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学习

小学生学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学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学习

小学生学习范文第1篇

一、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特点

1.经验是小学生几何学习的起点

小学生的几何学习与成人(或更高年级学生)不同,他们不是以几何的公理体系为起点的,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起点的。小学生在玩各种积木或玩具的过程中,在选择和使用各种生活用具的过程中,在接触到的各种自然现象中,甚至于他们在玩类似“过家家”的游戏中,逐渐感觉到了各种用具在几何方面的特点。

2.操作是小学生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小学生的几何不是论证几何,更多的属于直观几何,而直观几何就是一种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因此,小学生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不断地尝试搭建、选择分类、组合分解等活动来增加自己的体验,积累自己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想象。

二、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基本特征

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价值。

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头脑中的映象,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表象。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小学生空间想像力的发展

所谓的空间想像能力,就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的能力。

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空间图形时基本上是从认识“二维图形”开始的,但小学生积累的却是大量的“三维”的几何经验,他们在对“二维”图形的空间思考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物体,比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学生往往会举到诸如课桌之类的,很难抽象出桌面的形状才是长方形,甚至到了较高年级学习“圆的认识”时,还会受到直观物体“球”的干扰。

2.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心理特点

(1)对直观的依赖较大

“闭合的区域”往往比“开放的区域”更为直观。如对三角形的性质理解可能会比对角的性质认识更容易;对周长的理解可能会比面积更容易。正如我们听到许多教师讲解《面积与面积单位》时,总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手的触摸来体验“面”的大小,并与周长作出对比,逐步获得对“面积”的理解。

(2)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无法运用精确语言来描述“圆”,对“圆上”“圆内”或“圆外”等概念还只能建立在“圆圈上”“圆的里面”和“圆的外面”等上面。

(3)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

学龄前小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但这只是对形状的初步感知,到了低年段,能用“三条边围起来”这样的直观特征来辨识图形。到稍高年段,才开始逐渐获得“三角形”性质方面的认识。

(4)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对“角”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往往会集中在组成角的两条边的长短上,而忽视两条边的“张开”程度,也是因为边的长短的视觉刺激明显要大于两条边的“张开”程度,甚至我前几天在问学生如果拿一个放大镜看角时,角的大小怎样时,学生居然说角会变大。

(5)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

一年级时,学生只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得形状;二、三年级时,学生不仅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还能从这些图形的基本性质上分析,并对圆柱和球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到了四、五年级,能深入地分析图形的性质及关系;而到了六年级,学生则能较好地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可见学生对图形的掌握及空间观念的发展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6)对图形的识别倚赖标准形式

一位老师在上《三角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的概念,她先从一个正放的三角形入手,让学生画高;接着她把这个三角形旋转一下,变成倒放的三角形了,问学生这还是不是三角形的高,学生就觉得它不是高了。可见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还仅仅依赖于标准形式,一旦变成了“变式图形”,学生识别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7)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有的教师在学生初次学习“长方体”时,用三根“拉杆天线”,将它们的三个点按“长”“宽”“高”这三个维度焊接在一起。然后不断地通过拉动天线的三个方向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再造相应的形体大小的形象,以此来发展小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三、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障碍

1.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比如估计出要去的某个地方的大致方位,如平时非常重要的方向感;估计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大致距离等,都涉及到空间识别能力。而这些能力在我们今后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2.视觉知觉障碍

小学生学习范文第2篇

小学的孩子活泼好动,设计者应该设计出符合孩子的认识规律又能很好地学习音乐的课型。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跳起舞”就非常符合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年龄特征,唱游综合课很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孩子们在唱唱玩玩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最终给孩子们的心中留下音乐的美、音乐的流动、音乐的熏陶,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在音乐教学课堂和音乐活动课堂中都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音乐情感的培养都应该建立在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让小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得到音乐的滋养。

三、教学方法设计

小学音乐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音乐教学中,要把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落到实处,通过我们的小学音乐教育让小学生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更喜欢上音乐课。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四、教学过程

1、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活动气氛

(1)观看课件,体验民俗。(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2)动作创编与声音创编同时进行。

(3)为动作找相应的节奏。

(4)出示课件的四幅画面(摔跤、射箭、赛马、挤奶)

2、实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以游戏带动表演。

3、在音乐实践中学唱歌曲,并对学生的表演予以肯定。

五、教学反思

(一)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生,从情感上看,他们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不善于掩饰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从意志上看,他们意志自觉性比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从总体上说,其意识品质还是较薄弱的。因此,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是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

1、教师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能否产生并培养起音乐学习兴趣,往往受音乐教师影响颇深。因此音乐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细致备课,兢兢业业上课之外,还要在一下几个方面细心处理:一是教学仪态稳重、端庄,表情姿态应亲切自然,动作举止要潇洒,给学生以优美高雅感。二是教学语言的职业化,口语发音清浙、标准,语言简洁,语调适中,具有启发性,板书力求端正秀美,范唱优美动听、具有感染力。小学生表现欲强,有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因此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教师要抓住心理活动,巧妙的多去表扬、肯定他们的成绩,这样会更加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

2、要学生感受美,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

听觉美与视觉美,两者和谐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氛围和情境的外部条件。清晰的音质,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诱发美感的产生。视觉环境的整洁温馨,座位安排与乐器的摆设,挂图、歌片以及多媒体录像幻灯等教学设备的运用,诸多物质因素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具有抽象的一面,却也具有深刻、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的另一面。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深化音乐审美的感受效果,加强小学生对歌(乐)曲的理解。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使学生感兴趣,愿意学,乐于参于,敢于张扬个性,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创造。

3、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努力做到:让学生体验美、创造美,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亲自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亲身体验。我常鼓励学生把音乐课上学的歌曲回家表演给家人看,当学生受到家长的称赞时,他们的自豪感、成就感便充盈于心中,相应而来的学生在音乐学习上有了新的渴求,学习兴趣也由此激发出来了。

(二)在音乐活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快乐愉悦的教学氛围看着孩子们听音乐而主动做律动,闻声而起舞的神态,足以证明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1、创编表演,激发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参与学习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表演是教学中备受小学生喜爱的形式之一,它与音乐联系紧密。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因此,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和记忆歌词。音乐活动课堂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所学歌曲进行创编,包括歌词创编、舞蹈创编等,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或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进行表演,还可根据学生的喜好让学生个别表演,尤其在个别表演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或优美的造型所吸引,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抢着上台表演,就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这时,台上的表演者会因此而更加起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激发出来了。

2、恰当评价,激发兴趣

人们都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许,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也会在他人的称赞表扬和认同中获得自信,从而培养继续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师不但要自己率先垂范及时准确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而且要引导、鼓励同学之间也要学会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学生们学会中肯的评价他人,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借鉴其他同学的优点,进一步完善自己,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101-02

一 关心学生,培养兴趣

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那么他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

1.学习上帮助学生

小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 有了对学习的胜任感,就能产生学习兴趣。但是,有些差生很吃力。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差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欠缺。课外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且还注重课内的辅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讲课埋特别注意观察他们:课堂提问时尽量让他们回答能够回答的不足;学生作业时重点辅导他们;差生的作业尽量当堂面批,存在的知识及时补缺。这样持之以恒,差生就会逐步转变。

2.表扬鼓励,树立信心

盼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是每个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差生。差生往往很自卑,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为了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从而激起上进心,努力学习。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先复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在除数是两位数笔算的除法中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现在除数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否也按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来算呢?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产生了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

二 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创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地,提出有关的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深思,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策略毕业论文。“创设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不足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面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愿望。

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中,提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当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后,再问:“能被3整除的数是否有类似的规律呢?”学生可能会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这样吗?请同学们试一试。象13、46、49、56等数都不能被3整除,学生很快就会明白这显然不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就可凭已有知识报出一些3的倍数,然后确定其中一个数,调换各数位上的数字。如165,交换位置就得如下一些数651、615、561、516、156。让学生检验交换后的各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验奇迹般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无关。“那么这里有什么奥秘呢?”不等教师提问,学生便会积极地思考起来。急于想知道答案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最佳。 三 导课新颖,产生兴趣

成功的导课,不仅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例如:教学文字题时,课一开始,教师一言不发,在黑板上板书:“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学生睁大眼睛,感到奇怪。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缩句。这时学生忍不住了问老师:“这节是不是语文课?”老师还是一言不发,等学生缩句后,教师又在这句话的下面写上“45加18的和乘以他们的差,积是多少?”再要求学生缩句,这时,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回答。这样的导课不仅抓住了解答文字题的关键,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习的关键在于对概念的理解,对性质、法则、公式以及定理的应用。数学又在于内部结构的严谨,对概念的精确定义,因而在讲解概念时用读读、议议的方式提出关键性词语,要一字不差地按照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讲,讲性质、法则、公式、定理时,可用发现法、比较法进行多方面联系,纵横扩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习题课或复习课,采用“一题一设”效果甚佳,或者用议论、练习或讨论等方式来提高同学们的兴趣。

通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津津有味,学得积极主动,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来增强和提高同学们的数学能力。

五 保持教学方法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得当,有一定的新颖度,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如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

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提高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事实上,通过动手操作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比眼看耳听要深刻得多。例如我在教学“认识一、两位小数”时,我说出一位小数,让学生通过利用学具自己摆出表示我所说的数的图形,也可以是两人为一组,一人摆图形,一人说出图形所表示的小数。又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出时针、分针,秒针表示某一时刻。通过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老师摆、拼,听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要牢固得多。此外,利用一些直观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都可以保持教学方法的新颖性,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六 练习设计,增添兴趣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所以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 课堂小结,保持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犹存”,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例如我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结课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现在我们看下一练习中动脑筋题,题是这样的:一块蛋糕,爷爷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爸爸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能否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表述,他们谁吃的多,还剩多少?当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就说这些知识等到下节课学习之后就能明白,你们先想想,看看谁聪明。

小学生学习范文第4篇

一、重视上好“第一课”

小学生对英语充满好奇感,觉得英语课比较新颖。为了正确引导小学生的这一良好情绪,第一节课不要用传统的方法教他们,而是通过在游戏、教英文歌、表演等形式进行。如教学生认识简单的礼貌语:Hello,Good morning ,Good bay, Thank you;教唱一首简短好听的英文歌。学生觉得学英语快乐有趣,没有压力。

二、创设语言环境

学语言需要语音环境。课堂上,要尽量用英语上课,尽管学生不能够全部听懂,教师也可利用手势、表情教态语音帮助学生理解。小学生所学的英语一般比较简短、形式单一,在备课时应尽可能地把这些语言材料放入各种能听、能看、能触摸的情景中去,使学生觉得一节英语课上学到的不仅有单词和对话,还有能在许多场合用得上的语言材料。例如学习“Hello”这一问候语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种场景:教师从教室外走入,举手对全班学生说“Hello”,通过这种情景让他们明白这是一句问候语,用在大家见面的时候;接下来再让学生们在同伴之间互相问候,利用这种方法轻松、自然地学会了一句英语。

三、教学活动化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要把英语教学融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使“教学活动化,活动交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学习也会越来越好。比如可通过比赛性游戏,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在课堂游戏中引入竞争机制。又如学习完新单词后,可通过触摸游戏、模仿游戏等形式,巩固对新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也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教学评价合理化

就是要合理恰当地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差。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根本途径。教师要注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适时地给予赞许,这样会极大地激励其自信心和热情。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现一般,但他具有很强的表演欲望,我就特别夸奖了他,全班同学听后马上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从此以后,该学生在课堂上每次回答问题都很活跃,学习英语的兴趣明显提高。

一次成功的体验课大大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让学生内心深处感到“我能行”“我会英语”。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只要学生敢于回答,就应以小五角星或掌声鼓励的方法给予表扬。学生为了得到表扬,纷纷加入活动中。

小学生学习范文第5篇

“温故”的优点分类

学习文化知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要使小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掌握得牢固,理解得好,应用得巧,就必须通过不断温故才能达到目的。这是因为常“温故”有以下优点。

第一,指导小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及时温故,可以很大程度地控制他们遗忘。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一天之内,遗忘的速度是最快的。所以及时温故可巩固小学生记忆。

第二,不断地有新意的温故,能够帮助学生始终处于有趣的记忆学习状态。有新意的温故就是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将它放到新的知识环境中,例如: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第二单元的生字时,还要把在学习一单元时掌握得不好的生字再复习一遍,就可以采用把两个单元的生字放到一起,进行认读比赛,按字的结构找出形近字分组书写,找出读音相同的,找出带有前鼻音和后鼻音的生字,找出生字中的多音字,请学生读一读。找出笔画最多和最少的请学生写一写,看谁写的又快又正确。选出几个常用的字,请学生组词,看谁组的多。甚至可以拓展到请学生试着看字组词,用词练习说话。用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温故学过的生字,可以使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学习,效果一定会很好。这样还可以避免机械性的重复照抄作业造成小学生厌学的情绪发生。这样的温故,能够使小学生不断加深和巩固对学习过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由于不断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温故,可以促使学生不但熟记了知识,而且能应用,并且逐步达到帮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的目的。温故的过程是增强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小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过程。通过查漏补缺,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这样学生对学习也就更加有信心了。

第四,温故可以使小学生逐步的从整体上把知识系统化。例如:语文学习,学生就是通过字、词、句、篇、段等基础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训练,从而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只有在不断地复习语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才能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才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第五,不断温故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要理解、掌握、应用学习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复习时,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触发联想,这样就容易出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身的创作性思维。

“温故”是掌握与应用知识过程

反之,如果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很久才去温故的话,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就会遗忘殆尽,就等于要重新学习。以往每当到期中或期末的复习时,总会听到一些教师埋怨学生“笨死了”,把知识全忘了。其实,就小学生而言,他们把学到的知识遗忘了的责任不在学生,而是在教师。这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始终贯穿指导学生温故的后果。笔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三年级的两组学生背诵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的记忆率为36%,一周后剩下不到10%。乙组按照我的要求及时复习,每天背诵一两遍,一天后的保持记忆率为98%,一周后保持86%。

假如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没听懂或是听得一知半解的时候,如果再没有教师指导复习,再没有家长的进一步帮忙复习巩固,那么学习上的小困难就会成为学生难以攻克的壁垒,这也是造成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学生厌学就会直接导致学习质量低下。所以小学生只有“学而时习之”才能够“不亦说乎”!

为此,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温故学过的知识,就每个知识点(面)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不同,因而教师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形式就应该有所不同,要不断地变化方法,提高难度,将学过的知识给以新的应用环境,这样就使得小学生处于常学常新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养成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不断提高小学生学习质量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