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单亲家庭的女孩心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单亲 子女 性格
单亲家庭,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著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单亲的感受及调适也就有所不同。
下课了,我在__级__班收拾教案准备回寝室。“老师,你过来一下。”有个女生叫我。走过去,她说:“老师你帮帮__x吧,她除了和寝室的人来往,和其他人都不来往。”“是啊是啊,老师帮帮她吧!”周围的学生也一起说,于是我叫__x出去。
的确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女生。我问了她大致的情况,鼓励她和同学们交往。她一直在说:“和她们说什么呀,怎么说呀!”言下之意,就是没有共同话题。__x在和我交流(也不能说交流,因为一直都是我在说,她只是偶尔回答几句话)时,眼神飘忽不定,一直吐舌头,而且会脸红。“我会一直找你的,直到你变开朗为止!”临分开时,我撂下这样一句话。
这样说是有根据的。我性格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强,而且善于感化他人,初中时的同桌__x,和我同桌以后就开朗多了。
一天晚上,她请同学传纸条给我,让我不要走。下了晚课我就留下来了。她问我她是不是很小气。这怎么回答呀,于是我就问了她平时吃饭会吃些什么,生活费是多少,买零食会不会分给大家吃……她一一回答。她的生活没有超过小康,但也还可以吧,不是很寒酸呐!可能是她不够大气?也许,是因为太内向了,有点小家子气吧。这次,她还和我说了她家庭情况。
她很小时妈妈就去世了,是奶奶和爸爸将她带大,还有一个哥哥。在2008年之前,她都胆小内向地活着,可能是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吧!08年,她的后妈进门了,还带来一女一男两个孩子。后妈脾气不好,家里开饭店,她经常要帮忙,稍有不对还会被后妈骂,而后妈的女儿却不用帮忙。开学时,爸爸会很公平地给她和后妈女儿600块钱的生活费。那个让我帮帮她的女生,就是后妈的女儿。原来,两个女孩在一个班。怪不得她们的名字那么像,只差一个字!刚开始时我还问,你们是不是同村的啊,后妈的女儿说是,又问你们村的女孩是不是都叫__x啊,后妈的女儿支支吾吾地含糊着回答了什么我也忘记了。
两方的女儿状况完全相反。后妈的女儿很开朗,在班级里担任了班委,做事干净利落,胆大勇敢,敢作敢为,穿得漂亮,虽然不是什么名牌,但起码可以随上大流。那次去她们寝室玩,后妈的女儿拿出很多吃的招待我。在班上,她是领导,似乎人缘还不错。而她却非常内向,甚至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更别提什么班干了。她做事小心翼翼,甚至都不和同学交流,只和一个叫__的,同样十分内向的女孩交往。从外表看,她的衣服就有些寒酸。两个女孩同住一个寝室,按照常理说,她和我关系更好,应该拿出更多的东西给我,可是没有,因为她没有零食吧!
在这个班上,我组织了一次讲故事,也不是什么比赛,只是教学要求。我一直关注着她,看她什么时候能上台讲。之前我做过要求,大家都要讲,没有例外,学生们的表现算平时分。她不是很积极,拖到后面才上台,而且又是目光游移,一直吐舌头,故事讲得一般。在她结束故事准备下台时,我叫住了她。“同学们!”我开口了,“这是我们班上的__x,她平时十分内向——”我停住了,所有的同学都抬起了头,“大家了解她吗,我们让她做一下自我介绍好不好?”“好!”大家鼓起掌来。她站在台上,不是所措。“我们鼓励一下她!”我倡议,大家又鼓起掌来,而且掌声一波压过一波,越来越热烈,还有些同学在下面提示:“我叫__x,来自……”她终于开口了,虽然只说了短短的几句。看着同学们充满友爱的目光,真诚又热切地鼓励着她,我知道我做了件漂亮的事。
五一过后的情境讲述教学,我让大家讲讲自己的五一生活。有几个同学勇敢、积极地上台讲述,而我的目光一直放在她身上。周围的同学觉察到了,一直在鼓励她。最后我开口了:“__x,我们一直在等你!”她不再忸怩,走上了讲台。虽然还是很紧张,虽然只是流水账一般地介绍了五一做了哪些事,但我知道她进步了。
傍晚,她送了一张刻纸给我。在她讲述时提到了刻纸,我就随口一说让她送我一张,她还真来了,而且动作如此迅速。她说本来就是想送给我的,可能是因为我从杭州给她带了小礼物,她过意不去吧!
送她出门,她说到了实习的事。__级13班是三年制的学前教育专业,她们马上要出去实习了。她的亲哥在沈阳读书,她想投靠哥哥;她同学__在深圳有亲戚,而且两个人关系很好,她又想去深圳,让我给她拿主意。独自一人实习对于她来说十分困难,又去毫不熟悉的北方。于是我替她决定去深圳。一来去沈阳她十分陌生,从环境到生活,都是一个新开始,况且她哥又不是学前教育的,根本帮不上什么忙;二来和__在一起,两个本来就很要好的朋友,互相有个照应,同一个专业,实习时也可以一起商量。涉及到住朋友的亲戚家,我又叮嘱了她该注意的地方。
单亲家庭的形式古已有之,然而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而引发了单身父母的心理状态、生理问题、生活状况,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长及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为社会学家、心理卫生学家和政府等有关方面所关注。
离婚后,孩子大多和母亲同住,人们可能认为母子关系会更密切些,而事实上只有不到50%的母亲能保持离婚前那种融洽的母子关系,更多的是随时光流逝,母子关系愈加恶化。这个问题希望离婚的父母多加注意。
有些人认为,进入重组家庭,孩子生活会有显著改善,作为重组家庭的一员,生活中顿时增加了更多的兄弟姐妹,更多的亲戚,重新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着必然的优越性。然而,不幸的是,孩子面临的其它问题却抵消了这个优越性,对单身父母来讲,再婚会带来爱与幸福的新希望,而对孩子,同样事情却会诱发他们悲哀、愤怒甚至反叛的心理。也有调查显示,重组家庭的孩子更感到孤单、寂寞、无助。同时家长花在儿童身上的精力和时间,比原先家庭甚至单亲家庭都少得多,这些家长很少参加学校活动,不能很好协助学校共同教育孩子。
单亲妈妈的数量一直高于单亲爸爸。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亲爸爸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增加。在美国,30多年前
,几乎所有的父亲都不参与孩子的接生,但是现在90%多的父亲都亲眼目睹了自己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这样有助于男性对如何做一个父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分析认为家长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多关心,要依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寻求恰当的教育方式既要防止“简单粗暴”又要防止“过度溺爱” 。应及早发现问题并寻求专业帮助,及时解决,不要让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最终影响子女的终生幸福。1、单亲家庭是指至少有一个孩子与单身家长居住在一起的家庭.还有一种从家庭经济评价角度的定义为:“一个收入单位其中只有生亲或养亲带着需要抚养的在学或学龄前子女。
2、所谓单亲家庭是指夫妻离异、一方死亡、夫妻分居等形成的由子女和其中一方共同组成的家庭.所有单亲家庭中尤以离异单亲家庭给子女造成的危害最大。
3、所谓“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近年来随着离婚这一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在新入校的大学生中单亲家庭的学生逐年增加。
4、所谓单亲家庭是指没有丈夫但可能有18岁以下孩子同住的单亲(母亲)家庭.各族裔间的单亲家庭比例不尽相同.以纽约州为例亚裔中单亲家庭比率仅为4。
5、单亲家庭是指只有母亲(或父亲)与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90年代初开始俄罗斯的单亲家庭大量出现到1994年已占家庭总数的13.4%.单亲家庭的主体是单身母亲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占单亲家庭总数的94% 。
1.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平心静气地接受夫妻离异的现实。这样,你才能坦然地面对孩子,告诉他你们将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这种生活和原来相比会有一些不同,你们需要做一些调整来适应;你们还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你们共同努力去克服。但无论出现什么问题,爸爸妈妈都像以前一样爱你,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
2.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做为报复对方的武器。
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让他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母—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这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很难。和一个也许带给你很多创痛的人合作,你可能极不情愿,但你不能把你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迁移到孩子身上。
毕竟双方都是孩子的亲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无法抹去。如果把仇恨强加给孩子,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还会使孩子长大后失去爱心。所以,你需要以理性和宽容来对待曾经伤害你的人。抚养孩子的一方要允许孩子与另一方联系,不抚养的一方则要多来看望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一起,但对自己的爱没有变。
3.单亲家庭中,母子(父子)要在相依中各自独立。
单亲家庭中的两代人之间往往在情感上过于亲密,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联盟,但过分的情感依赖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所以,让孩子和自己都有独立生活的心理意识和能力是单亲家庭最明智的选择。
误区
情感暗示过多
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
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单亲家庭教育需警惕的三个误区
针对单亲家庭的子女通常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等性格弱点,专家表示,这与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有直接关系。要让孩子有健康良好的心态,首先家长要摆正心态,避免陷入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情感暗示过多
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误区之二: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误区之三: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总之,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原则是坦诚、沟通和鼓励,家长和老师不要对婚姻家庭这些事避而不谈,要让孩子知道离婚和结婚在社会生活中都是非常正常的事,而沟通会使老师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和鼓励,也许就能改变他的人生[2]。
注意事项
(一)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向孩子耐心解释造成 不完整家庭的原因。
现在有不少离异的父母,想避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不愿和孩子解释离婚的事。但是孩子和其他人的交往中,常常不得不对付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询问。孩子由于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往往不知所措。所以单亲家
庭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真诚、耐心、自信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异的原因,求得他们的理解,并教会孩子应付各种有关的询问,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二)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子女的教养不可不慎, 必须注意科学的教养方式。
首先,注意不要过度保护。在丧偶或者离异 之后,为父母者常常会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爱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孩子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必为自己的生活安排 和学业计划操心,一切自有爸爸或妈妈代作主张。日子一久,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增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脆弱、依赖,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茫然不知所措。
其次,切忌期望值太高。缺少了配偶,不少 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在厚望之下的孩子,往往有着过度的压力,心理负担沉重。 有些心理素质不佳者,受不了这种压力,便索性走向了反面,来个不思进取,乃至“破罐子破摔”。 这种有意无意的行为就是为了让父母降低点希望,使自己能够喘
口气。另一些孩子也许能坚持发奋,不让父母失望,但是长期超负荷地运作,其潜在的心理损伤亦不容忽视。一旦某一天超出了承受极限,便有可能走向崩溃,结果反而更糟。(三)由于社会的宽容度及个人的修养尚未达到相当的水平,使单亲子女可能需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偏见和嘲弄。
不少单亲子女因此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因此,家长不仅自己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充实生活。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单调,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为此身为他们的父母,每天再忙,也应抽时间多陪陪孩子。陪孩子聊聊天,一起娱乐一下,或者协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难题。此外,还可帮助孩子多交一些朋友,让孩子把朋友一起请到家中来玩,以弥补亲情的不足,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即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断性不强等;而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即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狭隘等。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对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人格教育,让他们多看看有关表现男性优秀品质的影视片与书籍,并有意识地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心的成年男子,如教师、男同事等,以免形成上面所说的偏阴人格。此外,还有不容忽视的角色教育的问题。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的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的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参考文献】
1.邓伟志、徐榕著:《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12期。
4.张开荆:《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6.林岚:《单亲家庭母亲及其子女成长之研究》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 发现 对策
中国人的离婚率随着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正在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据统计,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百万之多,他们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也使得教育变得更敏感和棘手,解决这类问题迫在眉睫。
一、单亲家庭子女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独立生活能力差,不能自立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单亲父母们往往心怀愧疚,这使他们忽视了严格要求孩子做人做事的原则,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家长把孩子当作生活的惟一希望,惟恐孩子过不好,对生活大包大揽,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结果受这样过度保护的孩子即使已是貌似成熟,仍然是事事不能独立,缺乏独立意识,缺乏解决生活基本问题的能力。
2.情绪不稳定,容易感到愤怒、恐惧、悲伤
父母离异、家庭变故,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方式和应对方式。父母离异前的吵闹、打架,已经破坏了家庭原本和谐温馨的气氛,而家庭的破碎,更使孩子必须忍受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失去原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势必使得这些孩子在失落中惶恐不安,感到恐惧、悲伤,甚至会对自己身处这种境地愤怒不已。他们害怕被别人讥笑和排斥,害怕失败,对孤独和不明朗未来的恐惧渐增。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心理疏导,会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3.人际关系失调,自我封闭,主观偏见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在学校里又容易受到同学们有意无意的歧视,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很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封闭、自卑、忧郁、冷漠,甚至厌恶与他人接触。同时,自卑感又往往与强烈的自尊心相伴,极具反抗性,一旦有人对自己有不利言行,会马上反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提出的建议,即使明知是正确的也不会执行,表现出较强的嫉妒、猜疑、主观偏见等心理。由于存在上述心理困扰,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难以与同学、老师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
4.性格和性别异化
父母离异的家庭,既剥夺了子女学习的楷模对象,又使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家庭环境之间失去了平衡。单亲家庭的子女无法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会与异性的相处之道。他们如果与父亲生活会对女性存有恨意,与母亲生活则对男性存有恨意。当男孩由母亲来抚养时,男孩可能会有女性性格;同样的,当女孩由父亲来抚育时,女儿可能会比较男性化。另一方面,离异家庭的子女只有父母单方面的模仿对象,因此对于自我概念比较模糊,对他们完整人格的形成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学校教育中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几个对策
1.加强家校联系,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
从学生入学第一个学期起就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档案,了解各班单亲学生人数,并通过谈心、家访等多种渠道掌握其家庭状况。进而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来给以具体帮助。例如: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辅导员以及心理咨询师等可以组成一个辅助团体,各自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主动找他们谈心,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给他们以帮助,尤其要在精神上多加鼓励,帮助他们走出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教师要经常对帮扶对象的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跟踪了解、详细记录,并做好保密工作,还要注意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动态和情况,以便进行教育方式的调整。
2.创设氛围,用友情弥补亲情
单亲家庭子女就犹如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暂时营养不良的花朵,心理非常脆弱。只有用爱心去浇灌,才能让这些花朵重新茁壮成长,绽放美丽。作为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们相互照顾支持,不要讽刺、取笑单亲家庭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动员热情、有同情心的学生主动与单亲家庭学生交往,用友情弥补亲情。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氛围,使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阳光,淡化亲情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大家淡忘和抛弃。
3.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超越自我,找到成就感
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例如:演讲、歌咏,书法、作文、街舞、球类比赛等,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借助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超越自我,找到成就感。对有一定特长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教师还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对策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得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一个人们不大愿意看到的现实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中国人的离婚率正在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据统计,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百万之多。单亲家庭子女在成长中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教育问题变得更敏感和棘手,这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单亲家庭子女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独立生活能力差,不能自立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单亲父母们往往心怀愧疚,这使他们忽视了严格要求孩子做人做事的原则,一切都依着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更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的惟一希望,惟恐孩子不安全、过不好,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结果受这样过度保护的孩子即使已是貌似成熟的高中生,仍然是事事不能独立,缺乏独立意识,缺乏解决生活基本问题的能力。
2.情绪不稳定,容易感到愤怒、恐惧、悲伤
父母离异、家庭变故,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方式和应对方式。父母离异前的吵闹、打架,已经破坏了家庭原本和谐温馨的气氛,而家庭的破碎,更使孩子必须忍受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失去原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势必使得这些孩子在失落中惶恐不安,感到恐惧、悲伤,甚至会对自己身处这种境地愤怒不已。他们害怕被别人讥笑和排斥,害怕失败,对孤独和不明朗未来的恐惧渐增。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心理疏导,会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3.智力和学业相对落后
单亲家庭子女常常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难免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比较差,除了因为家庭的不完整而影响其学习动机、态度外,他们的情绪较差,也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学习成绩的低下又会阻碍他们自信心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如此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4.人际关系失调,自我封闭,主观偏见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在学校里又容易受到同学们有意无意的歧视,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很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封闭、自卑、忧郁、冷漠,甚至厌恶与他人接触。同时,自卑感又往往与强烈的自尊心相伴,极具反抗性,一旦有人对自己有不利言行,会马上反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提出的建议,即使明知是正确的也不会执行,表现出较强的嫉妒、猜疑、主观偏见等心理。由于存在上述心理困扰,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难以与同学、老师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
5.性格和性别异化
父母离异的家庭,既剥夺了子女学习的楷模对象,又使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家庭环境之间失去了平衡。单亲家庭的子女无法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会与异性的相处之道。他们如果与父亲生活会对女性存有恨意,与母亲生活则对男性存有恨意。当男孩由母亲来抚养时,男孩可能会有女性性格;同样的,当女孩由父亲来抚育时,女儿可能会比较男性化。另一方面,离异家庭的子女只有父母单方面的模仿对象,因此对于自我概念比较模糊,对他们完整人格的形成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学校教育中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几个对策
1.加强家校联系,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
从学生入学第一个学期起就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档案,了解各班单亲学生人数,并通过谈心、家访等多种渠道掌握其家庭状况。进而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来给以具体帮助。例如: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辅导员以及心理咨询师等可以组成一个辅助团体,各自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主动找他们谈心,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给他们以帮助,尤其要在精神上多加鼓励,帮助他们走出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教师要经常对帮扶对象的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跟踪了解、详细记录,并做好保密工作,还要注意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动态和情况,以便进行教育方式的调整。
2.心理减负,帮助单亲家庭子女走出心理阴影,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现在的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一旦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经常会有被遗弃感,觉得自己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对生活、对人生失去信心,厌倦学习。一定要及时阻止、扭转孩子们的这种不良心态。教师可以寻找合适的时机,尽早与这些学生促膝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他们理解的范围内,聊聊关于感情婚姻的一些事,让他们知道父母虽然已经离婚,但父母对子女的爱不会随着家庭的解体而有所减少,更不会消失。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创设氛围,用友情弥补亲情
单亲家庭子女就犹如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暂时营养不良的花朵,心理非常脆弱。只有用爱心去浇灌,才能让这些花朵重新茁壮成长,绽放美丽。作为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们相互照顾支持,不要讽刺、取笑单亲家庭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动员热情、有同情心的学生主动与单亲家庭学生交往,用友情弥补亲情。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氛围,使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阳光,淡化亲情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大家淡忘和抛弃。
4.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超越自我,找到成就感
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例如:演讲、歌咏,书法、作文、街舞、球类比赛等,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借助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超越自我,找到成就感。对有一定特长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教师还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5.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学校;弥补;单亲;班级管理
现在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带来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孩子性格不健全、社会交往能力差等方面。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理应在这一方面有所弥补,但事实却是学校教育的具体单位――班级也如同一个单亲家庭,缺乏全面的教育引导。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班级教育管理上我们一直沿袭几十年不变的模式――班主任一人管理制。在这种教育模式中,独一无二的班主任在孩子们心中有着绝对的地位和影响力,就如同家庭中父母之于孩子一样。这样看,只有一位班主任的班级岂不很像一个单亲家庭?
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人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有双性角色进行引导。这是健全家庭的孩子比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加全面健康发展的原因,也是有识之士呼吁应该在幼儿教育阶段增加男教师的原因。其实双性角色引导应该贯穿在孩子整个成长期内,美国心理学家Bem早在1976年采用人格归因量表测量近千名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就发现:无论男女,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著名心理学家斯比尔斯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双性化的青少年和大学生比类型化的同伴自我评价高、自尊心强,更受同伴欢迎,适应能力更强,有更好的可塑力和适应力。所以,学校在班级建设管理中必须重视双性化教育,这既是为了弥补单亲家庭教育的缺憾,更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双性化教育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首先,接受双性化教育的孩子更健康。单一性别的教育容易使孩子固化性格类型,例如男孩的“有泪不轻弹”,女孩的“温柔顺从”等,从而导致遇到问题时不能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形成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影响健康和生命。而接受双性化教育的孩子很少思维固化,能够积极灵活的解决问题,心理更健康,身体也更健康。
其次,接受双性化教育的孩子思维模式更健全。在双性教育中,具有强烈吸收心智的孩子会从男性教育者身上学到理解记忆、抽象的逻辑思维、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从女性教育者身上学到注意力集中地进行阅读、机械记忆、流畅细腻地表达、将知识分类加以整理消化等能力。思维的健全使双性化个体既能胜任男性的工作,也能胜任女性的工作,有更好的适应力,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发展的需要。
再次,接受双性化教育的孩子社会性发展更好。在双性角色的引导下,孩子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更全面,感受更深刻,在进入社会以后更容易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并妥善处理周围人际关系。单一性别引导教育出的孩子,在进入社会后容易出现焦虑、悲观甚至敌对的情绪,现在很多社会悲剧都能在这上面找到原因。
最后,接受双性化教育的孩子未来更容易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在双性化教育中孩子对异性的认识及关系处理受到良性熏陶,在成人之后多能找到理想的对象,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而单一性别教育出的孩子在成人后与异性相处中甚至连良好关系都很难建立。事实也证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建立家庭后的离婚率远远高于健全家庭的孩子。
那么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该怎样实施双性化教育呢,在现有情况下,一是学校在班级教师队伍配备上不仅考虑各科强弱搭配,更考虑到男女教师搭配、教师性格互补搭配;二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注意与任课教师协调互补,特别是性别教育的互补。当然,我们更期待的是通过教育改革在班级教育管理上探寻出一条新路,例如:班级男女双导师制、正副班主任制等,从而实现真正的双性化班级教育管理模式,让我们的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时能够拥有一个“健全的家”。
下面我结合我辅导过的单亲家庭学生,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首先,班主任要在充分考虑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学生足够的爱心。单亲学生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一般比较孤独、自卑,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家庭中的欠缺。这就要求班主任尊重他们、热爱他们,在教育中要突出一个“爱”字。对他们的爱应该是真诚的、广泛的、无条件的,要体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要注意把握好情感交流的方式、方法。比如,我们班的李钢同学由于父母离异,母亲出国劳务,父亲瘫痪在床,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所以当我们班有贫困助学金的时候我就在没有征求意见的情况下,直接把贫困助学金申请表给了他。哪知道对于我这善意的举动,李钢根本就不领情,他没有考虑就直接把表格还给了我。后来我回到办公室后,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这件事我做得欠妥,我没有事先跟李钢沟通,让他觉得自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我就换了一种方式,我先跟他道歉,然后跟他认真沟通,让他自己决定要不要申请贫困助学金。换了一种表达爱心的方式方法后,李钢就从心底里觉得我这个老师是真心想帮助他的。从此以后,李钢觉得不应该辜负老师的一片爱心,所以也就慢慢地从各方面改进自己。经过这件事,我发现单亲家庭学生自尊心比一般学生强,所以老师在帮助他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和方法。
其次,要让单亲家庭学生充分地融入班集体当中,利用集体的力量感化他们。单亲学生的性格往往比较孤僻、沉默寡言,害怕受到周围人的歧视,不愿与其他人交往,形成一种闭锁心理。因此老师必须让单亲学生生活在同学的友爱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验到集体生活的愉快,从而矫正其孤独心理,培养遵守集体纪律和关心他人的品质。记得我曾带过一名叫袁涛的单亲学生,其父母离婚,他与母亲生活在了一起。由于母亲上班较忙,再加之父母离婚,所以他就比较孤僻,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知道这一情况后,我就想了个办法让他融入到集体当中。袁涛有一项特长那就是他的跳高比较好,所以在学院开运动会前,我就找他沟通,希望他能够代表班级参加跳高比赛,为班级争光。一开始他并不愿意,后来经过我苦口婆心的劝说,他还是答应了。比赛那天,我让班级所有同学都去给他加油打气,让他感受到全班同学的支持,有了全班同学的助威呐喊,袁涛的表现非常出色,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通过这次参加运动会,终于打破袁涛的闭锁心理,并使他自觉地融入到了集体中。