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现象评论

社会现象评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现象评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现象评论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 规划理论 社会公平

1.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与社会改良

19世纪下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已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工业大生产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生活形态等方面的改变多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工业城市的快速崛起,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爆炸式的增涨,城市建设中的种种矛盾例如及其昂贵的地价、恶劣的居住环境、混乱的城市结构、空间上的阶级对立、严重落后的公共卫生设施等,都使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城市患上了的可怕的城市病。

1.1乌托邦与空想社会主义:面对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弊端,很多怀有良知的先驱们开始质疑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并探索着他们理想中的国家与城市形态。今天一般将这些早期伟大思想家们的各种理论与概念,统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来自于英国的人文主义者莫尔的“乌托邦”概念。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城市建设思想来源于他们的社会思想,他们认为必须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在理想的社会制度下,来建设理想的社会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如欧文的“新协和村”就是建立在公有制、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建设规模适度的社区。

1.2社会改良:一些有远见的规划思想家在社会改良思想下希望通过物质空间的改变来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代表人物有霍华德、盖迪斯等。先驱规划思想家们纷纷探索城市建设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以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来重构社会生活。霍华德、格迪斯与芒德福被并称为西方近代三大“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家。他们把社会改良或改革与城市建设联系起来,将以人为本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核心思想,人本主义思想家的思想与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出自人性对大自然的爱”,目标是实现“公平”、“城市协调和均衡增长”。

2.二战后至1980年代:公平问题成为规划中的重点

二战后,新的社会矛盾与公平问题依然存在,在60 年代初期,美国掀起了一系列民主、民权运动,政治多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人们不断要求社会为所有的居民提供均等的社会权利。

二战后,西方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城市更新运动的目的是土地的重新开发,清除城市中心区的贫民窟,同时提供更多的住宅。但在操作过程中,城市更新采取了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改造方式,变成了以造成大量居民动迁为代价来实施由政府主导的大型开发项目。在城市更新运动中,正如当时人们所批评的那样,政府以征用权为基础,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将一部分人的获利建立在另一部分人利益损失的基础之上。

2.1社会公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到1960年代后期,规划领域中的社会平等与社会公正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规划领域重要的社会思想之一。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著作《社会公正与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中指出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问题。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也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规划师开始重视规划的社会经济效益,规划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2公众参与:在当时社会公平问题的影响下,“公众参与”成为城市规划中新的理论思潮。公众参与思想的意义在于公众具有了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决策权利”,公众参与思想一部分是来源于对之前几十年中,由少数规划师和政府主导城市建设的“精英主义”式的规划思想的批判。在60年代以前,规划一直是或是被认为是一种政府行为,判断规划的好坏主要依赖技术手段和经验判断,这样往往忽视了公众的感受。此外,在城市建设中政府容易受到资本的影响,最终导致规划实施中很难考虑到公众利益。在60年代,公众参与作为规划民主思想的体现,开始被广泛民众所接受。

2.3倡导性规划:公众参与思想的代表理论有(P.Davidoff)的“倡导性规划”。 倡导性规划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尝试。1965年提出了“规划中的倡导论与多元主义”思想,他强调社会价值观的自主性,城市规划必须代表并容纳不同的价值观,规划不应以一种价值观来压制其他多种价值观,规划师不是抽象的公众代言人,而是服务于不同的利益群体,成为不同群体的利益代言人。戴维多夫认为所有社会团体都应该受到平等、公正的待遇,弱势团体应该得到规划师的帮助。

3.社会公平视野下的规划理论新思潮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规划理论不断发展演变,主题都围绕着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主要有:联络性规划、新城市主义和公平城市理论。这三种理论都代表着不同的规划实践方向,且包含着对社会公平的不同程度的关注。

3.1联络性规划:秉承倡导性规划的规划交流与公众参与的思想,联络性规划思想于上世纪80年代末产生并于90年代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该理论以规划应代表各方利益的呼声、融合各方利益需求为目标,关注信息交流对于规划决策的影响。在规划师组织上下各界交流讨论过程中,借助公众参与的平台,以帮助社会不同利益团体。这能使社会弱势团体参与到规划制定的过程中,使其需求得以反应并被关注。规划师做为各方价值的平衡者,可以兼顾各方利益,避免因一方利益而损害另一方利益,也是得公共利益具有融合性。

3.2新城市主义:对于空间隔离、两极分化等社会不公现象也有所关注,主要是从从物质空间设计的角度,进行具体的规划指导。新城市主义以“必须将公共领域的重要性置于私人利益之上”视为其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关注低收入阶层生活状况,设计中强调多样性和融合。新城市主义设计师通过建设多元化的物质环境、促进不同阶层的人空间资源共享。

3.3公平城市理论:公平城市理论者认为城市规划是一项政治过程,并与社会有着紧密联系,而城市问题则是社会矛盾的空间体现,城市研究理论必须将城市发展过程与社会结构相联系。公平城市理论者认为权力均衡是资源分配机会均衡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因此,弱势群体的利益呼声受到关注并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权利的平衡与政治力量的扩充。

结语

随着西方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中已十分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公平,并始终跟随社会发展而不断 “民主化”,保障公民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权与决策权,来缓和规划公平方面的矛盾。不断由“自上而下”得规划模式向“自下而上”转变。同时规划还将弱势群体的利益作为关注对象,城市规划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亨利·勒菲弗著,李春译.空间与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社.2008:16-18.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第2篇

学生在课前的充分准备,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单打独斗的境况,在小组内学生们多中思维在碰撞,每个同学都可以积极的参与其中,教师也要有重点的参与,防止讨论话题的偏离和不断的纠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存在谁比谁更聪明,谁比谁更权威,只有各种的思维的不断碰撞。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新的作文审题和立意发生了变化,由浅入深可以对作文的深刻内涵做到领会。例如在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夺的主题上,刚开始学生单是就事论事,从文化和遗产本身来论述,还有的同学从所给的材料中提炼出了功利心、竞争有度、淡泊名利等观点,学生发言很积极。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讲授社会现象类作文的写法,社会现象类作文要突出针对性,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论,如果从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来讲就是喧宾夺主。指导学生多看报纸和杂志时评类的文章,不断的揣摩社会现象类文章的写作手法。

二、多评论的作文

在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可以按照质量和分类,可以把作文装订成册,让这几本作文册在班级里进行漂流式的评论,每个看过文章的学生都是可以在作文后写评语,就如同网络上的跟帖评论一样,学生也可以给自己起一个笔名进行匿名评论。学生的之间的评阅作文有利用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产生很好的伙伴效应,学生在评阅的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和借鉴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评阅作文的时候要注重立意、选材、布局方面的观察。这种作文的评价方式可以极大的引起学生的评阅兴趣,也可以把减轻沉重的批阅负担,也避免了在评语的同质化现象,把作文的评改权真正的还给了学生。这种评阅也是一种学生合作的共同成果,最后教师在学生的评阅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评论,评阅效率大大提高。

三、多小组的点评

学生们的作文经过两周的漂流阅读,进入了下一个点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事先安排好不同类型的点评小组,并选出组长一名。小组类型可以分为选题组、美文组、构思组、语言组等不同评价类型。小组内设记录员一名。各个小组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评议,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可以是优秀的典型作文,也可以是不足的典型作文。然后在最后专门的作文写作课上进行最后总结性的评论。在定向点评环节学生在互助的合作体中学会了思考和表达,学会了优势互补,学会了信息沟通传递,提高了合作的目的。经过这样写作和点评完的作文势必学生下来会仔细的思路其中不足之处,在下一次的写作中会有极大的提高。同时学生的这种互助评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和愉悦感。

四、多形式的传播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学;文化;转型

一、文学环境的异动

文学批评是文学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和具体生活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必然会对文学批评产生重要的影响。文学批评在经历了80年代的洗礼、90年代的淬炼,在进入新世纪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展和变化,在这种发展和变化中让人喜忧参半。文学批评的发展给人们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感觉文坛圈子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对于文学的研究深入却在不断减小。似乎文坛的门槛在不断降低,人们都能够谈论文学,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似乎在不断的萎缩。当下文学的变化与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这就是文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对于文学变化产生的巨大影响。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所对应的就是市场化、大众化和传媒化。这三组内容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三组内容对于文学批评的影响,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化格局,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一)传统文学阵地

文学期刊属于传统文学形式,期刊种类繁多、期刊的档次也各有差别、作者的水平也有所区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也较为繁多,上述内容的存在是构成文坛发展的中坚力量。事实上,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文学期刊作为这一种传统的文学阵地,在过去基本上就等同于整个文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坛的定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仅仅局限于把出版、发行的阵地当作整个文坛来看待,文学出版以前更多的是为书店、邮局等旧有的文学生产流通体系所服务,而当下文学期刊已经不再是文坛的主要构成,而仅仅是文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部分虽然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是文学期刊阵地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却在不断下降,并且有很多的传统期刊文学和传统的批评形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寻求转型,甚至会走向别的圈子。以图书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过去的文学圈是期刊和图书二分天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学市场发生了重大转变,文学渗透的领域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便如此图书出版仍然是文学批评和文化产生的重要方式。就长篇小说来说,在市场经济没有介入之前,长篇小说的盈利主要是被少数的名家所享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一般的作家来说,只要是其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价值,经过适当的包装也能够找到合适的出版社出版发行,然后也能够有所盈利。所以对长篇小说来说,出版的作品数量不多、且只能被少数名家所享有的时代已经过去。市场手段进入文学领域以后,一些本身不具有名气的小说作家在经过适当的包装以后也有可能受到广泛的推崇,甚至能够成为备受畅销的作品。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能够打开图书出版的渠道、降低图书出版的门槛,能够让更多的作家有机会被读者看到。

(二)网络传媒阵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传媒形式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网络传媒已经逐步成长成为文坛整体中不可缺少的新生代力量。当前的文化领域,除了传统的文学形式以来,还派生出来了手机文学、网络文学、博客文学等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并且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喜欢,这也让网络多媒体等新媒体文学逐步成为年轻受众阅读文学的最重要的方式。

二、文学批评的新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文学批评作为文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当前文学批评的发展态势来看,文学批评经历了过去单一格局向一分为三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为主的批评方式,这三类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并且构成了当前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并且以各自的方式支撑着文学批评格局的发展,并且吸引了无数的受众。

(一)传统文学批评

传统文学批评主要是由两类批评家所构成,分别是就职于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和供职于文化部门的文学批评从业人员。文学科研工作者多数都有着较为扎实的文学理论知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功底。这些文学批评者身上具有特色的文学研究特质,不管是就文学批评论题的选取还是论题的阐述上都能够具有扎实稳健的表述,对于当前社会的重大社会现象和政策问题进行阐述是他们的长处。专业的文学批评从业人员者他们大多长期能够跟随文学批评的发展态势和动向,对于文学发展的的动向和新人新作都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并且对于身边的社会现象也比较敏感,常常能够采用及时性解说的方式进行阐述,能够充分展现批评的敏感和灵动。上述两种批评类型能够相互呼应相互影响,并且已经成为构成当下传统文学批评的基本阵营。

(二)媒体批评

媒体批评是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批评形式,它是由网站、电台、记者、编辑构成的各类媒体平台。对于上述媒体也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细分,主要可分为行业类、专业类、党政类、大众类等。从发表形式来看,它包括音频的、视频的、纸质的、网络的等形式。不同类型的媒体在对文化、文学现象进行采访报道后,就会充分展示出其行业所通有、共有的一种价值取向,他们更擅长从热点、焦点出发,将社会事件话题化、事件化、戏剧化、娱乐化。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媒体批评身上总是能够或多或少的发现上述影子,总是能够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媒体是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也是把控信息的重要管道,媒体批评对于社会舆论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也已经成为影响舆论走向的最重要的渠道。发展至今,媒体批评已经成为文学批评中最重要且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批评手段。

(三)网络批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媒作为一种新型的批评形式也已经变的更加的成熟,从事网络批评的主要是在一些文学网站、门户网站上写评论文章的人员,上述人员的身份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其中不乏有一些专业的评论类人员。网络批评与上述两种批评形式相比力量并不那么彰显,这是因为网络批评类的言论虽然较多,但是网络批评类的文章相对较少,并且一些网络批评类的文章也容易被一些网络批评言论和炒作所遮蔽。较其他批评形式来说,网络批评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因此这类评论多数文风犀利,而且具有较强的民间化和草根化倾向。由于网络批评写作的便捷性和互动性,因此网络批评的文章得到了迅猛发展,不管是批评一个人物还是一种社会现象,抑或是一部文学作品,网络批评总是能够充分展现其文风犀利的特点,并且具有较强的个人化色彩,文章的内容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虽然网络批评从形式上来说相对随意,但是从影响力和发展趋势来看,这种新形势的文学评论,也将会在今后的文学批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文学批评的发展和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传统文学评论都是文学活动的基石,都在文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分量,这是因为传统文学评论具有专业性,对于文学评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文学批评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文学批评遇到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文学批评从单一的传统文学批评出发,逐步衍生出了媒体批评、网络批评,这是时生重大转变的结果,也是当下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结果。我们现在所应做的就是要正视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尊重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引导、才能确保文学批评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文学批评一分为三后,其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显然易见的。网络批评和新媒体批评,正在以自己的方式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并且对于传统的文学批评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让文学评论面目变得模糊不堪。传统的文学评论和主流的文学评论正在经历着一场喧闹的争吵,各自的生存和发展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当前的社会背景来看,我们会发现当下文学批评自身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上述问题有的来自于内部,有的来自外部环境,有的发展速度较快,有的则发展相对滞后。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上述问题,才能够改变这一问题。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文学批评倾向性和整体性走向的问题,当前的文学批评中缺少比较有理性和洞察力的批评。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体现在批评者不愿意花费较大的心思去进行观察和思考,因此文学批评的现状越来越复杂、作品也越来越良莠不齐。同时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评论有时需要从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乃至信息学的方向出发,而这些素质显然不是一般的文学批评家所具备的,这是造成当前文学评论中出现评论缺席和评论失语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体现在评论家更多的是选择说好话,而不是选择说真话实话。造成现象的出现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评论家越来越不具备勇气,不能直面社会问题、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观点。批评家的思想气质和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是造成批评风格不突出和艺术个性缺失的重要原因。社会环境复杂,文坛怪象频出,这正是需要文学批评出现的时代,但是从文学批评的真实实践来看,文学批评显然具有较大的滞后性,并且文学批评的声音也非常的微弱。文学批评显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创作、作家、或具体的作品的赏析,还应该针对社会化问题进行评论。在对文化市场仍然采用行政化管制的过程中,好的文学批评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批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

(二)完善文学批评的对策

对于文学批评来说,除了需要公众的理解,还应该得到多方面的扶持。既需要不断壮大文学评论者的队伍,还应该注重评论者评论精神的培养,同时还应该尽快结束当前文学评论圈散兵游勇的状态,建立一个能够进行彼此交流的机制,建立相关的机制或组织,充分发挥集体或组织的价值,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文学评论的价值。对于文学评论阵地来说,还需要一定的传播工具、需要得到一定的条件的支持。当下文学评论类文章主要是评论者在一些专业性的报纸上进行评论,其受众相对较小、社会影响力相对有限。在一些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大的媒体上基本上没有文学评论的立足之地。即便是一些发表在大报纸、期刊上的评论类的文章也大多数经过了媒体的删减和加工,这样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并不能够起到较大的影响力。对于文学批评来说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确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但是文学评论应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中学会自立自强,并且需要坦诚的面对现实状况。针对庸俗化的文化市场环境,评论家应该增强其社会责任性和使命感,承担起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良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文学批评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能够让评论者产生仗义执言、激浊扬清的社会效果。对于文学评论者来说,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知识储备。针对社会问题的评论,已经不单单是文学领域的评论,其可能涉及诸多例如经济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评论者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才能够更敏锐的发现社会问题,才能够准确的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文学评论者应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发现社会问题,力求准确发现病灶,力求能够准确的表达,对于该提倡的应该大力提倡,对于能理解的也应该尽力理解,对于该批评的也应该大胆的发表意见,只有善于、敢于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才能够切实改善当前文学批评的环境。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视 新闻评论 古典笔法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千古名著《史记》当中,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开创了史书文后评论的传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也有类似的史评体系。与司马迁相距1700多年后的清朝,蒲松龄在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这部与史书体裁完全不同的叙事文体中,以“异史氏曰”这一称谓再一次运用和发展了“太史公曰”这种评论方式。

这些“某某曰”的古典笔法,大多以事实为依托,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对史实进行点评,虽然这些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新闻评论,但是在当今的新闻评论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看到类似的笔法的运用。而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电视新闻评论。

电视虽然是近现代的产物,但是,作为声像结合的复合型大众传媒,电视却是相较于报纸、广播而言,对于古典笔法传承最好的媒介。这是由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传播方式决定的。电视评论主要以叙事为依托,综合运用画面、音响、屏幕文字、解说等多种传播手段,对现实进行评说。它不要求受众要具备报刊读者那样的文字阅读能力,其声画兼备、视听结合的特点也使得其感染力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只满足人们听觉的广播。

本文以《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为例,具体分析“太史公曰”、“臣光曰”、“异史氏曰”的古典笔法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运用。

一、古典笔法的当代运用

1、“太史公曰”与“异史氏曰”

《史记》中出现的136次“太史公曰”,都是司马迁个人对悠远历史的深情咏叹。①他在每篇《本纪》、《世家》、《列传》的末尾,写上一段“太史公曰”,对文中记述的人物做了简要的评议。与司马迁一样,蒲松龄对正文之余的“异史氏曰”同样倍加重视,用“卷末缀小文”的方式“自觉地把他对人物的分析评论与形象自身的塑造区分开来”。②

“太史公曰”与“异史氏曰”,二者都附于文末,是对前文内容所发表的作者第三方的个人观点,这种评论模式类似于当今的编者按语,尤其是编后语。我国大多数电视新闻类节目,诸如《焦点访谈》等,都采用了这种做法。首先通过摆事实的方式,告知受众何事,在满足受众对基本信息欲知渴望的同时,在节目的末尾,由主持人概述式的点评,满足受众较高层面的获知欲。

以2012年3月21日《焦点访谈》播出的“黑色煤炭 绿色创新”为例,本期节目讲述的是冀中能源集团改革创新,将煤矿变成了旅游景点,改变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煤矿总是和黑、脏、乱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在结尾部分,主持人敬一丹围绕这个内容,作出了类似于“太史公曰”的点评:

采前要青山绿水,采后要绿水青山。用最少的生态代价获得最多的资源,用最小的治理成本再造矿区的生态环境,以这种绿色开采为代表的创新文化,让冀中能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而这种发展思路的转变,不仅带来了一家企业的成功,还给所有矿业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样本,更为传统产业转变方式可持续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

这种技法基本上每期《焦点访谈》节目内容播出之后,都会看到。这种点评有的是针对节目内容就事论事的有感而发,也有的是针对节目内容,由此及彼的进行深发,由一个典型辐射到具有普遍性的事件。这与“太史公曰”的古典笔法一致。其适用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首先,可以是配合节目内容需要,对前文所传递的事实信息,予以针砭或者弘扬,起到明辨是非、扶正祛邪的作用。其次,也可以对尚未造成影响、尚未产生后果的不良社会现象、潜在问题,或是尚未引起注意、尚未形成风气的新事物或新鲜做法,配合事实进行提醒、建议,以唤起全社会的关注。第三,电视台、编辑部对于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或是对某一观点、群体进行必要的声援、支持,通过媒体的力量,来维系社会各方面的平衡。第四,对于报道的中心思想、节目的宗旨,可以通过“太史公曰”的形式加以突出和强化,以引起受众的重视,并且还可以运用这种形式,将报道的思想从事实的高度上升到理论、思想的高度,帮助受众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新闻、认识事物。

2、“臣光曰”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采用“臣光曰”的形式,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表了不少自己的评价。据统计,《资治通鉴》全书共有史论218篇,其中引录前人所论99篇,司马光以“臣光曰”的形式所作自论119篇。③

2012年3月17日,《新闻调查》对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做了一个题为“苦涩熊胆”的报道。节目中,就多次运用到了“臣光曰”这种古典笔法。

节目导视部分:

解说:这是已经流传了两千年的珍稀动物药材。

专家:熊胆是一个名药

归真堂创始人: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有毒

解说:这是一项号称无痛的引流新技术

专家:咬它的铁笼,可以把它的牙齿咬断。

归真堂总经理:它没有任何的反应,凭我们的感觉,它应该是无痛的。

这种“臣光曰”的古典笔法不仅体现在节目的开头,也体现在节目过程中。为了帮助受众理解什么是亚洲黑熊,插入了解说:“因为胸前有一道金色的月牙纹,又被称为月熊,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为了解释归真堂所谓的“无痛引流”,又进行解说:“无管引流手术,就是在熊的胆囊上切下一片做成小管子,然后牵拉并缝合到腹壁上,由此形成引流的瘘口。”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第5篇

——《长江商报》评论员 廖保平

当一个社会只欣赏胜利者,而不懂得理解那些在奋斗路上的人,则难免出现一大批失落和悲观的人,这些人在迷失中,也许就会选择吹牛,与其说为了欺骗他人,不如说是为了迷幻自己。

——新疆石河子市一平心理咨询工作室咨询师 严一平

吹牛固然是不对的,这是人格的缺陷。但,高尚的人格从不是先天的产物,而是环境熏陶的结果。我们反感吹牛,可不少人又情不自禁、迫不得已地吹牛。当尊严低至尘埃、自信跌落谷底,或许,也只有吹牛才能向自己、向这个世界表明自己的存在。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师 何逊

为了获得某种自信,乃至为了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获得某种认可,“吹牛”就成了一些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武器”。有观点认为“爱吹牛根本上还是因为社会不公”,对此,我不敢认同,如果凡事都和“社会不公”发生联系,那么“社会不公”就成了一个“筐”,所有不好的社会现象都可以装到这个筐里来。吹不吹牛,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个体的选择。

——燕赵都市报评论员 陈方

我觉得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需要通过吹牛来显示自己的,吹牛的人都不是真正的牛人。所以别人在我面前说谁谁又赚了大钱、谁谁找的老公很好等等的时候,我一般无动于衷。不管别人如何,自己能做的就是好好奋斗,保持一颗平常心。

——淘宝网店店主 周南南

官员吹牛令人深恶痛绝,他们用谎言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却不管民众是否因此而遭殃。要避免官员吹牛,就必须祛除吹牛获益的现象,根本改变自上而下的“数字出官”式政绩评价考核选拔体制,代之以更符合民主法治原则的“民意出官”、“选票出官”。

——长沙市三真医院医生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