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爸爸的鼾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题记
不止一次地听妈妈说,爸爸的鼾声很有韵味。爸爸的鼾声不只是一味的“呼噜”,还有此起彼伏的变化的悠扬之美,仿佛乐器奏出的曲目似的。我撇撇嘴,哼,爱屋及乌罢了,完全是一己之见!这声音再美,能美过那交响乐吗?
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真正地去“聆听”了爸爸的鼾声。起初,我躺在床上被老爸的鼾声折磨得难以入眠,真恨不得去掐醒他。可当我去“欣赏”老爸的鼾声时,却发现还真像妈妈说的那么回事。
夜,渐渐深了,一切声音似乎都已不再存在。这时,只听见一种“微妙”的声音从老爸的鼻子里发出,慢慢地,声音变得粗犷起来,就像是早上码头边的货轮,“嘟??”地医生,雄浑,而又厚实。过了一会儿,“呼噜、呼噜、呼噜、呼噜……”,变得越来越清晰。霎时间,码头上的那繁忙的景象消失了,随之而来的鼾声如同一列行驶在轨道上的火车,“轰隆??轰隆??”地驶了过来。这声音厚重而苍茫,染人在不知不觉中联想带北大荒的秋天。
又一会儿,声音突然提高了。“呼噜”声一下子变得有了规律。就像一个大型的摇滚乐队,“叮叮咚咚”有节奏地重复着一些拍子。
这会儿,鼾声猛地一提,声音似乎变得凝重了许多。如同“晴天霹雳”,有像盛夏里的一个“闷雷”,令人“心惊肉跳”,使人想到暴风雨即将会来临。渐渐地,声音缓了下来。突然,“呼??”,一阵“狂风”刮了过来,瞬间里,又没了。似乎觉得自己丢失了什么。
鼾声又渐渐平缓了下来,此时就像是一组民族乐器正面对着夕阳在空旷的田野上演奏着人们早已不再陌生的乐曲。慢慢地,慢慢地,声音飘到了草原上。可在草原上,只剩下那短短的余声依然在碧海蓝天中回响……
晚上,打开空调,房间里成了一个“清凉世界”。我温习完功课,铺好被子,心想,这下可以好好地睡一觉,以充沛的精力参加明天的考试了。此时,爸爸卷好了铺盖,正欲走出房门。我好生奇怪,“爸爸,你去哪儿啊?”“爸爸不睡这儿,我晚上打呼噜会影响你睡觉。”噢!我猛地想起,爸爸那呼噜声可用“如雷贯耳”来形容,与他同屋,很难睡好觉。可是,外面就像个“大蒸笼”,原来南北通风,现在南屋一关门,北屋可是一丝风也没有了呀。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慈爱地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对我说:“没关系的。”
熄灯后,我躺在床上,却辗转难眠,一想到父亲所在的“酷热之地”与我身处的“清凉世界”,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我一骨碌爬起来,走出房门,来到北屋。哇!给我的感觉真像从“北极”来到“赤道”。我一眼便看到大汗淋漓、使劲摇着扇子的父亲,我的眼睛湿润了。“咦,××,你怎么不睡,很晚了呀,明天考试,你不能太累。”爸爸说。
“爸爸,我睡不着,想到你这儿的酷热,我心里不安……爸爸,你知道,我的瞌睡虫一来,打雷也吵不醒我,你不要犹豫了,进来睡吧!”
[关键词]概念;本质;内涵;导入;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87-01
数学概念在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学生后续知识的感知与运用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紧扣概念发展的轨迹及教材编者的编创意图,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借助自主探究、思维验证等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精心设计导入,自然揭示概念
自然巧妙的课堂教学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概念的兴趣,让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概念的内涵,避免概念学习过程可能出现的枯燥感。这就要求教师要精确分析概念的难易程度,填补学生现有经验与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科学设置链接教学内容的联系点,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将学习目标转化成W生内在的认知需求。
如教学“我们身体上的‘尺’”时,教师先播放了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段:猫被剪掉了胡须后,在追捕老鼠时不但没有任何收获,还被老鼠耍得晕头转向,学生被逗乐了,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教师借助视频顺势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猫的胡须有什么作用吗?”有的学生说:“可以当尺子用。”教师追问:“对,那么人身上有哪些部位也可以当尺子用呢?”学生兴趣高涨,一边比画,一边说:“一拳、一脚、一步,一臂……”这时,教师导入新课:“原来在我们身上还藏着这么多长短不一的‘尺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尺子’”。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有趣情节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身体上的“尺子”,使教学能更顺利地展开。
二、明确探究方向,主动探究概念
教师应深入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确定研究方向,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排除其他干扰,让学生在理解概念本质的基础上,正确感知、领悟并描述概念内涵。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提问:“梯形的面积可能与梯形的哪些元素相关?我们应如何证明梯形的面积与这些元素相关呢?我们又该如何研究梯形的面积公式呢?”有的学生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转化策略的影响,提出可以尝试将梯形转化为某种已学的图形。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的探究方向,再引导学生思考:“将梯形转化为哪种已学图形进行探究最方便?是‘割’还是‘拼’更快捷?并思考转化前后的两种图形的面积与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原始经验,使其与教学内容形成交互认知,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主动探究,从而真正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
三、巧用教学设备,自主构建概念
真正有效、深入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综合化的多媒体资源、形象直观的模型和实物,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细致观察、深入对比、触摸感知和演示测量等直观性方式,借助真切可感的历程来感受数学学习的愉悦,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结构,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不断形象化和具体化,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由4个小正方体拼成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长方体,学生不难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为4立方厘米;随后,教师又展示了一个大长方体,并通过动画演示大长方体被切割成为多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只需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便可得出大长方体的体积。此时,教师展示长方体饼干盒,问:“如果知道这个饼干盒的长、宽、高,我们应该怎样求出它的体积呢?”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了“长×宽×高”的设想。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10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观察并尝试计算拼出的长方体的体积,完成统计表格,从而验证设想是否正确。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借助教学设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寻找到概念的原型,有效把握了概念的本质与内涵。
关键词:鼠害;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096-02
The Causes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a Plague of Rats in Saihanba
Liu Fengmin
(Beimandian Forest Farm of Forest Farm Machinery Plant of Saihanba,Chengde 068457,China)
Abstract:The forest is indispensable and can not be replaced in the nature.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hanges of fore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occurrence of rodent damage more serious,by eating seedlings or saplings of bark and roots,stems,buds,fruits and seeds of afforestation trees stealing food to survive,affected the growth of trees,seriously making the branches withered to death and resulting in a large area of deforestation,and caused huge losses. Therefore,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rodent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rodent damage,puts forward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A plague of rats;Occurrence reason;Control measures
近啄昀矗随着森林生态环境的变化,诸多环境因素影响,致使鼠类以林木为食,鼠害发生严重,从而影响了林业生产,破坏森林资源。因此,查清鼠害发生的原因及危害规律,对制定鼠害防治措施有着重要。
1 研究区概况
塞罕坝林区海拔高度在300~1 200m,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5′~119°02′,北纬41°35′~42°17′。处于暖温带向寒温带过渡的地带,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5~15℃,极端最高温度和极端最低温度分别为38.9℃(出现在7月份)、-26.3℃,(出现在1月份),无霜期130~160d,年降水量500~700mm,多集中在7―8月份,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土壤类型以棕壤为主。
2 鼠害发生原因分析
一是鼠类个体小,大多在地下生存,食性杂,能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二是人为因素造成鼠害猖獗:(1)人为捕杀鼠类天敌,严重影响食物链平衡[1],鼠群大量繁殖。(2)由于环境限制,树种选择较少,造成林分结构单一,且这些树种大多为鼠类喜食树种,使鼠类繁殖频繁,对幼林地造成迫害。(3)在造林、营林方面还存在经验和技术方面的不足[2]。(4)长期使用一种化学药剂,林木鼠类产生抗药性。
3 鼠害对林木造成的危害
鼠类啃食油松、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的主干树皮,枝干嫩皮,影响树木生长,中度或重度危害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环剥,导致幼树死亡。人工林面积越大,鼠害发生越严重[3],因此加强塞罕坝林区鼠害防治尤为重要。
4 防治措施
以生态防治为主,以物理防治为辅,结合化学药物防治为急救,严格控制林木鼠害的发生和危害。合理安排造林树种搭配,形成混交林、复层林。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严格控制害鼠的发生,使林区成为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
4.1 营林防治措施 在造林阶段实施多种防治措施,对林木鼠害进行预防性治理。在整地阶段要严格进行深翻,彻底清理造林地块的梢头、倒木,改善造林地块卫生条件,破坏鼠群生存场所。在造林设计中考虑营造针阔混交林和乔灌混交林,减少纯林面积,加强鼠类厌食树种栽植,以优化树种结构。移植阶段,对幼苗进行保护,可以应用树木保护剂、防啃剂等,在林木茎部捆扎铁丝网等防护材料,进行预防性处理。在有鼠类活动的地块必须深坑栽植,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加强林地抚育管理,控制采伐和修枝强度,促进早日郁闭成林。造林后要加强管理,定时清除林区内枝杈、倒木,保持好林区内环境卫生,破坏鼠群栖息地,去除鼠群食物资源。
4.2 天敌控制措施 鼠类天敌种类很多,包括猫头鹰、蛇等。可以采取人为创造有利条件保护天敌,如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注意保护野生动物,实施封山育林,严禁捕捉林区鸟类,人工设置鸟巢,在人工林内堆积枝柴和石头等招引鼠类天敌,为有益动物的生存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保护食物链平衡。
4.3 化学药物防治 化学药物防治是一种急救性措施,需谨慎使用,尤其是杀鼠剂。杀鼠剂可分为急性杀鼠剂和慢性杀鼠剂,急性杀鼠剂对人畜有害,破坏生态平衡,要限制在生产防治中使用。在应用化学药剂前,要对鼠害发生的林区进行详细调查,林区周围有牲畜的情况严禁使用。慢性杀鼠剂包括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醚)和第二代新型抗凝血剂(溴敌隆),慢性杀鼠剂中的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醚),需要多次投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在生产防治中不提倡使用,第二代新型抗凝血剂(溴敌隆)对除防治对象外的其他生物安全,无二次中毒现象,不易产生耐药性,在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的情况下,可以大量使用。另外,防治工作结束后,要将区内死鼠焚烧并土埋,剩余药剂应妥善处理。
4.4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一般作为大面积化学防治后的补救措施[4],具有良好的效果。一是使用鼠铗、地箭等物理器械在鼠类活动高峰期进行人工灭鼠;二是采取挖防鼠阻隔沟、诱捕井的方式诱杀鼠类。但由于该防治方法需要人力、物力较多,一般在小面积范围内或特殊环境内使用。
4.5 生物防治
4.5.1 利用植物的趋避作用 据试验研究,在林木间套种一些植物[5],如紫苏、稠李、接骨木等,这些植物能散发出特殊的气味,对鼠害有很强的驱除作用,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鼠害发生。
4.5.2 利用生物毒素灭鼠 运用微生物诱发鼠类感染流行性疾病或抑制其繁殖。一是使用肉毒素,对鼠类专一性强,杀灭效果好;二是抗生育药剂,减少鼠类后代繁殖数量,改变后代生殖能力,并且该药剂对环境无污染,对天敌安全,适用于大面积防治。
5 今后治理中注意的问题
5.1 加强灭鼠组织领导工作,增强鼠害防治的紧迫感 在鼠害防治过程中,严密的组织管理十分重要,各级领导应组织各部门协同行动,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全面掌握鼠种、年龄、数量、繁殖力、鼠害发生时间及危害程度,严格预测预报,以达到良好的灭鼠效果。
5.2 采取科学灭鼠方法,保持生态平衡发展 现阶段,森林鼠害的防治是以化学药剂治理为主,多数林区对预防重视不足。今后治理过程中,不是片面的消灭鼠害的种群数量[6],而是在把鼠害控制在经济阈值的情况下,保持生态的平衡发展。因此,在造林设计时应合理搭配树种,加植鼠类厌食的树种,优化林区结构,合理密植。在造林时要深翻,深坑栽植,从而破坏鼠群栖息环境,多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可用拒避剂、防啃剂等进行预防。造林后应搞好环境卫生,破坏害鼠生存场所和食物资源。再通过农、林、牧各部门联防联治,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鼠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宏利,卜书海,杨学军,等.鼠害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0):168-171.
[2]杨春文.林业鼠害及其防治[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0
[3]刘少英,冉江红,林强,等.四川省人工林害鼠危害原因分析[J].林学科学研究,2002,15(5):614-619.
[4]王文君.鼠害与灭鼠[J].江西饲料,1999(6):27-28.
关键词:林场林业;有害生物;气候;影响因子;测报
引言
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有害生物对林场林业的危害最大,近几年有害生物对我国林场林业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这就提醒我们必须加大对有害生物的研究与分析,从源头预防有害生物对森林的破坏,并将分析和研究所得的数据及时准确的反映给相关部门,以便于相关部门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有害生物加以预防和治理。每种生物的繁衍和生存必须要有事宜的温度和环境,而气候的变化为森林有害生物的繁殖和发育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这就为我们敲响了一个很大的警钟,人类是时候把保护环境放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了。为了促进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的发展,该林区积极研究,在合理的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同时,积极加强科学研究,制定合理的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和治理措施。
1 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气候影响因子分析
对塞罕坝人工林区进行气候分析的塞罕坝人工林区地属于我国的河北省,位置比较靠南,当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位置靠南,大陆性气候中带有一定的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气候较干燥,为有害生物的繁殖和发育提供了较为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同时,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使得气候异常,全球气候变暖,为森林有害生物的繁衍和发育提供了有利的后天条件。同时气候的变化使得有害生物在物竞天择的生存环境中发生变异,变异使得有害生物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这就为林场林区的生存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塞罕坝林区有害生物危害情况和现状塞罕坝林区近年来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很大,近几年中,由于受到气候变异和有害生物的双重影响,林区内树木种类明显减少,并且树木的生长情况已经远远不如以前,不仅生长周期变长而且生长状况不好,枝干矮小,而且枝干硬度变小,可以作为建筑材料的木材的数量已经远远赶不上以前,质量大大下降,不仅仅给林业带来巨大损失而且使得建筑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塞罕坝林区的有害生物主要就是一些以林木为食的寄生害虫。它们长期寄居在树干上,以树叶和树干为食。塞罕坝林区的受灾面积正在逐步扩大,受灾情况也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治和救治。
2 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测报
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水平,加大对林虫病害的研究,利用高新技术来应对森林有害生物的变异。积极地利用高新技术将有害生物扼杀在摇篮中。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的财政投入。为林区的森林有害生物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最新的科技支持和最高的财政投入,积极为塞罕坝林区引入具有高学历的专业高素质人才,为塞罕坝林区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为积极改善全球气候环境做出不懈努力,积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强制力约束人类保护环境,保护全球气候,减缓温室效应,为自然环境促进森林树木的生长而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应该积极迎难而上,从自身找方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大规模森林有害生物。首先林区应当制定合理有效的应急预案,为紧急自然灾害的发生做好必要的准备。学习国外先进的制度和模式,建立和完善本林区的防治森林有害生物的制度以及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只读模式。然后林区要从高新技术入手,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防虫杀虫设备和高效合理的技术,利用国外先进的经验培养林区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采用合理的种植技术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预防有害病虫害的发生,并且采取积极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防治全球气候变暖,从根本上对森林有害生物进行防治。首先,森林的种植应该采用合理密植的方法,并且要发展林区内树种的多样性,不要仅仅只种植单一的木材种类,在扩大树种的同时也要开发并终止地表植物。采用先进科技进行防虫治虫工作,但是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必须利用生物方法进行防虫治虫,可以在有害生物大量繁殖之前进行防治,最好的办法就是合理引进有害生物的天敌,促进生物链的平衡与稳定。对污染企业进行有效的治理。采用先进技术来发展工业,使用无烟煤,治理污水,禁止工业废水乱排乱放,合理治理工业三废,减缓温室效应的发生,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以防治森林有害生物的变异与发展。采用实时监控的方法,对森林有害生物进行有效的监控,积极做出应对措施。
3 结语
气候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经济发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森林有害生物是关系着森林得以存活的致命伤,我们必须对有害生物对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的影响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并且把测得数据和分析结果汇报到相关部门,以便于有关部门及时做出应对措施,促进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华明,韩阳,李硕.影响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气候因子及测报[J].中国森林病虫,2013,0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