价上涨格局终结,并走上下跌之路。
在这则公告中,中国宝安称:“公司在鸡西有个石墨产业园,主要从事石墨深加工,目前没有石墨矿”。这则公告,与四家券商此前《关于中国宝安的研究报告》的结论完全相反。
2010年9月到2011年2月期间,湘财证券、平安证券、国泰君安和信达证券四家券商,先后了关于中国宝安的研究报告,并不约而同地肯定中国宝安拥有丰富的石墨矿资源。
“我们随后询问了券商分析师,他们表示,这个消息是中国宝安的相关高管透露给他们的。”张远忠告诉记者,公司向券商分析师透露消息在先,公告在后,中国宝安相关高管违反了信息披露规定,属于违法行为。
防范高管离职风险
高管离职,上市公司将何去何从?
7月22日,宝胜股份公告称,6位高管均因“退休及当地政府另有任用”辞职,次日,股价下跌4.87%。
显然,上市公司高管离职,会对上市公司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如果企业高管自己都对公司没有信心而选择离职,那么股东怎么会对其有信心呢?”某纳斯达克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告诉记者。
他还介绍说,如果企业没有董监事责任险的保护,上市公司则将面临比较大的风险。这是因为,如果某些董监事、独立董事及高管人员由于在职期间侵犯上市公司权益或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而遭受索赔,而该高管又处于离职状态或与企业终止了聘用合同时,企业在法律诉讼中可能处于不利的境地,因此更加需要一个保险以化解该种法律与财务风险,董监事责任险在很大程度上就扮演了这一角色。
川端康成继承并发展了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吸取了欧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将生与死,爱与美以及独特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深现,其中悲美尤为显著。《雪国》中的虚无思想深深地渗透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是“东方式”的虚无,体现出永远有一种悲伤,孤独的氛围笼罩在四周。悲伤,沉重的旋律构成了美丽而动人的乐章。通过讲述纨绔子弟岛村、乡村艺妓驹子以及叶子和行男四人之间微妙关系,川端康成在其笔下展现出了且悲且美的文学世界。
“没有独特的文章和文体,就成不了优秀的作家。作家都有个性,其个性便在文章和文体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人与生俱来的对悲苦的深切感知使得人类对悲观虚无有着不可名状的独特感知,且这种感知是因人而异的,而川端康成秉着空灵的姿态对待世界万物,早期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将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镜中花”。写出女性形象的悲和美。川端康成的小说侧重写女性的阴柔之美,《伊豆的舞女》着重凸显懵懂的少年对清纯爱情的向往,《雪国》刻画了少男少女不可抑制的并侧面烘托出以对纯真女性的向往。川端作品中的主角女性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在他笔下主要女性的形象几乎都是美的,但是叶子的命运和结局几乎都是悲的。
又悲又美。她的死透露着一种美。莹白的雪地、璀璨的星汉、耀眼的火光,这一切所构成的画面可以说是优美的,而叶子——岛村精神上的恋人就在这样的场景中悄然而去。叶子的生命如空中飘荡的一串串哀伤的音符,零零散散的,还未来得及组成一首优美的乐曲,就已经匆匆飘散。
在《雪国》结尾处写道:“她(叶子)在空中是平躺着的,岛村顿时怔住了,但猝然之间,并没有感到危险和恐怖。简直像非现实世界里的幻影。僵直的身体从空中落下来,显得很柔软,但那姿势,像木偶一样没有挣扎,没有生命,无拘无束的,似乎超乎生死之外。”这是川端康成生死无常、人生无常的虚无思想的充分体现。只有敢于肯定死才能拥有生,才能在生的时候不为死的影子所困扰,才会在死的时候不会因贪生而怯步。川端康成借助岛村这个人物形象表达自己对生死和人生的虚无的看法。
川端康成还力图还原客观外物以本来面目,是“禅”这一行为的物感式的外物造化。作为主体的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已使精神领域日渐狭窄。禅在每一个人的人性中,但为俗真所蔽,必须去掉粉饰,回归到具有质感的自然喻性空间。只有在清冷寂静、简古淡朴的禅境中,才能达到境与神会的禅悟思考方式,在静思中作出对禅的本体的冥想神往,一步步去冰释隐于雪境深层的虚无的质感。
借虚无,借客观物化表现不可分的悲“美”。正是雪国中的意象是唯美的,像那飞舞的蝴蝶,洁白无瑕的雪,都表现出一种流动着的空灵。而这种唯美意象又是与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岛村在列车上初见叶子时的情景:“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这种唯美的雪夜之景仿佛是叶子纯美人性的代言人,在岛村的眼中,叶子近乎超凡脱俗,在这种唯美的意境中,自己好似身处虚幻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川端康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渴望。
日本的评论家岛崎秀树说过:“川端康成对军国主义是消极抵抗,《雪国》便是例子。”川端康成的一切作为都是因为源于日本文化的主体--物哀文学观念。在《雪国》中,物哀的观念深深融入了作品之中:其中驹子虽身处不幸,却不曾放弃过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她对岛村的爱是真切的,虽然深知与岛村之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却依旧渴望被爱,并爱得卑微,希望能得到坦诚相待,却苦于始终得不到心上人的理解和回应。
总的来说,从悲美角度窥探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会发现他的悲剧意识与时代特色紧密相关,他更多的是继承了日本民族物哀的美学传统,这种物哀精神贯穿于他整个创作生涯,《雪国》所开创的悲与美相结合的文学特色继承了日本传统精神的精华,汇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学之美。
川端康成继承并发展了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吸取了欧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将生与死,爱与美以及独特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深现,其中悲美尤为显著。《雪国》中的虚无思想深深地渗透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是“东方式”的虚无,体现出永远有一种悲伤,孤独的氛围笼罩在四周。悲伤,沉重的旋律构成了美丽而动人的乐章。通过讲述纨绔子弟岛村、乡村艺妓驹子以及叶子和行男四人之间微妙关系,川端康成在其笔下展现出了且悲且美的文学世界。
“没有独特的文章和文体,就成不了优秀的作家。作家都有个性,其个性便在文章和文体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人与生俱来的对悲苦的深切感知使得人类对悲观虚无有着不可名状的独特感知,且这种感知是因人而异的,而川端康成秉着空灵的姿态对待世界万物,早期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将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镜中花”。写出女性形象的悲和美。川端康成的小说侧重写女性的阴柔之美,《伊豆的舞女》着重凸显懵懂的少年对清纯爱情的向往,《雪国》刻画了少男少女不可抑制的并侧面烘托出以对纯真女性的向往。川端作品中的主角女性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在他笔下主要女性的形象几乎都是美的,但是叶子的命运和结局几乎都是悲的。
又悲又美。她的死透露着一种美。莹白的雪地、璀璨的星汉、耀眼的火光,这一切所构成的画面可以说是优美的,而叶子——岛村精神上的恋人就在这样的场景中悄然而去。叶子的生命如空中飘荡的一串串哀伤的音符,零零散散的,还未来得及组成一首优美的乐曲,就已经匆匆飘散。
在《雪国》结尾处写道:“她(叶子)在空中是平躺着的,岛村顿时怔住了,但猝然之间,并没有感到危险和恐怖。简直像非现实世界里的幻影。僵直的身体从空中落下来,显得很柔软,但那姿势,像木偶一样没有挣扎,没有生命,无拘无束的,似乎超乎生死之外。”这是川端康成生死无常、人生无常的虚无思想的充分体现。只有敢于肯定死才能拥有生,才能在生的时候不为死的影子所困扰,才会在死的时候不会因贪生而怯步。川端康成借助岛村这个人物形象表达自己对生死和人生的虚无的看法。
川端康成还力图还原客观外物以本来面目,是“禅”这一行为的物感式的外物造化。作为主体的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已使精神领域日渐狭窄。禅在每一个人的人性中,但为俗真所蔽,必须去掉粉饰,回归到具有质感的自然喻性空间。只有在清冷寂静、简古淡朴的禅境中,才能达到境与神会的禅悟思考方式,在静思中作出对禅的本体的冥想神往,一步步去冰释隐于雪境深层的虚无的质感。
借虚无,借客观物化表现不可分的悲“美”。正是雪国中的意象是唯美的,像那飞舞的蝴蝶,洁白无瑕的雪,都表现出一种流动着的空灵。而这种唯美意象又是与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岛村在列车上初见叶子时的情景:“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这种唯美的雪夜之景仿佛是叶子纯美人性的代言人,在岛村的眼中,叶子近乎超凡脱俗,在这种唯美的意境中,自己好似身处虚幻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川端康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渴望。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acknowledging the world and changing the world, progressively completing of humanism is superstructure, it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developing of production capability.Untive culture does not exist,therefore in every stage of humanity’s development,there are the same core meanings,humanism is able to mainly summarize the core meanings,although every culture community realizes humanism in different ways,it forms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e acknowledging.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humanism is the meaning of acknowledging the world.
关键词:人文精神 科学内涵 文化认知
Ketwords:humanism scientific meaning culture acknowledging
作者简介:王四正(1980-),男,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及校党委宣传部工作。
当今的世界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浪潮不仅影响着整个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而且还以一种更为全面,更为细致、微观的方式影响着各个文化共同体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这左右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如何正确理解与把握人文精神是在用文化认知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本质诉求。
一、人文精神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人文精神起源于何时
“存在决定意识”,这是的基本原理之一。所以,有人类文明的地方,总会有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原本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起源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和思想态度。其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关心人的生活,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
希腊古典时代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年代大体相当。在中国,孔子首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主张“有教无类”,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只要交“束”,即学费,就可以进入孔门学习。在希腊,普罗泰格拉是第一位教师。他在雅典创办传授“智慧之课”的学校,凡是愿意来学习的人,只要缴纳一定学费,就可以入学听课。普罗泰格拉与孔子的办学思想和具体做法及其相似。
(二)人文精神的演变过程
大约两千五百年前,普罗泰格拉喊出了一句影响西方至今的口号──“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解释说:一阵风吹来,对于感觉冷的人是冷的,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这个哲学命题的意思是:个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在西方,普罗泰格拉是率先把人放在万物中心位置的思想家。这一光辉思想增强了人对自身力量的信心,冲击了万物皆由神决定的传统迷信思想。但是,它不讲感觉来源于客观事物,否认感觉的客观标准,凭每个人的感觉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这是十足的主观唯心的感觉主义真理观。这种感觉主义真理观,在中国战国时期也有。《庄子・内篇・齐物论》上说:“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如果依据个人的成见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那么谁没有这个标准呢?又何必一定要懂得事物发展变化之理的智者才有呢?愚昧的人同样有!”庄周的论述与普罗泰格拉的名言,精神相通,别无二致。
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尼采说:“现代人迷失了方向。”这句话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进入20世纪,西方人突然感受到这个语言分量的沉重。生活在高度文明社会的西方人越来越担心,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扼杀人性,就像电影《摩登时代》所揭示的那样,把人变成机械,带入冷漠、陌生、无情的世界;另一方面破坏家园,致使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物种灭绝,人类生存的空间日益萎缩。而现代人面临的危机,正是人们长期信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口号的消极后果。其实质是西方理性文明发展到顶峰后的跌落,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家园的坍塌。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转向
既然人类迷失了方向,就不得不停下来反思。在西方反思潮流中,从汤因比到安乐哲都不约而同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寄予厚望。
英国的汤因比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说:“根据我的预测,到整个人类形成单一社会的时候,世界就能实现统一。在已经进入原子时代的今天,这种统一恐怕不能通过军事征服――曾经用来统一地球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方法――来实现了。我所预想的这种和平统一,将是以特定的地理,文化基轴为中心形成的结晶。我预感到这个基轴不在美国、欧洲或者苏联,而是在东亚。
数千年来,中国人在政治文化方面,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更加一贯地团结了数亿人民。他们显示了这种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技术,取得了在这方面鲜为稀有的成功经验,这种经验正是当今世界所绝对需要的。因此,中国人如同东亚各民族携起手来,就将在这种不可缺少而又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现存的各民族中,最具备这种条件的有着二千余年历史,形成独特思想方法的中华民族。
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怎样正确理解人文精神
(一)古代中西人文精神比较
1.人文精神起源比较
古希腊人文主义之父是荷马。西方文明史是从《荷马史诗》开始的。《荷马史诗》反映的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希腊社会的状况。荷马创作史诗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用腓尼基人的字母,创造出自己的文字。
中国文明史的开篇是大禹治水。它反映的是公元前21世纪中国社会的状况。大禹治水的史实,记录在西周青铜器遂公的长篇铭文中。大禹治水,拯救生灵,划定九州,为政以德。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2.人文精神起点比较
人道主义与神道主义理应是对立的。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者,除普罗泰格拉以外,都信神敬神。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是希腊古典时期享有盛名的人文主义三贤,但是他们信神敬神。不仅他们,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彼多拉克、但丁、瓦拉、薄伽丘、米兰多拉、达・芬奇,这些人文主义名家都不是无神论者。我们往往赞扬他们以恢复人的尊严、讴歌人的理想、崇尚人的自然美为己任,却忽视了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人们常说,文艺复兴是一场发现人,追求人性解放的运动,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文学艺术名作大多是表现宗教题材的。敬神鬼,是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追求是一个主题。
在古代希腊,人文主义者敬神鬼,乍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但细分析,这并不矛盾。因为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就产生于对神的信仰与虔诚,没有对神的信仰与虔诚,教化就失去了依据和标准。正是因为希腊文化的前提是神话和宗教,这就从起点上限制了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在古代中国,儒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把人看得重于神鬼,把俗事看得重于神事,把现实世界看得重于虚拟天国。《论语・先进》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上讲:“子不语,魔、力、乱。”实际上孔子不信神。战国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荀况继承发扬了孔子不信神的优良传统。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受宗教神学限制不大,因此,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精神比希腊古典时期的人文精神起点高。
3.“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比较
古代希腊的人文精神是不惠及奴隶和妇女的。因为在古希腊公民眼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不把奴隶当成人。至于妇女是不享受公民权利的。中国商周时期,贵族也不把奴隶当人。奴隶悲惨的命运是为贵族陪葬当“人殉”。到春秋时期,用奴隶陪葬之风渐弱,出现陪葬用俑的现象。俑,就是用木质或陶制的人。孔子不仅反对以奴隶作“人殉”,而且反对用俑陪葬。《礼记・檀弓》记载:“孔子谓为俑者不仁。”《孟子・梁惠王》记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二)中国人对的人文精神理解
《周易 贲卦》中指出:“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隐喻“精神文明”;《老子》(第四十五章)说:“以身对身,以家观家,以邦养邦,以天下观天下”,隐喻“人自己认识自己”。现代人对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季羡林认为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季中有两点:一是爱国主义,二是有骨气。
(三)西方对人文精神的看法
人文主义是在批判基督教信仰过程中形成的,其肯定的是现实人生的意义,弘扬健康人性,反对神性对人性的压抑,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态度.
三、构建文化认识论过程中需把握人文精神的本质
(一)人文精神是对文化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总结和升华,为文化创新提供了认识基础
人文精神就是在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文化历史及其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进行考察和分析,总结其经验,评估其价值,把握其趋势,从而达到认知上的清醒和自觉。纵观古今中外文化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一切优秀文化都是通过在继承中发展、在积累中创新而实现的,离开创新就谈不上发展,缺乏创新就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
(二)人文精神是对文化品质的不懈追求的结果,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实践途径
人文精神,就是在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文化生产的价值观念,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比较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从而实现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以及内容、形式和手段上的创新,这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人文精神对文化图强的指导作用,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宽广视野
人文精神,就是在文化建设上树立世界眼光,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融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需要从国际的广度和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和谋划,这是对文化创新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文化认识论是对认识进行文化学反思的科学,它从文化学的特定视角研究认识问题,把人的认识当作文化现象来研究。所以人文精神不会是绝对的,它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各种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它应该是有继承性的,准确的说,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任何否定这种继承关系的思想就是割裂一种历史联系,用这种思想去指导实践必然会走入形而上学的死胡同。若用以教育或者就去搞一个“人文立校”的实践,也必然是空谈。当然,人文精神也会吸收时代的养料而不断的加以发展,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周星. 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和跨文化对话(一)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道德自我;个人品德;现实的个人;道德需要;交往实践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7-0143-04
自启蒙运动以来,启蒙思想家们面临着寻找精神新支点和建立社会新秩序的任务,这一任务被哈贝马斯称为“现代性的自我确证”。因为,诚如哈贝马斯所言:“现代性即使能够,也不能再从另一时代所提供的模式中借鉴行为的标准,它必须从自己中创造自己的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性时代本质上就是世界被主体化的时代,人们相信,“主体是现代性的能量象征”。主体性原则成为现代性自我确证的原点,也是现代性伦理学论证道德合理性的原点。毋庸讳言,这一道德自我的确证对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前提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个人品德”建设,首次将“个人品德”纳入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并同以往的“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相提并论,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中国学者对现代性道德合理性的思考和筹划。本文籍此从这一概念出发,试探讨其学术内涵及实践意义,以期望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同仁思考。
一、现实的个人:道德自我的本体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