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心理

中学生心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心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心理

中学生心理范文第1篇

阅读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而能力的养成往往与心理状况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学生的阅读心理进行探究分析。

一、中学生阅读的良好心理

中学生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期,记忆力强、反应灵敏、思维活跃,形象思维能力依然保持着和小学阶段差不多程度的好,更高一层的抽象思维能力则处在不断上升、发展的提高阶段,青春期的他们对世界、对未知领域、对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的新旧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想象力丰富、情感敏锐、思想叛逆、厌恶束缚、追求自由,反对一成不变、泥古不化,主张灵活变通、顺应风云。由于具有种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中学生在进行各种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向,他们在阅读中表现出的良好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渴望获取知识。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他们渴望对世界、对生活有更多的了解,所以他们会迫不及待地进入书本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世界里去寻找自己迫切想要了解的知识,他们在书海里徜徉,无比畅快。课本、课外书、报纸、杂志等都是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们如饥似渴、争相一睹为快的阅读对象。

2.主动。因为急切获取新知识,所以中学生们会主动去进行各种阅读活动,主动探究教材,主动寻找课外书,主动接触报刊,主动走进图书馆,主动点击鼠标,主动上网下载电子书,主动向师长请教,主动与朋友交流,等等。他们自发地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词句、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平日里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类演讲比赛、辩论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也都很受他们欢迎。

3.追求更深理解。相对于年龄更小的小学生而言,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中学生无论在身体方面还是心理方面的成长都是大飞跃,他们的身体越来越强壮,心理越来越成熟,独立思考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以前强很多,他们读书不再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是开始学会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往下读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他们追求的已经不是对读物的浅层的字面理解,而是要获得文字底下所蕴藏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4.广泛涉猎。十几岁的中学生,处于好奇心理发展的高峰时期,他们对让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的大千世界、对存在的或不能确定存不存在的万事万物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各类读物、各门学科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所以他们阅读种类繁多,知识面也很广,书本、报纸、杂志、电子书、网络文学等都有所涉猎,只要是能拿到手的就绝不错过,文学、自然、社会、人文、政治、历史、军事、时事、艺术、医学等等,他们都兴致勃勃地进门瞧瞧,有时连街上的小广告也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什么都可能成为他们阅读涉及的范围。

5.愉快。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体验着发现的乐趣,不断吸取新知识,不断地进行思考,提出假设,鉴定或假设,得出结论,再进入更深一层次的假设等,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感知、分析能力渐渐增强,鉴赏水平也慢慢提高,能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之妙、构建故事之奇、思想情操之高,品尝着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愉悦。

6.寻求认可和赞许。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高涨的时期,中学生特别希望得到同辈的认可和长辈的赞许。阅读可以丰富知识储备、涵养情操修养,可以成为个人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于是他们努力读书,往广的方面读百科全书,往深的方面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受大家关注的问题,如此一来,在与同学、朋友交流中,侃侃而谈,受到承认和敬佩;在与长辈对话时,头头是道、娓娓而谈,得到表扬、赞许和鼓励,可以说阅读满足了中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交往满足感。

二、中学生阅读的不良心理

十几岁的中学生还未完全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坚定的立场,对人对事看法常左右摇摆、飘忽不定,时而宽容,时而尖刻,所以会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不良倾向,如厌学,认为读书无用,偏激地看待问题,敌视老师、家长,对同学、朋友冷漠,懒洋洋地自以为以不变应万变或自暴自弃,等等。他们在阅读活动中表现出的不良心理主要有:

1.盲目追随潮流。由于中学生年纪较小,思想较单纯,他们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阅读需要,在挑选读物方面选择能力不是很强,多受社会趋向、传媒导向的影响,社会上吹捧哪个作家,他们就专注哪个作家的作品,传媒、商家炒作哪本书,他们就着迷于哪本书。然而读了不一定有所得,这样盲目读书无异于走马观花。

2.焦虑浮躁。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文化方面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各类出版物的飞速激增,图文类、纯文字类、音像类、电子书等数不胜数。面对日新月异、更迭不止的读物,中学生个个恨不得一口气吞下去,却又苦于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因此反映到具体的阅读中,就不免表现出焦虑与浮躁。焦虑的是自己如何能提高阅读速度,快速吸收知识;浮躁的是知识的更新换代太快,你还未掌握已有的知识,新的知识又出现了。

3.逃避现实,排遣孤独。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情感细腻敏锐,不太能抵抗挫折和困难,有时遇到一点小问题,就觉得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自己是不能被别人理解的,所以他们会蜷缩在书本的世界里,逃避现实世界,通过阅读沉浸在文字描绘出的虚幻世界里,以此慰藉自己的孤独寂寞。

4.为考试服务,急功近利。中学生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高考,那是一场千军万马杀过独木桥的、残酷而惨烈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注定了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由此导致中学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题海大战中,他们潜心研究各类教学辅导书,挖空心思琢磨出题老师的思路,这种一心为考试服务的阅读,其效果可想而知。

5.攀比。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自尊心特别强、好胜,期盼自己比别人更厉害、更棒,这成为他们阅读的动力之一。因为是别人读过的书,所以我要去读;因为是别人懂得的知识,所以我要去学;而别人没读过的书,我更要去读,这样能领先别人一步;别人不懂得的知识,我抓紧学习,这样我就可以骄傲地展示自己的聪明好学。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中学生的阅读出现了偏差,阅读不是为了学习、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炫耀、为了显示自己的才智,如此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6.腻烦厌倦。有些中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一说要读书他们就叫苦,一看到书本他们就觉得头痛,他们不会主动进行阅读,更不会自觉阅读,原因大多是因为这部分学生的基础不是太好,他们读了书是懵懵懂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产生腻烦厌倦的心理。

三、正把握中学生阅读心理

我们要看清中学生阅读心理的两面――良好心理和不良心理,为了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进步,我们要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要正确把握、运用他们的阅读心理。

中学生心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健全途径

“90后”的中学生生活环境优越,是父辈、祖辈的心肝宝贝,面对色彩缤纷的世界,有更多精神养分供他们汲取,但伴随着更多的诱惑。作为祖国的未来,“90后”们承载着祖国发展的未来,所以他们的思想动态格外引人注意。

一、中学生心理特点概述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遇事冲动,缺乏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初入社会,易受不良信息的诱导,误入歧途。身体上发生变化,对心理产生影响,紧张,好奇,甚至恐惧。青春期是中学生独立意识觉醒和形成的时期,对中学生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沉、易怒。

(一)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与看问题的片面、主观、偏激的矛盾。

中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认为自己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成年人,有强烈的独立感;接受的知识由形象转向抽象,思考问题的方式向抽象思维靠近,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但是这样的思维往往是不完善的、偏激的。因而导致分析问题,处理生活和学业中遇到的问题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片面性。

(二)好奇、敏感、争强好胜与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

中学生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是自我控制力不足,缺乏意志、毅力。一旦挨了批评、遭到挫折,很容易心灰意冷、悲观失望。厌学的学生多是从一次或连续几次失败开始的。

(三)生理上迅速发展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

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上开始变化,他们对这些变化缺少必要的知识和心理准备,一部分学生心慌甚至恐惧,另一部分学生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想获得这方面知识,但限于环境的局限性,找不到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正当途径,又羞于对家长和老师说出自己的困惑。平时表现比较内向的学生往往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更消沉,不愿和别人沟通,更内向和孤僻。

二、影响当代中学生心理的因素

一个人的性格如何,是否开朗大方,是否积极向上,不仅是他本人决定的,更多的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如他所处的家庭、学校环境及生活周边的社会环境。这些客观因素共同铸造了一个自我意识还不很完善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自卑且具有强烈的反叛心理,不服管束;一个“贵族”学校的学生更容易学会攀比,将注意力放在除学习以外的地方;学校周围充斥着形形的网吧、游艺厅等娱乐设施的地方,学生更容易受到诱惑而误入歧途,可见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会对中学生的心理有重要影响。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中学生心理特点形成的首要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产生影响。如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批评等,这是一种显性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之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布置家庭环境等,这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多是来自家庭的隐性教育。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对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影响同样重要。

中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学习文化知识、社会知识。老师、同学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周围同学产生类似于家庭隐性教育的影响。在学校中,以班级为单元,学生自觉将自己归属于这个集体,班主任的工作很重要,处理不当会让学生产生不公的心理,认为老师有意偏颇,形成心灰意冷、故意反叛的心理特点。

(三)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影响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学生自控力不足,很易受到诱惑。现在对中学生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是网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学生带来好处,对中学生产生不良诱惑。校园周围的暴力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问题,由于模仿因素的存在,学校周围的暴力不仅会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更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危害,影响学生心智完善和发展。

三、健全中学生心理的途径

为给中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学生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

(一)努力给中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位哲人曾说,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是国家和民族的母亲们的竞争。父母是中学生天生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孩子一生的奠基。

1.家长的思想观念要更新。很多家长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学习,教育孩子基本凭借上一辈的经历。而这种代代相传的经验良莠不齐,有好有坏。曾清华曾说:“家长素质不提高,观念不转变,那就只有让孩子承担代价。

2.要坚持全面性。学校教育管的,家庭教育要管;学校教育不管的,家庭教育也要管。社会教育要完成的,家庭教育要完成,社会教育触及不到的,家庭教育责无旁贷。参与人员全面,家庭成员都要参加教育孩子的工作,共同做好家庭教育。

3.要具有示范性。家长在潜移默化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用积极的暗示。小孩子模仿就是学习,做父母的要严格以身作则,自己的言行要做到:孩子在看着我,对于事情要乐观,不抱怨社会,不埋怨他人,对老人孝顺,夫妻友善;面对孩子时,要对他们满怀希望,给予他们信心,不以居高临下的身份压制孩子的想法,积极沟通,了解孩子们的思想,给予尊重。家庭生活中,由于生活压力等原因,争吵不可避免,一旦发生分歧,请远离孩子,尽量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努力给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在这期间,班主任要做好辅导工作,不能让学生感觉被冷落,被忽视甚至被遗弃,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你。班主任不可自外于班级,应当与所带班级融为一体,力求以一颗仁爱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必须协调科任教师、家长、社会等各种教育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协调一致的影响。班主任要做好家长、学校之间的纽带,建立家庭、班级、学校三者之间的完善系统,及时沟通学生的心理动向。这就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密切联系。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施教;正确运用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合理运用心理测量工具、心理咨询技术、方法和手段;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如学科渗透、专题训练、咨询和辅导等。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全体学生,不能局限于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应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指导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消除心理问题,形成正常的智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负责守信、友善乐群、开拓创新、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活动对中学生良好心理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动手动脑的课外活动能引起好动中学生的兴趣,培养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增强生生之间的合作,不断锻炼与人相处的能力,让他们的心理更活泼健康。

(三)努力给中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改善中学生的社会环境,要改善中学生生活周边的环境,让黑网吧、黑游艺厅远离中学生的生活。可以建立一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吸引中学生,使中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其次让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健康的方向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使其能远离不良信息,并使用网络为自己服务。引领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政府和媒体要注意传媒中的宣传,让不利于中学生成长的一切信息远离荧屏等信息媒介。

只要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力量且协调起来,一定可以为中学生营造适合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学珍.中学生现状喜忧参半[J].中国妇女报,2009-11-28.

[2]佐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考察[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

[3]马肃霜.基于学生健康人格的班级环境构建[J].基础教育参考,2010(3).

中学生心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行为 表现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要进行专门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其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特总结中学生心理特点如下:

1.情绪。包括焦虑、强迫、抑郁、烦躁。具体表现为:厌恶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乏力,听课不认真,不认真做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成绩提上去,产生了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怒,依赖性增强。

2.行为。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大多都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自控能力差。以前学习良好,成绩不错,后来受心理成长因素的影响,学习中表现为学习困难,上课无法集中精力,记忆力下降,复杂的题目无法集中精神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上课摆弄物品或发呆、思想不集中等。

第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同学交往,学习、生活缺乏积极性,上课不愿回答问题,身体困乏,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第三,品德标准不明。现今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与品行标准不明有很大的关系。行为违反无法控制,思虑不周,如说脏话、打架、说谎、偷东西、抽烟、喝酒、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

3.生理。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也是人生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无论在身体的形态上、机能上,在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上,还是在肌肉力量上和运动能力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生理上的这些发展又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学时代是人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此时的人既有别于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其最大特点就是身体、心理的迅速成长和发展。中学生的生长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中既有积极、进步的变化又有消极的变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身体形态和技能上,在急速的发展中往往会产生不平衡,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便会产生不良后果。这一时期被德国心理学家称为“暴风雨时期”,美日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

1.行为。中学生行为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提高了,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为主,并由经验转向理论,表现在逻辑思维的组织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发展上;在面临问题时能够较快地从根本上抓住矛盾焦点,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对同学、老师、家长、书本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权威。

2.情感。中学生的情感丰富,高亢而热烈,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情感体验比小学生深刻;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了,情感有时带有矛盾性和两极性;由于性发育和对未来的向往,在异往中有时会遇到困惑。

3.意志。中学生意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几个心理品质上,能够有目的、自觉地做出意志决定和努力;在果断性上有了显著发展,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4.人生观、价值观。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及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使中学生开始对人生及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

5.道德品质。学生的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它们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密不可分。道德认知表现在道德思维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建立上;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而引起的主观的内心体验,它伴随着道德认知的发展而加深;道德意志表现为战胜非道德的动机、排除困难的决心。

依据我国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尹邓安 谢慧敏 尹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08月。

2.李丽萍 农村中学生特点与心理健康.《考试周刊》,2011年,90期。

中学生心理范文第4篇

一、主观方面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初期,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使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在各方而都想表现出自己是大人了,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不愿受老师和家长的“保护”,渴望独立。当他们的表现长期遭到来自父母、老师的否定时,必定造成心理上难以承受,引起逆反心理。

二、客观方面

1 社会因素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式、渠道也多种多样。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年代,这些媒体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观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而制作的节月,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

2 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是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环境,足青少年生存的第一空间,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子女的成长,家长和孩子之间想法不同,有代沟,他们有时不理解孩子们的心理。只要他们认为你错了就是错了,也不问为什么,有时就是一顿打,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特别多,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及失误,如父母溺爱、父母百依百顺、隔代养育,父母不和、离异或父母长期在外造成子女无人管教、无人关心,这些都会使中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

3 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提出要求或处理问题时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中学生心理范文第5篇

一、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

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前来咨询时她痛苦地说:“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就谈到:“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不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叽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信的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飞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这种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瘭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业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来访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们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我们在咨询时就经常碰到这样的询问,“我和一个男生很要好,现在他升大学了,我想与他确立关系可以吗?”“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得来,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师和家长不同意,影响不好,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男孩,可有好几个女同学喜欢他,我该去竞争呢,还是退下来?”等等。

其二、是与成年人的畸恋问题,如,非婚同居,介入婚外恋,同性恋等。这在中学生中虽不普遍,但也不罕见,多表现在一些早熟的女生身上。有位高三的女生,学习很好,人也很聪明,学校还想保送她上大学,可她却与一个比她大10岁,且已有家室的男子同居了,而且说到她这么做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感情”。虽然,从理智上讲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每日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还有位学生恋上了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英语老师,明知没有结果,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喜欢他,整日就想见到对方,与对方呆在一起。当对方不接受这种情感时,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外,还有一些恋你妒母,喜欢同性成人伙伴等畸恋现象,这充分说明中学生的情感问题并不简单。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头况,作为教育、心理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炼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三)、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睦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实施:

1、引导学生合理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潜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伯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3、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因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